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陳曾壽七律研究
A Study On Seven-character Poems of Chen Zengshou
作者 尹諾
Nuo, Yin
貢獻者 曾守正
尹諾
Yin Nuo
關鍵詞 陳曾壽
七律
詩之虛者
詩之實者
枯境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1-Aug-2022 17:43:02 (UTC+8)
摘要 陳曾壽,字仁先,號蒼虬閣。他是清末「同光派」詩人中的重要一員,其個人命運和詩歌成就均有值得注意處。就身世來說,陳氏少時得意於科舉,在清廷中大受賞識。然而隨著清廷的覆滅,他選擇在年富力强時以遺民自居,並持節終老。一生之內,他還曾切身地經歷過辛亥革命、丁巳復辟、偽滿洲國成立等較大的政治事件,這使其詩歌充滿了遺民身份下的獨特情志和世變背景中的複雜內涵。就詩歌成就來說,陳曾壽曾和陳三立、陳寶琛一起被人並稱為「海內三陳」,在清末民初的詩壇上頗具地位。此外,他的詩歌被陳衍認為既具「韓黃之筆力」又有「陶杜之心思」,即兼有拗怒鬱勃的表現風格和溫厚感人的忠愛之情。這兩者的同時存在,構成了其詩一大的特色。綜合來看,陳曾壽的詩篇頗有細玩深味的價值。而上述兩個值得注意之處,便在他的七律中同時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七言律詩是其《蒼虬閣詩集》中的一個較為獨特的體裁。一方面,它在詩集的諸體中佔比最高,數量眾多,涵蓋和展現了陳曾壽的一生行藏;另一方面,它體現出了陳曾壽豐富而高超的詩歌技藝,並被後世學者認為是陳曾壽成就最高的一體。因此,七律可以說是《蒼虬閣詩集》中一個頗具代表性的體裁。然而,學界尚無對陳曾壽詩歌的分體研究。本論文即擬以其七律為研究對象,結合陳曾壽的生平、行實、詩學取徑、創作觀念等要素,對其詩的「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作一較為全面的分析,並運用所得的研究成果對陳曾壽詩中「枯」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由此,來對陳曾壽詩歌的研究作一深化和突破。本論文共分六章,約十三萬字,大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並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顧和檢視。此後,界定研究範圍,並確立相關的研究方法。最後,對陳曾壽的生平經歷作一精要的介紹。
第二章、七律的發展歷程、類型與蒼虬七律的取徑:本章首先說明七律這一體裁在中國詩歌歷史中的淵源,及其從定型至成熟的發展過程。之後,通過與五律的對比,來對七律獨特的「詩型個性」進行說明,並用龔鵬程先生的「唐型七律」和「宋型七律」兩個概念對七律的兩大類型加以解釋。最後,在此基礎上探討陳曾壽七律的詩學取徑,並指出其七律「以宋參唐,熔鑄百家」的總體風格。
第三章、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首先對何為「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進行界說。此後,將結合蒼虬七律中的具體字句,從「虛字」、「倒裝與節奏」、「獨立性句法與推論性句法」、「對仗」、「拗救」這五個層面來探討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分析其形式藝術上的表達特徵和表達效果。
第四章、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將結合具體的詩作和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來從「題材類型及其內涵」和「意象類型及其意蘊」這兩個層面來對蒼虬七律中的「詩之實者」展開分析。本章會在所區分出的題材類型和意象類型中,更復細分子類,以期巨細靡遺地梳理蒼虬七律中的豐富細膩的情思和內涵。
第五章、蒼虬的「枯論」和「枯境」:本章首先指出,《蒼虬閣詩集》中存在著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即蒼虬晚年詩中的「枯」的相關問題。此後,本章將從陳曾壽的詩歌理論「枯論」和審美詩境「枯境」兩個層面來探討該問題,說明「枯論」的內涵與創新之處,以及「枯境」在蒼虬七律中的具體表現和文化意義。
第六章、結論: 統整上述五章的研究成果,對緒論中所提及的課題進行回應。以此來總結蒼虬七律的獨特成就和豐富價值,並對陳曾壽詩歌的相關研究提出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9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宋〕吳可撰《藏海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收綠,江蘇:鳳凰出版社,1998年。
〔宋〕姜夔著,陳書良箋註:《姜白石詞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校點:《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校點:《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0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8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10月。
〔清〕方貞觀著:《輟鍛錄》,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南京:江蘇鳳凰文義出版社,2016年3月。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見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沈曾植著,錢仲聯校點:《沈曾植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2月。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清〕袁仁林著,解惠全注:《虛字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8月。
〔清〕陳衍著,錢仲聯編:《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陳衍著,石文英、鄭朝宗校點:《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清〕陳曾壽著,張寅彭、王培軍校點:《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
〔清〕曹元忠:《曹元忠著作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3月。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清〕鄭孝胥著,黃坤、楊曉波校點:《海藏樓詩集(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
〔清〕劉淇:《助字辨略》,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1月。
〔清〕劉熙載著,葉子卿校點:《藝概》,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1月。
〔清〕錢良擇撰《唐音審體》卷第十《鄂杜馬上念漢書》眉批,清光緒年後知不足齋刻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王寧:《古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林立:《滄海遺音集: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6月。
吳盛青、高嘉謙:《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11月。
胡適、周作人:《論中國近世文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年9月。
胡迎建:《同光體詩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10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
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8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陳邦炎:《臨浦樓論詩詞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陳世襄:《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1月。
陳子展著,徐志嘯編:《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5月。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張覺譯註:《韓非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春波校釋:《肇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楊洪升:《繆荃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2015年12月。
鄧魁英,聶石樵選註:《杜甫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年4月。
趙樸初:《趙朴初韻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仲聯:《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9月。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2月。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繆鉞:《詩詞散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註》,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7月。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2月。

(二)期刊論文
王鎮遠:〈同光體初探〉,《文學遺產》,1985年6月第2期,第85~94頁。
王逸群:〈走向文學批評的『物美學』——從文學研究與文學體驗的脫節談起〉,《文藝研究》,2022年第2期,第23~35頁。
石任之:〈冬郎情結豈香奩——論近代詩人陳曾壽的遺民心態〉,《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第136~140頁。
李金松:〈詩人之詩、才人之詩與學人之詩劃分及其詩學意義〉,《文學遺產》,2015年第1期,第14~23頁。
李亞峰:〈「同光體」形成考述〉,《負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126~138頁。
林立:〈論滿清遺老陳曾壽的詞〉,見錄於《文化記憶與華人社會》,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所,2008年,第148~180頁。
林立:〈隱微記憶——清遺民陳曾壽的託喻詞〉,見錄於《今古一相接: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9月。
周洋:〈論七言律之句法——以陳三立七律為中心之考察〉,《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6月,33卷第3期,第80~87頁。
胡先驌:〈評陳仁先蒼虬閣詩存〉,見錄於《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419~428頁。
涂小馬:〈「同光體」研究綜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第55~63頁。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上)〉,《中外文學》,1989年7月,80卷第2期,第第4~34頁。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下)〉,《中外文學》,1989年7月,80卷第3期,第32~46頁。
高雲鵬:〈蘇軾的「枯淡」論研究——兼論「東坡和陶詩」的文化史意義〉,渤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74~82頁。
張修齡、馬衛中:〈「同光體」興起的時代背景和反映的時代精神〉,《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8月,第41~47頁。
張曉偉:〈同光體詩人對同光體詩歌特性的理論構建〉,《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5期,第132~143頁。
張寅彭:〈前言〉,見錄於《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1~28頁。
張勝利:〈作為藝術技巧的「遮表法」解析〉,〈煙台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5月第34卷第3期,第41~50頁。
程翔章:〈陳曾壽詩歌創作簡論〉,《新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第164~168頁。
傅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6年第8卷第2期,第579~615頁。
葛曉音:〈關於詩型與節奏的研究——與松浦友久教授訪談錄〉, 《文學遺產》,2002年第4期,第131~132頁。
鄭雅尹: 〈論同光體詩人的鬼魅氛圍——以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為探討對象〉,《中極學刊·第四輯》,2004年12月,第100~119頁。
謝君蘭:〈晚清「詩」與「歌」中的句法和意象〉,《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第72~80頁。
謝永芳:〈陳曾壽年譜〉,《詞學》,2015年第35輯,第257~335頁。
韓成武:〈試論七律的定型和成熟〉,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第41~48頁。
龔鵬程:〈讀晚清詩札記——陳三立、鄭孝胥〉,《詩書畫》,2013年第1期,第87~102頁。

(三)學位論文
王曉琳:《陳曾壽及其詩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朱興和:《超社逸社詩人群體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
李世前:《試論七律的定型與成熟》,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李佩芬:《稼軒帶湖、瓢泉兩時期詞析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陳建銘:《沈曾植詩歌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7月。
曾慶雨:《末代遺民陳曾壽及其詠花詞》,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曾慶雨:《陳曾壽詩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10月。
賀國强:《近代宋詩派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楊萌芽:《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研究一一以1895-1921年為中心》,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5月。
楊曦:《陳曾壽詩歌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葛春蕃:《古今之際:晚清民國詩壇上的同光派》,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鄭雅尹:《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翟萬梅:《陳曾壽的遺民心態與詩歌創作研究》,湖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
羅楨婷:《李商隱七律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藍治平:《陸遊蜀中七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四)網絡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線上閱讀: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http://dh.ersjk.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2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守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尹諾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in Nuoen_US
dc.creator (作者) 尹諾zh_TW
dc.creator (作者) Nuo, Yin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ug-2022 17:43:02 (UTC+8)-
dc.date.available 1-Aug-2022 17:43: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ug-2022 17:43:0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102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3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102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陳曾壽,字仁先,號蒼虬閣。他是清末「同光派」詩人中的重要一員,其個人命運和詩歌成就均有值得注意處。就身世來說,陳氏少時得意於科舉,在清廷中大受賞識。然而隨著清廷的覆滅,他選擇在年富力强時以遺民自居,並持節終老。一生之內,他還曾切身地經歷過辛亥革命、丁巳復辟、偽滿洲國成立等較大的政治事件,這使其詩歌充滿了遺民身份下的獨特情志和世變背景中的複雜內涵。就詩歌成就來說,陳曾壽曾和陳三立、陳寶琛一起被人並稱為「海內三陳」,在清末民初的詩壇上頗具地位。此外,他的詩歌被陳衍認為既具「韓黃之筆力」又有「陶杜之心思」,即兼有拗怒鬱勃的表現風格和溫厚感人的忠愛之情。這兩者的同時存在,構成了其詩一大的特色。綜合來看,陳曾壽的詩篇頗有細玩深味的價值。而上述兩個值得注意之處,便在他的七律中同時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七言律詩是其《蒼虬閣詩集》中的一個較為獨特的體裁。一方面,它在詩集的諸體中佔比最高,數量眾多,涵蓋和展現了陳曾壽的一生行藏;另一方面,它體現出了陳曾壽豐富而高超的詩歌技藝,並被後世學者認為是陳曾壽成就最高的一體。因此,七律可以說是《蒼虬閣詩集》中一個頗具代表性的體裁。然而,學界尚無對陳曾壽詩歌的分體研究。本論文即擬以其七律為研究對象,結合陳曾壽的生平、行實、詩學取徑、創作觀念等要素,對其詩的「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作一較為全面的分析,並運用所得的研究成果對陳曾壽詩中「枯」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由此,來對陳曾壽詩歌的研究作一深化和突破。本論文共分六章,約十三萬字,大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說明研究背景、研究動機、問題意識,並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顧和檢視。此後,界定研究範圍,並確立相關的研究方法。最後,對陳曾壽的生平經歷作一精要的介紹。
第二章、七律的發展歷程、類型與蒼虬七律的取徑:本章首先說明七律這一體裁在中國詩歌歷史中的淵源,及其從定型至成熟的發展過程。之後,通過與五律的對比,來對七律獨特的「詩型個性」進行說明,並用龔鵬程先生的「唐型七律」和「宋型七律」兩個概念對七律的兩大類型加以解釋。最後,在此基礎上探討陳曾壽七律的詩學取徑,並指出其七律「以宋參唐,熔鑄百家」的總體風格。
第三章、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首先對何為「詩之虛者」和「詩之實者」進行界說。此後,將結合蒼虬七律中的具體字句,從「虛字」、「倒裝與節奏」、「獨立性句法與推論性句法」、「對仗」、「拗救」這五個層面來探討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分析其形式藝術上的表達特徵和表達效果。
第四章、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本章將結合具體的詩作和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來從「題材類型及其內涵」和「意象類型及其意蘊」這兩個層面來對蒼虬七律中的「詩之實者」展開分析。本章會在所區分出的題材類型和意象類型中,更復細分子類,以期巨細靡遺地梳理蒼虬七律中的豐富細膩的情思和內涵。
第五章、蒼虬的「枯論」和「枯境」:本章首先指出,《蒼虬閣詩集》中存在著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即蒼虬晚年詩中的「枯」的相關問題。此後,本章將從陳曾壽的詩歌理論「枯論」和審美詩境「枯境」兩個層面來探討該問題,說明「枯論」的內涵與創新之處,以及「枯境」在蒼虬七律中的具體表現和文化意義。
第六章、結論: 統整上述五章的研究成果,對緒論中所提及的課題進行回應。以此來總結蒼虬七律的獨特成就和豐富價值,並對陳曾壽詩歌的相關研究提出未來展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問題意識 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檢視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1
一、研究範圍 11
二、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 陳曾壽生平概述 16
第二章 七律的發展歷程、類型與蒼虬七律的取徑 20
第一節 七律的淵源、定型及其發展 20
一、七律的淵源 20
二、七律的定型、成熟及發展 22
第二節 七律的體裁與「唐」、「宋」兩型 26
一、七律的「詩型個性」 26
二、「唐」、「宋」兩型七律的特質與差異 30
第三節 蒼虬七律的詩學淵源 34
一、以宋參唐,熔鑄百家 35
二、〈武昌舟中〉的「麗澤」與「瘦勁」 36
小結 39
第三章 蒼虬七律的「詩之虛者」 40
第一節 虛字 40
一、虛字的範圍和類型 41
二、蒼虬使用虛字的表達效果 50
第二節 倒裝與節奏 54
一、蒼虬運用倒裝的方法及其特質 55
二、蒼虬七律的節奏類型與其表達效果 57
第三節 獨立性句法與推論性句法 60
一、「推論性句法」與「宋型七律」的關係 60
二、蒼虬對兩種句法的運用情形 62
三、蒼虬運用兩種句法的表達效果 65
第四節 對仗 71
一、對仗的意義與定義 71
二、蒼虬的對仗類型及其表達效果 72
第五節 拗救 82
一、拗救的定義與意義 83
二、蒼虬運用拗救的類型及其表達效果 84
小結 89
第四章 蒼虬七律的「詩之實者」 90
第一節 題材類型及其內涵 90
一、寫景 91
二、詠懷 95
三、生活 101
四、人事 104
五、詠物 109
第二節 意象類型及其意蘊 112
一、「鳥」的相關意象 114
二、「老」的相關意象 119
三、「冷」的相關意象 123
小結 127
第五章 蒼虬的「枯論」與「枯境」 128
第一節 「枯論」的內涵與創新 129
一、「枯論」的內涵 129
二、「枯論」的創新 132
第二節 「枯境」的表現及意義 135
一、情感中的「枯而實腴」 136
二、意象中的「枯而實腴」 139
三、語言中的「枯而實腴」 142
四、「枯境」的意義蠡測 144
小結 147
第六章 結論 148
第一節 研究總結 148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49
參考文獻 151
zh_TW
dc.format.extent 77933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陳曾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七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之虛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之實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枯境zh_TW
dc.title (題名) 陳曾壽七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Seven-character Poems of Chen Zengshou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9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宋〕吳可撰《藏海詩話》,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收綠,江蘇:鳳凰出版社,1998年。
〔宋〕姜夔著,陳書良箋註:《姜白石詞箋註》,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蘇軾著,孔凡禮校點:《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校點:《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0月。
〔明〕謝榛:《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8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10月。
〔清〕方貞觀著:《輟鍛錄》,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收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南京:江蘇鳳凰文義出版社,2016年3月。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見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沈曾植著,錢仲聯校點:《沈曾植集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2月。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清〕袁仁林著,解惠全注:《虛字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8月。
〔清〕陳衍著,錢仲聯編:《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陳衍著,石文英、鄭朝宗校點:《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清〕陳三立著,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清〕陳曾壽著,張寅彭、王培軍校點:《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
〔清〕曹元忠:《曹元忠著作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3月。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清〕鄭孝胥著,黃坤、楊曉波校點:《海藏樓詩集(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
〔清〕劉淇:《助字辨略》,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1月。
〔清〕劉熙載著,葉子卿校點:《藝概》,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年1月。
〔清〕錢良擇撰《唐音審體》卷第十《鄂杜馬上念漢書》眉批,清光緒年後知不足齋刻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王寧:《古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
王運熙、周鋒撰:《文心雕龍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朱自清:《詩言志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林立:《滄海遺音集: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6月。
吳盛青、高嘉謙:《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11月。
胡適、周作人:《論中國近世文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4年9月。
胡迎建:《同光體詩派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10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2月。
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8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陳邦炎:《臨浦樓論詩詞存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陳世襄:《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1月。
陳子展著,徐志嘯編:《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5月。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張覺譯註:《韓非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
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春波校釋:《肇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新著(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8月。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
楊洪升:《繆荃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月。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2015年12月。
鄧魁英,聶石樵選註:《杜甫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年4月。
趙樸初:《趙朴初韻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錢仲聯:《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9月。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12月。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年。
繆鉞:《詩詞散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註》,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7月。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10月。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2月。

(二)期刊論文
王鎮遠:〈同光體初探〉,《文學遺產》,1985年6月第2期,第85~94頁。
王逸群:〈走向文學批評的『物美學』——從文學研究與文學體驗的脫節談起〉,《文藝研究》,2022年第2期,第23~35頁。
石任之:〈冬郎情結豈香奩——論近代詩人陳曾壽的遺民心態〉,《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第136~140頁。
李金松:〈詩人之詩、才人之詩與學人之詩劃分及其詩學意義〉,《文學遺產》,2015年第1期,第14~23頁。
李亞峰:〈「同光體」形成考述〉,《負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第126~138頁。
林立:〈論滿清遺老陳曾壽的詞〉,見錄於《文化記憶與華人社會》,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中國研究所,2008年,第148~180頁。
林立:〈隱微記憶——清遺民陳曾壽的託喻詞〉,見錄於《今古一相接:中國文學的記憶與競技》,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9月。
周洋:〈論七言律之句法——以陳三立七律為中心之考察〉,《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6月,33卷第3期,第80~87頁。
胡先驌:〈評陳仁先蒼虬閣詩存〉,見錄於《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419~428頁。
涂小馬:〈「同光體」研究綜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第55~63頁。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上)〉,《中外文學》,1989年7月,80卷第2期,第第4~34頁。
高友工著,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下)〉,《中外文學》,1989年7月,80卷第3期,第32~46頁。
高雲鵬:〈蘇軾的「枯淡」論研究——兼論「東坡和陶詩」的文化史意義〉,渤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第74~82頁。
張修齡、馬衛中:〈「同光體」興起的時代背景和反映的時代精神〉,《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8月,第41~47頁。
張曉偉:〈同光體詩人對同光體詩歌特性的理論構建〉,《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5期,第132~143頁。
張寅彭:〈前言〉,見錄於《蒼虬閣詩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第1~28頁。
張勝利:〈作為藝術技巧的「遮表法」解析〉,〈煙台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5月第34卷第3期,第41~50頁。
程翔章:〈陳曾壽詩歌創作簡論〉,《新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第164~168頁。
傅申:〈明清之際的渴筆勾勒風尚與石濤的早期作品〉,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76年第8卷第2期,第579~615頁。
葛曉音:〈關於詩型與節奏的研究——與松浦友久教授訪談錄〉, 《文學遺產》,2002年第4期,第131~132頁。
鄭雅尹: 〈論同光體詩人的鬼魅氛圍——以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為探討對象〉,《中極學刊·第四輯》,2004年12月,第100~119頁。
謝君蘭:〈晚清「詩」與「歌」中的句法和意象〉,《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第72~80頁。
謝永芳:〈陳曾壽年譜〉,《詞學》,2015年第35輯,第257~335頁。
韓成武:〈試論七律的定型和成熟〉,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第41~48頁。
龔鵬程:〈讀晚清詩札記——陳三立、鄭孝胥〉,《詩書畫》,2013年第1期,第87~102頁。

(三)學位論文
王曉琳:《陳曾壽及其詩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
朱興和:《超社逸社詩人群體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
李世前:《試論七律的定型與成熟》,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李佩芬:《稼軒帶湖、瓢泉兩時期詞析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陳建銘:《沈曾植詩歌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19年7月。
曾慶雨:《末代遺民陳曾壽及其詠花詞》,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曾慶雨:《陳曾壽詩歌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10月。
賀國强:《近代宋詩派研究》,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楊萌芽:《清末民初宋詩派文人群體研究一一以1895-1921年為中心》,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5月。
楊曦:《陳曾壽詩歌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4月。
葛春蕃:《古今之際:晚清民國詩壇上的同光派》,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4月。
鄭雅尹:《幽靈·風景·現代性:同光體個案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翟萬梅:《陳曾壽的遺民心態與詩歌創作研究》,湖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6月。
羅楨婷:《李商隱七律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藍治平:《陸遊蜀中七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四)網絡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線上閱讀: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愛如生中國基本古籍庫:http://dh.ersjk.com/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11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