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白居易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Bai Jiu Yi
作者 蘇奕存
Su, Yi-Tsun
貢獻者 陳成文
Chen,Cheng-Wen
蘇奕存
Su, Yi-Tsun
關鍵詞 白居易
律賦
《賦譜》
賦題用典
用韻
句式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2:44 (UTC+8)
摘要 唐代因為科舉考試以詩賦選取人才,使得律賦創作繁花盛開。然其囿於程式上的限制,所以歷來評價褒貶不一,但其為唐代獨創的新賦體且具代表性,因為不論在文學史及賦史中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值得我們重新審視及探究。
而白居易正是中唐時期重要的律賦作家,其作品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且被士子們奉為程式的典範,因此本論文以白居易作為研究對象,希冀透過對其律賦作品的探究分析,深入了解唐代律賦的典律特質及白居易律賦的個人特色。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白居易的十三篇律賦為研究範圍。在研究方法上,依照題材內容、用韻、句式、篇章結構加以統計分析及探討。並綜述前人研究成果以確立本論文研究方向與目的。
第二章為白居易律賦思想內容,詳細探討十三篇律賦題旨及思想內容,根據作品題材內容,分成三節探討,包含:天文地理、寓言性道、文治武功。且逐一分析各篇賦題、題下限韻的出處典故、內容旨趣及後人對其賦作的相關評論,藉此深入了解作品中的思想意涵。
第三章為白居易律賦用韻研究,探討白居易律賦的押韻形式,首先就韻數討論,其次確認各篇律賦中的限韻字是否依序押韻,檢視統計韻字分布狀況。並討論平仄位置與用韻方式和韻腳變化、首句入韻等特殊用韻情形,且與唐代律賦整體用韻情形相參照,以期掌握白居易用韻的特色。
第四章為白居易律賦句式研究,以唐鈔本《賦譜》中的範式為依據,將白居易十三篇律賦與其比對探討。就句式構段、段落字數、篇章架構,作一對照分析,藉此了解白居易賦作表現手法,並運用客觀的統計數據分析其句式與《賦譜》範式間的關係,且深入探究白居易特殊的長隔對句式,藉此更了解白居易律賦創作的個人特色及寫作風格。
第五章為結論,總括本研究各章歸納整理的結果,統整白居易律賦的用韻及句式的寫作形式、藝術風格和思想意涵,並觀察其作品與中唐律賦範式間的關聯性,藉以確立白居易律賦的風格特色及在賦史上的地位、價值和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
〔戰國〕莊周著,孫雍長譯注:《莊子》廣東:花城出版社,1998年。
〔漢〕劉向:《列仙傳》,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65輯,琳琅秘室叢書第2函》,臺北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9輯,古今逸史第第一函》,臺北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霍松林、趙望秦主編:《宋本史記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漢〕鄭玄:《禮記註疏六十三卷》卷62,輯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09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張華:《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葛洪撰,〔清〕孫星衍校正:《抱朴子》,臺北 : 世界出版社,1979年。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南朝梁〕劉 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7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杰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9 年。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年。
〔唐〕趙 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唐〕蘇 鶚:《杜陽雜編》,南京: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五代〕劉 昫:《舊唐書》,北京:淸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宋〕王 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洪 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百納本二十四史–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李 薦:《師友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冊863。
[宋]李昉等編,李宗焜整理:《文苑英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四庫全書》本。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本,1965 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張之洞:《輶軒語》,收錄於嚴靈峰編《書目類編》九十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年。
〔清〕李調元:《賦話》,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37輯,函海第十二函 》,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1979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道光18年序刊本,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年3月影印。
〔清〕余丙照:《增注賦學指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刊行者闕。
〔清〕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 年。
〔清〕潘遵祁:《唐律賦鈔》,三松堂藏報,道光 28年漱芳齋印刊。
〔清〕林春溥:《開卷偶得》,臺北:藝文出版社,據「清嘉慶咸豐間刊本」影印,1970年。
〔清〕陳元龍編纂:《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清〕陸 葇:《歷朝賦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三九九,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引自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
何沛雄、畢萬忱、洪順隆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 年。
宋天正註譯:《中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添富:《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李薦:《師友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冊863。
杜澤遜主編:《尚書注疏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施丁主编:《漢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洪邁:《容齋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年。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馬慶洲注:《淮南子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高華平校釋:《論語集解校釋》,瀋陽:遼海出版社,2007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崇琛:《名賦百篇評注》,西安:三泰出版社,2003 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陳秀宏:《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游適宏:《試賦與識賦──從考試的賦到賦的教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2008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葛勤修:《國學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唐代科舉與試賦》,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書局,2002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92 年 。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蹇長春:《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聯添:《白樂天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蘭喜並:《老子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 年。
付興林:《白居易散文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胡作法:《白居易文初探》,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高萍萍:《白居易的賦及其賦論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 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廖美雲:《元和新樂府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2輯,2002年,頁111–123。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889–905。
付興林:〈論白居易律賦的精神特質及藝術成就〉,《甘肅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37–41。。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110–118。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四期,2003年,頁105–112。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
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 年12 月1日,頁195–229。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67–72。
徐繼東:〈白居易律賦創作的特色與影響〉《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7年8月,頁48–49。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 年 7 月。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第 1 期,2016 年,頁 135。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許結:〈論唐代帝國圖式中的賦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7年,頁117–160。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5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 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559–578。
陳成文:〈 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 14,2008 年 7 月,頁 115–148。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1 期,2001 年。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2005年3月。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239–275。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入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1年。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 2 卷第 2 期,2008 年 7 月,頁 31–38。
趙俊波:〈唐代試賦的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係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1期,2011年1月。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期,2004年4月,頁165–170。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3期,2004年5月,頁146–149。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 年4月,頁 53–74。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 年,頁 769–790。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收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1999年,頁69–91。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 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入《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簡宗梧:〈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5月19日、20日,後收錄於謝海平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頁105–106。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頁68–74。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1994年,頁399–414。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唐代文學論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又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Cheng-W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蘇奕存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u, Yi-Ts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蘇奕存zh_TW
dc.creator (作者) Su, Yi-Tsu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20 17:52:44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20 17:52: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2: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912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912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唐代因為科舉考試以詩賦選取人才,使得律賦創作繁花盛開。然其囿於程式上的限制,所以歷來評價褒貶不一,但其為唐代獨創的新賦體且具代表性,因為不論在文學史及賦史中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值得我們重新審視及探究。
而白居易正是中唐時期重要的律賦作家,其作品不僅在當時廣受歡迎且被士子們奉為程式的典範,因此本論文以白居易作為研究對象,希冀透過對其律賦作品的探究分析,深入了解唐代律賦的典律特質及白居易律賦的個人特色。
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白居易的十三篇律賦為研究範圍。在研究方法上,依照題材內容、用韻、句式、篇章結構加以統計分析及探討。並綜述前人研究成果以確立本論文研究方向與目的。
第二章為白居易律賦思想內容,詳細探討十三篇律賦題旨及思想內容,根據作品題材內容,分成三節探討,包含:天文地理、寓言性道、文治武功。且逐一分析各篇賦題、題下限韻的出處典故、內容旨趣及後人對其賦作的相關評論,藉此深入了解作品中的思想意涵。
第三章為白居易律賦用韻研究,探討白居易律賦的押韻形式,首先就韻數討論,其次確認各篇律賦中的限韻字是否依序押韻,檢視統計韻字分布狀況。並討論平仄位置與用韻方式和韻腳變化、首句入韻等特殊用韻情形,且與唐代律賦整體用韻情形相參照,以期掌握白居易用韻的特色。
第四章為白居易律賦句式研究,以唐鈔本《賦譜》中的範式為依據,將白居易十三篇律賦與其比對探討。就句式構段、段落字數、篇章架構,作一對照分析,藉此了解白居易賦作表現手法,並運用客觀的統計數據分析其句式與《賦譜》範式間的關係,且深入探究白居易特殊的長隔對句式,藉此更了解白居易律賦創作的個人特色及寫作風格。
第五章為結論,總括本研究各章歸納整理的結果,統整白居易律賦的用韻及句式的寫作形式、藝術風格和思想意涵,並觀察其作品與中唐律賦範式間的關聯性,藉以確立白居易律賦的風格特色及在賦史上的地位、價值和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重新審視唐代律賦的歷史地位及價值 1
二、正視白居易律賦在賦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5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8
一、書籍專著 8
二、學位論文 9
三、期刊論文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一、研究範圍 11
二、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白居易律賦之思想內容 24
第一節 天文地理 27
一、禎祥類 27
二、典禮類 36
三、地理類 40
第二節 寓言性道 45
一、性道類 45
二、寓言類 56
第三節 文治武功 61
一、武功類 61
二、文學類 65
三、治道類 73
第四節 賦題出處分析 77
一、白居易律賦命題及出處 77
二、賦題典源出處分析 79
第三章 白居易律賦用韻研究 81
第一節 韻數形式 82
一、題下限韻八韻 83
二、題下限韻八韻以下 89
第二節 韻題平仄與韻腳措置 93
一、韻題平仄的統計分析 93
二、韻題平仄分析說明 94
三、韻腳的措置 98
第三節 韻部分析 102
一、用韻統計 102
二、用韻分析 103
三、用韻頻率 108
第四節 特殊用韻情形 111
一、限韻兩字同韻 111
二、解鐙 111
三、首句入韻 115
第四章 白居易律賦句式研究 125
第一節 白居易律賦中各類型賦句 127
一、「單句對」句式 127
二、「隔句對」句式 133
三、「散句」句式 137
四、特殊句式 140
第二節 長隔對的句式分析 142
一、白居易長隔對的句式分析 142
二、白居易長隔對句式的特色 151
第三節 白居易律賦構段句式 162
一、白居易律賦各篇的分段句法整理 163
二、符合《賦譜》對韻段建議的句式 168
三、不符合《賦譜》對韻段建議的句式 169
第四節 白居易律賦篇章分析 198
一、段落及篇章字數 198
二、白居易律賦的句型結構 202
三、白居易律賦篇章的句式結構 208
第五章 結論 215
一、題材內容 216
二、結構形式 220
附錄:白居易律賦之《賦譜》分析 227
一、〈宣州試射中正鵠賦以「諸侯立誡眾士知訓」為韻〉 227
二、〈省試性習相遠近賦以「君子之所慎焉」為韻〉 230
三、〈求玄珠賦以「玄非智求珠以真得」為韻〉 232
四、〈漢高皇帝親斬白蛇賦,以題為韻,以「漢高皇帝親斬白蛇」為韻〉 235
五、〈大巧若拙賦以「隨物成器巧在乎中」為韻〉 239
六、〈雞距筆賦以「中山兔毫作之尤妙」為韻〉 241
七、〈黑龍飲渭賦以「出為漢祥下飲渭水」為韻〉 245
八、〈敢諫鼓賦以「聖人來諫諍之道」為韻〉 247
九、〈君子不器賦以「用之則行無施不可」為韻〉 250
十、〈賦賦以「賦者古詩之流」為韻〉 253
十一、〈荷珠賦以「泣珠絲鮮瑩」為韻〉 255
十二、〈洛川晴望賦以「願拾青紫」為韻〉 257
十三、〈叔孫通定朝儀賦以「制定朝儀上尊下肅」為韻〉 259
參考書目 262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 262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264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267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269
zh_TW
dc.format.extent 107619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白居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題用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用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句式zh_TW
dc.title (題名) 白居易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Bai Jiu Y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
〔戰國〕莊周著,孫雍長譯注:《莊子》廣東:花城出版社,1998年。
〔漢〕劉向:《列仙傳》,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65輯,琳琅秘室叢書第2函》,臺北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9輯,古今逸史第第一函》,臺北 : 藝文出版社,1966年。
〔漢〕司馬遷〔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霍松林、趙望秦主編:《宋本史記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漢〕鄭玄:《禮記註疏六十三卷》卷62,輯錄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09禮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張華:《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葛洪撰,〔清〕孫星衍校正:《抱朴子》,臺北 : 世界出版社,1979年。
〔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南朝梁〕劉 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87年。
〔唐〕白居易著,顧學杰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9 年。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年。
〔唐〕趙 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唐〕蘇 鶚:《杜陽雜編》,南京: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五代〕劉 昫:《舊唐書》,北京:淸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宋〕王 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洪 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百納本二十四史–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李 薦:《師友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冊863。
[宋]李昉等編,李宗焜整理:《文苑英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8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明]李夢陽:《空同集》,《四庫全書》本。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本,1965 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董 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張之洞:《輶軒語》,收錄於嚴靈峰編《書目類編》九十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年。
〔清〕李調元:《賦話》,輯錄自《百部叢書集成初編 37輯,函海第十二函 》,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1979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道光18年序刊本,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2年3月影印。
〔清〕余丙照:《增注賦學指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余丙照:《賦學指南》,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刊行者闕。
〔清〕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 年。
〔清〕潘遵祁:《唐律賦鈔》,三松堂藏報,道光 28年漱芳齋印刊。
〔清〕林春溥:《開卷偶得》,臺北:藝文出版社,據「清嘉慶咸豐間刊本」影印,1970年。
〔清〕陳元龍編纂:《御定歷代賦彙》,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清〕陸 葇:《歷朝賦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三九九,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引自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
何沛雄、畢萬忱、洪順隆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 年。
宋天正註譯:《中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添富:《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年。
李薦:《師友談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冊863。
杜澤遜主編:《尚書注疏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施丁主编:《漢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洪邁:《容齋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年。
馬持盈註譯,王雲五主編:《詩經今註今譯》,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馬慶洲注:《淮南子今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高華平校釋:《論語集解校釋》,瀋陽:遼海出版社,2007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崇琛:《名賦百篇評注》,西安:三泰出版社,2003 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陳秀宏:《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北京:中華書局 ,1983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游適宏:《試賦與識賦──從考試的賦到賦的教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2008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葛勤修:《國學發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唐代科舉與試賦》,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書局,2002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92 年 。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慶柱輯注:《三秦記輯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蹇長春:《白居易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聯添:《白樂天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蘭喜並:《老子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 年。
付興林:《白居易散文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胡作法:《白居易文初探》,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
高萍萍:《白居易的賦及其賦論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 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廖美雲:《元和新樂府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2輯,2002年,頁111–123。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889–905。
付興林:〈論白居易律賦的精神特質及藝術成就〉,《甘肅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37–41。。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110–118。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四期,2003年,頁105–112。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
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 年12 月1日,頁195–229。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67–72。
徐繼東:〈白居易律賦創作的特色與影響〉《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7年8月,頁48–49。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 年 7 月。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第 1 期,2016 年,頁 135。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許結:〈論唐代帝國圖式中的賦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7年,頁117–160。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5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 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559–578。
陳成文:〈 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 14,2008 年 7 月,頁 115–148。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1 期,2001 年。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2005年3月。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239–275。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入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1年。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 2 卷第 2 期,2008 年 7 月,頁 31–38。
趙俊波:〈唐代試賦的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係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1期,2011年1月。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期,2004年4月,頁165–170。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3期,2004年5月,頁146–149。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 年4月,頁 53–74。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 年,頁 769–790。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收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1999年,頁69–91。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 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入《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簡宗梧:〈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5月19日、20日,後收錄於謝海平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9。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頁105–106。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頁68–74。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1994年,頁399–414。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唐代文學論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又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92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