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NSC Project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總體衝擊下的流動性供給:一個動態金融中介模型
其他題名 Liquidity Provision under Aggregate Shocks---A Dynamic Model of Banking
作者 江永裕
關鍵詞 流動性;總體經濟衝擊;金融中介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8-Apr-2007 16:34:55 (UTC+8)
Publisher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系
摘要 自Allingham and Sandmo (1972) 以及Yitzhaki (1974) 將納稅人逃漏稅的行為視 為一種財務規劃以來,相關的文獻即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 參閱 Cowell (1985, 1990),Andreoni et al. (1998),以及 Slemrod and Yitzhaki (2002) 有關逃漏稅的文獻 回顧。) 。另一方面,如同Chander and Wilde (1998)所述,許多探討逃漏稅都假設 納稅人的所得為外生,此一模式有幾點共通的性質: (1) 風險趨避的納稅人僅會 參與有利的賭局 (favorable gamble),不會參與公平或不利的賭局; (2) 處罰率愈高 納稅人的依從率 (compliance rate) 愈高,因此稅務機關的期望稅收亦愈高; (3) 當 納稅人的所得為外生時,允許逃漏稅會降低社會的福利水準。   然而上述這些結論乃是建立在商品的消費數量可無限分割的假設下,當上述 假設不成立的情況下,這些結論將不一定會成立。實際上本計畫初步發現,在商品 的消費數量不可無限分割的假設下,可能可獲致以下幾個結論:(1) 相對商品的消 費數量可無限分割的情況下,商品的消費數量不可無限分割時,決定納稅人逃漏稅 與否的條件較為寬鬆; (2) 處罰率與納稅人的依從率之間不見得為正向關係,當處 罰率高到某種程度時,納稅人的依從率可能會突然跳躍式的下降,這個性質將導致 處罰率高,期望稅收反而下降的現象。 綜合言之,商品的不可分割性實際上對納稅人的逃漏稅行為產生相當深遠的影 響。當納稅人的消費行為因某種因素受到限制或產生扭曲時,這個效果將會外溢至 其逃漏稅的決策上。更特別地是,在商品的消費數量不可無限分割的假設下,高處 罰率的政策不必然會使逃漏稅的程度下降,也不必然會增加稅務機關的期望稅收。 而且允許逃漏稅的存在反而可能提高社會的福利水準。以上這些論點將是本研究計 畫擬在此課題上深入研究的主要的動力。換言之,本研究計畫擬在商品具有不可分 割性的假設下重新檢視傳統對逃漏稅問題的看法,特別在一些嚇阻逃漏稅的相關政 策上將是本研究計畫的重點。希望透過此研究計畫的執行,能更進一步獲致一些迥 異於傳統結論的政策意涵,並提供稅務當局在嚇阻逃漏稅的相關政策上另一個思考 的面向。
描述 核定金額:552000元
資料類型 report
dc.coverage.temporal 計畫年度:94 起迄日期:20050801~20060731en_US
dc.creator (作者) 江永裕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Apr-2007 16:34:55 (UTC+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8-Sep-2008 16:42: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8-Apr-2007 16:34:55 (UTC+8)en_US
dc.date.available 8-Sep-2008 16:42: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Apr-2007 16:34:55 (UTC+8)en_US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942415H004010.pdf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tair.lib.ntu.edu.tw:8000/123456789/373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34-
dc.description (描述) 核定金額:552000元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Allingham and Sandmo (1972) 以及Yitzhaki (1974) 將納稅人逃漏稅的行為視 為一種財務規劃以來,相關的文獻即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 參閱 Cowell (1985, 1990),Andreoni et al. (1998),以及 Slemrod and Yitzhaki (2002) 有關逃漏稅的文獻 回顧。) 。另一方面,如同Chander and Wilde (1998)所述,許多探討逃漏稅都假設 納稅人的所得為外生,此一模式有幾點共通的性質: (1) 風險趨避的納稅人僅會 參與有利的賭局 (favorable gamble),不會參與公平或不利的賭局; (2) 處罰率愈高 納稅人的依從率 (compliance rate) 愈高,因此稅務機關的期望稅收亦愈高; (3) 當 納稅人的所得為外生時,允許逃漏稅會降低社會的福利水準。   然而上述這些結論乃是建立在商品的消費數量可無限分割的假設下,當上述 假設不成立的情況下,這些結論將不一定會成立。實際上本計畫初步發現,在商品 的消費數量不可無限分割的假設下,可能可獲致以下幾個結論:(1) 相對商品的消 費數量可無限分割的情況下,商品的消費數量不可無限分割時,決定納稅人逃漏稅 與否的條件較為寬鬆; (2) 處罰率與納稅人的依從率之間不見得為正向關係,當處 罰率高到某種程度時,納稅人的依從率可能會突然跳躍式的下降,這個性質將導致 處罰率高,期望稅收反而下降的現象。 綜合言之,商品的不可分割性實際上對納稅人的逃漏稅行為產生相當深遠的影 響。當納稅人的消費行為因某種因素受到限制或產生扭曲時,這個效果將會外溢至 其逃漏稅的決策上。更特別地是,在商品的消費數量不可無限分割的假設下,高處 罰率的政策不必然會使逃漏稅的程度下降,也不必然會增加稅務機關的期望稅收。 而且允許逃漏稅的存在反而可能提高社會的福利水準。以上這些論點將是本研究計 畫擬在此課題上深入研究的主要的動力。換言之,本研究計畫擬在商品具有不可分 割性的假設下重新檢視傳統對逃漏稅問題的看法,特別在一些嚇阻逃漏稅的相關政 策上將是本研究計畫的重點。希望透過此研究計畫的執行,能更進一步獲致一些迥 異於傳統結論的政策意涵,並提供稅務當局在嚇阻逃漏稅的相關政策上另一個思考 的面向。-
dc.format applicaiton/pdfen_US
dc.format.extent bytesen_US
dc.format.extent 483186 bytesen_US
dc.format.extent 483186 bytes-
dc.format.extent 79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en_U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en_U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text/plain-
dc.language zh-TWen_US
dc.language.iso zh-TWen_US
dc.publisher (Publisher)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系en_US
dc.rights (Rights)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流動性;總體經濟衝擊;金融中介-
dc.title (題名) 總體衝擊下的流動性供給:一個動態金融中介模型zh_TW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Liquidity Provision under Aggregate Shocks---A Dynamic Model of Banking-
dc.type (資料類型) repor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