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張仲素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Jang Jung-Su
作者 邱煜翔
Qiu, Yu-Xiang
貢獻者 陳成文
Chen, Cheng-Wen
邱煜翔
Qiu, Yu-Xiang
關鍵詞 張仲素
唐代律賦
《賦譜》
用韻
句式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3:44 (UTC+8)
摘要 受科舉制度影響,律賦作為唐代選才取士的文學載體,在作家與作品數量上皆有可觀之處。李程、王起、白居易、白行簡及張仲素等人,被認為是中唐律賦創作的代表大家。透過對名家作品的賞析,希冀能窺見中唐律賦的形貌與特色。
張仲素兼擅於詩賦創作,《全唐詩》錄詩三十二首,《全唐賦》收賦作十八篇。在律賦的格律與規範亦有鑽研,著有《賦樞》、《詞圃》等書,出入於理論與實踐之間。藉由對張仲素作品的探查,將使吾人了解其賦作的內容風格,並對中唐律賦的音韻與形式結構有更深入而充足的認識。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的說明。第二章將張仲素律賦依題材的不同,分為「天文地理」、「器物用品」、「草木鳥獸」與「史事掌故」四類,針對其賦題來源與賦作內容進行分析。第三章為張仲素律賦在用韻上的討論,解析各篇律賦的押韻情形。第四章則以各篇律賦所使用的句型和構篇的句式為主題,討論張仲素律賦在形式上的特色。第五章為結論,總結張仲素律賦在「題材內容」、「用韻情形」與「句式結構」等面向上的創作特色。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魏]王弼等注:《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張景耀主編:《論語注疏》下冊,臺北:弘毅出版社,1994年。
[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房玄齡:《晉書》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趙璘:《因話緣》,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宋〕歐陽脩、宋祁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王應麟:《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出版社,197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210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汪廷訥:《汪廷訥戲曲集》,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余丙照:《增註賦學人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阮元校刻、蔣鵬翔主編:《阮刻尚書注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臺北:中國船山協會,1972年。
[清]王闓運:《八代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蔣廷錫、陳夢雷等編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丁福林選編:《謝靈運鮑照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天海:《穆天子傳譯注.燕丹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何書置:《柳宗元研究》,湖南:嶽麓書社,1994年。
呂友仁:《周禮譯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2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瀋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點校:《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葉光大:《貞觀政要譯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4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錢宗武、灝譯注:《尚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台灣書店,1998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2年。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施丁:《漢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孫海通、王海燕編輯:《全唐詩》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孫福軒、韓泉欣:《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冊,臺北:華正出版社,1985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三、學位論文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田寧:《唐代諷刺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瀋陽: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王辰:〈細膩柔婉音與粗獷剛健聲──略談張仲素的閨怨及邊塞詩作〉,《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14年4月,頁11-14。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 12 月,頁889-906。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話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學報》第36卷第 1 期,1999年1月。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 2 期。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1997年第3期。
何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載於《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 2 月,頁46-49。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 40卷第2期,2004年 4月。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
祈立峰:〈聲律的實踐與示範:論唐律賦「題韻」與「題義」的互文性〉,《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年4月,頁23-39。
洪銘吉:〈唐代試賦律引經研究〉,《科學期刊》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
徐子方:〈道德和命運的博弈——關漢卿《裴度還帶》剖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4 期,2008 年11月,頁 60-63。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年7 月。
郭建勛、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1 期,1987年 1 月。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 2000—2014)〉,《成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 1 期,頁127-160。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1990年第 3 期,頁247-25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 4 期,頁115-119。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 1 期。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 1994年第6期,頁86-95。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69-88。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 期,1998年5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8。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14,2008年7月,頁115-148。
程千帆:〈辭賦略說〉,《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第 4 期。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1992年第3期。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為中心〉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黃麗月:〈律賦的形成、發展與特徵——以唐宋為斷代〉,《思辯集》第6期,2003年3月,頁117~146。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92-95。
葉幼明:〈歷代賦論述要〉,《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葉幼明:〈賦論發微〉,《求索》1990年第3期。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大學報》增刊 1993年第7輯 。
詹杭倫:〈王芑孫及其《讀賦巵言》敘論〉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詹杭倫:〈《雨村賦話》對《律賦衡裁》的沿襲與創新〉,收錄於《中山大學辭賦學術研討會》,2004年。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5年 5 月,頁239-27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月,頁146-149。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年2月。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2 卷第2期,2010年4月,頁 79-84。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1-38。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4月,頁53-74。
蔡鍾祥:〈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33-547。
柏夷(S. Kenkamp):〈賦譜略述〉,《中華文史叢論》第49輯,1992年,頁149-161。
耿美香:〈唐張仲素律賦用韻分析〉,《神州》第九期,2013年1月,頁7。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 17 期,1985年5月,頁 9-20。
許銘全:〈現存《元和三舍人集》相關問題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七期,2017年8月,頁43-79。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年3月。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市: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1-35。
簡宗梧:《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唐律賦典律之研究》逢甲大學研究群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7月31日計畫編號:FCU-RD-90-02-01。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錄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頁 109-12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1999年,頁59-78。
簡宗梧:〈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769-790。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漳州:師範學院, 2001年11月。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第 5 期,1991年,頁68-73 。
鄺健行主編:〈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第 13 期,1994年。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 1 期,1993年,頁 24-34 。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
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出版社)1994 -2018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1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Cheng-W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煜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Qiu, Yu-Xi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煜翔zh_TW
dc.creator (作者) Qiu, Yu-Xi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20 17:53:44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20 17:53: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3: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1201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受科舉制度影響,律賦作為唐代選才取士的文學載體,在作家與作品數量上皆有可觀之處。李程、王起、白居易、白行簡及張仲素等人,被認為是中唐律賦創作的代表大家。透過對名家作品的賞析,希冀能窺見中唐律賦的形貌與特色。
張仲素兼擅於詩賦創作,《全唐詩》錄詩三十二首,《全唐賦》收賦作十八篇。在律賦的格律與規範亦有鑽研,著有《賦樞》、《詞圃》等書,出入於理論與實踐之間。藉由對張仲素作品的探查,將使吾人了解其賦作的內容風格,並對中唐律賦的音韻與形式結構有更深入而充足的認識。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的說明。第二章將張仲素律賦依題材的不同,分為「天文地理」、「器物用品」、「草木鳥獸」與「史事掌故」四類,針對其賦題來源與賦作內容進行分析。第三章為張仲素律賦在用韻上的討論,解析各篇律賦的押韻情形。第四章則以各篇律賦所使用的句型和構篇的句式為主題,討論張仲素律賦在形式上的特色。第五章為結論,總結張仲素律賦在「題材內容」、「用韻情形」與「句式結構」等面向上的創作特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持續開展唐代律賦的研究,重新看見唐代律賦的價值 1
二、填補張仲素律賦研究的空白,抉發張仲素律賦的價值 4
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9
一、研究範圍 9
二、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張仲素律賦題材內容 20
第一節 天文地理 22
一、〈漲昆明池賦 以「池滿春流思象河漢」為韻〉22
二、〈鑒止水賦 以「澄虛納照遇象分形」為韻〉23
三、〈玉鉤賦 以「常協正經故無朓朒」為韻〉25
四、〈山呼萬歲賦 以「大君升中維嶽兆祥」為韻〉26
五、〈窗中列遠岫賦 以「山遠而見如在諸掌」為韻〉29
六、〈管中窺天賦 擬以「觀夫則能眇外」為韻〉31
七、〈河橋竹索賦 以「誰謂河廣一葦航之」為韻〉34
第二節 器物用品 36
一、〈信圭賦 以「分形立象以保乎身」為韻〉36
二、〈迴文錦賦 以「文思精絕今古傳賞」為韻〉38
三、〈玉磬賦 擬以「偕聲同氣律興曲碧」為韻〉40
第三節 草木鳥獸 43
一、〈稼如雲賦 以「農夫望歲歡以滌場」為韻〉43
二、〈黃雀報白環賦 以「靈禽感德報以白環」為韻〉44
三、〈反舌無聲賦 以「氣感聲盡取以候時」為韻〉46
四、〈千金市駿骨賦 「以題為韻」〉49
第四節 史事掌故 51
一、〈三復白圭賦 以「立身慎言思是用則」為韻〉51
二、〈公儀休焚機賦 以「政者為理敦俗」為韻〉53
三、〈繪事後素賦 以「五色成文彰之在素」為韻〉54
四、〈穆天子宴瑤池賦 以「眾仙護儀靈感斯集」為韻〉56
第三章 張仲素律賦用韻研究 59
第一節 題下限八韻 59
一、題限八韻,依次遞用 60
二、題限八韻,未依次遞用 62
第二節 題限六韻及題下無限韻字 68
一、題下限韻六韻 68
二、題下無限韻字 69
第三節 韻題平仄與位置 70
一、韻題平仄及統計分析 70
二、說明 72
三、韻題平仄分析 75
四、韻題位置 76
第四節 韻部分析 78
一、統計 78
二、用韻分析 80
三、解鐙韻 84
四、題下限韻字漏韻 88
五、限韻字兩字同韻 89
六、用韻頻率 89
七、首句入韻91
第四章 張仲素律賦句式研究 97
第一節 張仲素律賦句型 98
一、發漫送 98
二、對句 102
三、隔 106
第二節 張仲素律賦句式之形態 110
一、符合《賦譜》之句式 110
二、不符合《賦譜》之句式 113
第三節 張仲素律賦句式之分析 140
一、句型 140
二、字數 147
三、句式 151
第五章 結 論 157
一、題材內容 157
二、用韻情形 159
三、句式結構 161
附 錄:張仲素律賦「用韻」與「句式」彙整表 165
一、〈稼如雲賦 以「農夫望歲歡以滌場」為韻〉 165
二、〈三復白圭賦 以「立身慎言思是用則」為韻〉 167
三、〈公儀休焚機賦 以「政者為理敦俗」為韻〉 169
四、〈信圭賦 以「分形立象以保乎身」為韻〉 171
五、〈黃雀報白環賦 以「靈禽感德報以白環」為韻〉 173
六、〈迴文錦賦 以「文思精絕今古傳賞」為韻〉 175
七、〈漲昆明池賦 以「池滿春流思象河漢」為韻〉 178
八、〈鑒止水賦 以「澄虛納照遇象分形」為韻〉 180
九、〈繪事後素賦 以「五色成文彰之在素」為韻〉 183
十、〈穆天子宴瑤池賦 以「眾仙護儀靈感斯集」為韻〉185
十一、〈玉鉤賦 以「常協正經故無朓朒」為韻〉188
十二、〈反舌無聲賦 以「氣感聲盡取以候時」為韻〉191
十三、〈山呼萬歲賦 以「大君升中維嶽兆祥」為韻〉193
十四、〈窗中列遠岫賦 以「山遠而見如在諸掌」為韻〉196
十五、〈管中窺天賦 擬以「觀夫則能眇外」為韻〉199
十六、〈玉磬賦 擬以「偕聲同氣律興曲碧」為韻〉201
十七、〈千金市駿骨賦 「以題為韻」〉203
十八、〈河橋竹索賦 以「誰謂河廣一葦航之」為韻〉206
參考書目 209
zh_TW
dc.format.extent 556506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1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張仲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代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用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句式zh_TW
dc.title (題名) 張仲素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Jang Jung-Su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魏]王弼等注:《老子四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張景耀主編:《論語注疏》下冊,臺北:弘毅出版社,1994年。
[晉]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房玄齡:《晉書》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趙璘:《因話緣》,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宋〕歐陽脩、宋祁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宋]王應麟:《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宋]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出版社,1973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210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汪廷訥:《汪廷訥戲曲集》,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余丙照:《增註賦學人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阮元校刻、蔣鵬翔主編:《阮刻尚書注疏》,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清]王夫之:《船山遺書全集》,臺北:中國船山協會,1972年。
[清]王闓運:《八代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蔣廷錫、陳夢雷等編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丁福林選編:《謝靈運鮑照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天海:《穆天子傳譯注.燕丹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何書置:《柳宗元研究》,湖南:嶽麓書社,1994年。
呂友仁:《周禮譯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2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瀋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點校:《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葉光大:《貞觀政要譯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4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錢宗武、灝譯注:《尚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台灣書店,1998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 : 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2年。
林尹:《周禮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施丁:《漢書新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孫海通、王海燕編輯:《全唐詩》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孫福軒、韓泉欣:《歷代賦論彙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冊,臺北:華正出版社,1985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繆文遠:《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三、學位論文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田寧:《唐代諷刺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瀋陽: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王辰:〈細膩柔婉音與粗獷剛健聲──略談張仲素的閨怨及邊塞詩作〉,《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14年4月,頁11-14。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 12 月,頁889-906。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話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學報》第36卷第 1 期,1999年1月。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 2 期。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1997年第3期。
何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載於《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 2 月,頁46-49。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 40卷第2期,2004年 4月。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年2月。
祈立峰:〈聲律的實踐與示範:論唐律賦「題韻」與「題義」的互文性〉,《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年4月,頁23-39。
洪銘吉:〈唐代試賦律引經研究〉,《科學期刊》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0年。
徐子方:〈道德和命運的博弈——關漢卿《裴度還帶》剖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4 期,2008 年11月,頁 60-63。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年7 月。
郭建勛、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1 期,1987年 1 月。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 2000—2014)〉,《成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 1 期,頁127-160。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1990年第 3 期,頁247-25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 4 期,頁115-119。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 1 期。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 1994年第6期,頁86-95。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69-88。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 期,1998年5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8。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14,2008年7月,頁115-148。
程千帆:〈辭賦略說〉,《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第 4 期。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1992年第3期。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為中心〉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黃麗月:〈律賦的形成、發展與特徵——以唐宋為斷代〉,《思辯集》第6期,2003年3月,頁117~146。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92-95。
葉幼明:〈歷代賦論述要〉,《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
葉幼明:〈賦論發微〉,《求索》1990年第3期。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大學報》增刊 1993年第7輯 。
詹杭倫:〈王芑孫及其《讀賦巵言》敘論〉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詹杭倫:〈《雨村賦話》對《律賦衡裁》的沿襲與創新〉,收錄於《中山大學辭賦學術研討會》,2004年。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2015年 5 月,頁239-27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月,頁146-149。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年2月。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2 卷第2期,2010年4月,頁 79-84。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1-38。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4月,頁53-74。
蔡鍾祥:〈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33-547。
柏夷(S. Kenkamp):〈賦譜略述〉,《中華文史叢論》第49輯,1992年,頁149-161。
耿美香:〈唐張仲素律賦用韻分析〉,《神州》第九期,2013年1月,頁7。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 17 期,1985年5月,頁 9-20。
許銘全:〈現存《元和三舍人集》相關問題考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七期,2017年8月,頁43-79。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年3月。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市: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1-35。
簡宗梧:《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唐律賦典律之研究》逢甲大學研究群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2年7月31日計畫編號:FCU-RD-90-02-01。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錄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頁 109-12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1999年,頁59-78。
簡宗梧:〈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769-790。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漳州:師範學院, 2001年11月。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第 5 期,1991年,頁68-73 。
鄺健行主編:〈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第 13 期,1994年。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 1 期,1993年,頁 24-34 。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
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出版社)1994 -2018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88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