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說唐演義全傳》與《說唐演義後傳》之「異象」研究
A Study of the mystical phenomenon in Shuo Tang Complete Biography of Romance and Shuo Tang Posthumous Romance
作者 戴蕙蓉
TAI, HUI-JUNG
貢獻者 陳睿宏
戴蕙蓉
TAI, HUI-JUNG
關鍵詞 異象
說唐演義全傳
說唐演義後傳
英雄小說
神魔
通俗文學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1-Aug-2022 18:07:49 (UTC+8)
摘要 明清時期是中國章回小說最蓬勃發展的年代,前受到宋代話本的影響,後又有李贄、袁弘道等人,大力提倡通俗文學的價值,再加上民間失意文人的大量創作,以及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作為娛樂性質極高章回小說,也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說唐》系列小說,就是此一時期盛行的英雄小說系列,它具備英雄小說特有的「英雄榜」,也有神魔小說中充滿神異情節的特色,同時還有歷史演義小說的架構,雜揉各種小說的元素,從《說唐》系列小說中,能清楚看到當時社會文化及思想潮流的脈絡。本文旨在透過「異象」的視角,探討《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作為英雄小說之格局,並以此了解其背後所傳達的歷史意義、社會及文化等面向,並重新梳理英雄小說中的異象與故事情節的寫作模式,以及以此為基礎,找出「異象」在英雄小說中的地位與價值。本文分別從「異象概念與分類」、「異象的源頭考證」、「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及「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等面向,挖掘《說唐》系列小說中出現的「異象」情節,對於英雄小說所產生的功用及價值。就異象概念與分類而言,筆者於爬梳文獻資料及重新梳理《說唐前傳》及《說唐後傳》之後,對於小說中的異象作明確的界定,將書中異象分為神鬼、夢境、天文、奇人、預言及輪迴六個類別,這些異象有時單獨出現,有時可能多個同時存在互為影響,呈現當時社會對於宿命、果報的敬畏,以及對於術士擁有強大力量與神異能力的嚮往。就異象的源頭考證來看,《說唐》系列小說中的異象都有所本,或來自於史書,或來自於民間各種通俗文學,或來自於宗教信仰與對自然的敬畏,這些脈絡從先秦一直到明代,成為章回小說最佳的寫作養分,也可以看出《說唐》中的異象並非憑空想像捏造而來,而是承襲前人的思想及藝術造詣而完成的創作。就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而言,異象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明清之際儒釋道三教盛行,百姓的思想與生活幾乎與三教息息相關,作者藉由異象情節來宣揚教化、勸善懲惡,凸顯正邪兩種立場不同的下場,具有積極且正面的勸世作用。就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而言,《說唐》小說以異象來鋪陳重要的情節,使得小說在空間的轉換、情節的張力等藝術手法的呈現,顯得特別精彩生動。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與姓氏筆劃排列)
[先秦]左丘明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先秦]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0冊,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5月。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大申書局,1977年。
[漢]司馬遷撰;宋慶元黃善夫刊本:《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246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自北宋景佑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魏]王弼、韓康伯著,[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曹丕等撰;鄭學弢校注:《列異傳等五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12月。
[魏]何晏集解:《論語集解》,收自《四部叢刊廣編》本第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王嘉撰:《拾遺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本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晉]范寧撰,[唐]陸德明音義,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3冊,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5月。
[晉]郭璞注:《山海經》,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
[東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
〔後晉〕劉昫等著、楊家駱主編,《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南朝宋]劉敬叔撰:《異苑》,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吳均撰:《續齊諧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唐]孔穎達等注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唐](舊題)谷神子撰:《博異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據清嘉慶張海鵬輯刊本影印,收自《學津討原》本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唐〕魏徵、長孫無忌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宋]徐鉉撰:《稽神錄》,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3-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著、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范祖禹:《唐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47-13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灌圃耐得翁撰:《都城紀勝》,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王實甫撰,[清]金聖嘆批點:《西廂記》,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2月。
[元]陳澔:《禮記集說》,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57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元]佚名:《五代史平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佚名:《三國志平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施耐庵撰:《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11月。
[明]西大午辰走人編撰:《南海觀音全傳》,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明]佚名:《京本通俗小說》,據繆荃孫刻《煙畫東堂小品》排印,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吳元泰等撰:《四遊記》,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8年。
[明]吳還初撰:《天妃娘媽傳》,收自:《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明]吳承恩撰:《西遊記》,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6月。
[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7月。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3月。
[明]袁于令:《隨史遺文》,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凌濛初撰:《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明]許仲琳撰,[明]李雲翔續著:《封神演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9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4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4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明]楊爾曾撰:《新鐫仙媛紀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明]齊東野人:《隋煬帝艷史》,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澹圃主人:《大唐秦文詞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蘭陵笑笑生撰:《金瓶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
[明]羅懋登:《新刻全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三山道人刊本,明萬曆丁酉(1597)年。
[明]羅貫中:《二刻英雄譜》,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羅貫中編次,[明]馮夢龍增補:《三遂平妖傳》,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明]羅貫中;揚升庵批評:《隋唐兩朝史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熊鍾谷:《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收錄於《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王夢吉撰:《足本濟公全傳》,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如蓮居士:《異說後唐三傳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如蓮居士:《新刻異說反唐演義全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
[清]竹溪山人:《粉妝樓》,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新北:天一出版社,1976年。
[清]佚名:《異說反唐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佚名:《混唐後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4月。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新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17年12月。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袁枚:《子不語》,收自《叢書集成三編》本第75-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張南莊:《何典》,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7月。
[清]梁朗川:《瓦崗寨》,收錄於《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自《叢書集成新編》本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褚人獲撰、嚴文儒校注、劉本棟校聞:《隋唐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清]蒲松齡撰:《聊齋誌異》,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月。
[清]錢彩編次、金豐增訂:《說岳全傳》,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後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魏文忠撰:《繡雲閣》,瀋陽市:遼沈書社出版,1989年12月。

二、當代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帕米爾書店,1973年。
王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王星琦:《講史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7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文革紅:《清代前期通俗小說刊刻考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孔敏:《唐代小說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局,1995年10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江蘇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9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曲金燕:《清代傳奇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李辰冬:《文學析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李保均主編:《明清小說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漢秋、胡益民:《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富華:《鬼神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2001年。
李平:《中國文化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李舜華:《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宋浩慶:《中國古代小說史十五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吳康:《中國鬼神精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4年9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及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書局,1991年。
金澤:《英雄崇拜與文化形態》,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胡斌:《虛實說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鬼學》,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8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陳炳熙:《古典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學院,1991年。
陳汝衡:《說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陳汝衡:《說書小史》,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1991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中正書局,1995年。
陳文新:《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陳平原:《神神鬼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才訓:《明清小說文本形態生成與演變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收錄於《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冊),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6月。
張晶:《鬼現象》,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年。
張勁松:《中國鬼神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隆溪:《比較文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11月。
張清發:《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研究――以發展演變為論樹核心(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3月。
張清發:《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研究――以發展演變為論樹核心(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3月。
辜美高、黃霖:《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東陽:《世俗的神聖――古典小說中的宗教及文化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臺北:蘭臺書局,1976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俗文學》,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3月。
楊宗紅:《民間信仰與明末清初話本小說之神異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評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齊裕焜:《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盼遂:《論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說唐――平民的隋唐英雄譜》,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1月。
蔣瑞藻:《小說考證》,臺北:河洛出版社,1979年10月。
魯迅:《雜鬼神怪志》,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7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3年。
譚達先:《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龔弘:《隋唐人物》,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6月。
羅盤:《小說創造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羅興萍:《民間英雄敘事與「十七年」英雄敘事小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然:〈宋代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1997年6月,頁44-49。
王學泰:〈「說唐」小說系列演變中所反映的游民意識〉,《文學評論》第6期,1997年,頁115-123。
王培華:〈中國古代災害志的演變及其價值〉,《中州學刊》第5期,1999年12月,頁115-120。
王小玉:〈略談中國的講唱文學〉,《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2期,2007年2月,頁78。
王妍:〈漫說《三言》《二拍》中的情節小說〉,《文學教育(上)》第5期,2014年,頁44-45。
王淼:〈社會因素在明清神魔小說創作中的作用〉,《長城》第10期,2014年10月,頁149-150。
王麗娟:〈淺論明清章回小說的開頭模式〉,《科技視界》第31期,2014年11月,頁133。
王岩:〈平實化的英雄——論《說唐全傳》中的英雄形象〉,《青年文學家》第14期,2018年5月,頁94。
王瑩雪:〈論《三國演義》中的道教文化與敘事功能〉,《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第39卷第1期,2019年1月,頁47-52。
尹林:〈史說之「臍」:預言在小說和史之間的紐帶作用——以《唐語林•識鑒》為研究重點〉,《雞西大學學報》第16卷第2期,2016年2月,頁124-127。
尹達:〈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及其現代教育價值〉,《臨沂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20年,頁62-67。
孔貝貝:〈明清歷史演義小說凡例研究〉,《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9期,2018年,頁24-29。
石昌渝:〈論魏晉志怪的鬼魅意象〉,《文學遺產》第2期,2003年,頁15-24。
白嵐玲:〈唐傳奇遇仙故事類型研究〉,《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97-112。
白鴻昌:〈寓言和預言——試論《水滸傳》開端的深層意蘊〉,《名作欣賞》第12期,2021年,頁132-133。
田勝利:〈天人同感與以陽為尊理念的顯現——《焦氏易林》災異事象描寫的透視點〉,《陰山學刊》第27卷第2期,2014年4月,頁24-28。
朱鳳祥:〈從檔案角度看《清史稿•災異志》的文獻價值〉,《蘭臺世界》第10期,2010年5月,頁64-65。
朱向紅:〈《三國演義》夢境的敘事作用〉,《湖北文理學院學報》第40卷第4期,2019年4月,頁9-11。
朱鳳玉:〈敦煌變文寫本原生態及其文本講唱特徵析論──以今存寫本原題有「變」為中心〉,《敦煌學》第35期,2019年8月,頁59-92。
伊日貴:〈比較文學視野中的《全家福》與《說唐全傳》〉,《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41卷第5期,2015年9月,頁40-43。
任培兵:〈淺論宋元話本對明清小說的影響〉,《青年文學家》第5期,2017年,頁80-81。
李忠昌:〈論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流變〉,《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1994年,頁139-145。
李明軍:〈說唐说宋系列小说和家族文化〉,《明清小說研究》第04期,2000年12月,頁37-43。
李戎:〈陰陽、五行學說的縱向傳播與歷史演變〉,《英才高職論壇》第2期,2006年,頁33-36。
李尚徽:〈簡析說唐系列小說中的英雄模式〉,《作家雜誌》第3卷,2008年3月,頁144-145。
李佩蓉:〈邊境對壘——《說唐後傳》家/國想像的挪移與開展〉,《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33-66。
李秋晨:〈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演變〉,《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7期,2010年,頁12-15。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與英雄觀的演變〉,《文教資料》第17期,2009年6月,頁9-10。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的生成及文化內涵〉,《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12年7月,頁348-350。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獨特的故事情節模式〉,《文教資料》第22期,2014年,頁3-4。
李鵬飛:〈古代小說空間因素的表現形式及其功能〉,《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4年,頁81-86。
李晨冉:〈布仁巴雅爾《隋唐演義》與漢文《說唐全傳》中的秦瓊形象之比較〉,《長江叢刊‧理論研究》第20期,2016年7月,頁66-68。
沈曉梅、王曉莉:〈中古志怪小說女性形象塑造藝術淺析〉,《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70-73。
何谷理:〈重寫與戲擬:論《說唐全傳》中的幽默,英雄主義,以及充滿想象的閱讀〉,《勵耘學刊(文學卷)》第1期,2009年6月30日,頁126-156。
何佳:〈明清小說的本質特徵與和諧文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頁105-106。
何丹:〈先秦華夏、東夷不同的鬼魂觀念及其思想探源〉,《新疆大學學報》第45卷第2期,2017年3月,頁65-72。
茍波:〈「神魔小說」中的仙與道〉,《宗教學研究》第4期,2001年,頁41-46。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文藝研究》第12期,2007年12月10日,頁34-41。
孟智、宋興昌:〈歷史演義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理想化」的原因探尋〉,《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54-55。
尚燁:〈從巫史傳統的天命到世俗化的天命――孔子天命觀試解〉,《文教資料》2010年3月,頁85-86。
林珊妏:〈明代短篇小說之「僧轉世」故事研究〉,《德霖學報》第19期,2005年6月,頁27-38。
林素娟:〈天秩有禮、觀象制文――戰國儒家的德之體驗及禮文化成〉,《清華學報》第47卷第3期,2017年9月,頁433-471。
林翠霞:〈「三言」中的因果報應敘事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3期,2019年6月,頁43-48。
弦聲:〈從歷史上的薛仁貴到文學中的薛仁貴——淺談《說唐后傳》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心態〉,《殷都學刊》第2期,1991年,頁34-36。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藝術流變〉,《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14-32。
范正聲:〈巧合情節的敘事功能――《金瓶梅》敘事藝術初探〉,《東嶽論叢》第24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23-126。
洪樹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洞穴仙境」意象〉,《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頁68-73。
段春旭:〈論隋唐系統小說續書的再續――《說唐三傳》〉,《科教文匯》第12期,2006年,頁221。
段春旭:〈說唐說宋英雄家將小說的范式研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4年,頁50-54。
姜騰波:〈平實化的英雄——論《說唐全傳》中的英雄形象〉,《文藝生活・文海藝苑》第8期,2013年,頁9。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關照〉,《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2年4月1日,頁205-218。
秦川:〈論古代小說中佛、道「勸懲教化」的地位和作用〉,《安徽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88-94。
徐燕:〈論隋唐系列小說的發展演變〉,《懷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4月,頁57-60。
徐燕:〈《隋史遺文》《麒麟閣》《說唐全傳》淵源新論——以小說戲曲文化生態共生為視角〉,《安徽大學學報》第6期,2013年,頁54-59。
徐燕:〈隋唐故事的轉型及其社會文化性質〉,《南通大學學報》第4期,2015年4月,頁77-83。
賈海建:〈神怪小說中的鬼魂與山岳信仰〉,《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75-80。
海日罕、陳永春:〈比較文學視域下的《契辟傳》與《說唐全傳》〉,《藝術科技》第12期,2017年,頁5-6。
郝海芳:〈試論《隋唐演義》對歷史演義小說創作的創新〉,《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7年9月20日,頁61。
許來渠:〈略論小說之情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頁119-124。
許言:〈隋末農民起義的宏偉史詩——《說唐全傳》〉,《河南圖書館學刊》第4期,1990年,頁40-42。
許建中:〈論明清之際通俗文學社會價值取向的嬗變〉,《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0年12月,頁49-53。
梁玉瑋:〈《說唐後傳》評敘〉,《河南圖書館學刊》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頁91-93。
梁珊:〈《三俠五義》的巧合情節及其作用探析〉,《新鄉學院學報》第37卷第10期,2020年10月,頁46-50。
梁一粟:〈預言故事的「宋代模式」:以宋人筆記為對象的考察〉,《浙江學刊》第6期,2021年,頁179-188。
常鵬、吳在慶:〈歷史敘事與文學話語的通轉──略論《說唐》人物之史傳原型及其演變〉,《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頁22-27。
郭鵬:〈中國古代小說傳奇性情節的構設〉,《集寧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3月,頁5-8。
郭艷:〈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空間敘事的結構與功能中州學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16年,頁151-157。
張兵:〈南宋的「說鐵騎兒」話本和《宣和遺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頁60-66。
張鴻勛:〈神聖與世俗:《舜子變》的敘事學解讀——兼論敦煌變文與口城故事的關係〉,《敦煌學》第25輯,2004年7月,頁377-393。
張清發:〈「滑稽英雄」的塑造及演變——以明清家將小說為考察範圍〉,《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4期,2007年12月,頁123-144。
張金廣:〈中國早期佛教神仙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黑龍江史志》第1期,2010年,頁24-25。
張清發:〈《隋唐演義》的天命因果與再世因緣〉,《玄奘人文學報》第11期,2011年7月,頁89-108。
張清發:〈亂世英雄譜——論《說唐》中的十八條好漢〉,《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3期,2011年12月,頁101-126。
張清發:〈英雄家族史——「說唐續書」的世代敘寫與家族文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13年,頁25-41。
張莉、郝敬:〈論瓦舍勾欄的興廢與說話藝術〉,《民俗研究》第4期,2013年,頁114-123。
張弦生:〈從《說岳全傳》《說唐全傳》看《水滸傳》對清代英雄傳奇小說的影響〉,《水滸爭鳴》第15輯,2014年11月,頁55-70。
張劍釗、曹萌:〈儒道佛文化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人物命運結局模式〉,《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17年7月,頁49-53。
張金廣:〈佛教與明代神魔小說的宏觀空間構建〉,《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21年,頁74-80。
陳靜宇:〈明代社會文化的演化對通俗小說的影響〉,《學術界》第2期,2012年,頁157-167。
陳鴻超:〈《左傳》神異預言與中國古代史學傳統〉,《古代文明》第8卷第1期,2014年1月,頁85-91。
陳芳:〈論當代小說中的神異敘事〉,《長江叢刊•理論研究》第6期,2017年2月25日,頁1-2。
陳金星:〈神話思維與《續漢書•天文志》的歷史書寫〉,《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17年10月,頁14-17。
閆然:〈淺析唐傳奇中的道士形象〉,《文學教育(上)》第12期,2019年11月,頁144-145。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的產生與隋唐歷史的題材優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8年,頁53-56。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人物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145-160。
彭利芝:〈說唐小說「玄武門之變」考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5年,頁46-51。
彭知輝:〈論《說唐全傳》的底本〉,《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9年9月,頁181-187。
程勇光:〈鬼文化先秦考〉,《中州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13年10月,頁62-65。
魯克偉:〈明清小說中的儒釋道融合〉,《中國宗教》第5期,2019年,頁68-69。
馮文開、李昂格樂瑪:〈胡仁.烏力格爾《隋唐演義》對《說唐演義全傳》的因革〉,《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45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0-46。
馮文開、王旭、馬靜:〈胡仁.烏力格爾《隋唐演義》對漢文小說《說唐全傳》的蒙古化〉,《前沿》第376期,2015年2月,頁101-104。
葛永海、陸淑亭:〈歷史題材的敦煌變文、話本對歷史演義的影響〉,《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卷第1期,2001年12月,頁42-47。
項慧、張蓓:〈論文學作品中情節的巧合〉,《文學教育(下)》第4期,2011年,頁24-25。
陽繁華:〈淺論《搜神記》中的神仙觀〉,《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11年4月,頁37-38。
楊東方:〈論明清英雄傳奇小說的敘事因素及其嬗變〉,《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6年4月,頁43-52。
楊光:〈商朝中國古代的神鬼奇航〉,《百科探索》第3期,2008年3月,頁16-17。
楊淑蘭、張云超:〈試論《三國演義》的神異現象〉,《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8年8月,頁14-16。
楊明璋:〈講唱之劍——以敦煌本〈伍子胥變文〉為中心的討論〉,《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頁87-114。
萬晴川:〈《說唐全傳》與天地會〉,《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7年6月,頁647-654。
齊裕焜:〈中國古代長篇小說類型的演變〉,《福建學刊》第5期,1993年10月,頁46-51。
趙雷:〈神仙觀念的由來、變遷和在秦漢的傳播〉,《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2007年,頁160-164。
趙揚:〈《說唐》正源〉,《企業觀察家》第10期,2014年,頁110-112。
趙智萍:〈《搜神記》神話、仙話故事研究〉,《青年文學家》第12期,2014年,頁22-23。
趙紫辰、楊萍:〈明清小說與明清社會生活初探〉,《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6年9月,頁89-90。
趙欣欣:〈簡論《水滸傳》中的鬼魂形象〉,《新鄉學院學報》第34卷第5期,2017年5月,頁38-40。
趙新萍:〈「猳玃盜婦」類志怪小說中人物形象探究〉,《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8年6月,頁48-51。
寧峰、姜周敏:〈《說唐演義全傳》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觀探析〉,《廈門理工學院學報》第24卷第06期,2016年12月,頁71-75。
劉坎龍:〈論明清章回小說神奇怪異故事開端的模式及成因〉,《新疆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86-89。
劉湘蘭:〈論漢唐間的五行志與志怪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05期,2009年9月,頁29-36。
劉曉軍:〈時空、情節與角色:論明代神魔小說的敘事模式〉,《求是學刊》第37卷第06期,2010年11月,頁113-118。
龍志強:〈明清英雄傳奇中武力描寫的方法、特點及其成因——以《說唐全傳全傳》的描寫為例〉,《語文學刊》第12期,2006年,頁40-42。
鐘海波:〈論敦煌講唱文學對我國通俗小說的影響〉,《唐都學刊》第21卷第05期,2005年9月,頁107-111。
薛俊武:〈論先秦時期儒家的理想政治〉,《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第14卷第02期,2014年4月15日,頁80-83。
羅亮:〈存而不究:中古《天文志》變化淺析〉,《史學集刊》第03期,2015年,頁104-111。
顧瑞雪:〈還原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民族精神――評《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大學學報》第67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28-129。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博士論文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孔慶慶:《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教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朱俊藝:《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李憲彰:《讖的形式及其傳播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瑜:《《說唐演義全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林政言:《讖緯學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
周倩平:《《左傳》異象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1年6月。
高小康:《中國近古社會文化與敘事》,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
姚念:《袁于令與《隋唐遺文》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3月。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張澤兵:《讖緯敘事研究》,南昌:江西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象研究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雷勇:《《隋唐演義》的文化意蘊與文學書寫》,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趙繼寧:《《史記•天官書》考釋》,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謝乙德:《明清神魔講史小說研究》,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羅筱玉:《宋元講史話本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20日。

(二)碩士論文
丁小芳:《天命思想及其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鄭州:河南大學基礎心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10月。
王振宇:《《隋唐演義》與《說唐演義》的比較─以滅隋建唐故事為主》,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王凱:《明清英雄傳奇小說中的莽漢英雄形象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27日。
于巍:《《說唐全傳》傳播研究》,南昌: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王鵬程:《明清小說草莽英雄形象系列研究》,瀋陽: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方斯:《讖緯與明代擬話本小說》,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白鴻昌:《《說唐》系列鼓詞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9月。
白雪松:《天命與德性的統一》,北京:中國法政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3月。
田艷妮:《說唐系列中的游民意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付怡敏:《明清章回小說發端方式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朱麗師:《《說唐全傳》維度形容詞的認知研究》,武漢: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任箏:《社會史視域下的金聖嘆研究》,南京:蘇州科技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何政輝:《明代神魔小說敘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
沈曉梅:《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呂靜:《《史記》神鬼物怪記載與六朝志怪小說》,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李小菊:《明清章回小說開頭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6月。
李佩蓉:《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薇:《明清英雄傳奇小說神異現象研究――以《說唐》系列為例》,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3日。
李金博:《明清經典章回小說人物出場研究》,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姜依依:《明代傳奇小說幽冥空間書寫》,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胡玉珍:《《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胡樂飛:《薛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夏丹:《道教與明代神魔小說》,瀋陽: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侯虹霞:《《大唐秦王詞話》考論》,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保澤:《《太平廣記》輪回類小說審美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美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徐正飛:《《說唐演義後傳》研究》,南京: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徐祥益:《從讖應論明代神魔小說》,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翁菁妤:《《水滸傳》天命思想的運用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馬晨陽:《明代開國歷史演義小說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馬琰:《中晚唐志怪傳奇小說中的「他界」書寫研究》,南京: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陶臘紅:《隋唐故事的演變與古代歷史小說的文體獨立意識》,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許珮玲:《通俗文化表演下的鬼魅魍魎:分析宋元煙粉靈怪類話本與現代香港鬼怪電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黃明磊:《《左傳》預言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陳振華:《《說唐》與《說唐演義全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陳怡嘉:《說唐鼓詞《繪圖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妍:《明清神魔小說情節模式研究》,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陳鴻超:《《左傳》「神異」預言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月。
張慧瓊:《精怪、妖術與明代神魔小說》,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張帆:《明清現實題材小說中的神怪現象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張一:《宋元神怪類小說話本研究》,南寧: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黃怡真:《上古至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2月。
閆迎峰:《明清神魔小說中的「寶物」與社會文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傅海濱:《春秋戰國時期的鬼神觀念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鄒蓉:《明中期歷史演義的文本生成方式》,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曾軼靜:《隋唐至明末隋煬帝題材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黃正葳:《《聊齋誌異》中鬼性變異及其意涵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7月。
楊朝立:《《大唐秦王詞話》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1年。
楊志君:《論明清歷史小說的敘事藝術》,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雷俊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預知現象研究》,成都: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趙啟鵬:《人民英雄和江湖俠客》,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20日。
趙栢欣:《清中期神怪小說寓意諷刺主題研究》,南京: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8月。
鄔嵐:《《隋唐演義》與《說唐全傳》的比較研究》,南昌: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31日。
廖善敬:《《史記》中的巫卜與異象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鄭美蕙:《隨唐系列小說情節與人物研究─以《遺文》、《隋唐》、《說唐》為主》,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劉俊林:《唐傳奇與道教》,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劉莎:《粉妝樓研究》,南昌: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劉瑋婷:《宋元話本小說中的異類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7月。
劉婷婷:《明清英雄傳奇小說人物結構綜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15日。
顏美娟:《女仙外史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
賴玉樹:《明代神魔小說之神格化人物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謝乙德:《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以隋唐系列小說中的「瓦崗寨」與「玄武門」情節為核心》,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韓洪波:《唐代變文對明清神魔小說的影響》,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黨巍:《《隋唐演義》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五、其他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reurl.cc/6ZnWKr。2022年6月30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睿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戴蕙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AI, HUI-JU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戴蕙蓉zh_TW
dc.creator (作者) TAI, HUI-JU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ug-2022 18:07:49 (UTC+8)-
dc.date.available 1-Aug-2022 18:07: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ug-2022 18:07: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12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15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明清時期是中國章回小說最蓬勃發展的年代,前受到宋代話本的影響,後又有李贄、袁弘道等人,大力提倡通俗文學的價值,再加上民間失意文人的大量創作,以及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作為娛樂性質極高章回小說,也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說唐》系列小說,就是此一時期盛行的英雄小說系列,它具備英雄小說特有的「英雄榜」,也有神魔小說中充滿神異情節的特色,同時還有歷史演義小說的架構,雜揉各種小說的元素,從《說唐》系列小說中,能清楚看到當時社會文化及思想潮流的脈絡。本文旨在透過「異象」的視角,探討《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作為英雄小說之格局,並以此了解其背後所傳達的歷史意義、社會及文化等面向,並重新梳理英雄小說中的異象與故事情節的寫作模式,以及以此為基礎,找出「異象」在英雄小說中的地位與價值。本文分別從「異象概念與分類」、「異象的源頭考證」、「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及「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等面向,挖掘《說唐》系列小說中出現的「異象」情節,對於英雄小說所產生的功用及價值。就異象概念與分類而言,筆者於爬梳文獻資料及重新梳理《說唐前傳》及《說唐後傳》之後,對於小說中的異象作明確的界定,將書中異象分為神鬼、夢境、天文、奇人、預言及輪迴六個類別,這些異象有時單獨出現,有時可能多個同時存在互為影響,呈現當時社會對於宿命、果報的敬畏,以及對於術士擁有強大力量與神異能力的嚮往。就異象的源頭考證來看,《說唐》系列小說中的異象都有所本,或來自於史書,或來自於民間各種通俗文學,或來自於宗教信仰與對自然的敬畏,這些脈絡從先秦一直到明代,成為章回小說最佳的寫作養分,也可以看出《說唐》中的異象並非憑空想像捏造而來,而是承襲前人的思想及藝術造詣而完成的創作。就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而言,異象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明清之際儒釋道三教盛行,百姓的思想與生活幾乎與三教息息相關,作者藉由異象情節來宣揚教化、勸善懲惡,凸顯正邪兩種立場不同的下場,具有積極且正面的勸世作用。就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而言,《說唐》小說以異象來鋪陳重要的情節,使得小說在空間的轉換、情節的張力等藝術手法的呈現,顯得特別精彩生動。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價值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步驟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5
一、說唐版本 15
二、取材與選定 15
第五節 文獻探討 17
一、說唐文本相關研究 17
二、說唐系列小說之比較研究 18
三、與英雄家譜/族相關之研究 21
四、英雄故事情節相關研究 22
五、說唐人物形象研究 23
六、說唐小說中的個別英雄研究 25
七、其他相關之研究 25
第二章 《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之異象概念與分類 29
第一節 《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之成書與考證 29
一、原版與陳汝衡改寫之對比 29
二、《說唐後傳》與《說唐前傳》的相契相承 35
第二節 異象概念之界定 36
一、異象的起源 36
二、異象對社會文化之影響 39
第三節 《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多元異象之展示 41
一、神鬼類的異象 42
二、夢境類的異象 50
三、天文類的異象 54
四、奇人類的異象 58
五、預言類的異象 60
六、輪迴類的異象 64
小結 68
第三章 《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中異象的源頭考證 71
第一節 史書的影響 71
一、五行志 71
二、天文志 74
三、災異志 76
第二節 講唱文學的影響 77
第三節 宋代話本的神異現象與影響 82
一、話本的興起 82
二、話本的種類 84
三、話本中的神異現象 89
四、話本的影響 92
第四節 神魔小說的影響 94
一、神魔小說的起源 94
二、神魔小說中的異象分類及影響 99
第五節 佛道文化與宗教信仰 102
一、佛教的因果報應 102
二、道教的煉丹成仙 106
小結 109
第四章 《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異象運用的敘事功能 111
第一節 故事情節的鋪陳 111
一、暗示小說未來方向 111
二、使內容曲折變化 114
三、聯結各維度空間 115
四、凸顯作者巧思 116
五、想像豐富之虛構內容以增加趣味 118
第二節 人物形象的塑造 119
一、天命真主 119
二、由凡入仙及奇人異士 121
三、英雄人物 123
第三節 社會文化的反映 126
一、教化功能 127
二、反抗意識 136
第四節 庶民生活的探究 137
一、丹藥 137
二、寶物 139
小結 142
第五章 《說唐前傳》與《說唐後傳》異象書寫的重要內涵 145
第一節 藝術手法的呈現 145
一、史傳筆法的沿襲 145
二、敘事空間的轉換 148
三、情節張力的營造 151
四、天命意象的呈現 154
第二節 理想政治的期待 157
一、君臣關係 158
二、道德理想 159
第三節 社會文化及當世價值之反映 160
   一、思想與信仰的主流文化與價值之必然性 160
   二、核心的文化與價值之展現 161
小結 164
第六章 結論 165
一、小說運用「異象」的合理必然性 165
二、重要層面之總結 166
三、異象在英雄小說中發展所反應的重要意義 167
參考文獻 169
一、古籍 169
二、當代專著 175
三、期刊論文 182
四、學位論文 191
五、其他 199
zh_TW
dc.format.extent 1083716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異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說唐演義全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說唐演義後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英雄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通俗文學zh_TW
dc.title (題名) 《說唐演義全傳》與《說唐演義後傳》之「異象」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mystical phenomenon in Shuo Tang Complete Biography of Romance and Shuo Tang Posthumous Romanc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與姓氏筆劃排列)
[先秦]左丘明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先秦]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0冊,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5月。
[秦]呂不韋著;[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大申書局,1977年。
[漢]司馬遷撰;宋慶元黃善夫刊本:《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246冊,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自北宋景佑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魏]王弼、韓康伯著,[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魏]曹丕等撰;鄭學弢校注:《列異傳等五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12月。
[魏]何晏集解:《論語集解》,收自《四部叢刊廣編》本第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晉]干寶撰:《搜神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王嘉撰:《拾遺記》,收錄於《叢書集成新編》本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晉]范寧撰,[唐]陸德明音義,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33冊,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5月。
[晉]郭璞注:《山海經》,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
[東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年。
〔後晉〕劉昫等著、楊家駱主編,《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南朝宋]劉敬叔撰:《異苑》,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吳均撰:《續齊諧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唐]孔穎達等注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唐](舊題)谷神子撰:《博異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據清嘉慶張海鵬輯刊本影印,收自《學津討原》本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3月。
〔唐〕魏徵、長孫無忌撰:《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6月。
[宋]徐鉉撰:《稽神錄》,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43-10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宋〕歐陽脩、宋祁等著、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范祖禹:《唐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3月。
[宋]郭茂倩輯:《樂府詩集》,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47-13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
〔宋〕羅燁:《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灌圃耐得翁撰:《都城紀勝》,收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王實甫撰,[清]金聖嘆批點:《西廂記》,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2月。
[元]陳澔:《禮記集說》,收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第57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元]佚名:《五代史平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佚名:《三國志平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元]施耐庵撰:《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11月。
[明]西大午辰走人編撰:《南海觀音全傳》,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明]佚名:《京本通俗小說》,據繆荃孫刻《煙畫東堂小品》排印,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明]吳元泰等撰:《四遊記》,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8年。
[明]吳還初撰:《天妃娘媽傳》,收自:《臺灣文獻匯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明]吳承恩撰:《西遊記》,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6月。
[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7月。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3月。
[明]袁于令:《隨史遺文》,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凌濛初撰:《二刻拍案驚奇》,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明]許仲琳撰,[明]李雲翔續著:《封神演義》,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9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4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4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6月。
[明]楊爾曾撰:《新鐫仙媛紀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明]齊東野人:《隋煬帝艷史》,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澹圃主人:《大唐秦文詞話》,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蘭陵笑笑生撰:《金瓶梅》,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
[明]羅懋登:《新刻全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三山道人刊本,明萬曆丁酉(1597)年。
[明]羅貫中:《二刻英雄譜》,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羅貫中編次,[明]馮夢龍增補:《三遂平妖傳》,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明]羅貫中;揚升庵批評:《隋唐兩朝史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熊鍾谷:《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收錄於《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王夢吉撰:《足本濟公全傳》,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如蓮居士:《異說後唐三傳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如蓮居士:《新刻異說反唐演義全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
[清]竹溪山人:《粉妝樓》,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清]呂熊:《女仙外史》,新北:天一出版社,1976年。
[清]佚名:《異說反唐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佚名:《混唐後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4月。
[清]李汝珍:《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9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新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17年12月。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清]袁枚:《子不語》,收自《叢書集成三編》本第75-7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清]張南莊:《何典》,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1月。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7月。
[清]梁朗川:《瓦崗寨》,收錄於《古本小說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收自《叢書集成新編》本第26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5年。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褚人獲撰、嚴文儒校注、劉本棟校聞:《隋唐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清]蒲松齡撰:《聊齋誌異》,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月。
[清]錢彩編次、金豐增訂:《說岳全傳》,臺北:三民書局,2021年1月。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全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後傳》,收錄於《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鴛湖漁叟:《說唐演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魏文忠撰:《繡雲閣》,瀋陽市:遼沈書社出版,1989年12月。

二、當代專著(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帕米爾書店,1973年。
王正耀:《中國小說批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王星琦:《講史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王瓊玲:《古典小說縱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3月。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7月。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文革紅:《清代前期通俗小說刊刻考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孔敏:《唐代小說在明清時期的傳播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局,1995年10月。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江蘇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9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曲金燕:《清代傳奇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李辰冬:《文學析賞的新途徑》,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
李保均主編:《明清小說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漢秋、胡益民:《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富華:《鬼神之間――民間信仰面面觀》,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2001年。
李平:《中國文化概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李舜華:《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宋浩慶:《中國古代小說史十五講》,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吳康:《中國鬼神精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94年9月。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及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佛斯特著 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書局,1991年。
金澤:《英雄崇拜與文化形態》,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年5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薇:《清代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紀德君:《明清歷史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胡斌:《虛實說唐》,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7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簡史(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孫一珍:《明代小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中國鬼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徐華龍:《鬼學》,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8年。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陳炳熙:《古典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學院,1991年。
陳汝衡:《說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陳汝衡:《說書小史》,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三編,1991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中正書局,1995年。
陳文新:《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穎:《中國英雄俠義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0年10月。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陳平原:《神神鬼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才訓:《明清小說文本形態生成與演變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收錄於《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冊),臺北:中華書局,2015年6月。
張晶:《鬼現象》,大連:大連出版社,1990年。
張勁松:《中國鬼神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俊、沈治鈞:《清代小說簡史(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臺北:里仁書局出版社,2006年12月。
張隆溪:《比較文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11月。
張清發:《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研究――以發展演變為論樹核心(上)》,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3月。
張清發:《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研究――以發展演變為論樹核心(下)》,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3月。
辜美高、黃霖:《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業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
黃霖、韓同文選注:《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東陽:《世俗的神聖――古典小說中的宗教及文化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楊昌年:《近代小說研究》,臺北:蘭臺書局,1976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家駱主編:《中國俗文學》,臺北:世界書局,2001年3月。
楊宗紅:《民間信仰與明末清初話本小說之神異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
賈文昭、徐召勛:《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葉慶炳:《古典小說評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齊裕焜:《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盼遂:《論衡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世劍:《小說概說》,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4年。
劉良明:《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劉燕萍:《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說唐――平民的隋唐英雄譜》,臺北:貫雅出版社,1992年1月。
蔣瑞藻:《小說考證》,臺北:河洛出版社,1979年10月。
魯迅:《雜鬼神怪志》,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5月。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中的小說傳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7月。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臺北:啟業書局,1973年。
譚達先:《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張火慶:《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龔弘:《隋唐人物》,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6月。
羅盤:《小說創造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羅興萍:《民間英雄敘事與「十七年」英雄敘事小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方然:〈宋代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1997年6月,頁44-49。
王學泰:〈「說唐」小說系列演變中所反映的游民意識〉,《文學評論》第6期,1997年,頁115-123。
王培華:〈中國古代災害志的演變及其價值〉,《中州學刊》第5期,1999年12月,頁115-120。
王小玉:〈略談中國的講唱文學〉,《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2期,2007年2月,頁78。
王妍:〈漫說《三言》《二拍》中的情節小說〉,《文學教育(上)》第5期,2014年,頁44-45。
王淼:〈社會因素在明清神魔小說創作中的作用〉,《長城》第10期,2014年10月,頁149-150。
王麗娟:〈淺論明清章回小說的開頭模式〉,《科技視界》第31期,2014年11月,頁133。
王岩:〈平實化的英雄——論《說唐全傳》中的英雄形象〉,《青年文學家》第14期,2018年5月,頁94。
王瑩雪:〈論《三國演義》中的道教文化與敘事功能〉,《湖北工程學院學報》第39卷第1期,2019年1月,頁47-52。
尹林:〈史說之「臍」:預言在小說和史之間的紐帶作用——以《唐語林•識鑒》為研究重點〉,《雞西大學學報》第16卷第2期,2016年2月,頁124-127。
尹達:〈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及其現代教育價值〉,《臨沂大學學報》第42卷第1期,2020年,頁62-67。
孔貝貝:〈明清歷史演義小說凡例研究〉,《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33卷第9期,2018年,頁24-29。
石昌渝:〈論魏晉志怪的鬼魅意象〉,《文學遺產》第2期,2003年,頁15-24。
白嵐玲:〈唐傳奇遇仙故事類型研究〉,《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09年1月,頁97-112。
白鴻昌:〈寓言和預言——試論《水滸傳》開端的深層意蘊〉,《名作欣賞》第12期,2021年,頁132-133。
田勝利:〈天人同感與以陽為尊理念的顯現——《焦氏易林》災異事象描寫的透視點〉,《陰山學刊》第27卷第2期,2014年4月,頁24-28。
朱鳳祥:〈從檔案角度看《清史稿•災異志》的文獻價值〉,《蘭臺世界》第10期,2010年5月,頁64-65。
朱向紅:〈《三國演義》夢境的敘事作用〉,《湖北文理學院學報》第40卷第4期,2019年4月,頁9-11。
朱鳳玉:〈敦煌變文寫本原生態及其文本講唱特徵析論──以今存寫本原題有「變」為中心〉,《敦煌學》第35期,2019年8月,頁59-92。
伊日貴:〈比較文學視野中的《全家福》與《說唐全傳》〉,《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41卷第5期,2015年9月,頁40-43。
任培兵:〈淺論宋元話本對明清小說的影響〉,《青年文學家》第5期,2017年,頁80-81。
李忠昌:〈論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流變〉,《社會科學輯刊》第5期,1994年,頁139-145。
李明軍:〈說唐说宋系列小说和家族文化〉,《明清小說研究》第04期,2000年12月,頁37-43。
李戎:〈陰陽、五行學說的縱向傳播與歷史演變〉,《英才高職論壇》第2期,2006年,頁33-36。
李尚徽:〈簡析說唐系列小說中的英雄模式〉,《作家雜誌》第3卷,2008年3月,頁144-145。
李佩蓉:〈邊境對壘——《說唐後傳》家/國想像的挪移與開展〉,《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5期,2009年1月,頁33-66。
李秋晨:〈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演變〉,《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7期,2010年,頁12-15。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與英雄觀的演變〉,《文教資料》第17期,2009年6月,頁9-10。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的生成及文化內涵〉,《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12年7月,頁348-350。
李宏波:〈英雄傳奇小說獨特的故事情節模式〉,《文教資料》第22期,2014年,頁3-4。
李鵬飛:〈古代小說空間因素的表現形式及其功能〉,《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4年,頁81-86。
李晨冉:〈布仁巴雅爾《隋唐演義》與漢文《說唐全傳》中的秦瓊形象之比較〉,《長江叢刊‧理論研究》第20期,2016年7月,頁66-68。
沈曉梅、王曉莉:〈中古志怪小說女性形象塑造藝術淺析〉,《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70-73。
何谷理:〈重寫與戲擬:論《說唐全傳》中的幽默,英雄主義,以及充滿想象的閱讀〉,《勵耘學刊(文學卷)》第1期,2009年6月30日,頁126-156。
何佳:〈明清小說的本質特徵與和諧文化〉,《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頁105-106。
何丹:〈先秦華夏、東夷不同的鬼魂觀念及其思想探源〉,《新疆大學學報》第45卷第2期,2017年3月,頁65-72。
茍波:〈「神魔小說」中的仙與道〉,《宗教學研究》第4期,2001年,頁41-46。
吳光正:〈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文藝研究》第12期,2007年12月10日,頁34-41。
孟智、宋興昌:〈歷史演義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理想化」的原因探尋〉,《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54-55。
尚燁:〈從巫史傳統的天命到世俗化的天命――孔子天命觀試解〉,《文教資料》2010年3月,頁85-86。
林珊妏:〈明代短篇小說之「僧轉世」故事研究〉,《德霖學報》第19期,2005年6月,頁27-38。
林素娟:〈天秩有禮、觀象制文――戰國儒家的德之體驗及禮文化成〉,《清華學報》第47卷第3期,2017年9月,頁433-471。
林翠霞:〈「三言」中的因果報應敘事研究〉,《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3期,2019年6月,頁43-48。
弦聲:〈從歷史上的薛仁貴到文學中的薛仁貴——淺談《說唐后傳》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心態〉,《殷都學刊》第2期,1991年,頁34-36。
紀德君:〈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藝術流變〉,《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14-32。
范正聲:〈巧合情節的敘事功能――《金瓶梅》敘事藝術初探〉,《東嶽論叢》第24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23-126。
洪樹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洞穴仙境」意象〉,《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頁68-73。
段春旭:〈論隋唐系統小說續書的再續――《說唐三傳》〉,《科教文匯》第12期,2006年,頁221。
段春旭:〈說唐說宋英雄家將小說的范式研究〉,《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4年,頁50-54。
姜騰波:〈平實化的英雄——論《說唐全傳》中的英雄形象〉,《文藝生活・文海藝苑》第8期,2013年,頁9。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關照〉,《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2年4月1日,頁205-218。
秦川:〈論古代小說中佛、道「勸懲教化」的地位和作用〉,《安徽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88-94。
徐燕:〈論隋唐系列小說的發展演變〉,《懷化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4月,頁57-60。
徐燕:〈《隋史遺文》《麒麟閣》《說唐全傳》淵源新論——以小說戲曲文化生態共生為視角〉,《安徽大學學報》第6期,2013年,頁54-59。
徐燕:〈隋唐故事的轉型及其社會文化性質〉,《南通大學學報》第4期,2015年4月,頁77-83。
賈海建:〈神怪小說中的鬼魂與山岳信仰〉,《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75-80。
海日罕、陳永春:〈比較文學視域下的《契辟傳》與《說唐全傳》〉,《藝術科技》第12期,2017年,頁5-6。
郝海芳:〈試論《隋唐演義》對歷史演義小說創作的創新〉,《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7年9月20日,頁61。
許來渠:〈略論小說之情節〉,《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4年,頁119-124。
許言:〈隋末農民起義的宏偉史詩——《說唐全傳》〉,《河南圖書館學刊》第4期,1990年,頁40-42。
許建中:〈論明清之際通俗文學社會價值取向的嬗變〉,《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0年12月,頁49-53。
梁玉瑋:〈《說唐後傳》評敘〉,《河南圖書館學刊》第24卷第4期,2004年8月,頁91-93。
梁珊:〈《三俠五義》的巧合情節及其作用探析〉,《新鄉學院學報》第37卷第10期,2020年10月,頁46-50。
梁一粟:〈預言故事的「宋代模式」:以宋人筆記為對象的考察〉,《浙江學刊》第6期,2021年,頁179-188。
常鵬、吳在慶:〈歷史敘事與文學話語的通轉──略論《說唐》人物之史傳原型及其演變〉,《蘇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8年9月,頁22-27。
郭鵬:〈中國古代小說傳奇性情節的構設〉,《集寧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15年3月,頁5-8。
郭艷:〈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空間敘事的結構與功能中州學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1期,2016年,頁151-157。
張兵:〈南宋的「說鐵騎兒」話本和《宣和遺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頁60-66。
張鴻勛:〈神聖與世俗:《舜子變》的敘事學解讀——兼論敦煌變文與口城故事的關係〉,《敦煌學》第25輯,2004年7月,頁377-393。
張清發:〈「滑稽英雄」的塑造及演變——以明清家將小說為考察範圍〉,《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4期,2007年12月,頁123-144。
張金廣:〈中國早期佛教神仙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黑龍江史志》第1期,2010年,頁24-25。
張清發:〈《隋唐演義》的天命因果與再世因緣〉,《玄奘人文學報》第11期,2011年7月,頁89-108。
張清發:〈亂世英雄譜——論《說唐》中的十八條好漢〉,《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3期,2011年12月,頁101-126。
張清發:〈英雄家族史——「說唐續書」的世代敘寫與家族文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27卷第1期,2013年,頁25-41。
張莉、郝敬:〈論瓦舍勾欄的興廢與說話藝術〉,《民俗研究》第4期,2013年,頁114-123。
張弦生:〈從《說岳全傳》《說唐全傳》看《水滸傳》對清代英雄傳奇小說的影響〉,《水滸爭鳴》第15輯,2014年11月,頁55-70。
張劍釗、曹萌:〈儒道佛文化與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人物命運結局模式〉,《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17年7月,頁49-53。
張金廣:〈佛教與明代神魔小說的宏觀空間構建〉,《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21年,頁74-80。
陳靜宇:〈明代社會文化的演化對通俗小說的影響〉,《學術界》第2期,2012年,頁157-167。
陳鴻超:〈《左傳》神異預言與中國古代史學傳統〉,《古代文明》第8卷第1期,2014年1月,頁85-91。
陳芳:〈論當代小說中的神異敘事〉,《長江叢刊•理論研究》第6期,2017年2月25日,頁1-2。
陳金星:〈神話思維與《續漢書•天文志》的歷史書寫〉,《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5期,2017年10月,頁14-17。
閆然:〈淺析唐傳奇中的道士形象〉,《文學教育(上)》第12期,2019年11月,頁144-145。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的產生與隋唐歷史的題材優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8年,頁53-56。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人物考辨〉,《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145-160。
彭利芝:〈說唐小說「玄武門之變」考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5年,頁46-51。
彭知輝:〈論《說唐全傳》的底本〉,《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9年9月,頁181-187。
程勇光:〈鬼文化先秦考〉,《中州大學學報》第30卷第5期,2013年10月,頁62-65。
魯克偉:〈明清小說中的儒釋道融合〉,《中國宗教》第5期,2019年,頁68-69。
馮文開、李昂格樂瑪:〈胡仁.烏力格爾《隋唐演義》對《說唐演義全傳》的因革〉,《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45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0-46。
馮文開、王旭、馬靜:〈胡仁.烏力格爾《隋唐演義》對漢文小說《說唐全傳》的蒙古化〉,《前沿》第376期,2015年2月,頁101-104。
葛永海、陸淑亭:〈歷史題材的敦煌變文、話本對歷史演義的影響〉,《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1卷第1期,2001年12月,頁42-47。
項慧、張蓓:〈論文學作品中情節的巧合〉,《文學教育(下)》第4期,2011年,頁24-25。
陽繁華:〈淺論《搜神記》中的神仙觀〉,《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11年4月,頁37-38。
楊東方:〈論明清英雄傳奇小說的敘事因素及其嬗變〉,《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6年4月,頁43-52。
楊光:〈商朝中國古代的神鬼奇航〉,《百科探索》第3期,2008年3月,頁16-17。
楊淑蘭、張云超:〈試論《三國演義》的神異現象〉,《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8年8月,頁14-16。
楊明璋:〈講唱之劍——以敦煌本〈伍子胥變文〉為中心的討論〉,《政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12年12月,頁87-114。
萬晴川:〈《說唐全傳》與天地會〉,《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7年6月,頁647-654。
齊裕焜:〈中國古代長篇小說類型的演變〉,《福建學刊》第5期,1993年10月,頁46-51。
趙雷:〈神仙觀念的由來、變遷和在秦漢的傳播〉,《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2007年,頁160-164。
趙揚:〈《說唐》正源〉,《企業觀察家》第10期,2014年,頁110-112。
趙智萍:〈《搜神記》神話、仙話故事研究〉,《青年文學家》第12期,2014年,頁22-23。
趙紫辰、楊萍:〈明清小說與明清社會生活初探〉,《青年文學家》第26期,2016年9月,頁89-90。
趙欣欣:〈簡論《水滸傳》中的鬼魂形象〉,《新鄉學院學報》第34卷第5期,2017年5月,頁38-40。
趙新萍:〈「猳玃盜婦」類志怪小說中人物形象探究〉,《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8年6月,頁48-51。
寧峰、姜周敏:〈《說唐演義全傳》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觀探析〉,《廈門理工學院學報》第24卷第06期,2016年12月,頁71-75。
劉坎龍:〈論明清章回小說神奇怪異故事開端的模式及成因〉,《新疆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6年9月,頁86-89。
劉湘蘭:〈論漢唐間的五行志與志怪小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05期,2009年9月,頁29-36。
劉曉軍:〈時空、情節與角色:論明代神魔小說的敘事模式〉,《求是學刊》第37卷第06期,2010年11月,頁113-118。
龍志強:〈明清英雄傳奇中武力描寫的方法、特點及其成因——以《說唐全傳全傳》的描寫為例〉,《語文學刊》第12期,2006年,頁40-42。
鐘海波:〈論敦煌講唱文學對我國通俗小說的影響〉,《唐都學刊》第21卷第05期,2005年9月,頁107-111。
薛俊武:〈論先秦時期儒家的理想政治〉,《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第14卷第02期,2014年4月15日,頁80-83。
羅亮:〈存而不究:中古《天文志》變化淺析〉,《史學集刊》第03期,2015年,頁104-111。
顧瑞雪:〈還原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民族精神――評《神道設教:明清章回小說敘事的民族傳統》〉,《武漢大學學報》第67卷第2期,2014年3月,頁128-129。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博士論文
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孔慶慶:《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教化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朱俊藝:《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李憲彰:《讖的形式及其傳播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瑜:《《說唐演義全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林政言:《讖緯學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9年。
周倩平:《《左傳》異象研究》,天津: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咸恩仙:《話本小說果報觀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1年6月。
高小康:《中國近古社會文化與敘事》,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8年。
姚念:《袁于令與《隋唐遺文》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3月。
陳昭利:《明清演史神魔之戰爭小說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陳美玲:《從古典小說的鬼觀察鬼信仰的心理與文化現象》,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張澤兵:《讖緯敘事研究》,南昌:江西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象研究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雷勇:《《隋唐演義》的文化意蘊與文學書寫》,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趙繼寧:《《史記•天官書》考釋》,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謝乙德:《明清神魔講史小說研究》,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羅筱玉:《宋元講史話本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20日。

(二)碩士論文
丁小芳:《天命思想及其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鄭州:河南大學基礎心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10月。
王振宇:《《隋唐演義》與《說唐演義》的比較─以滅隋建唐故事為主》,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王凱:《明清英雄傳奇小說中的莽漢英雄形象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27日。
于巍:《《說唐全傳》傳播研究》,南昌: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王鵬程:《明清小說草莽英雄形象系列研究》,瀋陽: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方斯:《讖緯與明代擬話本小說》,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白鴻昌:《《說唐》系列鼓詞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9月。
白雪松:《天命與德性的統一》,北京:中國法政大學中國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3月。
田艷妮:《說唐系列中的游民意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付怡敏:《明清章回小說發端方式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朱麗師:《《說唐全傳》維度形容詞的認知研究》,武漢: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任箏:《社會史視域下的金聖嘆研究》,南京:蘇州科技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
何政輝:《明代神魔小說敘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
沈曉梅:《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3月。
呂靜:《《史記》神鬼物怪記載與六朝志怪小說》,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李小菊:《明清章回小說開頭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6月。
李佩蓉:《說唐家將小說之家/國想像及其承衍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李薇:《明清英雄傳奇小說神異現象研究――以《說唐》系列為例》,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3日。
李金博:《明清經典章回小說人物出場研究》,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姜依依:《明代傳奇小說幽冥空間書寫》,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胡玉珍:《《西遊記》中的精怪與神仙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胡樂飛:《薛家將故事的歷史演變》,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夏丹:《道教與明代神魔小說》,瀋陽: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侯虹霞:《《大唐秦王詞話》考論》,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保澤:《《太平廣記》輪回類小說審美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美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徐正飛:《《說唐演義後傳》研究》,南京: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徐祥益:《從讖應論明代神魔小說》,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翁菁妤:《《水滸傳》天命思想的運用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6月。
馬晨陽:《明代開國歷史演義小說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馬琰:《中晚唐志怪傳奇小說中的「他界」書寫研究》,南京: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陶臘紅:《隋唐故事的演變與古代歷史小說的文體獨立意識》,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許珮玲:《通俗文化表演下的鬼魅魍魎:分析宋元煙粉靈怪類話本與現代香港鬼怪電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黃明磊:《《左傳》預言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陳振華:《《說唐》與《說唐演義全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陳怡嘉:《說唐鼓詞《繪圖秦瓊訪友大鬧太原府》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陳妍:《明清神魔小說情節模式研究》,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陳鴻超:《《左傳》「神異」預言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月。
張慧瓊:《精怪、妖術與明代神魔小說》,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張帆:《明清現實題材小說中的神怪現象研究》,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張一:《宋元神怪類小說話本研究》,南寧: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黃怡真:《上古至中古神仙形象的轉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2月。
閆迎峰:《明清神魔小說中的「寶物」與社會文化》,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傅海濱:《春秋戰國時期的鬼神觀念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鄒蓉:《明中期歷史演義的文本生成方式》,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曾軼靜:《隋唐至明末隋煬帝題材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黃正葳:《《聊齋誌異》中鬼性變異及其意涵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7月。
楊朝立:《《大唐秦王詞話》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1年。
楊志君:《論明清歷史小說的敘事藝術》,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雷俊麗:《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預知現象研究》,成都: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3月。
趙啟鵬:《人民英雄和江湖俠客》,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20日。
趙栢欣:《清中期神怪小說寓意諷刺主題研究》,南京: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8月。
鄔嵐:《《隋唐演義》與《說唐全傳》的比較研究》,南昌: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31日。
廖善敬:《《史記》中的巫卜與異象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鄭美蕙:《隨唐系列小說情節與人物研究─以《遺文》、《隋唐》、《說唐》為主》,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葉有林:《明代神魔小說中的法術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劉俊林:《唐傳奇與道教》,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劉莎:《粉妝樓研究》,南昌:贛南師範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劉瑋婷:《宋元話本小說中的異類故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7月。
劉婷婷:《明清英雄傳奇小說人物結構綜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15日。
顏美娟:《女仙外史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
賴玉樹:《明代神魔小說之神格化人物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謝乙德:《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以隋唐系列小說中的「瓦崗寨」與「玄武門」情節為核心》,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韓洪波:《唐代變文對明清神魔小說的影響》,鄭州: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黨巍:《《隋唐演義》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五、其他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reurl.cc/6ZnWKr。2022年6月30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086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