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政黨公平競爭探討我國政黨財務法制之變遷
作者 顏信吉
Yen, Hsin-Chi
貢獻者 董保城
Dong, Bao-Cheng
顏信吉
Yen, Hsin-Chi
關鍵詞 政黨
政黨法
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
政黨公平競爭
轉型正義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1-Oct-2018 12:17:53 (UTC+8)
摘要 在代議民主制度下,政黨與選舉之關係密不可分,從我國政黨相關法制變遷角度而言,攸關政黨與選舉之法制,涉及財務規範者,乃是始於以選舉為規範重心,諸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政治獻金法,其後才增修相關法律增加以政黨為規範重心之管制,此於涉及政黨財務之法制規範特別明顯。我國在2016年及2017年分別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及「政黨法」,屬於我國政黨相關法制之重要里程碑,前者是從轉型正義理念出發,特別立法調查與處理政黨在威權時期取得財產,後者是以普通法的角度作為規範所有政黨行為準則,二者對於政黨財務均有重大影響,且涉及政黨間競爭公平性問題。基此,本文探討政黨財務相關法制變遷,以瞭解制度變動原因及可能衍生問題,期能有助於未來賡續研修相關法制。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一)。臺北:學林文化。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2008)。憲法-權力分立(修訂2版)。臺北:新學林。
     法治斌、董保城(2004)。憲法新論(2版)。臺北:元照。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2)。現代憲法論(3版)。臺北:元照。
     陳正茂(2009)。臺灣早期政黨史略(一九OO— 一九六O)。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敏(2007)。行政法總論(5版)。臺北:新學林。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臺北:自立晚報社。
     陳新民(1990)。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三民。
     --(1999)。憲法學導論(3版)。臺北:三民。
     --(2001)。法治國家論。臺北:學林文化。
     陳慈陽(2004)。憲法學。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3)。憲法(6版)。臺北:元照。
     葉陽明(1988)。歐洲政治論集。臺北:五南。
     --(1990)。西德政黨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2011)。德國政治新論。臺北:五南。
     蔡宗珍(2004)。憲法與國家(一)。臺北:元照。
     
     二、期刊論文
     王泰升(2000)。中國國民黨的接收「日產」為「黨產」。律師雜誌,245期,頁105-111。
     --(2016)。論台灣的轉型正義: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台灣法學雜誌,315期,頁1-21。
     王韻茹(2013)。政黨爭議的法律性質與爭訟。台灣法學雜誌,233期,頁20-22。
     --(2017)。處理政黨不當取得財產的憲法思維。黨產研究,1期,頁22。
     王業立(2002)。國會中的政黨角色與黨團運作。月旦法學雜誌,86期,頁83-85、95-96。
     江宜樺(2007)。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思想,5期,頁66-73。
     李宗榮(2016)。企業權力與民主:台灣企業集團2008年立委選舉的政治獻金分析。台灣社會學,31期,頁99-139。
     李孝悌(2018)。黨營事業不當黨產處理之合憲性與難題:以臺南地方接收日產為例。黨產研究,2期,頁15-26。
     李福鐘(2008a)。國民黨黨產取得之類型分析。台灣史學雜誌,5期,頁146-163。
     --(2008b)。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18期,頁198-203、212-215。
     李東穎(2017)。基本法框架下東德黨產問題之處理-德國黨產會任務簡介-與談稿。台灣法學雜誌,313期,頁53。
     李建良(2007)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79期,頁5-32。
     李惠宗(1998)。我國「政黨補助法」之商榷-從德國聯邦法院政黨財務之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32期,頁91、95-96。
     汪平雲(2006)。國民黨黨產、黨國體制與轉型正義:「有轉型而無正義」的台灣民主化。當代,230期,頁14、17-22。
     林山田(2001)。論權貴犯罪-黨政商勾結的結構性犯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8期,頁6-9。
     林佳和(2013)。撤銷黨籍、當然喪失不分區立委資格?九月政爭的政黨考。台灣法學雜誌,233期,頁27-30。
     --(2017)。憲法民主國原則的教條與挑戰。月旦法學雜誌,263期,頁24-26。
     林雍昇(2016)。轉型正義過程中法律的功能與作用。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卷1期,頁193-195。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臺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期,頁8-13。
     吳親恩(2008)。地方議會金權政治的變化:司法判決書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2卷2期,頁165-205。
     周志宏(1996)。憲法與政黨關係的重新定位─未來政黨法制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12期,頁22-30。
     施正鋒(2014)。台灣轉型正義所面對的課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卷2期,頁31-57。
     黃仁俊(2017)。德國政黨規範理論的轉變-以政黨概念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21期,頁263-301。
     黃世鑫(2000)。兩德統一後之前東德SED黨產的處理經驗:他山之石。新世紀智庫論壇,9期,頁79-85。
     --(2003),正義重建抑或政黨公平競爭?評中國國民黨黨產之處理兼論政黨財源問題。月旦法學雜誌,79期,頁77。
     黃錦堂(2017)。轉型正義與不當黨產處理-德國的法制與我國的省思。台灣法學雜誌,313期,頁111-140。
     許志雄(2000)。政黨補助的憲法問題。月旦法學雜誌,63期,頁24-26。
     許國賢(2005)。民主的政治成本。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卷2期,頁271-280。
     陳信安(2017)。「黨產處理與民主鞏固」-台德黨產處理法制與經驗比較學術座談會與談稿。台灣法學雜誌,315期,頁67-73。
     陳俊宏(2015)。檢視台灣的轉型正義之路。新世紀智庫論壇,71期,頁18、21-24。
     陳恆鈞(1998)。政黨競選經費策略之規劃。中國行政評論,7卷2期,頁124-129。
     陳淳文(2018)。憲政民主體制之政黨規制:國際準則與中華民國政黨法制比較。政治科學論叢,75期,頁108-125、142-146。
     陳清秀(2017)。論轉型正義-兼談不當黨產法制問題。台灣法學雜誌,314期,頁96-123。
     張文郁(2002)。德國統一之法律問題。輔仁法學,23期,頁3-10。
     張永明(2016)。簡論廣電三法之黨政軍條款。台灣法學雜誌,294期,頁115-119。
     張志銘(2012)。法的文化研究—以轉型正義為例。植根雜誌,28卷1期,頁1-14。
     張明偉(2015)。中華民國黨治政治之規範發展與歷史考察。台北大學法學論叢,96期,頁22-44。
     張清溪(2006)。從黨國資本主義談台灣經濟結構。當代雜誌,225期,頁34-47。
     張福建(2012)。美國選舉經費規範的憲政爭議:防腐、言論自由與政治平等。政治學報,54期,頁7-22。
     張嘉尹(2006)。臺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臺灣民主季刊,3卷3期,頁136-144。
     詹鎮榮(2016)。總統、政黨與國會之相互關係—以政黨影響國政之憲法基礎及界限為中心。憲政時代季刊,41卷3期,頁433-444。
     葉俊榮(1999)。從國家發展與憲法變遷論大法官的釋憲機能:一九四九至一九九八。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8卷2期,頁4-9、12-63。
     --(2002)。從「轉型法院」到「常態法院」:論大法官釋字第二六一號與第四九九號解釋的解釋風格與轉型脈絡。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1卷2期,頁59-95。
     --(2003a)。轉型法院的自我定位:論憲法解釋對修憲機制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2卷6期,頁29-59。
     --(2003b)。民主轉型與金錢政治的法律因應。國家發展研究,2卷2期,頁1-29。
     董保城(2017a)。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附隨組織」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台灣法學雜誌,322期,頁104-114。
     --(2017b)。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是否為不當黨產處理條例「附隨組織」之探討-從比較法觀點看德國民主婦女同盟。法令月刊,68卷8期,頁46-48。
     趙永茂(2007)。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1期,頁1-13。
     廖元豪(2017)。民主憲政2.0,抑或改朝換代算舊帳?-轉型正義概念的反思。台灣法學雜誌,314期,頁124-143。
     鄭子真(2013)。日本政治獻金的規制與侷限:論《政治資金規正法》之沿革與意涵。選舉研究,20卷2期,頁145-155、166。
     --(2014)。論政治獻金之言論表達與政治平等。臺灣民主季刊,11卷3期,頁140-150、155-159。
     鄭昆山(2000)。中國國民黨黨產處理與法治國刑法。月旦法學雜誌,63期,頁35-39。
     郭俊偉(2010)。站在政治獻金背後「說話」的利益團體-省思美國多元化社會的自由與平等。臺灣民主季刊,7卷2期,頁79-82。
     劉孔中(2014)。新聞媒體多元與反壟斷之法治探討。公平交易季刊,22卷3期,頁1-43。
     劉宗德(2017)。台灣轉型正義之制度設計芻議-兼論「政黨財產處理條例」之合憲性。台灣法學雜誌,313期,頁98-110。
     劉凜紅(2009)。政黨法的世界概況與主要成因。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1期,頁117-121。
     蔡宗珍(1998)。政黨政治的迷思-從九七憲改的政黨運作論我國憲政體制下政黨的定位、發展及其危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7卷2期,頁52-70、74-89。
     --(2001)。德國統一後處理東德時期黨產之法制析論,月旦法學雜誌,79期,頁109-113。
     蕭文生(2004)。國家組織:第三講 政黨(上)。月旦法學教室,17期,頁60。
     --(2009)。競選費用補助金。月旦法學教室,77期,頁6-7。
     蘇永欽(2016)。夏蟲語冰錄(一O五)—轉型正義。法令月刊,67卷10期,頁162-163、166-171。
     蘇俊雄(2007)。轉型正義與刑法正義。中研院法學期刊,創刊號,頁68-74。
     鍾芳樺(2017)。追討不當黨產與轉型正義。台灣法學雜誌,315期,頁56-59。
     
     三、專書論文
     許宗力(2002)。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載於李鴻禧等,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
     陳耀祥(2005)。論政黨經營事業之法律限制。載於Eser、Albin等,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769-788)。臺北:元照。
     Horst Dreier著,江嘉琪譯,憲法國家對歷史過往的克服。收於:Peter Baruda/ 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上冊)(頁169-173、175-218)。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Peter M. Huber著,陳耀祥譯,民主政治中之政黨。收於:Peter Baruda/ 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頁643-651)。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四、研討會論文
     張文貞(2005年10月)。另類的憲改工程:擘建台灣的法治與政治信任。「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國際視野與台灣觀點」國際研討會,台北。
     許宗力、黃世鑫、陳英鈐、蔡宗珍、林濁水、董保城、陳慈陽、張政雄、張清溪、田習如、林復宏、林立(2002年7月)。「重建政黨公平競爭的基礎」研討會─從法制層面談政黨不當財產與黨營事業之處理,月旦法學雜誌,86期。
     
     五、學位論文
     李怡俐(2014)。當代轉型正義的脈絡與制度選擇--南韓與台灣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美君(2002)。德國政黨財務來源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煬和(1992)。台灣地區解嚴後政黨體系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耀祥(1991)。政黨法律地位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鵬(2002)。國家對政黨財務補助的正當性與憲法界限。國立臺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義德(1995)。政黨平等原則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仁筠(2003)。我國政治獻金規制問題之研究:美國、日本與我國之比較分析。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藍敏煌(2010)。我國政治獻金法制度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天綱(2014)。論憲法平等原則對國家補貼政黨制度的規範。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六、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任羽中(2005)。台灣地區基層民主選舉中的「黑金政治」,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38期,2018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411019.pdf 。
     陳瑤華、孫迺翊等(2017)。模擬憲法法庭模憲字第4號及第5號判決,2017年6月15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civilconstitutionalcourt/judgement/scc45 。
     鄧衍森(2017)。第三屆模擬憲法法庭鑑定意見書,2017年6月15日,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0qWqmsO2Nj_WW1HWHhpVmVKX0U。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2017年5月1日,取自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asp。
     德國政黨法,2018年5月1日,取自內政部政黨及全國性政治團體資訊網https://party.moi.gov.tw/pgms/politics/law!list.actio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09213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13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董保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Dong, Bao-Che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顏信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n, Hsin-Ch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顏信吉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n, Hsin-Chi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8 12:17:53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8 12:17:5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8 12:17:5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9213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30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213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代議民主制度下,政黨與選舉之關係密不可分,從我國政黨相關法制變遷角度而言,攸關政黨與選舉之法制,涉及財務規範者,乃是始於以選舉為規範重心,諸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政治獻金法,其後才增修相關法律增加以政黨為規範重心之管制,此於涉及政黨財務之法制規範特別明顯。我國在2016年及2017年分別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及「政黨法」,屬於我國政黨相關法制之重要里程碑,前者是從轉型正義理念出發,特別立法調查與處理政黨在威權時期取得財產,後者是以普通法的角度作為規範所有政黨行為準則,二者對於政黨財務均有重大影響,且涉及政黨間競爭公平性問題。基此,本文探討政黨財務相關法制變遷,以瞭解制度變動原因及可能衍生問題,期能有助於未來賡續研修相關法制。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界定 2
     第一項 研究目的 2
     第二項 問題界定 2
     第三節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3
     第一項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3
     第二項 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架構 5
     第二章 規範政黨之重要憲法原則 7
     第一節 政黨之內涵、定位與功能 7
     第二節 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與政黨 10
     第一項 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之意涵 10
     第二項 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在我國司法實務之情形 11
     第三項 黨國分離原則 14
     第三節 民主原則與政黨 15
     第一項 國民主權原則 16
     第二項 政黨自由原則 17
     第三項 多黨政治原則 18
     第四節 平等原則與政黨 18
     第一項 平等原則 18
     第二項 政黨競爭機會平等原則 19
     第五節 法治國原則與政黨 22
     第一項 法治國原則之內涵 22
     第二項 法治國原則之要素 23
     第六節 公平競爭與政黨財務 25
     第一項 國家介入管制政黨之容許性 25
     第二項 政黨政治在臺灣政治發展之實務(以1990年至2000年為例) 27
     第三項 國家管制之圖像 29
     第三章 我國轉型正義樣貌與政黨財產處理之問題 33
     第一節 轉型正義之內涵 33
     第一項 轉型正義之意涵 33
     第二項 德國轉型正義經驗 36
     第三項 轉型正義在我國法理探討 37
     第二節 威權時期之非常法制與憲政轉型 40
     第一項 威權時期之非常法制 40
     第二項 威權時期結束後之憲政轉型 42
     第三節 我國憲政變遷下轉型正義之實踐與爭論 45
     第一項 我國憲政變遷下轉型正義之實踐 45
     第二項 我國轉型正義尚存之爭論 50
     第四節 國民黨黨產處理重要歷程 56
     第五節 小結 62
     第四章 我國政黨法制之變遷 65
     第一節 德國政黨法制之沿革與規範 65
     第一項 Heinrich Triepel四個階段論的再說明 65
     第二項 德國基本法中之政黨規範 66
     第三項 德國政黨法中之政黨 72
     第四項 德國政黨法之政黨財務規範 77
     第五項 德國護憲體系 81
     第二節 我國政黨法制之沿革與規範 83
     第一項 臺灣政黨政治歷史分期 83
     第二項 我國憲法對於政黨之規範 86
     第三項 我國政黨法制規範之演變 89
     第三節 政黨法立法重點及法制問題探討 95
     第一項 政黨法立法重點 95
     第二項 政黨法之法制問題與合憲性檢驗 99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五章 我國政黨經費法制之變遷 107
     第一節 政黨財務公開原則 107
     第一項 政黨財務公開原則之肯認 107
     第二項 人民團體法時期對政黨財務規定之探討 108
     第二節 政治資金之限制 112
     第一項 美國聯邦選舉競選法 113
     第二項 日本政治資金規正法 114
     第三項 我國政治獻金相關法制 117
     第四項 黨營事業與政治獻金之關係 120
     第三節 國家對政黨之公費補助 121
     第一項 德國、日本與我國在國家對政黨之公費補助立法例 121
     第二項 政黨財務補助與政黨機會平等原則 126
     第四節 小結 129
     第六章 我國政黨財產處理之法制規範 131
     第一節 國民黨所擁有黨產之類型 132
     第二節 黨營事業之限制 136
     第一項 黨營事業之容許性與問題 136
     第二項 廣電三法及黨政軍條款 137
     第三項 政黨法之規範 140
     第三節 德國統一後處理前東德共產黨黨產法制 141
     第四節 不當場產處理條例立法歷程與架構 147
     第一項 政黨現有財產處理之方法探討 147
     第二項 不當場產處理條例立法歷程 150
     第三項 不當場產處理條例立法架構與內容 151
     第四項 不當黨產處理條例與德國法制比較 155
     第五節 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之法律爭議 157
     第一項 自由民主憲政秩序與不當黨產處理之關係 159
     第二項 法治國原則與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之關係 161
     第六節 小結 16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67
     參考文獻 173
     附錄 17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13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公平競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轉型正義zh_TW
dc.title (題名) 從政黨公平競爭探討我國政黨財務法制之變遷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一)。臺北:學林文化。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2008)。憲法-權力分立(修訂2版)。臺北:新學林。
     法治斌、董保城(2004)。憲法新論(2版)。臺北:元照。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2002)。現代憲法論(3版)。臺北:元照。
     陳正茂(2009)。臺灣早期政黨史略(一九OO— 一九六O)。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敏(2007)。行政法總論(5版)。臺北:新學林。
     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張清溪、施俊吉、劉錦添(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臺北:自立晚報社。
     陳新民(1990)。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三民。
     --(1999)。憲法學導論(3版)。臺北:三民。
     --(2001)。法治國家論。臺北:學林文化。
     陳慈陽(2004)。憲法學。臺北:元照。
     許育典(2013)。憲法(6版)。臺北:元照。
     葉陽明(1988)。歐洲政治論集。臺北:五南。
     --(1990)。西德政黨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
     --(2011)。德國政治新論。臺北:五南。
     蔡宗珍(2004)。憲法與國家(一)。臺北:元照。
     
     二、期刊論文
     王泰升(2000)。中國國民黨的接收「日產」為「黨產」。律師雜誌,245期,頁105-111。
     --(2016)。論台灣的轉型正義: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台灣法學雜誌,315期,頁1-21。
     王韻茹(2013)。政黨爭議的法律性質與爭訟。台灣法學雜誌,233期,頁20-22。
     --(2017)。處理政黨不當取得財產的憲法思維。黨產研究,1期,頁22。
     王業立(2002)。國會中的政黨角色與黨團運作。月旦法學雜誌,86期,頁83-85、95-96。
     江宜樺(2007)。台灣的轉型正義及其省思。思想,5期,頁66-73。
     李宗榮(2016)。企業權力與民主:台灣企業集團2008年立委選舉的政治獻金分析。台灣社會學,31期,頁99-139。
     李孝悌(2018)。黨營事業不當黨產處理之合憲性與難題:以臺南地方接收日產為例。黨產研究,2期,頁15-26。
     李福鐘(2008a)。國民黨黨產取得之類型分析。台灣史學雜誌,5期,頁146-163。
     --(2008b)。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國史館學術集刊,18期,頁198-203、212-215。
     李東穎(2017)。基本法框架下東德黨產問題之處理-德國黨產會任務簡介-與談稿。台灣法學雜誌,313期,頁53。
     李建良(2007)轉型不正義?—初論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柏林圍牆射殺案」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79期,頁5-32。
     李惠宗(1998)。我國「政黨補助法」之商榷-從德國聯邦法院政黨財務之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32期,頁91、95-96。
     汪平雲(2006)。國民黨黨產、黨國體制與轉型正義:「有轉型而無正義」的台灣民主化。當代,230期,頁14、17-22。
     林山田(2001)。論權貴犯罪-黨政商勾結的結構性犯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8期,頁6-9。
     林佳和(2013)。撤銷黨籍、當然喪失不分區立委資格?九月政爭的政黨考。台灣法學雜誌,233期,頁27-30。
     --(2017)。憲法民主國原則的教條與挑戰。月旦法學雜誌,263期,頁24-26。
     林雍昇(2016)。轉型正義過程中法律的功能與作用。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卷1期,頁193-195。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臺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2期,頁8-13。
     吳親恩(2008)。地方議會金權政治的變化:司法判決書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2卷2期,頁165-205。
     周志宏(1996)。憲法與政黨關係的重新定位─未來政黨法制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12期,頁22-30。
     施正鋒(2014)。台灣轉型正義所面對的課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卷2期,頁31-57。
     黃仁俊(2017)。德國政黨規範理論的轉變-以政黨概念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21期,頁263-301。
     黃世鑫(2000)。兩德統一後之前東德SED黨產的處理經驗:他山之石。新世紀智庫論壇,9期,頁79-85。
     --(2003),正義重建抑或政黨公平競爭?評中國國民黨黨產之處理兼論政黨財源問題。月旦法學雜誌,79期,頁77。
     黃錦堂(2017)。轉型正義與不當黨產處理-德國的法制與我國的省思。台灣法學雜誌,313期,頁111-140。
     許志雄(2000)。政黨補助的憲法問題。月旦法學雜誌,63期,頁24-26。
     許國賢(2005)。民主的政治成本。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卷2期,頁271-280。
     陳信安(2017)。「黨產處理與民主鞏固」-台德黨產處理法制與經驗比較學術座談會與談稿。台灣法學雜誌,315期,頁67-73。
     陳俊宏(2015)。檢視台灣的轉型正義之路。新世紀智庫論壇,71期,頁18、21-24。
     陳恆鈞(1998)。政黨競選經費策略之規劃。中國行政評論,7卷2期,頁124-129。
     陳淳文(2018)。憲政民主體制之政黨規制:國際準則與中華民國政黨法制比較。政治科學論叢,75期,頁108-125、142-146。
     陳清秀(2017)。論轉型正義-兼談不當黨產法制問題。台灣法學雜誌,314期,頁96-123。
     張文郁(2002)。德國統一之法律問題。輔仁法學,23期,頁3-10。
     張永明(2016)。簡論廣電三法之黨政軍條款。台灣法學雜誌,294期,頁115-119。
     張志銘(2012)。法的文化研究—以轉型正義為例。植根雜誌,28卷1期,頁1-14。
     張明偉(2015)。中華民國黨治政治之規範發展與歷史考察。台北大學法學論叢,96期,頁22-44。
     張清溪(2006)。從黨國資本主義談台灣經濟結構。當代雜誌,225期,頁34-47。
     張福建(2012)。美國選舉經費規範的憲政爭議:防腐、言論自由與政治平等。政治學報,54期,頁7-22。
     張嘉尹(2006)。臺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臺灣民主季刊,3卷3期,頁136-144。
     詹鎮榮(2016)。總統、政黨與國會之相互關係—以政黨影響國政之憲法基礎及界限為中心。憲政時代季刊,41卷3期,頁433-444。
     葉俊榮(1999)。從國家發展與憲法變遷論大法官的釋憲機能:一九四九至一九九八。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8卷2期,頁4-9、12-63。
     --(2002)。從「轉型法院」到「常態法院」:論大法官釋字第二六一號與第四九九號解釋的解釋風格與轉型脈絡。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1卷2期,頁59-95。
     --(2003a)。轉型法院的自我定位:論憲法解釋對修憲機制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2卷6期,頁29-59。
     --(2003b)。民主轉型與金錢政治的法律因應。國家發展研究,2卷2期,頁1-29。
     董保城(2017a)。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附隨組織」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台灣法學雜誌,322期,頁104-114。
     --(2017b)。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是否為不當黨產處理條例「附隨組織」之探討-從比較法觀點看德國民主婦女同盟。法令月刊,68卷8期,頁46-48。
     趙永茂(2007)。從地方治理論臺灣地方政治發展的基本問題。政治科學論叢,31期,頁1-13。
     廖元豪(2017)。民主憲政2.0,抑或改朝換代算舊帳?-轉型正義概念的反思。台灣法學雜誌,314期,頁124-143。
     鄭子真(2013)。日本政治獻金的規制與侷限:論《政治資金規正法》之沿革與意涵。選舉研究,20卷2期,頁145-155、166。
     --(2014)。論政治獻金之言論表達與政治平等。臺灣民主季刊,11卷3期,頁140-150、155-159。
     鄭昆山(2000)。中國國民黨黨產處理與法治國刑法。月旦法學雜誌,63期,頁35-39。
     郭俊偉(2010)。站在政治獻金背後「說話」的利益團體-省思美國多元化社會的自由與平等。臺灣民主季刊,7卷2期,頁79-82。
     劉孔中(2014)。新聞媒體多元與反壟斷之法治探討。公平交易季刊,22卷3期,頁1-43。
     劉宗德(2017)。台灣轉型正義之制度設計芻議-兼論「政黨財產處理條例」之合憲性。台灣法學雜誌,313期,頁98-110。
     劉凜紅(2009)。政黨法的世界概況與主要成因。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1期,頁117-121。
     蔡宗珍(1998)。政黨政治的迷思-從九七憲改的政黨運作論我國憲政體制下政黨的定位、發展及其危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7卷2期,頁52-70、74-89。
     --(2001)。德國統一後處理東德時期黨產之法制析論,月旦法學雜誌,79期,頁109-113。
     蕭文生(2004)。國家組織:第三講 政黨(上)。月旦法學教室,17期,頁60。
     --(2009)。競選費用補助金。月旦法學教室,77期,頁6-7。
     蘇永欽(2016)。夏蟲語冰錄(一O五)—轉型正義。法令月刊,67卷10期,頁162-163、166-171。
     蘇俊雄(2007)。轉型正義與刑法正義。中研院法學期刊,創刊號,頁68-74。
     鍾芳樺(2017)。追討不當黨產與轉型正義。台灣法學雜誌,315期,頁56-59。
     
     三、專書論文
     許宗力(2002)。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載於李鴻禧等,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
     陳耀祥(2005)。論政黨經營事業之法律限制。載於Eser、Albin等,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769-788)。臺北:元照。
     Horst Dreier著,江嘉琪譯,憲法國家對歷史過往的克服。收於:Peter Baruda/ 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上冊)(頁169-173、175-218)。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Peter M. Huber著,陳耀祥譯,民主政治中之政黨。收於:Peter Baruda/ 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下冊)(頁643-651)。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四、研討會論文
     張文貞(2005年10月)。另類的憲改工程:擘建台灣的法治與政治信任。「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國際視野與台灣觀點」國際研討會,台北。
     許宗力、黃世鑫、陳英鈐、蔡宗珍、林濁水、董保城、陳慈陽、張政雄、張清溪、田習如、林復宏、林立(2002年7月)。「重建政黨公平競爭的基礎」研討會─從法制層面談政黨不當財產與黨營事業之處理,月旦法學雜誌,86期。
     
     五、學位論文
     李怡俐(2014)。當代轉型正義的脈絡與制度選擇--南韓與台灣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美君(2002)。德國政黨財務來源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煬和(1992)。台灣地區解嚴後政黨體系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耀祥(1991)。政黨法律地位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鵬(2002)。國家對政黨財務補助的正當性與憲法界限。國立臺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義德(1995)。政黨平等原則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仁筠(2003)。我國政治獻金規制問題之研究:美國、日本與我國之比較分析。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藍敏煌(2010)。我國政治獻金法制度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天綱(2014)。論憲法平等原則對國家補貼政黨制度的規範。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六、網路等電子化資料
     任羽中(2005)。台灣地區基層民主選舉中的「黑金政治」,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38期,2018年5月31日,取自http://www.cuhk.edu.hk/ics/21c/media/online/0411019.pdf 。
     陳瑤華、孫迺翊等(2017)。模擬憲法法庭模憲字第4號及第5號判決,2017年6月15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civilconstitutionalcourt/judgement/scc45 。
     鄧衍森(2017)。第三屆模擬憲法法庭鑑定意見書,2017年6月15日,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0qWqmsO2Nj_WW1HWHhpVmVKX0U。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2017年5月1日,取自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asp。
     德國政黨法,2018年5月1日,取自內政部政黨及全國性政治團體資訊網https://party.moi.gov.tw/pgms/politics/law!list.action。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MEPA.053.2018.F0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