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環境正義觀點探討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
A study of the PV Pond Project in Taoy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作者 許雪玲
Hsu, Hsueh-Ling
貢獻者 魏玫娟
Wei, Mei-Chuan
許雪玲
Hsu, Hsueh-Ling
關鍵詞 環境正義
能源轉型
風險評估
利害關係人
光電埤塘計畫
Environmental Justice
Energy transformation
Risk assessment
Stakeholder
PV Pond Plan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14:29 (UTC+8)
摘要 能源轉型是全球趨勢,也是臺灣急需迎頭趕上、接軌國際的重要施政軸心之一。在要求綠能限時達標的過程中,種電計畫衍生諸多亂象與爭議。面對土地資源的有限性,綠能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價值也產生了矛盾與衝突。本研究係以環境正義之「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及「差異肯認」三重架構,來探討「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立場與觀點,梳理出本計畫所引發的環境與社會衝突面向。研究發現由於政府急於展現綠能成效,在決策過程中,缺乏建立共識的適當程序,民怨由此而起。另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確實存在損益分配不正義現象。此外,在桃園獨有的地景上種電對在地文化的傷害被忽視,代表政府對地方有不適切的肯認。對於綠能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惟有踐行環境正義三大要素,透過社會溝通與參與機制建立共識,才能彌平衝突,提升地方參與綠能應用發展的意願,加速綠色家園願景的實現。
Energy transforma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trend that Taiwan government needs to catch up with as wel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xes of its govern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reen energy policy, Taiwan government has pushed forward its power generation plan in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confusions, disputes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s have emerged in the process as the result of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carcity of land resources and unexpected conflict between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s the case of this study shows. Drawing upon the three-way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case of ‘PV Pond Project in Taoyuan’ from the dimentions of ‘distributional justic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recognition of difference.’ Specifically, relying primarily upon secdary literature, this study focus on potential conflicts betwee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views and intersts of stakeholders in the project. It is found that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proper process of consensus building among all stakeholders, which in turn was the result of the government’s eagerness to show that the PV green energy plan has been implemented, all thre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mentioned above had been overlooked and jeopardized. As a result, the full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V Pond Project in Taoyuan has been negatively affected. Moreover, same challenges are also see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other PV green energy plans in Taiwan.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al justic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PV Pond plan has not been distrubited equitably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the damage of PV Pond plan to the landscape of Taoyua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istence of Pi ponds has been ignored. It is thus argued that bearing the thre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mind whilst making and implementing green energy policies is crucial for consensus building and success of the plan.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天下編輯 (1996)。環境台灣。臺北:天下雜誌。
王景平、廖學誠 (2006)。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中環境正義與媒體地方感之分析:以「斯土安康」影集為例。地理研究,(44),1-21。
王俊秀 (1998)。新竹市“檳榔景觀”的調查分析:“環境正義”的觀點。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21-31。
丘昌泰 (2006)。解析能源與環保設施的鄰避情結。載於丘昌泰、黃錦堂、湯京平、洪鴻智、黃躍雯 (編),解析鄰避情結與政治(7-78頁)。臺北:翰蘆圖書。
丘昌泰 (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
石慧瑩 (2018)。環境正義理念的發展脈絡。哲學與文化,45(5),163-17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13)。環境正義給我的10堂課。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杜文苓 (2008)。高科技發展之環境風險與公民參與。臺北:韋伯文化。
杜文苓 (2015)。環境風險與公共治理-探索台灣環境民主實踐之道。臺北:五南圖書。
何昕家 (2018)。打開人與環境潘朵拉之盒。臺中:白象文化。
呂欣怡、劉如意 (2017)。第10講:離岸風力發電設置過程的社會爭議與化解機制。載於周桂田、張國暉 (編),2017年度風險分析報告「能」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169-185頁)。臺北:巨流圖書。
李永展 (2006)。環境正義與生物多樣性的共生策略-達娜伊谷案例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7(1),19-45。
吳釧瑜 (2004)。鄰避情結與環境正義-以民營電廠興建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彥璋 (2012)。我國再生能源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屏東養水種電計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紀駿傑 (1996)。第三章環境正義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紀駿傑 (2001年9月)。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原住民文化延續:邁向合作模式。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臺北。
紀駿傑 (2003)。環境時代的新社會福利課題:環境人權的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2(4),201-221。
紀駿傑、蕭新煌 (2003)。當前臺灣環境正義的社會基礎。國家政策季刊,2(3),169-180。
許耿銘、紀駿傑、蕭新煌 (2016)。氣候變遷、世代正義與永續性:概念、指標與政策。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6(2),259-285。
許禎元 (2003)。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與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1-29。
范玫芳 (2012)。從環境正義觀點探討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台灣政治學刊,16(2),117-173。
范玫芳 (2013)。能源決策困境與參與式科技評估之展望。國家發展研究,13(1),1-40。
徐世榮、蕭新煌、許耿銘 (2012)。臺灣西海岸的城鄉落差與環境正義問題。載於楊祖漢、楊自平 (編),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關係(763-787頁)。臺北:遠流。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 (2011)。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
陳叡玄 (2017) 。莫拉克風災與環境正義-社會工作的再思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潁峯 (2017)。第5講:能源轉型的新契機:地方性能源倡議。載於周桂田、張國暉 (編),2017年度風險分析報告「能」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83-101頁)。臺北:巨流圖書。
陳雅馨 (譯) (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 (Iris Marion Young原著)。臺北:商周出版。
張文貞、呂尚雲 (2011)。兩公約與環境人權的主張。台灣人權學刊,1(1),69-102。
張弘毅 (2014)。台灣濕地保育政策與實務。科學發展,(497),12-17。
張豔濤 (2013)。環境正義與中國現代性基於發展中國家視角的分析。載於黃之棟、黃瑞祺 (編),環境正義:理論與行動(243-256頁)。臺北:碩亞數碼。
彭國棟 (1999)。淺談環境正義。自然保育季刊,(28),6-13。
彭懷恩、韓培爾 (2012)。社會研究方法Q&A。新北:風雲論壇。
游美惠 (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之棟、黃瑞祺 (2009)。正義的繼受:我們與美國人講的到底是不是同樣的「環境正義」?。國家發展研究,9(1),85-144。
黃之棟、黃瑞祺 (2014)。環境正義的社會學探問 形而下的方法論反思。載於黃之棟、黃瑞祺 (編),環境正義:理論與行動(97-127頁)。臺北:碩亞數碼。
黃瑋隆 (2015)。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南星計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子旂 (2002)。淺談環境正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7)。
曾華璧 (2001)。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中書局。
楊勝欽 (2010)。不只是環境正義而已。鵝湖月刊,(426),45-54。
楊士奇 (2014)。環境正義:羅爾斯的啟示。載於黃之棟、黃瑞祺 (編),環境正義:理論與行動(43-70頁)。臺北:碩亞數碼。
詹順貴 (2011)。國土永續與環境正義。時代評論,(3),71-79。
廖本全 (2014)。歧視與暴力下的土地掠奪:臺灣環境正義與人權的凝視。台灣人權學刊,2(4),137-150。
樂為良 (譯) (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Michael Sandel原著)。臺北:雅言文化。
蕭新煌 (2015)。臺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臺北:巨流圖書。
顧肅、劉雪梅 (譯) (2010)。羅爾斯與正義論 (Thomas Pogge原著)。臺北:五南圖書。
行政院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2018年7月15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bdfa7b6a-f8b5-4a8e-ade7-d9dac49bf827。
內政部重要濕地審議小組相關會議,2018年10月5日,取自:https://lud.cpami.gov.tw/%E6%A1%88%E4%BB%B6%E6%91%98%E8%A6%81.html?view=item&layout=detail&case_id=2197&catid=14&id=2197。
經濟部能源局網站,2018年12月7日,取自: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Law/Content.aspx?menu_id=3308。
桃園農田水利會,2018年9月10日,取自:https://www.tia.org.tw/news-detail.asp?t=n&id=545。
環境資訊中心,野鳥學會調查桃園光電埤塘雁鴨消失,2019年4月15日,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204643。
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2018年11月30日,取自:https://twh.boch.gov.tw/taiwan/index.aspx?lang=zh_tw。
全台第一口光電埤塘 在桃園農業博覽會展區啟用發電,農博新鮮報,2018年11月1日,取自:https://agriexpo.tycg.gov.tw/2017/Item/Detail/%E5%85%A8%E5%8F%B0%E7%AC%AC%E4%B8%80%E5%8F%A3%E5%85%89%E9%9B%BB%E5%9F%A4%E5%A1%98-%E5%9C%A8%E6%A1%83%E5%9C%92%E8%BE%B2%E6%A5%AD%E5%8D%9A%E8%A6%BD%E6%9C%83%E5%B1%95%E5%8D%80。
《村民大會》EP534:埤塘新命運?!(桃園新屋),2018年7月29日,客家電視台。
李修慧(2017年5月11日)。【圖解】英國用3年評估基礎建設,臺灣卻想花3個月通過前瞻計畫,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8年4月30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7929。
李珊(2012)。千塘之鄉-桃園陂塘的美麗與哀愁,臺灣光華雜誌,2018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550d3fbd-d929-4b7d-83af-ed5358f2a13c&CatId=1。
周于萱(2017年7月6日)。能源轉型怎麼轉?地方政府、公民攜手才轉得動,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19年5月19日,取自: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4088。
彭杏珠(2018年2月27日)。農地種電三部曲 步步驚心,遠見雜誌,2018年11月1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035。
彭杏珠(2018年2月27日)。桃園埤塘抽乾架鋼筋,種電在三不管地帶,遠見雜誌,2018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037。
貳、英文文獻
Bryson,J.M.and Patton.M.Q.and Bowman R.A.(2011).Working with evaluation stakeholders:A rationale,step-wise approach and toolkit.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34,1-12.
Low,N.and Glesson,B.(1998).Justice,society and nature:an exploration of political Ecology.London:Routledge.
Rawls,J.(2001).Justice as Fariness:A Restatemen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losberg,D.(2004).Reconceiv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Glob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Theories.Environmental Politics,13(3),517-540.
Schlosberg,D.(2007).Defin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Theories,Movements and Nature.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mer,D. L.(1998).Policy Analysis and Evidence:A Craft Perspective.Policy Studies Journal,26(1),114-1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592102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210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魏玫娟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ei, Mei-Ch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雪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u, Hsueh-L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許雪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u, Hsueh-L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7:14:29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7:14:2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14:2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92102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83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92102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能源轉型是全球趨勢,也是臺灣急需迎頭趕上、接軌國際的重要施政軸心之一。在要求綠能限時達標的過程中,種電計畫衍生諸多亂象與爭議。面對土地資源的有限性,綠能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價值也產生了矛盾與衝突。本研究係以環境正義之「分配正義」、「程序正義」及「差異肯認」三重架構,來探討「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立場與觀點,梳理出本計畫所引發的環境與社會衝突面向。研究發現由於政府急於展現綠能成效,在決策過程中,缺乏建立共識的適當程序,民怨由此而起。另不同利害關係人之間確實存在損益分配不正義現象。此外,在桃園獨有的地景上種電對在地文化的傷害被忽視,代表政府對地方有不適切的肯認。對於綠能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惟有踐行環境正義三大要素,透過社會溝通與參與機制建立共識,才能彌平衝突,提升地方參與綠能應用發展的意願,加速綠色家園願景的實現。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Energy transformation is an international trend that Taiwan government needs to catch up with as wel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axes of its governan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green energy policy, Taiwan government has pushed forward its power generation plan in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confusions, disputes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s have emerged in the process as the result of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carcity of land resources and unexpected conflict between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s the case of this study shows. Drawing upon the three-way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case of ‘PV Pond Project in Taoyuan’ from the dimentions of ‘distributional justic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recognition of difference.’ Specifically, relying primarily upon secdary literature, this study focus on potential conflicts between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views and intersts of stakeholders in the project. It is found that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proper process of consensus building among all stakeholders, which in turn was the result of the government’s eagerness to show that the PV green energy plan has been implemented, all thre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mentioned above had been overlooked and jeopardized. As a result, the full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V Pond Project in Taoyuan has been negatively affected. Moreover, same challenges are also see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other PV green energy plans in Taiwan.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al justic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PV Pond plan has not been distrubited equitably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knowledge, the damage of PV Pond plan to the landscape of Taoyua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istence of Pi ponds has been ignored. It is thus argued that bearing the three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mind whilst making and implementing green energy policies is crucial for consensus building and success of the plan.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9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4
第一節 環境正義理論與概念 14
第二節 環境正義的經驗研究 19
第三章 桃園光電埤塘計畫說明 24
第一節 光電埤塘計畫緣起 24
第二節 光電埤塘示範計畫介紹 28
第四章 環境正義或不正義?能源轉型、風險評估與利益衝突 35
第一節 分配正義:環境善物與惡物的分配 35
第二節 程序正義:社會溝通與公民參與 55
第三節 差異肯認:在地文化價值與保存 62
第五章 結論 6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7
第二節 政策建議 71
參考文獻 75
附錄 7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2102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環境正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能源轉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風險評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利害關係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光電埤塘計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Environmental Justi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nergy transform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isk assess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kehold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V Pond Planen_US
dc.title (題名) 從環境正義觀點探討千塘之鄉埤塘光電綠能計畫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PV Pond Project in Taoy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天下編輯 (1996)。環境台灣。臺北:天下雜誌。
王景平、廖學誠 (2006)。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中環境正義與媒體地方感之分析:以「斯土安康」影集為例。地理研究,(44),1-21。
王俊秀 (1998)。新竹市“檳榔景觀”的調查分析:“環境正義”的觀點。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21-31。
丘昌泰 (2006)。解析能源與環保設施的鄰避情結。載於丘昌泰、黃錦堂、湯京平、洪鴻智、黃躍雯 (編),解析鄰避情結與政治(7-78頁)。臺北:翰蘆圖書。
丘昌泰 (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圖書。
石慧瑩 (2018)。環境正義理念的發展脈絡。哲學與文化,45(5),163-17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13)。環境正義給我的10堂課。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杜文苓 (2008)。高科技發展之環境風險與公民參與。臺北:韋伯文化。
杜文苓 (2015)。環境風險與公共治理-探索台灣環境民主實踐之道。臺北:五南圖書。
何昕家 (2018)。打開人與環境潘朵拉之盒。臺中:白象文化。
呂欣怡、劉如意 (2017)。第10講:離岸風力發電設置過程的社會爭議與化解機制。載於周桂田、張國暉 (編),2017年度風險分析報告「能」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169-185頁)。臺北:巨流圖書。
李永展 (2006)。環境正義與生物多樣性的共生策略-達娜伊谷案例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7(1),19-45。
吳釧瑜 (2004)。鄰避情結與環境正義-以民營電廠興建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彥璋 (2012)。我國再生能源政策執行之研究-以屏東養水種電計畫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紀駿傑 (1996)。第三章環境正義生物多樣性:社經法規篇。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紀駿傑 (2001年9月)。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原住民文化延續:邁向合作模式。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臺北。
紀駿傑 (2003)。環境時代的新社會福利課題:環境人權的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2(4),201-221。
紀駿傑、蕭新煌 (2003)。當前臺灣環境正義的社會基礎。國家政策季刊,2(3),169-180。
許耿銘、紀駿傑、蕭新煌 (2016)。氣候變遷、世代正義與永續性:概念、指標與政策。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6(2),259-285。
許禎元 (2003)。內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驟與在政治學領域的應用,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1-29。
范玫芳 (2012)。從環境正義觀點探討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台灣政治學刊,16(2),117-173。
范玫芳 (2013)。能源決策困境與參與式科技評估之展望。國家發展研究,13(1),1-40。
徐世榮、蕭新煌、許耿銘 (2012)。臺灣西海岸的城鄉落差與環境正義問題。載於楊祖漢、楊自平 (編),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關係(763-787頁)。臺北:遠流。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 (2011)。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
陳叡玄 (2017) 。莫拉克風災與環境正義-社會工作的再思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潁峯 (2017)。第5講:能源轉型的新契機:地方性能源倡議。載於周桂田、張國暉 (編),2017年度風險分析報告「能」怎麼轉:啟動臺灣能源轉型鑰匙(83-101頁)。臺北:巨流圖書。
陳雅馨 (譯) (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 (Iris Marion Young原著)。臺北:商周出版。
張文貞、呂尚雲 (2011)。兩公約與環境人權的主張。台灣人權學刊,1(1),69-102。
張弘毅 (2014)。台灣濕地保育政策與實務。科學發展,(497),12-17。
張豔濤 (2013)。環境正義與中國現代性基於發展中國家視角的分析。載於黃之棟、黃瑞祺 (編),環境正義:理論與行動(243-256頁)。臺北:碩亞數碼。
彭國棟 (1999)。淺談環境正義。自然保育季刊,(28),6-13。
彭懷恩、韓培爾 (2012)。社會研究方法Q&A。新北:風雲論壇。
游美惠 (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之棟、黃瑞祺 (2009)。正義的繼受:我們與美國人講的到底是不是同樣的「環境正義」?。國家發展研究,9(1),85-144。
黃之棟、黃瑞祺 (2014)。環境正義的社會學探問 形而下的方法論反思。載於黃之棟、黃瑞祺 (編),環境正義:理論與行動(97-127頁)。臺北:碩亞數碼。
黃瑋隆 (2015)。從環境正義觀點看南星計畫。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子旂 (2002)。淺談環境正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7)。
曾華璧 (2001)。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中書局。
楊勝欽 (2010)。不只是環境正義而已。鵝湖月刊,(426),45-54。
楊士奇 (2014)。環境正義:羅爾斯的啟示。載於黃之棟、黃瑞祺 (編),環境正義:理論與行動(43-70頁)。臺北:碩亞數碼。
詹順貴 (2011)。國土永續與環境正義。時代評論,(3),71-79。
廖本全 (2014)。歧視與暴力下的土地掠奪:臺灣環境正義與人權的凝視。台灣人權學刊,2(4),137-150。
樂為良 (譯) (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Michael Sandel原著)。臺北:雅言文化。
蕭新煌 (2015)。臺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臺北:巨流圖書。
顧肅、劉雪梅 (譯) (2010)。羅爾斯與正義論 (Thomas Pogge原著)。臺北:五南圖書。
行政院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2018年7月15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bdfa7b6a-f8b5-4a8e-ade7-d9dac49bf827。
內政部重要濕地審議小組相關會議,2018年10月5日,取自:https://lud.cpami.gov.tw/%E6%A1%88%E4%BB%B6%E6%91%98%E8%A6%81.html?view=item&layout=detail&case_id=2197&catid=14&id=2197。
經濟部能源局網站,2018年12月7日,取自: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Law/Content.aspx?menu_id=3308。
桃園農田水利會,2018年9月10日,取自:https://www.tia.org.tw/news-detail.asp?t=n&id=545。
環境資訊中心,野鳥學會調查桃園光電埤塘雁鴨消失,2019年4月15日,取自:https://e-info.org.tw/node/204643。
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2018年11月30日,取自:https://twh.boch.gov.tw/taiwan/index.aspx?lang=zh_tw。
全台第一口光電埤塘 在桃園農業博覽會展區啟用發電,農博新鮮報,2018年11月1日,取自:https://agriexpo.tycg.gov.tw/2017/Item/Detail/%E5%85%A8%E5%8F%B0%E7%AC%AC%E4%B8%80%E5%8F%A3%E5%85%89%E9%9B%BB%E5%9F%A4%E5%A1%98-%E5%9C%A8%E6%A1%83%E5%9C%92%E8%BE%B2%E6%A5%AD%E5%8D%9A%E8%A6%BD%E6%9C%83%E5%B1%95%E5%8D%80。
《村民大會》EP534:埤塘新命運?!(桃園新屋),2018年7月29日,客家電視台。
李修慧(2017年5月11日)。【圖解】英國用3年評估基礎建設,臺灣卻想花3個月通過前瞻計畫,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2018年4月30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7929。
李珊(2012)。千塘之鄉-桃園陂塘的美麗與哀愁,臺灣光華雜誌,2018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550d3fbd-d929-4b7d-83af-ed5358f2a13c&CatId=1。
周于萱(2017年7月6日)。能源轉型怎麼轉?地方政府、公民攜手才轉得動,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19年5月19日,取自: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4088。
彭杏珠(2018年2月27日)。農地種電三部曲 步步驚心,遠見雜誌,2018年11月1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035。
彭杏珠(2018年2月27日)。桃園埤塘抽乾架鋼筋,種電在三不管地帶,遠見雜誌,2018年10月18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3037。
貳、英文文獻
Bryson,J.M.and Patton.M.Q.and Bowman R.A.(2011).Working with evaluation stakeholders:A rationale,step-wise approach and toolkit.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34,1-12.
Low,N.and Glesson,B.(1998).Justice,society and nature:an exploration of political Ecology.London:Routledge.
Rawls,J.(2001).Justice as Fariness:A Restatement.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losberg,D.(2004).Reconceiv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Glob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Theories.Environmental Politics,13(3),517-540.
Schlosberg,D.(2007).Defin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Theories,Movements and Nature.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imer,D. L.(1998).Policy Analysis and Evidence:A Craft Perspective.Policy Studies Journal,26(1),114-128.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74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