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品花寶鑑》之觀物、自照與心曲
Voice,viewing and Self-examination in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Pinhua Baojian)
作者 陳以庭
Chen, Yi-Ting
貢獻者 高桂惠
陳以庭
Chen, Yi-Ting
關鍵詞 品花寶鑑
梅花夢傳奇
陳森
梨園
遊幕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
Pinhua Baojian
Plum Blossom Dream
Chen Sen
Liyuan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1:06 (UTC+8)
摘要 《品花寶鑑》(又名《怡情佚史》)是清中葉陳森所作六十回章回小說,以梨園男伶、品花活動為題材而頗受關注。過去認為此書的主題是推崇好色不淫、用情守禮的士人與伶人,和其他邪淫人物形成正邪對比。故常以男色文化、同性戀情誼等進行研究,並多集中於名士名伶中的梅子玉、杜琴言二人的情感主線。書中的其他人物與大量的詩詞酒令則較少被討論,或視為與之無關的插曲。《品花寶鑑》因此被評為情節單薄、節奏拖沓的作品。如當前的主題、情節並不能充分詮釋這本書,或許其主次、結構關係仍有其他的貫串方式,可以重探。
本文認為,小說開篇指出欲寫人之情態,並以一字評對人物提出評論的字眼,最後一回則用詩歌詠人之性情,將之轉化為藝術形象,被忽略的酒令遊戲,則屬於人物性格表現的一部分。而小說以第一回自云描寫遊戲之人,結尾卻以詩作指出其中具有「我情」,這兩個書寫目的又如何同時存在於小說?
本文以「觀物」和「自照」作為此寶鑑(鏡子)所照的兩個方向,表示作者與其創作內容的關係。觀物是指作者寫下京城中的人物事件,進行評論,其中有對現實社會的觀察眼光,也有審美的欣賞。自照是指作者如何透過小說的世界投射自己的情感。末以「心曲」總論其情感的展現。
本書第一章緒論中整理《品花寶鑑》的主題接受史、研究史,梳理清代、民國時期的讀者的閱讀狀況,討論不同時期讀者的道德觀和閱讀興趣如何影響了這本書。第二章從作者、交友與其創作,討論陳森在他人詩文中的形象,陳森遊幕的經驗與此書的最初讀者。並分析他的另一本作品戲曲《梅花夢傳奇》的創作手法、價值觀。以此重探《品花寶鑑》的寫作手法。第三章觀物,討論宴會遊戲在人物性格描寫的貢獻,解釋了小說最後一回以詩寫成的人物形象評語和小說的關係。第四章自照,試從小說描寫中對琴言等人與中下層文人的塑造,討論男伶和幕客的比喻關係,說明兩者在生存感受的相似性──以才(色)為生、依附他人生存,無法取得正式獨立的社會地位。
小說作者將作品稱為鏡子,除了指它們照出世界的樣子,也指自己心中的情感與筆下人物形象的關係,其將自己的情感化為不同的人物,透過杜琴言、屈道翁他寫出了懷才不遇的人,而杜琴言和蘇蕙芳兩個人物則代表了理想者以及向現實妥協的人。他同情理想的人寫下夢幻般的好結局:流落為男伶的琴言恢復了讀書人身分,但以夢和扶乩製造的身分,也正暗示了在現實中難以企及。筆者認為陳森的小說與其科考生命史密切相關,而《品花寶鑑》更是橫跨近十年的經歷,在最後一次考試後陳森寫完此書,也從此放棄了科舉。透過表面上娛樂他人的文字,陳森以隱諱的方式表達了長年科舉考試和幕客漂泊生活中的心聲。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Pinhua Baojian) is a 60-chapter novel written by Chen Sen in the mid-Qing Dynasty. It is a popular work that centers around male actor-courtesans in the pear garden and literati. It has been a highly discussed topic throughout th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nd later periods. In the past,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theme of the book was to promote the "moral purity of sexual desire" among the literati and male actor-courtesans, in contrast to the lustful and depraved villains.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often used the romance between the scholar-official Mei Ziyu and the male actor Du Qinyan as the main plot of the novel, discussing the implied homosexual themes.
The novel uses words to comment on the characters, and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author uses poetry to depict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This theme has been rarely discussed in the past, and many descriptions in the novel have been ignored. For example, the games at banquets based on poetry knowledge (called "drinking games"(酒令)), which reflect the characters` interactions and personalities. I believe that the author Chen Sen, who previously created poetry and dramas, had a different aesthetic approach to composing this novel. It was not primarily based on the plot, and the emotions between "Ziyu" and "Qinyan" may have just been threads linking the stories together. This book has other meanings, and should be rea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other descriptions in the novel.
The protagonist`s name "Qinyan" means "the sound of the ancient qin" "Qin(琴)”is a kind of string instruments from ancient China and it is also considered a symbol of Chinese literati. I think it represents the author`s inner voice. The author wanted to become an official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ut after many years of failure, he gave up. This experience deeply influenced him. I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his novel creation from three directions: "observing things," "self-reflection," and "inner voice." Observing things refers to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and commentary on the events and characters in Beijing, which finally led to the artistic image. It is his observation of society and hi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Self-reflection refers to how the author projects his emotions through the world of the novel, as well as the 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ctor-courtesans and the audience. The author has written his inner feelings in both the drama "Plum Blossom Dream(meihuameng chuanqi)" and the novel "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 Plum blossoms and qin are his avatars, but his true feelings are hidden behind the purpose of entertaining readers, who encouraged the author Chen Sen to compose literary works. His emotions are not easily discovered in the novel, and I use the term "inner voice" to express this meaning.
Chapter one of the book summarizes the reading status of "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 "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 moral views and reading interests of read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fluenced the acceptance history of the book`s theme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author Chen Sen and another work, the drama "Plum Blossom Dream." In chapter three, I explained the commentary on the poetry-based character images in the final chapter of the novel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vel, as well as discu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anquet games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chapter four, I discussed the 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ctor-courtesans and mukes(幕客) (retainers who helped the host in politics and art in old China and often built up a friendship with the host), explain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on a psychological level, as they both need to depend on others for survival and cannot achieve formal independent social status.
The author refers to his work as a mirror, not only reflecting the world but also ref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own emotions and the characters he creates. He turns his own feelings into different characters. Through "Du Qinyan" and "Qu Daoweng," he writes about talented individuals who are not given opportunities and have low social status, while "Du Qinyan" and "Su Huifang" represent idealists and those who compromise their ideals in reality. He sympathizes with the idealistic "Qinyan" in the book, so he arranges for him to have a dreamlike and happy ending, where he regains his identity as a scholar after being a male actor-courtesan. However, "Chen Sen" is also well aware that such a thing is impossible in reality, so he arranges for "Qinyan" to be adopted through a dream. I believe that these depic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later years, in which he was about to give up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rough these literary writings, Chen Sen expresses his sorrow for his long years of tak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his wandering life as a "muk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王雲五主編:《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蔡邕:《琴操》,收錄於古琴文獻研究室編:《中國古琴譜集》第20冊,浙江:西冷印社出版社,2021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電子佛典,T08n0235)。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CBETA電子佛典,T0945)。
〔唐〕義淨譯:《佛說無常經》(CBETA電子佛典,T0801)。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朱察卿:《朱邦憲集》卷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山東:齊魯出版社,集部,第145冊。
[清]王衍梅:《綠雪堂遺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9564,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3日。
[清]朱彜尊:《曝書亭集》卷3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2307,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3日。
[清]陳森:《品花寶鑑》,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陳森著,徐德明校注:《品花寶鑑》二冊,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陳森撰,高照校點:《品花寶鑑》下冊,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年。
[清]陳森著,葉天山校注:《陳森梅花夢傳奇箋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清]張祖翼:《清代野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姚鼐:〈覆魯絜非書〉,《惜抱軒文集》卷六,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89544,檢索日期:2022年2月22日。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唐甄著,黃敦兵校釋:《潛書校釋 附詩文》,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35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卷24。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八卷》,《續修四庫全書》第12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廷玉:《澄懷園文存》卷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張廷玉:《新傳理性元雅》1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網址: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61570?tocOpened=1,檢索日期:2023年3月22日。
[清]梁章鉅撰,楊羨生校點:《歸田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李因篤:《續刻受祺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10年第124冊,卷三。
〔清〕徐珂編:《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日]菊池純:《譯准綺語》,收錄於王三慶等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筆記叢談類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日]尾崎德太郎:《金色夜叉》續篇,東京:春陽堂,1902年。
傅謹:《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二、專書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臺北:秀威出版,201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組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49-1979,小說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毛文芳:《物、觀看、性別: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書奴:《娼妓史》,臺北:代表作國際圖書,2006年。
王進駒:《乾隆時期自況性長篇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江蔭香編,陸翔校訂:《評點歷代白話範文》,上海:上海廣文書局,1922年6月再版。
吳存存:《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存存:《戲外之戲:清中晚期京城的戲園文化與梨園私寓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吳新苗:《梨園私寓考論:清代伶人生活、演劇及藝術傳承》,學苑出版社,2017年。
呂靖波:《明代文人遊幕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19年。
李匯群:《閨閣與畫舫: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佳榮、丁潔著:《天下名士有部落 : 常州人物與文化群體》,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周建瑜:《才子佳人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周憲編:《視覺文化讀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增訂本,上海:東方出版社,2018年。
岳立松:《晚清狹邪書寫與京滬性別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光:《清代揚州鹽商的詩酒風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林崗:《明清小說評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芮和師、范伯群、鄭學弢、徐斯年、袁滄洲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上)》,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總纂:《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紀玲妹:《清代毗陵詩派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衍南:《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
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十二卷》,北平: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
徐文凱:《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徐永斌:《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徐立望:《嘉道之際揚州常州區域文化比較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袁蓉:《道光朝文人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釀出版,201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釀出版,2016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點評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莊仁傑:《晚清文人的風月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和《海上花列傳》》,臺北:秀威出版社,2010年。
郭雙林、王續添主編:《中國近代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國球:《結構中國文學傳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專書(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程宇昂:《明清士人與男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華瑋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黃霖、陳維昭、周興陸主編著:《世說新語彙校彙注彙評•德行第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
臺靜農:《臺靜農往來書信》,鄭州:海燕出版社,2015年。
趙景深:《趙景深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四川:四川出版集團,2013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出版社,2008年。
潘務正:《清代翰林院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1998年。
蔣瑞藻:《小說考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蔣瑞藻編,江竹虛標校:《小說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新北:新潮社出版,2011年。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譚帆:《優伶──古代演員悲歡錄》,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
譚帆:《優伶史》,臺北:華成圖書出版,2004年。
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龔書鐸:《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級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日]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 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日]中島長文:〈『中國小説史略考證』著録編はしがき〉,《飈風》第52号(2014年2月28日),頁269-270。網站:飇風の会,網址:http://biaofeng.info/,檢索日期:2023年2月22日。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法]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新敘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美]福爾索姆(Kenneth E. Folsom)著,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美]浦安迪(Andrew H.Plaks)著:《中國敘事學》(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美]馬克夢(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美]Keith McMahon, Polygamy and Sublime Passion:Sexuality in China on the Verge of Modernity (City of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Martin W. Huang,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ity of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美]戴衛.赫爾曼(David Herman)著,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美〕郭安瑞(Andrea S. Goldman)著,朱威星譯:《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荷〕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著,李美燕譯:《琴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義〕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著,王晴鋒譯:《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美]王方宇:〈關於野叟曝言的兩篇文章──兼及《品花寶鑑》〉,《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7卷第1期(1994年6月),頁133-150。
[美]夏志清:〈王方宇藏《野叟曝言》和《品花寶鑑》〉,《明報月刊》1995年3月號,頁24-29。
〔日〕村上正和:〈嘉慶道光年間的士大夫與優伶──以狀元夫人的故事為中心〉,《清史研究》第2期(2009年5月),頁88-93。
仇昉、卞秋華:〈近代狹邪小說分期諸說平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頁80-84。
王人恩:〈楊掌生與《紅樓夢》〉(下),《紅樓夢研究》2009年第4輯,頁296-309。
王世光:〈清儒治生觀念芻議〉,《雲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82-85。
王振星:〈嵇康與盧俊義的夢意象金聖嘆梁山泊英雄驚惡夢解讀〉,《水滸爭鳴》第11輯(2009年10月),頁533-544。
王德威:〈寓教於惡──三部晚清狎邪小說〉,《中外文學》第21卷第6期(1992年11月),頁6-28。
王璦玲:〈為孝子、義夫、貞婦、淑女別開生面──論毛聲山父子《琵琶記》評點之倫理意識與批評視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頁1-49。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九十期(2018年11月),頁115-162。
田淑晶:〈思想跨界中隱蔽的「變」與「不變」──以不即不離思想從佛學到文學的跨界為例〉,《理論月刊》2018年第8期,頁57-62。
吳存存:〈軟紅塵裡著新書──香溪漁隱「鳳城品花記」與晚清的花譜〉,《中國文化》第二十三期(2006年),頁73-85。
吳安宇:〈清代琴人的社會構成與群體劃分〉,《天津音樂學報》2010年第3期,頁81-89。
吳安宇:〈清代琴人游藝現象分析〉,《音樂研究》2014年第4期,頁30-38。
吳安宇:〈游藝:清代琴人生存的重要手段〉,《中國音樂學》2014年第1期,頁31-37。
李立民:〈乾隆丙辰博學鴻詞科研究〉,《清史論叢》2015年第1期,頁89-107。
李承學、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2003年第1期第43卷(總181期),頁1-7。
李陽:〈清代己未詞科和丙辰詞科比較研究〉,《科舉學論叢》2017年第1期,頁62-74。
李殿勇、盛志梅:〈以世情鑒人心──淺說《品花寶鑒》關于市井的描寫〉,《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2年10月),頁39-41。
李瀾瀾:〈文人題詠傳奇《梅花夢》考論〉,《長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5期(2014年),頁17-19。
肖虹:〈清代博學鴻詞科的詩賦取士及其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頁108-110。
尚達翔:〈說《品花寶鑑》〉,《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8年),頁180-189。
尚達翔:〈談反映梨園生活的《品花寶鑑》〉,《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4年),頁52-57。
林秋云:〈交遊、品鑑與重塑──試論清代中後期北京的梨園花譜熱〉,《史林》第四期(2016年),頁9-20。
武云霞:〈「軟紅十丈春風酣,不重美女重美男」──由《品花寶鑒》看清代士伶的性別倒錯〉,《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第6期),頁71-76。
武云霞:〈同病相憐與骨子裡優越感──交織於《品花寶鑒》名伶形象中的士人心態〉,《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11年),頁99-101。
武雲霞、陶慕寧:〈「名士傾城合一身」──由《品花寶鑒》看清代男伶的「文士化」〉,《文學與文化》2012年第3期,頁77-82。
花靖超:〈《品花寶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3月),頁55-58。
金培懿:〈奇異趣、情義理、人間道──由《譚海》論近代日本吉士佳人典範之文化意涵〉,《國文學報》第55期(2014年6月),頁297-328。
姜秋菊:〈也談《品花寶鑒》的成書年代──兼論陳森的生卒年〉,《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1年),頁183-189。
胡衍南:〈《品花寶鑑》:狹邪小說或世情小說〉,《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85-214。
胡瑜:〈再談陳森生平著作的若干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2年),頁190-197。
胡瑜:〈陳森交遊事蹟考述〉,《常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12年10月),頁62-66。
倪惠穎:〈清代中期遊幕背景下文人的戲劇活動和小說創作初探--以畢沅幕府為個案〉,《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3期,54-62。
倪惠穎:〈論清代文人對青樓名妓的文化書寫及演變──以狹邪筆記為例〉,《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3期,頁61-74。
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識」: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68-101。
張望:〈女性的「他說」與「自說」《品花寶鑒》與耽美小說比較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4期(2016年),頁67-70。
張榮東:〈論玉德與孔子的修身思想〉,《北方論叢》,2007年第4期(總第204期),頁25-27。
張瀛太:〈照花前後鏡,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第13期(1999年5月),頁227-247。
張體:〈「同志」的言說──對比閱讀《品花寶鑑》和《東宮.西宮》〉,《二十一世紀》第85期(2004年10月),頁128-131。
盛志梅、付新營:〈試論《品花寶鑑》藝術品味上的時代特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1年7月),頁1-4。
許隽超:〈《品花寶鑑》成書時間新証〉,《文獻》第2期(2016年3月),頁175-178。
郭蓉:〈古琴琴歌的藝術特徵──從歷史中看琴歌藝術〉,《中國音樂》2008年第1期,頁176-180。
郭璉謙:〈中國近代文教趨勢與《水滸傳》的商業出版(1919-1949)〉,《清華大學學報》第10期(2013年12月),頁157-218。
郭艷平:〈清代士優交遊中的優伶風雅〉,第38卷第4期(2017年11月),頁116-120。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第11期(2011年),頁59-81。
曾宗宇:〈《品花寶鑑》之多變主體性探析〉,《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十八期(2012年6月),頁99-116。
程芸、張金蕾:〈清代「梨園花譜」研究評述〉,《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8卷第1期(2017年2月),頁67-71。
馮廣賀:〈清代嘉慶朝以前殿試偏重書法之弊及原因〉,《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頁66-69。
黃勇生:〈男性情愛的想像與期待──論《品花寶鑑》〉,《宜春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6-89。
楊帆:〈《品花寶鑒》夢境的文學闡釋〉,《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5年7月),頁118-124。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55-108。
歲涵:〈情_的生成性與晚清小說中的性別──以《品花寶鑒》和《鳳雙飛》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7年),頁72-84。
溫慶新、王艷:〈「正邪兩賦」與《紅樓夢》對《奇優名倡》的書寫及意義〉,《曹雪芹研究》第3期(2019年),頁95-104。
葉天山:〈清代文人陳森行實與文學思想考〉,《常州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2014年3月),頁71-74。
葉天山:〈陳森交遊事跡考述〉,《常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12年10月),頁62-66。
葉天山:〈論《品花寶鑑》中詩詞的文人意緒〉,《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1卷第3期(2005年6月),頁73-76。
蔣寅:〈「不粘不脫」與「不即不離」──乾隆間性靈詩學對詠物詩美學特徵之反思〉,《人文中國學報》第22期(2016年第1期),頁49-71。
蕭敏如:〈戲謔下的規戒──清代男色笑話中的諧謔、規戒與性別心態〉,《和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年),頁229-260。
遲崇起:〈試論《花月痕》對《品花寶鑒》的模仿和抄襲〉,《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10月),頁53-61。
戴冠民:〈《品花寶鑑》時空形式之經營〉,《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期(2008年3月),頁127-164。
戴曉蓮:〈《梅花三弄》琴曲研究〉,《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四期,頁82-92。
薛英杰:〈西方漢學界《品花寶鑒》研究的性別視角〉,《文學與文化》2020年第4期,頁117-128。
薛英杰:〈男性特質視角在西方明清研究中的運用──以方法論的轉向為中心〉,《婦女研究論叢》第6期(2016年11月),頁89-99。
譚坤:〈論《紅樓夢》對《品花寶鑒》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5年),頁98-106。
嚴壽澂:〈道光朝士風與學術轉向:讀沈垚落帆樓文集〉,《中華文史論叢》總期第71輯(2003年),頁1-52。
顧春芳:〈《品花寶鑑》中的所謂「遊戲」亦有其內涵〉,《人文学論集》,2005年,頁1-14。
顧春芳:〈論《品花寶鑑》中的室內描寫〉,(《大阪府立大學紀要(人文・社会科学)》,2001年,頁69-85。
顧春芳:〈論『品花寶鑒』、『花月痕』與『青樓夢』中文人的楹聯創作〉,《大阪府立大學紀要(人文・社会科学)》,2002年,頁97a-81a。

四、學位論文
王博:《《品花寶鑑》之男風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靖丰:〈《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研究──以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為觀察主軸〉,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左立忠:《戲曲學視野下的《品花寶鑑》研究》,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成文露:《清代梨園品花現象研究》,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江亞竺:《《品花寶鑑》中男性情慾研究──以「正情」為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何大衛:《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何宇軒:《明清女性在男性人格建構過程中角色研究》,香港浸會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17年。
岳立松:《晚清狹邪書寫與京滬性別文化研究》,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林秋云:《清代北京梨園花譜:文本、性質與演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施文斐:《《品花寶鑒》中的士優交往狀況初探》,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徐蔚:《男旦:性別反串──中國戲曲特殊文化現象考論》,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論文,2007年。
涂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郝煥東:《《品花寶鑑》回目和寄生詩歌的敘事性研究〉,大連外國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張世飛:《明清小說中的幫閒形象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張青青:《《品花寶鑑》與《紅樓夢》之比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惠思:《文人游幕與清代戲曲》,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張夢石:《《琴曲集成》中的明代琴歌研究──兼論明代的「琴歌派」》,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張遠:《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張璇:《琴曲《梅花三弄》曲調形態的傳承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梁曉飛:《晚清前期狹邪小說中的士人心態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莊仁傑:《晚清文人寓於風月之牆的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與《海上花列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香年:《由《品花寶鑑》看清代優伶男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菀馨:《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曾宗宇:《清季狹邪小說之異色桃花源──《品花寶鑑》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黃子純:《晚清前期狹邪小說對人情小說的模仿與再造──以《風月夢》、《品花寶鑑》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楊海英:《《品花寶鑒》士優關係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楊雅瑾:《琴曲《梅花三弄》之明清譜本兼及兩種現代演奏版本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董酌交:《《品花寶鑑》的男性特質研究:從個人、社會、世界三個層面〉,山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鄒靜:《《品花寶鑑》與品花》,中國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趙振興:《論清中期優伶品鑒與優伶呈現之意義》,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趙雅麗:《張際亮文學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7年。
齊秀玲:《《品花寶鑑》之戲曲資料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柏正:《才學與情懷:清中葉(1791-1849)才子佳人小說承衍之文化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戴冠民:《《品花寶鑑》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俐瑩:《《消寒新詠》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嚴光:《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狹邪筆記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龔妍如:《《品花寶鑑》人物研究──以名士和小人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五、報刊資料
侯榕生:〈品花寶鑑縱橫談〉,《明報月刊》1982年11月號,頁77-79。
侯榕生:〈談品花寶鑑〉,《明報月刊》1971年8月號,頁60-65。
磊:〈品花寶鑑瑣記〉,《神州日報》1911年5月25、26、27、28日,第11版。
胡適:〈再寄陳獨秀答錢玄同〉,《新青年》第3卷第4號,1917年6月1日。
何之:〈品花寶鑑的考証〉,《大晶報》,1931年9月27日,第3版。
龍泉:〈品花寶鑑作者陳森工書〉,《海報》,1943年6月9日,第2版。
周紹良:〈《品花寶鑑》成書的年代〉,《光明日報》,1958年3月16日。
〈四溟瑣記出刊啟示〉,《申報》1875年05月14日,第1版。
〈淫書宜禁〉,《申報》1875年05月17日,第1版。
〈淫書宜禁〉,《申報》1875年07月15日,第3版。
〈新印繪芳錄出售〉,《申報》,1880年02月16、17、18、19、20、21、22、23日,第1版。
〈淫書宜禁〉,《申報》1889年07月31日,第4版。
〈示禁淫書〉,《申報》1900年03月25日、04月10日,第3版。
〈查禁淫書〉,《申報》1901年09月28日,第3版。
〈廣文書局廣告〉,《時事新報(上海)》1921年03月08日,第6版。
〈廣文書局廣告〉,《時事新報(上海)》1921年03月09日,第10版。

六、電子資料庫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
愛如生《申報》數據庫(1872-194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2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以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i-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以庭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i-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r-2023 18:11:06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r-2023 18:11: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1: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15102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71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102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品花寶鑑》(又名《怡情佚史》)是清中葉陳森所作六十回章回小說,以梨園男伶、品花活動為題材而頗受關注。過去認為此書的主題是推崇好色不淫、用情守禮的士人與伶人,和其他邪淫人物形成正邪對比。故常以男色文化、同性戀情誼等進行研究,並多集中於名士名伶中的梅子玉、杜琴言二人的情感主線。書中的其他人物與大量的詩詞酒令則較少被討論,或視為與之無關的插曲。《品花寶鑑》因此被評為情節單薄、節奏拖沓的作品。如當前的主題、情節並不能充分詮釋這本書,或許其主次、結構關係仍有其他的貫串方式,可以重探。
本文認為,小說開篇指出欲寫人之情態,並以一字評對人物提出評論的字眼,最後一回則用詩歌詠人之性情,將之轉化為藝術形象,被忽略的酒令遊戲,則屬於人物性格表現的一部分。而小說以第一回自云描寫遊戲之人,結尾卻以詩作指出其中具有「我情」,這兩個書寫目的又如何同時存在於小說?
本文以「觀物」和「自照」作為此寶鑑(鏡子)所照的兩個方向,表示作者與其創作內容的關係。觀物是指作者寫下京城中的人物事件,進行評論,其中有對現實社會的觀察眼光,也有審美的欣賞。自照是指作者如何透過小說的世界投射自己的情感。末以「心曲」總論其情感的展現。
本書第一章緒論中整理《品花寶鑑》的主題接受史、研究史,梳理清代、民國時期的讀者的閱讀狀況,討論不同時期讀者的道德觀和閱讀興趣如何影響了這本書。第二章從作者、交友與其創作,討論陳森在他人詩文中的形象,陳森遊幕的經驗與此書的最初讀者。並分析他的另一本作品戲曲《梅花夢傳奇》的創作手法、價值觀。以此重探《品花寶鑑》的寫作手法。第三章觀物,討論宴會遊戲在人物性格描寫的貢獻,解釋了小說最後一回以詩寫成的人物形象評語和小說的關係。第四章自照,試從小說描寫中對琴言等人與中下層文人的塑造,討論男伶和幕客的比喻關係,說明兩者在生存感受的相似性──以才(色)為生、依附他人生存,無法取得正式獨立的社會地位。
小說作者將作品稱為鏡子,除了指它們照出世界的樣子,也指自己心中的情感與筆下人物形象的關係,其將自己的情感化為不同的人物,透過杜琴言、屈道翁他寫出了懷才不遇的人,而杜琴言和蘇蕙芳兩個人物則代表了理想者以及向現實妥協的人。他同情理想的人寫下夢幻般的好結局:流落為男伶的琴言恢復了讀書人身分,但以夢和扶乩製造的身分,也正暗示了在現實中難以企及。筆者認為陳森的小說與其科考生命史密切相關,而《品花寶鑑》更是橫跨近十年的經歷,在最後一次考試後陳森寫完此書,也從此放棄了科舉。透過表面上娛樂他人的文字,陳森以隱諱的方式表達了長年科舉考試和幕客漂泊生活中的心聲。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Pinhua Baojian) is a 60-chapter novel written by Chen Sen in the mid-Qing Dynasty. It is a popular work that centers around male actor-courtesans in the pear garden and literati. It has been a highly discussed topic throughout th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and later periods. In the past,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theme of the book was to promote the "moral purity of sexual desire" among the literati and male actor-courtesans, in contrast to the lustful and depraved villains. Researchers in the past often used the romance between the scholar-official Mei Ziyu and the male actor Du Qinyan as the main plot of the novel, discussing the implied homosexual themes.
The novel uses words to comment on the characters, and in the final chapter, the author uses poetry to depict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This theme has been rarely discussed in the past, and many descriptions in the novel have been ignored. For example, the games at banquets based on poetry knowledge (called "drinking games"(酒令)), which reflect the characters` interactions and personalities. I believe that the author Chen Sen, who previously created poetry and dramas, had a different aesthetic approach to composing this novel. It was not primarily based on the plot, and the emotions between "Ziyu" and "Qinyan" may have just been threads linking the stories together. This book has other meanings, and should be rea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other descriptions in the novel.
The protagonist`s name "Qinyan" means "the sound of the ancient qin" "Qin(琴)”is a kind of string instruments from ancient China and it is also considered a symbol of Chinese literati. I think it represents the author`s inner voice. The author wanted to become an official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but after many years of failure, he gave up. This experience deeply influenced him. I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his novel creation from three directions: "observing things," "self-reflection," and "inner voice." Observing things refers to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and commentary on the events and characters in Beijing, which finally led to the artistic image. It is his observation of society and his aesthetic appreciation. Self-reflection refers to how the author projects his emotions through the world of the novel, as well as the 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ctor-courtesans and the audience. The author has written his inner feelings in both the drama "Plum Blossom Dream(meihuameng chuanqi)" and the novel "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 Plum blossoms and qin are his avatars, but his true feelings are hidden behind the purpose of entertaining readers, who encouraged the author Chen Sen to compose literary works. His emotions are not easily discovered in the novel, and I use the term "inner voice" to express this meaning.
Chapter one of the book summarizes the reading status of "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 "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 moral views and reading interests of read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fluenced the acceptance history of the book`s themes.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author Chen Sen and another work, the drama "Plum Blossom Dream." In chapter three, I explained the commentary on the poetry-based character images in the final chapter of the novel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ovel, as well as discu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anquet games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chapter four, I discussed the 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ctor-courtesans and mukes(幕客) (retainers who helped the host in politics and art in old China and often built up a friendship with the host), explaining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on a psychological level, as they both need to depend on others for survival and cannot achieve formal independent social status.
The author refers to his work as a mirror, not only reflecting the world but also ref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own emotions and the characters he creates. He turns his own feelings into different characters. Through "Du Qinyan" and "Qu Daoweng," he writes about talented individuals who are not given opportunities and have low social status, while "Du Qinyan" and "Su Huifang" represent idealists and those who compromise their ideals in reality. He sympathizes with the idealistic "Qinyan" in the book, so he arranges for him to have a dreamlike and happy ending, where he regains his identity as a scholar after being a male actor-courtesan. However, "Chen Sen" is also well aware that such a thing is impossible in reality, so he arranges for "Qinyan" to be adopted through a dream. I believe that these depic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later years, in which he was about to give up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rough these literary writings, Chen Sen expresses his sorrow for his long years of tak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his wandering life as a "muk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5
第二節 《品花寶鑑》接受史 7
一、清代中葉的出版與讀者觀點(道光至同治年間) 7
二、清末民初的傳播風貌與讀者觀點(光緒-民初) 11
三、90年代以降:狹邪小說、戲曲文化與性別文化等多元討論 21
第三節 研究進路 35
一、研究範圍 35
二、題目說明 36
三、章節安排 37
第二章 從《梅花夢傳奇》到《品花寶鑑》 40
第一節 陳森其人與其書 40
一、創作與成書 40
二、清代文友眼中的陳森:詩風與志氣 43
三、陳森自序與題序流露的自我之情 47
第二節 陳森創作風格──以《梅花夢傳奇》為例 50
一、遊戲性與言外之意 51
二、價值關懷:「情」與「消解情」的主題 56
三、隱晦之情與創作手法 64
第三節 《品花寶鑑》的創作手法 69
一、小說的兩個聲音:說書人與無名氏 70
二、小說結局對作意的暗示與設計 74
三、《品花寶鑑》的布局 78
第三章 鑒彼造化:京城情態的品鑑遊戲 89
第一節 尚未完成的品鑑 89
一、虛懸的品題「條目」 89
二、藉「品花」道出品人之法 92
第二節 遊戲中的情態──以縉紳子弟為例 93
一、遊戲的行動者與動態過程 94
二、遊戲的展演 103
第三節 題詠性情的遊戲 119
一、狂/高、逸、上 122
二、豪、情中主人(群仙領袖) 128
三、和、樂、趣 132
四、華、正 139
五、小結 145
第四章 顧影獨笑:鏡中之「我」 146
第一節 同類之影:伶人與文人 147
一、梨園花譜中的同類之感 147
二、小說中的「伶人」:經濟弱勢的讀書人 151
三、「毆辱碎琴」:富貴場中的遊士與主人 153
四、知遇之夢和牡丹亭之夢:企求賞識與期待的落差 157
第二節 「我」之影:遊士幕客 166
一、遊士的謀生方式與現實處境 168
二、富貴場中的門客心緒 173
第三節:盛世哀音:謀食而不可謀道 180
一、在野遊士:道之不行 180
二、在朝者:太平詞客 183
三、不第者的絕望之情:空洞無腸 187
第四節 應世之道 189
一、以琴修身:個人應物之情的修養 189
二、理想與現實的調和 193
三、消解煩惱:不昧因果、不執於物 195
第五章 結論 198
一、《品花寶鑑》的文本性質:遊幕文學 198
二、隱晦的寫作手法:後設故事 198
三、觀物──玩賞「遊戲之人」情態 199
四、自照:際遇與抒情 200
五、未來研究的延伸方向 201
參考書目 204
zh_TW
dc.format.extent 448459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品花寶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梅花夢傳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梨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遊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inhua Baoji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lum Blossom Drea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en S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yuanen_US
dc.title (題名) 《品花寶鑑》之觀物、自照與心曲zh_TW
dc.title (題名) Voice,viewing and Self-examination in Precious Mirro of Boy Actresses(Pinhua Baoji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王雲五主編:《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蔡邕:《琴操》,收錄於古琴文獻研究室編:《中國古琴譜集》第20冊,浙江:西冷印社出版社,2021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CBETA電子佛典,T08n0235)。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CBETA電子佛典,T0945)。
〔唐〕義淨譯:《佛說無常經》(CBETA電子佛典,T0801)。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朱察卿:《朱邦憲集》卷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山東:齊魯出版社,集部,第145冊。
[清]王衍梅:《綠雪堂遺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址: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89564,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3日。
[清]朱彜尊:《曝書亭集》卷3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62307,檢索日期:2022年10月13日。
[清]陳森:《品花寶鑑》,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清]陳森著,徐德明校注:《品花寶鑑》二冊,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清]陳森撰,高照校點:《品花寶鑑》下冊,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年。
[清]陳森著,葉天山校注:《陳森梅花夢傳奇箋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清]張祖翼:《清代野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姚鼐:〈覆魯絜非書〉,《惜抱軒文集》卷六,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89544,檢索日期:2022年2月22日。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唐甄著,黃敦兵校釋:《潛書校釋 附詩文》,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35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年,卷24。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八卷》,《續修四庫全書》第12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張廷玉:《澄懷園文存》卷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6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清]張廷玉:《新傳理性元雅》1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網址: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2561570?tocOpened=1,檢索日期:2023年3月22日。
[清]梁章鉅撰,楊羨生校點:《歸田瑣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清]李因篤:《續刻受祺堂文集》,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10年第124冊,卷三。
〔清〕徐珂編:《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日]菊池純:《譯准綺語》,收錄於王三慶等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筆記叢談類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日]尾崎德太郎:《金色夜叉》續篇,東京:春陽堂,1902年。
傅謹:《京劇歷史文獻彙編:清代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二、專書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臺北:秀威出版,201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文學研究組編:《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1949-1979,小說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孔另境:《中國小說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毛文芳:《物、觀看、性別: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書奴:《娼妓史》,臺北:代表作國際圖書,2006年。
王進駒:《乾隆時期自況性長篇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江蔭香編,陸翔校訂:《評點歷代白話範文》,上海:上海廣文書局,1922年6月再版。
吳存存:《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存存:《戲外之戲:清中晚期京城的戲園文化與梨園私寓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吳新苗:《梨園私寓考論:清代伶人生活、演劇及藝術傳承》,學苑出版社,2017年。
呂靖波:《明代文人遊幕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19年。
李匯群:《閨閣與畫舫: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佳榮、丁潔著:《天下名士有部落 : 常州人物與文化群體》,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
周建瑜:《才子佳人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周憲編:《視覺文化讀本》,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增訂本,上海:東方出版社,2018年。
岳立松:《晚清狹邪書寫與京滬性別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光:《清代揚州鹽商的詩酒風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林崗:《明清小說評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芮和師、范伯群、鄭學弢、徐斯年、袁滄洲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上)》,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總纂:《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柳存仁《倫敦所見中國小說書目提要》,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紀玲妹:《清代毗陵詩派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衍南:《紅樓夢後: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
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十二卷》,北平: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年。
徐文凱:《有韻說部無聲戲:清代戲曲小說相互改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徐永斌:《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徐立望:《嘉道之際揚州常州區域文化比較研究》,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
袁蓉:《道光朝文人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釀出版,201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臺北:釀出版,2016年。
張世君:《明清小說點評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莊仁傑:《晚清文人的風月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和《海上花列傳》》,臺北:秀威出版社,2010年。
郭雙林、王續添主編:《中國近代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國球:《結構中國文學傳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國球:《鏡花水月──文學理論批評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上海:東方出版社,2006年。
傅謹主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專書(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程宇昂:《明清士人與男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華瑋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黃霖、陳維昭、周興陸主編著:《世說新語彙校彙注彙評•德行第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經君健:《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
臺靜農:《臺靜農往來書信》,鄭州:海燕出版社,2015年。
趙景深:《趙景深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四川:四川出版集團,2013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出版社,2008年。
潘務正:《清代翰林院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潘麗珠:《清代中期燕都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1998年。
蔣瑞藻:《小說考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蔣瑞藻編,江竹虛標校:《小說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新北:新潮社出版,2011年。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譚帆:《優伶──古代演員悲歡錄》,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年。
譚帆:《優伶史》,臺北:華成圖書出版,2004年。
嚴敦易:《元明清戲曲論集》,河南:中州書畫社,1982年。
龔書鐸:《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級史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日]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 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日]中島長文:〈『中國小説史略考證』著録編はしがき〉,《飈風》第52号(2014年2月28日),頁269-270。網站:飇風の会,網址:http://biaofeng.info/,檢索日期:2023年2月22日。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法]熱奈特(Gé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新敘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美]福爾索姆(Kenneth E. Folsom)著,劉悅斌、劉蘭芝譯:《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美]浦安迪(Andrew H.Plaks)著:《中國敘事學》(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美]馬克夢(Keith McMahon)著,王維東、楊彩霞譯:《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美]Keith McMahon, Polygamy and Sublime Passion:Sexuality in China on the Verge of Modernity (City of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欲望與小說敘述》,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Martin W. Huang,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ity of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美]戴衛.赫爾曼(David Herman)著,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美]韓南(Patrick Hanan)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美〕郭安瑞(Andrea S. Goldman)著,朱威星譯:《文化中的政治:戲曲表演與清都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荷〕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著,李美燕譯:《琴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5年。
〔義〕魏濁安(Giovanni Vitiello)著,王晴鋒譯:《風流浪子的男友:晚明到清末的同性戀與男性氣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22年10月。

三、期刊論文
[美]王方宇:〈關於野叟曝言的兩篇文章──兼及《品花寶鑑》〉,《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7卷第1期(1994年6月),頁133-150。
[美]夏志清:〈王方宇藏《野叟曝言》和《品花寶鑑》〉,《明報月刊》1995年3月號,頁24-29。
〔日〕村上正和:〈嘉慶道光年間的士大夫與優伶──以狀元夫人的故事為中心〉,《清史研究》第2期(2009年5月),頁88-93。
仇昉、卞秋華:〈近代狹邪小說分期諸說平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7年),頁80-84。
王人恩:〈楊掌生與《紅樓夢》〉(下),《紅樓夢研究》2009年第4輯,頁296-309。
王世光:〈清儒治生觀念芻議〉,《雲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頁82-85。
王振星:〈嵇康與盧俊義的夢意象金聖嘆梁山泊英雄驚惡夢解讀〉,《水滸爭鳴》第11輯(2009年10月),頁533-544。
王德威:〈寓教於惡──三部晚清狎邪小說〉,《中外文學》第21卷第6期(1992年11月),頁6-28。
王璦玲:〈為孝子、義夫、貞婦、淑女別開生面──論毛聲山父子《琵琶記》評點之倫理意識與批評視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年3月),頁1-49。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九十期(2018年11月),頁115-162。
田淑晶:〈思想跨界中隱蔽的「變」與「不變」──以不即不離思想從佛學到文學的跨界為例〉,《理論月刊》2018年第8期,頁57-62。
吳存存:〈軟紅塵裡著新書──香溪漁隱「鳳城品花記」與晚清的花譜〉,《中國文化》第二十三期(2006年),頁73-85。
吳安宇:〈清代琴人的社會構成與群體劃分〉,《天津音樂學報》2010年第3期,頁81-89。
吳安宇:〈清代琴人游藝現象分析〉,《音樂研究》2014年第4期,頁30-38。
吳安宇:〈游藝:清代琴人生存的重要手段〉,《中國音樂學》2014年第1期,頁31-37。
李立民:〈乾隆丙辰博學鴻詞科研究〉,《清史論叢》2015年第1期,頁89-107。
李承學、李斌:〈明清人眼中的陳眉公〉,2003年第1期第43卷(總181期),頁1-7。
李陽:〈清代己未詞科和丙辰詞科比較研究〉,《科舉學論叢》2017年第1期,頁62-74。
李殿勇、盛志梅:〈以世情鑒人心──淺說《品花寶鑒》關于市井的描寫〉,《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2年10月),頁39-41。
李瀾瀾:〈文人題詠傳奇《梅花夢》考論〉,《長江大學學報》第37卷第5期(2014年),頁17-19。
肖虹:〈清代博學鴻詞科的詩賦取士及其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頁108-110。
尚達翔:〈說《品花寶鑑》〉,《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8年),頁180-189。
尚達翔:〈談反映梨園生活的《品花寶鑑》〉,《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1期(1994年),頁52-57。
林秋云:〈交遊、品鑑與重塑──試論清代中後期北京的梨園花譜熱〉,《史林》第四期(2016年),頁9-20。
武云霞:〈「軟紅十丈春風酣,不重美女重美男」──由《品花寶鑒》看清代士伶的性別倒錯〉,《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第6期),頁71-76。
武云霞:〈同病相憐與骨子裡優越感──交織於《品花寶鑒》名伶形象中的士人心態〉,《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11年),頁99-101。
武雲霞、陶慕寧:〈「名士傾城合一身」──由《品花寶鑒》看清代男伶的「文士化」〉,《文學與文化》2012年第3期,頁77-82。
花靖超:〈《品花寶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3月),頁55-58。
金培懿:〈奇異趣、情義理、人間道──由《譚海》論近代日本吉士佳人典範之文化意涵〉,《國文學報》第55期(2014年6月),頁297-328。
姜秋菊:〈也談《品花寶鑒》的成書年代──兼論陳森的生卒年〉,《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1年),頁183-189。
胡衍南:〈《品花寶鑑》:狹邪小說或世情小說〉,《成大中文學報》第46期(2014年9月),頁185-214。
胡瑜:〈再談陳森生平著作的若干問題〉,《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12年),頁190-197。
胡瑜:〈陳森交遊事蹟考述〉,《常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12年10月),頁62-66。
倪惠穎:〈清代中期遊幕背景下文人的戲劇活動和小說創作初探--以畢沅幕府為個案〉,《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3期,54-62。
倪惠穎:〈論清代文人對青樓名妓的文化書寫及演變──以狹邪筆記為例〉,《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3期,頁61-74。
張志維:〈穿越「鏡像誤識」:閱讀《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68-101。
張望:〈女性的「他說」與「自說」《品花寶鑒》與耽美小說比較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4期(2016年),頁67-70。
張榮東:〈論玉德與孔子的修身思想〉,《北方論叢》,2007年第4期(總第204期),頁25-27。
張瀛太:〈照花前後鏡,情色交相映──「品花寶鑑」中的男色世界〉,《中國文學研究》第13期(1999年5月),頁227-247。
張體:〈「同志」的言說──對比閱讀《品花寶鑑》和《東宮.西宮》〉,《二十一世紀》第85期(2004年10月),頁128-131。
盛志梅、付新營:〈試論《品花寶鑑》藝術品味上的時代特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1年7月),頁1-4。
許隽超:〈《品花寶鑑》成書時間新証〉,《文獻》第2期(2016年3月),頁175-178。
郭蓉:〈古琴琴歌的藝術特徵──從歷史中看琴歌藝術〉,《中國音樂》2008年第1期,頁176-180。
郭璉謙:〈中國近代文教趨勢與《水滸傳》的商業出版(1919-1949)〉,《清華大學學報》第10期(2013年12月),頁157-218。
郭艷平:〈清代士優交遊中的優伶風雅〉,第38卷第4期(2017年11月),頁116-120。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第11期(2011年),頁59-81。
曾宗宇:〈《品花寶鑑》之多變主體性探析〉,《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十八期(2012年6月),頁99-116。
程芸、張金蕾:〈清代「梨園花譜」研究評述〉,《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8卷第1期(2017年2月),頁67-71。
馮廣賀:〈清代嘉慶朝以前殿試偏重書法之弊及原因〉,《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頁66-69。
黃勇生:〈男性情愛的想像與期待──論《品花寶鑑》〉,《宜春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6-89。
楊帆:〈《品花寶鑒》夢境的文學闡釋〉,《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5年7月),頁118-124。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55-108。
歲涵:〈情_的生成性與晚清小說中的性別──以《品花寶鑒》和《鳳雙飛》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期(2017年),頁72-84。
溫慶新、王艷:〈「正邪兩賦」與《紅樓夢》對《奇優名倡》的書寫及意義〉,《曹雪芹研究》第3期(2019年),頁95-104。
葉天山:〈清代文人陳森行實與文學思想考〉,《常州大學學報》第15卷第2期(2014年3月),頁71-74。
葉天山:〈陳森交遊事跡考述〉,《常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4期(2012年10月),頁62-66。
葉天山:〈論《品花寶鑑》中詩詞的文人意緒〉,《江蘇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11卷第3期(2005年6月),頁73-76。
蔣寅:〈「不粘不脫」與「不即不離」──乾隆間性靈詩學對詠物詩美學特徵之反思〉,《人文中國學報》第22期(2016年第1期),頁49-71。
蕭敏如:〈戲謔下的規戒──清代男色笑話中的諧謔、規戒與性別心態〉,《和學研究》第31卷第3期(2013年),頁229-260。
遲崇起:〈試論《花月痕》對《品花寶鑒》的模仿和抄襲〉,《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10月),頁53-61。
戴冠民:〈《品花寶鑑》時空形式之經營〉,《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期(2008年3月),頁127-164。
戴曉蓮:〈《梅花三弄》琴曲研究〉,《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四期,頁82-92。
薛英杰:〈西方漢學界《品花寶鑒》研究的性別視角〉,《文學與文化》2020年第4期,頁117-128。
薛英杰:〈男性特質視角在西方明清研究中的運用──以方法論的轉向為中心〉,《婦女研究論叢》第6期(2016年11月),頁89-99。
譚坤:〈論《紅樓夢》對《品花寶鑒》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15年),頁98-106。
嚴壽澂:〈道光朝士風與學術轉向:讀沈垚落帆樓文集〉,《中華文史論叢》總期第71輯(2003年),頁1-52。
顧春芳:〈《品花寶鑑》中的所謂「遊戲」亦有其內涵〉,《人文学論集》,2005年,頁1-14。
顧春芳:〈論《品花寶鑑》中的室內描寫〉,(《大阪府立大學紀要(人文・社会科学)》,2001年,頁69-85。
顧春芳:〈論『品花寶鑒』、『花月痕』與『青樓夢』中文人的楹聯創作〉,《大阪府立大學紀要(人文・社会科学)》,2002年,頁97a-81a。

四、學位論文
王博:《《品花寶鑑》之男風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王靖丰:〈《品花寶鑑》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研究──以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為觀察主軸〉,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左立忠:《戲曲學視野下的《品花寶鑑》研究》,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成文露:《清代梨園品花現象研究》,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江亞竺:《《品花寶鑑》中男性情慾研究──以「正情」為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何大衛:《中國古代男色文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何宇軒:《明清女性在男性人格建構過程中角色研究》,香港浸會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17年。
岳立松:《晚清狹邪書寫與京滬性別文化研究》,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林秋云:《清代北京梨園花譜:文本、性質與演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施文斐:《《品花寶鑒》中的士優交往狀況初探》,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徐蔚:《男旦:性別反串──中國戲曲特殊文化現象考論》,廈門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論文,2007年。
涂柏辰:《清閑與戒懼──晚明山人陳繼儒及其形象變遷》,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郝煥東:《《品花寶鑑》回目和寄生詩歌的敘事性研究〉,大連外國語大學文化傳播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
張世飛:《明清小說中的幫閒形象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張青青:《《品花寶鑑》與《紅樓夢》之比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惠思:《文人游幕與清代戲曲》,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張夢石:《《琴曲集成》中的明代琴歌研究──兼論明代的「琴歌派」》,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
張遠:《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張璇:《琴曲《梅花三弄》曲調形態的傳承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7年。
梁曉飛:《晚清前期狹邪小說中的士人心態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莊仁傑:《晚清文人寓於風月之牆的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與《海上花列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香年:《由《品花寶鑑》看清代優伶男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菀馨:《晚清狹邪小說的人倫世界──以《品花寶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曾宗宇:《清季狹邪小說之異色桃花源──《品花寶鑑》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黃子純:《晚清前期狹邪小說對人情小說的模仿與再造──以《風月夢》、《品花寶鑑》為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楊海英:《《品花寶鑒》士優關係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楊雅瑾:《琴曲《梅花三弄》之明清譜本兼及兩種現代演奏版本的研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
董酌交:《《品花寶鑑》的男性特質研究:從個人、社會、世界三個層面〉,山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鄒靜:《《品花寶鑑》與品花》,中國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趙振興:《論清中期優伶品鑒與優伶呈現之意義》,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趙雅麗:《張際亮文學研究》,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7年。
齊秀玲:《《品花寶鑑》之戲曲資料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柏正:《才學與情懷:清中葉(1791-1849)才子佳人小說承衍之文化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戴冠民:《《品花寶鑑》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謝俐瑩:《《消寒新詠》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嚴光:《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狹邪筆記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龔妍如:《《品花寶鑑》人物研究──以名士和小人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五、報刊資料
侯榕生:〈品花寶鑑縱橫談〉,《明報月刊》1982年11月號,頁77-79。
侯榕生:〈談品花寶鑑〉,《明報月刊》1971年8月號,頁60-65。
磊:〈品花寶鑑瑣記〉,《神州日報》1911年5月25、26、27、28日,第11版。
胡適:〈再寄陳獨秀答錢玄同〉,《新青年》第3卷第4號,1917年6月1日。
何之:〈品花寶鑑的考証〉,《大晶報》,1931年9月27日,第3版。
龍泉:〈品花寶鑑作者陳森工書〉,《海報》,1943年6月9日,第2版。
周紹良:〈《品花寶鑑》成書的年代〉,《光明日報》,1958年3月16日。
〈四溟瑣記出刊啟示〉,《申報》1875年05月14日,第1版。
〈淫書宜禁〉,《申報》1875年05月17日,第1版。
〈淫書宜禁〉,《申報》1875年07月15日,第3版。
〈新印繪芳錄出售〉,《申報》,1880年02月16、17、18、19、20、21、22、23日,第1版。
〈淫書宜禁〉,《申報》1889年07月31日,第4版。
〈示禁淫書〉,《申報》1900年03月25日、04月10日,第3版。
〈查禁淫書〉,《申報》1901年09月28日,第3版。
〈廣文書局廣告〉,《時事新報(上海)》1921年03月08日,第6版。
〈廣文書局廣告〉,《時事新報(上海)》1921年03月09日,第10版。

六、電子資料庫
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
愛如生《申報》數據庫(1872-194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