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鹽鐵論》實學思想研究
Study on Practical Thought of The book “Yan Tie Lun”
作者 葉佩甄
Yeh, Pei-Chen
貢獻者 陳睿宏
葉佩甄
Yeh, Pei-Chen
關鍵詞 《鹽鐵論》
實學思想
經世致用
御史大夫
賢良文學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3:33 (UTC+8)
摘要 桓寬《鹽鐵論》記錄了漢昭帝時期「鹽鐵會議」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朝野兩方,關於國家治理之理論交鋒,此書重現西漢前、中期所面臨的種種政治、經濟、社會、國防等議題。本文旨在以「實學」的視角探討《鹽鐵論》之諸項議題,透過分析《鹽鐵論》中所論辯的議題內容與說理技巧,探究其中所展現的國家管理經驗與學術思想精華,希冀能進一步作為反思時代政治社會各種議題的歷史借鏡。
本文分別從「政治觀」、「經濟觀」、「學術觀」與「辯論之語言技巧」等面向,挖掘《鹽鐵論》中經世治國理念的基本價值。就政治觀而言,御史大夫強調以集權、法治的手段治理國家,以確保國家與社會民生的穩定,而賢良文學則批判御史大夫的集權乃是藉專營政策假公濟私,並且否定對外戰爭,主張治國的長久之計應是禮義教化而非法治,並指出法治必須依賴德治來調和,政治觀點傾向儒家「王天下」理想。就經濟觀而言,御史大夫認為官營工商業並非賢良文學所指控的倡末抑本、言利不言義,主張由國家主導鹽鐵業,方能同時保全農業發展的穩定,賢良文學則批判新經濟政策由於官僚舞弊反倒成為傷農的苛政,並以儒家道德化的經濟思想主張抑制所有工商業。學術觀方面,法家代表的御史大夫修正先秦法家國富民窮、國強民弱的僵硬邏輯,提出有別於商鞅或韓非抑末理論的「本末並重」,而賢良文學所主張的「抑末」,則是以保守的道德價值觀,取代董仲舒對於功利主義積極面的容許,可見雙方代表皆選擇性地使用儒、法兩家的學術觀,藉以申論各自的政治經濟觀點。至於,《鹽鐵論》辯論過程所展現的語言技巧,本文由理論依據、資料文本、申論氣勢三個面向加以觀察,以凸顯經典引用與文字美學在論辯場合中的「致用」向度,展現出美文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一、《鹽鐵論》之文本
[漢]桓寬撰,林振翰校釋,《鹽鐵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漢]桓寬撰,張敦仁考證,《鹽鐵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王佩諍札記,《鹽鐵論校注札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桓寬撰,盧烈紅注譯,《新譯鹽鐵論》,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漢]桓寬撰,佐藤武敏譯注,《塩铁論:漢代の经济論爭》,東京:平凡社,1970年。

二、古籍專書
[西周]左丘明撰,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西周〕墨翟撰,吳毓江校注,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西周〕晏嬰撰,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東周〕公孫鞅撰,《商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東周]荀況撰,[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東周〕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
[漢]司馬遷撰,[南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一三〇卷》,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賈誼著,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漢〕董仲舒撰,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董仲舒撰,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春秋繁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清〕焦循、[清]焦琥正義,《孟子正義》,臺北:世界書局,2017年。
〔清〕程樹德集釋,《論語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清〕劉寶楠、[清]劉恭冕正義,《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書局,2016年。
[英]耶方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著,[清]嚴復譯:《名學淺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三、當代專書
山根幸夫編,田人隆等譯,《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化濤,《權力視域下的政策調整與思想論爭:《鹽鐵論》的政治學解讀》,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永,《鹽鐵論研究》,銀川:寧夏出版社,2010年。
王傑,《傳統實學與現代新實學文化》,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白兆麟,《鹽鐵論句法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
列文森(Joseph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敎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曲利麗,《兩漢之際文化精神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刑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何兆熊,《語用學綱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年。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余英時著,鄔文玲斗譯,何俊編,《漢代貿易與擴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冷飛鵬,《中國秦漢經濟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書有主編,《儒學源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
林平和,《鹽鐵論析論與校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林岳樞,《漢初的政治局勢論析》,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姜書閣,《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小史》,臺北:胡適紀念館,1969年。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78年。
孫關宏、胡雨春、任軍鋒主編,《政治學槪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徐漢昌,《鹽鐵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版。
唐凱麟等,《中國古代經濟倫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馬大英,《漢代財政使》,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年。
馬元材,《桑弘羊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張守軍,《中國歷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變遷史》,上海:羣衆圖書公司,1926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崔德瑞、魯惟一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曾延偉,《兩漢社會經濟發展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年。
黃樸民,《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黃囇莉,《人際和諧與衝──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葉世昌,《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葉振鵬主編,《中國財政通史(第二卷上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董平均,《西漢分封制度研究──西漢諸侯王的隆替興衰考略》,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樹達,《鹽鐵論要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詹宏志,《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臺北:時報文化有限公司,1998年。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劉建明編著,《輿論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揚《鹽鐵論——富國之道》,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鄭先興,《漢代思想史專題論稿.經濟思想專題》,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錢劍夫,《秦漢賦役制度考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謝天佑,《秦漢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韓復智,《兩漢的經濟思想》,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權近,《陽村集》,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四、學位論文
王建凱,《政策論辯中人身攻擊的比喻使用分析 : 以西漢《鹽鐵論》為例》,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古賴鳴喈,《《鹽鐵論》及其反映的時政研》,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李興,《《鹽鐵論》經濟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博士論文,2008年。
許芷昕,《從《鹽鐵論》與宋、清兩代之改革主張,析論中國歷史文化中「義」 與「利」的衝突問題》,臺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千容,《《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問題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黃聖洋,《《鹽鐵論》官民經濟主張對立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15年。
楊珮君,《《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儒學思想探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蔡季延,《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思想》,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蕭桂蘭,《從〈鹽鐵論〉看西漢經濟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山田藤芳,〈均輸平準與桑弘羊〉,載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靑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王小盾,〈詩六義原始〉,載林慶彰、蔣秋華主編,《經典的形成、流傳語詮釋(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王邦雄,〈儒道並行王道之路更寬廣〉,《宗教哲學》第65-66期,2013年,頁1-9。
石元康,〈市民社會與重本抑末──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一些障礙〉,載劉小楓、林立偉編,《中國近現代經濟倫理的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正卿,〈漢武帝開發西南夷道的因與果〉,《歷史月刊》第261期,2009年,頁86-91。
西嶋定生著,李開元譯,〈武帝之死〉,載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卷三.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入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角谷常子,〈鹽鐵論の史料的性格——桓寛のよった資料を求めて〉,《東洋史研究》第 47 卷第 2 號(1988 年),頁 229-251。
辛冠潔,〈明清實學思潮及其現實意義〉,載中國實學研究會編,《中韓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屈萬里,〈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教說詩的迂曲〉,載林慶彰編著,《詩經硏究論集(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林靜茉,〈鹽鐵會議析評〉,《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年,頁157-186。
侯潔之,〈由《新書》論賈誼政治理論的建構〉,《人文研究期刊》第6期,2009年,頁39-59。
姜廣輝,〈「實學」概念的歷史內涵〉,載《中國哲學(第16輯)》,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3年。
衷爾鉅,〈「實學」辨析〉,《中州學刊》第6期,1987年,頁61-63。
張金鑑,〈桓寛《鹽鐵論》的政治與經濟思想〉,《憲政評論》第13卷6期,1982年,頁6-9。
張書豔,〈匈奴和親政策初探〉,《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1期,2010年,頁94-99。
梅廣,〈「內聖外王」考略〉,《清華學報》第41卷第4期,2011年,頁621-667。
郭延坡,〈內聖外王政治倫理察辨〉,《嶺南學刊》2012卷第2期,2012年,頁115-119。
郭沫若,〈序《鹽鐵論》讀本〉,《新建設》第4期,1956 年,頁1-2。
陳直,〈漢晉人對《史記》的傳播及其評價〉,收於吳澤主編,《中國史學史論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3期,1981年,頁79-116。
陶天翼(Tao Tien-yi),〈Yen Tieh Lun(鹽鐵論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as a Historical Source〉,《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1996 年 12 月),頁 743-775。
彭新武,〈論鹽鐵會議的四重邏輯〉,《哲學動態》,2016年06期,頁24-31。
曾春海,〈述評陳大齊對義利之辨的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1期,2001年,頁977-987。
渡邊信一郎,〈漢代的財政運作與國家物流〉,載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靑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湯其領,〈漢初封國制探析〉,《史學月刊》第6期,1998年,頁34-38。
馮樹勳,〈從《鹽鐵論》看西漢公共討論空間之議事範圍與規則〉,《國文學報》第55期,2014年,頁1-34。
鲁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志平譯,〈《鹽鐵論》〉,載鲁惟一主編,《中國古代典籍導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黃俊傑,〈先秦儒家義利觀念的演變及其思想史的涵義〉,《漢學研究》第4卷第1期,1986年,頁109-151。
黃修明,〈中國古代酒禁論〉,《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3年,頁69-73。
黑琨,〈《鹽鐵論》成書時間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3年,頁76-79。
楊之水,〈脂麻通鑒.鹽鐵論〉,《瞭望》第 23 期,1993 年,頁34-35。
葛榮晉,〈朱熹的實學思想〉,載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蒲基維,〈辭章「修辭風格」初探──以古典詩詞為考察對象〉,載蒲基維,《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
劉運動,〈西漢王朝對匈奴採取的民族政策〉,《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8年,頁148-151。
影山崗,〈西漢的專賣制度〉,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硏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三)》,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蔣鐵初,〈中國古代的罪疑惟輕〉,《法學研究》第2期,2010年,頁196-197。
黎建球,〈儒家的王道思想:兼評杭亭頓《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5期,2003年,頁95-109。
龍文玲,〈《鹽鐵論》引書用書與西漢昭宣時期文學演進〉,《學術論壇》總第228期,2010年,頁147-152。
龍文玲,〈《鹽鐵論》引書用書蠡測〉,《中國典籍與文化》總第72期,2010年,頁49-57。
謝天佑、王家范,〈《鹽鐵論》論戰雙方經濟思想辨析〉,《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2年,頁17-31。
顧頡剛,〈《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顧頡剛,《古史辨》(第三冊),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睿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佩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h, Pei-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葉佩甄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h, Pei-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20 17:53:33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20 17:53: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3: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12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桓寬《鹽鐵論》記錄了漢昭帝時期「鹽鐵會議」御史大夫與賢良文學朝野兩方,關於國家治理之理論交鋒,此書重現西漢前、中期所面臨的種種政治、經濟、社會、國防等議題。本文旨在以「實學」的視角探討《鹽鐵論》之諸項議題,透過分析《鹽鐵論》中所論辯的議題內容與說理技巧,探究其中所展現的國家管理經驗與學術思想精華,希冀能進一步作為反思時代政治社會各種議題的歷史借鏡。
本文分別從「政治觀」、「經濟觀」、「學術觀」與「辯論之語言技巧」等面向,挖掘《鹽鐵論》中經世治國理念的基本價值。就政治觀而言,御史大夫強調以集權、法治的手段治理國家,以確保國家與社會民生的穩定,而賢良文學則批判御史大夫的集權乃是藉專營政策假公濟私,並且否定對外戰爭,主張治國的長久之計應是禮義教化而非法治,並指出法治必須依賴德治來調和,政治觀點傾向儒家「王天下」理想。就經濟觀而言,御史大夫認為官營工商業並非賢良文學所指控的倡末抑本、言利不言義,主張由國家主導鹽鐵業,方能同時保全農業發展的穩定,賢良文學則批判新經濟政策由於官僚舞弊反倒成為傷農的苛政,並以儒家道德化的經濟思想主張抑制所有工商業。學術觀方面,法家代表的御史大夫修正先秦法家國富民窮、國強民弱的僵硬邏輯,提出有別於商鞅或韓非抑末理論的「本末並重」,而賢良文學所主張的「抑末」,則是以保守的道德價值觀,取代董仲舒對於功利主義積極面的容許,可見雙方代表皆選擇性地使用儒、法兩家的學術觀,藉以申論各自的政治經濟觀點。至於,《鹽鐵論》辯論過程所展現的語言技巧,本文由理論依據、資料文本、申論氣勢三個面向加以觀察,以凸顯經典引用與文字美學在論辯場合中的「致用」向度,展現出美文的實用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提要 i
目次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5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一、專書 7
二、學位論文 10
三、期刊論文 12
第三節 研究內容方向 15
一、本研究相關基礎知識之概述 16
二、徵引諸書考證 16
三、《鹽鐵論》之思想 17
四、《鹽鐵論》之檢討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8
一、研究方法 18
二、研究限制 20
第二章 《鹽鐵論》之政治觀 21
第一節 諸侯豪強勢力與西漢政權 21
一、西漢諸侯王勢力之隆替 22
二、鹽鐵會議中關於集權或分權政治制度之爭論 29
第二節 匈奴問題與國防策略 33
一、漢初至武帝的匈奴政策 34
二、鹽鐵會議中關於征伐或安撫國防策略之爭論 37
第三節 治國之道 43
一、西漢儒法並用的雜霸政治 43
二、鹽鐵會議中關於德治或法治之爭論 46
第四節 小結 51
第三章 《鹽鐵論》之經濟觀 53
第一節 西漢經濟社會概況 54
一、西漢前期:無為政策與經濟的恢復發展期 54
二、西漢中期:有為政策與經濟的繁榮期 56
第二節 鹽鐵官營與酒榷存廢 59
一、鹽鐵官營 59
二、酒榷存廢 63
第三節 均輸平準與貨幣統一 67
一、均輸平準 67
二、貨幣統一 68
第四節 重本與抑末對立的觀念 71
一、「重本抑末」的各自詮釋 71
二、御史大夫的「本末並重」 73
第五節 小結 75
第四章 《鹽鐵論》之學術觀 77
第一節 法家「重本抑末」的修正 78
一、御史大夫的商業認同 79
二、富國與富民的兩全 80
第二節 儒家「王道思想」的落實 83
一、儒家與王道思想 83
二、賢良文學反戰思想的極大化 85
第三節 董仲舒「新儒學」思想的影響 88
一、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89
二、董仲舒的「義利論」 93
三、賢良文學對董仲舒的繼承與對「義利論」的挪用 96
第四節 小結 99
第五章 《鹽鐵論》文獻語言的實用觀 101
第一節 化用《詩經》以作為政策主張的理論依據 101
一、「引用」的修辭功能與文化心態 101
二、《鹽鐵論》中引用《詩經》的策略與技巧 105
第二節 《鹽鐵論》的辯論技巧 112
一、偏離辯論主題的攻擊言詞 112
二、以駢儷化的散文營造申論氣勢 119
三、以《史記》作為歷史資料的文本依據 121
第三節 小結 123
第六章 結論 125
參考文獻 129
zh_TW
dc.format.extent 458282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鹽鐵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學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世致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御史大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賢良文學zh_TW
dc.title (題名) 《鹽鐵論》實學思想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Practical Thought of The book “Yan Tie Lu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鹽鐵論》之文本
[漢]桓寬撰,林振翰校釋,《鹽鐵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漢]桓寬撰,張敦仁考證,《鹽鐵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王佩諍札記,《鹽鐵論校注札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桓寬撰,盧烈紅注譯,《新譯鹽鐵論》,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漢]桓寬撰,佐藤武敏譯注,《塩铁論:漢代の经济論爭》,東京:平凡社,1970年。

二、古籍專書
[西周]左丘明撰,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西周〕墨翟撰,吳毓江校注,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西周〕晏嬰撰,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東周〕公孫鞅撰,《商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東周]荀況撰,[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東周〕韓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
[漢]司馬遷撰,[南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一三〇卷》,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賈誼著,王利器校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漢]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漢〕董仲舒撰,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漢]董仲舒撰,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春秋繁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吳兢撰,[元]戈直集論,《貞觀政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朱熹集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年。
〔清〕焦循、[清]焦琥正義,《孟子正義》,臺北:世界書局,2017年。
〔清〕程樹德集釋,《論語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清〕劉寶楠、[清]劉恭冕正義,《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書局,2016年。
[英]耶方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著,[清]嚴復譯:《名學淺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三、當代專書
山根幸夫編,田人隆等譯,《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
化濤,《權力視域下的政策調整與思想論爭:《鹽鐵論》的政治學解讀》,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永,《鹽鐵論研究》,銀川:寧夏出版社,2010年。
王傑,《傳統實學與現代新實學文化》,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7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白兆麟,《鹽鐵論句法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
列文森(Joseph Levenson)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敎中國及其現代命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曲利麗,《兩漢之際文化精神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刑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何兆熊,《語用學綱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年。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余英時著,鄔文玲斗譯,何俊編,《漢代貿易與擴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冷飛鵬,《中國秦漢經濟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李書有主編,《儒學源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6年。
林平和,《鹽鐵論析論與校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林岳樞,《漢初的政治局勢論析》,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姜書閣,《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
胡適,《中國中古思想小史》,臺北:胡適紀念館,1969年。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78年。
孫關宏、胡雨春、任軍鋒主編,《政治學槪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徐漢昌,《鹽鐵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版。
唐凱麟等,《中國古代經濟倫理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馬大英,《漢代財政使》,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3年。
馬元材,《桑弘羊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張守軍,《中國歷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
梁啟超,《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變遷史》,上海:羣衆圖書公司,1926年。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思潮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崔德瑞、魯惟一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曾延偉,《兩漢社會經濟發展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賀凌虛,《西漢政治思想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88年。
黃樸民,《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黃囇莉,《人際和諧與衝──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葉世昌,《古代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葉振鵬主編,《中國財政通史(第二卷上冊)》,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董平均,《西漢分封制度研究──西漢諸侯王的隆替興衰考略》,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樹達,《鹽鐵論要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詹宏志,《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臺北:時報文化有限公司,1998年。
詹海雲,《清初學術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劉建明編著,《輿論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揚《鹽鐵論——富國之道》,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
蔡茂松,《韓國近世思想文化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鄭先興,《漢代思想史專題論稿.經濟思想專題》,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賴慶鴻,《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評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錢劍夫,《秦漢賦役制度考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謝天佑,《秦漢經濟政策與經濟思想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韓復智,《兩漢的經濟思想》,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9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權近,《陽村集》,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

四、學位論文
王建凱,《政策論辯中人身攻擊的比喻使用分析 : 以西漢《鹽鐵論》為例》,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古賴鳴喈,《《鹽鐵論》及其反映的時政研》,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李興,《《鹽鐵論》經濟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倫理學博士論文,2008年。
許芷昕,《從《鹽鐵論》與宋、清兩代之改革主張,析論中國歷史文化中「義」 與「利」的衝突問題》,臺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千容,《《鹽鐵論》中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論國家經濟問題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黃聖洋,《《鹽鐵論》官民經濟主張對立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15年。
楊珮君,《《鹽鐵論》中賢良、文學的儒學思想探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蔡季延,《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思想》,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蕭桂蘭,《從〈鹽鐵論〉看西漢經濟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山田藤芳,〈均輸平準與桑弘羊〉,載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靑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王小盾,〈詩六義原始〉,載林慶彰、蔣秋華主編,《經典的形成、流傳語詮釋(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王邦雄,〈儒道並行王道之路更寬廣〉,《宗教哲學》第65-66期,2013年,頁1-9。
石元康,〈市民社會與重本抑末──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一些障礙〉,載劉小楓、林立偉編,《中國近現代經濟倫理的變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正卿,〈漢武帝開發西南夷道的因與果〉,《歷史月刊》第261期,2009年,頁86-91。
西嶋定生著,李開元譯,〈武帝之死〉,載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卷三.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入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角谷常子,〈鹽鐵論の史料的性格——桓寛のよった資料を求めて〉,《東洋史研究》第 47 卷第 2 號(1988 年),頁 229-251。
辛冠潔,〈明清實學思潮及其現實意義〉,載中國實學研究會編,《中韓實學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屈萬里,〈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教說詩的迂曲〉,載林慶彰編著,《詩經硏究論集(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林靜茉,〈鹽鐵會議析評〉,《中國學術年刊》第23期,2002年,頁157-186。
侯潔之,〈由《新書》論賈誼政治理論的建構〉,《人文研究期刊》第6期,2009年,頁39-59。
姜廣輝,〈「實學」概念的歷史內涵〉,載《中國哲學(第16輯)》,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93年。
衷爾鉅,〈「實學」辨析〉,《中州學刊》第6期,1987年,頁61-63。
張金鑑,〈桓寛《鹽鐵論》的政治與經濟思想〉,《憲政評論》第13卷6期,1982年,頁6-9。
張書豔,〈匈奴和親政策初探〉,《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1期,2010年,頁94-99。
梅廣,〈「內聖外王」考略〉,《清華學報》第41卷第4期,2011年,頁621-667。
郭延坡,〈內聖外王政治倫理察辨〉,《嶺南學刊》2012卷第2期,2012年,頁115-119。
郭沫若,〈序《鹽鐵論》讀本〉,《新建設》第4期,1956 年,頁1-2。
陳直,〈漢晉人對《史記》的傳播及其評價〉,收於吳澤主編,《中國史學史論集(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弱水,〈「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史學評論》第3期,1981年,頁79-116。
陶天翼(Tao Tien-yi),〈Yen Tieh Lun(鹽鐵論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as a Historical Source〉,《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第四分(1996 年 12 月),頁 743-775。
彭新武,〈論鹽鐵會議的四重邏輯〉,《哲學動態》,2016年06期,頁24-31。
曾春海,〈述評陳大齊對義利之辨的研究〉,《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1期,2001年,頁977-987。
渡邊信一郎,〈漢代的財政運作與國家物流〉,載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靑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湯其領,〈漢初封國制探析〉,《史學月刊》第6期,1998年,頁34-38。
馮樹勳,〈從《鹽鐵論》看西漢公共討論空間之議事範圍與規則〉,《國文學報》第55期,2014年,頁1-34。
鲁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志平譯,〈《鹽鐵論》〉,載鲁惟一主編,《中國古代典籍導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黃俊傑,〈先秦儒家義利觀念的演變及其思想史的涵義〉,《漢學研究》第4卷第1期,1986年,頁109-151。
黃修明,〈中國古代酒禁論〉,《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3年,頁69-73。
黑琨,〈《鹽鐵論》成書時間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2003年,頁76-79。
楊之水,〈脂麻通鑒.鹽鐵論〉,《瞭望》第 23 期,1993 年,頁34-35。
葛榮晉,〈朱熹的實學思想〉,載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
蒲基維,〈辭章「修辭風格」初探──以古典詩詞為考察對象〉,載蒲基維,《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
劉運動,〈西漢王朝對匈奴採取的民族政策〉,《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8年,頁148-151。
影山崗,〈西漢的專賣制度〉,載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硏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三)》,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蔣鐵初,〈中國古代的罪疑惟輕〉,《法學研究》第2期,2010年,頁196-197。
黎建球,〈儒家的王道思想:兼評杭亭頓《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5期,2003年,頁95-109。
龍文玲,〈《鹽鐵論》引書用書與西漢昭宣時期文學演進〉,《學術論壇》總第228期,2010年,頁147-152。
龍文玲,〈《鹽鐵論》引書用書蠡測〉,《中國典籍與文化》總第72期,2010年,頁49-57。
謝天佑、王家范,〈《鹽鐵論》論戰雙方經濟思想辨析〉,《中國史研究》第4期,1982年,頁17-31。
顧頡剛,〈《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顧頡剛,《古史辨》(第三冊),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02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