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宋祁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Song Qi
作者 陳淑婷
貢獻者 陳成文
陳淑婷
關鍵詞 宋祁
宋代律賦
《賦譜》
題下限韻
律賦句式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5-Jan-2023 15:18:21 (UTC+8)
摘要 律賦本隨科舉考試制度而生,因此對於內容形式之規範自然有別於其他文學體裁,故歷代對於律賦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而有「唐無賦」之說。然近年有關律賦之研究日益興盛,特別是唐代律賦已有豐碩成果。宋代律賦承唐而來,加上宋朝以文治國,律賦之地位非一般可比。《四六話序》點出宋代律賦風格轉變的關鍵人物乃二宋兄弟,其中宋祁長於議論,也貼近宋代理學思潮,故本文將以宋祁為宋代律賦作家之代表,以其二十四篇題下限韻之律賦作品作為研究主體,統整宋祁律賦之特色,並進而肯定宋祁身為宋代律賦風格轉變之關鍵價值。
本論文架構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確立宋祁律賦範疇與研究方法,考察其律賦的內容思想與體式規則,以拓殖現階段宋祁辭賦相關研究之空缺。第二章探究宋祁律賦作品的命題取材與內容思想,歸納命題典源分布情況與主要思想背景,並進一步總結思想哲理為三:為政之方、修身養德、頌揚皇恩。第三章逐篇分析宋祁律賦的用韻形式,並以《廣韻》作為標準,彙整成統計圖表,更明確掌握宋代律賦體式規範──「四平四仄、依次用韻」之定制。第四章則分析宋祁律賦之句式,以《賦譜》為標準,析論各篇律賦句式分布情況與構段方式,並以統計圖表具體呈現宋祁律賦句式構篇之特色。第五章總結上文,歸納各章節之重點,確立宋祁律賦的內涵與體式之意義,彰顯其在宋代律賦發展流變中位居關鍵之價值。文後附錄則羅列宋祁二十四篇律賦作品,依照《賦譜》建議標準,將各篇用韻情況與句式分析彙整製表,以利全文參照。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及姓氏筆畫排序)
〔戰國〕莊周:《莊子》,四部叢刊景明世德堂刊本。
〔秦〕呂不韋撰,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尚書》,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2詩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7公羊傳》,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賈誼撰:《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3周禮》,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4儀禮》,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孟子》,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蜀漢〕諸葛亮:《諸葛武侯文集》,清正誼堂全書本。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75 春秋穀梁傳》,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梁〕沈約撰:《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呂溫:《呂衡州集》,欽定四庫全書本。
〔唐〕吳兢撰,《貞觀政要》,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成化刻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景宋本配呂無黨鈔本。
〔宋〕王堯臣等編、〔清〕錢東垣等輯釋:《崇文總目輯釋》,臺北市:廣文書局,1968年。
〔宋〕王銍:《四六話》,收錄於《歷代文話》第1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四部叢刊景宋刻本。
[宋]宋祁:《景文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收入《全宋筆記》第一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
〔宋〕沈作喆:《寓簡》,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杜大珪編:《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宋刻元明遞修本。
[宋]洪邁:《容齋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收於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宋〕劉敞:《公是集》,傅增湘校本。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1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明刻本。
[元]脫脫,《宋史》,收於倪其心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
[明]李夢陽:《空同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何景明:《大復集》,明嘉靖刻本。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李雨村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書局,1993年。
[清]李調元:《賦話》,清函海本。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紀昀編:《四庫全書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本,1965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彭元瑞,《宋四六話》,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1963年 6 月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4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 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進士考試與文學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成文:《北宋四大家律賦限韻之考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韻竹:《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 《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55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劉 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禎祥、李方晨選注,《歷代辭賦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謝佩芬:《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文學新論》,臺北:學生書局,2013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東晨:《宋初賦風的流衍》,山東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王 彬:《宋代律賦研究》,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9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史春艷:《宋祁辭賦研究》,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付 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年。
江道一:《浩虛舟律賦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朴孝錫:《蘇軾辭賦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汪 欣:《蔣防律賦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金彰柱:《宋代散文賦用韻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邢起龍:《宋祁及其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論文,2015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邱煜翔:《張仲素律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范君珮:《劉敞律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張 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張秀苹:《宋庠宋祁賦作探微》,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院碩士論文,2012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黃 燕:《宋祁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曹 園:《宋祁文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 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劉泰江:《宋初律賦初探》,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0年。
鄭 艷:《李程律賦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雅方:《北宋抒情賦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謝蕙蕙:《李調元〈雨村賦話〉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蘇 暢:《北宋仁宗朝辭賦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9年。
蘇奕存:《白居易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王友勝:〈論宋代的辭賦〉,《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 2期。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8月第31卷第3期。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王兆鵬:〈《廣韻》「獨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為例〉,《中國語文》第2期,1998年3月,頁144-147。
王 彬:〈宋代殿試賦的功用及其兩個層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第34卷,頁56-63。
王 彬:〈宋代進士科試賦的命題特點〉,《齊魯學刊》第5期,2018年,頁117。
王 彬:〈群體思想的展現:宋代律賦對帝王的品性規範〉,《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6卷,2020年,頁39-46。
王問靖:〈宋賦與漢賦簡論〉,《船山學刊》,2002年03期。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
王瑞來:〈宋景文集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1988年,頁36。
王福元,〈宋祁景文集流傳及版本考〉《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12年,頁112。
史春艷:〈探析宋祁憫己傷懷賦的思想情感〉,《中國地名》第9期,2019年,頁74-76。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何玉蘭:〈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1期,54—59。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三期1997年。
祝尚書:〈論後期「西崑派」〉,《社會科學研究》第五期,2002年。
祝尚書:〈論宋體律賦〉,《社會科學研究》第五期,2006年,頁161-169。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系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10年2月,頁62-69。
馬積高:〈論唐賦的新發展〉,《湖南師範大學學報》,《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 年,頁 1。
侯道儒:〈律賦與北宋思想史〉,《清華學報》新51卷第2期,2021年,頁387-430。
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3年。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六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十一期,1994年,頁77-85。
許 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 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3月,頁170-179。
許 結:〈科舉與辭賦—經典的樹立與偏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八期,2006年。
許 結:〈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月,頁26-36。
許瑤麗:〈范仲淹《賦林衡鑑》與宋體律賦的定調〉,《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87-94。
張國風:〈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頁72-75。
張秀苹:〈論宋祁的辭賦創作〉,《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4期,(2012年8月),頁62-68。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集,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559-573。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4期,頁115-119。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年,頁247-258。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三期,1992年。
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1982年第5期。
曾棗莊:〈論宋賦諸體〉,《陰山學刊》,1999年3月第12卷第1期。
曾棗莊:〈論宋代辭賦〉,《清華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第18卷,頁1-8。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42-61。
曾棗莊:〈論宋代文賦〉,《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總第130期。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一期,2005年,頁75-89。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七期,1993年9月。收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的《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十期,2001年。
楊治平:〈宋代理學「禮即是理」觀念的形成背景〉,《台大文史哲學報》第82期,2015年5月,頁43-82。
趙俊波:〈唐代試賦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係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31。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律賦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8。
劉 培:〈論宋初頌美諷諭賦的新變〉,《文史哲學刊》,2004年第6期總第285期。
劉 培:〈經世致用與激勵名節—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與辭賦創作〉,《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1期總第210期,頁175-182。
劉 培:〈宋初學術思想與皇權專制的互動—辭賦創作視野下的重用文臣與道德重建〉,《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劉 培:〈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頁38-46。
劉 培:〈宋賦風貌述要—兼論唐宋辭賦研究的困境〉,《湖湘論壇》,2011年第4期總第139期,頁110-114。
劉 培:〈雍容閒雅的治平心態的流露──論宋庠、宋祁的辭賦創作〉(《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38卷第1期》),頁10-14。
劉 培:〈北宋科場改革與律賦浮沉──以熙寧變法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4期》(2015年7月),頁37-45。
霍旭東:〈兩宋賦述略〉,《社科縱橫》,1999年05期。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六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
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2002年。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4912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12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淑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淑婷zh_TW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Jan-2023 15:18:21 (UTC+8)-
dc.date.available 5-Jan-2023 15:18: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Jan-2023 15:18: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912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89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912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律賦本隨科舉考試制度而生,因此對於內容形式之規範自然有別於其他文學體裁,故歷代對於律賦的評價褒貶不一,甚而有「唐無賦」之說。然近年有關律賦之研究日益興盛,特別是唐代律賦已有豐碩成果。宋代律賦承唐而來,加上宋朝以文治國,律賦之地位非一般可比。《四六話序》點出宋代律賦風格轉變的關鍵人物乃二宋兄弟,其中宋祁長於議論,也貼近宋代理學思潮,故本文將以宋祁為宋代律賦作家之代表,以其二十四篇題下限韻之律賦作品作為研究主體,統整宋祁律賦之特色,並進而肯定宋祁身為宋代律賦風格轉變之關鍵價值。
本論文架構為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確立宋祁律賦範疇與研究方法,考察其律賦的內容思想與體式規則,以拓殖現階段宋祁辭賦相關研究之空缺。第二章探究宋祁律賦作品的命題取材與內容思想,歸納命題典源分布情況與主要思想背景,並進一步總結思想哲理為三:為政之方、修身養德、頌揚皇恩。第三章逐篇分析宋祁律賦的用韻形式,並以《廣韻》作為標準,彙整成統計圖表,更明確掌握宋代律賦體式規範──「四平四仄、依次用韻」之定制。第四章則分析宋祁律賦之句式,以《賦譜》為標準,析論各篇律賦句式分布情況與構段方式,並以統計圖表具體呈現宋祁律賦句式構篇之特色。第五章總結上文,歸納各章節之重點,確立宋祁律賦的內涵與體式之意義,彰顯其在宋代律賦發展流變中位居關鍵之價值。文後附錄則羅列宋祁二十四篇律賦作品,依照《賦譜》建議標準,將各篇用韻情況與句式分析彙整製表,以利全文參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肯定宋代律賦之價值 1
二、宋代律賦作家之代表 2
第二節 研究現況 4
一、律賦相關研究 4
二、宋代律賦研究 6
三、宋代律賦作家研究 7
四、宋祁律賦相關研究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一、研究範圍 8
二、題材內容 9
三、限韻分析 10
四、句式分析 11
第二章 宋祁律賦題材內容研究 15
第一節 賦題與賦文要旨 15
一、君主與治道 15
二、性道與寓言 28
三、典禮與音樂 38
四、頌美與詠物 53
第二節 題源考究與分析 59
一、命題與典源 60
二、典源分布 64
第三節 內容思想之要義 65
一、為政之方 65
二、修身養德 71
三、頌揚皇恩 72
第三章 宋祁律賦用韻研究 74
第一節 題下限韻押韻狀況 74
第二節 韻題平仄與位置 82
一、題韻平仄統計 82
二、韻題平仄與位置分析 84
第三節 韻部分析 84
一、賦篇各韻分布 84
二、用韻分析 86
三、用韻頻率 90
四、用韻特色 91
第四節 宋祁律賦用韻之典律化分析 93
一、題下限韻 93
二、題韻平仄與位置 94
第四章 宋祁律賦句式研究 96
第一節 宋祁律賦句型 96
一、不對仗的句型 96
二、對句 100
三、隔句 103
第二節 宋祁律賦構段句式組合 107
一、符合《賦譜》之句式 108
二、未符合《賦譜》之句式 110
第三節 宋祁律賦句式構段分析 124
一、字數 124
二、句式數量及使用頻率 126
三、構段句式組合 130
第四節 宋祁律賦句式之典律化分析 133
一、句型 133
二、字數 135
三、句式構段 135
第五章 結論 137
一、濃厚的儒家禮治思想 137
二、嚴謹的律賦限韻規準 139
三、創新的律賦句式型態 140
參考書目 142
附錄:宋祁二十四篇律賦分析一覽表 154
1.〈宥過無大賦以「民罪之誤無大宜宥」為韻〉 154
2.〈好賢如緇衣賦以「心好賢者同彼詩詠」為韻〉 156
3.〈水涸成梁賦以「先事成績人則無患」為韻〉 157
4.〈日在北陸而藏冰賦以「寒盛之月藏著冰室」為韻〉 160
5.〈去邪勿疑賦以「明後之政除惡無惑」為韻〉 162
6.〈與人不求備賦以「君使臣下無責其備」為韻〉 164
7.〈為君難賦以「天下之大王道非易」為韻〉 166
8.〈豐宜日中賦以「豐尚光大宜照天下」為韻〉 169
9.〈大信不約賦以「誠著天下無取於約」為韻〉 172
10.〈鷙鳥不雙賦以「雄鷙之極無有倫比」為韻〉 174
11.〈志在春秋賦以「宣父之志因史成法」為韻〉 176
13.〈法施于民則祀賦以「功被民譽長享常祀」為韻〉 180
14.〈三王不相襲禮賦以「功與時異無襲於禮」為韻〉 182
15.〈祭如在賦以「躬主明祭如彼神在」為韻〉 184
16.〈乘石賦以「名器無小因禮為重」為韻〉 186
17.〈上春釁龜賦以「春序之月先釁靈物」為韻〉 188
18.〈百獸率舞賦以「和樂之極生類馴感」為韻〉 190
19.〈十二管還相為宮賦以「宮則時主相繼而王」為韻〉193
20.〈黃鍾為律本賦以「陽氣之琯聲律茲始」為韻〉 196
21.〈徳車結旌賦以「車結旌者昭徳之美」為韻〉 198
22.〈龍杓賦以「彝器為象名有龍者」為韻〉 200
23.〈琬圭賦以「王賜之節修徳崇好」為韻〉 202
24.〈王畿千里賦以「畿制千里尊大王國」為韻〉 204
zh_TW
dc.format.extent 1186011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12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宋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宋代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題下限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句式zh_TW
dc.title (題名) 宋祁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Song Q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及姓氏筆畫排序)
〔戰國〕莊周:《莊子》,四部叢刊景明世德堂刊本。
〔秦〕呂不韋撰,王利器注疏:《呂氏春秋》,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尚書》,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毛公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2詩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7公羊傳》,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漢〕賈誼撰:《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3周禮》,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4儀禮》,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孟子》,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市:世界書局,1962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蜀漢〕諸葛亮:《諸葛武侯文集》,清正誼堂全書本。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易》,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75 春秋穀梁傳》,臺灣:藝文印書館,1981年。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箋》,明萬曆四十三年李長庚刻本。
〔梁〕沈約撰:《宋書》,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呂溫:《呂衡州集》,欽定四庫全書本。
〔唐〕吳兢撰,《貞觀政要》,四部叢刊續編景明成化刻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景宋本配呂無黨鈔本。
〔宋〕王堯臣等編、〔清〕錢東垣等輯釋:《崇文總目輯釋》,臺北市:廣文書局,1968年。
〔宋〕王銍:《四六話》,收錄於《歷代文話》第1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四部叢刊景宋刻本。
[宋]宋祁:《景文集》台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收入《全宋筆記》第一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李廌:《師友談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年。
〔宋〕沈作喆:《寓簡》,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宋〕杜大珪編:《名臣碑传琬琰之集》,宋刻元明遞修本。
[宋]洪邁:《容齋續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收於黃永年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
〔宋〕劉敞:《公是集》,傅增湘校本。
〔宋〕鄭起潛:《聲律關鍵》,臺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1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明刻本。
[元]脫脫,《宋史》,收於倪其心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4年。
[元]祝堯:《古賦辯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
[明]李夢陽:《空同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何景明:《大復集》,明嘉靖刻本。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李雨村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書局,1993年。
[清]李調元:《賦話》,清函海本。
[清]余丙照編:《新增賦學入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紀昀編:《四庫全書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孫 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 萬有文庫本,1965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陳元龍:《歷代賦彙》,北京 : 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彭元瑞,《宋四六話》,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8年。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1963年 6 月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4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 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瑤麗:《宋代進士考試與文學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許瑤麗:《宋代律賦與科舉──一種文學體式的制度浮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成文:《北宋四大家律賦限韻之考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韻竹:《歐陽修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黃暉撰:《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曾棗莊、舒大剛著 《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55年。
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12月。
劉 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禎祥、李方晨選注,《歷代辭賦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謝佩芬:《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文學新論》,臺北:學生書局,2013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東晨:《宋初賦風的流衍》,山東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王 彬:《宋代律賦研究》,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9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2 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史春艷:《宋祁辭賦研究》,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付 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年。
江道一:《浩虛舟律賦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朴孝錫:《蘇軾辭賦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汪 欣:《蔣防律賦之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1年。
金彰柱:《宋代散文賦用韻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邢起龍:《宋祁及其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論文,2015年。
吳怡靜:《獨孤授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邱煜翔:《張仲素律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范君珮:《劉敞律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張 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張秀苹:《宋庠宋祁賦作探微》,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院碩士論文,2012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 年。
黃 燕:《宋祁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曹 園:《宋祁文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5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 年。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 年。
劉明宗:《宋初詩風體派發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劉泰江:《宋初律賦初探》,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10年。
鄭 艷:《李程律賦研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 年。
鄭雅方:《北宋抒情賦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謝蕙蕙:《李調元〈雨村賦話〉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蘇 暢:《北宋仁宗朝辭賦研究》,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9年。
蘇奕存:《白居易律賦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姓氏排序)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王友勝:〈論宋代的辭賦〉,《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 2期。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8月第31卷第3期。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王兆鵬:〈《廣韻》「獨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以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為例〉,《中國語文》第2期,1998年3月,頁144-147。
王 彬:〈宋代殿試賦的功用及其兩個層面〉,《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第34卷,頁56-63。
王 彬:〈宋代進士科試賦的命題特點〉,《齊魯學刊》第5期,2018年,頁117。
王 彬:〈群體思想的展現:宋代律賦對帝王的品性規範〉,《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36卷,2020年,頁39-46。
王問靖:〈宋賦與漢賦簡論〉,《船山學刊》,2002年03期。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5。
王瑞來:〈宋景文集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1988年,頁36。
王福元,〈宋祁景文集流傳及版本考〉《貴州文史叢刊》第2期,2012年,頁112。
史春艷:〈探析宋祁憫己傷懷賦的思想情感〉,《中國地名》第9期,2019年,頁74-76。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何玉蘭:〈論宋人的辭賦觀與創作實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1期,54—59。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三期1997年。
祝尚書:〈論後期「西崑派」〉,《社會科學研究》第五期,2002年。
祝尚書:〈論宋體律賦〉,《社會科學研究》第五期,2006年,頁161-169。
祝尚書:〈論科舉與文學關系的層級結構—以宋代科舉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10年2月,頁62-69。
馬積高:〈論唐賦的新發展〉,《湖南師範大學學報》,《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 年,頁 1。
侯道儒:〈律賦與北宋思想史〉,《清華學報》新51卷第2期,2021年,頁387-430。
許 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一期,1993年。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六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十一期,1994年,頁77-85。
許 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 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3月,頁170-179。
許 結:〈科舉與辭賦—經典的樹立與偏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八期,2006年。
許 結:〈宋代科舉與辭賦嬗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10月,頁26-36。
許瑤麗:〈范仲淹《賦林衡鑑》與宋體律賦的定調〉,《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87-94。
張國風:〈過渡的折衷狀態─詩賦駢文散文的相互消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年,頁72-75。
張秀苹:〈論宋祁的辭賦創作〉,《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4期,(2012年8月),頁62-68。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集,2008年7月,頁115-148。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559-573。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4期,頁115-119。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賦學研究論文集》,1991年,頁247-258。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三期,1992年。
曾棗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1982年第5期。
曾棗莊:〈論宋賦諸體〉,《陰山學刊》,1999年3月第12卷第1期。
曾棗莊:〈論宋代辭賦〉,《清華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第18卷,頁1-8。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42-61。
曾棗莊:〈論宋代文賦〉,《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總第130期。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一期,2005年,頁75-89。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七期,1993年9月。收於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的《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十期,2001年。
楊治平:〈宋代理學「禮即是理」觀念的形成背景〉,《台大文史哲學報》第82期,2015年5月,頁43-82。
趙俊波:〈唐代試賦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係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31。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律賦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8。
劉 培:〈論宋初頌美諷諭賦的新變〉,《文史哲學刊》,2004年第6期總第285期。
劉 培:〈經世致用與激勵名節—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與辭賦創作〉,《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第1期總第210期,頁175-182。
劉 培:〈宋初學術思想與皇權專制的互動—辭賦創作視野下的重用文臣與道德重建〉,《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劉 培:〈宋代的御戎思想—以辭賦創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學研究》,2018年第3期,頁38-46。
劉 培:〈宋賦風貌述要—兼論唐宋辭賦研究的困境〉,《湖湘論壇》,2011年第4期總第139期,頁110-114。
劉 培:〈雍容閒雅的治平心態的流露──論宋庠、宋祁的辭賦創作〉(《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第38卷第1期》),頁10-14。
劉 培:〈北宋科場改革與律賦浮沉──以熙寧變法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4期》(2015年7月),頁37-45。
霍旭東:〈兩宋賦述略〉,《社科縱橫》,1999年05期。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六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11月。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年。
薛亞軍:〈拯弊與集權:唐五代覆試及與宋初殿試的關係〉,《長安大學學報》,2002年。
鄺健行:〈初唐題下限韻律賦形式的審察及引論〉,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73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