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太平廣記》中鏡子書寫研究
Study on Mirror Writing in Taiping Guangji
作者 陳孟言
Chen, Meng-Yen
貢獻者 陳睿宏
陳孟言
Chen, Meng-Yen
關鍵詞 太平廣記
王度
古鏡
銅鏡
漢鏡
唐鏡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Feb-2021 14:07:44 (UTC+8)
摘要 《太平廣記》蒐羅收錄漢至宋初的各體小說,引書就有四百多種,神仙、神話、志怪、傳奇等方面之內容,包羅宏富。綜觀《太平廣記》與唐人小說的研究方向多元化,前輩由各個不同角度切入剖析,然專門討論《太平廣記》與鏡子相關的研究較少,故此採用《太平廣記》鏡子相關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太平廣記》內含官方、民間和鏡子相關的作品,在研究上,對鏡子在小說中所佔的份量與類型能有較全面的認識,透過分析情節模式,找出作者特意設計的中心線索,試圖從形貌解讀做開展,由比對相似、相異點,探討小說中鏡子書寫的脈絡。
解讀《太平廣記》鏡子形貌,從鏡子的種類與名稱、形制與圖紋及使用方法與用途勾勒鏡子從周至唐的樣式與功能,其中古鏡與銅鏡、漢鏡與唐鏡尤為重要。鏡子書寫類型,透過人事與器物、夢與命運、鬼怪與動物的分類,探究《太平廣記》分類與鏡子書寫的關係,器玩類有多則書寫鏡子之文本,如〈王度〉、〈李守泰〉、〈陳仲躬〉、〈漁人〉、〈浙右漁人〉等篇,特別值得注意其所反映出的故事類型。
鏡子書寫中的重要意涵,探討文本中的鏡子在民間習俗、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等面向,分析鏡子所顯露出的特殊意涵,其中唐鏡所能涵蓋的面向較廣,無論是在民間習俗、心理因素、社會文化中,都能看到唐鏡經過朝代更迭後,承接與融合的蹤跡,特別是〈王度〉一則極具意義,不僅清楚的顯現漢鏡與唐鏡的形貌,鏡子的功能上接前朝,下開後世鏡子相關題材,所反映的意涵包含儒釋道之影響、置入民間用鏡習俗,是研究鏡子書寫必須納入的文本。
總合之結論,強調鏡子「神異性」的特質由周至唐的文本都有出現,鏡子的「神異性」乃承自民間習俗、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的多方刺激、融合而成,鏡子的意象、鏡子所展現出的形制、類型、意涵都不是憑空出現,是經過不停的繼承與創新而成。因此,可以勾勒出朝代更替後的可能流傳與轉變。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與姓氏筆劃排列)
〔漢〕鄭氏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0冊,1986年。
〔漢〕趙氏注,〔宋〕.孫奭音義并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5冊,1986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陳壽原著,王根林等譯:《白話三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干寶著,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晉〕干寶著,黃鈞注譯:《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 新輯搜神後記》,臺北: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
〔晉〕崔豹:《古今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50冊,1986年。
〔晉〕葛洪撰:《神仙傳》,道藏精華錄本,臺北:自由出版社,1960年。
〔晉〕葛洪著,陳飛龍註譯:《抱朴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
〔劉宋〕劉義慶編撰,劉開驊、柳士鎮譯注,《世說新語》,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沈》本,香港:新藝出版社, 1976年。
〔劉宋〕劉義慶著,鄭晚晴輯注:《幽明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梁〕任昉,《述異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唐〕李濬:《松窗雜錄》,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臺北:源流出版社,年代不詳,前言題為1981年。
〔唐〕房玄齡等著,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唐〕吳兢,許道勳注譯:《貞觀政要》,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唐〕孫棨:《北里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趙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92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宋〕:《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2冊,1986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商務書局館,1935年。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凌雲翰:《剪燈新話》,《中國稀見珍本小說》,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宋〕張洎:《賈氏譚錄》,《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61冊,1986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92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增補中國小說名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劉克莊《詩話》,《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772冊,1986。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紀昀撰:《欽定四庫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紀昀撰:《閱微草堂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清〕張英、〔清〕王士禎等奉敕纂:《御定淵鑒類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92冊,1986年。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蒲松齡,任篤行主編:《聊齋志異》,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二、當代學者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小南一郎:《唐代傳奇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牛景麗:《《太平廣記》的傳播與影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王汶石:《漫談構思》,臺北:作家出版社,1962年。
王秀梅、王泓冰編:《《太平廣記》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冊》,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11月初版第二刷。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二刷。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二刷。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3月初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0月初版。
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第三刷。
王汝壽:《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3月。
王鴻卿:《傳奇小說史》,瀋陽:遼寧書社,2005年5月。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王錦光、洪震寰:《中國物理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綱懷:《三槐堂藏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網懷:《止水集:王網懷銅鏡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古版社,2010年。
方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方組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卞孝萱:《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上海: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江寶釵:《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臺北:麗文文化,1999年1月。
孔祥星:《中國銅鏡圖典》,文物出版社,1992年。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銅鏡》,藝術圖書出版社,1994年。
汪辟疆:《唐人小說》,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呂清泉:《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3月。
李平:《中國文化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李辰冬:《文學析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7月。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2001年。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劍國:《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豐楙︰《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林乾良:《鏡文化與銅鏡鑒賞》,杭州:西泠印社,2012年。
沈從文:《銅鏡史話》,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吳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及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周世榮:《銅鏡圖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周世榮:《中華歷代銅鏡鑒定》,北京:紫禁城,1993年。
袁閭昆、薛洪勣:《唐宋傳奇總集》,鄭州:河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施翠峰著:《中國歷代銅鏡鑑賞》,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年。
翁成龍:《《太平廣記》中:唐人宿命觀的研究》,臺北:三七堂出版社,1999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郭建勳註譯:《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
張采亮:《民國學術經典文庫.中國風俗史》,臺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長弓:《唐宋傳奇作者暨其時代》,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年。
張國風:《《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施慧美:《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歷代銅鏡.中國歷代銅鏡概述》,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程毅中:《唐人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傳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黃東陽:《世俗的神聖——古典小說中的宗教及文化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臺北:蘭臺書局,1976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賈亦顯、李婷:《銅鏡文化與圖案》,北京:北京工藝美術,2007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出版社,1976年。
管維良:《中國銅鏡史》,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熊鈍生主編:《辭海》,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鄧裕華:《搜神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魯迅:《雜鬼神志怪》,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魯迅:《唐宋傳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燦:《先秦寓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譚正壁:《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3年。
譚達先:《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炳熙:《古典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學院,1991年。
羅盤:《小說創造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上)(下)》,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立:〈鬼靈文化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齊魯學刊》第六期(1992年)。李淮生:〈中國銅鏡的起源及早期傳播〉,《山東大學學報》第2期(1988年)。
王鋒鈞:〈中國古代置鏡方式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18卷第7期(2000年)。
王鋒鈞:〈中國古代銅鏡隨葬的意義〉,《故宮文物月刊》第19卷第8期(2001年)。
李艷如:〈太平廣記鏡象文化初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
何林:〈中國古代銅鏡鑑定的幾個重要方面〉,《藝術家》第65卷第4期(2007年)。
何堂坤:〈銅鏡起源初探〉,《考古》第2期(1988年)。
何維剛:〈從鏡賦書寫看六朝時人對鏡子認識的轉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5卷第2期(2011年)。
秦榕:〈從古鏡記看鏡子文學意象的流變〉,《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2年)。
高去尋:〈殷代的一面銅鏡及其相關之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58年)。
范淑英:〈隋唐墓出土的「古鏡」——兼論隋唐銅鏡圖文的復古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52期(2012年)。
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第1期(1959年)。
梁上椿:〈古鏡研究總論〉,《大陸雜誌》第5卷第5期(1952年)。
張麗清:〈文化概念研究的幾種路向及其分析〉,《新視野》第5期(2012年)。
施慧美:〈中國銅鏡的起源與鏡形的變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6卷第5期(1996年)。
施慧美:〈中國古鏡的材料與鑄造過程〉,《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期(1997年)。
施慧美:〈談銅鏡的使用及其裝配品〉,《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6期(1997年)。
施慧美:〈談唐代銅鏡(上)〉,《藝術欣賞》第1卷第4期(2005年)。
施慧美:〈談唐代銅鏡(下)〉,《藝術欣賞》第1卷第5期(2005年)。
程建:〈試論中國銅鏡的起源和早期映照方式〉,《東南文化》第1期(1992年)。
黃東陽:〈唐王度《古鏡記》之鑄鏡傳說辨析〉,《中國文學研究》第17期(2003年)。
楊筠如:〈以鏡子意象探書寫看六朝時人對鏡子認識的轉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5卷第2期(2011年)。
葉玟芳:〈銅鏡避邪內涵之探討〉,《藝術論壇》第4期(2006年)。
韓理洲:〈古鏡記作者辯〉,《中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2期﹙1986年﹚。
劉藝:〈鏡文化與佛教文化之互動〉,《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1年)。
劉藝:〈鏡文化與道教之互動〉,《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4年)。
劉藝:〈佛教鏡喻及其生成演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5年)。
陳麗如:〈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古鏡記與紅樓夢〉,《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
岳慎禮:〈青銅鏡探源〉,《大陸雜誌》第17卷第5期(1958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義良:《唐人小說中之佛道思想》,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75年。
王劍:《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鏡子》,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曉峰:《中國古代銅鏡設計心理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田敏:《漢代銅鏡銘文研究》,武漢: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石冰:《文學「鏡」意象的審美透視》,武漢:湖北師範學院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年。
江怡蓁:《漢代四靈圖像造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朱長餘﹕《金東北三路出土銅鏡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新城:《東漢銅鏡銘文整理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海燕:《唐詩中的鏡子意象研究》,臺北: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美幸:《漢代銅鏡研究》,臺北: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瑾:《論唐代銅鏡的裝飾審美特色》,西安: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李春輝:《試論唐代仙道小說中的道教文化色彩》,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鎮廷:《洛陽地區中小型漢墓隨葬品的擺放位置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林青蓉:《傳統小說中鏡與影之研究》,臺北: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林佩均:《唐五代小說之鏡文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5年6月。
林秋碩:《《太平廣記》愛情主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周睿:《張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沈靈:《論交叉文化視野中的鏡子意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吳雅卿:《先秦楚地銅鏡研究》,臺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吳孟羲:《《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淑鈴《從唐傳奇看唐代婦女的愛情觀》,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
吳振銀:《早期銅鏡神秘功能蠡測與道教用鏡》,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保澤:《太平廣記輪回類小說審美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美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洪慈勵:《《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洪惠月《唐傳奇女俠形象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洪淑華:《太平廣記畜獸類故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洪怡雯:《《太平廣記》唐人復生故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艷秋:《唐代小說中的商業文化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范淑芬:《《太平廣記》女仙類故事研究》,桃園: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徐征:《西北地區出土漢代銅鏡初步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徐維沁:《漢代銅鏡裝飾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祝如瑩:《《太平廣記》中離魂類型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年。
俞炳甲:《唐人小說所表現之倫理思想研究:以儒家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張華娟:《太平廣記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張丹:《漢代銅鏡銘文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張鈺珊:《《太平廣記》鬼類之人鬼婚戀故事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金:《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0年。
高志忠:《唐人小說商業文化探析》,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雅婷:《銅鏡與唐代文化》,臺北: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曼婷:《《太平廣記》中的夢兆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玉青:《唐人小說中之「越界」書寫研究——以仙道文學為論述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曹剛華:《《太平廣記》與唐五代民間信仰觀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曾甘霖:《古典文學中的鏡意象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曾甘霖:《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古鏡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曾禮軍:《《太平廣記》研究-以宗教文化為視角》,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喬菊影:《徐州出土漢代銅鏡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1年。
婁建紅:《漢四神銅鏡探微》,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楊筠如:《以鏡子意象探討紅樓夢的虛實意涵》,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楊姍姍:《紅樓夢中鏡子意象及其文學功能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
趙曉敏:《以古為鑒-鏡子造型與紋飾的現代解析》,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黎紅霞:《《太平廣記》生命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萬書婷:《博異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翟春麗:《山東地區東漢銅鏡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劉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劉凡瑄:《太平廣記神類故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10年。
陳淑敏:《《太平廣記》中神異故事之時間觀》,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9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敏瑄:《唐代佛教果報地獄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陳章龍:《宋代銅鏡分期初探》,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銅鏡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藝方:《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1年。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880年。
盧俐文:《《太平廣記》禽鳥類故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睿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孟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Meng-Y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孟言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Meng-Y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Feb-2021 14:07:44 (UTC+8)-
dc.date.available 1-Feb-2021 14:07: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Feb-2021 14:07: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12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88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太平廣記》蒐羅收錄漢至宋初的各體小說,引書就有四百多種,神仙、神話、志怪、傳奇等方面之內容,包羅宏富。綜觀《太平廣記》與唐人小說的研究方向多元化,前輩由各個不同角度切入剖析,然專門討論《太平廣記》與鏡子相關的研究較少,故此採用《太平廣記》鏡子相關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太平廣記》內含官方、民間和鏡子相關的作品,在研究上,對鏡子在小說中所佔的份量與類型能有較全面的認識,透過分析情節模式,找出作者特意設計的中心線索,試圖從形貌解讀做開展,由比對相似、相異點,探討小說中鏡子書寫的脈絡。
解讀《太平廣記》鏡子形貌,從鏡子的種類與名稱、形制與圖紋及使用方法與用途勾勒鏡子從周至唐的樣式與功能,其中古鏡與銅鏡、漢鏡與唐鏡尤為重要。鏡子書寫類型,透過人事與器物、夢與命運、鬼怪與動物的分類,探究《太平廣記》分類與鏡子書寫的關係,器玩類有多則書寫鏡子之文本,如〈王度〉、〈李守泰〉、〈陳仲躬〉、〈漁人〉、〈浙右漁人〉等篇,特別值得注意其所反映出的故事類型。
鏡子書寫中的重要意涵,探討文本中的鏡子在民間習俗、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等面向,分析鏡子所顯露出的特殊意涵,其中唐鏡所能涵蓋的面向較廣,無論是在民間習俗、心理因素、社會文化中,都能看到唐鏡經過朝代更迭後,承接與融合的蹤跡,特別是〈王度〉一則極具意義,不僅清楚的顯現漢鏡與唐鏡的形貌,鏡子的功能上接前朝,下開後世鏡子相關題材,所反映的意涵包含儒釋道之影響、置入民間用鏡習俗,是研究鏡子書寫必須納入的文本。
總合之結論,強調鏡子「神異性」的特質由周至唐的文本都有出現,鏡子的「神異性」乃承自民間習俗、心理因素、社會文化的多方刺激、融合而成,鏡子的意象、鏡子所展現出的形制、類型、意涵都不是憑空出現,是經過不停的繼承與創新而成。因此,可以勾勒出朝代更替後的可能流傳與轉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提 要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及文獻探討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限制與研究取向 15
一、研究範圍 15
二、研究方法 18
三、研究限制 21
四、主要研究取向 22
第四節 主體架構與範疇 24
第二章 《太平廣記》鏡子形制與用途 27
第一節 種類與名稱 27
一、古鏡 27
二、銅鏡 30
三、鐵鏡 31
第二節 形制與圖紋 33
一、鏡子的構成 33
二、《太平廣記》中鏡子的形制與圖紋 34
第三節 使用方式與用途 54
一、照物工具 54
二、以鏡喻物 56
三、裝飾功能 58
四、神仙器物之性 60
五、特殊功能 60
六、他界溝通之媒介 68
第四節 小結 71
第三章 《太平廣記》鏡子書寫的類型 77
第一節 人事與器物 78
一、修道成仙 78
二、奇人異士 79
三、當代名賢 80
四、破鏡重圓 81
五、消災解厄 82
六、神奇寶物 85
七、預言應驗 86
八、鎮鬼降妖 87
九、一般記事 89
十、報答恩情 90
十一、裝神弄鬼 92
十二、報應 93
第二節 夢與命運 94
一、預言應驗 94
二、因果報應 97
第三節 鬼怪與動物 102
一、鬼魅作亂 103
二、人鬼遇合 105
三、人鬼婚戀 107
四、驅鬼避邪 110
五、斬除精怪 113
六、 一般記事 118
第四節 小結 118
第四章 《太平廣記》鏡子書寫中的重要意涵 123
第一節 民間習俗 123
一、佩飾 123
二、占卜 125
三、治病 127
四、婚戀 130
五、喪葬 132
六、照妖避邪 135
七、祈雨 138
第二節 心理因素 140
一、升官封爵 140
二、愛美本性 141
三、探知能力 143
四、抒懷自省 146
第三節 社會文化 148
一、泛宗教性文化之重要意義 148
二、審美觀念 156
三、邦國交流 160
第四節 小結 163
第五章 結論 165
一、鏡子形象、書寫類型與鏡子所傳遞的重要意涵之總結 165
二、鏡子運用的可能時代流衍 172
參考文獻 175
一、古籍(依年代與姓氏筆劃排列) 175
二、當代學者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178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182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183
附錄一 189
zh_TW
dc.format.extent 284923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太平廣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王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古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銅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漢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鏡zh_TW
dc.title (題名) 《太平廣記》中鏡子書寫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Mirror Writing in Taiping Guangj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與姓氏筆劃排列)
〔漢〕鄭氏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彦疏:《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0冊,1986年。
〔漢〕趙氏注,〔宋〕.孫奭音義并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5冊,1986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晉〕陳壽原著,王根林等譯:《白話三國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干寶著,黃滌明譯注:《搜神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晉〕干寶著,黃鈞注譯:《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 新輯搜神後記》,臺北: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
〔晉〕崔豹:《古今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50冊,1986年。
〔晉〕葛洪撰:《神仙傳》,道藏精華錄本,臺北:自由出版社,1960年。
〔晉〕葛洪著,陳飛龍註譯:《抱朴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新校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9年。
〔劉宋〕劉義慶編撰,劉開驊、柳士鎮譯注,《世說新語》,臺北: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劉宋〕劉義慶:《幽明錄》,收錄於魯迅《古小說鉤沈》本,香港:新藝出版社, 1976年。
〔劉宋〕劉義慶著,鄭晚晴輯注:《幽明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梁〕任昉,《述異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唐〕李濬:《松窗雜錄》,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臺北:源流出版社,年代不詳,前言題為1981年。
〔唐〕房玄齡等著,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2年。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唐〕吳兢,許道勳注譯:《貞觀政要》,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唐〕孫棨:《北里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趙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96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92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宋〕王讜:《唐語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宋〕:《夢溪筆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62冊,1986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商務書局館,1935年。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凌雲翰:《剪燈新話》,《中國稀見珍本小說》,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
〔宋〕張洎:《賈氏譚錄》,《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61冊,1986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94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92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增補中國小說名著》,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劉克莊《詩話》,《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第772冊,1986。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紀昀撰:《欽定四庫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紀昀撰:《閱微草堂筆記》,長沙:岳麓書社,1993年。
〔清〕張英、〔清〕王士禎等奉敕纂:《御定淵鑒類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92冊,1986年。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蒲松齡,任篤行主編:《聊齋志異》,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二、當代學者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小南一郎:《唐代傳奇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牛景麗:《《太平廣記》的傳播與影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年。
王汶石:《漫談構思》,臺北:作家出版社,1962年。
王秀梅、王泓冰編:《《太平廣記》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上下冊》,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11月初版第二刷。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二刷。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初版二刷。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3月初版。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0月初版。
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第三刷。
王汝壽:《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3月。
王鴻卿:《傳奇小說史》,瀋陽:遼寧書社,2005年5月。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王錦光、洪震寰:《中國物理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綱懷:《三槐堂藏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網懷:《止水集:王網懷銅鏡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古版社,2010年。
方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方組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卞孝萱:《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上海: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江寶釵:《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臺北:麗文文化,1999年1月。
孔祥星:《中國銅鏡圖典》,文物出版社,1992年。
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銅鏡》,藝術圖書出版社,1994年。
汪辟疆:《唐人小說》,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呂清泉:《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3月。
李平:《中國文化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李辰冬:《文學析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7月。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2001年。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李富華:《神鬼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劍國:《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豐楙︰《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林乾良:《鏡文化與銅鏡鑒賞》,杭州:西泠印社,2012年。
沈從文:《銅鏡史話》,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
吳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及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周世榮:《銅鏡圖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周世榮:《中華歷代銅鏡鑒定》,北京:紫禁城,1993年。
袁閭昆、薛洪勣:《唐宋傳奇總集》,鄭州:河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施翠峰著:《中國歷代銅鏡鑑賞》,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0年。
翁成龍:《《太平廣記》中:唐人宿命觀的研究》,臺北:三七堂出版社,1999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郭建勳註譯:《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
張采亮:《民國學術經典文庫.中國風俗史》,臺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長弓:《唐宋傳奇作者暨其時代》,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51年。
張國風:《《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施慧美:《國立歷史博物館藏歷代銅鏡.中國歷代銅鏡概述》,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程毅中:《唐人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傳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黃東陽:《世俗的神聖——古典小說中的宗教及文化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楊昌年:《聊齋誌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臺北:蘭臺書局,1976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楊昌年:《唐傳奇名篇析評》,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賈亦顯、李婷:《銅鏡文化與圖案》,北京:北京工藝美術,2007年。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出版社,1976年。
管維良:《中國銅鏡史》,北京:群言出版社,2013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
熊鈍生主編:《辭海》,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
鄧裕華:《搜神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魯迅:《雜鬼神志怪》,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魯迅:《唐宋傳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劉燦:《先秦寓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譚正壁:《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3年。
譚達先:《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炳熙:《古典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學院,1991年。
羅盤:《小說創造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上)(下)》,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立:〈鬼靈文化與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齊魯學刊》第六期(1992年)。李淮生:〈中國銅鏡的起源及早期傳播〉,《山東大學學報》第2期(1988年)。
王鋒鈞:〈中國古代置鏡方式研究〉,《故宮文物月刊》第18卷第7期(2000年)。
王鋒鈞:〈中國古代銅鏡隨葬的意義〉,《故宮文物月刊》第19卷第8期(2001年)。
李艷如:〈太平廣記鏡象文化初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
何林:〈中國古代銅鏡鑑定的幾個重要方面〉,《藝術家》第65卷第4期(2007年)。
何堂坤:〈銅鏡起源初探〉,《考古》第2期(1988年)。
何維剛:〈從鏡賦書寫看六朝時人對鏡子認識的轉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5卷第2期(2011年)。
秦榕:〈從古鏡記看鏡子文學意象的流變〉,《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2年)。
高去尋:〈殷代的一面銅鏡及其相關之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58年)。
范淑英:〈隋唐墓出土的「古鏡」——兼論隋唐銅鏡圖文的復古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52期(2012年)。
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第1期(1959年)。
梁上椿:〈古鏡研究總論〉,《大陸雜誌》第5卷第5期(1952年)。
張麗清:〈文化概念研究的幾種路向及其分析〉,《新視野》第5期(2012年)。
施慧美:〈中國銅鏡的起源與鏡形的變化〉,《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6卷第5期(1996年)。
施慧美:〈中國古鏡的材料與鑄造過程〉,《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期(1997年)。
施慧美:〈談銅鏡的使用及其裝配品〉,《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6期(1997年)。
施慧美:〈談唐代銅鏡(上)〉,《藝術欣賞》第1卷第4期(2005年)。
施慧美:〈談唐代銅鏡(下)〉,《藝術欣賞》第1卷第5期(2005年)。
程建:〈試論中國銅鏡的起源和早期映照方式〉,《東南文化》第1期(1992年)。
黃東陽:〈唐王度《古鏡記》之鑄鏡傳說辨析〉,《中國文學研究》第17期(2003年)。
楊筠如:〈以鏡子意象探書寫看六朝時人對鏡子認識的轉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5卷第2期(2011年)。
葉玟芳:〈銅鏡避邪內涵之探討〉,《藝術論壇》第4期(2006年)。
韓理洲:〈古鏡記作者辯〉,《中國文學研究》1986年第2期﹙1986年﹚。
劉藝:〈鏡文化與佛教文化之互動〉,《宗教學研究》第1期(2001年)。
劉藝:〈鏡文化與道教之互動〉,《宗教學研究》第2期(2004年)。
劉藝:〈佛教鏡喻及其生成演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5年)。
陳麗如:〈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古鏡記與紅樓夢〉,《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
岳慎禮:〈青銅鏡探源〉,《大陸雜誌》第17卷第5期(1958年)。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義良:《唐人小說中之佛道思想》,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75年。
王劍:《中國古代小說中的鏡子》,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曉峰:《中國古代銅鏡設計心理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田敏:《漢代銅鏡銘文研究》,武漢: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石冰:《文學「鏡」意象的審美透視》,武漢:湖北師範學院文藝學碩士論文,2014年。
江怡蓁:《漢代四靈圖像造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朱長餘﹕《金東北三路出土銅鏡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新城:《東漢銅鏡銘文整理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李海燕:《唐詩中的鏡子意象研究》,臺北: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美幸:《漢代銅鏡研究》,臺北: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瑾:《論唐代銅鏡的裝飾審美特色》,西安:西安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李春輝:《試論唐代仙道小說中的道教文化色彩》,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鎮廷:《洛陽地區中小型漢墓隨葬品的擺放位置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林青蓉:《傳統小說中鏡與影之研究》,臺北: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林佩均:《唐五代小說之鏡文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5年6月。
林秋碩:《《太平廣記》愛情主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周睿:《張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沈靈:《論交叉文化視野中的鏡子意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吳雅卿:《先秦楚地銅鏡研究》,臺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吳孟羲:《《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吳淑鈴《從唐傳奇看唐代婦女的愛情觀》,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6年。
吳振銀:《早期銅鏡神秘功能蠡測與道教用鏡》,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保澤:《太平廣記輪回類小說審美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美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洪慈勵:《《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代門第觀念及士風》,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洪惠月《唐傳奇女俠形象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洪淑華:《太平廣記畜獸類故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洪怡雯:《《太平廣記》唐人復生故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艷秋:《唐代小說中的商業文化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范淑芬:《《太平廣記》女仙類故事研究》,桃園: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徐征:《西北地區出土漢代銅鏡初步研究》,鄭州: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徐維沁:《漢代銅鏡裝飾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祝如瑩:《《太平廣記》中離魂類型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年。
俞炳甲:《唐人小說所表現之倫理思想研究:以儒家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張華娟:《太平廣記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張丹:《漢代銅鏡銘文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張鈺珊:《《太平廣記》鬼類之人鬼婚戀故事研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金:《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 1980年。
高志忠:《唐人小說商業文化探析》,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雅婷:《銅鏡與唐代文化》,臺北:逢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許曼婷:《《太平廣記》中的夢兆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許玉青:《唐人小說中之「越界」書寫研究——以仙道文學為論述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曹剛華:《《太平廣記》與唐五代民間信仰觀念》,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曾甘霖:《古典文學中的鏡意象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曾甘霖:《文化、語言學視角下的中國古鏡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曾禮軍:《《太平廣記》研究-以宗教文化為視角》,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喬菊影:《徐州出土漢代銅鏡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1年。
婁建紅:《漢四神銅鏡探微》,南投:國立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楊筠如:《以鏡子意象探討紅樓夢的虛實意涵》,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楊姍姍:《紅樓夢中鏡子意象及其文學功能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
趙曉敏:《以古為鑒-鏡子造型與紋飾的現代解析》,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黎紅霞:《《太平廣記》生命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萬書婷:《博異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翟春麗:《山東地區東漢銅鏡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劉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劉凡瑄:《太平廣記神類故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10年。
陳淑敏:《《太平廣記》中神異故事之時間觀》,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嘉麗:《唐代佛道思想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99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敏瑄:《唐代佛教果報地獄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陳章龍:《宋代銅鏡分期初探》,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慧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銅鏡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陳藝方:《唐人小說裡的佛教寺院--以俗眾的宗教生活為中心》,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1年。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1880年。
盧俐文:《《太平廣記》禽鳥類故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謝淑慎:《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16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