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底層的孩子-在自我敘說裡細看愛恨共生的家庭劇本
The Child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 A Self-narrated Family Script of Love and Hate Symbiosis
作者 黃柔珊
Huang, Rou-Shan
貢獻者 楊佩榮
Yang, Pei-Jung
黃柔珊
Huang, Rou-Shan
關鍵詞 自我敘說
底層
尋找自我
社會工作專業
Self-narrative
The Bottom of Society
Self-Seeking
Social Work Profession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Sep-2021 17:47:52 (UTC+8)
摘要 這是自我敘說論文,一個來自底層家庭的社工碩士生所寫。我將自己置身於底層,來自於一直以來的感受,即便不斷地被愛、被照顧、被肯定、被支持,我仍舊是那個在底層奮力生存的孩子。

一路的求學我逆風前行,和命運抗衡,我要打破天注定,我不可以輸,只可以強,我要證明我是可以擺脫家庭宿命、闖出一片天的那個女孩。

但其實我好痛苦,我內心最脆落的那一塊不容許任何人看見,我怕這樣就不會被讚美、被欣賞,於是我只能正向、樂觀、積極、努力,我不允許自己有黑暗,有黑暗就不是我了……

這篇論文我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把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所經驗到的事件及情緒說了出來,又一步一步揭開那藏於內心許久的脆弱。除此之外,也將看見我在故事裡如何一步步打開家門,用全新的視角詮釋、說不一樣的家庭故事,最後則是我與我所學的社會工作所經歷的一連串反思行動。

這篇自我敘說,就從一個找不到要做什麼研究題目的政大碩士生說起。
This thesis is a self-narration. I am a social-work post-graduate student who grew up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 said ‘at the bottom’, because I felt that all through my life. Although I`m loved, cared for, affirmed, and supported continuously, I constantly feel the child in me struggling to survive.

My school life is a rocky road. I had to fight my fate and rise against the winds. I hadto break my destiny, and I can’t lose. I had to be the winner. I needed to prove that I can escape the fate instilled in me by my family and I carved a niche of my own.

However, I was so miserable. I hided my fragile self under the blanket. I was afraid to reveal I was fragile. I worried that I won’t be praised and appreciated if any of my fragility was known. So I told myself I can only be positive, optimistic, and diligent. I did not allow myself to show anything other than positivity.

In my thesis, I tell stories. I talked about the events and emotions I lived through inmy biological and
alternative family, and uncovered the fragility that has been hidden in my heart for a long time. As the story goes on, I uncovered another set of doors to the story of my life. I started to see my family stori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I return to my position as a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and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stories and myself as a social worker.

This self-narration started with a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student who cannot figure out what to do for her thesis research.
參考文獻 Brene Brown著,洪慧芳譯(2013)。脆弱的力量。台北:馬可孛羅。
Bruce D. Perry, Maia Szalavitz著,張馨方譯(2018)。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新北:柿子文化。
Natalie Goldberg著,韓良憶譯(2016)。心靈寫作(30年紀念版):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
文國士(2019)。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台北:寶瓶文化。
佚名(2010)。聖經[Z]。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台北:輔導季刊,36 卷,4 期 。
邱俊達(2019)。為自己出航:一段認識、尋找與接納自我的旅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吳若權(2016)。最勇敢的付出,不是給的多少,而是給得甘願。大人社團,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26,取自於2021年6月16日。
夏林清、王淑娟、朱瑩琪、江怡臨、李丹鳳、范文千、鄭麗貞(2020)。家是個張力場:歷史視野下的家庭關係轉化。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之兼論自我敘說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第 56 期 2012 冬。
翁開城(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 之部,26期,261-274頁。
翁開城(2001)。張老師敘事治療工作坊研習手冊。台中:張老師中心主辦。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第卅八卷第七期。
郭志南(2012)。從一位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說起:逆寫社會工作專業帝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旺德(2017)。我在育幼院的13年:體驗多年貧窮、恥感和標籤之後。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childrens-home-years,取自於2021年6月8日。
陳旺德、陳伯偉、林昱瑄(2020)。培力還是侷限?:兒少安置機構、慣習形塑與階級效應。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42期。
陶蕃瀛(2015)。在敘說裡探究:隨觀心念之鑒境尋真。南華社會科學論叢,第一期,121-136頁。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台北:國 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蔡培元(2017)。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應用心理學研究,第67期。
劉安婷(2014)。出走,是為了回家:普林斯頓成長之路。台北:天下文化。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7264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264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佩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Yang, Pei-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柔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Rou-S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柔珊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Rou-S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Sep-2021 17:47:52 (UTC+8)-
dc.date.available 2-Sep-2021 17:47: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Sep-2021 17:47: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264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07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工作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264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這是自我敘說論文,一個來自底層家庭的社工碩士生所寫。我將自己置身於底層,來自於一直以來的感受,即便不斷地被愛、被照顧、被肯定、被支持,我仍舊是那個在底層奮力生存的孩子。

一路的求學我逆風前行,和命運抗衡,我要打破天注定,我不可以輸,只可以強,我要證明我是可以擺脫家庭宿命、闖出一片天的那個女孩。

但其實我好痛苦,我內心最脆落的那一塊不容許任何人看見,我怕這樣就不會被讚美、被欣賞,於是我只能正向、樂觀、積極、努力,我不允許自己有黑暗,有黑暗就不是我了……

這篇論文我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把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所經驗到的事件及情緒說了出來,又一步一步揭開那藏於內心許久的脆弱。除此之外,也將看見我在故事裡如何一步步打開家門,用全新的視角詮釋、說不一樣的家庭故事,最後則是我與我所學的社會工作所經歷的一連串反思行動。

這篇自我敘說,就從一個找不到要做什麼研究題目的政大碩士生說起。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thesis is a self-narration. I am a social-work post-graduate student who grew up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I said ‘at the bottom’, because I felt that all through my life. Although I`m loved, cared for, affirmed, and supported continuously, I constantly feel the child in me struggling to survive.

My school life is a rocky road. I had to fight my fate and rise against the winds. I hadto break my destiny, and I can’t lose. I had to be the winner. I needed to prove that I can escape the fate instilled in me by my family and I carved a niche of my own.

However, I was so miserable. I hided my fragile self under the blanket. I was afraid to reveal I was fragile. I worried that I won’t be praised and appreciated if any of my fragility was known. So I told myself I can only be positive, optimistic, and diligent. I did not allow myself to show anything other than positivity.

In my thesis, I tell stories. I talked about the events and emotions I lived through inmy biological and
alternative family, and uncovered the fragility that has been hidden in my heart for a long time. As the story goes on, I uncovered another set of doors to the story of my life. I started to see my family stori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I return to my position as a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and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stories and myself as a social worker.

This self-narration started with a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student who cannot figure out what to do for her thesis research.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生命映照的論文方向 10
第一節 一直以來的我 10
第二節 我在選題目時的徬徨 11
第三節 命定好我得寫的 13
第四節 原來我也走上了不得不 14
第二章 研究方法是我解放的第一步 16
第一節 原來我一直束縛著自己 16
第二節 突破我心中的學術框架 18
第三節 我與研究方法的關係 19
第四節 我試著了解工具 21
第三章 我的家庭不可愛:原生家庭的生成 24
第一節 幼稚園經驗 24
第二節 從背叛開始:外遇的父親 27
第三節 從離婚開始:不以孩子為中心的母親 30
第四節 從家暴目睹說:打不是情、罵不是愛 34
第五節 從「監護權」說:何謂監護? 37
第六節 從「賭博」說:嗜賭成癮的家 39
第七節 從「金錢」說:沒錢萬萬不是 42
第四章 以愛之名-我的再生家庭 45
第一節 從緣份天注定開始 45
第二節 愛保母勝過母親的孩子 46
第三節 返原生家庭失敗歷程 47
第四節 伊是我的「屘」查某囝 49
第五節 阿爸的驕傲 50
第六節 自我認同 53
第七節 活出期待 57
第五章 從脆弱長力量,再召喚勇氣 62
第一節 敘說的轉折點 62
第二節 一場口試冒險 64
第三節 喚醒「我」的實務現場 67
第四節 召喚勇氣 71
第五節 練習說我的脆弱 73
第六章 從敘說到實踐 81
第一節 只能停在說故事 81
第二節 想嘗試實踐的契機 82
第三節 同理心練習 83
第四節 跨出實踐的第一步 87
第五節 關於和解 90
第六節 關係的鬆動 92
第七章 走一條回家的路 95
第一節 視角挪移:拿掉「不正常」的框架 95
第二節 家是個張力場帶給我的啟發 97
第三節 尋根:大時代下的底層勞動家庭 100
第四節 母親那些年的生存之道 105
第五節 僅僅有限的家庭資源分配 111
第六節 我對父親恨意的轉化 115
第七節 真正地打開家門 116
第八章 活出自己,就是最好的回報 121
第一節 感恩惜福的背後 121
第二節 特別的寄養兒少 123
第三節 向阿母敞開 125
第四節 阿母的心內話 126
第五節 我值得擁有這一切 130
第九章 走過自我敘說後的自己 131
第一節 注定好 131
第二節 書寫中的浮沉 133
第三節 「底層」的意義 134
第四節 一個全新的自己 136
第十章 回到人與社會工作 137
第一節 Final 之禮 137
第二節 關於社會工作 138
第三節 關於人 143
外一章 他/她說 148
參考文獻一 關於那些豐富我思考的人 154
參考文獻二 關於那些和我說話的人 156
zh_TW
dc.format.extent 360004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264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敘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底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尋找自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工作專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narrativ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Bottom of Socie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Seek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Work Profess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底層的孩子-在自我敘說裡細看愛恨共生的家庭劇本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hild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 A Self-narrated Family Script of Love and Hate Symbiosi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ene Brown著,洪慧芳譯(2013)。脆弱的力量。台北:馬可孛羅。
Bruce D. Perry, Maia Szalavitz著,張馨方譯(2018)。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新北:柿子文化。
Natalie Goldberg著,韓良憶譯(2016)。心靈寫作(30年紀念版):創造你的異想世界。台北:心靈工坊。
文國士(2019)。走過愛的蠻荒: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台北:寶瓶文化。
佚名(2010)。聖經[Z]。南京:愛德印刷有限公司。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台北:輔導季刊,36 卷,4 期 。
邱俊達(2019)。為自己出航:一段認識、尋找與接納自我的旅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吳若權(2016)。最勇敢的付出,不是給的多少,而是給得甘願。大人社團,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426,取自於2021年6月16日。
夏林清、王淑娟、朱瑩琪、江怡臨、李丹鳳、范文千、鄭麗貞(2020)。家是個張力場:歷史視野下的家庭關係轉化。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學富。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之兼論自我敘說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第 56 期 2012 冬。
翁開城(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 之部,26期,261-274頁。
翁開城(2001)。張老師敘事治療工作坊研習手冊。台中:張老師中心主辦。
翁開誠(2011)。敘說、反映與實踐:教學、助人與研究的一體之道。哲學與文化,第卅八卷第七期。
郭志南(2012)。從一位寫不出論文的研究生說起:逆寫社會工作專業帝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陳旺德(2017)。我在育幼院的13年:體驗多年貧窮、恥感和標籤之後。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childrens-home-years,取自於2021年6月8日。
陳旺德、陳伯偉、林昱瑄(2020)。培力還是侷限?:兒少安置機構、慣習形塑與階級效應。台大社會工作學刊,第42期。
陶蕃瀛(2015)。在敘說裡探究:隨觀心念之鑒境尋真。南華社會科學論叢,第一期,121-136頁。
鄧明宇(2005)。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心理研究,第25期。
蔡培元(2008)。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台北:國 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蔡培元(2017)。那兒風光明媚,看你怎麼去追:記述那自我敘事的沿途風景。應用心理學研究,第67期。
劉安婷(2014)。出走,是為了回家:普林斯頓成長之路。台北:天下文化。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39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