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華語教學中的慣用語課程設計與實踐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Idioms in TCSL
作者 林宜諭
Lin, I-Yu
貢獻者 楊明璋
林宜諭
Lin, I-Yu
關鍵詞 慣用語
華語文教學
行動研究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4:31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針對華語慣用語發展教學課程,並設計適合台灣的外籍學習者使用的華語慣用語教材。慣用語是日常生活中頻繁且習慣使用的固定短語,然而,慣用語具語義雙層性,通常單就字面義無法理解深層義的特性,而慣用語的形成亦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有些慣用語背後典故蘊含豐富的華人文化意涵,這通常都是學習者在華語學習的難點之一。此外,目前台灣對於慣用語教學的研究不多,針對慣用語教學的教材也不常見。因此,研究者欲設計華語慣用語的教材,並實際進行教學實施,希望經過課程,能提升學習者與母語者溝通上的交際效益,亦能對華人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本研究先透過文本分析法探討目前台灣較常見的綜合性教材以及中國大陸較常用的慣用語專門教材,參考教材編寫內容及架構等以進行本研究慣用語教材設計。接著以行動研究法實施第一輪教學,配合調查研究法使用課堂問卷、訪談等資料為研究工具,再透過分析課堂錄音、教師日誌、問卷、訪談結果等資料對教材及課程設計進行修正,並實施第二輪教學。最後以蒐集的資料為依據,分析並評估教學實施成果及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ADDIE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施,透過慣用語典故故事的說明,除了使學習者理解慣用語形成背景,加深對慣用語的印象,也使學習者能更了解華人文化,並使用電影、電視劇或新聞片段影片為輔助教材,從影片提供的情境背景讓學習者更清楚慣用語使用的時機,同時提升課程的趣味性。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課程多數學習者同意口語能力有進步,對於華人文化亦有進一步的了解。而在教材設計上應注意使用生詞的難易度,考量符合學習者程度的詞彙。最後提出本研究慣用語教學的優缺點與對往後相關研究的建議。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5。臺北:正中書局。
葉德明(主編)(2002)。遠東生活華語1-3。臺北:遠東圖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1-6。臺北:聯經出版社。
沈建華(2009)。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鄭偉麗(2008)。慣用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劉蘭民(2017)。漢語・縱橫 漢語慣用語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勤(2006)。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德春(1996)。新慣用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邢福義(2015)。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新北:正中書局。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新北:正中書局。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
周薦(2004)。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
周明強(2005)。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高歌東(1986)。慣用語再探。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五南圖書。
馬國凡(1961)。諺語•歇後語•慣用語。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馬國凡、高歌東(1982)。慣用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孫維張(1989)。漢語熟語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崔希亮(1997)。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崔永華(2005)。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崔永華(2014)。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符淮青(2011)。現代漢語詞彙。香港:商務印書館。
符淮青(2012)。漢語詞彙學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添洲(2008)。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五南圖書。
張金蘭(2016)。華語文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文光圖書。
黃濤(2005)。中國民俗通志・民間語言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黃伯榮,廖序東(2007)。現代漢語.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曾子凡(2008)。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溫端政(1985)。諺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溫端政、周薦(2000)。20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太原:書海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書局。
劉元(2017)。一本書讀懂中國傳統文化。臺北:海鴿文化。
Carr&Kammis著、劉唯玉等譯(2019)。邁向批判係典範-教育、知識與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Kramsch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勤(1982)。〈論慣用語〉。《語文研究》,1,141-150。
王收奇(2009)。〈「三字格」慣用語的語義构成及修辭作用〉。《語文學刊》,7,71-73+109。
王利、任志婷(2018)。〈《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慣用語研究——兼與《中國慣用語大辭典》比較〉。《中北大學學報》,34,1,84-89。
王季香(2011)。〈漢語慣用語動賓詞組的語法分析及其TCSL語法教學策略〉。《應華學報》,9,175-204。
王韋傑(2013)。〈看電視學華語-以電視劇為教材的教學設計〉。《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1,225-247。
王靜(2018)。〈故事之外的精彩──主題式電影片段文化教學〉。《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6,125-144。
王強、王星、安玉香(2015)。〈跨文化交流中的慣用語探究〉。《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3,319-324。
王艷芳(2009)。〈留學生運用慣用語的語義偏誤及成因〉。《理論界》,6,143-144。
李行健(2002)。〈慣用語的研究和規范問題〉。《語言文字應用》,1,55-60。
車曉庚(2006)。〈慣用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與應對策略〉。《語言文字應用》,2,33-35。
吳曉明、張金橋(2006)。〈留學生漢語慣用語理解特點的實驗研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36-42。
呂冀平、戴昭銘、張家驊(1987)。〈慣用語的劃界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6,468-477。
周薦(1994)。〈熟語的經典性和非經典性〉。《語文研究》,3,33-38。
周薦(1998)。〈慣用語新論〉。《語言教學與研究》,1,128-139。
邱湘雲(2016)。〈華語五官慣用語概念隱喻及其教學研究〉。《應華學報》,17,37-70。
孟繁傑(2005)。〈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研究〉。《海外華文教育》,2,65-71。
施寶義、姜林森、潘玉江(1982)。〈漢語慣用語簡說〉。《語言與教學研究》,4,87-101。
馬曉娜(2008)。〈留學生使用漢語慣用語的偏誤分析及對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129-132。
馬利軍、張積家(2011)。〈漢語三字格慣用語的語義性質及其關係〉。《語言文字應用》,1,64-72。
梁小龍(2010)。〈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學習〉。《語言教學研究》,11,124-125。
陳光磊(1992)。〈慣用語的修辭性能〉。《修辭學習》,1,37-38。
潘先軍(2003)。〈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習慣用語問題〉。《漢字文化》,4,32-35。

三、學位論文
王洪玉(2015)。〈對外漢語教材《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黑龍江。
付瑩(2012)。〈《慣用語教程》與《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的比較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吉林。
杜元敏(2007)。〈《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慣用語比較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山東。
周莉(2016)。〈對外漢語慣用語教材編寫及教學策略研究——以《漢語・縱橫 漢語慣用語教程》與《漢語慣用語學習手冊》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士學位論文,南寧。
尚春紅(2012)。〈《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教材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吉林。
金惠珍(2013)。〈韓中身體慣用語中的比喻現象探究與教學應用:從容器和食物概念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
陳雅芳(2015)。〈中高級俗諺語教材設計及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臺北。
陳雅惠(2013)。〈常用動賓三字格慣用語融入中級華語文教學行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
黃婷(2015)。〈語境在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湖南。
趙冀(2011)。〈《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慣用語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河北。
蔣瑞(2015)。〈對外漢語慣用語教材編寫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吉林。
鄭伃君(2007)。〈華語慣用語的教學策略及教材建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高雄。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104161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6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明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宜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I-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宜諭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I-Yu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20 17:54:31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20 17:54: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20 17:54: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61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9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61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針對華語慣用語發展教學課程,並設計適合台灣的外籍學習者使用的華語慣用語教材。慣用語是日常生活中頻繁且習慣使用的固定短語,然而,慣用語具語義雙層性,通常單就字面義無法理解深層義的特性,而慣用語的形成亦常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相關,有些慣用語背後典故蘊含豐富的華人文化意涵,這通常都是學習者在華語學習的難點之一。此外,目前台灣對於慣用語教學的研究不多,針對慣用語教學的教材也不常見。因此,研究者欲設計華語慣用語的教材,並實際進行教學實施,希望經過課程,能提升學習者與母語者溝通上的交際效益,亦能對華人文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本研究先透過文本分析法探討目前台灣較常見的綜合性教材以及中國大陸較常用的慣用語專門教材,參考教材編寫內容及架構等以進行本研究慣用語教材設計。接著以行動研究法實施第一輪教學,配合調查研究法使用課堂問卷、訪談等資料為研究工具,再透過分析課堂錄音、教師日誌、問卷、訪談結果等資料對教材及課程設計進行修正,並實施第二輪教學。最後以蒐集的資料為依據,分析並評估教學實施成果及學習成效。
本研究採用ADDIE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施,透過慣用語典故故事的說明,除了使學習者理解慣用語形成背景,加深對慣用語的印象,也使學習者能更了解華人文化,並使用電影、電視劇或新聞片段影片為輔助教材,從影片提供的情境背景讓學習者更清楚慣用語使用的時機,同時提升課程的趣味性。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課程多數學習者同意口語能力有進步,對於華人文化亦有進一步的了解。而在教材設計上應注意使用生詞的難易度,考量符合學習者程度的詞彙。最後提出本研究慣用語教學的優缺點與對往後相關研究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3
第四節 預期學術價值與貢獻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慣用語的研究 5
第二節 華語慣用語的教學研究 10
第三節 綜合性教材與慣用語教材分析 13
第四節 華語文教材編寫與設計 23
第五節 華語文教學設計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3
第三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章 華語慣用語教學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第一輪教學設計與實施 39
第二節 第一輪教學實施及學習成效分析 45
第三節 教學設計修正與第二輪教學實施 74
第四節 第二輪教學實施及學習成效分析 81
第五節 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7
第二節 教學與研究建議 109
參考文獻 113
附錄一 教學前調查問卷 117
附錄二 課堂問卷(以第一課為例) 120
附錄三 第一輪教學課後問卷 122
附錄四 第二輪教學課後問卷 123
附錄五 學習者滿意度問卷範例 124
附錄六 訪談題綱範例 125
附錄七 本研究使用之慣用語 126
附錄八 第一輪慣用語教材設計 127
附錄九 第二輪慣用語教材設計 149
zh_TW
dc.format.extent 772261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61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慣用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華語文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動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華語教學中的慣用語課程設計與實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Idioms in TCS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5。臺北:正中書局。
葉德明(主編)(2002)。遠東生活華語1-3。臺北:遠東圖書。
鄧守信(主編)(2015)。當代中文課程1-6。臺北:聯經出版社。
沈建華(2009)。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鄭偉麗(2008)。慣用語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劉蘭民(2017)。漢語・縱橫 漢語慣用語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勤(2006)。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德春(1996)。新慣用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邢福義(2015)。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新北:正中書局。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2014)。兒童華語教學導論。新北:正中書局。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
周薦(2004)。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
周明強(2005)。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高歌東(1986)。慣用語再探。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涂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五南圖書。
馬國凡(1961)。諺語•歇後語•慣用語。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馬國凡、高歌東(1982)。慣用語。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孫維張(1989)。漢語熟語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崔希亮(1997)。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崔永華(2005)。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研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崔永華(2014)。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符淮青(2011)。現代漢語詞彙。香港:商務印書館。
符淮青(2012)。漢語詞彙學史。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添洲(2008)。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臺北:五南圖書。
張金蘭(2016)。華語文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文光圖書。
黃濤(2005)。中國民俗通志・民間語言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黃伯榮,廖序東(2007)。現代漢語.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曾子凡(2008)。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溫端政(1985)。諺語。北京:商務印書館。
溫端政、周薦(2000)。20世紀的漢語俗語研究。太原:書海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書局。
劉元(2017)。一本書讀懂中國傳統文化。臺北:海鴿文化。
Carr&Kammis著、劉唯玉等譯(2019)。邁向批判係典範-教育、知識與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Kramsch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勤(1982)。〈論慣用語〉。《語文研究》,1,141-150。
王收奇(2009)。〈「三字格」慣用語的語義构成及修辭作用〉。《語文學刊》,7,71-73+109。
王利、任志婷(2018)。〈《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慣用語研究——兼與《中國慣用語大辭典》比較〉。《中北大學學報》,34,1,84-89。
王季香(2011)。〈漢語慣用語動賓詞組的語法分析及其TCSL語法教學策略〉。《應華學報》,9,175-204。
王韋傑(2013)。〈看電視學華語-以電視劇為教材的教學設計〉。《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1,225-247。
王靜(2018)。〈故事之外的精彩──主題式電影片段文化教學〉。《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6,125-144。
王強、王星、安玉香(2015)。〈跨文化交流中的慣用語探究〉。《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3,319-324。
王艷芳(2009)。〈留學生運用慣用語的語義偏誤及成因〉。《理論界》,6,143-144。
李行健(2002)。〈慣用語的研究和規范問題〉。《語言文字應用》,1,55-60。
車曉庚(2006)。〈慣用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難點與應對策略〉。《語言文字應用》,2,33-35。
吳曉明、張金橋(2006)。〈留學生漢語慣用語理解特點的實驗研究〉。《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36-42。
呂冀平、戴昭銘、張家驊(1987)。〈慣用語的劃界和釋義問題〉。《中國語文》,6,468-477。
周薦(1994)。〈熟語的經典性和非經典性〉。《語文研究》,3,33-38。
周薦(1998)。〈慣用語新論〉。《語言教學與研究》,1,128-139。
邱湘雲(2016)。〈華語五官慣用語概念隱喻及其教學研究〉。《應華學報》,17,37-70。
孟繁傑(2005)。〈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研究〉。《海外華文教育》,2,65-71。
施寶義、姜林森、潘玉江(1982)。〈漢語慣用語簡說〉。《語言與教學研究》,4,87-101。
馬曉娜(2008)。〈留學生使用漢語慣用語的偏誤分析及對策〉。《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129-132。
馬利軍、張積家(2011)。〈漢語三字格慣用語的語義性質及其關係〉。《語言文字應用》,1,64-72。
梁小龍(2010)。〈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慣用語學習〉。《語言教學研究》,11,124-125。
陳光磊(1992)。〈慣用語的修辭性能〉。《修辭學習》,1,37-38。
潘先軍(2003)。〈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習慣用語問題〉。《漢字文化》,4,32-35。

三、學位論文
王洪玉(2015)。〈對外漢語教材《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黑龍江。
付瑩(2012)。〈《慣用語教程》與《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的比較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吉林。
杜元敏(2007)。〈《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慣用語比較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山東。
周莉(2016)。〈對外漢語慣用語教材編寫及教學策略研究——以《漢語・縱橫 漢語慣用語教程》與《漢語慣用語學習手冊》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士學位論文,南寧。
尚春紅(2012)。〈《漢語口語習慣用語教程》教材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吉林。
金惠珍(2013)。〈韓中身體慣用語中的比喻現象探究與教學應用:從容器和食物概念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
陳雅芳(2015)。〈中高級俗諺語教材設計及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臺北。
陳雅惠(2013)。〈常用動賓三字格慣用語融入中級華語文教學行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學位論文,臺北。
黃婷(2015)。〈語境在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湖南。
趙冀(2011)。〈《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慣用語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河北。
蔣瑞(2015)。〈對外漢語慣用語教材編寫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吉林。
鄭伃君(2007)。〈華語慣用語的教學策略及教材建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高雄。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92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