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謝靈運辭賦中的仕隱游道與生命安頓
The course of events in Hsien Ling-Yun`s Fu: being in court,living in seclusion and life settlement
作者 呂宇嫻
Lu, Yu-Shian
貢獻者 陳成文
呂宇嫻
Lu, Yu-Shian
關鍵詞 謝靈運
辭賦




生命安頓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2:33 (UTC+8)
摘要 謝靈運(385-433)出於世族名門之後,又是淝水戰役名將謝玄之孫,原本自許承繼先祖的功勳而有一番作為,步入仕途後,卻因政權更迭與門閥衰頹的局勢而屢屢受挫;謝靈運懷抱遠大志業,以及振興家業的理想,縱然企慕先人功成名就的榮耀,然而一生三仕二隱的經歷,卻呈顯出徘徊於仕隱矛盾的兩難,流露出幽微曲折的「不遇」心理。本論文以謝靈運十四篇辭賦作為文本研究,通過「出處」主題作為觀察主軸,分別從「仕──隱」的抉擇、「隱──游」的推移以及「游──道」的安頓等三大面向,梳理其生命哲學與處世情態的面貌。全文以謝靈運的為政經歷與家族起落作為開端,由早年建功立業的企圖心,對照後來家道衰落,失去依附與難遇知音的苦悶,牽引出對時序流轉與憂生懼死的感懷;在當時崇尚隱逸的社會風氣下,謝靈運追循先人的高蹈風範,稱病歸隱始寧墅,展開縱情山水、游覽天地,自成一格局的隱居生活,或杖策征山,或游賞謳吟,看似快意的生命情調實則仍寄寓著對求仕的渴望。考察謝靈運出處的生命樣態,也可觀照其處世應對的生命哲學,源自家學,謝靈運既有儒家經世用志的積極,面對困境也有道家出世的生命消融,而信奉佛教與鑽研佛理的虔心,也提供了來世涅槃的苦難超脫。謝靈運辭賦中所呈顯的豐富思想與情志,道出了他實踐仕隱的生命面貌。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專書
(一)經部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
(二)史部
晉.陳壽撰,方北辰譯注:《三國志全本今譯注》,西安:陝西人民,2011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1981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校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校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1976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校注:《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
(三)子部
先秦.李耳撰,陳鼓應注譯:《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先秦.莊周撰,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印書館,1991年10月。
(四)集部
先秦.屈原著,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漢.劉向撰,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葛洪著,楊照明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二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南朝梁.蕭統編,張啟成、徐達等譯注:《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1年3月。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年6月。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南朝梁.釋慧皎著,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後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五版。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宋.沈作賓修,施宿等著:《嘉泰會稽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無名氏:《釋常談》,《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百川學海》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清.陳元龍:《御定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二、近人著述
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丁福林:《東晉南朝謝氏文學集團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于浴賢:《六朝賦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于浴賢:《辭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論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卞 敏:《魏晉玄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 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王 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建生:《山水詩研究論稿》,臺北:Airiti Press出版社,2011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王次澄、齊茂吉:《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雅琪:《大小謝詩之比較》,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朱光寶:《魏晉南北朝詩歌變遷:詩體之變與詩人之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9 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康敦:《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冠文:《廟堂與山林之間:謝靈運的心歷路程與詩歌創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5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1984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運富:《謝靈運集》,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李 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林文月:《謝靈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審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漢魏六朝文士生命觀及其文學表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 明:《兩晉南北朝文彙》,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出版,1960年。
高光復:《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 輝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傅隸樸:《賦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22年。
惠淇源:《歷代抒情小賦品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程章燦:《士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探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黃瑞雲:《歷代抒情小賦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葉笑雪:《謝靈運詩選》,九龍:漢文出版社,1956年。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廖志強:《南朝賦闡釋》,臺北:天工書局,1997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趙 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劉紀曜:《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劉宗坤:《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臺北: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鍾優民:《謝靈運論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蕭 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二卷: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小尾郊一:《謝靈運:孤獨の山水詩人》,東京:汲古書社,1983年。
﹝日﹞船津富彥著,譚繼山編譯:《中國の詩人──山水詩人謝靈運》,東京:集英社,1983年。
﹝日﹞森野繁夫:《謝靈運論集》,東京:白帝社,2007年。


三、學位論文
王敘云:《魏晉士人遊憩觀與身心治療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來福:《謝靈運山水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方韻慈:《謝靈運山水詩分期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田海鳳:《試論謝靈運思想發展的歷程》,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李 紅:《論謝靈運辭賦創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 瑛:《謝靈運辭賦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吳若梅:《謝靈運政治生涯與其山水詩的關係》,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周柏齡:《仕隱嶇折的濟世文人:謝靈運詩文思想與風格析探》,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馬小雪:《六朝隱逸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陳恬儀:《謝靈運仕隱曲折研究》,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陳美足:《謝靈運山水詩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雅芳:《安居的沉吟:魏晉「閒(閑)居」賦作探析》,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陶玉璞:《謝靈運山水詩與其三教安頓思考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莊明鳳:《謝靈運山水詩文學美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雷 鳴:《論謝靈運的人格衝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廖婉吟:《謝靈運江南水遊詩賦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昌明:《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忠業:《謝靈運詩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劉國璨:《謝靈運山水詩中所呈現儒釋道思想之研究》,新竹: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惠娟:《政治受挫與山水書寫──謝靈運山水文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鄭立新:《《御定歷代賦彙》曠達類賦篇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于浴賢:〈六朝紀行賦繁榮之鳥瞰〉,《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386-387。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與「遊」〉,《漢學研究》5卷1期,1987年6月,頁161-181。
王文進:〈謝靈運詩中「遊覽」與「行旅」之區分〉,《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11月,頁110-135。
王次澄:〈《山居賦》與始寧墅莊園文化〉,《魏晉六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頁201-244。
尤雅姿:〈《世說新語》中僧侶與權貴的互動研究〉,《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頁425-461。
尹邦志:〈謝靈運山水詩的般若理趣〉,《學術月刊》2004卷9期,2004年9月,頁89-94。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審美經驗〉,《華岡文科學報》24期,2001年3月,頁93-117。
李長之:〈西晉詩人潘岳的生平及其創作〉,《國文月刊》68期,1948年6月,頁25-32。
李文鈺:〈從《神女賦》到《洛神賦》──女神書寫的創造、模擬與轉化〉,《臺大文史哲學報》81期,2014月11月,頁33-62。
李紅霞:〈士人的文化心態與朝隱思想的流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7期,2007年7月,頁72-76。
李紅霞:〈從招隱詩的衰歇看晉宋詩歌的歷史走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卷6期,2003年11月,頁78-82。
李曉瓊:〈試論謝靈運的孤獨意識與「賞心」之求〉,《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4期,2010年7月,頁36-41。
李豐楙:〈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游觀〉,《東華漢學》9期,2009年6月,頁157-197。
沈凡玉:〈從擬篇法論陸機對南朝詩人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45期,2014年6月,頁123-180。
沈凡玉:〈從感時興懷到吟詠四季──魏晉至齊梁詩歌中「季節」書寫的嬗變〉,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期,2007年3月,頁1-30。
沈金浩:〈東山的魅力──論古代文人的謝安之慕及其文化意蘊〉,《學術研究》6期,2009年,頁154-158。
依 空:〈謝靈運山水詩的佛學思想〉,《普門學報》2期,2001年3月,頁1-21。
吳冠文:〈謝靈運「奉道」與「信佛」辯〉,《浙江學刊》1期,2011年1月,頁93-98。
林郁迢:〈被遺忘的清談家:謝靈運形象新論〉,《文與哲》14期,2009年6月
,頁91-119。
林郁迢:〈論謝靈運性情之真〉,《輔仁國文學報》35期,2012年10月,頁107
-135。
林敏勝:〈謝靈運《山居賦》中的景觀與環境〉,《國際生態教育學術研討及觀摩會》,2007年,頁25-26。
周复婷:〈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論謝靈運歸隱詩中的用世之心〉,《青年文學家》13期,2011年7月,頁192-194。
周大興:〈頓悟與漸修-謝靈運《辨宗論》重探〉,《漢學研究》32卷3期,2014年9月,頁95-128。
范宜如:〈謝靈運山水詩中的生命情境〉,《國文學報》卷26,1997年6月,頁91-106。
侯立兵:〈漢代文人屈原情結的心理結構〉,《中國文學研究》3期,2003年,頁27-30。
連 雯:〈謝靈運《山居賦》的生態意識〉,《鄱陽湖學刊》5期,2010年9月,頁61-67。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19期,2007年12月,頁1-26。
黃世中:〈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憂患感的消解〉,《天府新論》3期,1993年,頁69-73。
黃 焱:〈大人先生形象淺談〉,《現代語文》1期,2010年1月,頁157-158。
陳文生:〈謝靈運《山居賦》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6期,1996年6月,頁189-214。
陳懷玉:〈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士人出處觀念的演變〉,《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6卷2期,2008 年3月,頁64 - 69。
陳怡良:〈謝靈運在佛法上之建樹及其山水詩的禪意理趣〉,《漢學研究》26卷4期,2008年12月,頁33-66。
陳怡良:〈謝靈運《山居賦》創作意蘊及其寫作探勝〉,《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2012年4月,頁507-525。
陳怡良:〈謝靈運的審美素養及其山水詩的藝術美〉,《成大中文學報》12期,2005年7月,頁114-146。
陳恬儀:〈謝靈運《撰征賦》中的追尋與定位〉,《有鳳初鳴年刊》3期,2007年10月,頁229-241。
陳恬儀:〈《勸伐河北書》的相關問題──論謝靈運之北伐主張與晉、宋之南北情勢〉,《東華人文學報》11期,2007年7月,頁 17-58。
許東海:〈謝靈運山水詩、賦的「體物寫志」〉,《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期,1999年3月,頁247-273。
許東海:〈山岳.文體.隱逸──游天台山賦》與《北山移文》山岳書寫及其文化意蘊之對讀〉,《勵耘學刊(文學卷)》2卷,2011年1月,頁48-71。
許恬怡:〈潘岳《閒居賦》與謝靈運《山居賦》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14期,2004年9月,頁35-52。
許恬怡:〈謝靈運《山居賦》自注原因析論〉,《淡江中文學報》16期,2007年6月,頁205-228。
張紫君:〈徘徊去就──論謝靈運山水用《易》詩中展現的意境與人生〉,《輔大中研所學刊》12期,2002年10月,頁313-329。
張潤瓶、王彩梅:〈論謝靈運的濟世思想〉,《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卷12期,2008年,頁185-188。
張玉璞:〈傳統仕隱觀念與宋前士人的仕隱心態與行為〉,《東嶽論叢》12期,2017年11月,頁20 - 27。
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頁47-74。
廖國棟:〈試探潘岳《閒居賦》的內心世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論文集》第三輯,1997年9月,頁111-137。
熊 明:〈《名士傳》與《竹林七賢論》考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2009年7月,頁681-685。
葛兆光:〈「周孔何以不言」?──中古佛教、道教對儒家思想世界的擴充與挑戰〉
,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2012年9月,頁269。
黎思文:〈謝靈運《山居賦》及自注的隱逸思想探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34期,2016年6月,頁19-34。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年6月,頁37-70。
劉向斌:〈西漢賦家的生命焦慮與西漢賦的生命主題〉,《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卷5期,2008年9月,頁33-38。
劉苑如:〈見與不見的戰爭-論記體與賦體及劉裕北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9期, 2016年9月,頁29。
劉康樂:〈自然與情感──道家思想的生命價值觀〉,《國學新視野》春季號,2018年3月,頁44-48。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文化政治的兩極〉,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1982年,頁1359-1361。
霍貴高、姜劍云:〈謝靈運儒學人格論析〉,《武陵學刊》6期,2011年,頁1-5。
鄧仕樑:〈論謝靈運《述祖德》詩二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2卷,1991年1月,頁163-177。
鄧宇英:〈論羅浮山山水詩歌的仙家意蘊〉,《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7期,2013年7月,頁89-92。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10月,頁209-253。
蘇瑞隆:〈論謝靈運的《撰征賦》〉,《文史哲》5期,1990年,頁48-52。
釋依空:〈謝靈運山水詩的佛學思想〉,《普門學報》2期,2001年,頁1-21。
龔 賢:〈謝氏家族的莊園經濟生活與謝靈運的山水詩〉,《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卷1期,2011年2月,頁35-39。
龔 賢:〈試論謝靈運的經濟生活與辭賦〉,《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卷3期,2013年5月,頁121-124。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上)──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卷4期,1977年9月,頁24-5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呂宇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 Yu-Shi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呂宇嫻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 Yu-Shi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20 17:52:33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20 17:52: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2: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7912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912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謝靈運(385-433)出於世族名門之後,又是淝水戰役名將謝玄之孫,原本自許承繼先祖的功勳而有一番作為,步入仕途後,卻因政權更迭與門閥衰頹的局勢而屢屢受挫;謝靈運懷抱遠大志業,以及振興家業的理想,縱然企慕先人功成名就的榮耀,然而一生三仕二隱的經歷,卻呈顯出徘徊於仕隱矛盾的兩難,流露出幽微曲折的「不遇」心理。本論文以謝靈運十四篇辭賦作為文本研究,通過「出處」主題作為觀察主軸,分別從「仕──隱」的抉擇、「隱──游」的推移以及「游──道」的安頓等三大面向,梳理其生命哲學與處世情態的面貌。全文以謝靈運的為政經歷與家族起落作為開端,由早年建功立業的企圖心,對照後來家道衰落,失去依附與難遇知音的苦悶,牽引出對時序流轉與憂生懼死的感懷;在當時崇尚隱逸的社會風氣下,謝靈運追循先人的高蹈風範,稱病歸隱始寧墅,展開縱情山水、游覽天地,自成一格局的隱居生活,或杖策征山,或游賞謳吟,看似快意的生命情調實則仍寄寓著對求仕的渴望。考察謝靈運出處的生命樣態,也可觀照其處世應對的生命哲學,源自家學,謝靈運既有儒家經世用志的積極,面對困境也有道家出世的生命消融,而信奉佛教與鑽研佛理的虔心,也提供了來世涅槃的苦難超脫。謝靈運辭賦中所呈顯的豐富思想與情志,道出了他實踐仕隱的生命面貌。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成果綜述 7
一、書籍專著 7
二、學位論文 8
三、期刊論文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步驟 11
一、研究範圍 11
二、研究進路及步驟 13
第二章 「仕──隱」抉擇的生命實踐 15
第一節 晉宋之際家族起落與仕宦際遇 15
一、家族頂峰:一門四公 16
二、餘亂橫禍:家道中衰 18
三、朝代改易:進退困頓 19
第二節 功業使命與出仕觀 22
一、北伐認同與政治抱負的展示 25
二、先祖功業與自我定位的追尋 32
第三節 仕進宦涯的生命嗟嘆 37
一、時歲消長之感喟 40
二、憂生意識之感懷 44
三、仕隱衝突之抉擇 49
第三章 「隱──游」路徑的生命推移 51
第一節 思歸情懷與隱居意識的展示 51
一、謫遷外放與思歸之情 54
二、隱士人格的理想化 57
第二節 東山之隱與隱逸實踐 62
一、朝隱風氣與東山典範 63
二、兩次歸隱的情志面貌 68
第三節 莊園與山川游覽意趣 72
一、隱中寓游的居止情態 74
二、模山範水的閒居至樂 78
第四章 「游──道」形上的生命安頓 87
第一節 儒家入世的經世理想 87
一、美政理想與知音希企 88
二、功成身退的典範嚮往 93
第二節 道家出世的生命淡釋 96
一、生命消解的移轉 98
二、生命境遇的開展 104
第三節 佛教超脫的生命了悟 107
一、修行悟道之實踐 109
二、涅槃境界之超脫 112
第五章 結論 117
參考書目 123
zh_TW
dc.format.extent 315663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謝靈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辭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命安頓zh_TW
dc.title (題名) 謝靈運辭賦中的仕隱游道與生命安頓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ourse of events in Hsien Ling-Yun`s Fu: being in court,living in seclusion and life settlemen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專書
(一)經部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5年。
(二)史部
晉.陳壽撰,方北辰譯注:《三國志全本今譯注》,西安:陝西人民,2011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1981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校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校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1976年。
唐.李延壽撰,楊家駱校注:《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 年。
(三)子部
先秦.李耳撰,陳鼓應注譯:《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先秦.莊周撰,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印書館,1991年10月。
(四)集部
先秦.屈原著,楊金鼎等注釋:《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漢.劉向撰,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葛洪著,楊照明校注:《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二刷。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南朝梁.蕭統編,張啟成、徐達等譯注:《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2001年3月。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6年6月。
南朝梁.鍾嶸著,徐達譯注:《詩品》,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
南朝梁.釋慧皎著,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後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5月五版。
唐.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宋.沈作賓修,施宿等著:《嘉泰會稽志》,收於《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宋.無名氏:《釋常談》,《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百川學海》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方東樹著,汪紹楹校點:《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清.陳元龍:《御定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二、近人著述
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丁福林:《東晉南朝謝氏文學集團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于浴賢:《六朝賦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于浴賢:《辭賦文學與文化學探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論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卞 敏:《魏晉玄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 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王 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建生:《山水詩研究論稿》,臺北:Airiti Press出版社,2011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
王次澄、齊茂吉:《融通與新變──世變下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文化》,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3年。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朱雅琪:《大小謝詩之比較》,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朱光寶:《魏晉南北朝詩歌變遷:詩體之變與詩人之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009 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康敦:《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冠文:《廟堂與山林之間:謝靈運的心歷路程與詩歌創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15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1984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運富:《謝靈運集》,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李 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林文月:《謝靈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審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漢魏六朝文士生命觀及其文學表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高 明:《兩晉南北朝文彙》,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出版,1960年。
高光復:《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 輝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
陳昌明:《沉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傅隸樸:《賦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22年。
惠淇源:《歷代抒情小賦品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程章燦:《士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探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黃瑞雲:《歷代抒情小賦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
葉笑雪:《謝靈運詩選》,九龍:漢文出版社,1956年。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廖志強:《南朝賦闡釋》,臺北:天工書局,1997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範圍》,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12月。
趙 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魯 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劉紀曜:《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劉宗坤:《覺醒與沉淪──魏晉風度及其文化表現》,臺北: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錢志熙:《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鍾優民:《中國詩歌史──魏晉南北朝》,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鍾優民:《謝靈運論稿》,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蕭 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第二卷: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日﹞小尾郊一:《謝靈運:孤獨の山水詩人》,東京:汲古書社,1983年。
﹝日﹞船津富彥著,譚繼山編譯:《中國の詩人──山水詩人謝靈運》,東京:集英社,1983年。
﹝日﹞森野繁夫:《謝靈運論集》,東京:白帝社,2007年。


三、學位論文
王敘云:《魏晉士人遊憩觀與身心治療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來福:《謝靈運山水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方韻慈:《謝靈運山水詩分期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田海鳳:《試論謝靈運思想發展的歷程》,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李 紅:《論謝靈運辭賦創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 瑛:《謝靈運辭賦研究》,西寧:青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吳若梅:《謝靈運政治生涯與其山水詩的關係》,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周柏齡:《仕隱嶇折的濟世文人:謝靈運詩文思想與風格析探》,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馬小雪:《六朝隱逸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陳恬儀:《謝靈運仕隱曲折研究》,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陳美足:《謝靈運山水詩之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雅芳:《安居的沉吟:魏晉「閒(閑)居」賦作探析》,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陶玉璞:《謝靈運山水詩與其三教安頓思考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莊明鳳:《謝靈運山水詩文學美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雷 鳴:《論謝靈運的人格衝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廖婉吟:《謝靈運江南水遊詩賦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昌明:《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忠業:《謝靈運詩境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劉國璨:《謝靈運山水詩中所呈現儒釋道思想之研究》,新竹: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惠娟:《政治受挫與山水書寫──謝靈運山水文學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鄭立新:《《御定歷代賦彙》曠達類賦篇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于浴賢:〈六朝紀行賦繁榮之鳥瞰〉,《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386-387。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與「遊」〉,《漢學研究》5卷1期,1987年6月,頁161-181。
王文進:〈謝靈運詩中「遊覽」與「行旅」之區分〉,《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11月,頁110-135。
王次澄:〈《山居賦》與始寧墅莊園文化〉,《魏晉六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頁201-244。
尤雅姿:〈《世說新語》中僧侶與權貴的互動研究〉,《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頁425-461。
尹邦志:〈謝靈運山水詩的般若理趣〉,《學術月刊》2004卷9期,2004年9月,頁89-94。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審美經驗〉,《華岡文科學報》24期,2001年3月,頁93-117。
李長之:〈西晉詩人潘岳的生平及其創作〉,《國文月刊》68期,1948年6月,頁25-32。
李文鈺:〈從《神女賦》到《洛神賦》──女神書寫的創造、模擬與轉化〉,《臺大文史哲學報》81期,2014月11月,頁33-62。
李紅霞:〈士人的文化心態與朝隱思想的流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7期,2007年7月,頁72-76。
李紅霞:〈從招隱詩的衰歇看晉宋詩歌的歷史走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卷6期,2003年11月,頁78-82。
李曉瓊:〈試論謝靈運的孤獨意識與「賞心」之求〉,《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卷4期,2010年7月,頁36-41。
李豐楙:〈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游觀〉,《東華漢學》9期,2009年6月,頁157-197。
沈凡玉:〈從擬篇法論陸機對南朝詩人的影響〉,《臺大中文學報》45期,2014年6月,頁123-180。
沈凡玉:〈從感時興懷到吟詠四季──魏晉至齊梁詩歌中「季節」書寫的嬗變〉,
《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8期,2007年3月,頁1-30。
沈金浩:〈東山的魅力──論古代文人的謝安之慕及其文化意蘊〉,《學術研究》6期,2009年,頁154-158。
依 空:〈謝靈運山水詩的佛學思想〉,《普門學報》2期,2001年3月,頁1-21。
吳冠文:〈謝靈運「奉道」與「信佛」辯〉,《浙江學刊》1期,2011年1月,頁93-98。
林郁迢:〈被遺忘的清談家:謝靈運形象新論〉,《文與哲》14期,2009年6月
,頁91-119。
林郁迢:〈論謝靈運性情之真〉,《輔仁國文學報》35期,2012年10月,頁107
-135。
林敏勝:〈謝靈運《山居賦》中的景觀與環境〉,《國際生態教育學術研討及觀摩會》,2007年,頁25-26。
周复婷:〈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論謝靈運歸隱詩中的用世之心〉,《青年文學家》13期,2011年7月,頁192-194。
周大興:〈頓悟與漸修-謝靈運《辨宗論》重探〉,《漢學研究》32卷3期,2014年9月,頁95-128。
范宜如:〈謝靈運山水詩中的生命情境〉,《國文學報》卷26,1997年6月,頁91-106。
侯立兵:〈漢代文人屈原情結的心理結構〉,《中國文學研究》3期,2003年,頁27-30。
連 雯:〈謝靈運《山居賦》的生態意識〉,《鄱陽湖學刊》5期,2010年9月,頁61-67。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19期,2007年12月,頁1-26。
黃世中:〈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憂患感的消解〉,《天府新論》3期,1993年,頁69-73。
黃 焱:〈大人先生形象淺談〉,《現代語文》1期,2010年1月,頁157-158。
陳文生:〈謝靈運《山居賦》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6期,1996年6月,頁189-214。
陳懷玉:〈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士人出處觀念的演變〉,《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6卷2期,2008 年3月,頁64 - 69。
陳怡良:〈謝靈運在佛法上之建樹及其山水詩的禪意理趣〉,《漢學研究》26卷4期,2008年12月,頁33-66。
陳怡良:〈謝靈運《山居賦》創作意蘊及其寫作探勝〉,《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2012年4月,頁507-525。
陳怡良:〈謝靈運的審美素養及其山水詩的藝術美〉,《成大中文學報》12期,2005年7月,頁114-146。
陳恬儀:〈謝靈運《撰征賦》中的追尋與定位〉,《有鳳初鳴年刊》3期,2007年10月,頁229-241。
陳恬儀:〈《勸伐河北書》的相關問題──論謝靈運之北伐主張與晉、宋之南北情勢〉,《東華人文學報》11期,2007年7月,頁 17-58。
許東海:〈謝靈運山水詩、賦的「體物寫志」〉,《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期,1999年3月,頁247-273。
許東海:〈山岳.文體.隱逸──游天台山賦》與《北山移文》山岳書寫及其文化意蘊之對讀〉,《勵耘學刊(文學卷)》2卷,2011年1月,頁48-71。
許恬怡:〈潘岳《閒居賦》與謝靈運《山居賦》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14期,2004年9月,頁35-52。
許恬怡:〈謝靈運《山居賦》自注原因析論〉,《淡江中文學報》16期,2007年6月,頁205-228。
張紫君:〈徘徊去就──論謝靈運山水用《易》詩中展現的意境與人生〉,《輔大中研所學刊》12期,2002年10月,頁313-329。
張潤瓶、王彩梅:〈論謝靈運的濟世思想〉,《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卷12期,2008年,頁185-188。
張玉璞:〈傳統仕隱觀念與宋前士人的仕隱心態與行為〉,《東嶽論叢》12期,2017年11月,頁20 - 27。
張淑香:〈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頁47-74。
廖國棟:〈試探潘岳《閒居賦》的內心世界〉,《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論文集》第三輯,1997年9月,頁111-137。
熊 明:〈《名士傳》與《竹林七賢論》考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期,2009年7月,頁681-685。
葛兆光:〈「周孔何以不言」?──中古佛教、道教對儒家思想世界的擴充與挑戰〉
,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 2012年9月,頁269。
黎思文:〈謝靈運《山居賦》及自注的隱逸思想探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34期,2016年6月,頁19-34。
鄭毓瑜:〈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年6月,頁37-70。
劉向斌:〈西漢賦家的生命焦慮與西漢賦的生命主題〉,《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卷5期,2008年9月,頁33-38。
劉苑如:〈見與不見的戰爭-論記體與賦體及劉裕北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9期, 2016年9月,頁29。
劉康樂:〈自然與情感──道家思想的生命價值觀〉,《國學新視野》春季號,2018年3月,頁44-48。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文化政治的兩極〉,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1982年,頁1359-1361。
霍貴高、姜劍云:〈謝靈運儒學人格論析〉,《武陵學刊》6期,2011年,頁1-5。
鄧仕樑:〈論謝靈運《述祖德》詩二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2卷,1991年1月,頁163-177。
鄧宇英:〈論羅浮山山水詩歌的仙家意蘊〉,《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7期,2013年7月,頁89-92。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10月,頁209-253。
蘇瑞隆:〈論謝靈運的《撰征賦》〉,《文史哲》5期,1990年,頁48-52。
釋依空:〈謝靈運山水詩的佛學思想〉,《普門學報》2期,2001年,頁1-21。
龔 賢:〈謝氏家族的莊園經濟生活與謝靈運的山水詩〉,《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卷1期,2011年2月,頁35-39。
龔 賢:〈試論謝靈運的經濟生活與辭賦〉,《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卷3期,2013年5月,頁121-124。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推移的悲哀(上)──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卷4期,1977年9月,頁24-5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03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