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鄴城到大名:唐末五代魏博「城市體系」變遷
From Ye to Daming: “Cities System” Changes among Weibo during Late-Tang and Five Dynasties
作者 周仲翔
Zhou, Zhong-Xiang
貢獻者 王德權
周仲翔
Zhou, Zhong-Xiang
關鍵詞 城市體系
唐宋變革
鄴城
魏博
大名
Cities system
Tang-Song transformation
Ye
Weibo
Daming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5-Oct-2020 15:15:44 (UTC+8)
摘要 漢魏以來的北方政治軍事中心之一的鄴城,與之後的唐代藩鎮魏博有哪些異同?又是如何轉變成為北宋河北商業重鎮大名府的?該城市體系怎樣在唐宋變革之下運作與轉變?本文謹以時間為經、下列三個討論主題為緯來進行討論: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河北中心城市為何會由鄴城東移至魏州?唐末五代的魏博藩鎮為何能夠以步兵冠天下?魏博城市機能類型如何由軍事轉變為商業取向?
How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e, one of the northern Chin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enter from late-Han to Sui dynasty, and the territory of warlord Weibo in Tang dynasty? How can Weibo transform into commercial cities Daming at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Hebei? How can the cities system operate and change throughout the Tang-Song transformation? Here will be concerned throughout the timeline and the three topics below: Why the center city in Hebei would eastward from Ye to Weizhou during Sui dynasty? How can the warlords of Weibo in Tang dynasty are proud of their famous infantry? How could Weibo change from military to commercial cities?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王存,《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3.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6.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7.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8.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9.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12.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二、專書
15.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王壽南,《唐代藩鎭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17.王賡武,《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上海:中西書局,2014。
18.白浩,《中國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
19.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0.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21.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2014。
22.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
23.康樂,《從西郊到南郊》,臺北:稻禾,1995。
24.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2013。
25.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26.張繼昊,《從拓跋到北魏》,臺北:稻鄉,2003。
27.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1982。
28.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1989。
29.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2011。
30.程龍,《北宋糧食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1.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臺北:東大,1979。
32.鄒逸麟,《黃河中下游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1997。
33.魯西奇,《中國歷史的空間架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4。
34.韓茂莉,《中國歷史農業地理》,北京:北京大學,2012。
35.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1993。
36.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37.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38.顧乃武,《戰國至唐河北風俗研究》,北京:人民,2012。
三、論文
39.毛漢光,〈魏博二百年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2002),頁349-417。
40.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臺北,2003.5),頁55-91。
41.王德權,〈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1(臺北,2003.3),頁143-201。
42.王德權,〈從「罷郡存州」到「改州為郡」──隋代河北政區調整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1998.6),頁43-93。
43.西嶋定生,〈碾磑尋蹤──華北農業兩年三收制的產生〉,《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1992,頁358-377。
44.佐竹靖彥,〈朱溫集團の特性と後梁王朝の形成〉,《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頁481-530。
45.李孝聰,〈論唐代後期華北三個區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150(北京,1992.3):頁55-65。
46.周仲翔,〈唐末魏博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史薈》(臺北:44期,2011.6),頁1-20。
47.林牧之,《梁武帝的析州政策與國家統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48.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2009。
49.許倬雲,〈漢代中國的體系網絡〉,《中國歷史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1-28。
50.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2001),頁344。
51.渡邊孝,〈魏博と成德──河朔三鎭の權力構造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東洋史研究》,54:2(京都,1995.9),頁236-279。
52.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佈局初探(續)〉,《中國農史》,9.3(南京,1990.9):頁23-39。
53.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佈局初探〉,《中國農史》,9.2(南京,1990.5):頁33-42。
54.楊聯陞,〈朝代間的比賽〉,《國史探微》(臺北:聯經,1983),頁43-60。
55.廖幼華,〈三至九世紀鄴城鄰近渠道歷史地理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6:1(嘉義,1995.12),頁219。
56.嚴耕望,〈三、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唐史研究叢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頁211-236。
57.蘇基朗,〈唐代前期的都督制度及其淵源〉,《食貨月刊》,復刊14:11&12(臺北,1985.3),頁15-3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2153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3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周仲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Zhou, Zhong-Xia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周仲翔zh_TW
dc.creator (作者) Zhou, Zhong-Xi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20 15:15:44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20 15:15: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20 15:15: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3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20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3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漢魏以來的北方政治軍事中心之一的鄴城,與之後的唐代藩鎮魏博有哪些異同?又是如何轉變成為北宋河北商業重鎮大名府的?該城市體系怎樣在唐宋變革之下運作與轉變?本文謹以時間為經、下列三個討論主題為緯來進行討論: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河北中心城市為何會由鄴城東移至魏州?唐末五代的魏博藩鎮為何能夠以步兵冠天下?魏博城市機能類型如何由軍事轉變為商業取向?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How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e, one of the northern Chin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enter from late-Han to Sui dynasty, and the territory of warlord Weibo in Tang dynasty? How can Weibo transform into commercial cities Daming at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Hebei? How can the cities system operate and change throughout the Tang-Song transformation? Here will be concerned throughout the timeline and the three topics below: Why the center city in Hebei would eastward from Ye to Weizhou during Sui dynasty? How can the warlords of Weibo in Tang dynasty are proud of their famous infantry? How could Weibo change from military to commercial citie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I
圖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回顧 3
第三節、章節架構 6
第二章 從鄴城到魏博 7
第一節、起始的物質條件 7
第二節、竇建德與劉黑闥起義 12
第三節、初唐河北空間佈局 17
第四節、安史之亂與魏博藩鎮的成立 21
第五節、小結 22
第三章 唐末五代的魏博 23
第一節、田氏的經營策略 24
第二節、魏博衙軍的動向 31
第三節、河南、河東夾縫下的魏博 39
第四節、大中央的再度形成與對地方控制力的收束 61
第五節、小結 73
第四章 從魏博到大名 75
第一節、生產力的變化:以小麥為中心的二年三收 75
第二節、魏博步兵冠天下的社會經濟基礎 83
第三節、魏博地區市場經濟結構的變化:草市鎮 88
第四節、從魏博到大名:跨地域中心城市體系 91
第五節、小結 120
第五章 結論 121
參考書目 125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3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城市體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宋變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鄴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魏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ities syste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Song transform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Y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eibo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amingen_US
dc.title (題名) 從鄴城到大名:唐末五代魏博「城市體系」變遷zh_TW
dc.title (題名) From Ye to Daming: “Cities System” Changes among Weibo during Late-Tang and Five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王存,《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3.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
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6.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7.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8.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9.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0.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12.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
二、專書
15.王仲犖,《北周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王壽南,《唐代藩鎭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17.王賡武,《五代時期北方中國的權力結構》,上海:中西書局,2014。
18.白浩,《中國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5。
19.亨利‧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0.谷川道雄,《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21.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2014。
22.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8。
23.康樂,《從西郊到南郊》,臺北:稻禾,1995。
24.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2013。
25.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9。
26.張繼昊,《從拓跋到北魏》,臺北:稻鄉,2003。
27.許倬雲,《求古編》,臺北:聯經,1982。
28.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1989。
29.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2011。
30.程龍,《北宋糧食籌措與邊防──以華北戰區為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1.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臺北:東大,1979。
32.鄒逸麟,《黃河中下游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1997。
33.魯西奇,《中國歷史的空間架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4。
34.韓茂莉,《中國歷史農業地理》,北京:北京大學,2012。
35.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1993。
36.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7。
37.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6。
38.顧乃武,《戰國至唐河北風俗研究》,北京:人民,2012。
三、論文
39.毛漢光,〈魏博二百年史論〉,《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2002),頁349-417。
40.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臺北,2003.5),頁55-91。
41.王德權,〈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1(臺北,2003.3),頁143-201。
42.王德權,〈從「罷郡存州」到「改州為郡」──隋代河北政區調整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1998.6),頁43-93。
43.西嶋定生,〈碾磑尋蹤──華北農業兩年三收制的產生〉,《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1992,頁358-377。
44.佐竹靖彥,〈朱溫集團の特性と後梁王朝の形成〉,《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頁481-530。
45.李孝聰,〈論唐代後期華北三個區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150(北京,1992.3):頁55-65。
46.周仲翔,〈唐末魏博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史薈》(臺北:44期,2011.6),頁1-20。
47.林牧之,《梁武帝的析州政策與國家統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48.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2009。
49.許倬雲,〈漢代中國的體系網絡〉,《中國歷史論文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1-28。
50.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2001),頁344。
51.渡邊孝,〈魏博と成德──河朔三鎭の權力構造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東洋史研究》,54:2(京都,1995.9),頁236-279。
52.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佈局初探(續)〉,《中國農史》,9.3(南京,1990.9):頁23-39。
53.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佈局初探〉,《中國農史》,9.2(南京,1990.5):頁33-42。
54.楊聯陞,〈朝代間的比賽〉,《國史探微》(臺北:聯經,1983),頁43-60。
55.廖幼華,〈三至九世紀鄴城鄰近渠道歷史地理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6:1(嘉義,1995.12),頁219。
56.嚴耕望,〈三、唐代方鎮使府僚佐考〉,《唐史研究叢考》(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頁211-236。
57.蘇基朗,〈唐代前期的都督制度及其淵源〉,《食貨月刊》,復刊14:11&12(臺北,1985.3),頁15-39。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74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