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共「第一支筆」-胡喬木政治角色之研究
A Pen Shaft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Study on Hu Qiaomu’s Political Roles
作者 柳秉言
Liu, Ping-Yen
貢獻者 鍾延麟
Chung, Yen-Lin
柳秉言
Liu, Ping-Yen
關鍵詞 胡喬木
中共政治
政治秘書
文膽
毛澤東
鄧小平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33:58 (UTC+8)
摘要 胡喬木(1912-1992)是中共黨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長年活躍於政治舞臺,除負責新聞工作、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外,胡氏在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間擔任毛澤東政治秘書,負責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代表中共中央的重要著作與官方文件,並在毛澤東去世後,持續輔佐鄧小平,發揮其政治影響力,是中共黨內備受兩代領導人倚重的「第一支筆」。

本文旨在梳理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兩任中共領導人的關係,透過對胡喬木政治生命史研究,反映出政治秘書在中共高層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折射出中國大陸現代史的重要側面,並藉由對胡喬木政治心理探究,分析其自我政治角色定位,試圖建構出不同於官方傳記的論述方式,在探究胡氏複雜多面的政治性格同時,亦盡可能地還原胡喬木的真實面貌。

本文以胡喬木作為「關鍵個案」(critical case),分析領導人政治秘書在中共歷史發展中所扮演的政治角色與影響,而研究胡氏政治角色的現實意義在於,透過理清胡喬木與過去兩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之間的關係,或能有助於我們了解現今中共高層的政治生態,提高對此類智囊型政治人物認識,如第19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與胡喬木即有高度可比性,在兩岸關係日趨嚴峻的今日,吾人自當需要增進對中共理論智囊的瞭解,方能思索反制之道。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一、檔案與文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1、5-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胡喬木同志被審查情況和複查意見的報告》,1979年10月15日。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1月。
毛澤東,〈我的一點意見〉,1970年8月31日。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7-11、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1998。
宋永毅,《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
胡喬木,〈胡喬木同志5月8日給主席的信〉,1961年5月8日。
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一卷-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胡喬木,《胡喬木書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胡耀邦,〈關於黨的新聞工作〉《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鄭仲兵、盛平,《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二、年譜、傳記與回憶錄
于光遠,《我眼中的他們》,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49-1976)》,第一卷-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吳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8。
吳江,《政治滄桑六十年:吳江回憶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出版社,2015。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毛澤東的秘書手記》,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李銳,《李銳談毛澤東》,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李銳,《懷念耀邦》,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3。
杜青,《中共黨史人物傳》,第25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杜導正,《趙紫陽還說過什麼?杜導正日記》,臺北:印刻文學,2010。
沈寶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始末》,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邢小群,《沒有告別的歷史》,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08。
胡喬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胡喬木傳編寫組,《八十一年人生路:胡喬木生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胡喬木傳編寫組,《我所知道的胡喬木》,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傳》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胡績偉,《胡績偉自選集 我與胡喬木的十年論辯》,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胡績偉,《從華國鋒下臺到胡耀邦下臺》,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師哲,《在歷史的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8。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臺北:時報出版社,2016。
陳伯達,《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2000。
陳清泉,《陸定一傳》,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陳曉農編,《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馮蘭瑞,《別有人間行路難》,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楊尚昆,《楊尚昆日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葉永烈,《中共中央第一支筆》,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趙紫陽,《改革歷程》,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9。
趙紫陽,《國家的囚徒》,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
鄧力群,《鄧力群自述 十二個春秋》,香港:大風出版社,2006。
薄一波,《若干決策與重大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三、專書
丁曉平,《中共中央第一支筆-胡喬木再毛澤東鄧小平身邊的日子》,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王思華,《二十年來我的教條主義》,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王若水,《胡耀邦下臺的背景-人道主義在中國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
王若水,《發現新的毛澤東-僕人眼中的偉人》,香港:明報出版社,2002。
王蒙,《不革命行嗎-原中國文化部長跟你談政治》,臺北:時報出版社,2013。
石仲泉、沈正東、楊先材、韓鋼主編,《中共八大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正,《反右派運動鬥爭全史》,臺北:秀威資訊,2014。
朱雲喬,《如此星辰如此月:錢鍾書與楊絳的曠世情緣》,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何方,《黨史筆記》,香港:利文出版社,2008。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安思立(Douglas Ainisilie)英譯,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宋永毅,《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2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9。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季羨林,《牛棚雜憶》,香港:三聯書店,1999。
柳紅,《吳敬璉》,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胡喬木,《人比月光更美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胡喬木,《回憶張聞天》,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胡喬木,《胡喬木詩詞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談中共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胡績偉,《胡績偉自述1977-1983》,第3卷,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孫旭培,《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3。
高華,《紅太陽是怎麼升起來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張軍鋒,《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臺前幕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編選,1949-200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陳永發,《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義彥,《政治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21。
程中原,《改變中國:鄧小平在1975-1982》,臺北:全球防務出版社,2016。
程中原,《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程中原,《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楊逵松,《談往閱今-中共黨史訪談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天地出版社,2010。
楊繼繩,《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述評集》,香港:天地圖書,2013。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墓碑-1958-1962年中國大饑荒紀實(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5。
楊繼繩,《墓碑-1958-1962年中國大饑荒紀實(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5。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二卷(1956-196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葉永烈,《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鄭重,《張春橋:1949及其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魯書月,《胡喬木對中共重大政治理論的晚年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戴晴,《鄧小平在1989》,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19。
謝泳,《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臺北:秀威資訊,2008。
鍾延麟,《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譚啟龍,《毛澤東與浙江》,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
顧驤,《晚年周揚》,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四、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解放日報史大綱〉《新聞研究資料》,1983年第17期,1983,頁17-20。
王友琴,〈從受難者看反右與文革的關聯〉《二十一世紀》,2007年8月號,2007,頁7-9。
吉偉青,〈教育戰線推翻「四人幫」兩個估計前後〉,《炎黃春秋》2003年第5期,2003,頁14-16。
吳江,〈1979年理論工作務虛會追億〉,《炎黃春秋》2001年第11期,2001,頁53-59。
李洪林,〈我的「理論工作者」經歷〉,《往事》2008年第71期,2008,頁87-91。
李慎之,〈胡喬木在1956-1957年的右派言論〉,《炎黃春秋》2011年第2期,2011,頁75-82。
李銳,〈耀邦去世前的談話〉,《當代中國研究》(香港),第4期,2001,頁38。
杜青,〈回憶楊松同志〉《中共黨史人物傳》,1985年第25卷,1985,頁64。
邵恆春,〈帳裡檄傳雲外信 心頭光映案前燈—胡喬木談怎樣寫文章〉,《秘書工作》 2012年第6期,2012,頁14-16。
金觀濤、劉青峰,〈反右運動與延安整風〉《二十一世紀》,1997年4月號,1997,頁42-44。
徐慶泉,〈《苦戀》風波始末〉,《南方文壇》2005年第5期,2005,頁42-55。
張成洁,〈胡喬木在文革末期〉,《炎黃春秋》,2015年第3期,2015,頁44-48。
曹晉杰,〈胡喬木在上海的革命活動〉,《上海黨史研究》1998年第6期,1998,頁39-41。
盛禹九,〈複雜多面的胡喬木-同李銳談話錄〉,《炎黃春秋》2014年第2期,2014,頁33-39。
郭道暉,〈毛澤東發動整風的初衷〉,《炎黃春秋》,2009年第2期,2009,頁17-29。
郭道暉,〈四千老幹部對黨史的一次民主評議〉,《炎黃春秋》2010年第4期,2010,頁1-6。
郭道暉,〈從我的經驗看反右〉,《炎黃春秋》,2009年第5期,2009,頁52-59。
曾自,〈向毛澤東進言「包產到戶」-記我的父親田家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北京),第4期,2004年,頁61-62。
程中原,〈1941-1981:胡喬木與毛澤東〉,《百年潮》2006年第2期,2006,頁33-40。
程中原,〈1977-1982:胡喬木對鄧小平理論形成的貢獻〉,《黨的文獻》2006年第4期,2006,頁45-52。
程中原,〈胡喬木眼中的毛澤東〉,《縱橫》,2003年第12期,2003,頁23。
楊逵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3年第27期,1993,頁137-142。
鄧力群,〈回憶延安整風〉《黨的文獻》,1992年第2期,1992,頁8。
鍾延麟,〈故紙堆中作新文章:檔案研究與中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2015年第58卷,2015,頁1-22。
鍾延麟,〈彭真在1959年中共「反右傾」運動中的角色和作為〉,《中國大陸研究》2014年第57期,2014,頁97-121。
鍾延麟,〈彭真與劉少奇政治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17年11月第48期,2017,頁138-139。
譚安,〈胡耀邦與改革開放時期的輕紡織工業〉,《百年潮》2015年第7期,2015,頁63-70。
蘇雙碧,〈紀要:江青文革中的「碑石」〉,《炎黃春秋》2004年第7期,2004,頁28-30。

五、報刊
人民日報,〈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 駁斥美國務卿艾奇遜無恥造謠〉1950年1月21日,第1版。
人民日報,〈在全國農田基本建設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8月16日,第1版。
人民日報,〈恢復毛澤東思想本來面目-論劉少奇同志平反〉,1980年5月16日,第1版。
人民日報,〈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1956年6月20日,第1版
人民日報,〈乘風破浪〉,1958年1月1日,第1版。
人民日報,〈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1978年5月5日,第1版。
人民日報,〈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1957年11月13日,第1版。
人民日報,〈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1957年11月13日,第1版。
人民日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1957年7月1日,第1版。
文摘報,〈82修憲:兩院制是如何提出的〉,2015年8月8日,第5版。
北京郵電學院革命委員會、首都紅代會北郵東方紅公社:《北郵東方紅》,〈陶鑄的「換頭銜」及其他〉,第54期(1967年9月21日),第4版
新京報,〈習近平:黨和媒體主辦報紙必須姓黨〉,2016年2月20日,第1版。
解放日報,〈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1943年1月26日,第1版。
解放日報,〈整頓學風、黨風、文風〉,1942年2月2日,第1版。
劉白羽,〈延安文藝座談的前前後後〉載於《解放軍報》,2002年5月17日,第2版。

六、英文部分
Cheek, Timothy Propaganda and Culture in Mao’s China: Deng Tuo and the Intelligent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Dittmer, Lowell Liu Shaoqi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rmonk: M. E. Sharpe, Inc., 1998.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MacFarquhar, Roderick, and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otter, Pitman B. From Leninist Discipline to Socialist Legalism: Peng Zhen on Law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 P.R.C ,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Teiwes, Fredrick C., and Warren Sun,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2-1976. London: An East Gate Book, 2006.
Vogel, Ezra F.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Yen-Lin Chung, “The Oust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Hu Yaobang: The Roles Played by Peng Zhen and Other Party Elders, “The China Review, Vol.19, No.1, (2019), pp.110.

七、網路資源
〈1971年4月15日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舉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5/78561/79762/5556181.html〉。
〈1981年6月27日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66026/4463728.html〉。
〈女兒憶胡喬木 《沁園春不是我父親寫的》〉,《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16日,檢索日期:2022年6月,〈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2-16/2020815.shtml〉。
〈我的中國心-胡木英、程中原訪問楊尚昆談話〉,《鳳凰衛視》,2019年7月29日,檢索日期:2022年6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wwF4ymSU&t=15s。
〈為「按勞分配」正名〉,《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85037/8209350.html〉。
〈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www.reformdata.org/1979/0929/8598.shtml〉。
〈與康生同志談話紀要〉,《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1年3月,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185.htm。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共產主義資料庫》,1942年5月8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http://www.xiachao.org.tw/xiachao/24.html〉。
胡木英,〈胡喬木之女憶廬山會議 風向一變很多人就互相揭發〉,《搜狐歷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5月,〈https://m.sohu.com/n/395214109/〉。
高瑜,〈毛澤東是如何讓知識分子上鉤的〉,《美國之音》,2011年7月1日,檢索日期:2019年4月,〈https://www.voachinese.com/a/article-20110701-china-anti-rightist-124862299/783910.html〉。
陳破空,〈中共越來越左,習近平王滬寧誰在主導?〉,《美國之音》,2018年5月18日,檢索日期:2022年8月,〈https://www.voachinese.com/a/voaweishi-20180518-pc-what-is-xi-jinping-goal-in-pushing-china-to-the-left/4399690.html〉。
黎虹,〈紀念胡喬木同志誕辰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19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2/85037/85038/6211193.html〉。
鍾健,〈鄧力群領頭編寫《胡喬木傳》轟胡耀邦〉,《明鏡新聞網》,2015年3月29日,檢索日期:2017年3月19日,〈http://news.mingpao.com/pns/%E7%89%B9%E7%A8%BF%EF%B9%95%E9%84%A7%E5%8A%9B%E7%BE%A4%E9%A0%98%E9%A0%AD%E7%B7%A8%E5%AF%AB20%E5%B9%B4%20%20%E3%80%8A%E8%83%A1%E5%96%AC%E6%9C%A8%E5%82%B3%E3%80%8B%E8%BD%9F%E8%83%A1%E8%80%80%E9%82%A6/web_tc/article/20150329/s00013/1427566675842〉。

八、網路資料庫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1)
http://data.people.com.cn.autorpa.lib.nccu.edu.tw/rmrb/20210606/1?code=2%E3%80%82。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E3%80%82。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https://ccradb.appspot.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3260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60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鍾延麟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ung, Yen-L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柳秉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Ping-Y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柳秉言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Ping-Y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Oct-2022 09:33:58 (UTC+8)-
dc.date.available 5-Oct-2022 09:33: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Oct-2022 09:33: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260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20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60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胡喬木(1912-1992)是中共黨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長年活躍於政治舞臺,除負責新聞工作、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喉舌外,胡氏在1941年2月至1966年6月間擔任毛澤東政治秘書,負責起草、整理、修改了一系列代表中共中央的重要著作與官方文件,並在毛澤東去世後,持續輔佐鄧小平,發揮其政治影響力,是中共黨內備受兩代領導人倚重的「第一支筆」。

本文旨在梳理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兩任中共領導人的關係,透過對胡喬木政治生命史研究,反映出政治秘書在中共高層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折射出中國大陸現代史的重要側面,並藉由對胡喬木政治心理探究,分析其自我政治角色定位,試圖建構出不同於官方傳記的論述方式,在探究胡氏複雜多面的政治性格同時,亦盡可能地還原胡喬木的真實面貌。

本文以胡喬木作為「關鍵個案」(critical case),分析領導人政治秘書在中共歷史發展中所扮演的政治角色與影響,而研究胡氏政治角色的現實意義在於,透過理清胡喬木與過去兩任中共最高領導人之間的關係,或能有助於我們了解現今中共高層的政治生態,提高對此類智囊型政治人物認識,如第19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與胡喬木即有高度可比性,在兩岸關係日趨嚴峻的今日,吾人自當需要增進對中共理論智囊的瞭解,方能思索反制之道。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1
貳、文獻回顧與探討 5
參、研究方法與資料 10
肆、研究架構與安排 18
第二章 從知識青年到擔任領袖秘書 20
第一節 知識青年參與地下革命 20
第二節 延安時期擔任毛澤東秘書 25
第三節 逐步登上中共政治舞台 44
第三章 從反右派鬥爭到文化大革命 56
第一節 雙百方針與反右派鬥爭 56
第二節 大躍進熱潮中的胡喬木 64
第三節 在文化大革命中「靠邊站」 81
第四章 改革開放時期的作為與影響 95
第一節 成為鄧小平的「第一支筆」 96
第二節 官方意識形態的掌門人 111
第三節 逐漸淡出中共政治舞台 140
第五章 結論 146
參考文獻 162
zh_TW
dc.format.extent 539094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60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胡喬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政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秘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毛澤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鄧小平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共「第一支筆」-胡喬木政治角色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Pen Shaft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Study on Hu Qiaomu’s Political Rol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一、檔案與文集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1、5-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胡喬木同志被審查情況和複查意見的報告》,1979年10月15日。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1月。
毛澤東,〈我的一點意見〉,1970年8月31日。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7-11、13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1998。
宋永毅,《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出版,2002。
胡喬木,〈胡喬木同志5月8日給主席的信〉,1961年5月8日。
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一卷-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胡喬木,《胡喬木書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胡耀邦,〈關於黨的新聞工作〉《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鄭仲兵、盛平,《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二、年譜、傳記與回憶錄
于光遠,《我眼中的他們》,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49-1976)》,第一卷-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佳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吳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8。
吳江,《政治滄桑六十年:吳江回憶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出版社,2015。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毛澤東的秘書手記》,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李銳,《李銳談毛澤東》,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李銳,《廬山會議實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李銳,《懷念耀邦》,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3。
杜青,《中共黨史人物傳》,第25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杜導正,《趙紫陽還說過什麼?杜導正日記》,臺北:印刻文學,2010。
沈寶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始末》,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邢小群,《沒有告別的歷史》,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2008。
胡喬木,《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胡喬木傳編寫組,《八十一年人生路:胡喬木生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胡喬木傳編寫組,《我所知道的胡喬木》,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傳》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胡績偉,《胡績偉自選集 我與胡喬木的十年論辯》,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胡績偉,《從華國鋒下臺到胡耀邦下臺》,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師哲,《在歷史的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8。
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下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臺北:時報出版社,2016。
陳伯達,《陳伯達遺稿-獄中自述及其他》,香港:天地圖書,2000。
陳清泉,《陸定一傳》,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陳曉農編,《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馮蘭瑞,《別有人間行路難》,香港:時代國際出版社,2005。
楊尚昆,《楊尚昆日記》,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葉永烈,《中共中央第一支筆》,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趙紫陽,《改革歷程》,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09。
趙紫陽,《國家的囚徒》,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
鄧力群,《鄧力群自述 十二個春秋》,香港:大風出版社,2006。
薄一波,《若干決策與重大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三、專書
丁曉平,《中共中央第一支筆-胡喬木再毛澤東鄧小平身邊的日子》,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
王思華,《二十年來我的教條主義》,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王若水,《胡耀邦下臺的背景-人道主義在中國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
王若水,《發現新的毛澤東-僕人眼中的偉人》,香港:明報出版社,2002。
王蒙,《不革命行嗎-原中國文化部長跟你談政治》,臺北:時報出版社,2013。
石仲泉、沈正東、楊先材、韓鋼主編,《中共八大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朱正,《反右派運動鬥爭全史》,臺北:秀威資訊,2014。
朱雲喬,《如此星辰如此月:錢鍾書與楊絳的曠世情緣》,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何方,《黨史筆記》,香港:利文出版社,2008。
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著,安思立(Douglas Ainisilie)英譯,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宋永毅,《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2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9。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季羨林,《牛棚雜憶》,香港:三聯書店,1999。
柳紅,《吳敬璉》,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胡喬木,《人比月光更美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胡喬木,《回憶張聞天》,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胡喬木,《胡喬木詩詞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談中共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胡績偉,《胡績偉自述1977-1983》,第3卷,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
孫旭培,《坎坷之路:新聞自由在中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3。
高華,《紅太陽是怎麼升起來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張軍鋒,《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臺前幕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編選,1949-200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陳永發,《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陳永發,《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陳義彥,《政治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21。
程中原,《改變中國:鄧小平在1975-1982》,臺北:全球防務出版社,2016。
程中原,《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程中原,《胡喬木與毛澤東鄧小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5。
楊逵松,《談往閱今-中共黨史訪談錄》,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香港:天地出版社,2010。
楊繼繩,《中國當代名人政要訪談述評集》,香港:天地圖書,2013。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6。
楊繼繩,《墓碑-1958-1962年中國大饑荒紀實(上篇)》,香港:天地圖書,2015。
楊繼繩,《墓碑-1958-1962年中國大饑荒紀實(下篇)》,香港:天地圖書,2015。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二卷(1956-196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
葉永烈,《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研究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鄭重,《張春橋:1949及其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魯書月,《胡喬木對中共重大政治理論的晚年思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戴晴,《鄧小平在1989》,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19。
謝泳,《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臺北:秀威資訊,2008。
鍾延麟,《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譚啟龍,《毛澤東與浙江》,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
顧驤,《晚年周揚》,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四、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解放日報史大綱〉《新聞研究資料》,1983年第17期,1983,頁17-20。
王友琴,〈從受難者看反右與文革的關聯〉《二十一世紀》,2007年8月號,2007,頁7-9。
吉偉青,〈教育戰線推翻「四人幫」兩個估計前後〉,《炎黃春秋》2003年第5期,2003,頁14-16。
吳江,〈1979年理論工作務虛會追億〉,《炎黃春秋》2001年第11期,2001,頁53-59。
李洪林,〈我的「理論工作者」經歷〉,《往事》2008年第71期,2008,頁87-91。
李慎之,〈胡喬木在1956-1957年的右派言論〉,《炎黃春秋》2011年第2期,2011,頁75-82。
李銳,〈耀邦去世前的談話〉,《當代中國研究》(香港),第4期,2001,頁38。
杜青,〈回憶楊松同志〉《中共黨史人物傳》,1985年第25卷,1985,頁64。
邵恆春,〈帳裡檄傳雲外信 心頭光映案前燈—胡喬木談怎樣寫文章〉,《秘書工作》 2012年第6期,2012,頁14-16。
金觀濤、劉青峰,〈反右運動與延安整風〉《二十一世紀》,1997年4月號,1997,頁42-44。
徐慶泉,〈《苦戀》風波始末〉,《南方文壇》2005年第5期,2005,頁42-55。
張成洁,〈胡喬木在文革末期〉,《炎黃春秋》,2015年第3期,2015,頁44-48。
曹晉杰,〈胡喬木在上海的革命活動〉,《上海黨史研究》1998年第6期,1998,頁39-41。
盛禹九,〈複雜多面的胡喬木-同李銳談話錄〉,《炎黃春秋》2014年第2期,2014,頁33-39。
郭道暉,〈毛澤東發動整風的初衷〉,《炎黃春秋》,2009年第2期,2009,頁17-29。
郭道暉,〈四千老幹部對黨史的一次民主評議〉,《炎黃春秋》2010年第4期,2010,頁1-6。
郭道暉,〈從我的經驗看反右〉,《炎黃春秋》,2009年第5期,2009,頁52-59。
曾自,〈向毛澤東進言「包產到戶」-記我的父親田家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北京),第4期,2004年,頁61-62。
程中原,〈1941-1981:胡喬木與毛澤東〉,《百年潮》2006年第2期,2006,頁33-40。
程中原,〈1977-1982:胡喬木對鄧小平理論形成的貢獻〉,《黨的文獻》2006年第4期,2006,頁45-52。
程中原,〈胡喬木眼中的毛澤東〉,《縱橫》,2003年第12期,2003,頁23。
楊逵松,〈淺談中共歷史檔案的利用與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3年第27期,1993,頁137-142。
鄧力群,〈回憶延安整風〉《黨的文獻》,1992年第2期,1992,頁8。
鍾延麟,〈故紙堆中作新文章:檔案研究與中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2015年第58卷,2015,頁1-22。
鍾延麟,〈彭真在1959年中共「反右傾」運動中的角色和作為〉,《中國大陸研究》2014年第57期,2014,頁97-121。
鍾延麟,〈彭真與劉少奇政治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17年11月第48期,2017,頁138-139。
譚安,〈胡耀邦與改革開放時期的輕紡織工業〉,《百年潮》2015年第7期,2015,頁63-70。
蘇雙碧,〈紀要:江青文革中的「碑石」〉,《炎黃春秋》2004年第7期,2004,頁28-30。

五、報刊
人民日報,〈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 駁斥美國務卿艾奇遜無恥造謠〉1950年1月21日,第1版。
人民日報,〈在全國農田基本建設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8月16日,第1版。
人民日報,〈恢復毛澤東思想本來面目-論劉少奇同志平反〉,1980年5月16日,第1版。
人民日報,〈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1956年6月20日,第1版
人民日報,〈乘風破浪〉,1958年1月1日,第1版。
人民日報,〈貫徹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1978年5月5日,第1版。
人民日報,〈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1957年11月13日,第1版。
人民日報,〈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的新高潮〉,1957年11月13日,第1版。
人民日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1957年7月1日,第1版。
文摘報,〈82修憲:兩院制是如何提出的〉,2015年8月8日,第5版。
北京郵電學院革命委員會、首都紅代會北郵東方紅公社:《北郵東方紅》,〈陶鑄的「換頭銜」及其他〉,第54期(1967年9月21日),第4版
新京報,〈習近平:黨和媒體主辦報紙必須姓黨〉,2016年2月20日,第1版。
解放日報,〈報紙是人民的教科書〉,1943年1月26日,第1版。
解放日報,〈整頓學風、黨風、文風〉,1942年2月2日,第1版。
劉白羽,〈延安文藝座談的前前後後〉載於《解放軍報》,2002年5月17日,第2版。

六、英文部分
Cheek, Timothy Propaganda and Culture in Mao’s China: Deng Tuo and the Intelligent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Dittmer, Lowell Liu Shaoqi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Armonk: M. E. Sharpe, Inc., 1998.
MacFarquhar, Roderick 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1956-195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MacFarquhar, Roderick, and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otter, Pitman B. From Leninist Discipline to Socialist Legalism: Peng Zhen on Law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in the P.R.C ,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Teiwes, Fredrick C., and Warren Sun, The End of the Maoist Era: Chinese Politics During the twiligh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72-1976. London: An East Gate Book, 2006.
Vogel, Ezra F.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Yen-Lin Chung, “The Ousting of General Secretary Hu Yaobang: The Roles Played by Peng Zhen and Other Party Elders, “The China Review, Vol.19, No.1, (2019), pp.110.

七、網路資源
〈1971年4月15日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舉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5/78561/79762/5556181.html〉。
〈1981年6月27日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5/66026/4463728.html〉。
〈女兒憶胡喬木 《沁園春不是我父親寫的》〉,《中國新聞網》,2009年12月16日,檢索日期:2022年6月,〈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2-16/2020815.shtml〉。
〈我的中國心-胡木英、程中原訪問楊尚昆談話〉,《鳳凰衛視》,2019年7月29日,檢索日期:2022年6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4wwF4ymSU&t=15s。
〈為「按勞分配」正名〉,《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85037/8209350.html〉。
〈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7月,〈http://www.reformdata.org/1979/0929/8598.shtml〉。
〈與康生同志談話紀要〉,《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無日期,檢索日期:2021年3月,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1968/5-185.htm。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文共產主義資料庫》,1942年5月8日,檢索日期:2021年3月,〈http://www.xiachao.org.tw/xiachao/24.html〉。
胡木英,〈胡喬木之女憶廬山會議 風向一變很多人就互相揭發〉,《搜狐歷史》,無日期,檢索日期:2022年5月,〈https://m.sohu.com/n/395214109/〉。
高瑜,〈毛澤東是如何讓知識分子上鉤的〉,《美國之音》,2011年7月1日,檢索日期:2019年4月,〈https://www.voachinese.com/a/article-20110701-china-anti-rightist-124862299/783910.html〉。
陳破空,〈中共越來越左,習近平王滬寧誰在主導?〉,《美國之音》,2018年5月18日,檢索日期:2022年8月,〈https://www.voachinese.com/a/voaweishi-20180518-pc-what-is-xi-jinping-goal-in-pushing-china-to-the-left/4399690.html〉。
黎虹,〈紀念胡喬木同志誕辰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無日期,檢索日期:2019年7月,〈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2/85037/85038/6211193.html〉。
鍾健,〈鄧力群領頭編寫《胡喬木傳》轟胡耀邦〉,《明鏡新聞網》,2015年3月29日,檢索日期:2017年3月19日,〈http://news.mingpao.com/pns/%E7%89%B9%E7%A8%BF%EF%B9%95%E9%84%A7%E5%8A%9B%E7%BE%A4%E9%A0%98%E9%A0%AD%E7%B7%A8%E5%AF%AB20%E5%B9%B4%20%20%E3%80%8A%E8%83%A1%E5%96%AC%E6%9C%A8%E5%82%B3%E3%80%8B%E8%BD%9F%E8%83%A1%E8%80%80%E9%82%A6/web_tc/article/20150329/s00013/1427566675842〉。

八、網路資料庫
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1946-2021)
http://data.people.com.cn.autorpa.lib.nccu.edu.tw/rmrb/20210606/1?code=2%E3%80%82。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E3%80%82。
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
https://ccradb.appspot.com/。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63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