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民政府對德籍猶太難民之處置(1939-1949)
The Treat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German Jewish Refugees in China (1939-1949)
作者 曾譯緒
Tseng, Yi-Hsu
貢獻者 周惠民
Chou, Hui-Min
曾譯緒
Tseng, Yi-Hsu
關鍵詞 國民政府
納粹德國
二戰
猶太難民
德僑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Feb-2020 17:52:02 (UTC+8)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1939-49年間,國民政府對逃離納粹德國而赴華的德籍猶太難民之處置,隨著戰爭的進程、國府實際統治範圍的變動,導致轄下的猶太難民亦隨之增減,而不同時期的國府有著不盡相同之因應方式,此間反映出中國、猶太難民與國際情勢互動之情況。

1930年代納粹德國種族政策造成的全球性猶太難民潮,不同於西方各國的移民配額限制,彼時深陷於中日衝突的中國,戰時的權力真空使其成為猶太難民的避難處,於是面臨著中德關係轉變之際,孤立抗戰、經濟危機、工業建設匱乏等內外交迫之窘境的國府,將猶太難民議題化為外交策略,期望藉此解決猶太難民問題,並達到對外建立中國的人道形象、對內發展西南地區之雙重目的。

隨著中德斷交、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國府正式向軸心國宣戰後,在華德僑隨即成為敵僑,故國府如何管理轄下之德僑與猶太難民,是否施以國際上通行的拘留政策,或將一般僑民外的專業技術者、教士、猶太人等群體,使其成為集中收容的例外,則成為相關部會討論的課題。綜觀國府敵僑管理辦法的形成與施行,過程中亦受到多方壓力,顯示出國際情勢與國家政策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然由於抗戰情勢的發展、國府實際統治區的不斷變動,增加了實行相關管理辦法的困難度;另一方面,同時間生活於日本占領區的上海猶太難民,則因德日關係的轉變,又有著不同的經歷。

抗戰勝利後,國府面對與管理境內大量的猶太難民,只能仰賴國際組織協助離境。期間猶太難民面臨著經濟危機、國共衝突等情勢,中國情勢的不穩成為猶太難民外移的推力;1948年成立的以色列,成為受限於各國移民配額的猶太難民之目的地,使猶太難民離華遣送更為順利的進行,於是隨著猶太難民的紛紛離去,結束了十年來政府與猶太難民之關係。

始於納粹反猶、終於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大陸,政府與猶太難民之間是一段被動開展與結束的過程,然而透過相關檔案與回憶錄,重塑此期國府對猶太難民之態度與處置,以突出國府在猶太議題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檔案.史料彙編
1.《外交部》(臺北,國史館藏)
(1)〈巴猶衝突(一)〉,典藏號:020-990600-2105。
(2)〈巴猶衝突(二)〉,典藏號:020-990600-2106。
(3)〈巴猶衝突(三)〉,典藏號:020-990600-2107。
(4)〈巴猶衝突(四)〉,典藏號:020-990600-2108。
(5)〈倫敦戰罪總會會務報告及我國會費〉,典藏號:020-010117-0021。
(6)〈處理奧僑〉,《外交部》,典藏號:020-041706-0003。
(7)〈劃定猶太人寄居區域〉,典藏號:020-070900-0062。
(8)〈德國及義大利使館撤退(一)〉,典藏號:020-100400-0234。
(9)〈德僑處理(一)〉,典藏號:020-990600-3245。
(10)〈德籍猶太人財產處理〉,典藏號:020-042306-0026。
(11)〈護照簽證〉,典藏號:020-990600-240。
2.《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
(1)〈外僑事務〉,《國民政府》,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67400-00001-008。
3.《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1)〈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二十四)〉典藏號:002-080200-00451-001。
(2)〈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一○九)〉,典藏號:002-080200-00536-058。
(3)〈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三年八月〉,典藏號:002-060100-00085-031。
(4)〈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七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6-007。
(5)〈革命文獻─日本投降〉,典藏號:002-020300-00027-002。
(6)〈革命文獻—日本投降〉,典藏號:002-020300-00027-001。
(7)〈革命文獻—日本投降〉,典藏號:002-020300-00027-004。
(8)〈對美關係(五)〉,典藏號:002-090103-00006-121。
4.《蔣經國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1)〈專案計畫—迦南計畫桃園計畫良友計畫再興計畫光復專案等〉,典藏號:005-010100-00033-001。
5.原件(臺北,國史館藏)
(1)〈上海市政府請核釋國籍法中關於外國人取得中國國籍是否仍適用於德僑及舊德奧籍猶太人是否須同樣辦理案〉,入藏登陸號:026000011645A。
(2)〈上海市流浪白俄及猶太人調查表〉,入藏登陸號:026000003352A。
(3)〈限制德奧或無國籍猶太人旅行辦法卷〉,國史館藏,入藏登陸號:026000003321A。
6.《特種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1)〈朱家驊上蔣總裁簽呈〉,館藏號:特30/541.3。
(2)〈移植中歐猶太人來華之計畫〉,館藏號:特30/541.2。
(3)〈關於中歐猶太人移植來華計畫案之判斷意見〉,館藏號:特30/541.1。
(4)〈法代表愛絲加拉致吳鐵城函〉,館藏號:特10/3.35。
7.《國防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1)〈西南邊區劃定猶太人寄居區域〉,館藏號:防003/0037。
(2)〈非常時期難民移墾條例〉,館藏號:防003/0057。
8.《外交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1)〈凡美空軍駐地不得居留辦法〉,館藏號:11-07-02-13-05-081。
(2)〈各機關留用敵籍技術人員〉,館藏號:11-32-99-10-012。
(3)〈處理敵僑敵產(一)〉,館藏號:11-32-99-10-038。
(4)〈處理敵僑敵產(二)〉,館藏號:11-32-99-10-039。
(5)〈處理敵僑敵產(三)〉,館藏號:11-32-99-10-040。
(6)〈處理敵僑敵產(四)〉,館藏號:020-049910-0041。
(7)〈處理敵僑敵產(五)〉,館藏號:020-049910-0042。
(8)〈處理敵僑敵產(六)〉,館藏號:020-049910-0043。
(9)〈處理敵僑敵產(七)〉,館藏號:020-049910-0044。
(10)〈處理敵僑敵產法令〉,館藏號:11-32-99-10-051。
(11)〈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一)〉,館藏號:11-35-08-00-057。
(12)〈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二)〉,館藏號:11-35-08-00-058。
(13)〈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三)〉,館藏號:11-35-08-00-059。
(14)〈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四)〉,館藏號:11-35-08-00-060。
(15)〈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六)〉,館藏號:11-35-08-00-062。
(16)〈敵僑郵電限用中英文〉,館藏號:11-32-99-10-103。
9.上海市檔案館
(1)《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總辦處關於猶太難民事》,檔號:U1-4-2974。
(2)《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總辦處關於猶太難民事》,檔號:U1-4-2975。
(3)《上海市社會局關於不准〈新時日報〉登記發行事同上海市政府和德籍猶太人亨斯根脫的來往文書》,檔號:Q6-12-123-24。
(4)《上海市社會局關於賈福縫等為請限制猶太人活動的呈文》,檔號:Q6-15-417。
(5)《上海市政府關於衛生局擬留用納粹份子及德籍技術人員與德僑管理委員會的來往文書》,檔號:Q1-6-34。
(6)《上海市提籃橋分局一股呈報國內白俄流浪調查表、查報德僑行蹤、協緝納粹德僑》,檔號:Q149-5-17。
(7)《上海市警察局刑事處關於猶太難民所報查緝失竊救濟物案》,檔號:Q131-5-4151。
(8)《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衛生處關於猶太難民救濟協會及上海西僑聯合醫院》,檔號:U38-5-1087。
(9)《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衛生處關於猶太難民救濟協會及上海西僑聯合醫院》,檔號:U38-5-1087。
(10)《上海律師公告關於德籍猶太人在滬擅組『公斷法庭』侵害我國主權請訊依法取締的報告、函》,檔號:Q190-1-13778。
(11)《上海特別市警察局有關上海護畜會、猶太人等案卷及金融市場調查》,檔號:R36-12-20。
(12)《上海區敵偽產業處理局關於德僑處理辦法》,檔號:Q6-15-56。
(13)《上海警察局椰林路關於猶太人強佔民房案件》,檔號:Q150-4-24。
(14)《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關於猶太人喪失德國國籍的文件》,檔號:R1-4-174。
(15)《刑事處關於市府關於滬市猶太人配合托辣斯集中資金大量搶購日人物資給警局之訓令》,檔號:Q131-5-9511。
(16)《財政部稅務署關於呢絨走私和火酒混充土燒酒的查緝問題與上海貨物稅局的來往文書》,檔號:Q434-2-148-14。
(17)《淞滬警備司令部外事處關於對日軍特種僑民、白俄、猶太人管理辦法及警備部第二次外事座談會紀錄》,檔號:Q127-8-284。
(18)《關於查報德奧僑民人數統計與第三方面軍司令部來往文書(附南京市德僑及猶太籍僑民送滬返國名冊一份)》,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Q1-6-376。
10.〈中外慈善團體援助歐洲來滬猶太難民史料(二)〉,《民國檔案》,第一期,2000年1月: 36-43。
11.〈中外慈善團體援助歐洲來滬猶太難民史料(三)〉,《民國檔案》,第二期,2000年2月:15-26。
1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紀錄》,全9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1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德外交密檔(1927-1947)》,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14.石源華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5.邵銘煌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容留猶太人計畫檔案一組〉,《近代中國》,第147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2年2月:頁168-189。
16.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二),臺北:黨史會,1981。
17.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三),臺北:黨史會,1981。
18.秦孝儀編,《革命文獻 第七十六輯 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臺北:中華印刷廠,1978。
19.郭恆鈺、羅梅君主編,《德國外交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
20.黃自進、潘光哲編,《困勉記》,全2冊,臺北:國史館,2011。

(二)報紙
1.〈宋慶齡等昨向德領館抗議 為德國壓迫民權摧殘文化事〉,《申報》(上海),1933年5月14日,3版。
2.〈國府籌集鉅款建設西南開發資源〉,《申報》(上海),1938年10月10日,21版。
3.〈非常時期難民移墾規則〉,《申報》(上海),1938年10月17日,4版。
4.〈川贛等九省實施難民移墾〉,《申報》(上海),1938年10月19日,9版。
5.〈柏林排猶如瘋如狂,妨害美德邦交〉,《申報》(上海),1938年11月16日,5版。
6.〈中振會注意難胞移墾,墾殖難民已達卅萬〉,《申報》(上海),1938年11月23日,9版。
7.〈英國決努力設法移植猶太難民〉,《申報》(上海),1938年11月23日,6版。
8.〈旅滬外商遄赴西南〉,《申報》(上海),1938年11月26日,10版。
9.〈英法利害相關,保持密切聯繫〉,《申報》(上海),1938年12月16日,6版。
10.〈猶太難民不斷來滬應有限制〉,《申報》(上海),1938年12月25日,11版。
11.〈德猶二百餘又過港往滬〉,《大公報》(香港),1938年12月30日,6版。
12.〈集中營裡的德僑〉,《大公報》(香港),1939年9月25日,6版。
13.〈馬克斯赴菲商猶太人殖居事宜〉,《申報》(上海),1939年11月9日,9版。
14.〈猶太難民十萬擬移植雲南〉,《中央日報》(重慶),1940年1月28日,3版。
15.〈德僑分批撤退 德籍傳教士願留中國者按照上次大戰情形辦理〉,《大公報》(香港),1941年7月15日,4版。
16.〈丁文淵過星談話 我與德絕交經過〉,《大公報》(香港),1941年11月17日,5版。
17.〈日當局考慮遣返各國僑民〉,《申報》(上海),1942年3月27日,5版。
18.〈協約國僑民 將陸續撤退 外交領署官員優先遣送集中滬共載赴葡屬東非〉,《申報》(上海),1942年4月12日,4版。
19.〈北京日使館 安置華北敵性僑民 在魯省設集團收容所〉,《申報》(上海),1943年4月23日,2版。
20.〈孤島外僑 慘遭敵寇凌虐憤而自殺者達五十餘人 德僑亦難免受敵方壓迫〉,《申報》(桂林),1943年4月24日,2版。
21.〈我拘捕留滬德人〉,《大公報》(重慶),1945年10月9日,2版。
22.〈京滬德僑 將拘入集中營〉,《大公報》(重慶),1945年10月16日,2版。
23.〈上海德僑 拘入集中營〉,《大公報》(上海),1945年11月7日,3版。
24.〈對德僑處置辦法外部有所解釋 經核准者免遣送回國 教士猶太人未予例外〉,《中央日報》(重慶),1945年12月11日,3版。
25.〈處理德僑辦法 政院核定公布〉,《大公報》(上海),1945年12月15日,2版。
26.〈留滬德國籍猶太人 不承認是軸心國民 要求以同盟國人民待遇 不擬遷移者願棧戀中國〉,《大公報》(上海),1946年1月4日,3版
27.〈外僑戶口統計 蘇聯最多美國最少 美僑六百餘蘇僑四千六百餘 白俄九千八百零十人尚在外〉,《大公報》(上海),1946年6月4日,4版。
28.〈社經理事會通過設立 國際難民新機構 本年底將接管聯總大部職務〉,《申報》(上海),1946年6月23日,3版。
29.〈遣送德日僑俘 德僑今日檢查行李 日僑俘下月初遺畢〉,《大公報》(上海),1946年6月26日,5版。
30.〈遣送德僑聲中 涉及貪汙問題 陳國廉要倫特爾解釋 此案已引起國際注意〉,《大公報》(上海),1946年7月3日,5版。
31.〈軒然大波之德僑問題 八百餘名後日遣送〉,《大公報》(上海),1946年7月5日,4版。
32.〈德僑昨遣歸 七百餘人離滬〉,《大公報》(上海),1946年7月8日,5版。
33.〈遣送歐僑無定期〉,《申報》(上海),1946年12月17日,6版。
34.〈被遣德僑 昨晨離滬 納粹間諜二十八人同行〉,《大公報》(上海),1947年2月21日,4版。
35.〈本市猶僑抗議 英軍處死猶地下人員〉,《大公報》(上海),1947年4月23日,4版
36.〈聯合國兩年工作新檢討七月八日滬聯譯〉,《申報》(上海),1947年7月20日,7版
37.〈遣送歸籍猶僑 最後一批啟程〉,《申報》(上海),1947年7月26日,4版。
38.〈逮捕納粹份子〉,《大公報》(天津),1947年8月10日,3版。
39.〈納粹德僑遣送回國〉,《大公晚報》(重慶),1947年8月12日,1版。
40.〈國際難民組織辦理難民登記〉,《申報》(上海),1947年10月26日,2版。
41.〈中國方面歐洲難民 尚有八千人待遣送〉,《申報》(上海),1947年12月7日,4版。
42.〈美商務部發表報告 給與外國援款日漸增加 總數已達六十三億美元〉,《大公報》(重慶),1948年3月21日,3版。
43.〈在華五千餘猶僑決撤往巴勒斯坦〉,《申報》(上海),1948年12月10日,4版。
44.〈阮凡爾抵滬 辦理猶僑撤退事宜〉,《大公報》(上海),1948年12月10日,4版。
45.〈移送外籍難民 難民組織遠東局策動〉,《大公報》(天津),1948年12月25日,1版。
46.〈猶僑九百名 今赴巴勒斯坦〉,《大公報》(上海),1948年12月31日,4版。
47.〈在華國際難民 六千人將撤菲〉,《大公報》(天津),1949年1月7日,1版。
48.〈無國籍難民一批 昨乘輪離滬赴歐〉,《申報》(上海),1949年1月19日,4版。
49.〈一批猶太人 過港赴雪梨〉,《大公報》(香港),1949年1月23日,4版。
50.〈聯合國在滬機構總部命繼續留駐〉,《申報》(上海),1949年1月26日,4版。
51.〈國際難民組織 商撤退在滬歐籍難民〉,《大公報》(重慶),1949年1月28日,2版。
52.〈四千個猶太人 將從上海撤退〉,《大公報》(重慶),1949年2月14日,3版。
53.〈國際難民組織 繼續復員工作〉,《大公報》(上海),1949年5月29日,4版。
54.〈戈登號駛入黃浦江 明日載運外僑離滬〉,《大公報》(重慶),1949年9月24日,2版。
55.〈國際難民組織 派輪駛津滬撤僑〉,《大公報》(重慶),1949年10月13日,2版。
56.〈港滬之間 外輪來去〉,《大公晚報》(上海),1949年10月14日,1版。

(三)日記、自傳、回憶錄
1.Wolfgang Karfunkel著、董經絢譯,《重慶往事:一個猶太人的晚年回憶(1940-1951)》,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著,《顧維鈞回憶錄》,全13冊,北京:中華書局。
3.王鼎鈞,《怒目少年》,臺北:爾雅出版,2005。
4.王鼎鈞,《關山奪路》,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
5.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著、陳蓁美譯,《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臺北:左岸文化,2011。
6.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周全譯,《趣味橫生的時光──我的二十世紀人生(Interesting Times: a Twentieth-Century Life)》,臺北:左岸文化,2008。
7.何鳳山,《外交生涯四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
8.季羨林,《留德十年》,香港:三聯書店,2006。
9.金問泗著、張力編輯校訂,《金問泗日記,1931-1952》,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7。
10.胡適,《胡適日記全編》,全8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1.陳克文,《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下冊,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12.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著、吳若楠譯,《如果這是一個人》,臺北:啟明出版,2018。
13.曾虛白,《曾虛白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14.程天放,《使德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67。
15.黃仁宇著、張逸安譯,《黃河清山:黃仁宇回憶錄(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臺北縣:聯經出版,2011。
16.董顯光,《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字書》,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81。
17.齊邦媛,《巨流河》,臺北:天下遠見,2011。
18.蔣中正,《蔣中正日記》,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寄藏。

(四)期刊論文
1.張建俅,〈抗戰時期戰地救護體系的建構及其運作──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2001年12月),頁117-165。
2.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2004年5月):135-164。
3.潘光,〈來華猶太人的國籍和法律問題(1840-1945)〉,《社會科學》2(2006年2月):121-130。
4.潘惠祥,〈錢端升與中國國聯同志會〉,《社會科學論壇》11(2013年11月):174-193。

(五)學位論文
1.王繼舜,〈中國參與國際聯盟救濟白俄難民之研究(1921-19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11。
2.林宏一,〈封鎖大陸沿海──中華民國政府的「關閉政策」,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六) 專書
1.F. W. Deakin & G. R. Storry合著、聶崇厚譯,《佐爾格案件(The Case of Richard Sorge)》,北京:群眾出版社,1983。
2.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蘆溝橋事變前後的中日外交關係》,臺北:黨史會,1995。
3.王建朗,《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臺北:三民書局,1996。
4.王健,《上海猶太人社會生活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5.王健,《逃亡與拯救──二戰中的猶太難民與上海》,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6.王維周,〈以色列猶太人的來源、組成與矛盾〉,《’90中國猶太學研究總匯》,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8月。
7.米爾頓.維歐斯特(Milton Viorst)著、唐澄暐譯,《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的起始、終篇與續章(Zionism: The Bir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 Ideal)》,新北:光現出版,2018。
8.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著、黃中憲譯,《野獸花園(In the Garden of Beats)》,臺北:漫遊者文化,2014。
9.艾德加.福伊希特萬格(Edgar Feuchtwanger)、貝提勒.史卡利(Bertil Scali)著、粘耿嘉譯,《我的鄰居希特勒:1929-1939,一名猶太歷史學家的童年回憶》,臺北:貓頭鷹出版,2014。
10.西蒙.夏瑪(Simon Schama)著、黃福武、黃夢初譯,《猶太人:世界史的缺口,失落的三千年文明史──追尋之旅(西元前1000-1492)》,臺北:聯經出版,2018。
11.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著、劉霽譯,《柏林故事集(The Berlin Stories)》,臺北:一人出版社,2013。
12.克勞斯.費舍爾(Klaus Fischer)著、錢坤譯,《德國反猶史(The history of an obsession : German Judeophobia and the Holocaust)》,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13.克勞德.費雪(Klaus Fischer)著、張連康譯,《納粹德國史(Nazi Germany:A New History)》,臺北:絲路出版社,1998。
14.李君山,《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
15.拉萊.柯林斯(Larry Collins)、多米尼克.拉皮埃爾(Dominique Lapierre),《為你,耶路撒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16.阿里埃勒.薩巴爾(Ariel Sabar)著、徐麗松譯,《父親的失樂園:一則古老語言、河中之城與猶太家族的真實傳奇(My Father’s Paradise: A Son’s Search for His Family’s Past)》,新北:八旗文化,2014。
17.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著、董樂山譯,《第三帝國興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卷一》,臺北:左岸文化,2011,初版3刷。
18.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二刷。
19.倪慧如、鄒寧遠,《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臺北:人間出版社,2015。
20.張亞中、張登及主編,《國際關係總論》,新北:揚智文化,2016第四版。
21.張朋園訪問、羅久蓉紀錄,《周美玉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
22.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23.陳仁霞,《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1936-1938)》,北京:三聯書店,2003。
24.陳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5.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6.華樂瑞(Lori Watt)著、黃煜文譯,《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新北:遠足文化,2018。
27.菲利浦.鮑爾(Philip Ball)著、張毓如譯,《為第三帝國服務:希特勒與科學家的拉鋸戰(Serving the Reich: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Physics under Hitle)》,臺北:麥田出版,2017。
28.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30年代中國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8。
29.奧利佛.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著、傅熙理譯,《柏林1936: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Berlin 1936: Sechzehn Tage im August)》,臺北:貓頭鷹出版,2017。
30.楊陽,《以色列與美國猶太人關係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6。
31.詹姆斯.羅斯(James R. Ross)著、何修譯,《逃到上海的猶太人(Escape to Shanghai: a Jewish Community in China)》,臺北:絲路出版社,1988。
32.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臺北:左岸文化,2009。
33.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到中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
34.潘光、王健,《猶太人與中國:近代以來兩個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誼》,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35.潘光主編,《艱苦歲月的難忘回憶:來華猶太難民回憶錄1933-1945》,北京:時事出版社,2015。
36.戴維.克蘭茨勒(David Kranzler)著、許步曾譯,《上海猶太難民社區》,上海:三聯書店,1991。
37.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一個德國人的故事((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臺北:左岸文化,2012。
38.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著、黃煜文譯,《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臺北:究竟出版社,2013。
39.羅伯.維特曼(Robert Wittman)、大衛.金尼(David Kinney)著、陳榮彬譯,《惡魔日記(The Devil’s Diary: Alfred Rosenberg and the Stolen Secrets of the Third Reich)》,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2017。

(七)網路資源
1.司法院德國基本法條文翻譯: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asp
2.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線上版:http://www.ccfd.org.tw/ccef001/web/

二、外文
(一)檔案.史料彙編
1.Akten zur Deutschen Auswärtigen Politik 1918-1945 (ADAP), Serie D, Bd I, Nr.597 Göttingen Vandenhöck & Ruprecht, 1969.

(二)日記、自傳、回憶錄
1.Deutschkron, Inge. Ich trug den gelben Ster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Co. KG, 25. Auflage, 2013.
2.Goebbels, Joseph. Die Tagebücher, Teil 2, Diktate1941-1945. München: K. G. Saur Verlag, 1996.
3.Katzenmaier, Katharina. Vom KZ ins Kloster. St. Ottlien: EOS-Verlag, 1996.
4.Zweig, Stefan.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Berlin: Insel Verlag, 2013.

(三) 論文
1.Freyeisen, Astrid. „Das Verhältnis zwischen alteingessenen und vertriebenen jüdischen Deutschen in Shanghai“, Exil Shanghai 1938-1947: Jüdisches Leben in der Emigration. Berlin Hentrich und Hentrich Verlag, 2000, S. 84-102.
2.Yü-Dembski, Dangmar. „Grundsätzlich unerwünscht...: NS-Rasenpolitik und ihre Folgen für deusche chinesiche Partnerschaft in Deutschland“, Exil Shanghai 1938-1947: Jüdisches Leben in der Emigration, S. 201-213.

(四)專書
1.Amenda, Lars. Fremde - Hafen - Stadt : chinesische Migration und ihre Wahrnehmung in Hamburg, 1897-1972. München·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Verlag GmbH, 2006.
2.Arendt, Hannah. Eichmann in Jerusalem: Ein Bericht von der Banalität des Bösen. Müchen: Piper Verlag GmbH, 2006.
3.Benz, Wofgang. hrsg. Das Exil der kleinen Leute. München: C. H. 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1991.
4.Bothe, Alina und Pickhan, Gertrud. Hrsg. Augewiesen! Berlin, 28.10.1938: Die Geschichte der Polenaktion. Berlin: Metropol Verlag, 2018.
5.Hilberg, Raul. Die Vernichtung der europäischen Juden.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nH, 1999, 9 Auflage.
6.Hochstadt, Steve. Exodus to Shanghai: Stories of Escape from the Third Reich.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7.Mamlok, Robert.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lief Corps in wartime China, 1937-1945.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18.
8.O’Neill, Mark. Israel and China: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Silicon Wadi.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Co.,Ltd., 2018.
9.Wyman, David S. Paper Walls: America and the Refugee Crisis1939-1941. U.S.A: The Colonial Press Inc., 1968.

(五)網路資源
1.Das Wannsee-Protokoll:https://www.ns-archiv.de/verfolgung/wannsee/wannsee-konferenz.php
2.Decisions Taken at the Evian Conference On Jewish Refugees:http://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jsource/Holocaust/evian.html
3.Displaced Persons:https://encyclopedia.ushmm.org/content/en/article/displaced-persons
4.Gabriel Bach’s Interview:https://www.zeit.de/kultur/2019-04/gabriel-bach-prozess-adolf-eichmann-kindheit-flucht/seite-4
5.German Reparations: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german-holocaust-reparations
6.Holocaust Encychopedia:https://www.ushmm.org/wlc/en/article.php?ModuleId=10005201
7.Nürnberger Gesetze-Reichsbürgergesetz:http://www.documentarchiv.de/ns.html
8.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cognized in the Charter of the Nüremberg Tribunal and in the Judgment of the Tribunal, 1950:https://ihl-databases.icrc.org/applic/ihl/ihl.nsf/Article.xsp?action=openDocument&documentId=E931047643C6F53AC12563CD0051C9B7
9.The Evian Conference: https://www.ushmm.org/outreach/en/article.php?ModuleId=10007698
10.Weizsäcker-Rede:https://www.tagesschau.de/inland/rede-vonweizsaecker-wortlaut-101.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4153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3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周惠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ou, Hui-M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譯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seng, Yi-Hs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曾譯緒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eng, Yi-Hsu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Feb-2020 17:52:02 (UTC+8)-
dc.date.available 5-Feb-2020 17:52: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Feb-2020 17:52: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3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0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3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討1939-49年間,國民政府對逃離納粹德國而赴華的德籍猶太難民之處置,隨著戰爭的進程、國府實際統治範圍的變動,導致轄下的猶太難民亦隨之增減,而不同時期的國府有著不盡相同之因應方式,此間反映出中國、猶太難民與國際情勢互動之情況。

1930年代納粹德國種族政策造成的全球性猶太難民潮,不同於西方各國的移民配額限制,彼時深陷於中日衝突的中國,戰時的權力真空使其成為猶太難民的避難處,於是面臨著中德關係轉變之際,孤立抗戰、經濟危機、工業建設匱乏等內外交迫之窘境的國府,將猶太難民議題化為外交策略,期望藉此解決猶太難民問題,並達到對外建立中國的人道形象、對內發展西南地區之雙重目的。

隨著中德斷交、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國府正式向軸心國宣戰後,在華德僑隨即成為敵僑,故國府如何管理轄下之德僑與猶太難民,是否施以國際上通行的拘留政策,或將一般僑民外的專業技術者、教士、猶太人等群體,使其成為集中收容的例外,則成為相關部會討論的課題。綜觀國府敵僑管理辦法的形成與施行,過程中亦受到多方壓力,顯示出國際情勢與國家政策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然由於抗戰情勢的發展、國府實際統治區的不斷變動,增加了實行相關管理辦法的困難度;另一方面,同時間生活於日本占領區的上海猶太難民,則因德日關係的轉變,又有著不同的經歷。

抗戰勝利後,國府面對與管理境內大量的猶太難民,只能仰賴國際組織協助離境。期間猶太難民面臨著經濟危機、國共衝突等情勢,中國情勢的不穩成為猶太難民外移的推力;1948年成立的以色列,成為受限於各國移民配額的猶太難民之目的地,使猶太難民離華遣送更為順利的進行,於是隨著猶太難民的紛紛離去,結束了十年來政府與猶太難民之關係。

始於納粹反猶、終於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大陸,政府與猶太難民之間是一段被動開展與結束的過程,然而透過相關檔案與回憶錄,重塑此期國府對猶太難民之態度與處置,以突出國府在猶太議題上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 4
(一) 中德關係研究 4
(二) 在華猶太人研究 7
(三) 日本與猶太人 10
三、研究方法 11
四、章節內容 14

第二章 國府籌設猶太寄居區域計畫始末 17
一、前言 17
二、計畫案之背景 25
三、籌議:從寄居計畫到移民計畫 28
(一) 內部交涉 28
(二) 外部提案 31
四、計畫結局 35
五、結語 39

第三章 戰時國府對德僑與猶太難民之處置 41
一、前言 41
二、敵僑敵產管理辦法形成與施行 44
三、原則中的例外──教士、專業人員與猶太難民 46
(一) 教士之免予收容 49
(二) 機關專業人員之留用 53
(三) 德籍猶太難民之豁免 57
四、上海猶太難民隔離區 62
五、結語 67

第四章 戰後猶太難民 71
一、從VE Day到抗戰勝利 71
二、生活景況與新秩序 77
(一) 猶太人生活及新管理辦法 77
(二) 上海猶太法院之爭議 84
三、猶太難民的去留抉擇 86
(一) 中國、國際情勢的不穩定 86
(二) 以色列的建立 94
四、在華猶太難民之遣送 101
五、結語 106

第五章 結論 109

徵引書目 115
zh_TW
dc.format.extent 383521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3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民政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納粹德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二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猶太難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德僑zh_TW
dc.title (題名) 國民政府對德籍猶太難民之處置(1939-1949)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Treat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German Jewish Refugees in China (1939-1949)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檔案.史料彙編
1.《外交部》(臺北,國史館藏)
(1)〈巴猶衝突(一)〉,典藏號:020-990600-2105。
(2)〈巴猶衝突(二)〉,典藏號:020-990600-2106。
(3)〈巴猶衝突(三)〉,典藏號:020-990600-2107。
(4)〈巴猶衝突(四)〉,典藏號:020-990600-2108。
(5)〈倫敦戰罪總會會務報告及我國會費〉,典藏號:020-010117-0021。
(6)〈處理奧僑〉,《外交部》,典藏號:020-041706-0003。
(7)〈劃定猶太人寄居區域〉,典藏號:020-070900-0062。
(8)〈德國及義大利使館撤退(一)〉,典藏號:020-100400-0234。
(9)〈德僑處理(一)〉,典藏號:020-990600-3245。
(10)〈德籍猶太人財產處理〉,典藏號:020-042306-0026。
(11)〈護照簽證〉,典藏號:020-990600-240。
2.《國民政府》(臺北,國史館藏)
(1)〈外僑事務〉,《國民政府》,國史館藏,典藏號:001-067400-00001-008。
3.《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1)〈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二十四)〉典藏號:002-080200-00451-001。
(2)〈一般資料—呈表彙集(一○九)〉,典藏號:002-080200-00536-058。
(3)〈事略稿本─民國二十三年八月〉,典藏號:002-060100-00085-031。
(4)〈事略稿本—民國三十六年七月〉,典藏號:002-060100-00226-007。
(5)〈革命文獻─日本投降〉,典藏號:002-020300-00027-002。
(6)〈革命文獻—日本投降〉,典藏號:002-020300-00027-001。
(7)〈革命文獻—日本投降〉,典藏號:002-020300-00027-004。
(8)〈對美關係(五)〉,典藏號:002-090103-00006-121。
4.《蔣經國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1)〈專案計畫—迦南計畫桃園計畫良友計畫再興計畫光復專案等〉,典藏號:005-010100-00033-001。
5.原件(臺北,國史館藏)
(1)〈上海市政府請核釋國籍法中關於外國人取得中國國籍是否仍適用於德僑及舊德奧籍猶太人是否須同樣辦理案〉,入藏登陸號:026000011645A。
(2)〈上海市流浪白俄及猶太人調查表〉,入藏登陸號:026000003352A。
(3)〈限制德奧或無國籍猶太人旅行辦法卷〉,國史館藏,入藏登陸號:026000003321A。
6.《特種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1)〈朱家驊上蔣總裁簽呈〉,館藏號:特30/541.3。
(2)〈移植中歐猶太人來華之計畫〉,館藏號:特30/541.2。
(3)〈關於中歐猶太人移植來華計畫案之判斷意見〉,館藏號:特30/541.1。
(4)〈法代表愛絲加拉致吳鐵城函〉,館藏號:特10/3.35。
7.《國防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1)〈西南邊區劃定猶太人寄居區域〉,館藏號:防003/0037。
(2)〈非常時期難民移墾條例〉,館藏號:防003/0057。
8.《外交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1)〈凡美空軍駐地不得居留辦法〉,館藏號:11-07-02-13-05-081。
(2)〈各機關留用敵籍技術人員〉,館藏號:11-32-99-10-012。
(3)〈處理敵僑敵產(一)〉,館藏號:11-32-99-10-038。
(4)〈處理敵僑敵產(二)〉,館藏號:11-32-99-10-039。
(5)〈處理敵僑敵產(三)〉,館藏號:11-32-99-10-040。
(6)〈處理敵僑敵產(四)〉,館藏號:020-049910-0041。
(7)〈處理敵僑敵產(五)〉,館藏號:020-049910-0042。
(8)〈處理敵僑敵產(六)〉,館藏號:020-049910-0043。
(9)〈處理敵僑敵產(七)〉,館藏號:020-049910-0044。
(10)〈處理敵僑敵產法令〉,館藏號:11-32-99-10-051。
(11)〈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一)〉,館藏號:11-35-08-00-057。
(12)〈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二)〉,館藏號:11-35-08-00-058。
(13)〈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三)〉,館藏號:11-35-08-00-059。
(14)〈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四)〉,館藏號:11-35-08-00-060。
(15)〈敵僑及敵產處理條例(六)〉,館藏號:11-35-08-00-062。
(16)〈敵僑郵電限用中英文〉,館藏號:11-32-99-10-103。
9.上海市檔案館
(1)《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總辦處關於猶太難民事》,檔號:U1-4-2974。
(2)《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總辦處關於猶太難民事》,檔號:U1-4-2975。
(3)《上海市社會局關於不准〈新時日報〉登記發行事同上海市政府和德籍猶太人亨斯根脫的來往文書》,檔號:Q6-12-123-24。
(4)《上海市社會局關於賈福縫等為請限制猶太人活動的呈文》,檔號:Q6-15-417。
(5)《上海市政府關於衛生局擬留用納粹份子及德籍技術人員與德僑管理委員會的來往文書》,檔號:Q1-6-34。
(6)《上海市提籃橋分局一股呈報國內白俄流浪調查表、查報德僑行蹤、協緝納粹德僑》,檔號:Q149-5-17。
(7)《上海市警察局刑事處關於猶太難民所報查緝失竊救濟物案》,檔號:Q131-5-4151。
(8)《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衛生處關於猶太難民救濟協會及上海西僑聯合醫院》,檔號:U38-5-1087。
(9)《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衛生處關於猶太難民救濟協會及上海西僑聯合醫院》,檔號:U38-5-1087。
(10)《上海律師公告關於德籍猶太人在滬擅組『公斷法庭』侵害我國主權請訊依法取締的報告、函》,檔號:Q190-1-13778。
(11)《上海特別市警察局有關上海護畜會、猶太人等案卷及金融市場調查》,檔號:R36-12-20。
(12)《上海區敵偽產業處理局關於德僑處理辦法》,檔號:Q6-15-56。
(13)《上海警察局椰林路關於猶太人強佔民房案件》,檔號:Q150-4-24。
(14)《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關於猶太人喪失德國國籍的文件》,檔號:R1-4-174。
(15)《刑事處關於市府關於滬市猶太人配合托辣斯集中資金大量搶購日人物資給警局之訓令》,檔號:Q131-5-9511。
(16)《財政部稅務署關於呢絨走私和火酒混充土燒酒的查緝問題與上海貨物稅局的來往文書》,檔號:Q434-2-148-14。
(17)《淞滬警備司令部外事處關於對日軍特種僑民、白俄、猶太人管理辦法及警備部第二次外事座談會紀錄》,檔號:Q127-8-284。
(18)《關於查報德奧僑民人數統計與第三方面軍司令部來往文書(附南京市德僑及猶太籍僑民送滬返國名冊一份)》,上海市檔案館藏,檔號:Q1-6-376。
10.〈中外慈善團體援助歐洲來滬猶太難民史料(二)〉,《民國檔案》,第一期,2000年1月: 36-43。
11.〈中外慈善團體援助歐洲來滬猶太難民史料(三)〉,《民國檔案》,第二期,2000年2月:15-26。
1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紀錄》,全9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
1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德外交密檔(1927-1947)》,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14.石源華主編,《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5.邵銘煌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容留猶太人計畫檔案一組〉,《近代中國》,第147期,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2002年2月:頁168-189。
16.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二),臺北:黨史會,1981。
17.秦孝儀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戰時外交(三),臺北:黨史會,1981。
18.秦孝儀編,《革命文獻 第七十六輯 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臺北:中華印刷廠,1978。
19.郭恆鈺、羅梅君主編,《德國外交檔案》,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
20.黃自進、潘光哲編,《困勉記》,全2冊,臺北:國史館,2011。

(二)報紙
1.〈宋慶齡等昨向德領館抗議 為德國壓迫民權摧殘文化事〉,《申報》(上海),1933年5月14日,3版。
2.〈國府籌集鉅款建設西南開發資源〉,《申報》(上海),1938年10月10日,21版。
3.〈非常時期難民移墾規則〉,《申報》(上海),1938年10月17日,4版。
4.〈川贛等九省實施難民移墾〉,《申報》(上海),1938年10月19日,9版。
5.〈柏林排猶如瘋如狂,妨害美德邦交〉,《申報》(上海),1938年11月16日,5版。
6.〈中振會注意難胞移墾,墾殖難民已達卅萬〉,《申報》(上海),1938年11月23日,9版。
7.〈英國決努力設法移植猶太難民〉,《申報》(上海),1938年11月23日,6版。
8.〈旅滬外商遄赴西南〉,《申報》(上海),1938年11月26日,10版。
9.〈英法利害相關,保持密切聯繫〉,《申報》(上海),1938年12月16日,6版。
10.〈猶太難民不斷來滬應有限制〉,《申報》(上海),1938年12月25日,11版。
11.〈德猶二百餘又過港往滬〉,《大公報》(香港),1938年12月30日,6版。
12.〈集中營裡的德僑〉,《大公報》(香港),1939年9月25日,6版。
13.〈馬克斯赴菲商猶太人殖居事宜〉,《申報》(上海),1939年11月9日,9版。
14.〈猶太難民十萬擬移植雲南〉,《中央日報》(重慶),1940年1月28日,3版。
15.〈德僑分批撤退 德籍傳教士願留中國者按照上次大戰情形辦理〉,《大公報》(香港),1941年7月15日,4版。
16.〈丁文淵過星談話 我與德絕交經過〉,《大公報》(香港),1941年11月17日,5版。
17.〈日當局考慮遣返各國僑民〉,《申報》(上海),1942年3月27日,5版。
18.〈協約國僑民 將陸續撤退 外交領署官員優先遣送集中滬共載赴葡屬東非〉,《申報》(上海),1942年4月12日,4版。
19.〈北京日使館 安置華北敵性僑民 在魯省設集團收容所〉,《申報》(上海),1943年4月23日,2版。
20.〈孤島外僑 慘遭敵寇凌虐憤而自殺者達五十餘人 德僑亦難免受敵方壓迫〉,《申報》(桂林),1943年4月24日,2版。
21.〈我拘捕留滬德人〉,《大公報》(重慶),1945年10月9日,2版。
22.〈京滬德僑 將拘入集中營〉,《大公報》(重慶),1945年10月16日,2版。
23.〈上海德僑 拘入集中營〉,《大公報》(上海),1945年11月7日,3版。
24.〈對德僑處置辦法外部有所解釋 經核准者免遣送回國 教士猶太人未予例外〉,《中央日報》(重慶),1945年12月11日,3版。
25.〈處理德僑辦法 政院核定公布〉,《大公報》(上海),1945年12月15日,2版。
26.〈留滬德國籍猶太人 不承認是軸心國民 要求以同盟國人民待遇 不擬遷移者願棧戀中國〉,《大公報》(上海),1946年1月4日,3版
27.〈外僑戶口統計 蘇聯最多美國最少 美僑六百餘蘇僑四千六百餘 白俄九千八百零十人尚在外〉,《大公報》(上海),1946年6月4日,4版。
28.〈社經理事會通過設立 國際難民新機構 本年底將接管聯總大部職務〉,《申報》(上海),1946年6月23日,3版。
29.〈遣送德日僑俘 德僑今日檢查行李 日僑俘下月初遺畢〉,《大公報》(上海),1946年6月26日,5版。
30.〈遣送德僑聲中 涉及貪汙問題 陳國廉要倫特爾解釋 此案已引起國際注意〉,《大公報》(上海),1946年7月3日,5版。
31.〈軒然大波之德僑問題 八百餘名後日遣送〉,《大公報》(上海),1946年7月5日,4版。
32.〈德僑昨遣歸 七百餘人離滬〉,《大公報》(上海),1946年7月8日,5版。
33.〈遣送歐僑無定期〉,《申報》(上海),1946年12月17日,6版。
34.〈被遣德僑 昨晨離滬 納粹間諜二十八人同行〉,《大公報》(上海),1947年2月21日,4版。
35.〈本市猶僑抗議 英軍處死猶地下人員〉,《大公報》(上海),1947年4月23日,4版
36.〈聯合國兩年工作新檢討七月八日滬聯譯〉,《申報》(上海),1947年7月20日,7版
37.〈遣送歸籍猶僑 最後一批啟程〉,《申報》(上海),1947年7月26日,4版。
38.〈逮捕納粹份子〉,《大公報》(天津),1947年8月10日,3版。
39.〈納粹德僑遣送回國〉,《大公晚報》(重慶),1947年8月12日,1版。
40.〈國際難民組織辦理難民登記〉,《申報》(上海),1947年10月26日,2版。
41.〈中國方面歐洲難民 尚有八千人待遣送〉,《申報》(上海),1947年12月7日,4版。
42.〈美商務部發表報告 給與外國援款日漸增加 總數已達六十三億美元〉,《大公報》(重慶),1948年3月21日,3版。
43.〈在華五千餘猶僑決撤往巴勒斯坦〉,《申報》(上海),1948年12月10日,4版。
44.〈阮凡爾抵滬 辦理猶僑撤退事宜〉,《大公報》(上海),1948年12月10日,4版。
45.〈移送外籍難民 難民組織遠東局策動〉,《大公報》(天津),1948年12月25日,1版。
46.〈猶僑九百名 今赴巴勒斯坦〉,《大公報》(上海),1948年12月31日,4版。
47.〈在華國際難民 六千人將撤菲〉,《大公報》(天津),1949年1月7日,1版。
48.〈無國籍難民一批 昨乘輪離滬赴歐〉,《申報》(上海),1949年1月19日,4版。
49.〈一批猶太人 過港赴雪梨〉,《大公報》(香港),1949年1月23日,4版。
50.〈聯合國在滬機構總部命繼續留駐〉,《申報》(上海),1949年1月26日,4版。
51.〈國際難民組織 商撤退在滬歐籍難民〉,《大公報》(重慶),1949年1月28日,2版。
52.〈四千個猶太人 將從上海撤退〉,《大公報》(重慶),1949年2月14日,3版。
53.〈國際難民組織 繼續復員工作〉,《大公報》(上海),1949年5月29日,4版。
54.〈戈登號駛入黃浦江 明日載運外僑離滬〉,《大公報》(重慶),1949年9月24日,2版。
55.〈國際難民組織 派輪駛津滬撤僑〉,《大公報》(重慶),1949年10月13日,2版。
56.〈港滬之間 外輪來去〉,《大公晚報》(上海),1949年10月14日,1版。

(三)日記、自傳、回憶錄
1.Wolfgang Karfunkel著、董經絢譯,《重慶往事:一個猶太人的晚年回憶(1940-1951)》,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4。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著,《顧維鈞回憶錄》,全13冊,北京:中華書局。
3.王鼎鈞,《怒目少年》,臺北:爾雅出版,2005。
4.王鼎鈞,《關山奪路》,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
5.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著、陳蓁美譯,《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臺北:左岸文化,2011。
6.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周全譯,《趣味橫生的時光──我的二十世紀人生(Interesting Times: a Twentieth-Century Life)》,臺北:左岸文化,2008。
7.何鳳山,《外交生涯四十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0。
8.季羨林,《留德十年》,香港:三聯書店,2006。
9.金問泗著、張力編輯校訂,《金問泗日記,1931-1952》,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7。
10.胡適,《胡適日記全編》,全8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1.陳克文,《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下冊,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12.普利摩‧李維(Primo Levi)著、吳若楠譯,《如果這是一個人》,臺北:啟明出版,2018。
13.曾虛白,《曾虛白自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14.程天放,《使德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67。
15.黃仁宇著、張逸安譯,《黃河清山:黃仁宇回憶錄(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臺北縣:聯經出版,2011。
16.董顯光,《董顯光自傳──一個中國農夫的字書》,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81。
17.齊邦媛,《巨流河》,臺北:天下遠見,2011。
18.蔣中正,《蔣中正日記》,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寄藏。

(四)期刊論文
1.張建俅,〈抗戰時期戰地救護體系的建構及其運作──以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為中心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2001年12月),頁117-165。
2.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1(2004年5月):135-164。
3.潘光,〈來華猶太人的國籍和法律問題(1840-1945)〉,《社會科學》2(2006年2月):121-130。
4.潘惠祥,〈錢端升與中國國聯同志會〉,《社會科學論壇》11(2013年11月):174-193。

(五)學位論文
1.王繼舜,〈中國參與國際聯盟救濟白俄難民之研究(1921-192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11。
2.林宏一,〈封鎖大陸沿海──中華民國政府的「關閉政策」,1949-196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六) 專書
1.F. W. Deakin & G. R. Storry合著、聶崇厚譯,《佐爾格案件(The Case of Richard Sorge)》,北京:群眾出版社,1983。
2.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蘆溝橋事變前後的中日外交關係》,臺北:黨史會,1995。
3.王建朗,《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臺北:三民書局,1996。
4.王健,《上海猶太人社會生活史》,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5.王健,《逃亡與拯救──二戰中的猶太難民與上海》,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6.王維周,〈以色列猶太人的來源、組成與矛盾〉,《’90中國猶太學研究總匯》,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8月。
7.米爾頓.維歐斯特(Milton Viorst)著、唐澄暐譯,《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的起始、終篇與續章(Zionism: The Bir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 Ideal)》,新北:光現出版,2018。
8.艾瑞克.拉森(Erik Larson)著、黃中憲譯,《野獸花園(In the Garden of Beats)》,臺北:漫遊者文化,2014。
9.艾德加.福伊希特萬格(Edgar Feuchtwanger)、貝提勒.史卡利(Bertil Scali)著、粘耿嘉譯,《我的鄰居希特勒:1929-1939,一名猶太歷史學家的童年回憶》,臺北:貓頭鷹出版,2014。
10.西蒙.夏瑪(Simon Schama)著、黃福武、黃夢初譯,《猶太人:世界史的缺口,失落的三千年文明史──追尋之旅(西元前1000-1492)》,臺北:聯經出版,2018。
11.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著、劉霽譯,《柏林故事集(The Berlin Stories)》,臺北:一人出版社,2013。
12.克勞斯.費舍爾(Klaus Fischer)著、錢坤譯,《德國反猶史(The history of an obsession : German Judeophobia and the Holocaust)》,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13.克勞德.費雪(Klaus Fischer)著、張連康譯,《納粹德國史(Nazi Germany:A New History)》,臺北:絲路出版社,1998。
14.李君山,《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
15.拉萊.柯林斯(Larry Collins)、多米尼克.拉皮埃爾(Dominique Lapierre),《為你,耶路撒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16.阿里埃勒.薩巴爾(Ariel Sabar)著、徐麗松譯,《父親的失樂園:一則古老語言、河中之城與猶太家族的真實傳奇(My Father’s Paradise: A Son’s Search for His Family’s Past)》,新北:八旗文化,2014。
17.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著、董樂山譯,《第三帝國興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卷一》,臺北:左岸文化,2011,初版3刷。
18.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二刷。
19.倪慧如、鄒寧遠,《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1936-1939)》,臺北:人間出版社,2015。
20.張亞中、張登及主編,《國際關係總論》,新北:揚智文化,2016第四版。
21.張朋園訪問、羅久蓉紀錄,《周美玉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93。
22.陳之邁,《中國政府》,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23.陳仁霞,《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1936-1938)》,北京:三聯書店,2003。
24.陳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5.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6.華樂瑞(Lori Watt)著、黃煜文譯,《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When Empire Comes Home: Repatriation, and Reintegration in Postwar Japan)》,新北:遠足文化,2018。
27.菲利浦.鮑爾(Philip Ball)著、張毓如譯,《為第三帝國服務:希特勒與科學家的拉鋸戰(Serving the Reich: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Physics under Hitle)》,臺北:麥田出版,2017。
28.馮啟宏,《法西斯主義與30年代中國政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8。
29.奧利佛.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著、傅熙理譯,《柏林1936: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Berlin 1936: Sechzehn Tage im August)》,臺北:貓頭鷹出版,2017。
30.楊陽,《以色列與美國猶太人關係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6。
31.詹姆斯.羅斯(James R. Ross)著、何修譯,《逃到上海的猶太人(Escape to Shanghai: a Jewish Community in China)》,臺北:絲路出版社,1988。
32.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臺北:左岸文化,2009。
33.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到中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
34.潘光、王健,《猶太人與中國:近代以來兩個古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誼》,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
35.潘光主編,《艱苦歲月的難忘回憶:來華猶太難民回憶錄1933-1945》,北京:時事出版社,2015。
36.戴維.克蘭茨勒(David Kranzler)著、許步曾譯,《上海猶太難民社區》,上海:三聯書店,1991。
37.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一個德國人的故事((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臺北:左岸文化,2012。
38.賽門.蒙提費歐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著、黃煜文譯,《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臺北:究竟出版社,2013。
39.羅伯.維特曼(Robert Wittman)、大衛.金尼(David Kinney)著、陳榮彬譯,《惡魔日記(The Devil’s Diary: Alfred Rosenberg and the Stolen Secrets of the Third Reich)》,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2017。

(七)網路資源
1.司法院德國基本法條文翻譯: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asp
2.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線上版:http://www.ccfd.org.tw/ccef001/web/

二、外文
(一)檔案.史料彙編
1.Akten zur Deutschen Auswärtigen Politik 1918-1945 (ADAP), Serie D, Bd I, Nr.597 Göttingen Vandenhöck & Ruprecht, 1969.

(二)日記、自傳、回憶錄
1.Deutschkron, Inge. Ich trug den gelben Stern. München: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bH&Co. KG, 25. Auflage, 2013.
2.Goebbels, Joseph. Die Tagebücher, Teil 2, Diktate1941-1945. München: K. G. Saur Verlag, 1996.
3.Katzenmaier, Katharina. Vom KZ ins Kloster. St. Ottlien: EOS-Verlag, 1996.
4.Zweig, Stefan. 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 Berlin: Insel Verlag, 2013.

(三) 論文
1.Freyeisen, Astrid. „Das Verhältnis zwischen alteingessenen und vertriebenen jüdischen Deutschen in Shanghai“, Exil Shanghai 1938-1947: Jüdisches Leben in der Emigration. Berlin Hentrich und Hentrich Verlag, 2000, S. 84-102.
2.Yü-Dembski, Dangmar. „Grundsätzlich unerwünscht...: NS-Rasenpolitik und ihre Folgen für deusche chinesiche Partnerschaft in Deutschland“, Exil Shanghai 1938-1947: Jüdisches Leben in der Emigration, S. 201-213.

(四)專書
1.Amenda, Lars. Fremde - Hafen - Stadt : chinesische Migration und ihre Wahrnehmung in Hamburg, 1897-1972. München·Hamburg: Dölling und Galitz Verlag GmbH, 2006.
2.Arendt, Hannah. Eichmann in Jerusalem: Ein Bericht von der Banalität des Bösen. Müchen: Piper Verlag GmbH, 2006.
3.Benz, Wofgang. hrsg. Das Exil der kleinen Leute. München: C. H. 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1991.
4.Bothe, Alina und Pickhan, Gertrud. Hrsg. Augewiesen! Berlin, 28.10.1938: Die Geschichte der Polenaktion. Berlin: Metropol Verlag, 2018.
5.Hilberg, Raul. Die Vernichtung der europäischen Juden.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GmnH, 1999, 9 Auflage.
6.Hochstadt, Steve. Exodus to Shanghai: Stories of Escape from the Third Reich.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7.Mamlok, Robert.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lief Corps in wartime China, 1937-1945.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Inc., 2018.
8.O’Neill, Mark. Israel and China: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Silicon Wadi.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Co.,Ltd., 2018.
9.Wyman, David S. Paper Walls: America and the Refugee Crisis1939-1941. U.S.A: The Colonial Press Inc., 1968.

(五)網路資源
1.Das Wannsee-Protokoll:https://www.ns-archiv.de/verfolgung/wannsee/wannsee-konferenz.php
2.Decisions Taken at the Evian Conference On Jewish Refugees:http://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jsource/Holocaust/evian.html
3.Displaced Persons:https://encyclopedia.ushmm.org/content/en/article/displaced-persons
4.Gabriel Bach’s Interview:https://www.zeit.de/kultur/2019-04/gabriel-bach-prozess-adolf-eichmann-kindheit-flucht/seite-4
5.German Reparations:https://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german-holocaust-reparations
6.Holocaust Encychopedia:https://www.ushmm.org/wlc/en/article.php?ModuleId=10005201
7.Nürnberger Gesetze-Reichsbürgergesetz:http://www.documentarchiv.de/ns.html
8.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cognized in the Charter of the Nüremberg Tribunal and in the Judgment of the Tribunal, 1950:https://ihl-databases.icrc.org/applic/ihl/ihl.nsf/Article.xsp?action=openDocument&documentId=E931047643C6F53AC12563CD0051C9B7
9.The Evian Conference: https://www.ushmm.org/outreach/en/article.php?ModuleId=10007698
10.Weizsäcker-Rede:https://www.tagesschau.de/inland/rede-vonweizsaecker-wortlaut-101.html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03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