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漫畫的文法系譜:以1980年代的本土漫畫雜誌為中心
The Genealogy of the Grammar of Taiwanese Comics: Focusing on the Local Comic Magazines in 1980s
作者 施長甫
Shih, Chang-Fu
貢獻者 李衣雲
Lee, I-Yun
施長甫
Shih, Chang-Fu
關鍵詞 台灣漫畫
漫畫文法
復興商工
時報系
翻印日本漫畫
反日
Taiwanese comics
the grammar of comics
Fu-Hsin Trade & Arts School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pirate Japanese comics
anti-Japanese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07:56 (UTC+8)
摘要 近十年來,在台灣能持續看到討論什麼是台灣漫畫的特色,而往前追溯的話,這樣的討論在1990年前後就已經出現,這些討論的對象是伴隨漫畫審查制產生的台灣漫畫斷層後,1980年代興起的新一代本土漫畫。這些意見認為本土漫畫模仿日本漫畫,但是這些意見將日本漫畫視為不證自明的存在,而忽略了日本漫畫其實充滿了多樣性,因此無法清楚說明本土漫畫如何模仿日本漫畫。另外,這些意見從故事設定、畫風等切入批評,而沒有注意到故事設定、畫風等「內容」是以共通「形式」為基礎上多樣化的展現,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先釐清對於普遍化的漫畫「形式」的理解,而直接單就各個實踐的「內容」作討論,往往會使得論說變得模糊不清。
這些意見不是基於對漫畫形式的理解提出批評,而是主觀性發言,而這種主觀性發言與國民黨政府帶來的反日社會脈絡有關。以牛哥為首的人批評日本漫畫的意見能成為「事實」,除了因為自身的高社會、文化資本所帶來的話語權,也因為這些意見符合檯面上的反日社會脈絡。在這樣的脈絡下,1980年代的新一代本土漫畫家提出不要一味模仿日本漫畫,而要發展自己的特色,但是如何在作品中展現自己的特色卻缺乏實際的分析說明。
1980年代的本土漫畫雜誌大致可以分成時報系與非時報系,時報系嘗試推廣歐美漫畫等日本漫畫以外的漫畫,而非時報系則與日本漫畫具親近性。從連載陣容來看,有一批本土漫畫家持續在時報系的雜誌上刊登作品,另一批則是游移在時報系與非時報系的雜誌之間,這與漫畫家的教育背景及出道方式有關。
根據先行研究,從漫畫的形式,也就是漫畫文法切入,才能有效分析不同文化的敘事差異。經過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被他人評價或聲稱自己的作品已經脫離日本漫畫的漫畫家,或是承認自己的作品學習自日本漫畫,但是表示會發展自己特色的漫畫家,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都運用了日本漫畫的漫畫文法與敘事方式。然而文化並非無中生有,即使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影響也不等於不具備自己文化的獨創性。
Since the last ten years, there have been some discussions of the features of Taiwanese comics in Taiwan. In fact, this topic has been discussed since 1990, and the object at that time was local comics which appeared in the 1980s. In the discussions, local comics were criticized for imitating Japanese comics, but Japanese comics are various, so the criticism could not explain clearly how local comics imitated Japanese comics. Besides, the criticism was based on settings, drawing styles and so on. However, settings and drawing styles are “contents,” and “contents” are various developments based on “forms,” so the discussions will not be exact if we only focus on “contents” without clarification about “forms” of comics.
The criticism was not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forms of comics but subjective, and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anti-Japanese social context brought by KMT. The criticism against Japanese comics made by comic artist Li Fei-Meng and other people became “facts” not only because they possessed the power of discourse caused by their high social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but also because their opinions fitted the anti-Japanese social context. In this context, local comic artists in the 1980s said comic artists should create uniquely instead of imitating Japanese comics, but there were no analytical proof showing how they created uniquely.
Local comic magazines in the 1980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and the group of non-China Times.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tried to promote European comics and American comics and so on rather than Japanese comics, and the group of non-China Times was close to Japanese comics. Regarding comic artists in the comic magazines, one group of comic artists kept appearing in the magazines of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and the other group of comic artists moved between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and the group of non-China Times. This was related to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the way they debuted.
Previous studies said that an efficient analysis of narrativ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rammar of comics. After analyzing, we found that the comic artists who declared their works were independent of Japanese comics, or whose works were thought to be independent of Japanese comics, and the comic artists who admitted that they learned from Japanese comics but promised to create uniquely, both used the grammar of comics and the narratives in Japanese comics. However, it does not mean that we lose the uniqueness of our cultures if one culture influences another culture because cultures do not come from nothing.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中央日報》(台北)。
《中研院近史館館藏》。
《中國時報》(台北)。
《民生報》(台北)。
《周末漫畫》,台北:華尚文化。
《咪咪漫畫月刊》,台北:伊士曼出版社。
《星期漫畫》,台北:時報文化。
《時報周刊》,台北:時報文化。
《教育部檔案》。
《朝日新聞》(大阪)。
《智慧》,台北:台視文化。
《經濟日報》(台北)。
《漢堡漫畫》,台北:漢堡雜誌社。
《漫畫秀》,台北:香港書報社。
《漫畫新人獎專輯》,台北:伊士曼出版社。
《漫畫雜誌月刊》。
《臺灣省政府公報》。
《聯合晚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歡樂漫畫半月刊》,台北:時報文化。
《HIGH都市漫畫休閒誌》,台北:時報文化。

二、專書
《牛哥紀念集》,台北:漫畫家出版社,1998。
《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第三冊,台北:鄧橋,1983。
《中華民國漫畫家名鑑》,台北:群流出版社,1988。
池上遼一,《男組》第一巻,東京:小学館,1997。
竹内オサム、西原麻里編著,《マンガ文化55のキーワード》,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6。
任正華,《我要畫漫畫》,台北:台灣東販,1999。
吉見俊哉,《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台北:群學,2009。
余曜成,《動漫透視鏡:動漫畫與產業研究之旅》,台北:商訊文化,2015。
李衣雲,《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哈日(ハーリ)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東京:三元社,2017。
李衣雲,《讀漫畫》,台北:群學,2012。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稻鄉,2012。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O—一九五O》,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17。
曾建華,《老師來了:漫畫分鏡構圖學》,台北:旗標,2008。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市:桂冠,1998。
鄭問,大辣編輯部,《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台北:大辣出版,2018。
《漫畫大擂台》,台北:皇冠雜誌社,1984。
Scott McCloud,《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台北:愛米粒,2017。
Scott McCloud,《漫畫原來要這樣畫》,台北:愛米粒,2017。
大和和紀,《はいからさんが通る》第一巻,東京:講談社,1992。
Batman: a Celebration of 75 Years. California: DC Comics, 2014.

三、期刊論文
尹章義,〈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台灣人的國籍與認同問題〉,《歷史月刊》166(台北,2001),頁40-51。
尹章義,〈台灣人的日本觀-以日台關係史為軸心所作的探索〉,《歷史月刊》161(台北,2001),頁32-41。
李衣雲,〈民族傳統的製造與出版文化的箝制—1945~1971年出版相關法規之初探〉,《台灣史學雜誌》,4(台北,2008),頁73-96。
李衣雲,〈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台北,2010),頁99-110。
李衣雲,〈臺灣大眾文化中呈現的歷史認識:漫畫為中心(1945-1990)〉,《思與言》56:3(台北,2018),頁7-73。
陳培豐,〈由「閨怨」、港邊男性到日本唱腔:1930-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的流變〉,《臺灣史研究》22:4(台北,2015),頁35-82。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2002),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45-201。
張錦華,〈從太陽花運動談新媒體、新公民、新民主〉,《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3期(台北,2014),頁32-43。
黃光國,〈為「大日本帝國」招魂-「台灣之塔」的媚日史觀(上)〉,《海峽評論》337(台北,2019),頁57-62。

四、學位論文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年代台語翻唱歌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
蕭瑞霆,〈現代中國國族的知識建構──以戰後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華民族」論述為例(1952-2010)〉,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五、網路資料
江佩凌,〈太少人談論的鄭問太少人認識的台灣驕傲〉,《中央通訊社》,2018年5月27日。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527w007, 擷取日期:2020年5月11日。
〈創造圖像小說島嶼風味的大人漫畫〉,《中央通訊社》,2020年3月15日。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3155004.aspx,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漫畫家小莊(三)】他要打破框架台灣漫畫應該走出自己的風格〉,《鏡週刊》,2018年8月6日。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806gamepapa3/,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臺灣漫畫基地,〈《漫畫之神》—敖幼祥老師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lyNuyzFnk,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applesin,〈Re: [黑暗]所謂台灣風格的漫畫到底是什麼〉,https://www.pttweb.cc/bbs/Suckcomic/M.1310310352.A.739,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applesin,〈Re: [黑暗]所謂台灣風格的漫畫到底是什麼〉,https://www.pttweb.cc/bbs/Suckcomic/M.1310482962.A.D76,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https://global.britannica.com/art/graphic-novel, 擷取日期:2020年7月22日。
ianlin45,〈Re: [黑暗]所謂台灣風格的漫畫到底是什麼〉,https://www.pttweb.cc/bbs/Suckcomic/M.1310480931.A.67E,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https://www.plurk.com/p/ngyti9,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https://www.plurk.com/p/nioi32,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3158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8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衣雲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ee, I-Y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施長甫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hih, Chang-F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施長甫zh_TW
dc.creator (作者) Shih, Chang-Fu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2:07:56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2:07: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07: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8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8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十年來,在台灣能持續看到討論什麼是台灣漫畫的特色,而往前追溯的話,這樣的討論在1990年前後就已經出現,這些討論的對象是伴隨漫畫審查制產生的台灣漫畫斷層後,1980年代興起的新一代本土漫畫。這些意見認為本土漫畫模仿日本漫畫,但是這些意見將日本漫畫視為不證自明的存在,而忽略了日本漫畫其實充滿了多樣性,因此無法清楚說明本土漫畫如何模仿日本漫畫。另外,這些意見從故事設定、畫風等切入批評,而沒有注意到故事設定、畫風等「內容」是以共通「形式」為基礎上多樣化的展現,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先釐清對於普遍化的漫畫「形式」的理解,而直接單就各個實踐的「內容」作討論,往往會使得論說變得模糊不清。
這些意見不是基於對漫畫形式的理解提出批評,而是主觀性發言,而這種主觀性發言與國民黨政府帶來的反日社會脈絡有關。以牛哥為首的人批評日本漫畫的意見能成為「事實」,除了因為自身的高社會、文化資本所帶來的話語權,也因為這些意見符合檯面上的反日社會脈絡。在這樣的脈絡下,1980年代的新一代本土漫畫家提出不要一味模仿日本漫畫,而要發展自己的特色,但是如何在作品中展現自己的特色卻缺乏實際的分析說明。
1980年代的本土漫畫雜誌大致可以分成時報系與非時報系,時報系嘗試推廣歐美漫畫等日本漫畫以外的漫畫,而非時報系則與日本漫畫具親近性。從連載陣容來看,有一批本土漫畫家持續在時報系的雜誌上刊登作品,另一批則是游移在時報系與非時報系的雜誌之間,這與漫畫家的教育背景及出道方式有關。
根據先行研究,從漫畫的形式,也就是漫畫文法切入,才能有效分析不同文化的敘事差異。經過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被他人評價或聲稱自己的作品已經脫離日本漫畫的漫畫家,或是承認自己的作品學習自日本漫畫,但是表示會發展自己特色的漫畫家,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都運用了日本漫畫的漫畫文法與敘事方式。然而文化並非無中生有,即使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影響也不等於不具備自己文化的獨創性。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ince the last ten years, there have been some discussions of the features of Taiwanese comics in Taiwan. In fact, this topic has been discussed since 1990, and the object at that time was local comics which appeared in the 1980s. In the discussions, local comics were criticized for imitating Japanese comics, but Japanese comics are various, so the criticism could not explain clearly how local comics imitated Japanese comics. Besides, the criticism was based on settings, drawing styles and so on. However, settings and drawing styles are “contents,” and “contents” are various developments based on “forms,” so the discussions will not be exact if we only focus on “contents” without clarification about “forms” of comics.
The criticism was not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forms of comics but subjective, and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anti-Japanese social context brought by KMT. The criticism against Japanese comics made by comic artist Li Fei-Meng and other people became “facts” not only because they possessed the power of discourse caused by their high social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but also because their opinions fitted the anti-Japanese social context. In this context, local comic artists in the 1980s said comic artists should create uniquely instead of imitating Japanese comics, but there were no analytical proof showing how they created uniquely.
Local comic magazines in the 1980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and the group of non-China Times.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tried to promote European comics and American comics and so on rather than Japanese comics, and the group of non-China Times was close to Japanese comics. Regarding comic artists in the comic magazines, one group of comic artists kept appearing in the magazines of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and the other group of comic artists moved between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 and the group of non-China Times. This was related to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and the way they debuted.
Previous studies said that an efficient analysis of narrativ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rammar of comics. After analyzing, we found that the comic artists who declared their works were independent of Japanese comics, or whose works were thought to be independent of Japanese comics, and the comic artists who admitted that they learned from Japanese comics but promised to create uniquely, both used the grammar of comics and the narratives in Japanese comics. However, it does not mean that we lose the uniqueness of our cultures if one culture influences another culture because cultures do not come from nothing.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提問:什麼是台灣漫畫 1
第二節 被視為先驗存在的日本漫畫 5
第三節 漫畫的內容與形式 10
小結 13
第二章 人物、場域與反日情結 14
第一節 人物與論述 14
第二節 反日的社會脈絡 20
第三節 本土漫畫家的論述 24
小結 30
第三章 1980年代的台灣漫畫界 31
第一節 比賽與雜誌 31
第二節 漫畫家的流動 37
小結 46
第四章 1980年代本土漫畫的文法分析 48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對象 48
第二節 分析:觀看、時間與情緒 51
小結 79
第五章 結論 81
第一節 研究成果 81
第二節 未來的研究課題 83
參考文獻 85
zh_TW
dc.format.extent 503834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8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漫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漫畫文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復興商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時報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翻印日本漫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se com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grammar of com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u-Hsin Trade & Arts Schoo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group of China Tim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irate Japanese com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nti-Japanese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漫畫的文法系譜:以1980年代的本土漫畫雜誌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Genealogy of the Grammar of Taiwanese Comics: Focusing on the Local Comic Magazines in 1980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中央日報》(台北)。
《中研院近史館館藏》。
《中國時報》(台北)。
《民生報》(台北)。
《周末漫畫》,台北:華尚文化。
《咪咪漫畫月刊》,台北:伊士曼出版社。
《星期漫畫》,台北:時報文化。
《時報周刊》,台北:時報文化。
《教育部檔案》。
《朝日新聞》(大阪)。
《智慧》,台北:台視文化。
《經濟日報》(台北)。
《漢堡漫畫》,台北:漢堡雜誌社。
《漫畫秀》,台北:香港書報社。
《漫畫新人獎專輯》,台北:伊士曼出版社。
《漫畫雜誌月刊》。
《臺灣省政府公報》。
《聯合晚報》(台北)。
《聯合報》(台北)。
《歡樂漫畫半月刊》,台北:時報文化。
《HIGH都市漫畫休閒誌》,台北:時報文化。

二、專書
《牛哥紀念集》,台北:漫畫家出版社,1998。
《中華卡通兒童漫畫故事專輯》第三冊,台北:鄧橋,1983。
《中華民國漫畫家名鑑》,台北:群流出版社,1988。
池上遼一,《男組》第一巻,東京:小学館,1997。
竹内オサム、西原麻里編著,《マンガ文化55のキーワード》,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16。
任正華,《我要畫漫畫》,台北:台灣東販,1999。
吉見俊哉,《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台北:群學,2009。
余曜成,《動漫透視鏡:動漫畫與產業研究之旅》,台北:商訊文化,2015。
李衣雲,《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哈日(ハーリ)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東京:三元社,2017。
李衣雲,《讀漫畫》,台北:群學,2012。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稻鄉,2012。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O—一九五O》,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8。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17。
曾建華,《老師來了:漫畫分鏡構圖學》,台北:旗標,2008。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臺北市:桂冠,1998。
鄭問,大辣編輯部,《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台北:大辣出版,2018。
《漫畫大擂台》,台北:皇冠雜誌社,1984。
Scott McCloud,《漫畫原來要這樣看》,台北:愛米粒,2017。
Scott McCloud,《漫畫原來要這樣畫》,台北:愛米粒,2017。
大和和紀,《はいからさんが通る》第一巻,東京:講談社,1992。
Batman: a Celebration of 75 Years. California: DC Comics, 2014.

三、期刊論文
尹章義,〈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台灣人的國籍與認同問題〉,《歷史月刊》166(台北,2001),頁40-51。
尹章義,〈台灣人的日本觀-以日台關係史為軸心所作的探索〉,《歷史月刊》161(台北,2001),頁32-41。
李衣雲,〈民族傳統的製造與出版文化的箝制—1945~1971年出版相關法規之初探〉,《台灣史學雜誌》,4(台北,2008),頁73-96。
李衣雲,〈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台北,2010),頁99-110。
李衣雲,〈臺灣大眾文化中呈現的歷史認識:漫畫為中心(1945-1990)〉,《思與言》56:3(台北,2018),頁7-73。
陳培豐,〈由「閨怨」、港邊男性到日本唱腔:1930-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的流變〉,《臺灣史研究》22:4(台北,2015),頁35-82。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台人奴化」論戰為焦點〉,《台灣史研究》9:2(2002),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45-201。
張錦華,〈從太陽花運動談新媒體、新公民、新民主〉,《新社會政策》,香港專刊3期(台北,2014),頁32-43。
黃光國,〈為「大日本帝國」招魂-「台灣之塔」的媚日史觀(上)〉,《海峽評論》337(台北,2019),頁57-62。

四、學位論文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年代台語翻唱歌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
蕭瑞霆,〈現代中國國族的知識建構──以戰後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華民族」論述為例(1952-2010)〉,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五、網路資料
江佩凌,〈太少人談論的鄭問太少人認識的台灣驕傲〉,《中央通訊社》,2018年5月27日。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527w007, 擷取日期:2020年5月11日。
〈創造圖像小說島嶼風味的大人漫畫〉,《中央通訊社》,2020年3月15日。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3155004.aspx,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漫畫家小莊(三)】他要打破框架台灣漫畫應該走出自己的風格〉,《鏡週刊》,2018年8月6日。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806gamepapa3/,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臺灣漫畫基地,〈《漫畫之神》—敖幼祥老師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lyNuyzFnk,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applesin,〈Re: [黑暗]所謂台灣風格的漫畫到底是什麼〉,https://www.pttweb.cc/bbs/Suckcomic/M.1310310352.A.739,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applesin,〈Re: [黑暗]所謂台灣風格的漫畫到底是什麼〉,https://www.pttweb.cc/bbs/Suckcomic/M.1310482962.A.D76,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https://global.britannica.com/art/graphic-novel, 擷取日期:2020年7月22日。
ianlin45,〈Re: [黑暗]所謂台灣風格的漫畫到底是什麼〉,https://www.pttweb.cc/bbs/Suckcomic/M.1310480931.A.67E,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https://www.plurk.com/p/ngyti9,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https://www.plurk.com/p/nioi32, 擷取日期:2020年3月31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56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