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趙汝楳易學研究
A Study on Zhao RuMei’s Yi Theory
作者 顏思榛
Yen, Shih-Chen
貢獻者 陳睿宏
Chen, Rui-Hong
顏思榛
Yen, Shih-Chen
關鍵詞 趙汝楳
《周易輯聞》
《易雅》
《筮宗》
大衍筮法
心筮之妙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10:14 (UTC+8)
摘要 南宋易學大家趙汝楳(?—?),宗室子弟,本於家學,治易作著,成《易敘叢書》三冊:《周易輯聞》、《易雅》及《筮宗》。趙氏比輯父教,重定《周易》次第,首重卦變,兼綜象數與義理以釋經傳,在程朱學盛行之時,不盡用其說,獲《四庫》「宋人《易》説之中猶為明白篤實」美譽。《易雅》畧如《爾雅》釋《詩》,是現存最早《周易》專書分類辭典;《筮宗》列筮法宗譜,匯說筮者四十餘家,稽考大衍異說,開綱目彙整《易》筮先河。本文旨在探討趙汝楳以「《周易》筮法」視角闡發易理,而言「繫辭之情」(《易雅‧情釋第四》)、「心筮之妙」(《筮宗‧原序》),力將原始卜筮色彩納入道德修養之事,呈現「理學」中傾向「心學」一系之時代融合意義。然如今趙氏研究屈指可數,含攝多元、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亟待豐足。

本文的主軸為象數與義理兩大面向,細索趙汝楳「《易》者,道德性命之書」(《易雅‧象辭變占總釋》)的基本理念,並大規模梳理趙氏大衍筮法及易圖考辨內容,以期完整其易學地圖,接續起趙汝楳強調以象數為本解《易》,又不失以讖緯專言災異之弊,始終重視《易》之為經的義理蘊涵與使命。在象數思想方面,他批駁漢《易緯》重於言陰陽災變,筮《易》之辭,取玄體與術家卦氣、五行、飛伏諸說附益之,是淫流蔓茹,是捨本逐末;他亦不認同宋儒援圖釋《易》,而僅就〈易傳〉之易理發揮,辨覈卦象與算數本原,言近旨遠,文簡意明。可知趙汝楳取象,著重以「卦象」、「陰陽爻象」為範疇,實屬傳統漢末至三國間鄭玄、荀爽、虞翻為代表之「卦象派」,用之質樸簡單,不穿鑿附會,不過度推衍。在義理思想方面,他由程、朱建構的周敦頤「無極而太極」說法,發展出「吾心猶大極」之心性論,結合其特殊的占筮觀,一路往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趨向邁進,始終以《易》為筮書的本質,導向人事義理正途之用,充分展示易學安身立合之道。綜觀趙汝楳易學價值,主要在豐碩的大衍數說和揲蓍筮法考證成果,收輯史料,不世之功。
參考文獻 一、古籍《易》著(含點校本)
1. 丁易東《易象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2. 丁易東《大衍索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6冊,1983年6月初版。
3.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5冊,1983年6月初版。
4. 王弼、韓康伯註、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6月初版。
5.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初版3刷。
6. 王陽明《王文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5冊,1983年6月初版。
7.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4冊,1983年6月初版。
8.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3冊,1983年6月初版。
9. 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4冊,1983年6月初版。
10. 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6月初版。
11.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初版7刷。
12.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13. 列禦寇撰、張湛注《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5冊,1983年6月初版。
14. 朱熹《原本周易本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15. 朱熹《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2刷。
16. 朱熹撰、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初版。
17. 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5冊,1983年6月初版。
18. 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19. 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3年6月初版。
20. 朱震《漢上易傳》,臺北:廣文書局易學叢書續編本,1974年9月初版。
21. 朱震著,王婷、王心田編輯點校《朱震集》,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10月。
22. 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18冊,1983年6月初版。
23. 朱彝尊《經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677冊,1983年6月初版。
24.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5冊,1983年6月初版。
25. 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6月初版。
26. 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初版。
27. 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冊,1983年6月初版。
28.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初版5刷。
29. 呂南公《灌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123冊,1983年6月初版。
30. 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2冊,1983年6月初版。
31. 林至《易裨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5冊,1983年6月初版。
32.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6月初版。
33. 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6月初版。
34. 孟喜《孟氏章句》,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3冊,19765年初版。
35. 京房《京氏易傳》,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98冊。
36.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6月初版。
37. 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初版。
38. 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6月初版。
39. 周敦頤《太極圖說》,引自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0年5月初版。
40. 胡廣等奉敕撰《性理大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0冊,1983年6月初版。
41. 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單冊,1983年6月初版。
42. 俞琰《讀易舉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43. 俞琰《周易集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44. 范曄撰、司馬彪撰志、李賢注、劉昭注志《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52冊,1983年6月初版。
45. 胡渭撰、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初版。
46. 胡瑗《周易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6月初版。
47. 胡居仁《易像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1冊,1983年6月初版。
48. 荀況撰、楊倞註《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5冊。
49. 班固撰、顏師古注《前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9冊,1983年6月初版。
50. 袁桷《清容居士集》,引自楊訥編輯:《元史研究資料彙編》第34冊,據元刊本(《四部叢刊》)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初版。
51. 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初版。
52. 郭象注《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6冊,1983年6月初版。
53. 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初版3刷。
54.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55. 清高宗敕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本第7冊,1986-1988年初版。
56. 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3冊,1983年6月初版。
57. 脫脫等纂《宋史.宗室世系表》,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本第134冊,1986-1988年初版。
58. 脫脫等纂《宋史.趙善湘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7冊,1983年6月初版。
59.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254冊,1983年6月初版。
60. 張栻《南軒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61.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初版。
62. 程大昌《易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3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63. 揚雄撰、范望注:《太玄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6月初版。
64. 惠棟《周易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2冊,1983年6月初版。
65. 黃宗炎《周易象辭》,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1983年10月初版。
66. 黃宗炎《易圖辨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1983年10月初版。
67.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6月初版。
68. 黃宗羲撰、全祖望修定《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69. 《黃帝內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33冊,1983年6月初版。
70. 程頤《伊川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冊, 1983年10月初版。
71. 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2版6刷。
72. 焦循《易通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冊,1983年10月初版。
73. 焦循《易圖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冊,1983年10月初版。
74. 董守瑜《卦變考略》,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冊,1983年6月初版。
75. 管仲撰、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29冊,1983年6月初版。
76. 趙汝楳《周易輯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7. 趙汝楳《易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8. 趙汝楳《筮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9. 趙善湘《洪範統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冊,1983年6月初版。
80.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鴻烈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8冊,1983年6月初版。
81. 劉牧《易數鈎隱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本第4冊,1988年12月再版。
82. 蔡淵《周易卦爻經傳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冊,1983年6月初版。
83.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冊,1983年6月初版。
84. 鄭玄註《周易乾鑿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3冊,1983年6月初版。
85. 潘士藻《讀易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冊,1983年6月初版。
86. 墨翟《墨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8冊,1983年6月初版。
87.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0、702冊,1983年6月初版。
88. 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2刷。
89.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1版。
90. 釋志磐《佛祖統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2002年初版。

二、當代《易》著
1. 丁維杰《周易哲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4月初版。
2. 王瓊珊《易學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
3. 王居恭《周易旁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4.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
5.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6. 王博《易傳通論》,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7.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初版。
8. 孔繁詩《易經繫辭傳研究》,臺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再版。
9.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10.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初版3刷。
11. 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初版。
12.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13. 向世陵《理學與易學》,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
14.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臺北:學易齋,2000年12月。
15.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2刷。
16.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17.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18.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19. 汪忠長《讀易劄記》,臺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6月台初版。
20.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初版。
21. 汪顯超《古易筮法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6月初版。
22. 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
23.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24.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25.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2版1刷。
26. 李周龍《易學窺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27.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28. 李申、郭彧《周易圖說總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29.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30.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31.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32.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33.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34.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5月初版。
35.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36. 林耕年《易學通論》,臺北:大溢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37.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初版。
38.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39.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40. 吳康《邵子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2刷。
41.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42.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初版8刷。
43.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修定版10刷。
44.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第2版。
45.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第3版。
46.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初版。
47.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48.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作者自印,1978年6月初版1988年7月再版。
49.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6月第3版。
50.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12月初版。
51.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52. 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臺北:作者自印,1987年3月初版。
53.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54. 徐芹庭《易圖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初版。
55. 徐芹庭《易經詳解》,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初版2刷。
56. 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2015年 4月初版。
57. 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初版。
58. 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註闡微》,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12月初版。
5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初版。
6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校訂版。
6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62. 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63. 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研究論集》,臺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4月初版。
64. 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65.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
66. 張立文《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初版。
67. 張立文、〔日〕福田殖《走向世界的陸象山心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68. 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年 11 月初版。
69. 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以周易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法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初版。
70.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
71.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5月初版。
72. 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73.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頂淵圖書公司,2006年2月初版。
74.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3刷。
75. 常秉義《周易與歷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1月2版3刷。
76. 陳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3刷。
77.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2月初版。
78. 陳超塵《研究方法論》,臺北:陳超塵出版,2009年11月初版。
79.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
80. 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10月再版。
81. 陳睿宏(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82.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83. 陳睿宏(伯适):《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8月初版。
84. 陳睿宏(伯适)《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3月初版。
85. 曾亦、郭曉東《宋明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
86. 馮友蘭《古史辨》第六冊,收錄於《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年12月初版。
87.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香港:三聯書局,2005年1月初版。
88.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臺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第3版。
89. 黃信二《陸象山哲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11月初版。
90.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91.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再版。
92. 傅隸樸《周易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初版7刷。
93.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94. 楊吉德《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1月初版。
95. 楊柱才《道學宗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96. 楊錦銓《易經古義解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4月初版。
97.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98. 熊十力《讀經示要.略說六經大義》,臺北:廣文書局,2017年6月第3版。
99.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100.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5月第2版1刷。
101.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再版。
102.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第3刷。
103. 潘雨廷著、張文江編《潘雨廷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
104. 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105.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106.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2月初版。
107. 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1月初版。
108. 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初版。
109. 鄭萬耕《易學源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110.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2月修訂4版1刷。
111. 錢穆《錢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1月初版。
112.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2月初版。
113.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114.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2刷。
115. 劉大鈞《象數精解》,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初版。
116.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初版。
117.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118.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冊,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初版。
119.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初版。
120.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121.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初版。
122. 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2月第7版。
123. 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初版。
124.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
125. 鍾泰德《易經研究》,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126.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127. 嚴佐之、戴揚本、劉永翔主編《歷代朱陸異同典籍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初版。
128.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三、論文期刊
(一)學位論文
1.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2. 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3. 陳志淵《朱震《漢上易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4.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5. 許瑞宜《劉牧易學研究》,臺北: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2005年。
6. 許毓榆《《左傳》《國語》卜筮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10月。
7. 孫慶娟《生命注腳視域下的象山易學》,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8.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9. 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臺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0. 游經順《丁易東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
11. 楊世文《宋代經學懷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3 月。
12. 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13. 楊雅妃《周濂溪太極圖說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14.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15. 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16. 鍾依穎《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17. 羅淼《趙汝楳易學哲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二)中文期刊(包括研討會論文)
1. 王樹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維」及其現代意義>,《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
2. 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50-61。
3. 李科<北宋二劉牧生平補考及其詩文歸屬考辨>,《新國學》,第10卷,2014年,頁166-168。
4. 谷繼明<楊時易學探義>,《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18年,頁84-92。
5. 林忠軍<試析鄭玄易學天道觀>,《中國哲學》,2003年第3期,頁44-52。
6. 林忠軍<《易緯》宇宙觀與漢代儒道合流趨向>,《中國哲學》,2002年第12期,頁52-56。
7. 林麗真<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與朱熹對易「象」的不同看法說起>,《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35-41。
8. 郭彧<卦變說探微>,《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9-20。
9. 郭彧<北宋兩劉牧再考>,《周易研究》,第1期,2006年,頁27-33。
10. 李科<北宋二劉牧生平補考及其詩文歸屬考辨>,《新國學》,第10卷,2014年,頁166-167。
11. 孫勁松<略論朱熹與郭雍的蓍法之辯>,《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7月,頁19-26。
12. 常秉義<「卦變」說辨析>,《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15-24。
13. 陳恩林、郭守信<關於《周易》「大衍之數」的問題>,《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3期,頁42-47。
14. 陳世陔<《周易》「象數」與現代系統學模型>,《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3-14。
15. 陳睿宏(伯适)<從詮釋學觀點看惠棟易學>,《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83-208。
16. 陳睿宏(伯适)<虞翻取象表意的易學思維──從歷史性的意義下開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3月,頁43-92。
17.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中的傳統儒學本色>,「2008第二屆全國經學學術研討會」,臺北: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11月,頁1-33。
18. 陳睿宏(伯适)<魏晉時期象數易學之發展流變──兼舉爻位觀與互體作說明>,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4月,頁281-308。
19.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的氣化宇宙觀析探>,《高明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頁150-180。
20. 陳睿宏(伯适)<《易緯》數論的哲理性意義>,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七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頁1-23。
21. 陳睿宏(伯适)<郝大通《太古集》的天道觀──以其《易》圖中的宇宙時空圖式為主體>,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經常性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27日,頁1-36。
22.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的卦變思想析論>,《第二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中心、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0年6月,頁1-40。
23.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思想中「乾坤」的重要意義>,《東華漢學》,第12期,2010年12月,頁159-188。
24.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卦主申明卦義之說>,「政大中文系經常性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11月,頁1-21。
25. 陳睿宏(伯适)<宋代易圖詮述──以朱震太極圖、河圖與洛書、先後天易學圖式為例>,「政大中文系經常性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4月,頁1-26。
26.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象釋義的卦象主張之重要內涵>,「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4月,頁1-30。
27.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圖學中的納甲與消息圖式評述>,《第三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1年6月,頁190-220。
28.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互體取象之說>,《國文學誌》,第22期,臺北: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6月,頁397-432。
29.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201-218。
30. 黃黎星<系辭之情,心筮之妙──趙汝楳之《易》理、占筮觀及其思想文化意義>,《周易研究》總第74期(2005年5月),頁64-70。
31. 黃黎星<宋儒對古筮法的考察及其思想文化意義>,《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2期,頁88-91。
32. 曾春海<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頁110-115。
33. 傅榮賢<陸九淵易學的心學建構>,《周易文化研究》,第3期(總第41期)1999年。
34. 楊月清<易哲學發展史之一嬗變──陸王心學的易哲學思想探析>,《周易研究》,第5期,2005年,頁22-29。
35. 楊柱才<陸九淵心學的兩個根本觀念>,《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0年,頁15-19。
36. 楊柱才<陸九淵的易學思想>,《周易文化研究》,2010年 12月,頁 125-130。
37. 楊新勳<歐陽修懷疑《周易》蠡測>,《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6期,頁4-7。
38. 趙中偉<易只是一陰一陽──朱熹易學陰陽觀之創造詮釋研究>,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唐宋學術思想論集》,臺北市:萬卷樓,2012年4月初版。
39. 蔡方鹿<朱熹以圖解《易》的思想>,《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59-64。
40. 鄭萬耕<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頁62-70。
41. 鄭吉雄<論宋代易圖之學及其後之發展>,《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1987年5月。
42.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頁93-184。
43. 鄭吉雄<周敦頤《太極圖》及其相關的詮釋問題>,臺北:大學追求卓越計劃──「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第七次研討會」, 2001年9月22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9912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睿宏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Rui-H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顏思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en, Shih-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顏思榛zh_TW
dc.creator (作者) Yen, Shih-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0 12:10:14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0 12:10: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0 12:10: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912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1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91201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南宋易學大家趙汝楳(?—?),宗室子弟,本於家學,治易作著,成《易敘叢書》三冊:《周易輯聞》、《易雅》及《筮宗》。趙氏比輯父教,重定《周易》次第,首重卦變,兼綜象數與義理以釋經傳,在程朱學盛行之時,不盡用其說,獲《四庫》「宋人《易》説之中猶為明白篤實」美譽。《易雅》畧如《爾雅》釋《詩》,是現存最早《周易》專書分類辭典;《筮宗》列筮法宗譜,匯說筮者四十餘家,稽考大衍異說,開綱目彙整《易》筮先河。本文旨在探討趙汝楳以「《周易》筮法」視角闡發易理,而言「繫辭之情」(《易雅‧情釋第四》)、「心筮之妙」(《筮宗‧原序》),力將原始卜筮色彩納入道德修養之事,呈現「理學」中傾向「心學」一系之時代融合意義。然如今趙氏研究屈指可數,含攝多元、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亟待豐足。

本文的主軸為象數與義理兩大面向,細索趙汝楳「《易》者,道德性命之書」(《易雅‧象辭變占總釋》)的基本理念,並大規模梳理趙氏大衍筮法及易圖考辨內容,以期完整其易學地圖,接續起趙汝楳強調以象數為本解《易》,又不失以讖緯專言災異之弊,始終重視《易》之為經的義理蘊涵與使命。在象數思想方面,他批駁漢《易緯》重於言陰陽災變,筮《易》之辭,取玄體與術家卦氣、五行、飛伏諸說附益之,是淫流蔓茹,是捨本逐末;他亦不認同宋儒援圖釋《易》,而僅就〈易傳〉之易理發揮,辨覈卦象與算數本原,言近旨遠,文簡意明。可知趙汝楳取象,著重以「卦象」、「陰陽爻象」為範疇,實屬傳統漢末至三國間鄭玄、荀爽、虞翻為代表之「卦象派」,用之質樸簡單,不穿鑿附會,不過度推衍。在義理思想方面,他由程、朱建構的周敦頤「無極而太極」說法,發展出「吾心猶大極」之心性論,結合其特殊的占筮觀,一路往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趨向邁進,始終以《易》為筮書的本質,導向人事義理正途之用,充分展示易學安身立合之道。綜觀趙汝楳易學價值,主要在豐碩的大衍數說和揲蓍筮法考證成果,收輯史料,不世之功。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現況 1
一、研究動機 1
二、文獻回顧 4
三、研究進路 9
第二節 趙汝楳學術概況 11
一、易學源流 12
二、易學著作 14

第二章 趙汝楳易學特色 19
第一節 重考據 20
一、論十翼 21
二、論重卦與卦序 24
三、重定文本 28
第二節 以象解《易》 30
一、象數為本 31
二、立象盡意 32
第三節 推崇義理 36
一、重道德性命 36
二、反漢《易緯》、反玄理說《易》 39
第四節 小結 43

第三章 趙汝楳象數思想研究 45
第一節 卦變說 47
一、變易之理 47
二、趙汝楳卦變說 50
第二節 卦象、爻象、陰陽象觀 55
一、卦象觀 56
二、爻象觀 61
三、陰陽象觀 67
第三節 爻位說 74
一、爻位之當位 76
二、爻位之相應 90
三、爻位之乘承 105
第四節 小結 112

第四章 筮占法與易圖考辨 115
第一節 占筮觀 116
一、因本古法之理性推占 116
二、古占用法與倡心志合德業 117
三、本人事而立八不筮 119
四、筮本道德性命之事 121
第二節 大衍數說 122
一、合他數為五十者 124
二、自五十五損為五十 129
三、自百數中析為五十 135
四、從橫衍而不專於五十 136
五、不明衍之所以大而四十八羨其二 136
六、以奇偶之數、以乘皆非衍 137
七、五十乃聖人發之者 139
第三節 大衍筮法 144
一、筮儀 144
二、揲法 148
第四節 易圖考辨 174
一、象數體用之圖說 174
二、「圖書」圖式之釋說 178
第五節 小結 183

第五章 趙汝楳義理思想研究 185
第一節 太極與理之本體說 186
一、太極為本 186
二、無極即太極 191
三、論「理」 193
第二節 心性論 198
一、吾心猶大極 201
二、以心解《易》 206
三、論「性」 212
第三節 修養論 216
一、情中物外 217
二、靜者其體 220
三、清心念靜 226
第四節 小結 230

第六章 結論 233
一、趙汝楳易學內容與蘊涵 234
二、趙汝楳易學承啟與評價 236
三、趙汝楳易學缺失與疏漏 241

參考文獻 243
zh_TW
dc.format.extent 784083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趙汝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周易輯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易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筮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衍筮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筮之妙zh_TW
dc.title (題名) 趙汝楳易學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Zhao RuMei’s Yi Theo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易》著(含點校本)
1. 丁易東《易象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2. 丁易東《大衍索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6冊,1983年6月初版。
3.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5冊,1983年6月初版。
4. 王弼、韓康伯註、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6月初版。
5.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初版3刷。
6. 王陽明《王文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65冊,1983年6月初版。
7.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4冊,1983年6月初版。
8.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3冊,1983年6月初版。
9. 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4冊,1983年6月初版。
10. 司馬光《溫公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6月初版。
11.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初版7刷。
12.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13. 列禦寇撰、張湛注《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5冊,1983年6月初版。
14. 朱熹《原本周易本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15. 朱熹《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2刷。
16. 朱熹撰、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1月初版。
17. 朱熹《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45冊,1983年6月初版。
18. 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19. 朱震《漢上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冊,1983年6月初版。
20. 朱震《漢上易傳》,臺北:廣文書局易學叢書續編本,1974年9月初版。
21. 朱震著,王婷、王心田編輯點校《朱震集》,長沙:嶽麓書社,2007年10月。
22. 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18冊,1983年6月初版。
23. 朱彝尊《經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677冊,1983年6月初版。
24. 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5冊,1983年6月初版。
25. 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冊,1983年6月初版。
26. 李鼎祚撰、王豐先點校《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初版。
27. 李光地《周易折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8冊,1983年6月初版。
28.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初版5刷。
29. 呂南公《灌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1123冊,1983年6月初版。
30. 沈括《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2冊,1983年6月初版。
31. 林至《易裨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5冊,1983年6月初版。
32.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6月初版。
33. 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6月初版。
34. 孟喜《孟氏章句》,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3冊,19765年初版。
35. 京房《京氏易傳》,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98冊。
36. 林栗《周易經傳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冊,1983年6月初版。
37. 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初版。
38. 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6月初版。
39. 周敦頤《太極圖說》,引自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0年5月初版。
40. 胡廣等奉敕撰《性理大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10冊,1983年6月初版。
41. 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本單冊,1983年6月初版。
42. 俞琰《讀易舉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43. 俞琰《周易集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44. 范曄撰、司馬彪撰志、李賢注、劉昭注志《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52冊,1983年6月初版。
45. 胡渭撰、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初版。
46. 胡瑗《周易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冊,1983年6月初版。
47. 胡居仁《易像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1冊,1983年6月初版。
48. 荀況撰、楊倞註《荀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95冊。
49. 班固撰、顏師古注《前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49冊,1983年6月初版。
50. 袁桷《清容居士集》,引自楊訥編輯:《元史研究資料彙編》第34冊,據元刊本(《四部叢刊》)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初版。
51. 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初版。
52. 郭象注《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56冊,1983年6月初版。
53. 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初版3刷。
54.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55. 清高宗敕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本第7冊,1986-1988年初版。
56. 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3冊,1983年6月初版。
57. 脫脫等纂《宋史.宗室世系表》,臺北:世界書局景印摛藻堂本第134冊,1986-1988年初版。
58. 脫脫等纂《宋史.趙善湘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87冊,1983年6月初版。
59.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254冊,1983年6月初版。
60. 張栻《南軒易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21冊,1983年6月初版。
61. 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初版。
62. 程大昌《易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3冊,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3年10月初版。
63. 揚雄撰、范望注:《太玄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03冊,1983年6月初版。
64. 惠棟《周易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2冊,1983年6月初版。
65. 黃宗炎《周易象辭》,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1983年10月初版。
66. 黃宗炎《易圖辨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1983年10月初版。
67.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0冊,1983年6月初版。
68. 黃宗羲撰、全祖望修定《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69. 《黃帝內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33冊,1983年6月初版。
70. 程頤《伊川易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1冊, 1983年10月初版。
71. 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2版6刷。
72. 焦循《易通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冊,1983年10月初版。
73. 焦循《易圖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易類聚初集第20冊,1983年10月初版。
74. 董守瑜《卦變考略》,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5冊,1983年6月初版。
75. 管仲撰、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29冊,1983年6月初版。
76. 趙汝楳《周易輯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7. 趙汝楳《易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8. 趙汝楳《筮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冊,1983年6月初版。
79. 趙善湘《洪範統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冊,1983年6月初版。
80. 劉安撰、高誘注《淮南鴻烈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8冊,1983年6月初版。
81. 劉牧《易數鈎隱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本第4冊,1988年12月再版。
82. 蔡淵《周易卦爻經傳訓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8冊,1983年6月初版。
83.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6冊,1983年6月初版。
84. 鄭玄註《周易乾鑿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3冊,1983年6月初版。
85. 潘士藻《讀易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3冊,1983年6月初版。
86. 墨翟《墨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8冊,1983年6月初版。
87.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0、702冊,1983年6月初版。
88. 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2刷。
89.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6月臺1版。
90. 釋志磐《佛祖統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本,2002年初版。

二、當代《易》著
1. 丁維杰《周易哲學》,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4月初版。
2. 王瓊珊《易學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初版。
3. 王居恭《周易旁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4. 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
5.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
6. 王博《易傳通論》,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7. 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初版。
8. 孔繁詩《易經繫辭傳研究》,臺北:晴園印刷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再版。
9.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10.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9月初版3刷。
11. 朱漢民《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3月初版。
12.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13. 向世陵《理學與易學》,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年1月初版。
14.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臺北:學易齋,2000年12月。
15.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2刷。
16. 牟宗三《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17.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初版。
18.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19. 汪忠長《讀易劄記》,臺北: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6月台初版。
20.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初版。
21. 汪顯超《古易筮法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6月初版。
22. 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
23.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24. 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25.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2版1刷。
26. 李周龍《易學窺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27.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28. 李申、郭彧《周易圖說總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29. 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30.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初版。
31.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32. 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33. 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初版。
34.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5月初版。
35.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36. 林耕年《易學通論》,臺北:大溢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37.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初版。
38.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39. 吳懷祺《易學與史學》,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初版。
40. 吳康《邵子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初版2刷。
41.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7月初版。
42.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初版8刷。
43.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修定版10刷。
44.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第2版。
45.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第3版。
46. 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初版。
47.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48.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作者自印,1978年6月初版1988年7月再版。
49.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年6月第3版。
50.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12月初版。
51.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52. 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臺北:作者自印,1987年3月初版。
53.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54. 徐芹庭《易圖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4月初版。
55. 徐芹庭《易經詳解》,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3月初版2刷。
56. 徐芹庭《易經研究》,臺北:五洲出版社,2015年 4月初版。
57. 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初版。
58. 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註闡微》,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12月初版。
5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初版。
6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2月校訂版。
61.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62. 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初版。
63. 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研究論集》,臺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4月初版。
64. 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65.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初版。
66. 張立文《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4月初版。
67. 張立文、〔日〕福田殖《走向世界的陸象山心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68. 張克賓《朱熹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年 11 月初版。
69. 張朋《春秋易學研究:以周易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法為中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初版。
70.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
71.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5月初版。
72. 張善文《歷代易家與易學要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73. 張善文《歷代易學要籍解題》,臺北:頂淵圖書公司,2006年2月初版。
74.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3刷。
75. 常秉義《周易與歷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2年1月2版3刷。
76. 陳來《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初版3刷。
77.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2月初版。
78. 陳超塵《研究方法論》,臺北:陳超塵出版,2009年11月初版。
79.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初版。
80. 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10月再版。
81. 陳睿宏(伯适)《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82.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9月初版。
83. 陳睿宏(伯适):《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統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8月初版。
84. 陳睿宏(伯适)《宋代圖書易學之重要輯著:《大易象數鈎深圖》與《周易圖》一系圖說析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3月初版。
85. 曾亦、郭曉東《宋明理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初版。
86. 馮友蘭《古史辨》第六冊,收錄於《三松堂學術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年12月初版。
87.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香港:三聯書局,2005年1月初版。
88.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臺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第3版。
89. 黃信二《陸象山哲學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11月初版。
90.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91.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再版。
92. 傅隸樸《周易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初版7刷。
93. 程石泉《易學新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94. 楊吉德《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1月初版。
95. 楊柱才《道學宗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96. 楊錦銓《易經古義解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4月初版。
97.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98. 熊十力《讀經示要.略說六經大義》,臺北:廣文書局,2017年6月第3版。
99.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100.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5月第2版1刷。
101.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再版。
102. 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第3刷。
103. 潘雨廷著、張文江編《潘雨廷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
104. 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105.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106.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2月初版。
107. 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1月初版。
108. 鄭吉雄、林永勝主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6月初版。
109. 鄭萬耕《易學源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110.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2月修訂4版1刷。
111. 錢穆《錢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1月初版。
112.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2月初版。
113.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114.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2刷。
115. 劉大鈞《象數精解》,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初版。
116. 劉大鈞《周易概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初版。
117.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118. 劉大鈞主編《象數易學研究》第三冊,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初版。
119. 劉大鈞主編《大易集述》,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初版。
120. 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121.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初版。
122. 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2月第7版。
123. 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初版。
124.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初版。
125. 鍾泰德《易經研究》,臺北:文英堂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126.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127. 嚴佐之、戴揚本、劉永翔主編《歷代朱陸異同典籍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7月初版。
128.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三、論文期刊
(一)學位論文
1. 江弘毅《宋易大衍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2. 陳玉琪《邵雍「先天圖」研究》,臺北: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3. 陳志淵《朱震《漢上易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5月。
4.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5. 許瑞宜《劉牧易學研究》,臺北: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系碩士論文,2005年。
6. 許毓榆《《左傳》《國語》卜筮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10月。
7. 孫慶娟《生命注腳視域下的象山易學》,山東: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8.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9. 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臺北: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10. 游經順《丁易東易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1月。
11. 楊世文《宋代經學懷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3 月。
12. 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臺北: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13. 楊雅妃《周濂溪太極圖說研究》,臺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14. 劉慧珍《漢代易象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6月。
15. 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16. 鍾依穎《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17. 羅淼《趙汝楳易學哲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二)中文期刊(包括研討會論文)
1. 王樹人、喻柏林<《周易》的「象思維」及其現代意義>,《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1-8。
2. 王新春<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50-61。
3. 李科<北宋二劉牧生平補考及其詩文歸屬考辨>,《新國學》,第10卷,2014年,頁166-168。
4. 谷繼明<楊時易學探義>,《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18年,頁84-92。
5. 林忠軍<試析鄭玄易學天道觀>,《中國哲學》,2003年第3期,頁44-52。
6. 林忠軍<《易緯》宇宙觀與漢代儒道合流趨向>,《中國哲學》,2002年第12期,頁52-56。
7. 林麗真<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與朱熹對易「象」的不同看法說起>,《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頁35-41。
8. 郭彧<卦變說探微>,《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頁9-20。
9. 郭彧<北宋兩劉牧再考>,《周易研究》,第1期,2006年,頁27-33。
10. 李科<北宋二劉牧生平補考及其詩文歸屬考辨>,《新國學》,第10卷,2014年,頁166-167。
11. 孫勁松<略論朱熹與郭雍的蓍法之辯>,《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7月,頁19-26。
12. 常秉義<「卦變」說辨析>,《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15-24。
13. 陳恩林、郭守信<關於《周易》「大衍之數」的問題>,《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3期,頁42-47。
14. 陳世陔<《周易》「象數」與現代系統學模型>,《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頁3-14。
15. 陳睿宏(伯适)<從詮釋學觀點看惠棟易學>,《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83-208。
16. 陳睿宏(伯适)<虞翻取象表意的易學思維──從歷史性的意義下開展>,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3月,頁43-92。
17.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中的傳統儒學本色>,「2008第二屆全國經學學術研討會」,臺北: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08年11月,頁1-33。
18. 陳睿宏(伯适)<魏晉時期象數易學之發展流變──兼舉爻位觀與互體作說明>,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年4月,頁281-308。
19.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的氣化宇宙觀析探>,《高明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頁150-180。
20. 陳睿宏(伯适)<《易緯》數論的哲理性意義>,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七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頁1-23。
21. 陳睿宏(伯适)<郝大通《太古集》的天道觀──以其《易》圖中的宇宙時空圖式為主體>,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經常性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27日,頁1-36。
22.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的卦變思想析論>,《第二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中心、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0年6月,頁1-40。
23.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學思想中「乾坤」的重要意義>,《東華漢學》,第12期,2010年12月,頁159-188。
24.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卦主申明卦義之說>,「政大中文系經常性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11月,頁1-21。
25. 陳睿宏(伯适)<宋代易圖詮述──以朱震太極圖、河圖與洛書、先後天易學圖式為例>,「政大中文系經常性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4月,頁1-26。
26.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易學以象釋義的卦象主張之重要內涵>,「第七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4月,頁1-30。
27. 陳睿宏(伯适)<朱震易圖學中的納甲與消息圖式評述>,《第三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1年6月,頁190-220。
28. 陳睿宏(伯适)<論朱震互體取象之說>,《國文學誌》,第22期,臺北: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1年6月,頁397-432。
29. 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頁201-218。
30. 黃黎星<系辭之情,心筮之妙──趙汝楳之《易》理、占筮觀及其思想文化意義>,《周易研究》總第74期(2005年5月),頁64-70。
31. 黃黎星<宋儒對古筮法的考察及其思想文化意義>,《中國哲學史》2010年第2期,頁88-91。
32. 曾春海<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頁110-115。
33. 傅榮賢<陸九淵易學的心學建構>,《周易文化研究》,第3期(總第41期)1999年。
34. 楊月清<易哲學發展史之一嬗變──陸王心學的易哲學思想探析>,《周易研究》,第5期,2005年,頁22-29。
35. 楊柱才<陸九淵心學的兩個根本觀念>,《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0年,頁15-19。
36. 楊柱才<陸九淵的易學思想>,《周易文化研究》,2010年 12月,頁 125-130。
37. 楊新勳<歐陽修懷疑《周易》蠡測>,《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6期,頁4-7。
38. 趙中偉<易只是一陰一陽──朱熹易學陰陽觀之創造詮釋研究>,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唐宋學術思想論集》,臺北市:萬卷樓,2012年4月初版。
39. 蔡方鹿<朱熹以圖解《易》的思想>,《重慶師院學報》,1997年第2期,頁59-64。
40. 鄭萬耕<易學中的整體思維方式>,《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頁62-70。
41. 鄭吉雄<論宋代易圖之學及其後之發展>,《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1987年5月。
42. 鄭吉雄<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4期,2001年,頁93-184。
43. 鄭吉雄<周敦頤《太極圖》及其相關的詮釋問題>,臺北:大學追求卓越計劃──「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第七次研討會」, 2001年9月22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40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