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當代中國「國家-農民」關係的重構 : 農村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探討
作者 柳金財
貢獻者 趙建民
柳金財
關鍵詞 村民自治制度;
     村委會選舉;
     三層分析法;
     制度變遷;
     法團主義;
     公民社會;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5-Oct-2018 16:57:46 (UTC+8)
摘要 一九八○年初,中國廣西的宜山、羅城兩縣農民自發地建立起一種帶有準政權性質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八二憲法正式確認村委會的法律地位,之後中共通過村委會組織法將村民自治制度逐步規範化,其發展可謂是從誘致性制度變遷走向強制性制度變遷。然則何以國家願意在農村推動「草根民主」呢?本文的基本假設是國家試圖在其與農民的互動關係中創造一個緩衝地帶。本文之研究架構是奠立在「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途徑」的基礎上,跳脫偏於僅僅只是使用「國家中心論」或「社會中心論」的研究途徑;並試圖運用「國家――村莊菁英――農民」此種三層分析法,進一步深化傳統的「國家與社會」二元分析架構來探討當代中國國家與農民的關係。與此同時,在三層分析法中結合制度變遷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公民社會理論、法團主義分析國家(包括中央、省級、縣級、鄉級政府)及農民關係的重新建構。本文試從「國家權力介入」與「社會力量增長」兩個向度探討基層選舉與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下國家與農民關係,包括國家基層政權組織、農村黨支部等正式組織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及非正式組織宗族與經濟因素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希望藉由上述諸面向的探討,有助於理解當代中國「國家――農民」互動關係。本文章節安排共分九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檢視各種研究取向與相關理論應用之探討;第三章為村民自治制度興起背景與制度功能;第四章則是分析國家與社會互動下村民自治制度形成過程的爭論與制度設計;第五、六章分別探討代表國家權力介入的鄉鎮人民政府、黨支部委員會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第七、八章則是分別討論代表社會力量增長的宗族組織或宗族菁英、經濟菁英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第九章則是本文的結論。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943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趙建民-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柳金財-
dc.creator (作者) 柳金財-
dc.date (日期) 2003-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18 16:57:46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18 16:57: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18 16:57:46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38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
dc.description (描述) 91-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一九八○年初,中國廣西的宜山、羅城兩縣農民自發地建立起一種帶有準政權性質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八二憲法正式確認村委會的法律地位,之後中共通過村委會組織法將村民自治制度逐步規範化,其發展可謂是從誘致性制度變遷走向強制性制度變遷。然則何以國家願意在農村推動「草根民主」呢?本文的基本假設是國家試圖在其與農民的互動關係中創造一個緩衝地帶。本文之研究架構是奠立在「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途徑」的基礎上,跳脫偏於僅僅只是使用「國家中心論」或「社會中心論」的研究途徑;並試圖運用「國家――村莊菁英――農民」此種三層分析法,進一步深化傳統的「國家與社會」二元分析架構來探討當代中國國家與農民的關係。與此同時,在三層分析法中結合制度變遷理論、委託代理理論、公民社會理論、法團主義分析國家(包括中央、省級、縣級、鄉級政府)及農民關係的重新建構。本文試從「國家權力介入」與「社會力量增長」兩個向度探討基層選舉與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下國家與農民關係,包括國家基層政權組織、農村黨支部等正式組織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及非正式組織宗族與經濟因素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希望藉由上述諸面向的探討,有助於理解當代中國「國家――農民」互動關係。本文章節安排共分九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檢視各種研究取向與相關理論應用之探討;第三章為村民自治制度興起背景與制度功能;第四章則是分析國家與社會互動下村民自治制度形成過程的爭論與制度設計;第五、六章分別探討代表國家權力介入的鄉鎮人民政府、黨支部委員會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第七、八章則是分別討論代表社會力量增長的宗族組織或宗族菁英、經濟菁英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第九章則是本文的結論。-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途徑之探討11
     壹、「國家中心論」的研究途徑13
     貳、「社會中心論」的研究途徑14
     參、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研究途徑17
     第三節 本文的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20
     壹、本文的研究途徑20
     一、過程事件分析法20
     二、三層分析法的類型22
     貳、本文的研究方法26
     一、文獻分析法27
     二、田野研究法2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30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研究取向與相關理論檢視34
     第一節 村民自治的研究取向:解釋的雙重性34
     壹、民主化取向的研究解釋35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西方式民主的差異35
     二、基層民主與高層民主關聯的爭論39
     貳、治理取向的研究解釋45
     第二節 村民自治研究相關理論檢視:適用與限度48
     壹、制度變遷理論(新制度主義)48
     貳、委託代理理論(代理理論)52
     參、公民社會理論53
     一、公民社會理論在中國政治研究的興起53
     二、「公民社會理論」在村民自治研究領域的應用與限制55
     肆、法團主義57
     一、法團主義在中國研究領域的應用57
     二、法團主義應用的侷限性59
     伍、公共選擇理論60
     本章小結61
     第三章 清末以來中國國家與農民關係的變遷63
     第一節 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國家與農民關係:一個政權內捲化的趨勢63
     壹、破碎分散的國家權力與政權建設內捲化63
     貳、贏利型經紀體制的產生與弊端65
     一、贏利型經紀體制的產生65
     二、國家與農民衝突的加劇65
     第二節 中共建政後的國家與農民關係(一九四九~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前)67
     壹、毛澤東統治下的農村政治組織與草根政治67
     一、毛澤東統治下的農村政治組織67
     二、群眾路線、黨的領導與民主70
     三、選舉與民主71
     四、毛澤東群眾路線下的農村草根參與72
     貳、國家對農村社會財政汲取的擴大75
     參、國家、幹部與農民的互動關係77
     一、做為國家代理人的幹部77
     二、國家對鄉村政治的介入:派遣工作隊與統治權術79
     第三節 改革開放後國家與農民關係的重構(一九七九~二○○二年)80
     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後的農村政治組織80
     貳、村民自治制度的興起背景與制度功能83
     一、政治菁英甄補與強化政治體系的合法性基礎83
     二、有效的國家政策執行與「最低限度」的政治參與間交換91
     三、國家對農民的資源汲取與減輕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負擔94
     四、國家治理農村社會成本的轉嫁100
     五、監督國家代理人維繫農村社會秩序穩定102
     本章小結107
     第四章 國家與社會互動:農村基層選舉與村民自治制度之形成109
     第一節 村民自治制度的政策形成過程109
     壹、村民自治制度的發展:從誘致性變遷到強制性變遷109
     一、誘致性制度變遷:基層社會的創造109
     二、強制性制度變遷:提升、規制與推動111
     貳、黨國體制下中央高層的觀點:爭議與困境115
     一、中共高層對實施村民自治制度的爭論115
     二、國家對村民自治制度的兩難困境118
     參、省級政府對村民自治制度的抵制變通與創新120
     肆、縣鄉兩級政府的制度創新與抵制123
     伍、村委會幹部對村民自治制度的態度126
     陸、農民對村委會選舉的態度131
     第二節 國家與社會互動下的村委會選舉制度設計135
     壹、村民委員會的選舉程序135
     一、村民選舉委員會的設置與成員的組成、產生135
     二、村民委員會成員候選人的提名與確定138
     三、投票程序方法的類型141
     貳、村民委員會選舉制度的類型與模式143
     一、海選制模式(梨樹模式)143
     二、兩票制模式(河曲模式)147
     三、「三下三上三公佈」的民主協商模式(汝南模式)147
     四、「組合競選制」(岳西模式)148
     第三節 農民的政治參與危機與高投票率的選舉制度設計150
     壹、村委會選舉的儀式化與農民的政治冷漠150
     貳、村委會選舉中高參選率的制度設計153
     本章小結155
     第五章 國家權力介入:鄉鎮基層政權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影響157
     前言157
     第一節 「鄉政」與「村治」關係的界定與爭論159
     壹、「領導關係」與「指導關係」的爭論159
     貳、行政化與自治化的爭論161
     一、「行政化」與「自治化」之界定161
     二、村民自治組織的形式分類163
     第二節 壓力型體制下的鄉村支配關係165
     壹、壓力型體制的形成165
     一、定義與功能165
     二、「目標責任制」與一票否決166
     三、壓力型體制下的鄉村幹部交往167•
     貳、壓力型體制的弊端169
     一、機構膨脹與農民負擔169
     二、政績的政治學、制度性說謊與政府暴力172
     第三節 鄉鎮政府對村委會選舉的態度選擇與農民的反應176
     壹、鄉鎮政府對村委會選舉的態度選擇176
     一、鄉鎮政府選擇積極地操縱干涉村委會選舉177
     二、鄉鎮政府選擇消極的對待村委會選舉178
     三、鄉鎮政府選擇支持規範化的村委會選舉178
     貳、鄉鎮政府介入村委會選舉的方式179
     一、建立選舉機構主導村委會選舉180
     二、設定候選人資格排除非「內定」人選181
     三、村委會選舉與村民自治制度的法治監督183
     四、選舉結果的干預與「反罷免」的運用183
     參、農民對鄉鎮政權干預村委會選舉與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反應184
     一、農民對基層政權操縱選舉與干預自治的抗爭184
     二、農民越級上訪與利益保護188
     肆、稅費改革與村民自治190
     一、稅費改革的內涵190
     二、稅費改革對村民自治的影響192
     三、稅費改革的侷限性192
     第四節 鄉鎮政府對村委會的組織控制與財政監督193
     壹、鄉對村的組織控制193
     一、管理區的設置與目標193
     二、管理區幹部與村幹部工作互動過程195
     貳、鄉對村的財政控制與監督195
     一、對幹部的工資進行考核與監控196
     二、實施「村財鄉管」的財政監控198
     本章小結201
     第六章 國家權力介入:農村黨組織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影響203
     前言203
     第一節 中共農村黨支部的作用、設置與發展情況206
     壹、農村黨支部的作用與任務206
     貳、黨支部的設置原則與成員甄補方式208
     參、農村黨支部的發展型態209
     第二節 黨支部與村委會的法理關係與權力衝突210
     壹、黨支部與村委會的法理關係210
     貳、黨支部與村委會的權力衝突212
     一、傳統管理體制的慣性因素212
     二、黨內民主失衡與權力合法性基礎不同214
     三、法律規定職權界線模糊及雙方以實用主義解釋法律218
     四、爭奪合法掌握村級集體經濟的控制權219
     五、群體衝突轉化兩委關係失衡220
     第三節 黨支部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介入221
     壹、黨支部對「民主選舉」的介入222
     一、介入選舉機構人員的產生222
     二、介入候選人的提名222
     三、黨員幹部直接參選與交又任職224
     四、吸納非黨員入黨224
     貳、黨支部對「民主決策」的介入225
     參、黨支部對「民主管理」的介入227
     肆、黨支部對「政務」與「村務」的介入228
     第四節 黨支部權力合法性基礎的轉移與兩委關係爭論229
     壹、黨支部權力合法性基礎的變革與轉移230
     一、「兩委一監督」230
     二、「兩票制」230
     三、「公推直選制」231
     四、「兩推一選制」232
     五、「兩委合一制」232
     貳、兩委合一與兩委分權之爭論234
     本章小結237
     第七章 社會力量增長:新興宗族組織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影響238
     前言238
     第一節 中共建政後中國農村宗族組織的變遷與重建241
     壹、宗族組織是中國基層社會的細胞組織241
     貳、建政後中國農村宗族組織的式微(一九四九~一九七八年)243
     參、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宗族組織的重建(一九七九~二○○二年)244
     第二節 宗族與村委會的互動與權力關係類型246
     壹、宗族與村委會形成的「雙元結構」246
     一、以村委會為主導的複合雙元結構247
     二、以家族為主導的複合雙元結構250
     貳、宗族與村委會間的權力關係類型250
     一、傳統型251
     二、現代型252
     三、混合型254
     第三節 宗族與村委會選舉、村民自治制度:角色與功能255
     壹、形塑集體認同與強化選舉政治動員256
     一、宗族影響基層選舉的條件256
     二、政治動員與政治參與的提高259
     三、「面子觀」問題與基層選舉264
     貳、宗族組織與國家政策推動265
     一、宗族配合公共權力運作貫徹國家政策執行265
     二、宗族支配公共權力運作以族規變通國家政策267
     參、宗族與農村秩序維護268
     一、補充正式公共權力的不足與維護農村秩序268
     二、幹群關係惡化與宗族間的衝突269
     肆、若干個案研究的探討271
     本章 小結274
     第八章 社會力量增長:經濟因素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影響277
     第一節 經濟因素與村民自治制度間的關聯277
     第二節 不同產權所有制下的村委會運作與政治參與方式282
     壹、集體所有制下的村委會運作效能與政治參與282
     貳、股份合作制下的村委會運作效能與政治參與283
     參、個體、私營經濟下的村委會運作效能與政治參與285
     一、個體私營企業主對村民自治的影響285
     二、「三個代表」與私營企業主參政287
     三、幹部資本主義與超經濟依附關係的形成289
     第三節 集體經濟發展與鄉村政治關係292
     壹、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下的村級財政收入與農民負擔、幹群關係293
     一、村級財政收入與農民負擔293
     二、農民負擔與幹群關係296
     貳、動員型村級治理下的鄉村政治關係297
     一、幹群關係惡化與制度性說謊的形成297
     二、農民負擔加重與鄉村政治關係的緊張298
     參、分配型村級治理下的鄉村政治關係299
     一、「村企合一」體制的特徵與弊端299
     二、村集體經濟強大下的鄉政與村治關係303
     本章小結304
     第九章 結論308
     第一節 村民自治研究中國家與農民互動的關係類型308
     壹、第一種類型:「弱國家、強社會」模式309
     貳、第二種類型:「強國家、弱社會」模式310
     參、第三種類型:「強國家、強社會」模式311
     肆、第四種類型:「弱國家、弱社會」模式312
     第二節 村民自治制度的價值與示範效應314
     壹、村民自治制度的價值314
     貳、村民自治制度的示範效應316
     一、推動鄉鎮政府的「政務公開」317
     二、推動鄉鎮長選舉制度改革的試點318
     第三節 村民自治制度的侷限性:更深層政治改革的呼喊323
     壹、鄉鎮基層國家政權合法性基礎的降低323
     貳、超越村級層次的政治民主化改革325
     參考文獻328
     一、中文部份328
     二、英文部份356
     圖目錄
     〈圖五~一〉鄉政府、管理區、村委會三者互動關係圖194
     〈圖七~一〉家族內部糾紛的處理方式247
     〈圖七~二〉家族間糾紛的處理方式248
     表目錄
     〈表一~一〉中國「國家―社會」關係的兩個模型16
     〈表一~二〉本研究田野訪談之時間與對象29
     〈表二~一〉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演變階段58
     〈表三~一〉公社時期的農民負擔:一九五八~一九七九年76
     〈表三~二〉農村基層組織發展情況81
     〈表三~三〉菁英/大眾分類模式與社會階層分類的對比關係86
     〈表三~四〉一九五二~一九九九年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演變87
     〈表三~五〉中國農村社會各階層的變動狀況88
     〈表三~六〉中國農民職業構成(一九九二年)89
     〈表三~七〉私營企業階層的經濟實力90
     〈表三~八〉農民政治參與熱情與完成國家任務有效程度分類表92
     〈表三~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國家法律法令貫徹落實情況93
     〈表三~十〉計畫生育政策執行情況93
     〈表三~十一〉中國農民社會負擔(當年價)95
     〈表三~十二〉城鄉居民對影響當地社會穩定現狀的主要因素評價104
     〈表四~一〉中國農村基層政治管理體制一覽表121
     〈表四~二〉各年度制訂實施村組法試行辦法的省、市、自治區人大常委會122
     〈表四~三〉您認為村委會幹部是否應該讓該村全體村民直接選舉產生126
     〈表四~四〉村幹部對村民自治內容的支持度130
     〈表四~五〉村民委員會選舉工作機構設置一覽表136
     〈表四~六〉新老海選方式的比照145
     〈表五~一〉對村幹部的百分制考核目標167
     〈表五~二〉一九九一~一九九七年鄉鎮預算收支171
     〈表五~三〉在村選舉中各種力量所發揮的作用排序如何? 181
     〈表五~四〉一九九○年代以來農民抗爭事件概計185
     〈表五~五〉中國城鄉居民針對社會不安定因素所傾向採取的解決方式比較189
     〈表五~六〉Q鄉關於不同資金額度的審批管理制度演變199
     〈表六~一〉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間的權力關係218
     〈表六~二〉中國部分省份村民會議與村民代表會議次數226
     〈表六~三〉黨支部與村委會的區別235
     〈表六~四〉一肩挑與黨政分開的運作模式和效果236
     〈表七~一〉村落社區權威狀況調查表249
     〈表七~二〉村落家族與現代社會的比較253
     〈表七~三〉在投票選舉村幹部時,你對候選人條件的要求怎樣?257
     〈表七~四〉在本村選舉中選民們有投本族/本房族候選人的傾向嗎? 260
     〈表七~五〉章巷村各家族及其所佔生產隊數262
     〈表七~六〉章巷村新選出的村委會成員及其職務表262
     〈表七~七〉不同宗族屬性的村落在村委會選舉及國家政策執行程度情況的調查表272
     〈表八~一〉一九九五年村集體財務收入來源294
     〈表八~二〉一九九五年不同經濟類型村集體支農和公益事業事業投資支出金額295
     〈表八~三〉一九九七~一九九九年東、中、西部地區農民負擔額296
     〈表八~四〉**省**縣**村行政—黨務—經濟功能交織表301
-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9432012-
dc.subject (關鍵詞) 村民自治制度;
     村委會選舉;
     三層分析法;
     制度變遷;
     法團主義;
     公民社會;
-
dc.title (題名) 當代中國「國家-農民」關係的重構 : 農村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探討-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