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莊子與葛洪生死觀之比較研究
作者 盧依筠
Lu, Yi-Yun
貢獻者 陳睿宏
盧依筠
Lu, Yi-Yun
關鍵詞 莊子
葛洪
生死
養生
處世
形神
真人
神仙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12-Feb-2019 15:46:45 (UTC+8)
摘要 本論文之主題,在於探討莊子與葛洪對於死亡瀕臨的困境,如何尋求對待生命的可能,從生之理念與作為比較兩者之繼承關係,且逐漸落入分岔的歧異途徑。兩者所立論的宇宙本體觀、生命本質的形成與轉化,從繼承開拓漸趨變異,莊子以真人逍遙無待為理想的無上境界,去除我執,轉向內心功夫的凝鍊化貸萬事;葛洪以神仙世界確立長生不死的基礎,實踐肉體不死的人為積極主動性。由對於死亡解套的迥異、終極目標追求之奠基不同,分述在生命的延展中,兩人處世背景的困境、養生的形神方法,來清晰地揭示道家形而上的哲理運思與道教形而下的形體修練之本質,對於生命的對待落實義自然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貌。
參考文獻 一、 古代典籍(以時代與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宋]王雱,《南華真經新傳》,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本,1923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6月1版19刷。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宋]葉適,《葉適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佚名,《正統道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62年。
     [明]高濂,《遵生八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
     [明]陸西星,《莊子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憨山釋德清,《莊子內篇注》,臺北:廣文書局,2013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毛德富、段書偉主編,《世說新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姚思廉,《梁書》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晉]郭象,《南華真經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晉]葛洪,《元始上真眾仙記》,《正統道釋藏.洞真部.符籙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
     [清]王夫之,《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清]王夫之,《莊子解》,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12月。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宣穎,《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胡文英著,李花蕾點校,《莊子獨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
     [清]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魏]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魏]何晏集解、[宋]郉昺正義,《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刷館,影印阮勘宋本,1993年,第16次印刷。
     
     二、近人研究專書(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方勇,《莊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魚,《莊子內篇新解.莊子通疏證》,長沙:嶽麓書社,1983年,頁114。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初版一刷。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5月。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王邦雄、陳德和,《老莊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3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明,《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初版九刷。
     牟宗三 ,《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9月,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3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伍志萍、李彤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光明,《莊子(二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5年7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一刷。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1月,二版一刷。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初版三刷。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11月出版。
     李世華,《道藏養生書十種》,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剛、黃海德,《中華道教寶典》,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5年。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一版一刷。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
     村上嘉實,《六朝思想史研究》,平等寺書店,1974年3月。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邱福海,《道教發展史第一冊—道教的形成階段,上古到東晉》,臺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
     邱鶴亭註譯,《列仙傳註譯.神仙傳註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侯外廬,《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姚聖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8月。
     封思毅,《莊子詮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冊,臺北:日新印刷社,1932年。
     胡守為校譯,《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道靜,《千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韋政通編,《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頁391。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2月初版。
     徐儀明、冷天吉,《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二刷。
     崔大華,《莊子歧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臺大出版社,1994年6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松如,《老莊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張采民,《莊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連清吉,《日本江戶後期以來的莊子研究》,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8年。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陳邵燕,《莊子的智慧》,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品卿,《莊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7年。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陳飛龍,《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初版第一刷。
     陳飛龍,《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1月二版一刷。
     陳鼓應,《莊子的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莊子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10月。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傅佩榮,《向莊子請益》,臺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3月,初版一刷。
     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4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三版二刷。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修訂版)》,五南圖書公司,頁188。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
     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倫出版社,2006年3月。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1版2刷。
     程兆雄,《道家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著,《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黃瑞雲,《莊子本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楊世華主編,《葛洪研究二集》,武漢:華中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0年4月。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圖書公司,2007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二刷。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6月,初版二刷。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鄔昆如,《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4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劉光義,《莊學蠡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劉固盛、劉玲娣編,《葛洪研究論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一版一刷。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4月初版。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3月。
     蔡志忠,《中國思想隨身大全》,臺北:大塊文化圖書公司,2007年。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藝術精神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盧央,《葛洪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生活、讀書、心之三聯書店,2005年2月。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漢藝色研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圖書公司,1985 年,7月。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鐘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顧久譯,《抱朴子內篇》,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5年12月。
     
     二、 近人研究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學位論文
     
     朴載榮,《《抱朴子內篇》養生思想研究》,濟南: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呂蕙黛,《先秦道家之生死觀研究——以〈老子〉〈莊子〉為核心的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宗蓓,《莊子生死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翠芳,《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關係──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例》,臺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李樹偉,《莊子養生思想探要》,濟南: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0年。
     李寶貞,《論莊子真人思想之實踐及證成-以〈大宗師〉為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
     林瑞龍,《〈莊子〉真人觀及其理想社會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邵林凡,《《莊子》生死觀研究》,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金相哲,《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年。
     姜守成,《《莊子》養生觀探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7年11月。
     姜薇,《莊子形神關係論》,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施美齡,《從《莊子》的生死觀談人生智慧》,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紀清賜,《葛洪《抱朴子內篇》的生命哲學研究》,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宮月欣,《葛洪養生思想研究》,拉薩:西藏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徐瑞卿,《莊子「天人」說的美學解讀》,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5月。
     殷虹剛,《論《莊子》的生命智慧》,南京: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高琳,《《莊子》生死觀研究-以〈大宗師〉為核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張云瑛,《莊子天人思想探究》,臺北: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明亮,《葛洪神仙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郭冠麟,《論莊子哲學中的「生」與「死」》,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盈慧,《莊子聖人觀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秋燕,〈東晉名士生死觀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陳進林,《論葛洪的「人間神仙」觀》,拉薩:西藏民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輝焱,《莊子養生思想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曾黃英娣,《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曾黃英娣,《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曾德远,《莊子哲學中的生死觀》,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文良,《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寶綢,《莊子齊物思想的探討》,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翟羽佳,《大生命視角下的莊子形神觀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5月。
     趙諾亞,《莊子「在世」思想研究-以〈人間世〉、〈養生主〉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劉志賢,《葛洪養生思想研究及其養生方法探討》,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劉秀麗,《《莊子》中的理想人格探究》,濟南: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劉玲娣,《《抱朴子外篇》與葛洪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鄭鈞璋,《〈莊子〉生死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4。
     薛冬梅,《人生困境及其解決——以《莊子・人間世》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謝易真,《莊子轉化成心而見獨的人生境界》,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鍾耀寧,《以莊子[生死智慧]觀化生死問題之研究》,臺北:佛光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聶雅婷,《莊子的《觀照》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蘇雅慧,《莊子死亡觀對死亡教育的啟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2年。
     
     (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刁生虎,〈生的執著與死的解脫-莊子的生死哲學〉,《開封教育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1年,頁20-23。
     王邦雄,〈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鵝湖月刊》,第136期,1986年10月。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27期,頁147-188。
     王興華,〈相對主義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哲學研究》第3期,1981年。
     司振龍,〈論莊子的生死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22-26。
     江淑君,〈死生無變於己—莊子生死觀析論〉,《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頁69-86。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鵝湖月刊》,329期,2002年12月。
     何保中,〈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的意義與地位〉,《臺灣大學哲學評論期刊》,1999 年1月,頁215-235。
     吳建明,〈莊子「命」論之生死觀解析〉,《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頁1-29。
     吳惠玲,〈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神與養生思想研究〉,《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10月頁187-204。。
     岑孝清,〈讀抱朴子的生與命〉,《中國道教》,第1期,2006年,頁33-36。
     李志超,〈抱朴子的自然觀〉,《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1卷第4期,1989年,頁50-52。。
     李松榮,〈逍遙與成仙-《莊子》、《抱朴子內篇》生死觀比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2卷第4期,2008年7月,頁29-33。
     李耀南,〈莊子的「無用」與「逍遙」〉,《哲學研究(中國哲學)》,2009年。
     沈毅,〈死生齊一鼓盆而歌——莊子的死亡觀〉,《歷史月刊》,2001年8月,頁73-80。
     明婧,〈莊子之生死觀〉,《安徽文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21-23。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頁51-80。
     范克龍,〈莊子的生死智慧〉,《理論月刊》,第5期,2009年5月,頁54-56。
     徐剛、寇鳳凱,〈《抱朴子內篇》的養生思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3年,頁57-60。
     馬寧,〈《莊子》生死觀及其啟示〉,《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7-19。
     張炳陽,〈論莊子的自由與超越之特質〉,《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000年9月,頁33-49。
     張敏,〈莊子生死觀研究〉,《湖北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2010年,頁100-102。
     張曉月,〈試析《莊子‧養生主》「秦失弔老聃」寓言〉,《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8期,2012年3月,頁303-320。
     張澤洪,〈中國道教史上的葛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4期,2009年6月,頁128-134。
     曹劍波,〈《抱朴子內篇》養生智慧管窺〉,《中國道教》,2003年2月,頁42-45。
     陳鼓應〈論道與物的關係問題(下)—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2005年。
     彭慧嫻:〈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2000年3月),頁169-186。
     曾勇,〈葛洪的生命觀及其現代沉思〉,《湖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005年,頁102-104。
     曾勇、朱展炎,〈道教生命觀的哲學闡釋-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頁58-61。
     黃忠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
     楊俊明,〈百家爭鳴與古代中國人類精神的覺醒〉,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1年7月,頁10-14。
     董平,〈莊子與葛洪-—論道家生命哲學向宗教信仰的轉變〉,《浙江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04年7月,頁141-148。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卷第7期,1994年7月,頁582-597。
     翟書正,〈從《抱朴子養生論》看葛洪的養生觀〉,《信陽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6期,1998年,頁112-117。
     劉玉菁,〈東晉南朝的三位道教大師: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9年12月,頁239-271。
     鄭基良,〈莊子生死學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6期,1997 年5月,頁129-140。
     蕭仕平,〈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8期,2002年,頁735-746。
     龍江,〈莊子的生死觀〉,《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9年7月,頁177-179。
     謝明陽,〈莊子的氣論思想體系〉,《鵝湖月刊》,1998年,頁18-24。
     鍾雲鶯,〈莊子「化」思想研探〉,《孔孟學報》,1999年9月,頁201-220。
     聶雅婷,〈莊子的「觀照」思想研究〉,《哲學與文化》,2003年10月,頁65-82。
     羅翌倫,〈莊子安時而處順的新詮釋〉,《鵝湖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5年6月,頁50-59。
     龐天佑,〈論葛洪的學術思想〉,《貴州社會科學》,第三期,2004年。
     顧玉文,〈試論莊子生死觀的三個層面〉,《龍岩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2003年,頁23-2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6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912006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睿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盧依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 Yi-Y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盧依筠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 Yi-Y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2-Feb-2019 15:46:45 (UTC+8)-
dc.date.available 12-Feb-2019 15:46: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2-Feb-2019 15:46: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3912006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8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06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之主題,在於探討莊子與葛洪對於死亡瀕臨的困境,如何尋求對待生命的可能,從生之理念與作為比較兩者之繼承關係,且逐漸落入分岔的歧異途徑。兩者所立論的宇宙本體觀、生命本質的形成與轉化,從繼承開拓漸趨變異,莊子以真人逍遙無待為理想的無上境界,去除我執,轉向內心功夫的凝鍊化貸萬事;葛洪以神仙世界確立長生不死的基礎,實踐肉體不死的人為積極主動性。由對於死亡解套的迥異、終極目標追求之奠基不同,分述在生命的延展中,兩人處世背景的困境、養生的形神方法,來清晰地揭示道家形而上的哲理運思與道教形而下的形體修練之本質,對於生命的對待落實義自然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5
     第二節 研究文獻探討………………………………………………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主要研究目的與成果…………………………………… 14
     第二章 莊子與葛洪之思想背景與源流……………………16
     第一節 東周與魏晉時代的社會及思想背景之比較…………… 16
     一、東周時代社會及思想背景………………………………………… 16
     二、魏晉時代社會及思想背景………………………………………… 20
     第二節 莊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演變影響………………………… 25
     一、思想風格:繼承老子、深閎無端………………………………… 25
     二、莊學演變及影響…………………………………………………… 27
     第三節 葛洪思想的兼攝與轉化………………………………… 30
     一、道本儒末…………………………………………………………… 31
     二、道家與道教的融斥………………………………………………… 32
     第三章 生命本質之理解…………………………………… 34
     第一節 道與玄…………………………………………………… 34
     一、莊子的道論………………………………………………………… 34
     二、葛洪的道玄論……………………………………………………… 40
     第二節 氣與物化………………………………………………… 44
     一、莊子的氣與物化…………………………………………………… 44
     二、葛洪的氣與物化…………………………………………………… 49
     第三節 二家之異同與融攝……………………………………… 52
     第四章 生死超越之境界觀………………………………… 55
     第一節 莊子逍遙無待之真人…………………………………… 55
     一、真人的神異……………………………………………………………56
     二、 知所以無待………………………………………………………… 59
     三、逍遙無待以超越生死…………………………………………………67
     第二節 葛洪神仙世界之確立…………………………………… 72
     一、 駁斥眾說…………………………………………………………… 73
     二、 神仙實有…………………………………………………………… 77
     三、成仙要件………………………………………………………………80
     四、神仙說的建立…………………………………………………………85
     第三節 二家之承繼與殊異……………………………………… 91
     第五章 養生方法之道………………………………………95
     第一節 處世困境與養生理念…………………………………… 95
     一、莊子的處世困境與養生理念…………………………………………95
     二、葛洪的處世困境與養生理念…………………………………………107
     第二節 養生之形神功夫…………………………………………118
     一、莊子以神立形的養生功夫………………………………………… 118
     二、葛洪形宅神主的養生功夫………………………………………… 131
     第三節 二家之會通與新制………………………………………148
     一、莊子對葛洪養生功夫的影響……………………………………… 148
     二、兩者養生本質之差異……………………………………………… 149
     第六章 結論……………………………………………… 152
     第一節 莊子與葛洪生死觀之總結…………………………… 152
     第二節 莊子與葛洪生死觀的流衍影響……………………… 155
     參考文獻…………………………………………………… 16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912006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莊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葛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養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處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形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真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仙zh_TW
dc.title (題名) 莊子與葛洪生死觀之比較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代典籍(以時代與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宋]王雱,《南華真經新傳》,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本,1923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6月1版19刷。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一版。
     [宋]葉適,《葉適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明]佚名,《正統道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62年。
     [明]高濂,《遵生八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
     [明]陸西星,《莊子南華真經副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憨山釋德清,《莊子內篇注》,臺北:廣文書局,2013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毛德富、段書偉主編,《世說新語》,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次印刷。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姚思廉,《梁書》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晉]郭象,《南華真經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晉]葛洪,《元始上真眾仙記》,《正統道釋藏.洞真部.符籙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3年。
     [清]王夫之,《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清]王夫之,《莊子解》,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12月。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宣穎,《南華經解》,《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3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清]胡文英著,李花蕾點校,《莊子獨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
     [清]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年。
     [漢]司馬遷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魏]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魏]何晏集解、[宋]郉昺正義,《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刷館,影印阮勘宋本,1993年,第16次印刷。
     
     二、近人研究專書(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方勇,《莊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孝魚,《莊子內篇新解.莊子通疏證》,長沙:嶽麓書社,1983年,頁114。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2月,初版一刷。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5月。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
     王邦雄、陳德和,《老莊與人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13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明,《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樹人、李明珠,《感悟莊子――象思維視野下的莊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初版九刷。
     牟宗三 ,《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9月,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3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伍志萍、李彤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余培林註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光明,《莊子(二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5年7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一刷。
     吳怡,《逍遙的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1月,二版一刷。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1月,初版三刷。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11月出版。
     李世華,《道藏養生書十種》,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李約瑟,《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
     李剛,《勸善成仙-道教生命倫理》,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剛、黃海德,《中華道教寶典》,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5年。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一版一刷。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初版。
     村上嘉實,《六朝思想史研究》,平等寺書店,1974年3月。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邱福海,《道教發展史第一冊—道教的形成階段,上古到東晉》,臺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
     邱鶴亭註譯,《列仙傳註譯.神仙傳註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侯外廬,《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姚聖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8月。
     封思毅,《莊子詮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上冊,臺北:日新印刷社,1932年。
     胡守為校譯,《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胡道靜,《千家論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韋政通編,《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3月,頁391。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2月初版。
     徐儀明、冷天吉,《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二刷。
     崔大華,《莊子歧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崔大華,《莊學研究—中國哲學一個觀念淵源的歷史考察》,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臺大出版社,1994年6月。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張松如,《老莊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張采民,《莊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連清吉,《日本江戶後期以來的莊子研究》,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8年。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陳邵燕,《莊子的智慧》,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品卿,《莊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7年。
     陳品卿,《莊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陳飛龍,《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初版第一刷。
     陳飛龍,《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1月二版一刷。
     陳鼓應,《莊子的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莊子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10月。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傅佩榮,《向莊子請益》,臺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3月,初版一刷。
     傅佩榮,《解讀莊子》,臺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2006年4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三版二刷。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修訂版)》,五南圖書公司,頁188。
     湯一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
     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倫出版社,2006年3月。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1版2刷。
     程兆雄,《道家思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著,《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
     黃瑞雲,《莊子本原》,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楊世華主編,《葛洪研究二集》,武漢:華中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0年4月。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圖書公司,2007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二刷。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6月,初版二刷。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鄔昆如,《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4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劉光義,《莊學蠡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劉固盛、劉玲娣編,《葛洪研究論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一版一刷。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4月初版。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3月。
     蔡志忠,《中國思想隨身大全》,臺北:大塊文化圖書公司,2007年。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藝術精神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盧央,《葛洪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生活、讀書、心之三聯書店,2005年2月。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臺北:漢藝色研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圖書公司,1985 年,7月。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鐘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顧久譯,《抱朴子內篇》,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5年12月。
     
     二、 近人研究論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一)學位論文
     
     朴載榮,《《抱朴子內篇》養生思想研究》,濟南: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呂蕙黛,《先秦道家之生死觀研究——以〈老子〉〈莊子〉為核心的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宗蓓,《莊子生死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翠芳,《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關係──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例》,臺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李樹偉,《莊子養生思想探要》,濟南: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0年。
     李寶貞,《論莊子真人思想之實踐及證成-以〈大宗師〉為中心》,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
     林瑞龍,《〈莊子〉真人觀及其理想社會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邵林凡,《《莊子》生死觀研究》,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金相哲,《葛洪《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1年。
     姜守成,《《莊子》養生觀探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2007年11月。
     姜薇,《莊子形神關係論》,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施美齡,《從《莊子》的生死觀談人生智慧》,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紀清賜,《葛洪《抱朴子內篇》的生命哲學研究》,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宮月欣,《葛洪養生思想研究》,拉薩:西藏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徐瑞卿,《莊子「天人」說的美學解讀》,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5月。
     殷虹剛,《論《莊子》的生命智慧》,南京: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高琳,《《莊子》生死觀研究-以〈大宗師〉為核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6年5月。
     張云瑛,《莊子天人思想探究》,臺北: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張明亮,《葛洪神仙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郭冠麟,《論莊子哲學中的「生」與「死」》,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盈慧,《莊子聖人觀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秋燕,〈東晉名士生死觀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陳進林,《論葛洪的「人間神仙」觀》,拉薩:西藏民族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輝焱,《莊子養生思想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曾黃英娣,《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曾黃英娣,《葛洪儒道雙修的人生哲學--以《抱朴子》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曾德远,《莊子哲學中的生死觀》,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楊文良,《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寶綢,《莊子齊物思想的探討》,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翟羽佳,《大生命視角下的莊子形神觀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5月。
     趙諾亞,《莊子「在世」思想研究-以〈人間世〉、〈養生主〉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劉志賢,《葛洪養生思想研究及其養生方法探討》,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劉秀麗,《《莊子》中的理想人格探究》,濟南: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劉玲娣,《《抱朴子外篇》與葛洪思想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鄭鈞璋,《〈莊子〉生死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4。
     薛冬梅,《人生困境及其解決——以《莊子・人間世》為中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謝易真,《莊子轉化成心而見獨的人生境界》,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鍾耀寧,《以莊子[生死智慧]觀化生死問題之研究》,臺北:佛光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聶雅婷,《莊子的《觀照》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蘇雅慧,《莊子死亡觀對死亡教育的啟示》,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臺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2年。
     
     (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刁生虎,〈生的執著與死的解脫-莊子的生死哲學〉,《開封教育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1年,頁20-23。
     王邦雄,〈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鵝湖月刊》,第136期,1986年10月。
     王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27期,頁147-188。
     王興華,〈相對主義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哲學研究》第3期,1981年。
     司振龍,〈論莊子的生死觀〉,《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22-26。
     江淑君,〈死生無變於己—莊子生死觀析論〉,《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頁69-86。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鵝湖月刊》,329期,2002年12月。
     何保中,〈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的意義與地位〉,《臺灣大學哲學評論期刊》,1999 年1月,頁215-235。
     吳建明,〈莊子「命」論之生死觀解析〉,《揭諦》,第12期,2007年3月,頁1-29。
     吳惠玲,〈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神與養生思想研究〉,《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7年10月頁187-204。。
     岑孝清,〈讀抱朴子的生與命〉,《中國道教》,第1期,2006年,頁33-36。
     李志超,〈抱朴子的自然觀〉,《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1卷第4期,1989年,頁50-52。。
     李松榮,〈逍遙與成仙-《莊子》、《抱朴子內篇》生死觀比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2卷第4期,2008年7月,頁29-33。
     李耀南,〈莊子的「無用」與「逍遙」〉,《哲學研究(中國哲學)》,2009年。
     沈毅,〈死生齊一鼓盆而歌——莊子的死亡觀〉,《歷史月刊》,2001年8月,頁73-80。
     明婧,〈莊子之生死觀〉,《安徽文學學報》第3期,2008年,頁21-23。
     林明照,〈《莊子》論處世的兩難困境與因應之道〉,《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頁51-80。
     范克龍,〈莊子的生死智慧〉,《理論月刊》,第5期,2009年5月,頁54-56。
     徐剛、寇鳳凱,〈《抱朴子內篇》的養生思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3年,頁57-60。
     馬寧,〈《莊子》生死觀及其啟示〉,《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7-19。
     張炳陽,〈論莊子的自由與超越之特質〉,《臺北師院語文集刊》,2000年9月,頁33-49。
     張敏,〈莊子生死觀研究〉,《湖北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2010年,頁100-102。
     張曉月,〈試析《莊子‧養生主》「秦失弔老聃」寓言〉,《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38期,2012年3月,頁303-320。
     張澤洪,〈中國道教史上的葛洪〉,《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14期,2009年6月,頁128-134。
     曹劍波,〈《抱朴子內篇》養生智慧管窺〉,《中國道教》,2003年2月,頁42-45。
     陳鼓應〈論道與物的關係問題(下)—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2005年。
     彭慧嫻:〈從葛洪一生的際遇探討其入世與出世思想〉,《中華佛學研究》,第4期(2000年3月),頁169-186。
     曾勇,〈葛洪的生命觀及其現代沉思〉,《湖北武漢大學哲學學院》,2005年,頁102-104。
     曾勇、朱展炎,〈道教生命觀的哲學闡釋-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頁58-61。
     黃忠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
     楊俊明,〈百家爭鳴與古代中國人類精神的覺醒〉,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1年7月,頁10-14。
     董平,〈莊子與葛洪-—論道家生命哲學向宗教信仰的轉變〉,《浙江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2004年7月,頁141-148。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21卷第7期,1994年7月,頁582-597。
     翟書正,〈從《抱朴子養生論》看葛洪的養生觀〉,《信陽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第6期,1998年,頁112-117。
     劉玉菁,〈東晉南朝的三位道教大師: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朝陽人文社會學刊》,2009年12月,頁239-271。
     鄭基良,〈莊子生死學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6期,1997 年5月,頁129-140。
     蕭仕平,〈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8期,2002年,頁735-746。
     龍江,〈莊子的生死觀〉,《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9年7月,頁177-179。
     謝明陽,〈莊子的氣論思想體系〉,《鵝湖月刊》,1998年,頁18-24。
     鍾雲鶯,〈莊子「化」思想研探〉,《孔孟學報》,1999年9月,頁201-220。
     聶雅婷,〈莊子的「觀照」思想研究〉,《哲學與文化》,2003年10月,頁65-82。
     羅翌倫,〈莊子安時而處順的新詮釋〉,《鵝湖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5年6月,頁50-59。
     龐天佑,〈論葛洪的學術思想〉,《貴州社會科學》,第三期,2004年。
     顧玉文,〈試論莊子生死觀的三個層面〉,《龍岩師專學報》,第21卷第4期,2003年,頁23-2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TMA.001.2019.F0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