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歷史建築再利用為檔案館功能之研究
The Study of Historic Buildings to Revitalize for Archives Use
作者 劉雅如
Liu, Ya-Ju
貢獻者 林巧敏
Lin, Chiao-Min
劉雅如
Liu, Ya-Ju
關鍵詞 檔案館
歷史建築
再利用
Archives
Historic Building
Reuse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33:00 (UTC+8)
摘要 檔案館是保存社會記憶與發揮檔案價值之場所,負責檔案的收集、典藏、修復與提供使用等功能,而歷史建築則承載著建築物原有的記憶和文化,若能將檔案館與歷史建築相互結合,可使歷史建築避免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並再次呈現其價值,也能節省興建新檔案館的成本。
本研究旨在探討歷史建築再利用為檔案館的可行性,以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先針對檔案館的空間配置與規劃、歷史建築的再利用以及歷史建築改造的評選及決策考量進行文獻探討,再透過訪談歷史建築改造之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與相關學者專家的實際經驗,探討歷史建築作為檔案館的可行性。
根據研究結果,歷史建築的價值會影響再利用的可行性,因此歷史建築再利用為檔案館時應審慎評估,讓有價值的歷史建築被保留下來,同時滿足檔案館的使用需求。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從歷史建築再利用之相關案例經驗學習
二、重視檔案的安全性、檔案館人員與使用者的需求
三、在建築特色與使用需求中取得平衡
四、制定完整的建築再利用政策
五、透過其他管道取得經費
Archives are places where social memories are stored, responsible for acquiring and preserving archives. If archives can combine with historic buildings, not only prevent historic buildings from being demolished, but also save construction cost of a new archive.
This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historic buildings into archives. This study uses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investigate archives space arrangement, historic building reus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istoric buildings’ value will influence the possibility of reuse. Therefore, it’s important to evaluate historic building’s condition in order to conserve historic building and satisfy archives’ requirements. There are five suggestions as follows:
1. Learning experience from other historic buildings reuse cases.
2.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archives’ security and the need of archivists and users.
3.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rchitectural feature and requirement.
4. Formulate a complete policy of reusing historic buildings
5. Acquiring funds through other methods.
參考文獻 Adaptive Reuse: Preserving our past, building our future, http://www.environment.gov.au/heritage/publications/adaptive-reuse, 2004, p. 3 (PDF) [accessed September 11, 2015]
Buchmann, W. (1999). Preservation: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0(1), 5–23.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autorpa.lib.nccu.edu.tw/10.1080/003798199103695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2004). Adaptive Reuse: Preserving our past, building our future. Australia: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vironment.gov.au/system/files/resources/3845f27a-ad2c-4d40-8827-18c643c7adcd/files/adaptive-reuse.pdf
Fedorczak-Cisak, M., Kowalska-Koczwara, A., Pachla, F., Radziszewska-Zielina, E., Szewczyk, B., Śladowski, G., & Tatara, T. (2020). Fuzzy Model for Selecting a Form of Use Alternative for a Historic Building to be Subjected to Adaptive Reuse. Energies (19961073), 13(11), 2809. https://doi-org.autorpa.lib.nccu.edu.tw/10.3390/en13112809
Hauke, P., & Werner, K. U. (2012). The second hand library building: Sustainable thinking through recycling old buildings into new libraries. IFLA Journal, 38(1), 60-67. doi: 10.1177/0340035211435394
Morton III, W. B., Hume, G. L., Jandl, A. E., Weeks, K. D. (1997).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s Standards for Rehabilitation & Illustrated Guidelines for Rehabilitating Historic Buildings. Washington, D.C. :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s Standards for Rehabili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ps.gov/tps/standards/rehabilitation/rehab/stand.htm
Rush, R. D. (2004). Same Space, Different Use.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7(3), 351–353.
Veldpaus, L., Fava, F., Brodowicz, D. (2019). Organizing, Promoting and Enabling Heritage Re-use through Inclusion, Technology, Access, Governance and Empowerment. Europe: Metropolitan Research Institute (MRI).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futurium/en/system/files/ged/d_1.2_mapping_of_current_heritage_re-use_policies_and_regulations_in_europe.pdf
Wang, H. (2010). A 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reuse sel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7(2).
文化資產保存法(2016年,7月27日)。
水野保、黃紹恆(1997 年5 月)。檔案館的功能與角色。圖書與資訊學刊,21,6-15。doi: 10.6575/JoLIS
王莉純(2014)。淺談檔案庫房的防火管理。辦公室業務,(5),122-123。
王鳳榮(2019)。智能型檔案館庫房建設需求。黑龍江檔案,(1),96。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建築管理土地使用消防安全處理辦法(2017年,7月27日)。
成功大學博物館(2020a)。建館宗旨。檢自http://museum.ncku.edu.tw/p/412-1008-2950.php?Lang=zh-tw
成功大學博物館(2020b)。博物館源起。檢自http://museum.ncku.edu.tw/p/412-1008-2955.php?Lang=zh-tw
成功大學博物館(2020c)。成大博物館修繕工程啟動。檢自https://www.facebook.com/nckumuseum
林秋燕、陸雯玉(2018)。我國首座國家檔案館規劃歷程與建設方向。檔案,17(1),4-27
林景棋(2018)。推動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實務與活化策略。技師期刊,81,58-66。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jn78s
金門日報社(2010)。營造金門之美─舊建築再利用。檢自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3/187648
姜莉、楊戰捷(2003)。檔案館建築的總體規劃設計。中國檔案,(3),50-51。
胡聰年(2015)。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糖廠日式宿舍群為例。科技博物,19(2),47-75。doi:10.6432/TMR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doi: 10.6130/JORS.1994.7(2)3
徐輝(2008)。英國檔案館公共區域設計理念。中國檔案,(12),58-59。
真理大學校史館(2021)。校史館介紹。檢自https://ox.au.edu.tw/p/406-1013-68410,r111542.php?Lang=zh-tw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2021a)。校史館緣起。檢自https://www.lib.ntu.edu.tw/gallery/01_about.html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2021b)。校史館宗旨。檢自https://www.lib.ntu.edu.tw/gallery/01-02-purpose.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a)。館史溯源。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0.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b)。古生物館。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5.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c)。南門館。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8.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d)。鐵道部園區。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51.html
國防醫學院(2018)。圖書館沿革史。檢自https://wwwndmc.ndmctsgh.edu.tw/unit/100036/2272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0)。國家檔案管理作業手冊。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國家檔案局籌備處(2001)。國家檔案館建築及設備設計規範。新北市:國家檔案局籌備處。
張宏斌(2018)。公共檔案館建築與內部空間配置及應用。黑龍江檔案,(3),59。
張怡棻、黃世輝(2008)。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空間再利用發展研究。設計研究,(8),213-222。doi:10.30178/SJYJ.200807.0027
張淑君、姜禮恩(2005)。產業遺址活化再利用之研究—以日本、美國、英國為例。農林學報,54(3),191-203。doi:10.30089/JAF.200509.0003
張劍(2017)。論閑置空間的再利用。美術界,(11),73。
曹宇(2016)。功能轉變背景下的檔案館空間配置。檔案與建設,(8)
淡水維基館(2020)。淡江大學。檢自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1%9F%E5%A4%A7%E5%AD%B8#.E7.80.9B.E8.8B.91
淡江時報社(2020a)。校史館暨張建邦創辦人紀念館 校慶70從心啟用。檢自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2698
淡江時報社(2020b)。慶祝7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專題報導-校史館暨張建邦創辦人紀念館 展開新舊時空對話。檢自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2559
莊樹華、龐桂芬(2006)。數位時代下的檔案館營運-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為例。檔案季刊,5(4),17-32。
許惇純(1999)。城市古建築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政策-法國Dijon的保存區案例。西洋史集刊,(9),313-346。doi:10.7077/WH.199912.0313
郭俊麟(2015)。歷史建築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以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為例。南臺財經法學,創刊號,119-150。
陳正德(2008)。舊建築的新生。工程與建設,22(6),848-849。
陳智為(1989)。檔案事業公共關系的重要途徑—閱覽室。檔案,(4),26-28。
陳湘湘(2020)。歷史場域活化探討-以太平買菸場為例。嶺東學報,(46),125-149。
傅朝卿(1998)。歷史性建築再利用教育的經驗。世界建築,(3),25-27。
傅朝卿(2010)。建築再利用設計的跨領域思維:跨領域設計與永續發展。桃園縣: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曾剛(2018)。老舊建築的室內空間改造現狀與問題芻議。住宅與房地產,(9),87-91。
雍振華(2005)。舊建築功能轉換設計方法與問題探討-鈕家巷方宅的改造設計。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18(1),57-60。
廖康吾、黃嘉菱、黃鈺惠(2016)。得忌利士洋行之展示策略與觀衆溝通研究。科技博物,20(4),47-65。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9544u
滿藝(2017)。淺析新型檔案館的建築理念。檔案天地,(11),48-50。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021a)。目標願景。檢自https://www.ntcri.gov.tw/taipei/content_59.html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021b)。建築特色。檢自https://www.ntcri.gov.tw/taipei/content_58.html
臺灣大學博物館群(2021)。校史館。檢自http://www.museums.ntu.edu.tw/museums_history.jsp
臺灣大學總務處(2020)。檔案館簡介。檢自https://ga.ntu.edu.tw/doc/main_ch/sub/archive/docDetail/2466/2444/25158/%e6%aa%94%e6%a1%88%e9%a4%a8%e7%b0%a1%e4%bb%8b
趙政戩(1997)。談檔案館建築的總體布局。北京檔案,(8),20-21。
劉瑞(2011)。城市舊建築改造再利用的新模式探討。藝術教育,(6),30-31。
衛東風、孫毓(2007)。從奧塞車站到奧塞博物館的啟示——舊建築改造的成功案例解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4),168-171。
鄧晉芝、李成初(2015)。從保管空間到文化空間:檔案館社會功能的嬗變。浙江檔案,(6),9-11。doi: 10.16033/j.cnki.33-1055/g2.2015.06.007
鄭綸、李瑞元(2016)。古蹟經濟:歷史建築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6(3),23-31。doi:10.6639/JCCIR.2016.0603.03
魯小川(2007)。推動空間的再生設計——從“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談起。美術大觀,(6),90-91。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2019年,8月22日)。
遲曉梅(2015)。老舊建築維護成本優化配置的造價計算模型。工程經濟,(2),10-16。doi:10.19298/j.cnki.1672-2442.2015.02.002
檔案庫房設施基準(2016年,5月17日)。
薛理桂(2012)。檔案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鍾雪珍、薛理桂(2014)。集體記憶之保存與創新—以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為例。檔案,13(4),34-45
簡賢文、陳俊青、樓振宇(2002)。以歷史性建築物設置的博物館之防火設計與評估。博物館學季刊,16(4),89-98
簡顯光(2009)。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管理維護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蘇君華、李莎(2016)。基于第三空間理論的檔案館空間認知研究。檔案管理,(4),20-23。
蘇敏(1995)。檔案館。檢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9689/?index=2
蘇鴻昌(2011)。從舊建築再利用看老字號旅店的文化創新體驗-以臺南佳佳西市場為例。設計學研究,14(S),237-256。doi:10.30105/JDS.201106.001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10815502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50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巧敏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iao-M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雅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Ya-Ju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雅如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Ya-Ju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Aug-2021 15:33:00 (UTC+8)-
dc.date.available 4-Aug-2021 15:33: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33: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50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502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檔案館是保存社會記憶與發揮檔案價值之場所,負責檔案的收集、典藏、修復與提供使用等功能,而歷史建築則承載著建築物原有的記憶和文化,若能將檔案館與歷史建築相互結合,可使歷史建築避免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並再次呈現其價值,也能節省興建新檔案館的成本。
本研究旨在探討歷史建築再利用為檔案館的可行性,以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先針對檔案館的空間配置與規劃、歷史建築的再利用以及歷史建築改造的評選及決策考量進行文獻探討,再透過訪談歷史建築改造之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與相關學者專家的實際經驗,探討歷史建築作為檔案館的可行性。
根據研究結果,歷史建築的價值會影響再利用的可行性,因此歷史建築再利用為檔案館時應審慎評估,讓有價值的歷史建築被保留下來,同時滿足檔案館的使用需求。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從歷史建築再利用之相關案例經驗學習
二、重視檔案的安全性、檔案館人員與使用者的需求
三、在建築特色與使用需求中取得平衡
四、制定完整的建築再利用政策
五、透過其他管道取得經費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rchives are places where social memories are stored, responsible for acquiring and preserving archives. If archives can combine with historic buildings, not only prevent historic buildings from being demolished, but also save construction cost of a new archive.
This study aims at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historic buildings into archives. This study uses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investigate archives space arrangement, historic building reus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historic buildings’ value will influence the possibility of reuse. Therefore, it’s important to evaluate historic building’s condition in order to conserve historic building and satisfy archives’ requirements. There are five suggestions as follows:
1. Learning experience from other historic buildings reuse cases.
2.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archives’ security and the need of archivists and users.
3.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rchitectural feature and requirement.
4. Formulate a complete policy of reusing historic buildings
5. Acquiring funds through other method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歷史建築的再利用 5
第二節 檔案館空間規劃及配置 13
第三節 歷史建築改造之評選及決策考量 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3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40
第一節 訪談結果分析 40
第二節 綜合討論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70
參考文獻 71
附錄一:訪談大綱 78
附錄二:文化資產保存法 80
zh_TW
dc.format.extent 32371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50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檔案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建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再利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Archiv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istoric Build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useen_US
dc.title (題名) 歷史建築再利用為檔案館功能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Historic Buildings to Revitalize for Archives Us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aptive Reuse: Preserving our past, building our future, http://www.environment.gov.au/heritage/publications/adaptive-reuse, 2004, p. 3 (PDF) [accessed September 11, 2015]
Buchmann, W. (1999). Preservation: buildings and equipment.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20(1), 5–23.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autorpa.lib.nccu.edu.tw/10.1080/003798199103695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2004). Adaptive Reuse: Preserving our past, building our future. Australia: Australian Govern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environment.gov.au/system/files/resources/3845f27a-ad2c-4d40-8827-18c643c7adcd/files/adaptive-reuse.pdf
Fedorczak-Cisak, M., Kowalska-Koczwara, A., Pachla, F., Radziszewska-Zielina, E., Szewczyk, B., Śladowski, G., & Tatara, T. (2020). Fuzzy Model for Selecting a Form of Use Alternative for a Historic Building to be Subjected to Adaptive Reuse. Energies (19961073), 13(11), 2809. https://doi-org.autorpa.lib.nccu.edu.tw/10.3390/en13112809
Hauke, P., & Werner, K. U. (2012). The second hand library building: Sustainable thinking through recycling old buildings into new libraries. IFLA Journal, 38(1), 60-67. doi: 10.1177/0340035211435394
Morton III, W. B., Hume, G. L., Jandl, A. E., Weeks, K. D. (1997).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s Standards for Rehabilitation & Illustrated Guidelines for Rehabilitating Historic Buildings. Washington, D.C. :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20). The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s Standards for Rehabili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ps.gov/tps/standards/rehabilitation/rehab/stand.htm
Rush, R. D. (2004). Same Space, Different Use.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77(3), 351–353.
Veldpaus, L., Fava, F., Brodowicz, D. (2019). Organizing, Promoting and Enabling Heritage Re-use through Inclusion, Technology, Access, Governance and Empowerment. Europe: Metropolitan Research Institute (MRI).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futurium/en/system/files/ged/d_1.2_mapping_of_current_heritage_re-use_policies_and_regulations_in_europe.pdf
Wang, H. (2010). A multi-objectiv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reuse selec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7(2).
文化資產保存法(2016年,7月27日)。
水野保、黃紹恆(1997 年5 月)。檔案館的功能與角色。圖書與資訊學刊,21,6-15。doi: 10.6575/JoLIS
王莉純(2014)。淺談檔案庫房的防火管理。辦公室業務,(5),122-123。
王鳳榮(2019)。智能型檔案館庫房建設需求。黑龍江檔案,(1),96。
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建築管理土地使用消防安全處理辦法(2017年,7月27日)。
成功大學博物館(2020a)。建館宗旨。檢自http://museum.ncku.edu.tw/p/412-1008-2950.php?Lang=zh-tw
成功大學博物館(2020b)。博物館源起。檢自http://museum.ncku.edu.tw/p/412-1008-2955.php?Lang=zh-tw
成功大學博物館(2020c)。成大博物館修繕工程啟動。檢自https://www.facebook.com/nckumuseum
林秋燕、陸雯玉(2018)。我國首座國家檔案館規劃歷程與建設方向。檔案,17(1),4-27
林景棋(2018)。推動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實務與活化策略。技師期刊,81,58-66。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jn78s
金門日報社(2010)。營造金門之美─舊建築再利用。檢自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3/187648
姜莉、楊戰捷(2003)。檔案館建築的總體規劃設計。中國檔案,(3),50-51。
胡聰年(2015)。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糖廠日式宿舍群為例。科技博物,19(2),47-75。doi:10.6432/TMR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25-35。doi: 10.6130/JORS.1994.7(2)3
徐輝(2008)。英國檔案館公共區域設計理念。中國檔案,(12),58-59。
真理大學校史館(2021)。校史館介紹。檢自https://ox.au.edu.tw/p/406-1013-68410,r111542.php?Lang=zh-tw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2021a)。校史館緣起。檢自https://www.lib.ntu.edu.tw/gallery/01_about.html
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2021b)。校史館宗旨。檢自https://www.lib.ntu.edu.tw/gallery/01-02-purpose.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a)。館史溯源。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0.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b)。古生物館。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5.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c)。南門館。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8.html
國立臺灣博物館(2017d)。鐵道部園區。檢自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51.html
國防醫學院(2018)。圖書館沿革史。檢自https://wwwndmc.ndmctsgh.edu.tw/unit/100036/2272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2020)。國家檔案管理作業手冊。新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國家檔案局籌備處(2001)。國家檔案館建築及設備設計規範。新北市:國家檔案局籌備處。
張宏斌(2018)。公共檔案館建築與內部空間配置及應用。黑龍江檔案,(3),59。
張怡棻、黃世輝(2008)。南瀛總爺藝文中心之空間再利用發展研究。設計研究,(8),213-222。doi:10.30178/SJYJ.200807.0027
張淑君、姜禮恩(2005)。產業遺址活化再利用之研究—以日本、美國、英國為例。農林學報,54(3),191-203。doi:10.30089/JAF.200509.0003
張劍(2017)。論閑置空間的再利用。美術界,(11),73。
曹宇(2016)。功能轉變背景下的檔案館空間配置。檔案與建設,(8)
淡水維基館(2020)。淡江大學。檢自http://tamsui.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6%B7%A1%E6%B1%9F%E5%A4%A7%E5%AD%B8#.E7.80.9B.E8.8B.91
淡江時報社(2020a)。校史館暨張建邦創辦人紀念館 校慶70從心啟用。檢自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2698
淡江時報社(2020b)。慶祝7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專題報導-校史館暨張建邦創辦人紀念館 展開新舊時空對話。檢自https://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52559
莊樹華、龐桂芬(2006)。數位時代下的檔案館營運-以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為例。檔案季刊,5(4),17-32。
許惇純(1999)。城市古建築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政策-法國Dijon的保存區案例。西洋史集刊,(9),313-346。doi:10.7077/WH.199912.0313
郭俊麟(2015)。歷史建築再利用與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以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出張所為例。南臺財經法學,創刊號,119-150。
陳正德(2008)。舊建築的新生。工程與建設,22(6),848-849。
陳智為(1989)。檔案事業公共關系的重要途徑—閱覽室。檔案,(4),26-28。
陳湘湘(2020)。歷史場域活化探討-以太平買菸場為例。嶺東學報,(46),125-149。
傅朝卿(1998)。歷史性建築再利用教育的經驗。世界建築,(3),25-27。
傅朝卿(2010)。建築再利用設計的跨領域思維:跨領域設計與永續發展。桃園縣: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曾剛(2018)。老舊建築的室內空間改造現狀與問題芻議。住宅與房地產,(9),87-91。
雍振華(2005)。舊建築功能轉換設計方法與問題探討-鈕家巷方宅的改造設計。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18(1),57-60。
廖康吾、黃嘉菱、黃鈺惠(2016)。得忌利士洋行之展示策略與觀衆溝通研究。科技博物,20(4),47-65。
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9544u
滿藝(2017)。淺析新型檔案館的建築理念。檔案天地,(11),48-50。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021a)。目標願景。檢自https://www.ntcri.gov.tw/taipei/content_59.html
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2021b)。建築特色。檢自https://www.ntcri.gov.tw/taipei/content_58.html
臺灣大學博物館群(2021)。校史館。檢自http://www.museums.ntu.edu.tw/museums_history.jsp
臺灣大學總務處(2020)。檔案館簡介。檢自https://ga.ntu.edu.tw/doc/main_ch/sub/archive/docDetail/2466/2444/25158/%e6%aa%94%e6%a1%88%e9%a4%a8%e7%b0%a1%e4%bb%8b
趙政戩(1997)。談檔案館建築的總體布局。北京檔案,(8),20-21。
劉瑞(2011)。城市舊建築改造再利用的新模式探討。藝術教育,(6),30-31。
衛東風、孫毓(2007)。從奧塞車站到奧塞博物館的啟示——舊建築改造的成功案例解析。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4),168-171。
鄧晉芝、李成初(2015)。從保管空間到文化空間:檔案館社會功能的嬗變。浙江檔案,(6),9-11。doi: 10.16033/j.cnki.33-1055/g2.2015.06.007
鄭綸、李瑞元(2016)。古蹟經濟:歷史建築與經濟發展的關聯。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6(3),23-31。doi:10.6639/JCCIR.2016.0603.03
魯小川(2007)。推動空間的再生設計——從“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談起。美術大觀,(6),90-91。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2019年,8月22日)。
遲曉梅(2015)。老舊建築維護成本優化配置的造價計算模型。工程經濟,(2),10-16。doi:10.19298/j.cnki.1672-2442.2015.02.002
檔案庫房設施基準(2016年,5月17日)。
薛理桂(2012)。檔案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鍾雪珍、薛理桂(2014)。集體記憶之保存與創新—以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為例。檔案,13(4),34-45
簡賢文、陳俊青、樓振宇(2002)。以歷史性建築物設置的博物館之防火設計與評估。博物館學季刊,16(4),89-98
簡顯光(2009)。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管理維護之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蘇君華、李莎(2016)。基于第三空間理論的檔案館空間認知研究。檔案管理,(4),20-23。
蘇敏(1995)。檔案館。檢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9689/?index=2
蘇鴻昌(2011)。從舊建築再利用看老字號旅店的文化創新體驗-以臺南佳佳西市場為例。設計學研究,14(S),237-256。doi:10.30105/JDS.201106.001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05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