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報刊•圖像•啟蒙:《蒙學報》(1897~1899)的圖說呈現與童蒙教育
Newspaper, Illustrations, and Enlightenment: The Presentation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1897~1899)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作者 蕭怡萱
Hsiao, Yi-Hsuan
貢獻者 周志煌
蕭怡萱
Hsiao, Yi-Hsuan
關鍵詞 《蒙學報》
圖說
啟蒙
童蒙教育
The Children’s Educator
Illustration
Enlightenment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1-Jul-2020 13:48:40 (UTC+8)
摘要   晚清以來,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隨著傳教士的到來,以及印刷技術的不斷更新,晚清報刊因此蓬勃發展。報刊不只做為國內互通消息的媒介,更是中西思潮的交流橋樑,而報刊的閱讀對象不再只限於成人,兒童也能成為讀者。《蒙學報》是蒙學公會的刊物,也是中國人自辦的兒童報刊,期望從兒童的啟蒙教育著手,改變中國傳統教育的積弊,達到蒙養人才的目的。
  《蒙學報》秉持著「便蒙而設」的理念,在欄目設置方面,先分門別類,將內容分為文學類、算學類、智學類、史事類、輿地類、格致類六門,再以分級閱讀的概念,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編排不同的教學內容,這樣的安排初具教科書的形式。此外,《蒙學報》運用「圖說」的方式,融合中、西、日三方的教育理念,傳承中國儒家文化、傳播西方新知,以及維新改革後的日本新思潮,奠定兒童知識與品德的基礎。
  本篇論文透過《蒙學報》圖說呈現的考察,探討報刊圖像對晚清童蒙教育的啟發及影響。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目的,並回顧相關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探討《蒙學報》的繼承與創新,由《蒙學報》興起的時代背景及相關思潮談起,其次梳理當時報刊、報人的童蒙教育觀點,探究《蒙學報》的童蒙教育的思想來源,再者從《蒙學報》的創辦初衷與其體例沿革,討論本報刊對兒童的啟蒙。第三章至第五章,擇取《蒙學報》裡附有圖像的欄目,依其內容分為「故事圖說」、「啟蒙圖說」、「新知圖說」三類,先從中國儒家思想的傳承開始,再至東、西各國童蒙教育的引進,分章梳理《蒙學報》圖說呈現的方式與所傳遞的教育思想。第六章結論,總結《蒙學報》圖說呈現的價值與影響,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展望。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stern forces came to China, bringing missionaries and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herefore, the newspaper and journal industry was flourishing.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not only were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news and information circulated domestically, but helped to bridge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The readers of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were not only adults, but also childre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Mengxue bao), the publication of 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Education, or Society for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Mengxue gonghui), was a children’s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By way of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t aimed to solve deep-rooted educational problems, reform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further enlighten children and cultivate talents.
The Children’s Educator was published to enlighten children. To this end, it was catego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columns: literature, arithmetic, intelligence, history, geography, and science. The teaching content was further graded, catering to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This arrangement influenced the early forms of textbooks. Furthermore, The Children’s Educator utilized illustrations to integrate Chinese, Western, and Japanese teaching philosophy in the content. It could pass down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spread new Western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new train of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all of which aim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illustrations presented i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and impact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journal on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of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purpose of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ldren’s Educator. This chapter first focuses on the origins and background of The Children’s Educator, and then explores how it develops its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related educational views of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the people in this industry at that time.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how The Children’s Educator enlightened children by looking into the aims to set up this journal and the revolutions of its form. Chapter three to five select the columns with illustrations and organiz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ory, enlightenment, new knowledge.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illustrations are organized from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y convey, starting from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to the introduc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and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舉要(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一)晚清民初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
汪康年著、汪林茂編校:《汪康年文集》(共上、下兩冊),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2011年。
汪詒年:《汪穰卿先生傳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吳友如主編:《點石齋畫報》,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民國畫報匯編—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7年。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魏源:《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二)當代
林真美:《繪本之眼》,臺北:天下雜誌,2010年。
胡佩衡、于非闇選訂:《芥子園畫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徐蘭君、(美)安德魯•瓊斯主編:《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徐梓、王雪梅:《蒙學便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梓、王雪梅:《蒙學要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梓、王雪梅:《蒙學須知》,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夏曉虹:《晚清白話文與啟蒙讀物》,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張梅:《晚清五四時期兒童讀物上的圖像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2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仲民、章可編:《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天星:《報刊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出版社,2015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二、期刊論文
卞冬磊:〈報紙閱讀與晚清讀書人「國家」意識的形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38期,2013年8月。
毛瑞方:〈《奇器圖說》與中外文化交流〉,《中國典籍與文化》,第89期,2014年2月。
孔令偉:〈近代中國的視覺啟蒙〉,《文藝研究》2009年第8期,2009年8月。
呂妙芬:〈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
呂妙芬:〈〈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
朱宏一:〈《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主要特點及歷史地位〉,《語文建設》,2017年第19期,2017年7月。
李佩師:〈晚清基督教中文報刊《小孩月報》所建構的兒童形象及意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5期,2017年12月。
沈俊平:〈晚清石印舉業用書的生產與流通:以1880—1905年的上海民營石印書局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7期,2013年7月。
林淑貞:〈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圖析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
周愚文:〈晚清甲午前使英人員教育見聞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六十二輯第三期,2016年9月。
范宏濤:〈幸田露伴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2019年8月。
戚鵬:〈準確定位、通俗化與出版理念創新—《蒙學報》的出版特色及當代啟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3期,2016年5月。
張桂蘭:〈《萬國公報》對晚清科舉考試的批判〉,《巢湖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
張梅:〈從晚清到五四兒童期刊上的圖像敘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8期,2012年8月。
陸胤:〈「普通國文」的發生—清末《蒙學報》的文體試驗〉,《文學評論》,2016年第3期,2016年5月。
陸胤:〈國家與文辭—清季文學教育的制度化〉,《文學評論》,2017年第5期,2017年9月。
陸濤:〈晚清圖像敘事的興起及表現—以上海為中心的考察〉,《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2013年6月。
許明珠:〈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當代儒學研究》,第九期,2010年12月。
陳一容:〈古城貞吉與《時務報》「東文報譯」論略〉,《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2010年2月。
陳平原:〈晚清教會讀物的圖像敘事〉,《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
陳鋼:〈印刷術在晚清的劇變及其原因分析〉,《中國出版》,2010年第16期,2010年8月。
陳霆:〈簡析晚清石印畫報的圖文關係變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
傅寧:〈中國近代兒童報刊的歷史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13卷1期,2006年1月。
賀萬里:〈儒學倫理與中國古代畫像贊的圖式表現〉,《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
黃鑠芬:〈《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當今識字教學的借鑒意義〉,《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2019年3月。
趙麗華:〈上海蒙學公會與《蒙學報》研究〉,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2009年。
劉權:〈晚清《畫圖新報》中的插圖類型及功用〉,《美術》(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2017年第7期,2017年7月。
劉權:〈兩種迥異的圖像與文化立場—晚清《畫圖新報》與《點石齋畫報》中的「格致」類插圖比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7年第2期,2017年4月。
潘光哲:〈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2006年10月。
Joan Judge著 孫慧敏譯:〈改造國家—晚清的教科書與國民讀本〉,《新史學》十二卷二期,2001年6月。

三、學位論文
(一)碩士
王文靜:《《蒙學報》視野下的童蒙教育變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8年。
方璐:《《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研究》,安徽:淮北師範大學語文系,2018年。
李艷利:《《蒙學報》與晚清中國兒童文學的覺醒》,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系,2011年。
周 航:《以《蒙學報》(1897-1899)為中心看晚清「兒童—國民」想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系,2015年。
吳忠和:《梁啟超兒童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2012年。
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
陳倫兵:《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與實踐初探》,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系,2006年。
趙映婷:《傅蘭雅的世界:以上海時期為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2012年。
簡敏如:《晚清《啟蒙畫報》中的域外知識》,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4年。
龐玲:《《小孩月報》與晚清兒童觀念變遷考(1875-1881)》,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9年。
(二)博士
張梅:《另一種現代性訴求—1875-1937兒童文學中的圖像敘事》,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系,2011年。
張立程:《西學東漸與晚清新式學堂教師群體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2006年。
陳霆:《晚清民初石版印刷藝術研究》,江蘇:蘇州大學設計藝術所,2014年。
趙婧怡:《張之洞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江蘇::南京理工大學法學所,2016年。
顧瑞雪:《科舉廢止前後的晚清社會與文學》,湖北:武漢大學中文所,2013年。

四、報刊電子數據庫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大成故紙堆出版,臺灣超星資訊有限公司代理。
《申報數據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5912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12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周志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蕭怡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ao, Yi-Hs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蕭怡萱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ao, Yi-Hs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20 13:48:40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20 13:48: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20 13:48: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912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058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912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晚清以來,西方列強勢力進入中國,隨著傳教士的到來,以及印刷技術的不斷更新,晚清報刊因此蓬勃發展。報刊不只做為國內互通消息的媒介,更是中西思潮的交流橋樑,而報刊的閱讀對象不再只限於成人,兒童也能成為讀者。《蒙學報》是蒙學公會的刊物,也是中國人自辦的兒童報刊,期望從兒童的啟蒙教育著手,改變中國傳統教育的積弊,達到蒙養人才的目的。
  《蒙學報》秉持著「便蒙而設」的理念,在欄目設置方面,先分門別類,將內容分為文學類、算學類、智學類、史事類、輿地類、格致類六門,再以分級閱讀的概念,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編排不同的教學內容,這樣的安排初具教科書的形式。此外,《蒙學報》運用「圖說」的方式,融合中、西、日三方的教育理念,傳承中國儒家文化、傳播西方新知,以及維新改革後的日本新思潮,奠定兒童知識與品德的基礎。
  本篇論文透過《蒙學報》圖說呈現的考察,探討報刊圖像對晚清童蒙教育的啟發及影響。全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目的,並回顧相關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探討《蒙學報》的繼承與創新,由《蒙學報》興起的時代背景及相關思潮談起,其次梳理當時報刊、報人的童蒙教育觀點,探究《蒙學報》的童蒙教育的思想來源,再者從《蒙學報》的創辦初衷與其體例沿革,討論本報刊對兒童的啟蒙。第三章至第五章,擇取《蒙學報》裡附有圖像的欄目,依其內容分為「故事圖說」、「啟蒙圖說」、「新知圖說」三類,先從中國儒家思想的傳承開始,再至東、西各國童蒙教育的引進,分章梳理《蒙學報》圖說呈現的方式與所傳遞的教育思想。第六章結論,總結《蒙學報》圖說呈現的價值與影響,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展望。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stern forces came to China, bringing missionaries and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Therefore, the newspaper and journal industry was flourishing.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not only were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news and information circulated domestically, but helped to bridge Chinese and western ideology. The readers of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were not only adults, but also childre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Mengxue bao), the publication of 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Education, or Society for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Mengxue gonghui), was a children’s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By way of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t aimed to solve deep-rooted educational problems, reform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further enlighten children and cultivate talents.
The Children’s Educator was published to enlighten children. To this end, it was catego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columns: literature, arithmetic, intelligence, history, geography, and science. The teaching content was further graded, catering to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This arrangement influenced the early forms of textbooks. Furthermore, The Children’s Educator utilized illustrations to integrate Chinese, Western, and Japanese teaching philosophy in the content. It could pass down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spread new Western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new train of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all of which aim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hildren’s knowledge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illustrations presented i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and impact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journal on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of research, research methods, purpose of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The Children’s Educator. This chapter first focuses on the origins and background of The Children’s Educator, and then explores how it develops its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related educational views of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the people in this industry at that time.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how The Children’s Educator enlightened children by looking into the aims to set up this journal and the revolutions of its form. Chapter three to five select the columns with illustrations and organiz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ory, enlightenment, new knowledge.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illustrations are organized from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y convey, starting from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to the introduc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and providing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目的 8
第四節 論文章節安排與說明 11

第二章 中體西用:時代思潮下的童蒙教育 13
第一節 西學東漸:教育思潮與印刷技術的改變 13
第二節 啟迪童智:報刊、報人的童蒙教育觀點 18
第三節 取法東西:《蒙學報》對兒童的啟蒙 24

第三章 意在言外:《蒙學報》的故事圖說 31
第一節 儒學道統的傳承:儒家聖賢圖像 31
第二節 幼兒品格的陶冶:母儀、師範故事 36
第三節 趣味圖像的寓言:東文兒童笑話 42

第四章 循循善誘:《蒙學報》的啟蒙圖說 48
第一節 漸進的文字啟蒙:識字法與文學初津 48
第二節 基礎的知識傳授:讀本書 55
第三節 日常的待人處事:修身書與勸蒙歌 62

第五章 西學傳播:《蒙學報》的新知圖說 70
第一節 考求萬物之本源:格物奇事與兒童畫學 70
第二節 開拓兒童之視野:輿地啟蒙 78
第三節 培養測繪之能力:測繪輿地入門 83

第六章 結論 89
第一節 《蒙學報》圖說呈現的價值與影響 89
第二節 《蒙學報》研究的未盡之處 95

參考文獻舉要(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97

附錄一:《蒙學報》(1897~1899)第1期至第40期各期目錄 102
附錄二:《蒙學報》(1897~1899)圖說欄目一覽表 124
zh_TW
dc.format.extent 1643277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12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蒙學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圖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啟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童蒙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Children’s Educato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llustr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nlighten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ldren’s enlightenment educa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報刊•圖像•啟蒙:《蒙學報》(1897~1899)的圖說呈現與童蒙教育zh_TW
dc.title (題名) Newspaper, Illustrations, and Enlightenment: The Presentation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Children’s Educator (1897~1899) and Children’s Educ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舉要(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一)晚清民初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札》,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4年。
汪康年著、汪林茂編校:《汪康年文集》(共上、下兩冊),杭州:浙江古藉出版社,2011年。
汪詒年:《汪穰卿先生傳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吳友如主編:《點石齋畫報》,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姜亞沙、經莉、陳湛綺主編:《民國畫報匯編—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制中心,2007年。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郭嵩燾:《郭嵩燾日記》,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魏源:《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二)當代
林真美:《繪本之眼》,臺北:天下雜誌,2010年。
胡佩衡、于非闇選訂:《芥子園畫傳》,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徐蘭君、(美)安德魯•瓊斯主編:《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徐梓、王雪梅:《蒙學便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梓、王雪梅:《蒙學要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梓、王雪梅:《蒙學須知》,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夏曉虹:《晚清白話文與啟蒙讀物》,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張梅:《晚清五四時期兒童讀物上的圖像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12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仲民、章可編:《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天星:《報刊與中國文學的近代轉型:1833-191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鄒振環:《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熊秉真:《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出版社,2015年。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7年。

二、期刊論文
卞冬磊:〈報紙閱讀與晚清讀書人「國家」意識的形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38期,2013年8月。
毛瑞方:〈《奇器圖說》與中外文化交流〉,《中國典籍與文化》,第89期,2014年2月。
孔令偉:〈近代中國的視覺啟蒙〉,《文藝研究》2009年第8期,2009年8月。
呂妙芬:〈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
呂妙芬:〈〈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2008年9月。
朱宏一:〈《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主要特點及歷史地位〉,《語文建設》,2017年第19期,2017年7月。
李佩師:〈晚清基督教中文報刊《小孩月報》所建構的兒童形象及意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5期,2017年12月。
沈俊平:〈晚清石印舉業用書的生產與流通:以1880—1905年的上海民營石印書局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7期,2013年7月。
林淑貞:〈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圖析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
周愚文:〈晚清甲午前使英人員教育見聞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六十二輯第三期,2016年9月。
范宏濤:〈幸田露伴在中國的譯介與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2019年8月。
戚鵬:〈準確定位、通俗化與出版理念創新—《蒙學報》的出版特色及當代啟示〉,《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3期,2016年5月。
張桂蘭:〈《萬國公報》對晚清科舉考試的批判〉,《巢湖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2005年9月。
張梅:〈從晚清到五四兒童期刊上的圖像敘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8期,2012年8月。
陸胤:〈「普通國文」的發生—清末《蒙學報》的文體試驗〉,《文學評論》,2016年第3期,2016年5月。
陸胤:〈國家與文辭—清季文學教育的制度化〉,《文學評論》,2017年第5期,2017年9月。
陸濤:〈晚清圖像敘事的興起及表現—以上海為中心的考察〉,《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2013年6月。
許明珠:〈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當代儒學研究》,第九期,2010年12月。
陳一容:〈古城貞吉與《時務報》「東文報譯」論略〉,《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2010年2月。
陳平原:〈晚清教會讀物的圖像敘事〉,《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2003年11月。
陳鋼:〈印刷術在晚清的劇變及其原因分析〉,《中國出版》,2010年第16期,2010年8月。
陳霆:〈簡析晚清石印畫報的圖文關係變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年第3期,2014年6月。
傅寧:〈中國近代兒童報刊的歷史考察〉,《新聞與傳播研究》,13卷1期,2006年1月。
賀萬里:〈儒學倫理與中國古代畫像贊的圖式表現〉,《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
黃鑠芬:〈《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對當今識字教學的借鑒意義〉,《課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2019年3月。
趙麗華:〈上海蒙學公會與《蒙學報》研究〉,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2009年。
劉權:〈晚清《畫圖新報》中的插圖類型及功用〉,《美術》(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2017年第7期,2017年7月。
劉權:〈兩種迥異的圖像與文化立場—晚清《畫圖新報》與《點石齋畫報》中的「格致」類插圖比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7年第2期,2017年4月。
潘光哲:〈開創「世界知識」的公共空間:《時務報》譯稿研究〉,《史林》,2006年第5期,2006年10月。
Joan Judge著 孫慧敏譯:〈改造國家—晚清的教科書與國民讀本〉,《新史學》十二卷二期,2001年6月。

三、學位論文
(一)碩士
王文靜:《《蒙學報》視野下的童蒙教育變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8年。
方璐:《《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研究》,安徽:淮北師範大學語文系,2018年。
李艷利:《《蒙學報》與晚清中國兒童文學的覺醒》,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系,2011年。
周 航:《以《蒙學報》(1897-1899)為中心看晚清「兒童—國民」想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系,2015年。
吳忠和:《梁啟超兒童教育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2012年。
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5年。
陳倫兵:《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教育思想與實踐初探》,湖北: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系,2006年。
趙映婷:《傅蘭雅的世界:以上海時期為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2012年。
簡敏如:《晚清《啟蒙畫報》中的域外知識》,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4年。
龐玲:《《小孩月報》與晚清兒童觀念變遷考(1875-1881)》,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9年。
(二)博士
張梅:《另一種現代性訴求—1875-1937兒童文學中的圖像敘事》,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系,2011年。
張立程:《西學東漸與晚清新式學堂教師群體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2006年。
陳霆:《晚清民初石版印刷藝術研究》,江蘇:蘇州大學設計藝術所,2014年。
趙婧怡:《張之洞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江蘇::南京理工大學法學所,2016年。
顧瑞雪:《科舉廢止前後的晚清社會與文學》,湖北:武漢大學中文所,2013年。

四、報刊電子數據庫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庫》,大成故紙堆出版,臺灣超星資訊有限公司代理。
《申報數據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臺灣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代理。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55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