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趙宜真之清微法研究
A Study on Zhao Yizhen`s Qingwei Magic
作者 郭俊辰
Guo, Jun-Chen
貢獻者 高振宏
郭俊辰
Guo,Jun-Chen
關鍵詞 趙宜真
道體法用
鍊度
雷法
玉宸
神捷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34:35 (UTC+8)
摘要 本文以趙宜真重整的清微教法為主要觀察重點,探討趙宜真統攝各卷道經的核心教法──道體法用理論與傳承的「玉宸經法」與「神捷五雷法」,考察趙宜真的理念在相關道法儀式行持的具體落實情形,並向外延伸探討相關問題。「道體法用」理論以「內丹外法」為樞紐,且擴大其他層面,以此融攝不同的道法。在相關內鍊理論上,清微道法也吸收了神霄派的雷法理論,尤其是「服雷炁」之法,從而充實自身的道法內涵。在雷法的部分,趙宜真以「神捷五雷法」作為主要傳承的道法,以「紫皇天一天君玄天上帝」作為主法,反映了當時盛行的玄武信仰;報應使者「張亞」與「苟留吉、畢宗遠」二位陰陽雷神君作為固定組合。另外三卷的《神捷五雷祈禱檢式》,則以文檢作為儀式核心;《清微神烈祕法》相較之下,反而保有較為強烈的地方法術色彩,以符文、鐵札進行祈禱。在齋法相關的鍊度儀式、登齋章奏之法的部分,以「道體法用」的核心理論,結合「儀式訣目」與「內修工夫」。另外,透過比較「玉宸鍊度法」與《龍天通明鍊度法》兩部鍊度儀式文本,結構雖然相似,但儀式順序、符命、文檢、將班等有所不同,趙宜真在編輯「玉宸鍊度法」時,可能參考了《龍天通明鍊度法》,另外結合了內丹理論,將水火鍊度主要建構在存思、內丹修練的作用之上;混鍊超度的部分,鍊師仍是透過內丹的運作原理行水火混鍊。「玉宸經法」與《清微齋法》相較之下,《清微齋法》主要保留古典齋法的告簡度亡儀式,並未吸收宋元以後盛行的鍊度法與內丹理論。
參考文獻 一、道藏資料
(一)《正統道藏》:
本文所用道藏版本為六十冊《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引用時會於引用的道經名稱之後加註道藏經號,編號「HY」係依照 Weng Dujian 翁獨健.1935. Daozang zimu yinde 道藏子目引得.Combined Indexes to the Authors and Titles of Books In two Collections of Taoist Literature. Beijing:Yenching University.(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no. 25.) Repr.Taipei: Chengwen, 1996。斷句則參考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遇有疑義,則由筆者重新斷句、標點。

《太上无極緫真文昌大洞仙經》(HY5)
《元始天尊說甘露昇天神呪妙經》(HY75)
《上清握中訣》(HY140)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HY167)
《清微仙譜》(HY171)
《清微玄樞奏告儀》(HY218)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HY219)
《清微神烈祕法》(HY222)
《清微元降大法》(HY223)
《清微齋法》(HY224)
《清微丹訣》(HY27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HY29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HY297)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編》(HY298)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HY374)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HY466)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HY508)
《靈寶玉鑑》(HY547)
《太極祭煉內法》(HY548)
《靈寶歸空訣》(HY568)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HY774)
《玄天上帝啟聖錄》(HY957)
《武當福地總真集》(HY960)
《明真破妄章頌》(HY977)
《原陽子法語》(HY1063)
《道法會元》(HY1210)
《仙傳外科秘方》(HY1157)
《道門十規》(HY1222)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HY1239)
《道法心傳》(HY1242)
《海瓊白真人語錄》(HY1296)
《峴泉集》(HY1300)
《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HY1343)
《紫皇鍊度玄科》(HY1439)
(二)《藏外道書》:
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諸品靈章雷君祕旨》第29冊

二、古籍
漢‧司馬遷:《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明‧陳謨:《海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今人研究
(一)專書
吳永猛、謝聰輝合著:《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修訂版)》,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三卷。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三卷。
張澤宏:《道教禮儀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
勞格文著、蔡林波譯:《中國社會和歷史中的道教儀式》(山東:齊魯出版社,2017年6月)。
蓋建民、何振中著:《道教醫學精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7月。
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上下冊。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12月。

二階堂善弘:《明清期におけゐ武神と神仙の發展》,吹田:關西大學出版部,2009年。
二階堂善弘著、劉雄峰譯:《元帥神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14年。
坂出祥伸:《気と養生》,京都:人文書院,1995年6月。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Eward L. Davis (戴安德),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Man,Nature and Infinite The Scope of Taoist Thunder Magic Ritual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3.
Robert Hymes(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二)專書文章
王馳,〈心地雷霆:作為道教生命操作的清微雷法修行〉,收入於《2016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17年1月,頁119-134。
余英時,〈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的起源詴探〉,收入於陳弱水主編:《中國思想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9月,頁11-93。
吳真,〈宋代道法傳統的發明與道經的託名〉,收入於氏著:《為神性加注: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4月,頁142-179。
李志鴻,〈家書科儀與師派觀念〉,收入氏著:《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8月,頁183-195。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年),頁1-57;後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頁363-410。
祝逸雯,〈聚炁回靈,九轉生神: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的煉度儀〉,收入於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35-266。
高振宏,〈張宇初〈金野庵傳〉、〈趙原陽傳〉中的傳道譜系與聖傳書寫研究〉,收入於《2015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頁137-158。
莊宏誼,〈元代道教玄天上帝信仰研究〉,收入《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2000年,頁121-157。
勞格文,〈道教於中國宗教與文化之所為與無為〉,收入黎志添主編:《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頁457-471。
黃兆漢,〈玄武考〉,收入氏著:《道教研究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8年,頁121-156。
葛兆光,〈自然、社會、人的同源同構互感:一個系統宇宙理論的形成與神化〉,收入氏著:《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22-54。
劉仲宇,〈召役神將的教義基礎—從神將系統看道教信仰的獨特性〉,收入氏著:《攀援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頁246-252。
劉仲宇,〈活力所在──存想和氣法〉,收入氏著:《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2月,頁135-163。
劉仲宇,〈道法的分類研究〉上下,收入氏著:《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頁352-456。
劉仲宇,〈道教法術的理論原則〉,收入氏著:《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頁79-150。
黎志添,〈南宋黃籙齋研究:以金允中「靈寶大法」為例〉,收入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09-234。
蕭登福,〈試論道教內神名諱源起─兼論東晉上清經派存思修煉法門〉,收入氏著:《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頁152-184。
謝世維,〈天文與出世:道教經典建構模式〉,收入氏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11月,頁25-62。
謝世維,〈玄珠歸太乙──當代西方對宋元以後內丹研究之回顧〉,收入氏著:《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頁155-215。
謝世維,〈首過與懺悔: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收入氏著:《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臺北:臺灣商務,2012年,頁33-69。
謝世維,〈聖典與傳譯:道教經典中的「翻譯」〉,收入氏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11月,頁63-124。
謝世維,〈道法與地方─以臺南和意堂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氏著:《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頁219-265。
謝世維,〈導論〉,收入謝世維主編:《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12月,頁2-35。
謝聰輝,〈受籙與驅邪:以臺灣「鳳山道」奏職文檢為中心〉,in Florian C. Reiter ed., “ Exorcism and Religious Daoism”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1, pp.213-230.
謝聰輝,〈南宋中期以前傳統道經出世的類型與特質〉,收入氏著《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頁79-96。
謝聰輝,〈南宋道經中「飛鸞開化」出世類型的認知與特質〉,收入氏著《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頁97-136。
謝聰輝,〈道壇傳承譜系建構的資料與方法研究──以臺灣、福建田野調查為例〉,收入氏著:《追尋道法》上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35-75。
謝聰輝,〈臺南地區《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研究〉,收入氏著:《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397-473。
謝聰輝,〈臺灣道法二門道壇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松山慈惠堂七朝醮典演法為例〉,收入氏著:《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475-536。

松本浩一,〈宋代的道教與民間信仰:以祠廟信仰、喪葬儀禮、道教咒術為主〉,收入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67-311。
橫手裕,〈宋元道教的內丹養生法〉,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頁313-350。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 Taoist Ritual dao道 and Method fa 法in the Analysis of Po Yu-ch`an, ”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pp.28-47.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Applications of exorcism in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pp.133-146.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Two Great Rituals: Specialties of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and the Adaptation of Older Thunder Traditions,” 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 pp.97-132.
Kristofer.M. Schipper (施舟人), “Master Chao I-chen and the Ch`ing-wei School of Taoism”,收入秋月觀暎編:《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1987年,頁715-734。
Kristofer.M. Schipper (施舟人),〈道教的清約〉,收入龍巴爾、李學勤主編,《法國漢學》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49-167。
Lowell Skar(史卡)著、橫手裕譯,〈清微仙譜、雷法、神靈そして道原──中世の中國東南部における宗教的統合について〉,收入田中文雄、Terry F. Kleeman編:《道教と共生思想──第3回日米道教研究會議論文集》(東京:大河書房,2009年),頁136-154。
Verellen, Franciscus(傅飛嵐)著,呂鵬志譯,〈天師道上章科儀──《赤松子章曆》和《天辰章醮立成曆》研究〉,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37-71。

(三)期刊論文
丁強,〈《清微道法樞紐》簡析〉,《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2期,頁100-103。
李志鴻,〈試論清微派的會道與歸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頁116-125。
李遠國,〈道教神霄派淵源略考〉,《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1-9。
李遠國,〈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頁88-96。
李遠國,〈論明清時代的神霄派〉,《中國道教》,2002年第2期,頁7-22。
林振源、呂燁,〈贛東北上饒地區的道教傳統與分類〉,《華人宗教研究》第15期,2020年1月,頁63-113。
祝逸雯,〈宋元時期道教鍊度文獻簡介〉,《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20期,2010年12月,頁1-3。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鍊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漢學研究》第34卷第4期,2016年12月,頁35-62。
張欽,〈論清微派法術與內丹功相結合的內煉思想〉,《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頁16-18。
張超然,〈自我身分、倫理性格與社會象徵:道與法的根本差異與複合現象〉,《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年12月,頁33-64。
張超然,〈唐宋道教齋儀中的「禮師存念」及其源流考論──兼論道教齋壇圖像的運用〉,《清華學報》新45卷第3期,104年,頁381-413。
張超然,〈齋科與經法:宋元黃籙齋法研究〉,《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1期,2019年,頁63-105。
劉仲宇,〈五雷正法淵源考論〉,《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3期,頁14-21。
劉陶,〈宋代道教「水火煉度」研究—以行煉方式為中心的考察〉,《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0期,2018年,頁125-175。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2年,頁1-30。
謝世維,〈七元散輝,冥慧洞耀—─禮斗法的歷史與近代抄本中的斗科〉,《中國本土宗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期,頁25-49。
謝世維,〈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討:以《先天雷晶隱書》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209-240;後收入氏著:《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頁131-164。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法與地方密教傳統〉,《華人宗教研究》第九期,2017年1月,頁7-44;另參氏著,〈道統與密術──宋元道教清微法與地方密教傳統〉,收入氏著:《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11月,頁91-129。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派儀式框架與醫療:以清微告斗解厄儀為例〉,《輔仁宗教研究》第39期,2019年秋,頁57-86。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4分冊,2012年12月,頁739-777。

酒井規史,〈地方的雷法與《道法會元》:以《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為中心〉,《華人宗教研究》,第3期,2014年5月,頁27-49。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 Five Thunders Ritual (Wulei fa 五雷法)of the Song ,Pure Tenuity(Qing-wei dao-fa 清微道法) in the Yu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Daoist History, ”(宋代五雷法和元代清微派在道教歷史上的重要性),《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年12月,頁7-31。

(四)研討會論文
陳敏祥,〈清微派文獻疑義考──以《清微齋法》為中心〉,發表於臺灣宗教學會主辦:「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2015年6月15日,頁407-431。

(五)學位論文
丁強:《清微派研究》,四川: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3月。
高振宏:《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道經與通俗文學的綜合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張玲:《武當清微派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超然:《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關慧玲:《道教清微派系統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四、工具書
任繼愈主編:《宗教辭典》,臺北:恩楷出版,2002年7月。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慈怡主編、星雲大師監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 and Franciscus Verellen(傅飛嵐) ed., The D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eng,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振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俊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Guo,Jun-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郭俊辰zh_TW
dc.creator (作者) Guo, Jun-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Aug-2021 15:34:35 (UTC+8)-
dc.date.available 4-Aug-2021 15:34:3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Aug-2021 15:34:3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12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4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趙宜真重整的清微教法為主要觀察重點,探討趙宜真統攝各卷道經的核心教法──道體法用理論與傳承的「玉宸經法」與「神捷五雷法」,考察趙宜真的理念在相關道法儀式行持的具體落實情形,並向外延伸探討相關問題。「道體法用」理論以「內丹外法」為樞紐,且擴大其他層面,以此融攝不同的道法。在相關內鍊理論上,清微道法也吸收了神霄派的雷法理論,尤其是「服雷炁」之法,從而充實自身的道法內涵。在雷法的部分,趙宜真以「神捷五雷法」作為主要傳承的道法,以「紫皇天一天君玄天上帝」作為主法,反映了當時盛行的玄武信仰;報應使者「張亞」與「苟留吉、畢宗遠」二位陰陽雷神君作為固定組合。另外三卷的《神捷五雷祈禱檢式》,則以文檢作為儀式核心;《清微神烈祕法》相較之下,反而保有較為強烈的地方法術色彩,以符文、鐵札進行祈禱。在齋法相關的鍊度儀式、登齋章奏之法的部分,以「道體法用」的核心理論,結合「儀式訣目」與「內修工夫」。另外,透過比較「玉宸鍊度法」與《龍天通明鍊度法》兩部鍊度儀式文本,結構雖然相似,但儀式順序、符命、文檢、將班等有所不同,趙宜真在編輯「玉宸鍊度法」時,可能參考了《龍天通明鍊度法》,另外結合了內丹理論,將水火鍊度主要建構在存思、內丹修練的作用之上;混鍊超度的部分,鍊師仍是透過內丹的運作原理行水火混鍊。「玉宸經法」與《清微齋法》相較之下,《清微齋法》主要保留古典齋法的告簡度亡儀式,並未吸收宋元以後盛行的鍊度法與內丹理論。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與文獻回顧 3
一、重要的宋元道法研究 3
二、清微派與清微法研究 10
三、趙宜真相關研究文獻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8
一、研究範圍 18
二、研究方法 19
第四節 論文各章大要 20

第二章 道體與法用:清微法理論系統之形成 22
第一節 《清微道法樞紐》內涵析論 22
一、《清微道法樞鈕》內容探究 26
二、白玉蟾〈道法九要〉及其〈序文〉探討 32
第二節 清微法核心──道體法用 35
一、內丹外法 36
二、運炁成符 39
三、將用元神 43
第三節 清微法之內鍊理論 47
一、人身天地:身體內的宇宙原型與心性修練 48
二、一炁之妙:「內鍊法」與「服雷炁法」 56
第四節 小結 67

第三章 祈禱與濟人:「神捷五雷法」研究 69
第一節 「神捷五雷法」的主法、師派與官將 69
一、《上清神烈飛捷五雷大法》文本的組成與內涵(卷46) 70
二、《上清神烈飛捷五雷大法》的宗派、主法與將班 79
第二節 「神捷五雷法」的文檢與儀式內涵 91
一、神捷五雷祈禱檢(式)之結構與內涵(卷47) 91
二、神捷五雷祈禱檢式之結構與內涵(卷48) 93
三、神捷五雷祈禱檢式之結構與內涵(卷49) 97
四、神捷五雷祈禱檢式之天界組織 102
第三節 「神捷五雷法」與《清微神烈祕法》 103
一、《清微神烈祕法》的師派、官將與儀式析論 103
二、「神捷五雷法」與《清微神烈祕法》之儀式結構比較 109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四章 拔幽與濟度:「玉宸經法」研究 114
第一節 《玉宸登齋內旨》與《玉宸經法鍊度內旨並序》研究 115
一、《玉宸登齋內旨》析論 115
二、《玉宸經法鍊度內旨並序》析論 120
第二節 「玉宸經法」的儀式結構與相關文檢 126
一、玉宸登齋章奏之法 127
二、玉宸鍊度法與玉宸經鍊返魂儀 130
三、「玉宸鍊度法」相關文檢及其內涵 145
第三節 「玉宸鍊度法」與《龍天通明鍊度法》 160
一、《龍天通明鍊度法》儀式結構析論 160
二、「玉宸鍊度法」與《龍天通明鍊度法》之比較 172
第四節 「玉宸經法」與《清微齋法》 175
一、《清微齋法》之文本組成及文檢析論 175
二、「玉宸經法」與《清微齋法》之比較 183
第五節 小結 186

第五章 結論 188

徵引書目 192

附錄一 202
附錄二 206
附錄三 214
zh_TW
dc.format.extent 700960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趙宜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體法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鍊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雷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玉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捷zh_TW
dc.title (題名) 趙宜真之清微法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Zhao Yizhen`s Qingwei Magic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道藏資料
(一)《正統道藏》:
本文所用道藏版本為六十冊《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引用時會於引用的道經名稱之後加註道藏經號,編號「HY」係依照 Weng Dujian 翁獨健.1935. Daozang zimu yinde 道藏子目引得.Combined Indexes to the Authors and Titles of Books In two Collections of Taoist Literature. Beijing:Yenching University.(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Sinological Index Series, no. 25.) Repr.Taipei: Chengwen, 1996。斷句則參考張繼禹:《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遇有疑義,則由筆者重新斷句、標點。

《太上无極緫真文昌大洞仙經》(HY5)
《元始天尊說甘露昇天神呪妙經》(HY75)
《上清握中訣》(HY140)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HY167)
《清微仙譜》(HY171)
《清微玄樞奏告儀》(HY218)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HY219)
《清微神烈祕法》(HY222)
《清微元降大法》(HY223)
《清微齋法》(HY224)
《清微丹訣》(HY278)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HY296)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HY297)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編》(HY298)
《太上洞玄靈寶救苦妙經》(HY374)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HY466)
《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HY508)
《靈寶玉鑑》(HY547)
《太極祭煉內法》(HY548)
《靈寶歸空訣》(HY568)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呪妙經》(HY774)
《玄天上帝啟聖錄》(HY957)
《武當福地總真集》(HY960)
《明真破妄章頌》(HY977)
《原陽子法語》(HY1063)
《道法會元》(HY1210)
《仙傳外科秘方》(HY1157)
《道門十規》(HY1222)
《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HY1239)
《道法心傳》(HY1242)
《海瓊白真人語錄》(HY1296)
《峴泉集》(HY1300)
《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HY1343)
《紫皇鍊度玄科》(HY1439)
(二)《藏外道書》:
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等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諸品靈章雷君祕旨》第29冊

二、古籍
漢‧司馬遷:《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明‧陳謨:《海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三、今人研究
(一)專書
吳永猛、謝聰輝合著:《台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年。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修訂版)》,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三卷。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三卷。
張澤宏:《道教禮儀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
勞格文著、蔡林波譯:《中國社會和歷史中的道教儀式》(山東:齊魯出版社,2017年6月)。
蓋建民、何振中著:《道教醫學精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7月。
蓋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歷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上下冊。
劉仲宇:《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12月。

二階堂善弘:《明清期におけゐ武神と神仙の發展》,吹田:關西大學出版部,2009年。
二階堂善弘著、劉雄峰譯:《元帥神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14年。
坂出祥伸:《気と養生》,京都:人文書院,1995年6月。
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Eward L. Davis (戴安德), 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Man,Nature and Infinite The Scope of Taoist Thunder Magic Ritual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3.
Robert Hymes(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二)專書文章
王馳,〈心地雷霆:作為道教生命操作的清微雷法修行〉,收入於《2016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正修科技大學,2017年1月,頁119-134。
余英時,〈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的起源詴探〉,收入於陳弱水主編:《中國思想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9月,頁11-93。
吳真,〈宋代道法傳統的發明與道經的託名〉,收入於氏著:《為神性加注: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4月,頁142-179。
李志鴻,〈家書科儀與師派觀念〉,收入氏著:《道教天心正法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8月,頁183-195。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0年),頁1-57;後收入氏著,《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頁363-410。
祝逸雯,〈聚炁回靈,九轉生神:蔣叔輿《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的煉度儀〉,收入於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35-266。
高振宏,〈張宇初〈金野庵傳〉、〈趙原陽傳〉中的傳道譜系與聖傳書寫研究〉,收入於《2015宗教生命關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12月,頁137-158。
莊宏誼,〈元代道教玄天上帝信仰研究〉,收入《道教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2000年,頁121-157。
勞格文,〈道教於中國宗教與文化之所為與無為〉,收入黎志添主編:《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頁457-471。
黃兆漢,〈玄武考〉,收入氏著:《道教研究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8年,頁121-156。
葛兆光,〈自然、社會、人的同源同構互感:一個系統宇宙理論的形成與神化〉,收入氏著:《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22-54。
劉仲宇,〈召役神將的教義基礎—從神將系統看道教信仰的獨特性〉,收入氏著:《攀援集》,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頁246-252。
劉仲宇,〈活力所在──存想和氣法〉,收入氏著:《道教的內秘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12月,頁135-163。
劉仲宇,〈道法的分類研究〉上下,收入氏著:《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頁352-456。
劉仲宇,〈道教法術的理論原則〉,收入氏著:《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1月,頁79-150。
黎志添,〈南宋黃籙齋研究:以金允中「靈寶大法」為例〉,收入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09-234。
蕭登福,〈試論道教內神名諱源起─兼論東晉上清經派存思修煉法門〉,收入氏著:《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頁152-184。
謝世維,〈天文與出世:道教經典建構模式〉,收入氏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11月,頁25-62。
謝世維,〈玄珠歸太乙──當代西方對宋元以後內丹研究之回顧〉,收入氏著:《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頁155-215。
謝世維,〈首過與懺悔: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收入氏著:《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臺北:臺灣商務,2012年,頁33-69。
謝世維,〈聖典與傳譯:道教經典中的「翻譯」〉,收入氏著:《天界之文:魏晉南北朝靈寶經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2010年11月,頁63-124。
謝世維,〈道法與地方─以臺南和意堂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氏著:《鴻濛妙觀──道教文化研究之多元面向》,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頁219-265。
謝世維,〈導論〉,收入謝世維主編:《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年12月,頁2-35。
謝聰輝,〈受籙與驅邪:以臺灣「鳳山道」奏職文檢為中心〉,in Florian C. Reiter ed., “ Exorcism and Religious Daoism”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1, pp.213-230.
謝聰輝,〈南宋中期以前傳統道經出世的類型與特質〉,收入氏著《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頁79-96。
謝聰輝,〈南宋道經中「飛鸞開化」出世類型的認知與特質〉,收入氏著《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頁97-136。
謝聰輝,〈道壇傳承譜系建構的資料與方法研究──以臺灣、福建田野調查為例〉,收入氏著:《追尋道法》上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35-75。
謝聰輝,〈臺南地區《無上九幽放赦告下真科》文檢研究〉,收入氏著:《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397-473。
謝聰輝,〈臺灣道法二門道壇建醮文檢研究──以基隆廣遠壇乙酉年松山慈惠堂七朝醮典演法為例〉,收入氏著:《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下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8年10月,頁475-536。

松本浩一,〈宋代的道教與民間信仰:以祠廟信仰、喪葬儀禮、道教咒術為主〉,收入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67-311。
橫手裕,〈宋元道教的內丹養生法〉,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頁313-350。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 Taoist Ritual dao道 and Method fa 法in the Analysis of Po Yu-ch`an, ”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pp.28-47.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Applications of exorcism in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pp.133-146.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Two Great Rituals: Specialties of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and the Adaptation of Older Thunder Traditions,” in Florian C. Reiter ed.,The Taoism of Clarified Tenuity Content and Intention , Wiesbaden: Harrassowitz Verlag, 2017 , pp.97-132.
Kristofer.M. Schipper (施舟人), “Master Chao I-chen and the Ch`ing-wei School of Taoism”,收入秋月觀暎編:《道教と宗教文化》,東京:平河出版社,1987年,頁715-734。
Kristofer.M. Schipper (施舟人),〈道教的清約〉,收入龍巴爾、李學勤主編,《法國漢學》第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49-167。
Lowell Skar(史卡)著、橫手裕譯,〈清微仙譜、雷法、神靈そして道原──中世の中國東南部における宗教的統合について〉,收入田中文雄、Terry F. Kleeman編:《道教と共生思想──第3回日米道教研究會議論文集》(東京:大河書房,2009年),頁136-154。
Verellen, Franciscus(傅飛嵐)著,呂鵬志譯,〈天師道上章科儀──《赤松子章曆》和《天辰章醮立成曆》研究〉,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頁37-71。

(三)期刊論文
丁強,〈《清微道法樞紐》簡析〉,《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2期,頁100-103。
李志鴻,〈試論清微派的會道與歸元〉,《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頁116-125。
李遠國,〈道教神霄派淵源略考〉,《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1-9。
李遠國,〈道教雷法沿革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頁88-96。
李遠國,〈論明清時代的神霄派〉,《中國道教》,2002年第2期,頁7-22。
林振源、呂燁,〈贛東北上饒地區的道教傳統與分類〉,《華人宗教研究》第15期,2020年1月,頁63-113。
祝逸雯,〈宋元時期道教鍊度文獻簡介〉,《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通訊》第20期,2010年12月,頁1-3。
祝逸雯,〈鄭思肖《太極祭鍊內法》研究-─在法師身中完成的濟度儀式〉,《漢學研究》第34卷第4期,2016年12月,頁35-62。
張欽,〈論清微派法術與內丹功相結合的內煉思想〉,《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頁16-18。
張超然,〈自我身分、倫理性格與社會象徵:道與法的根本差異與複合現象〉,《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年12月,頁33-64。
張超然,〈唐宋道教齋儀中的「禮師存念」及其源流考論──兼論道教齋壇圖像的運用〉,《清華學報》新45卷第3期,104年,頁381-413。
張超然,〈齋科與經法:宋元黃籙齋法研究〉,《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1期,2019年,頁63-105。
劉仲宇,〈五雷正法淵源考論〉,《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3期,頁14-21。
劉陶,〈宋代道教「水火煉度」研究—以行煉方式為中心的考察〉,《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第10期,2018年,頁125-175。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與早期天師道治病解罪儀式〉,《臺灣宗教研究》第2卷第1期,2002年,頁1-30。
謝世維,〈七元散輝,冥慧洞耀—─禮斗法的歷史與近代抄本中的斗科〉,《中國本土宗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期,頁25-49。
謝世維,〈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討:以《先天雷晶隱書》為中心〉,《成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209-240;後收入氏著:《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頁131-164。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法與地方密教傳統〉,《華人宗教研究》第九期,2017年1月,頁7-44;另參氏著,〈道統與密術──宋元道教清微法與地方密教傳統〉,收入氏著:《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2018年11月,頁91-129。
謝世維,〈宋元道教清微派儀式框架與醫療:以清微告斗解厄儀為例〉,《輔仁宗教研究》第39期,2019年秋,頁57-86。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4分冊,2012年12月,頁739-777。

酒井規史,〈地方的雷法與《道法會元》:以《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為中心〉,《華人宗教研究》,第3期,2014年5月,頁27-49。

Florian C. Reiter(常志靜) “ Five Thunders Ritual (Wulei fa 五雷法)of the Song ,Pure Tenuity(Qing-wei dao-fa 清微道法) in the Yu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Daoist History, ”(宋代五雷法和元代清微派在道教歷史上的重要性),《華人宗教研究》第8期,2016年12月,頁7-31。

(四)研討會論文
陳敏祥,〈清微派文獻疑義考──以《清微齋法》為中心〉,發表於臺灣宗教學會主辦:「臺灣宗教學會2015年會」,2015年6月15日,頁407-431。

(五)學位論文
丁強:《清微派研究》,四川: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3月。
高振宏:《宋、元、明道教酆岳法研究──道經與通俗文學的綜合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張玲:《武當清微派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超然:《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關慧玲:《道教清微派系統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四、工具書
任繼愈主編:《宗教辭典》,臺北:恩楷出版,2002年7月。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慈怡主編、星雲大師監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
Kristofer Schipper(施舟人) and Franciscus Verellen(傅飛嵐) ed., The D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eng,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97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