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誰跳街舞?中產階級家長對兒童才藝選擇之民族誌研究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middle class parents choosing street dance as children’s talent
作者 陳力慈
Chen, Li-Tzu
貢獻者 張盈堃
Chang, Yin-Kun
陳力慈
Chen, Li-Tzu
關鍵詞 中產階級
教養
兒童街舞才藝
文化再製
秀異
Middle class
Parenting
Children’s street dance talent
Cultural reproduction
Distinction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4-Aug-2021 16:16:33 (UTC+8)
摘要 學者Bourdieu指出,中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會藉由特定文化消費模式,如參觀博物館、到劇院看劇等活動,突顯品味秀異,與其他階級團體產生區隔,同時透過學校教育、額外才藝學習等方式累積文化資本,達到階級再製目的。但近年,強調展現品味秀異的某些中產階級家長,卻不再讓孩子學芭蕾,轉而學習帶有青少年次文化意涵的街舞。為此,本研究旨於探討中產階級家長,如何透過讓孩子跳街舞進行文化再製,以及,中產階級家長文化品味轉變原因為何。
研究分別於台北市及新北市兩間兒童街舞教室,對中產階級家庭進行訪談,並輔以田野觀察,將家長教養理念分為「目標一致型」及「目標游移型」兩類。其中,目標一致型教養理念強調,藉由家長高度主導的教養實作,讓孩子從小參與高壓的舞團訓練,以培養團體競爭意識,並參加許多街舞比賽和表演,透過速成的才藝學習成果累積文化資本,達到文化再製;而目標游移型教養理念的家長,則強調讓孩子快樂成長,卻又擔心於未來失去競爭力,所以採取先妥協、後協商的教養實作方式,先依照孩子意願減少街舞課程數量,再與孩子協調能否增加課程難度、是否願意參加街舞比賽等,漸進地達到文化再製目的。
此外,因網路影音平台與社群媒體的盛行,兒童街舞教室的行銷,以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等社會論述,中產階級家長開始擁抱較速成且風格多變的街舞,而非進度緩慢且需長期培育的芭蕾,如此一來,不僅減輕家長無法與傳統教養形象斷裂的親職焦慮,亦能在快速更新的網路世代展現多元學習成果。最終,造成某些中產階級家庭不再獨尊芭蕾,轉而跳街舞的結果。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indicates tha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middle class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from others by specific cultural consumption patterns, such as visiting museum and watching opera. Also they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and extra learning to achieve class reproduction. However, some Taiwanese middle class parents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take street dance classes which carried the connotation of subculture, and no longer learn ballet that symbolizes bourgeoisie style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middle class parents reproduce class by sending their children to street dance classes, and why their cultural tastes have changed.
With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in two children’s street dance studio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researcher divided middle class parents into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parenting styles. One is the goal-oriented parenting style, emphasizing a highly dominant parenting strategy. Through asking children to join a highly stressed dance group from early age, parents spark competitive spirit in the children. Children also participate in many street dance competitions and performances to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 and achieve class reproduction. Hesitant parenting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entail a dilemma between a happy childhood and a competitive future. Therefore, parents develop a strategy which combines compromise and negotiation with their children.
In addition,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social media, and the social discourse "Don`t make your children lose at the starting point.” Many middle class parents begin to promote street dance because of the varied styles and good learning efficacy. In other words, parents can not only alleviate their parenting anxiety, but also demonstrate abundant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children over the Internet world. As a result, some middle class no longer emphasize on taking their children to learn ballet, instead, they advocate learning street da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官網(2020年08月14日)。108年家庭收支調查。2020年12月29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6220&ctNode=5624。
教育部體育署官網(2015年4月)。102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21年1月29日,取自:
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Files/UnZips/635664173545162812/files/assets/common/downloads/publication.pdf。
教育部體育署官網(2020年1月)。107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21年1月29日,取自:
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7196263922009047.pdf。
安宇寧、顏秀雯、薛雅菁、王仕琦、李雪如、李佩芬(2009年5月5日)。選才藝班,關鍵問答。親子天下。2021年3月13日,取自:http://new.cwk.com.tw/article.php?db=special&id=12077&flag=1。
賓靜蓀(2012年3月1日)。舞蹈老師林聖淵串聯「全球街舞」,重溫青春夢。親子天
下。2021年3月13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1126。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
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王瑞賢(2016)。伯恩斯坦的教育社會學理論:符碼與教育機制之介紹。臺灣教育社
會學研究, 16(2):153-182。
王軒頤(2008)。街舞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身心影響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舞蹈
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潔如(2000)。城市、遊戲精靈 - 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鴻章、杜宜展(2009)。臺灣學前幼兒的才藝學習現況調查。幼兒教育,296:37-
49。
李怡慧(譯)(2015)。家庭優勢(原作:Lareau, A.)。臺北:群學。
李靜怡(2005)。臺灣青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聲佶(2009)。臺灣街舞文化的社會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
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慧寬(2013)。精緻與通俗的反思:從文化資本檢視臺灣社會之文化消費。國立臺
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
縣。
吳孟軒(2016)。黑色美國夢:全球化下台灣街舞的身體政治與認同渴望。國立臺北
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浩立(2005)。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臺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37:
7-28。
林益民、莊育麟(2003)。青少年文化素描:街舞與同人誌。臺北:巨流。
林伯勳(2000)。街舞、街頭舞者與中正紀念堂—人、活動、次文化與公共空間之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暐倫(2019)。臺灣街舞運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HRC街舞工作室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沈游振(2004)。析論布迪厄之象徵性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國家發展研究,
3(2):163-186。
洪福財(200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從幾項趨勢談起。國民教育,44(3):30-
38。
周永捷(2005)。青少年手機消費的省思─從符號消費到秀異。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
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高宣揚(2001)。當代社會理論。臺北:五南。
秘舒、凌旻華(譯)(2018)。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原作:Willis, P.)。臺北:麥田。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
121-152。
陳怡靖 (2009)。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取得私立高薪幼稚園教職之研
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65-200 。
陳志賢、楊巧玲 (2011)。為難父母、父母難為:《聯合報》親職報導內容分析
(1978-2008 年) 。新聞學研究,106:135-178。
陳銀螢、李孟嘉(2013) 。為什麼都要聽大人的?父母對幼兒自主的教養觀。國教新
知,60(4):68-79。
陳婷薇(2014)。臺灣街舞發展因素與策略之研究—以街舞工作者之觀點為例。國立
中正大學運動休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亞玫(2018)。互動: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親子課程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
學院舞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莊致嘉、游騰林(2016)。反省文化資本理論在臺灣的有效性:文化品味、教育和階
級的關聯性及其變遷。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1):39-87。
楊巧玲(2017)。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
誌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3(4):1-36。
郭靜晃(2005)。94年臺閩地區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兒童報告書摘
要版)。臺中:內政部兒童局。
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
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梁雲霞(2012年10月)。多元智能。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
訊網站。2020年10月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04/。
張盈堃(2005)。文憑病。東吳社會學報,18,1-42。
張振芬(2005)。打破學才藝的迷思。學前教育,27(11) ,10-12。
張德蕙(2015)。才藝補習、文化資本和升學的關係—從教育部提出的「第三學期」
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68-171。
張建成、陳珊華(2006)。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
連續性。教育研究集刊,52(1):129-161。
張錦華(2000)。從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看閱聽人質性研究的發展。臺
北:世新大學。
張凱(2016)。學生家長對於MV舞蹈課程之消費意願及決策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
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
劉美珠(2000年12月)。芭蕾舞(Ballet)。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
辭書資訊網站。2020年7月18日,取自:http://120.127.233.14/detail/1306949/。
劉家樺(2019)。培養才藝對升大學的影響—以TYP樣本為例。臺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
集特刊,47(4):571-611。
劉雅文(2011)。臺灣街舞的運動風格、形式與基本舞步之研究。北商學報,19 :
43-58。
劉憶勳(2006)。體現 ‧ 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
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創造力、認知形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
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蔡欣洲(2013)。街舞的情動與生成:從音樂到舞蹈的逃逸線探究。私立東吳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小芩(2000年12月)。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國家教育研究
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站。2021年1月13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37/。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 教育研究集刊,
49(2):255-287。
謝志龍、莊致嘉(2016)。文化資本的代間傳遞與轉換對國中學生教育成就的影響。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3):163-195。
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春山。
顏佳玟(2003)。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採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芭蕾教學系統之研究。國
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鄭淵儒(2019)。臺灣街舞產業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新竹市。
譚光鼎(2000年12月)。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教育百科。2020年7月
20日,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96%87%E5%8C%96%E8%B3%87%E6%9C%AC
鄭英傑(2017)。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
再製心態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3(4):65-100。
蘇志鵬、王進華(2008)。Hip Hop-街舞運動的形式與風格。動態藝術學刊,1:
23-29。


二、外文文獻
Bourdieu, P.(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UK: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 241-258). New York, NY. :
Greenwood.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R. Nice Trans.) London,
UK: Sa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0).
Connell, R.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C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108157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7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盈堃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ang, Yin-K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力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Li-Tz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力慈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Li-Tzu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Aug-2021 16:16:33 (UTC+8)-
dc.date.available 4-Aug-2021 16:16: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Aug-2021 16:16: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7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63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7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學者Bourdieu指出,中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會藉由特定文化消費模式,如參觀博物館、到劇院看劇等活動,突顯品味秀異,與其他階級團體產生區隔,同時透過學校教育、額外才藝學習等方式累積文化資本,達到階級再製目的。但近年,強調展現品味秀異的某些中產階級家長,卻不再讓孩子學芭蕾,轉而學習帶有青少年次文化意涵的街舞。為此,本研究旨於探討中產階級家長,如何透過讓孩子跳街舞進行文化再製,以及,中產階級家長文化品味轉變原因為何。
研究分別於台北市及新北市兩間兒童街舞教室,對中產階級家庭進行訪談,並輔以田野觀察,將家長教養理念分為「目標一致型」及「目標游移型」兩類。其中,目標一致型教養理念強調,藉由家長高度主導的教養實作,讓孩子從小參與高壓的舞團訓練,以培養團體競爭意識,並參加許多街舞比賽和表演,透過速成的才藝學習成果累積文化資本,達到文化再製;而目標游移型教養理念的家長,則強調讓孩子快樂成長,卻又擔心於未來失去競爭力,所以採取先妥協、後協商的教養實作方式,先依照孩子意願減少街舞課程數量,再與孩子協調能否增加課程難度、是否願意參加街舞比賽等,漸進地達到文化再製目的。
此外,因網路影音平台與社群媒體的盛行,兒童街舞教室的行銷,以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等社會論述,中產階級家長開始擁抱較速成且風格多變的街舞,而非進度緩慢且需長期培育的芭蕾,如此一來,不僅減輕家長無法與傳統教養形象斷裂的親職焦慮,亦能在快速更新的網路世代展現多元學習成果。最終,造成某些中產階級家庭不再獨尊芭蕾,轉而跳街舞的結果。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 indicates that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 middle class differentiate themselves from others by specific cultural consumption patterns, such as visiting museum and watching opera. Also they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 through school education and extra learning to achieve class reproduction. However, some Taiwanese middle class parents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take street dance classes which carried the connotation of subculture, and no longer learn ballet that symbolizes bourgeoisie style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how middle class parents reproduce class by sending their children to street dance classes, and why their cultural tastes have changed.
With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in two children’s street dance studios in Taipei City and New Taipei City, researcher divided middle class parents into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parenting styles. One is the goal-oriented parenting style, emphasizing a highly dominant parenting strategy. Through asking children to join a highly stressed dance group from early age, parents spark competitive spirit in the children. Children also participate in many street dance competitions and performances to accumulate cultural capital and achieve class reproduction. Hesitant parenting style, on the other hand, entail a dilemma between a happy childhood and a competitive future. Therefore, parents develop a strategy which combines compromise and negotiation with their children.
In addition,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 social media, and the social discourse "Don`t make your children lose at the starting point.” Many middle class parents begin to promote street dance because of the varied styles and good learning efficacy. In other words, parents can not only alleviate their parenting anxiety, but also demonstrate abundant learning achievements of children over the Internet world. As a result, some middle class no longer emphasize on taking their children to learn ballet, instead, they advocate learning street danc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V
圖次……………………………………………………………………………………. 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誰跳街舞?…………………………………………1
第二節 文獻回顧:教養實作與親職焦慮…………..…… 3
第三節 理論觀點:秀異、資本與文化再製 ……………… 6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9
第五節 研究章節規劃…………………………………………………………11

第貳章 研究方法與對象…………………………………………......... 13
第一節 才藝學習背景:現代家長才藝選擇觀念….….13
第二節 兒童街舞生成:街舞文化轉變與市場需求增加…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21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研究限制………………………………………….. 23

第參章 差異化的教養理念分析……………....…………………………...25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初探…………………..………………………… 25
第二節 目標一致型教養理念:培養我想要的孩子………… 32
第三節 目標游移型教養理念:尊重孩子還是家長主導……34
第四節 小結………………………………………………..…………………......37


第肆章 中產階級的再製策略:為什麼跳街舞?…………………….. 41
第一節 主導的再製策略:團體競爭,誰跳更好…………………41
第二節 協商的再製策略:盼你快樂,退求其次 ………………45
第三節 場域地位的秀異邏輯:老鳥與菜鳥的區別……………50
第四節 小結………………………………………………..………………….....52

第伍章 文化品味轉變:為什麼不學芭蕾?…………………….......57
第一節 網路世代:速成文化造成的品味轉變…………………57
第二節 誰的需求?兒童街舞教室的行銷策略……………………62
第三節 小結…………………………………………………………………......67

第陸章 結論…………………………………………………………………........... 71
第一節 結論……………………………………………………………….......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方法與歷程省思……………………………………75
第三節 研究者的後台告白………………………………………………………77

參考文獻………………………………………………………………............... 78
一、中文文獻……………………………………………………………….......78
二、外文文獻……………………………………………………………….......82

附錄……………………………………………………………….................... 83
附錄一 家長初步訪談大綱……………………………………………………………83
附錄二 教授同意訪談證明……………………………………………………………84
附錄三 家長訪談同意書…………………………………………………………..…85
附錄四 專業兒童街舞教室家長初步分析原稿…………………………86
zh_TW
dc.format.extent 512703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7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產階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兒童街舞才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再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秀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iddle clas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arent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ldren’s street dance tal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ltural reproduc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tinc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誰跳街舞?中產階級家長對兒童才藝選擇之民族誌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middle class parents choosing street dance as children’s talen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官網(2020年08月14日)。108年家庭收支調查。2020年12月29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46220&ctNode=5624。
教育部體育署官網(2015年4月)。102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21年1月29日,取自:
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Files/UnZips/635664173545162812/files/assets/common/downloads/publication.pdf。
教育部體育署官網(2020年1月)。107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2021年1月29日,取自:
https://www.sa.gov.tw/Resource/Ebook/637196263922009047.pdf。
安宇寧、顏秀雯、薛雅菁、王仕琦、李雪如、李佩芬(2009年5月5日)。選才藝班,關鍵問答。親子天下。2021年3月13日,取自:http://new.cwk.com.tw/article.php?db=special&id=12077&flag=1。
賓靜蓀(2012年3月1日)。舞蹈老師林聖淵串聯「全球街舞」,重溫青春夢。親子天
下。2021年3月13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1126。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
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王瑞賢(2016)。伯恩斯坦的教育社會學理論:符碼與教育機制之介紹。臺灣教育社
會學研究, 16(2):153-182。
王軒頤(2008)。街舞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身心影響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舞蹈
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朱俐嬛(2013)。不同社會階級學童家庭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潔如(2000)。城市、遊戲精靈 - 探訪街舞的文化世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
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鴻章、杜宜展(2009)。臺灣學前幼兒的才藝學習現況調查。幼兒教育,296:37-
49。
李怡慧(譯)(2015)。家庭優勢(原作:Lareau, A.)。臺北:群學。
李靜怡(2005)。臺灣青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聲佶(2009)。臺灣街舞文化的社會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
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慧寬(2013)。精緻與通俗的反思:從文化資本檢視臺灣社會之文化消費。國立臺
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
縣。
吳孟軒(2016)。黑色美國夢:全球化下台灣街舞的身體政治與認同渴望。國立臺北
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浩立(2005)。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臺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37:
7-28。
林益民、莊育麟(2003)。青少年文化素描:街舞與同人誌。臺北:巨流。
林伯勳(2000)。街舞、街頭舞者與中正紀念堂—人、活動、次文化與公共空間之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暐倫(2019)。臺灣街舞運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HRC街舞工作室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
沈游振(2004)。析論布迪厄之象徵性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國家發展研究,
3(2):163-186。
洪福財(2004)。社會變遷中的親職教育:從幾項趨勢談起。國民教育,44(3):30-
38。
周永捷(2005)。青少年手機消費的省思─從符號消費到秀異。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
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高宣揚(2001)。當代社會理論。臺北:五南。
秘舒、凌旻華(譯)(2018)。學做工:勞工子弟何以接繼父業
(原作:Willis, P.)。臺北:麥田。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
121-152。
陳怡靖 (2009)。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取得私立高薪幼稚園教職之研
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65-200 。
陳志賢、楊巧玲 (2011)。為難父母、父母難為:《聯合報》親職報導內容分析
(1978-2008 年) 。新聞學研究,106:135-178。
陳銀螢、李孟嘉(2013) 。為什麼都要聽大人的?父母對幼兒自主的教養觀。國教新
知,60(4):68-79。
陳婷薇(2014)。臺灣街舞發展因素與策略之研究—以街舞工作者之觀點為例。國立
中正大學運動休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亞玫(2018)。互動: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親子課程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
學院舞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莊致嘉、游騰林(2016)。反省文化資本理論在臺灣的有效性:文化品味、教育和階
級的關聯性及其變遷。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6(1):39-87。
楊巧玲(2017)。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
誌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3(4):1-36。
郭靜晃(2005)。94年臺閩地區兒童及青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兒童報告書摘
要版)。臺中:內政部兒童局。
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
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梁雲霞(2012年10月)。多元智能。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
訊網站。2020年10月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04/。
張盈堃(2005)。文憑病。東吳社會學報,18,1-42。
張振芬(2005)。打破學才藝的迷思。學前教育,27(11) ,10-12。
張德蕙(2015)。才藝補習、文化資本和升學的關係—從教育部提出的「第三學期」
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68-171。
張建成、陳珊華(2006)。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
連續性。教育研究集刊,52(1):129-161。
張錦華(2000)。從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看閱聽人質性研究的發展。臺
北:世新大學。
張凱(2016)。學生家長對於MV舞蹈課程之消費意願及決策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
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市。
劉美珠(2000年12月)。芭蕾舞(Ballet)。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
辭書資訊網站。2020年7月18日,取自:http://120.127.233.14/detail/1306949/。
劉家樺(2019)。培養才藝對升大學的影響—以TYP樣本為例。臺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
集特刊,47(4):571-611。
劉雅文(2011)。臺灣街舞的運動風格、形式與基本舞步之研究。北商學報,19 :
43-58。
劉憶勳(2006)。體現 ‧ 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
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
蔡美芳(2003)。國小學生校外才藝學習及創造力、認知形式與數學後設認知相關之
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蔡欣洲(2013)。街舞的情動與生成:從音樂到舞蹈的逃逸線探究。私立東吳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小芩(2000年12月)。社會階層化(Social Stratification)。國家教育研究
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站。2021年1月13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37/。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 教育研究集刊,
49(2):255-287。
謝志龍、莊致嘉(2016)。文化資本的代間傳遞與轉換對國中學生教育成就的影響。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3):163-195。
藍佩嘉(2019)。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臺北:春山。
顏佳玟(2003)。高雄城市芭蕾舞團採用英國皇家舞蹈學院芭蕾教學系統之研究。國
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
鄭淵儒(2019)。臺灣街舞產業個案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新竹市。
譚光鼎(2000年12月)。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教育百科。2020年7月
20日,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96%87%E5%8C%96%E8%B3%87%E6%9C%AC
鄭英傑(2017)。學做工還是怕做工?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
再製心態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63(4):65-100。
蘇志鵬、王進華(2008)。Hip Hop-街舞運動的形式與風格。動態藝術學刊,1:
23-29。


二、外文文獻
Bourdieu, P.(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UK: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 241-258). New York, NY. :
Greenwood.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R. Nice Trans.) London,
UK: Sa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0).
Connell, R.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C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68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