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非營利組織以傳統工藝作為社會事業化內涵之探討: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及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為例
Earning Income by Traditional Crafts: The Social Enterprise Experience of Two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作者 洪婉甄
Hung, Wan-Chen
貢獻者 莊國榮
Chuang, Kuo-Jung
洪婉甄
Hung, Wan-Chen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
傳統工藝
社會事業化
文化產業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Sep-2021 17:16:09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兩個非營利組織-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及財團法人水源文教基金會,發展藍染傳統工藝之社會事業化現況、面臨困難及因應策略,以及政府在這類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過程中有何關鍵助力。
  兩個案皆透過販售藍染商品及提供藍染教學等營利行為獲取收入,並將收入運用於組織運作,以達成組織使命。研究發現社會事事業化之發展情形會受到組織之發展歷程、宗旨使命、主要領導者特質及發展所處之時空環境影響,並且在發展過程中多會面臨財務、人事管理、產品產銷等問題,又因為傳統工藝品強調手工生產,所以組織規模及人力是否充足亦為發展課題之一。
  另外,我國工藝產業政策為兩個案帶來許多正面影響。地方文化產業政策時期強調地分認同及在地意識,因而發展出在地藍染節慶;文化創意產業時期強調設計概念,促使藍染商品結合創意與生活元素,並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增加工藝品之經濟價值,故工藝產業政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年(核定本)。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97-102年(核定本)。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2009文化統計。臺北:文建會。
文化部(2019)。 201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文化部。
王之帆、黃淑惠(2013)。三峽.藍染老街。新北市:新北市文化局。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W. Lawrence,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
王秉鈞(2014)。我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王淑宜(2003)。三峽藍染啟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丘昌泰、周錦宏(2007)。台灣客家非營利組織的產業化與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以苗栗縣兩個社區組織為例,載於丘昌泰、蕭新煌(主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45-76。台北:智勝。
江明親(2016)。傳統工藝與社群發展。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35-51。
江韶瑩(1992a)。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中)。臺灣美術,4(3)。頁56-60。
江韶瑩(1992b)。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下)。臺灣美術,4(4)。頁85-90。
行政院(200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行政院。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81-117。
沈慶盈、龔煒媛(2009)。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企業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6,110-121。
周宜君、賴金蓮(2009)。臺灣庇護工廠現況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 ,頁32-42。
周錦宏(2010)。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智勝。(第三部門學刊編輯委員會專書審查通過)
周錦宏(2008)。社會企業觀點下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以台中縣兩個生產合作社為例。發表於2008TASSPAA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主辦,台中。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頁75-110。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146-181。
官有垣(2012)。導論。收錄於社會企業香港於台灣的比較。(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高雄市:巨流。
林成子(2006)。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台北:臺北客家扶輪社。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1),63-67。
林炯任(2008)。三峽藍染業的發展與蛻變。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炯任(2008)。藍金傳奇-三角湧染的黃金歲月。台北:台灣書房。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淑馨(2013)。台灣社會企業的現況與困境:以公益創投型社會企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68-77。
林淑馨(2016)。非營利組織概論(增訂二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久雅(2002)。我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涂瑞德(2012)。社會企業在臺灣的法律規範與管理矛盾。收錄於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編著,社會企業,95-122。
梁文泰(2006)。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其南(2005a)。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邏輯。載於陳昭義(編),台灣文化創意發展年報2004。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陳其南(2005b)。臺灣文化與文化政策思維。載於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編印,臺灣文化系列,8~16。臺北:文建會。
陳定銘(2003)。非營利組織行銷管理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02,頁218-241。
陳定銘(2008)。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臺北:智勝。
陳定銘、彭蕙妤(2016)。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對於原住民部落之效益與影響:以光原與瑪納為例。國家與社會,18,頁61-109。
陳金貴(2001)。志工的發展未來。2001志工台灣研討會,台北:亞太公共事務論壇。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39-51。
陳金貴(2011)。社會企業家精神應用在非營利組織籌募資源的探討。社會福刊模式--從傳承到創新(張正中(編)),471-493。臺北:中華救助總會。
陳盈潔(2016)。工藝產業與產品設計產業。收錄於周貞德主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261-273,臺北:五南。
陳素綢(2008)。非營利組織產業化經營之研究:以精神障礙者服務單位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婉麗(2016)。工藝與民族教育:泰雅族傳統文化的新契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55-62。
游惠文(2005)。三峽藍染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馮燕(2017)。台灣非營利組織的法規環境與責信。收錄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三版)。台北:巨流,211-224。
黃世輝(2003)。〈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載於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臺北:文建會。
黃淑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是願?還是怨?。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商周。
黃毓婷(2005)。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之探討-以社會福利類型組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敏芝(2002)。〈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發展趨勢研析〉。收錄於《2002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3-10。
劉寶娟(2003)。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研究-以社會福利組織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蔡秀純(2005)。非營利組織產業化對社會福利組織之衝擊-以私立天主教聖心教養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東源(2012)。文化行政與文化政策。屏東:達趣文創。
蔡美麗(2004),創意心.文化情-臺灣工藝百年脈動,收錄於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蔣玉蟬(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52。
蔣玉蟬(2006)。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15,335-346。
鄭亦軫(2006)。地方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個案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蕭盈潔(2001)。非營利組織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戴肇洋(2008)。第三部門產業化策略之研究:以公益性非營利組織為例。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藍麗春、邱重銘、王俊傑(2009)。文化政策下的台灣文化產業嬗變。嘉南學報,35,頁437-451。
邊育騰(2004)。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文玲(2013)。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脈絡看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43,頁19-27。
鐘心潔(2012)。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的理想與現實-以社福型組織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西文部分
Dees, J. Gregory(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55-76.
Dees, J. Gregory(1999),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135-166.
Kerlin, J. A. (2006).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17, .247-263.
Metclf, B(1993). Replacing the Myth of Modernism. American Craft, 53, 40-47.
OECD( 2003),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
OECD(1999), Social Enterprises, OECD.
Simon, John G.(1990). “Modern welfare state policy toward the nonprofit sector: Some efficiency-equity dilemmas,” in Anheier, Seibel & Wolfgang(eds.), The Third Sect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erli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 Co., 31-43
Skloot, Edward(1987). ”Enterprise and Commer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n Walter W. Powell, 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Young, Dennis R.(2001),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2, (2), 139-15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4256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6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莊國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uang, Kuo-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洪婉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ng, Wan-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洪婉甄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ng, Wan-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1 17:16:09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1 17:16: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1 17:16: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256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0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256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兩個非營利組織-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及財團法人水源文教基金會,發展藍染傳統工藝之社會事業化現況、面臨困難及因應策略,以及政府在這類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過程中有何關鍵助力。
  兩個案皆透過販售藍染商品及提供藍染教學等營利行為獲取收入,並將收入運用於組織運作,以達成組織使命。研究發現社會事事業化之發展情形會受到組織之發展歷程、宗旨使命、主要領導者特質及發展所處之時空環境影響,並且在發展過程中多會面臨財務、人事管理、產品產銷等問題,又因為傳統工藝品強調手工生產,所以組織規模及人力是否充足亦為發展課題之一。
  另外,我國工藝產業政策為兩個案帶來許多正面影響。地方文化產業政策時期強調地分認同及在地意識,因而發展出在地藍染節慶;文化創意產業時期強調設計概念,促使藍染商品結合創意與生活元素,並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增加工藝品之經濟價值,故工藝產業政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一、 文獻分析法 4
二、 深度訪談法 5
第四節 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 9
一、 非營利組織之定義 9
二、 我國非營利組織之分類 10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 14
一、 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的背景 15
二、 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的內涵 16
三、 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的經營困境 21
第三節 台灣工藝產業政策發展 27
一、 強調外銷的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時期 28
二、 社區總體營造下的地方文化產業時期 30
三、 強調設計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時期 32
四、 強調品牌的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時期 34
五、 小結 35
第三章 個案介紹 37
第一節 台灣藍染工藝簡介 37
一、 台灣藍染工藝發展始末 37
二、 復育藍染文化 38
第二節 三角湧協進會 40
一、 成立及發展背景 40
二、 三峽推展藍染工藝之核心組織-三峽染工坊 41
三、 致力於復興推廣藍染工藝文化 42
第三節 水源地基金會 46
一、 自1998年起投入在地社區工作 46
二、 發展社區產業再造,以改善當地就業環境 47
三、 積極辦理多元職業訓練課程 5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3
第一節 藍染事業之經營情形 53
一、 三角湧協進會 53
二、 水源地基金會 60
三、 小結 66
第二節 經營發展差異之原因探討 68
一、 組織發展歷程與使命宗旨不同 68
二、 組織運作特性之不同 70
三、 主要領導者特質之差異 74
四、 組織發展之環境時空不同 75
第三節 面臨之經營發展困境 74
一、 財務管理方面:雖面臨經費缺乏問題,但少接受政府補助 79
二、 人事管理方面:不斷訓練以提升成員藍染工藝技術 81
三、 商品產銷方面:缺乏行銷專業與資源之弱勢 83
四、 與在地組織間競爭關係對發展之影響 86
五、 向外發展代工以克服手工藝品需要大量人力製作的問題 88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8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9
一、 三角湧協進會與水源地基金會於藍染事業化之經營發展 89
二、 工藝政策發展對三角湧協進會及水源地基金會之影響 92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4
一、 建立有利非營利組織籌措開辦經費之友善環境 94
二、 持續提供產銷協助以培養非營利組織自給自足之能力 95
三、 尋求適合組織使命及特性之經營發展型態 9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98
參考文獻 99
zh_TW
dc.format.extent 307178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6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非營利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統工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事業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產業zh_TW
dc.title (題名) 非營利組織以傳統工藝作為社會事業化內涵之探討: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及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Earning Income by Traditional Crafts: The Social Enterprise Experience of Two Local Nonprofit Organization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土壤接力深耕:文建會二十年紀念集。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年(核定本)。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第二期)修正計畫97-102年(核定本)。臺北:文建會。
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2009文化統計。臺北:文建會。
文化部(2019)。 2019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文化部。
王之帆、黃淑惠(2013)。三峽.藍染老街。新北市:新北市文化局。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W. Lawrence,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
王秉鈞(2014)。我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之研究。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1,169-195。
王淑宜(2003)。三峽藍染啟動社區學習的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丘昌泰、周錦宏(2007)。台灣客家非營利組織的產業化與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以苗栗縣兩個社區組織為例,載於丘昌泰、蕭新煌(主編),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45-76。台北:智勝。
江明親(2016)。傳統工藝與社群發展。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35-51。
江韶瑩(1992a)。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中)。臺灣美術,4(3)。頁56-60。
江韶瑩(1992b)。臺灣工藝的發展與變遷(下)。臺灣美術,4(4)。頁85-90。
行政院(200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行政院。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81-117。
沈慶盈、龔煒媛(2009)。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企業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6,110-121。
周宜君、賴金蓮(2009)。臺灣庇護工廠現況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 ,頁32-42。
周錦宏(2010)。客家文化產業與第三部門。台北:智勝。(第三部門學刊編輯委員會專書審查通過)
周錦宏(2008)。社會企業觀點下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以台中縣兩個生產合作社為例。發表於2008TASSPAA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主辦,台中。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頁75-110。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1,146-181。
官有垣(2012)。導論。收錄於社會企業香港於台灣的比較。(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高雄市:巨流。
林成子(2006)。六堆客家傳統衣飾的探討。台北:臺北客家扶輪社。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1),63-67。
林炯任(2008)。三峽藍染業的發展與蛻變。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炯任(2008)。藍金傳奇-三角湧染的黃金歲月。台北:台灣書房。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林淑馨(2013)。台灣社會企業的現況與困境:以公益創投型社會企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68-77。
林淑馨(2016)。非營利組織概論(增訂二版)。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洪久雅(2002)。我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涂瑞德(2012)。社會企業在臺灣的法律規範與管理矛盾。收錄於官有垣、陳錦堂、陸宛蘋、王仕圖編著,社會企業,95-122。
梁文泰(2006)。非營利組織產業化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兩個社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其南(2005a)。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邏輯。載於陳昭義(編),台灣文化創意發展年報2004。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陳其南(2005b)。臺灣文化與文化政策思維。載於文建會case網路學院編印,臺灣文化系列,8~16。臺北:文建會。
陳定銘(2003)。非營利組織行銷管理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02,頁218-241。
陳定銘(2008)。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臺北:智勝。
陳定銘、彭蕙妤(2016)。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對於原住民部落之效益與影響:以光原與瑪納為例。國家與社會,18,頁61-109。
陳金貴(2001)。志工的發展未來。2001志工台灣研討會,台北:亞太公共事務論壇。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39-51。
陳金貴(2011)。社會企業家精神應用在非營利組織籌募資源的探討。社會福刊模式--從傳承到創新(張正中(編)),471-493。臺北:中華救助總會。
陳盈潔(2016)。工藝產業與產品設計產業。收錄於周貞德主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261-273,臺北:五南。
陳素綢(2008)。非營利組織產業化經營之研究:以精神障礙者服務單位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婉麗(2016)。工藝與民族教育:泰雅族傳統文化的新契機。文化資產保存學刊,36,55-62。
游惠文(2005)。三峽藍染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馮燕(2017)。台灣非營利組織的法規環境與責信。收錄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第三版)。台北:巨流,211-224。
黃世輝(2003)。〈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載於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臺北:文建會。
黃淑芬(2004)。文化創意產業是願?還是怨?。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商周。
黃毓婷(2005)。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之探討-以社會福利類型組織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敏芝(2002)。〈文化產業理論思潮與發展趨勢研析〉。收錄於《2002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3-10。
劉寶娟(2003)。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研究-以社會福利組織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蔡秀純(2005)。非營利組織產業化對社會福利組織之衝擊-以私立天主教聖心教養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東源(2012)。文化行政與文化政策。屏東:達趣文創。
蔡美麗(2004),創意心.文化情-臺灣工藝百年脈動,收錄於工藝新境-打造手工精品的經營之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蔣玉蟬(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7,241-252。
蔣玉蟬(2006)。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學習。社區發展季刊,115,335-346。
鄭亦軫(2006)。地方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個案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投。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蕭盈潔(2001)。非營利組織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戴肇洋(2008)。第三部門產業化策略之研究:以公益性非營利組織為例。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藍麗春、邱重銘、王俊傑(2009)。文化政策下的台灣文化產業嬗變。嘉南學報,35,頁437-451。
邊育騰(2004)。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文玲(2013)。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脈絡看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43,頁19-27。
鐘心潔(2012)。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的理想與現實-以社福型組織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

西文部分
Dees, J. Gregory(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Feb: 55-76.
Dees, J. Gregory(1999),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135-166.
Kerlin, J. A. (2006).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17, .247-263.
Metclf, B(1993). Replacing the Myth of Modernism. American Craft, 53, 40-47.
OECD( 2003),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
OECD(1999), Social Enterprises, OECD.
Simon, John G.(1990). “Modern welfare state policy toward the nonprofit sector: Some efficiency-equity dilemmas,” in Anheier, Seibel & Wolfgang(eds.), The Third Sect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erli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 Co., 31-43
Skloot, Edward(1987). ”Enterprise and Commerc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in Walter W. Powell, The Nonprofit Sector:A Research Handbook,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Young, Dennis R.(2001),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2, (2), 139-157.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39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