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荀韓思想比較新論:以人性論及禮法思想為核心
作者 蔡易修
Cai, Yi-Xiu
貢獻者 劉又銘
Liu, You-Ming
蔡易修
Cai, Yi-Xiu
關鍵詞 荀學
荀子
韓非子
人性論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May-2020 11:57:49 (UTC+8)
摘要 荀、韓二人的思想及關係在思想史的研究上,並非一個新穎的議題,但過往的研究成果,多半帶有預設先行的視閾觀點,因此兩人的關係並未有全面的開展。近來,學界對於二人的研究,又有更進一步的推進。因此,筆者認為在這個當下,將二人的思想以及關係重新加以比對、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筆者在文中採用基源問題研究法,從兩人的外部因素以及內緣依歸作為切入的向度,重新省察兩人所欲答覆的根本問題,並且進一步從兩人的人性論及禮、法思想作為主要視角,梳理出兩人的差異性以及相似處,重塑荀、韓兩人的思想承繼或轉化的脈絡,嘗試進一步提出有別於以往預設先行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一、 原典
〔戰國〕管子著、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戰國〕韓非著、張覺等譯註:《韓非子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中華書局,1998年。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楷:《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王曉波、張純:《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王慶光:《荀子與齊道家的比對》,2014年。
王雲五:《先秦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牟宗三:《荀學大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說巫史傳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李甦平:《荀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李晨陽:《多元世界中的儒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忠」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何淑靜:《荀子再探》,臺北:學生書局,2014年3月。
余亞斐:《荀學與西漢儒學之趨向》,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吳秀英:《韓非子研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宋洪兵:《韓非子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洪兵:《循法成德──韓非子真精神的當代詮釋》,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宋洪兵:《韓學源流》,北京:中國法律圖書公司(法律出版社),2017年。
林緯毅:《法儒兼容──韓非子的歷史考察》,臺北:文津出版,2004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
東方朔:《等差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學生書局,2012年。
周熾成:《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群振:《儒學源流溯始──古代儒家的心性思想》,臺北:鵝湖月刊社,2000年。
周志煌:《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臺北:洪葉出版社,2013年。
柯雄文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柯雄文著、李彥儀譯:《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桃園:水牛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出局,1997年。
韋政通:《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姚蒸名:《法家哲學》,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年。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高柏園:《法家的管理哲學》,臺北:漢藝色研,1996年。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張涅:《論韓非與荀子思想承傳關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張覺、陳奇猷:《韓非子》,四川:巴蜀書社,1990年。
張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張覺:《荀子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素貞:《韓非子》,臺北:時報出版,1987年。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許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北京:銀門出版社,2012年。
康珮:《《商君書》的理論體系》,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拱:《韓非思想衡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8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陳飛龍:《孔孟荀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4年。
陳蕙娟:《韓非子哲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昭瑛:《荀子的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陶師承:《荀子研究》,臺北:大東書局,1926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梁濤:《儒家道統說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梁濤:《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山東:齊魯書社,2010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廖名春:《荀子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事業,1997年。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複看晚清思想之嬗變》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楊大膺:《荀子學說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楊義:《韓非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劉桂榮:《論荀輯要》,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鄧小虎著:《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盧瑞鐘:《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臺北:敦繹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1989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3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龍宇純:《荀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三、 期刊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王邦雄:〈韓非之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刊載於《文藝復興》,第67期,1975年,頁14-25。
王邦雄:〈從儒法之爭談韓非哲學的現代意義〉收錄於《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楷:〈性惡與德性:荀子道德基礎之建立──一種德行倫理學的視角〉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403期,2007年,頁87-103。
白彤東:〈韓非子與現代性──個綱要性的論述〉,刊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49-57。
朱弘道:〈對詹康〈韓非論人新說〉的反思〉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6期,2016年,頁113-158。
赤塚忠:〈荀子研究的若干問題〉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
佐藤將之,〈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收入《漢學研究》第 27 卷 第4期,2009年。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上)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94期,1987年,頁81-95。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下)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95期,1987年,頁74-85。
李效武:〈荀子禮制思想與韓非法制思想之比較〉刊載於《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 第6期,頁103-105。
李哲賢:〈論荀子思想之矛盾〉刊載於《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頁159-176。
李哲賢:〈荀子之性惡論析論:從文本談起〉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40卷 第5期,2013年,頁137-153。
周熾成:〈荀子乃性朴論者,非性惡論者〉刊載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 第4期,2012年,頁24-31。
周天令:〈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 第4期,1984妍,頁11-16。
周天令:〈「荀子是儒學的歧出」之商榷〉刊載於《孔孟月刊》第42期 第10期,2004年,頁31-38。
周德良,〈荀子心偽論之詮釋與重建〉收入《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
林桂臻:〈荀子性朴的理論結構及其思想價值〉刊載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 第4期,2012年,頁137-153。
胡可濤:〈「法、術、勢」:從荀子到韓非〉刊載於《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 第3期,2008年,頁75-79。
東方朔,〈心知與心慮──兼論荀子的道德主體與人的概念〉收錄於《政大哲學學報》第27期,2012年。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韓非哲學之詮釋〉刊載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期 頁23-38,臺北:淡江大學,1999年。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刊載於《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頁57-78。
柳熙星:〈論孟荀人性論之異同〉刊載於《鵝湖學誌》第36期,2006年,頁185-210。
凌超煌:〈韓非對荀子思想之承與變〉刊載於《鵝湖月刊》第38卷 第3期,2006年,頁17-26。
馬世年:〈韓非師從荀卿考論──兼及荀、韓思想之「異」與「同」〉刊載於《河南師範學報》第35期 第6卷,2008年,頁188-192。
秦茂森:〈荀韓人性思想之比較〉刊載於《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第3期,2007年,頁22-26。
郭芳如:〈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收錄於《學燈》第30期,2014年。
郭名浚:〈荀子與韓非的人性觀點之比較分析〉刊載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頁125-141。
陳弱水:〈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陳世鋒 :〈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得失之辨──兼論科學哲學對哲學史研究方法的啟示〉刊載於《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 第10期)。
曹美秀:〈論韓非對荀子人性論與治術的繼承與轉化〉,刊載於《諸子學刊》第1期,2007年。
張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1年,頁175-217。
張涅:〈論韓非與荀子無思想承傳關係〉刊載於《中州學報》1998年 第1期,1998年,頁54-58。
閆笑非:〈荀韓思想理論矛盾分歧淺談〉刊載於《臺州學院學報》第28期 第2卷,2006年,頁9-13。
閆明恕:〈荀子與韓非性惡論之比較〉刊載於《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 第1期,1997年,頁20-22。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解釋〉收錄於《哲學與文化》,第12卷 第6期,1985年。
黃慧英:〈價值與欲望──孟子大體與小體的現代詮釋〉收錄於蕭振邦主編《儒學的現代反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黃玉順:〈儒學的「社會」觀念──荀子「群學」的解讀〉刊載於《中州學刊》第11期,2015年。
葉海煙:〈所謂「基源問題」──勞著《中國哲學史》的一項商議〉收於《東吳哲學傳習錄》(1994年),頁1-17。
楊國榮:〈儒學的衍化與轉向──荀子思想新論〉收錄於《孔孟學報》第66期,1993年。
楊儒賓,〈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收錄於《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頁185-210。
曾碧華:〈荀子與韓非子思想的關係〉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 第2期,1997年,頁357-383。
曾暐傑:〈「性惡」即「本惡」──從「性」的定義探究荀子性惡論的意涵〉刊載於《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0期,2013年,頁47-64。
曾暐傑:〈荀子思想再定位與儒家體系的重建──反思、批判與方法〉,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548-587。
詹康:〈韓非論人新說〉刊載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2008年。
路德斌:〈一言之誤讀與荀學千年之命運──論宋儒對荀子「性惡」說的誤讀與誤解〉,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06-115。
趙吉惠:〈荀子非儒家辨〉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17卷 第11期,1990年,頁1005-1017。
鄧小虎:〈荀子:性惡與道德自主〉收錄於劉國英、張燦輝編《求索之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潘小惠:〈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25卷 第6期,1998年。
鄭良樹:〈韓非與荀卿〉刊載於《學術論文集》第7期,2005年,頁9-27。
蔡錦昌:〈荀韓關係論:評韋政通和蕭公權的看法〉刊載於《思與言》第26卷 地4期,1988年,頁355-368。
蔡錦昌:〈「不若」說變成「基於」說──檢討臺灣的荀子研究〉發表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文獻所,2006年。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收錄於《「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0-77,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刊載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頁27-50,臺北:臺北大學,2007年。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收入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2。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收入龐樸主編:《儒林,第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4-13。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刊載於《漢學研究集刊》第 3 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2006年。
劉桂榮:〈韓非對荀子思想的接受研究〉刊載於《淮北炭煤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年,頁64-68。
劉雲超:〈性本材樸 禮無善惡──荀子人性論新解〉,收錄於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51-167。
顏世安:〈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初議〉,刊載於《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頁81-125,南京:南京大學,2012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又銘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You-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蔡易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ai, Yi-Xiu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易修zh_TW
dc.creator (作者) Cai, Yi-Xiu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May-2020 11:57:49 (UTC+8)-
dc.date.available 5-May-2020 11:57: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May-2020 11:57: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151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965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151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荀、韓二人的思想及關係在思想史的研究上,並非一個新穎的議題,但過往的研究成果,多半帶有預設先行的視閾觀點,因此兩人的關係並未有全面的開展。近來,學界對於二人的研究,又有更進一步的推進。因此,筆者認為在這個當下,將二人的思想以及關係重新加以比對、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筆者在文中採用基源問題研究法,從兩人的外部因素以及內緣依歸作為切入的向度,重新省察兩人所欲答覆的根本問題,並且進一步從兩人的人性論及禮、法思想作為主要視角,梳理出兩人的差異性以及相似處,重塑荀、韓兩人的思想承繼或轉化的脈絡,嘗試進一步提出有別於以往預設先行的研究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問題導出 8
第二節  文獻的回顧與探討 14
一、 荀子言性之回顧 14
二、 韓非言性之回顧 18
三、 荀韓人性觀點及禮法主張開展之回顧 2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5
第二章 荀韓的基源問題與學說提出的背景 30
第一節 荀子思想的基源問題及其回應 34
一、 荀子所處之時代背景 34
二、 荀子思想的基源問題 36
三、 荀子思想對基源問題的回應 39
第二節 韓非思想的基源問題及其學說提出的背景 47
一、 韓非所處之時代背景 47
二、 韓非思想的基源問題 49
三、 韓非思想對基源問題的回應 53
第三節 終成二途──荀、韓的師生關係 62
第三章 荀、韓之人性論 70
第一節 化性起偽──荀子之人性論 72
一、 生之謂性的質樸本性 72
二、 兩種層次的欲 76
三、 價值直覺之心 81
四、 小結 90
第二節  順性而為──韓非之人性論 90
一、 韓非論性的三個形式 93
二、 韓非以情論性及其批判之人性 100
第三節  延續與改變──從化性到順性 104
第四章 從荀子之禮到韓非之法 115
第一節 禮義之統──荀子的禮 116
一、 人之性惡──禮之所生 118
二、 群居和一之道──禮之所用 123
三、  荀子禮論中的道德意識 128
第二節 道法者治──韓非的法 132
一、 道法者治──賞罰可用 135
二、 韓非法論中的價值意識 138
第三節 別開荀學之生面──從荀到韓;由儒入法 144
第五章 結論 154
參考資料 157
一、 原典 157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57
三、 期刊與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163
zh_TW
dc.format.extent 209726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韓非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性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title (題名) 荀韓思想比較新論:以人性論及禮法思想為核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原典
〔戰國〕管子著、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戰國〕韓非著、張覺等譯註:《韓非子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2011 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中華書局,1998年。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軍:《荀子思想研究:禮樂重構的視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楷:《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邦雄:《韓非子的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王曉波、張純:《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王讚源:《中國法家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王慶光:《荀子與齊道家的比對》,2014年。
王雲五:《先秦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朱伯崑:《先秦倫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年。
牟宗三:《荀學大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李澤厚:《說巫史傳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時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李甦平:《荀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李桂民:《荀子思想與戰國時期的禮學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李晨陽:《多元世界中的儒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佐藤將之:《中國古代「忠」論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佐藤將之:《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佐藤將之:《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1月初版。
何淑靜:《荀子再探》,臺北:學生書局,2014年3月。
余亞斐:《荀學與西漢儒學之趨向》,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吳秀英:《韓非子研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吳文璋:《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宋洪兵:《韓非子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洪兵:《韓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洪兵:《循法成德──韓非子真精神的當代詮釋》,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宋洪兵:《韓學源流》,北京:中國法律圖書公司(法律出版社),2017年。
林緯毅:《法儒兼容──韓非子的歷史考察》,臺北:文津出版,2004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7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
東方朔:《等差秩序與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周德良:《荀子思想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學生書局,2012年。
周熾成:《荀・韓人性論與社會歷史哲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群振:《儒學源流溯始──古代儒家的心性思想》,臺北:鵝湖月刊社,2000年。
周志煌:《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臺北:洪葉出版社,2013年。
柯雄文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柯雄文著、李彥儀譯:《君子與禮:儒家美德倫理學與處理衝突的藝術》,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桃園:水牛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出局,1997年。
韋政通:《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姚蒸名:《法家哲學》,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年。
馬國瑤:《荀子政治理論與實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高柏園:《法家的管理哲學》,臺北:漢藝色研,1996年。
高春花:《荀子禮學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9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張涅:《論韓非與荀子思想承傳關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張覺、陳奇猷:《韓非子》,四川:巴蜀書社,1990年。
張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張覺:《荀子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張素貞:《韓非子》,臺北:時報出版,1987年。
張素貞:《韓非子思想體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張素貞:《韓非子的實用哲學》,臺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9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許建良:《先秦法家的道德世界》,北京:銀門出版社,2012年。
康珮:《《商君書》的理論體系》,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拱:《韓非思想衡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8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陳飛龍:《孔孟荀禮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4年。
陳蕙娟:《韓非子哲學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昭瑛:《荀子的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陶師承:《荀子研究》,臺北:大東書局,1926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梁濤:《儒家道統說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梁濤:《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路德斌:《荀子與儒家哲學》,山東:齊魯書社,2010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廖名春:《荀子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出版事業,1997年。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複看晚清思想之嬗變》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7年。
楊大膺:《荀子學說研究》,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楊義:《韓非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祝平次:《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劉桂榮:《論荀輯要》,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年。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鄧小虎著:《荀子的為己之學──從性惡到養心以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盧瑞鐘:《韓非子政治思想新探》,臺北:敦繹文化事業股份有公司,1989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
謝雲飛:《韓非子析論》,臺北:大林出版社,1973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龍宇純:《荀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三、 期刊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王邦雄:〈韓非之時代背景及其哲學問題〉刊載於《文藝復興》,第67期,1975年,頁14-25。
王邦雄:〈從儒法之爭談韓非哲學的現代意義〉收錄於《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王楷:〈性惡與德性:荀子道德基礎之建立──一種德行倫理學的視角〉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403期,2007年,頁87-103。
白彤東:〈韓非子與現代性──個綱要性的論述〉,刊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49-57。
朱弘道:〈對詹康〈韓非論人新說〉的反思〉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6期,2016年,頁113-158。
赤塚忠:〈荀子研究的若干問題〉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
佐藤將之,〈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結構〉收入《漢學研究》第 27 卷 第4期,2009年。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上)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94期,1987年,頁81-95。
何淑靜:〈論孟子與荀子對人性了解之根本差異〉(下)刊載於《中國文化月刊》第95期,1987年,頁74-85。
李效武:〈荀子禮制思想與韓非法制思想之比較〉刊載於《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 第6期,頁103-105。
李哲賢:〈論荀子思想之矛盾〉刊載於《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頁159-176。
李哲賢:〈荀子之性惡論析論:從文本談起〉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40卷 第5期,2013年,頁137-153。
周熾成:〈荀子乃性朴論者,非性惡論者〉刊載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 第4期,2012年,頁24-31。
周天令:〈荀卿與韓非子思想之異同〉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 第4期,1984妍,頁11-16。
周天令:〈「荀子是儒學的歧出」之商榷〉刊載於《孔孟月刊》第42期 第10期,2004年,頁31-38。
周德良,〈荀子心偽論之詮釋與重建〉收入《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
林桂臻:〈荀子性朴的理論結構及其思想價值〉刊載於《邯鄲學院學報》第22卷 第4期,2012年,頁137-153。
胡可濤:〈「法、術、勢」:從荀子到韓非〉刊載於《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 第3期,2008年,頁75-79。
東方朔,〈心知與心慮──兼論荀子的道德主體與人的概念〉收錄於《政大哲學學報》第27期,2012年。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韓非哲學之詮釋〉刊載於《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期 頁23-38,臺北:淡江大學,1999年。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刊載於《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頁57-78。
柳熙星:〈論孟荀人性論之異同〉刊載於《鵝湖學誌》第36期,2006年,頁185-210。
凌超煌:〈韓非對荀子思想之承與變〉刊載於《鵝湖月刊》第38卷 第3期,2006年,頁17-26。
馬世年:〈韓非師從荀卿考論──兼及荀、韓思想之「異」與「同」〉刊載於《河南師範學報》第35期 第6卷,2008年,頁188-192。
秦茂森:〈荀韓人性思想之比較〉刊載於《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 第3期,2007年,頁22-26。
郭芳如:〈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收錄於《學燈》第30期,2014年。
郭名浚:〈荀子與韓非的人性觀點之比較分析〉刊載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頁125-141。
陳弱水:〈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收錄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陳世鋒 :〈勞思光基源問題研究法得失之辨──兼論科學哲學對哲學史研究方法的啟示〉刊載於《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 第10期)。
曹美秀:〈論韓非對荀子人性論與治術的繼承與轉化〉,刊載於《諸子學刊》第1期,2007年。
張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刊載於《文史哲學報》第22期,1971年,頁175-217。
張涅:〈論韓非與荀子無思想承傳關係〉刊載於《中州學報》1998年 第1期,1998年,頁54-58。
閆笑非:〈荀韓思想理論矛盾分歧淺談〉刊載於《臺州學院學報》第28期 第2卷,2006年,頁9-13。
閆明恕:〈荀子與韓非性惡論之比較〉刊載於《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 第1期,1997年,頁20-22。
傅佩榮:〈人性向善論──對古典儒家的一種解釋〉收錄於《哲學與文化》,第12卷 第6期,1985年。
黃慧英:〈價值與欲望──孟子大體與小體的現代詮釋〉收錄於蕭振邦主編《儒學的現代反思》,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黃玉順:〈儒學的「社會」觀念──荀子「群學」的解讀〉刊載於《中州學刊》第11期,2015年。
葉海煙:〈所謂「基源問題」──勞著《中國哲學史》的一項商議〉收於《東吳哲學傳習錄》(1994年),頁1-17。
楊國榮:〈儒學的衍化與轉向──荀子思想新論〉收錄於《孔孟學報》第66期,1993年。
楊儒賓,〈從體用論到相偶論〉收錄於《清華中文學報》第6期,2011年。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刊載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頁185-210。
曾碧華:〈荀子與韓非子思想的關係〉刊載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22卷 第2期,1997年,頁357-383。
曾暐傑:〈「性惡」即「本惡」──從「性」的定義探究荀子性惡論的意涵〉刊載於《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20期,2013年,頁47-64。
曾暐傑:〈荀子思想再定位與儒家體系的重建──反思、批判與方法〉,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548-587。
詹康:〈韓非論人新說〉刊載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6期,2008年。
路德斌:〈一言之誤讀與荀學千年之命運──論宋儒對荀子「性惡」說的誤讀與誤解〉,收入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06-115。
趙吉惠:〈荀子非儒家辨〉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17卷 第11期,1990年,頁1005-1017。
鄧小虎:〈荀子:性惡與道德自主〉收錄於劉國英、張燦輝編《求索之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潘小惠:〈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解〉刊載於《哲學與文化》第25卷 第6期,1998年。
鄭良樹:〈韓非與荀卿〉刊載於《學術論文集》第7期,2005年,頁9-27。
蔡錦昌:〈荀韓關係論:評韋政通和蕭公權的看法〉刊載於《思與言》第26卷 地4期,1988年,頁355-368。
蔡錦昌:〈「不若」說變成「基於」說──檢討臺灣的荀子研究〉發表於《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文獻所,2006年。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收錄於《「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0-77,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2001年。
劉又銘:〈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關係論新詮〉刊載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頁27-50,臺北:臺北大學,2007年。
劉又銘:〈儒家哲學的重建──當代新荀學的進路〉,收入汪文聖主編:《漢語哲學新視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頁157-182。
劉又銘:〈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念〉收入龐樸主編:《儒林,第四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4-13。
劉又銘,〈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在後代的變遷轉移〉刊載於《漢學研究集刊》第 3 期,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應用研究所,2006年。
劉桂榮:〈韓非對荀子思想的接受研究〉刊載於《淮北炭煤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年,頁64-68。
劉雲超:〈性本材樸 禮無善惡──荀子人性論新解〉,收錄於涂可國、劉廷善主編:《荀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5年,頁151-167。
顏世安:〈荀子、韓非子、莊子性惡意識初議〉,刊載於《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頁81-125,南京:南京大學,2012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40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