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灣原住民勞動力遷移之硏究
作者 王晶
貢獻者 吳忠吉
王晶
日期 1997
上傳時間 11-Oct-2018 11:41:18 (UTC+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王素英(1987),臺灣內部人口遷移之經濟分析,逢甲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國明(1984),影響台灣人口遷移因素之分析,中興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吳玉琴(1992),臺灣原住民生涯發展模式-以雅美都市移民為對象,東海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堯峰(1986),「臺灣山地行政政策的演進與發展」,參加美國東西文化中心「國家政策與少數民族文化研討會議」並參觀考察玻里尼西安文化中心經營管理報告書之附錄一,民政叢書山地行政系列之八,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5.吳豪哲(1988),阿美族山胞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師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李亦園等(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
7.李亦園(1982),「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
8.李亦園(1982),「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
9.李長貴(1971),變遷中的山胞社會之研究,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東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刊
10.林貞祥(1977),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遷移之研究,中興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孫瑞霞(1992),都市山胞的社會流動,政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許木柱(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行政院研考會
13.陳淑珠(1992),就業歧視與都市山胞社會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山胞為例,政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陳宇嘉(1990),遷移與職業流動-臺灣山地原住民遷移與代間、代內流動之研究,東海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5.崔偉、張志強譯(1991),勞動力市場經濟學,五南
16.黃其昌(1985),勞動力市場雙元性之臺灣實證分析,中興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黃美英(1987),「臺灣土著移民的都市適應與人權現況」,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中國人權協會,大佳
18.黃應貴(1988),「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聯經
19.詹火生(1991),「臺北地區都市山胞青年生活狀況與就業需求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七十五,行政院青輔會委託臺大社會學系暨研究所研究
20.廖文生(1984),臺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臺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廖正宏(1984),人口遷移,三民書局
22.趙弘靜(1988),臺灣地區勞動力流動性之研究,文化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蔡炯民(1988),都市地區高山族移入者集居現象與適應情形之研究-臺北縣兩社區為個案,臺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臺灣社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20號,楊國樞、瞿海源主編
25.蔡瑞明(1984),臺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臺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謝高橋(1993),臺灣地區山胞就業與失業問題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委託
27.謝高橋、張清富(1992),臺北市山胞人口普查報告,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專題研究報告之一
28.謝高橋(1991),臺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研考會
29.瞿海源、傅仰止(1986),高山族城鄉遷移與都市認同之研究,國科會
30.簡杏蓉(1993),臺灣原住民教育機會均等之探討-社會安全制度取向,東吳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魏國棟(1980),臺灣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間就業人口移轉之研究,中興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中文期刊
1.吳堯峰(1989),「都市山胞政策之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6卷,第5期
2.吳豪哲、陳憲明(1988),「人口遷移理論與實證研究」,中等教育,第39卷,第2期
3.林金泡(1981),「臺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第12卷,第7期
4.高天來(1993),「如何落實原住民之職業訓練」,就業與訓練,第11卷,第5期
5.涂耀聖(1989),「臺灣省加強山胞就業輔導措施成效檢討與展望」,臺灣勞工,第7期
6.涂耀聖(1985),「山胞生活知多少-兼談加強山胞就業輔導新措施」,社會福利,第19期
7.張清富(1993),「原住民的就業問題」,就業與訓練,第11卷,第5期
8.張曉春(1974),「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上)第11卷,第6期;(下)第12卷,第1期
9.莊文生(1985),「我國山地的社會福利」,社會福利,第19期
10.郭秀岩(1985),「社會變遷與山地行政發展」,社會福利,第19期
11.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
12.陳正倉(1978),「臺灣之經濟發展與人口遷徙」,臺灣銀行季刊第29卷,第2期
13.陳聰勝(1989),「山胞參加職業訓練的展望」,臺灣勞工,第6期
14.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第11期
15.傅仰止(1987),「臺北市山胞的處境」,中國論壇,第23卷,第12期
16.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第23卷,第2期
17.曾碧淵(1994),「除了正名之外-淺論原住民之就業問題」,勞工之友,第526期
18.黃平昌(1985),「推廣社區合作事業改善山胞生活」,社會福利,第23期
19.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第23卷,第2期
20.楊孝榮(1985),「從福利觀念談我國山地社會之整體發展」,社會福利,第19期
21.謝明瑞(1987),「臺灣地區山地鄉的勞動力結構變動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第17期
22.謝高橋(1993),「外籍勞工與原住民就業問題」,就業與訓練,第11卷,第5期
23.瞿海源(1983),「臺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第7期

三、政府出版品及文件
1.內政部(1995),原住民行政法規彙編
2.內政部(1982-95),中華民國七十至八十三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3.行政院主計處(1982-95),中華民國七十至八十三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4.行政院勞委會(199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臺灣地區外籍勞工管理及運用調查報告
5.教育部教研會(1992),山胞教育專題研究總結報告
6.臺北市政府主計處(1992),臺北市統計要覽
7.臺北市政府民政局(1994),臺北市八十三年原住民行政工作研討會
8.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2),臺灣省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9.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2),臺灣地區住宅狀況調查報告
10.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3),中華民國八十年臺灣省偏遠地區居民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第一輯:山地、平地、都市山胞部份
11.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2),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二期四年實施計畫大綱
12.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2),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一期四年實施計畫執行成果總報告
13.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6),中國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山胞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
14.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6),參加美國東西文化中心「國家政策與少數民族文化研討會議」並參觀考察玻里尼西安文化中心經營管理報告書,民政叢書山地行政系列之八
15.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2-90),臺灣省民政統計,第11-19期
16.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都市原住民生活輔導計畫八十五年度執行計畫
17.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落實保障原住民生計與資產實施計畫
18.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臺灣省基層建設第三期四年計畫第一年度實施計畫二:(一)山地鄉道路系統建設
19.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2-1995),中華民國八十至八十三年山地行政資料,未出版
20.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1),紐澳少數民族政策措施,山胞行政叢書系列之二

四、英文部份
1.Alexander, C.(1984), “Aboriginals in Capitalist Australia:What it Means to Become Civilised”, The Australi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 20(3), July, p.233-42
2.Barry, B. & Goodin, E.R. eds(1992), Free Movement, Harvester Wheatsheaf, New York
3.Becker, G.S.(1975),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ew York
4.Brandes, H.S.(1975), Migration, Kinship, and Community - Tradtion and Transition in a Spanish Village, Academic Press, Inc. New York
5.Cadwallader, M.(1992),Migration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 Macro and Micro Approache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Wisconsin
6.Clark, W.A.V.(1986), Human Migr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California
7.Dijk, J.V. & Folmer, H. eds(1989), Migration and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Boston
8.Inkeles, A. edit(1976),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 Annual Reviews Inc., California
9.Johnson, J.H. & Salt, J. eds.(1990), Labour Migration: The Internal Geographical Mobility of Labour in the Developed World,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ondon
10.Jong, D.J.F. & Gardner, R.W. eds(1981),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Microlevel Studie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11.Jones, F.L.(1993), “Unlucky Australians: Labour Market Outcomes among Aboriginal Australian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6(3), July, p.420-58
12.Lee, E.S.(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47-57
13.Lowry, I.S.(1966), Migration & Metropolitan Growth: Two Analytic Models, Chandler, San Francisco
14.Oberai, A.S.(1983), Causes &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Migration - A Study in The Indian Punja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lhi
15.Oded, Stark(1991), The Migration of Labor, Basil Blackwell, Inc.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6.Palmer, I.(1983),”State Mechanisms and Conditions of Intervention: An Examination of Some Recent Official Responses to the Aboriginal Land Rights Demand”, The Australi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 19(1), March, p.3-32
17.Ravenstein, E.G.(1885), “The Law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48:167-227
18.Sabot, H.R. edit(1982), Migration and the Labor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estview Press Inc., Boulder, Colorado
19.Schultz, T.W.(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51(1):1-17
20.Sjaastad, L.A.(1962), “The Costs &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 80-93
21.Stouffer, S.A.(1940),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A Theory Relating Mobility and Di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45-67
22.Todaro, M.P.(1976),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Theory, Evidence,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Priority”,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
23.White, P.E. & Woods, R.I. eds(1980), The Geographical Impact of Migration, Longman Group Ltd., London
24.Willis, K.G.(1974), Problems in Migration Analysis, Saxon House, D.C.Heath Ltd., England
25.Wolpert, J.(1972),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from “Behavioral Aspects of the Decision to Migrate”, English, P.W.& Mayfield, R.C. e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p.401-10
26.Wood, H.C.(1982), ‘Equilibrium and Historical -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on Migration”, IMR, 16(2), Summer, p.298-319
27.Zipf, G.K.(1946), “The P1 P2 /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1:677-8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8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598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忠吉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晶
dc.creator (作者) 王晶
dc.date (日期) 1997
dc.date.accessioned 11-Oct-2018 11:41: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1-Oct-2018 11:41: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Oct-2018 11:41:18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49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dc.description (描述) 勞工研究所
dc.description (描述) 85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主題1
1.研究動機1
2.研究主題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步驟6
1.研究目的6
2.研究步驟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8
1.研究概念8
2.研究分析之假設10
3.資料範圍與分析方法11
4.研究限制12
*本章註釋13
第二章 勞動力遷移之理論介紹14
第一節 遷移之定義14
1.遷移之定義14
2.遷移的因素15
3.遷移的結果18
第二節 遷移理論之介紹26
1.推拉理論26
2.引力模型27
3.地理觀點之遷移理論28
4.經濟觀點之遷移理論29
第三節 研究模型之建立35
1.脈絡分析35
2.研究架構之說明38
*本章小結42
*本章註釋44
第三章 臺灣原住民的過去與現在
-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發展47
第一節 原住民的過去-自原始至日據時代48
1.山田燒墾的部落社會48
2.生產水稻的農村社會-日據時代53
第二節 進入市場經濟的社會-光復後經濟發展56
1.初期發展與變遷56
2.行政體系的變遷59
第三節 邁向現代化之路-社會變遷的結果61
1.人口基本特徵62
2.社會性特徵64
3.經濟生活的改善66
*本章小結73
*本章註釋75
*本章圖表77
第四章 原住民勞動力遷移之結構性背景
-經濟生活的發展與困境87
第一節 經濟因素(一)山地農業積弱不振81
1.地居偏遠81
2.農林產出效率低82
3.山地政策對山地農業之影響84
第二節 經濟因素(二)城鄉差距91
1.教育困境91
2.就業困境97
3.所得與物質生活104
4.資訊不足與觀念的改變107
第三節 山地政策之變遷109
1.歷史背景-山地社會的邊陲性109
2.我國山地政策發展111
第四節 他山之石-外國土著政策116
1.澳洲土著政策117
2.紐西蘭土著政策118
3.北美土著政策120
*本章小結122
*本章註釋125
*本章圖表127
第五章 原住民勞動力的遷移現象132
第一節 遷移結果132
1.原住民的遷移現象132
2.原住民遷移人口特徵136
3.經濟生活141
第二節 遷移後的影響144
1.人口外移對原居地的影響144
2.遷移者的困境149
第三節 都市原住民政策160
1.各界對都市原住民的關切160
2.相關政策與計畫160
3.地方執行成果163
*本章小結164
*本章註釋168
*本章圖表1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76
第一節 結論176
第二節 建議180
參考書目183
圖表目錄
圖2-1研究架構圖39
圖3-1民國83年原住民各族人口比78
圖3-2扶養比例分佈圖79
表3-1臺灣原住民各族土地所有制77
表3-2臺灣原住民各族繼嗣與社會組織77
表3-3山地行政系統演變78
表3-4扶養比例比較79
表3-5宗教信仰比較79
表3-6原住民教育程度分佈80
表3-7原住民行業分佈80
表3-8原住民職業分佈80
表3-9原住民從業身份分佈80
圖4-1教育程度比較129
圖4-2各級行業人口比較130
圖4-3二級產業比較:製造業、營造業130
圖4-4職業人口比較131
圖4-5從業身份比較130
圖4-6商業人口比較131
表4-1山地、平地原住民產出比較127
表4-2所得收入之比較127
表4-3職業與教育交叉分析127
表4-4教育程度及行、職業與所得交叉分析128
表4-5各國土著政策比較129
圖5-1原住民出外謀生者佔就業人口比例175
圖5-2各行政區域遷出率比較175
表5-1山地平地與都市原住民人口特徵之比較171
表5-2出外謀生人口性別比171
表5-3都市原住民宗教信仰172
表5-4都市原住民行業分佈173
表5-5原住民流失人口統計172
表5-6婚姻狀況比較173
表5-7臺北市原住民與全市人口特徵之比較174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5982012
dc.title (題名) 臺灣原住民勞動力遷移之硏究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王素英(1987),臺灣內部人口遷移之經濟分析,逢甲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國明(1984),影響台灣人口遷移因素之分析,中興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吳玉琴(1992),臺灣原住民生涯發展模式-以雅美都市移民為對象,東海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堯峰(1986),「臺灣山地行政政策的演進與發展」,參加美國東西文化中心「國家政策與少數民族文化研討會議」並參觀考察玻里尼西安文化中心經營管理報告書之附錄一,民政叢書山地行政系列之八,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5.吳豪哲(1988),阿美族山胞城鄉遷移與生活調適之研究,師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李亦園等(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
7.李亦園(1982),「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
8.李亦園(1982),「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聯經
9.李長貴(1971),變遷中的山胞社會之研究,臺灣省政府民政廳、東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刊
10.林貞祥(1977),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遷移之研究,中興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孫瑞霞(1992),都市山胞的社會流動,政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許木柱(1992),山胞輔導措施績效之檢討,行政院研考會
13.陳淑珠(1992),就業歧視與都市山胞社會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山胞為例,政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陳宇嘉(1990),遷移與職業流動-臺灣山地原住民遷移與代間、代內流動之研究,東海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5.崔偉、張志強譯(1991),勞動力市場經濟學,五南
16.黃其昌(1985),勞動力市場雙元性之臺灣實證分析,中興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黃美英(1987),「臺灣土著移民的都市適應與人權現況」,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中國人權協會,大佳
18.黃應貴(1988),「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聯經
19.詹火生(1991),「臺北地區都市山胞青年生活狀況與就業需求之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七十五,行政院青輔會委託臺大社會學系暨研究所研究
20.廖文生(1984),臺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臺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廖正宏(1984),人口遷移,三民書局
22.趙弘靜(1988),臺灣地區勞動力流動性之研究,文化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3.蔡炯民(1988),都市地區高山族移入者集居現象與適應情形之研究-臺北縣兩社區為個案,臺大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蔡淑鈴(1988),「社會地位取得:山地閩客及外省之比較」,變遷中的臺灣社會,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20號,楊國樞、瞿海源主編
25.蔡瑞明(1984),臺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臺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謝高橋(1993),臺灣地區山胞就業與失業問題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委託
27.謝高橋、張清富(1992),臺北市山胞人口普查報告,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專題研究報告之一
28.謝高橋(1991),臺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研考會
29.瞿海源、傅仰止(1986),高山族城鄉遷移與都市認同之研究,國科會
30.簡杏蓉(1993),臺灣原住民教育機會均等之探討-社會安全制度取向,東吳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1.魏國棟(1980),臺灣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間就業人口移轉之研究,中興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中文期刊
1.吳堯峰(1989),「都市山胞政策之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6卷,第5期
2.吳豪哲、陳憲明(1988),「人口遷移理論與實證研究」,中等教育,第39卷,第2期
3.林金泡(1981),「臺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第12卷,第7期
4.高天來(1993),「如何落實原住民之職業訓練」,就業與訓練,第11卷,第5期
5.涂耀聖(1989),「臺灣省加強山胞就業輔導措施成效檢討與展望」,臺灣勞工,第7期
6.涂耀聖(1985),「山胞生活知多少-兼談加強山胞就業輔導新措施」,社會福利,第19期
7.張清富(1993),「原住民的就業問題」,就業與訓練,第11卷,第5期
8.張曉春(1974),「臺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上)第11卷,第6期;(下)第12卷,第1期
9.莊文生(1985),「我國山地的社會福利」,社會福利,第19期
10.郭秀岩(1985),「社會變遷與山地行政發展」,社會福利,第19期
11.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
12.陳正倉(1978),「臺灣之經濟發展與人口遷徙」,臺灣銀行季刊第29卷,第2期
13.陳聰勝(1989),「山胞參加職業訓練的展望」,臺灣勞工,第6期
14.傅仰止(1987),「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中國社會學刊,第11期
15.傅仰止(1987),「臺北市山胞的處境」,中國論壇,第23卷,第12期
16.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第23卷,第2期
17.曾碧淵(1994),「除了正名之外-淺論原住民之就業問題」,勞工之友,第526期
18.黃平昌(1985),「推廣社區合作事業改善山胞生活」,社會福利,第23期
19.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臺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第23卷,第2期
20.楊孝榮(1985),「從福利觀念談我國山地社會之整體發展」,社會福利,第19期
21.謝明瑞(1987),「臺灣地區山地鄉的勞動力結構變動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第17期
22.謝高橋(1993),「外籍勞工與原住民就業問題」,就業與訓練,第11卷,第5期
23.瞿海源(1983),「臺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中國社會學刊,第7期

三、政府出版品及文件
1.內政部(1995),原住民行政法規彙編
2.內政部(1982-95),中華民國七十至八十三年臺閩地區人口統計
3.行政院主計處(1982-95),中華民國七十至八十三年臺灣地區人力運用調查報告
4.行政院勞委會(199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臺灣地區外籍勞工管理及運用調查報告
5.教育部教研會(1992),山胞教育專題研究總結報告
6.臺北市政府主計處(1992),臺北市統計要覽
7.臺北市政府民政局(1994),臺北市八十三年原住民行政工作研討會
8.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2),臺灣省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9.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2),臺灣地區住宅狀況調查報告
10.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3),中華民國八十年臺灣省偏遠地區居民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第一輯:山地、平地、都市山胞部份
11.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2),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二期四年實施計畫大綱
12.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92),臺灣省山胞社會發展方案第一期四年實施計畫執行成果總報告
13.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6),中國民國七十四年臺灣省山胞經濟及生活素質調查報告
14.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6),參加美國東西文化中心「國家政策與少數民族文化研討會議」並參觀考察玻里尼西安文化中心經營管理報告書,民政叢書山地行政系列之八
15.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2-90),臺灣省民政統計,第11-19期
16.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都市原住民生活輔導計畫八十五年度執行計畫
17.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落實保障原住民生計與資產實施計畫
18.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5),臺灣省基層建設第三期四年計畫第一年度實施計畫二:(一)山地鄉道路系統建設
19.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2-1995),中華民國八十至八十三年山地行政資料,未出版
20.臺灣省原住民行政局(1991),紐澳少數民族政策措施,山胞行政叢書系列之二

四、英文部份
1.Alexander, C.(1984), “Aboriginals in Capitalist Australia:What it Means to Become Civilised”, The Australi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 20(3), July, p.233-42
2.Barry, B. & Goodin, E.R. eds(1992), Free Movement, Harvester Wheatsheaf, New York
3.Becker, G.S.(1975),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ew York
4.Brandes, H.S.(1975), Migration, Kinship, and Community - Tradtion and Transition in a Spanish Village, Academic Press, Inc. New York
5.Cadwallader, M.(1992),Migration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 - Macro and Micro Approache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Wisconsin
6.Clark, W.A.V.(1986), Human Migration, Sage Publications Inc., California
7.Dijk, J.V. & Folmer, H. eds(1989), Migration and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Boston
8.Inkeles, A. edit(1976),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 Annual Reviews Inc., California
9.Johnson, J.H. & Salt, J. eds.(1990), Labour Migration: The Internal Geographical Mobility of Labour in the Developed World,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London
10.Jong, D.J.F. & Gardner, R.W. eds(1981), Migration Decision Making -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Microlevel Studie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11.Jones, F.L.(1993), “Unlucky Australians: Labour Market Outcomes among Aboriginal Australian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6(3), July, p.420-58
12.Lee, E.S.(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47-57
13.Lowry, I.S.(1966), Migration & Metropolitan Growth: Two Analytic Models, Chandler, San Francisco
14.Oberai, A.S.(1983), Causes &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Migration - A Study in The Indian Punja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lhi
15.Oded, Stark(1991), The Migration of Labor, Basil Blackwell, Inc.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6.Palmer, I.(1983),”State Mechanisms and Conditions of Intervention: An Examination of Some Recent Official Responses to the Aboriginal Land Rights Demand”, The Australia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Sociology, 19(1), March, p.3-32
17.Ravenstein, E.G.(1885), “The Law of Migr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48:167-227
18.Sabot, H.R. edit(1982), Migration and the Labor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estview Press Inc., Boulder, Colorado
19.Schultz, T.W.(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51(1):1-17
20.Sjaastad, L.A.(1962), “The Costs & Returns of Human Migr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0: 80-93
21.Stouffer, S.A.(1940), “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 A Theory Relating Mobility and Di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845-67
22.Todaro, M.P.(1976), “Internal. Mig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Theory, Evidence,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Priority”,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 Geneva
23.White, P.E. & Woods, R.I. eds(1980), The Geographical Impact of Migration, Longman Group Ltd., London
24.Willis, K.G.(1974), Problems in Migration Analysis, Saxon House, D.C.Heath Ltd., England
25.Wolpert, J.(1972),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from “Behavioral Aspects of the Decision to Migrate”, English, P.W.& Mayfield, R.C. e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p.401-10
26.Wood, H.C.(1982), ‘Equilibrium and Historical -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on Migration”, IMR, 16(2), Summer, p.298-319
27.Zipf, G.K.(1946), “The P1 P2 /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1:6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