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粵劇改編湯顯祖《牡丹亭》研究
Research on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作者 劉劭珩
Liu, Shao-Heng
貢獻者 蔡欣欣
TSAI, HSIN-HSIN
劉劭珩
Liu, Shao-Heng
關鍵詞 粵劇改編
粵劇《牡丹亭》
《牡丹亭驚夢》
《金石牡丹亭》
肖麗湘
小生聰
唐滌生
譚青霜
陳冠卿
李居明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Cantonese opera "The Peony Pavilion"
"A Dream at the Peony Pavilion"
"The Peony Pavilion on a Golden Stone"
Xiao Lixiang
Xiao Shengcong
Tang Tisheng
Tan Qingshuang
Chen Guanqing
Li Kuiming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2:03 (UTC+8)
摘要 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改編為粵劇始於近代,自1904-1918年肖麗湘、小生聰改編的《牡丹亭》,到1956年唐滌生《牡丹亭驚夢》,1957年譚青霜改編本《牡丹亭》,又有陳冠卿據譚青霜改編本而重新整理本,再到2013年李居明改編《金石牡丹亭》,總而觀之,適足以代表近代粵劇改編湯顯祖《牡丹亭》的發展史,其中數個劇本今尚存有音頻可供觀看,本文即以此數本為研究對象。
     前人相關研究大抵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粵劇《牡丹亭》研究,二是湯顯祖《牡丹亭》與粵地關係研究,三是湯顯祖《牡丹亭》的改編研究,本文皆有深入論述,包括主題的選定、劇情的安排、腳色的重塑、文詞的創作;乃至於戲劇演出上,舞臺藝術的設計、語言唱腔、音樂差異等等,都是此前尚未有完整而有系統的研究,也是本文所致力研究探討的範圍。
     第一章介紹肖麗湘、小生聰版《牡丹亭》,先說明其時代背景,再與湯顯祖《牡丹亭》進行對比,得出異同,最後分析人物重塑的形象與意義。第二章介紹唐滌生的《牡丹亭驚夢》,由唐滌生的創作和與白雪仙的交遊經歷入手,介紹改編創作的背景,再從主題、詞曲、口白等方面分析文學特色,以唐滌生、白雪仙為提升粵劇所做出的貢獻來探討改編意義,劇情特色部分包含了改編內容以及創新特色以及人物形象分析,舞台藝術方面詳盡描寫佈景、道具、舞台、演員。第三章比較譚青霜版《牡丹亭》以及根據其發展出的陳冠卿整理本,介紹時空背景以及陳、譚二人交遊經歷以及兩個版本之間繼承之相關原因,再比較譚、陳兩版本之間差異,最後以分析表演景觀作為結束。第四章李居明《金石牡丹亭》,結合李居明另一風水命理師的身份,進行主旨分析,再來分析該版創新劇情、人物以及寫作手法,最後展現舞台藝術、服飾、音樂、導演以及演員等相關部分以展示該版之特色。第五章進行綜合討論各版本粵劇改編《牡丹亭》的劇藝特色,將時代語境與主題裡立意、情節架構和排場設計、腳色塑性與音樂分析、劇場特色與劇種特色,專題專項分析,以求從粵劇歷史發展的角度上,看到各版本呈現出來的發展脈絡。
     本文研究認為粵劇改編《牡丹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來討論,分別是:一、粵劇改編《牡丹亭》的「草創期」;二、粵劇改編《牡丹亭》的「發展期」;三、粵劇改編《牡丹亭》的「轉變期」;四、粵劇改編「牡丹亭」的「成熟期」。湘聰版《牡丹亭》是為「草創期」,唐滌生版《牡丹亭驚夢》是為「發展期」,譚青霜版、陳冠卿整理本《牡丹亭》為「轉變期」,李居明《金石牡丹亭》皆達「成熟期」。
The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masterpiece "The Peony Pavilion" into Cantonese opera began in modern times, from "The Peony Pavilion" adapted by Xiao Lixiang and Xiao Shengcong in 1904–1918 to "The Peony Pavilion" by Tang Disheng in 1956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dapted by Tan Qingshuang in 1957. Chen Guanqing reorganised the version based on Tan Qingshuang`s adaptation, and then Li Juming adapted "The Peony Pavilion on the Golden Stone" in 2013. All in all, it is enough to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modern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Some of these offer listenable audio files, which this article will employ as its research object.
     Predecessors` related resear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study of Cantonese opera "The Peony Pavilion", the other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and Guangdong, and the third is the study of the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all of which are discussed in depth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theme selection, plot arrangement, character reshaping, and word creation; even in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the design of stage art, language and singing, music differences, and so on,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thorough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t is also the scope of this paper`s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Xiao Lixiang and Xiao Shengco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first explain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n comparing it with Tang Xianzu`s "Peony Pavilion", draw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finally analysing the imag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haping of character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ang Disheng`s "A Dream in the Peony Pavilion". Starting with Tang Disheng`s creation and his friendship with Bai Xuexian, h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daptation and creation and then analyses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 lyrics, and colloquialism. Xian’s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Cantonese opera is discussed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daptation. The features of the plot include the content of the adaptation, innovative features,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The stage art describes the set, props, stage, and actors in detail.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s Tan Qingshua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and Chen Guanqing`s edited version based on 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ime and space, Chen and Tan`s friendship experienc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inheritance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and then compares the Tan and Chen versions` differences, and conclude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landscape. The fourth chapter of Li Juming`s "Golden Stone Peony Pavilion" combines Li Juming`s identity as a Fengshui numerologist to analyse the main theme, then analyses the innovative plot, character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of this version, and finally shows the stage art, costumes, music, director, and actors, etc, relevant parts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this edition. The fifth chapt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various versions of Cantonese opera, including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theme, plot structure and stage design, character plasticity and music analysis, theatr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al thematic analysis, to se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presented by each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opera.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for discussion, namely: 1. The "inception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2.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 3.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4. The "mature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Xiang Co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starting period", Tang Dishe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an Qingshuang`s edition and Chen Guanqing`s edited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transition period", Li Juming`s "Jinshi Peony Pavilion" has reached the "mature stag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唐〕牛僧孺、李復言:《玄怪錄,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1月)
     二、專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2002年5月),冊134
     不撰作者:《廣州粵劇團組織變遷史》(廣州:廣州市文藝研究室,1984年)
     伍榮仲:《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前省港與海外舞台》(香港:中華書局,2019年10月)
     李居明:《怡然二夢:金石牡丹亭與金胎蝴蝶夢劇本欣賞》(香港:居明正堂,2015年7月)
     李居明:《粵劇新浪潮(增修版)》(香港:居明正堂,2017年8月)
     岳清:《花月總留痕—香港粵劇回眸(1930s-1970s)》(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7月)
     余上沅:《余上沅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邱麗雲:《海納百川:廣東人的開放精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仕深、鄭寧恩編:《粵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粤劇研究計劃,2008年)
     招鴻:〈粵劇導演藝術家——陳酉名〉,《粵劇春秋》(廣州:廣州市政協資料研委會及粵劇研究中心,1990年)
     容世誠:《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容世誠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11月)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
     常沙娜:《中國織繡服飾全集刺繡卷(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麥嘯霞:《廣東戲劇史略》,《粵劇研究材料選》(廣州:廣東省戲劇研究室,1981年)
     陳非儂口述,伍榮仲、陳澤蕾重編:《粵劇六十年》(香港:中大出版社,2007年12月)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5月)
     陳凱莘:《從案頭到氍毹 : 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臺藝術之遞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陳素怡著作,劉燕萍編著:《粵劇與改編:論唐滌生的經典作品》(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3月)
     陳鐵兒著,黄兆漢、曾影靖编:《細說粵劇:陳鐵兒粤劇論文書信集》,(香港:光明圖書公司,1992年)
     梁沛錦:《粵劇研究通論》(香港: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1982年)
     梁沛錦:《廣州粵劇發展(1914-1956)》(香港:非常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6年)
     郭秉箴:《粵劇藝術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程美寶、黃素娟主編:《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月)
     黃兆漢:《粵劇論文集》(香港:蓮峰書舍,2000年)
     黃純:《晚清民國時期廣州粵劇城市化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
     楊沖霄、徐華鐺:《中國戲曲美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年)
     楊智深:《唐滌生的文字世界.仙鳳鳴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4月)
     葉紹德:《唐滌生戲曲欣賞(一):帝女花、牡丹亭驚夢》(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5月)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11月)
     廣州市文藝研究室:《廣州粵劇組織變遷史》(廣州:廣州文藝研究室,1984年6月)
     潘步釗:《五十年欄杆拍遍—唐滌生粵劇劇本文學探微》(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11月)
     黎健、湛黎淑珍:《香港粵劇緒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賴伯疆:《廣東戲曲簡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盧瑋鑾主編:《姹紫嫣紅開遍——良辰美景仙風鳴叫(織濃本)》(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謝酬賓:《嶺南戲曲思辨錄》(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00年3月)
     譚青霜、陳冠卿:《還魂記》(廣州:廣東粵劇院,1957年內部資料)
     羅麗:《故紙尋芳 銀屏覓蹤》(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年8月)
     三、期刊論文
     王敏:〈《牡丹亭》與澳門〉,《戲劇之家》,2000年第1期,頁57-58
     王麗英:〈試論廣州宗教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濱海特色〉,《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14期(2015年),頁95。
     尹小薇:〈粵劇《六國大封相》的角色穿戴藝術〉,《戲劇文學》,2013年第6期(總第361期),頁166
     安璐:〈《牡丹亭》的戲劇改編探析〉,《現代商貿工業》,2017年22期,頁152-153
     李惠民:〈《牡丹亭》中的澳門故事〉,《世界知識》,2001年第4期,頁44-45
     李月雲:〈試析《牡丹亭》當代不同改編本之異〉,《劇影月報》,2013年第1期,頁34
     李麗園:〈崑曲《牡丹亭》多種形式改編背後的美學價值比較及思考〉,《黃河之聲》,2017年第14期,頁116-117
     李宛凝:〈唐滌生粵劇《牡丹亭驚夢》的藝術創新及舞台表演〉,《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20年1月,頁21-25
     金智明:〈李淑勤省港巡演新劇《金石牡丹亭》〉,《南國紅豆》,2013年第5期,頁64-66
     徐燕琳:〈唐滌生版《牡丹亭.驚夢》的嶺南傳播及戲曲史意義〉,《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16年9月,頁255-260
     夏寫時:〈談《牡丹亭》的改編問題〉,《戲劇藝術》,1983年第1期,頁40-47
     徐仂、黎艷君:〈近代粵劇服飾色彩審美特征研究〉,《流行色》,2020年10期,頁87。
     陸樹崙、李平:〈《牡丹亭》的改編演出和現實意義〉,《上海戲劇》,1982年第5期,頁23-25
     陳多:〈略談《牡丹亭》改編的“意趣”問題〉,《上海戲劇》,1982年第5期,頁25-26
     區文鳳:〈唐滌生早期的創作道路和編劇特點〉,《南國紅豆》,1995年第S1期,頁24-29
     區文鳳:〈有情則生 無情則死—從《牡丹亭》的改編試論「情至觀」對唐滌生的改發和影響〉,《南國紅豆》,1997年第5期,頁23-30
     楊懋建:《夢華瑣簿》,《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趙天為、阮南燕:〈俏麗湘小生聰本《牡丹亭》〉,《戲曲研究》第86輯,2012年10月,頁245-257
     趙天為:〈《牡丹亭》的地方戲改編〉,《戲曲研究》第97辑,2016年3月,頁88-108
     趙素絹:〈觀浙江越劇團《牡丹亭》有感〉,《中國演員》,2015年第2期(總44期),頁31-33
     蔡孝本:〈從導演藝術走向粵劇改革〉,《南國紅豆》2004年增刊,頁62
     廣州市文藝研究室:〈建國以來至文革前廣州粵劇組織變遷紀要〉,《戲劇研究資料》,1983年第8期,頁4。
     劉淑麗:〈清代藝人對《牡丹亭》的改編〉,《藝術百家》,2005年第3期,頁15-18
     黎羌:〈湯顯祖《牡丹亭》與澳門宗教文藝〉,《藝術百家》,2014年3期,頁150-156
     鄧俊、高琦:〈古韻頻發青春活力 劇壇綻放驚世華彩—對近10年不同劇種演繹《牡丹亭》盛況的回顧與思考〉,《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15年3月,頁1-5
     潘邦榛:〈再評陳冠卿的戲曲創作〉,《南國紅豆》,2007年第6期
     潘福麟:〈石灣公仔與清代戲服——談粵劇服裝藝術〉,《南國紅豆》,1998年第2期,頁29
     鄧紹基:〈由《牡丹亭》的傳播看戲曲改編與演劇通例〉,《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1期(總180期),頁172-175
     劉玲娣:〈道教與當代廣東文化建設芻議〉,《湖北示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3卷第6期。
     謝晶:《從舞臺演出角度看湯顯祖《牡丹亭》的原本與改編本》,《牡丹》,2018年2月,頁21-25
     嶺南:〈李居明,開啟粵劇發展新模式〉,《南國紅豆》,2012年第1期,頁48-49
     羅春燕:〈粵劇《六國大封相》的角色穿戴藝術〉,《戲劇文學》,2013年第6期(總第361期),頁83。
     羅家寶:〈我與卿叔共事數十年——追悼陳冠卿〉,《南國紅豆》,2004年第1期,頁49-50
     羅琦、胡疊:〈20世紀50年代大陸“戲改”對香港粵劇的影響〉,《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總150期),頁24-34
     四、學位論文
     石倩:《《牡丹亭》舞台改編研究》,甘肅:蘭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5月
     汪惠:《《牡丹亭》舞臺傳播相關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盼盼:《二十世紀以來《牡丹亭》戲劇改編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5月
     林書萍:《湯顯祖《牡丹亭》及晚明時期改作與仿作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宇:《崑劇新編戲與改編戲研究(1949~2015)》,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8年5月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陳素怡:《改編與傳統道德:唐滌生戲曲研究 (1954-1959)》,香港: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趙媚媚:《湯顯祖“臨川四夢”當代戲曲改編的美學思考—以崑曲、粵劇、贛劇為例》,江西:南昌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鄧曉君:《廣府文化視野下的唐滌生改編劇》,廣州: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5月
     戴淑茵;《1950年代唐滌生粵劇創作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11月
     五、報刊雜誌
     〈南國紅豆發新枝〉,《戲劇報》,1956年6月
     〈唐滌生向藝術界呼籲:共同搞好香港粵劇 使它邁向繁榮〉,《文匯報》,1958年11月13日
     譚伯葉:〈倩女裝瘋真還假,白雪仙演出成功:談《再世紅梅記》之五〉,香港《大公報》,1959年10月1日
     《人民日報》,1951年5月1日
     六、影音資料
     《牡丹亭》,鄭培英、關國華主演,廣東粵劇院製作發行,1980年,VCD
     《金石牡丹亭》,李淑勤、梁耀安主演,居明正堂製作發行,2013年,DVD
     七、網路資料
     《金石牡丹亭》(線上版),李居明,首演2013年9月12-16日五日五場,
     (https://www.likuiming.com/Movie/Free/7NKn6zXKpU) ,查詢時間:2020年10月20日
     國藝網:http://chfyccgov.cn/nd.jsp?id=23,查詢時間:2022年11月3日。
     葉世雄:〈戲曲視窗:《道教與粵劇》(上)〉,(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04/XQ1209040002.htm),查詢時間:2022年10月27日。
     粵劇大典《牡丹亭》,廣東粵劇院二團演出,bilibili視頻,1980年VCD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688215/) ,查詢時間:2020年10月20日
     粵劇網:http://www.yuejuopera.org.cn/dtxx/20180227/4100.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7151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2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SAI, HSIN-HS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劭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Shao-H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劭珩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Shao-H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r-2023 18:12:03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r-2023 18:12:0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r-2023 18:12:0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715102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71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15102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改編為粵劇始於近代,自1904-1918年肖麗湘、小生聰改編的《牡丹亭》,到1956年唐滌生《牡丹亭驚夢》,1957年譚青霜改編本《牡丹亭》,又有陳冠卿據譚青霜改編本而重新整理本,再到2013年李居明改編《金石牡丹亭》,總而觀之,適足以代表近代粵劇改編湯顯祖《牡丹亭》的發展史,其中數個劇本今尚存有音頻可供觀看,本文即以此數本為研究對象。
     前人相關研究大抵分為三個方面,一是粵劇《牡丹亭》研究,二是湯顯祖《牡丹亭》與粵地關係研究,三是湯顯祖《牡丹亭》的改編研究,本文皆有深入論述,包括主題的選定、劇情的安排、腳色的重塑、文詞的創作;乃至於戲劇演出上,舞臺藝術的設計、語言唱腔、音樂差異等等,都是此前尚未有完整而有系統的研究,也是本文所致力研究探討的範圍。
     第一章介紹肖麗湘、小生聰版《牡丹亭》,先說明其時代背景,再與湯顯祖《牡丹亭》進行對比,得出異同,最後分析人物重塑的形象與意義。第二章介紹唐滌生的《牡丹亭驚夢》,由唐滌生的創作和與白雪仙的交遊經歷入手,介紹改編創作的背景,再從主題、詞曲、口白等方面分析文學特色,以唐滌生、白雪仙為提升粵劇所做出的貢獻來探討改編意義,劇情特色部分包含了改編內容以及創新特色以及人物形象分析,舞台藝術方面詳盡描寫佈景、道具、舞台、演員。第三章比較譚青霜版《牡丹亭》以及根據其發展出的陳冠卿整理本,介紹時空背景以及陳、譚二人交遊經歷以及兩個版本之間繼承之相關原因,再比較譚、陳兩版本之間差異,最後以分析表演景觀作為結束。第四章李居明《金石牡丹亭》,結合李居明另一風水命理師的身份,進行主旨分析,再來分析該版創新劇情、人物以及寫作手法,最後展現舞台藝術、服飾、音樂、導演以及演員等相關部分以展示該版之特色。第五章進行綜合討論各版本粵劇改編《牡丹亭》的劇藝特色,將時代語境與主題裡立意、情節架構和排場設計、腳色塑性與音樂分析、劇場特色與劇種特色,專題專項分析,以求從粵劇歷史發展的角度上,看到各版本呈現出來的發展脈絡。
     本文研究認為粵劇改編《牡丹亭》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來討論,分別是:一、粵劇改編《牡丹亭》的「草創期」;二、粵劇改編《牡丹亭》的「發展期」;三、粵劇改編《牡丹亭》的「轉變期」;四、粵劇改編「牡丹亭」的「成熟期」。湘聰版《牡丹亭》是為「草創期」,唐滌生版《牡丹亭驚夢》是為「發展期」,譚青霜版、陳冠卿整理本《牡丹亭》為「轉變期」,李居明《金石牡丹亭》皆達「成熟期」。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masterpiece "The Peony Pavilion" into Cantonese opera began in modern times, from "The Peony Pavilion" adapted by Xiao Lixiang and Xiao Shengcong in 1904–1918 to "The Peony Pavilion" by Tang Disheng in 1956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dapted by Tan Qingshuang in 1957. Chen Guanqing reorganised the version based on Tan Qingshuang`s adaptation, and then Li Juming adapted "The Peony Pavilion on the Golden Stone" in 2013. All in all, it is enough to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modern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Some of these offer listenable audio files, which this article will employ as its research object.
     Predecessors` related resear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study of Cantonese opera "The Peony Pavilion", the other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and Guangdong, and the third is the study of the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all of which are discussed in depth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theme selection, plot arrangement, character reshaping, and word creation; even in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the design of stage art, language and singing, music differences, and so on,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thoroughl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t is also the scope of this paper`s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Xiao Lixiang and Xiao Shengco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first explain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n comparing it with Tang Xianzu`s "Peony Pavilion", draw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finally analysing the imag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haping of character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ang Disheng`s "A Dream in the Peony Pavilion". Starting with Tang Disheng`s creation and his friendship with Bai Xuexian, h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daptation and creation and then analyses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e, lyrics, and colloquialism. Xian’s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Cantonese opera is discussed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daptation. The features of the plot include the content of the adaptation, innovative features,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The stage art describes the set, props, stage, and actors in detail.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s Tan Qingshua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and Chen Guanqing`s edited version based on 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ime and space, Chen and Tan`s friendship experienc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inheritance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and then compares the Tan and Chen versions` differences, and conclude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landscape. The fourth chapter of Li Juming`s "Golden Stone Peony Pavilion" combines Li Juming`s identity as a Fengshui numerologist to analyse the main theme, then analyses the innovative plot, characters, and writing techniques of this version, and finally shows the stage art, costumes, music, director, and actors, etc, relevant parts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this edition. The fifth chapt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various versions of Cantonese opera, including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theme, plot structure and stage design, character plasticity and music analysis, theatr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al thematic analysis, to see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presented by each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opera.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for discussion, namely: 1. The "inception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2.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 3.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4. The "mature period" of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Xiang Co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starting period", Tang Disheng`s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an Qingshuang`s edition and Chen Guanqing`s edited version of "The Peony Pavilion" is the "transition period", Li Juming`s "Jinshi Peony Pavilion" has reached the "mature stag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方法 7
     (一) 歷史研究法 7
     (二) 文本分析法 8
     (三) 比較研究法 8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 8
     一、粵劇《牡丹亭》研究 8
     二、湯顯祖《牡丹亭》與粵地關係研究 14
     三、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研究 15
     四、前人研究成果之省察 19
     第一章 肖麗湘、小生聰的粵劇《牡丹亭》改編 20
     第一節 肖麗湘、小生聰《牡丹亭》的改編背景 20
     第二節 肖麗湘、小生聰改編本與湯顯祖《牡丹亭》的差異 22
     第三節 肖麗湘、小生聰《牡丹亭》腳色重塑及意義 27
     第四節 肖麗湘、小生聰《牡丹亭》編劇特色 31
     第二章 唐滌生的粵劇《牡丹亭驚夢》改編 33
     第一節 唐滌生《牡丹亭驚夢》的改編背景 33
     第二節 唐滌生《牡丹亭驚夢》的文學特色 34
     第三節 唐滌生《牡丹亭驚夢》的改編意義 37
     第四節 唐滌生《牡丹亭驚夢》劇情特色 38
     一、 劇情改編特色與創新 38
     二、 人物形象分析 46
     第五節 唐滌生《牡丹亭驚夢》的舞臺藝術 53
     一、 舞臺藝術 53
     二、 劇團演員 54
     第三章 譚青霜、陳冠卿的《牡丹亭》改編 57
     第一節 譚青霜《牡丹亭》與陳冠卿整理本的時空背景與改編風格 57
     第二節 譚青霜《牡丹亭》改編本與陳冠卿《牡丹亭》VCD之差異 60
     第三節 陳冠卿《牡丹亭》的表演景觀 71
     第四章 李居明的粤劇《金石牡丹亭》改編 78
     第一節 李居明《金石牡丹亭》的主題意趣 78
     第二節 李居明《金石牡丹亭》的情節架構 81
     一、創新情節分析 82
     二、人物分析 85
     三、寫作手法 89
     第三節 李居明《金石牡丹亭》的舞臺藝術 90
     第五章 粵劇改編《牡丹亭》的劇藝特色 94
     第一節 粵劇改編《牡丹亭》的時代語境與主題立意 94
     第二節 粵劇改編《牡丹亭》的情節架構與排場設計 99
     第三節 粵劇改編《牡丹亭》的腳色型塑與音樂分析 106
     第四節 粵劇改編《牡丹亭》的劇場藝術與劇種特色 111
     一、劇場藝術 111
     二、劇種特色 119
     結論 123
     參考文獻 13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2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粵劇改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粵劇《牡丹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牡丹亭驚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金石牡丹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肖麗湘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小生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滌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譚青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冠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李居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antonese opera "The Peony Pavil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 Dream at the Peony Pavil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Peony Pavilion on a Golden Ston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Xiao Lixia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Xiao Shengco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 Tishe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n Qingshua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en Guanq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 Kuimingen_US
dc.title (題名) 粵劇改編湯顯祖《牡丹亭》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Research on the Cantonese Opera Adaptation of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唐〕牛僧孺、李復言:《玄怪錄,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湯顯祖:《牡丹亭》(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1月)
     二、專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2002年5月),冊134
     不撰作者:《廣州粵劇團組織變遷史》(廣州:廣州市文藝研究室,1984年)
     伍榮仲:《粵劇的興起:二次大戰前省港與海外舞台》(香港:中華書局,2019年10月)
     李居明:《怡然二夢:金石牡丹亭與金胎蝴蝶夢劇本欣賞》(香港:居明正堂,2015年7月)
     李居明:《粵劇新浪潮(增修版)》(香港:居明正堂,2017年8月)
     岳清:《花月總留痕—香港粵劇回眸(1930s-1970s)》(香港:三聯書店,2019年7月)
     余上沅:《余上沅論文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6年)
     邱麗雲:《海納百川:廣東人的開放精神》(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周仕深、鄭寧恩編:《粵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粤劇研究計劃,2008年)
     招鴻:〈粵劇導演藝術家——陳酉名〉,《粵劇春秋》(廣州:廣州市政協資料研委會及粵劇研究中心,1990年)
     容世誠:《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容世誠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11月)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
     常沙娜:《中國織繡服飾全集刺繡卷(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麥嘯霞:《廣東戲劇史略》,《粵劇研究材料選》(廣州:廣東省戲劇研究室,1981年)
     陳非儂口述,伍榮仲、陳澤蕾重編:《粵劇六十年》(香港:中大出版社,2007年12月)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5月)
     陳凱莘:《從案頭到氍毹 : 牡丹亭明清文人之詮釋改編與舞臺藝術之遞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陳素怡著作,劉燕萍編著:《粵劇與改編:論唐滌生的經典作品》(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3月)
     陳鐵兒著,黄兆漢、曾影靖编:《細說粵劇:陳鐵兒粤劇論文書信集》,(香港:光明圖書公司,1992年)
     梁沛錦:《粵劇研究通論》(香港:香港龍門書店有限公司,1982年)
     梁沛錦:《廣州粵劇發展(1914-1956)》(香港:非常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6年)
     郭秉箴:《粵劇藝術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
     程美寶、黃素娟主編:《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1月)
     黃兆漢:《粵劇論文集》(香港:蓮峰書舍,2000年)
     黃純:《晚清民國時期廣州粵劇城市化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
     楊沖霄、徐華鐺:《中國戲曲美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年)
     楊智深:《唐滌生的文字世界.仙鳳鳴卷》(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4月)
     葉紹德:《唐滌生戲曲欣賞(一):帝女花、牡丹亭驚夢》(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5月)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1995年11月)
     廣州市文藝研究室:《廣州粵劇組織變遷史》(廣州:廣州文藝研究室,1984年6月)
     潘步釗:《五十年欄杆拍遍—唐滌生粵劇劇本文學探微》(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11月)
     黎健、湛黎淑珍:《香港粵劇緒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年11月)
     賴伯疆:《廣東戲曲簡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
     盧瑋鑾主編:《姹紫嫣紅開遍——良辰美景仙風鳴叫(織濃本)》(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謝酬賓:《嶺南戲曲思辨錄》(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2000年3月)
     譚青霜、陳冠卿:《還魂記》(廣州:廣東粵劇院,1957年內部資料)
     羅麗:《故紙尋芳 銀屏覓蹤》(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年8月)
     三、期刊論文
     王敏:〈《牡丹亭》與澳門〉,《戲劇之家》,2000年第1期,頁57-58
     王麗英:〈試論廣州宗教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濱海特色〉,《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14期(2015年),頁95。
     尹小薇:〈粵劇《六國大封相》的角色穿戴藝術〉,《戲劇文學》,2013年第6期(總第361期),頁166
     安璐:〈《牡丹亭》的戲劇改編探析〉,《現代商貿工業》,2017年22期,頁152-153
     李惠民:〈《牡丹亭》中的澳門故事〉,《世界知識》,2001年第4期,頁44-45
     李月雲:〈試析《牡丹亭》當代不同改編本之異〉,《劇影月報》,2013年第1期,頁34
     李麗園:〈崑曲《牡丹亭》多種形式改編背後的美學價值比較及思考〉,《黃河之聲》,2017年第14期,頁116-117
     李宛凝:〈唐滌生粵劇《牡丹亭驚夢》的藝術創新及舞台表演〉,《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20年1月,頁21-25
     金智明:〈李淑勤省港巡演新劇《金石牡丹亭》〉,《南國紅豆》,2013年第5期,頁64-66
     徐燕琳:〈唐滌生版《牡丹亭.驚夢》的嶺南傳播及戲曲史意義〉,《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16年9月,頁255-260
     夏寫時:〈談《牡丹亭》的改編問題〉,《戲劇藝術》,1983年第1期,頁40-47
     徐仂、黎艷君:〈近代粵劇服飾色彩審美特征研究〉,《流行色》,2020年10期,頁87。
     陸樹崙、李平:〈《牡丹亭》的改編演出和現實意義〉,《上海戲劇》,1982年第5期,頁23-25
     陳多:〈略談《牡丹亭》改編的“意趣”問題〉,《上海戲劇》,1982年第5期,頁25-26
     區文鳳:〈唐滌生早期的創作道路和編劇特點〉,《南國紅豆》,1995年第S1期,頁24-29
     區文鳳:〈有情則生 無情則死—從《牡丹亭》的改編試論「情至觀」對唐滌生的改發和影響〉,《南國紅豆》,1997年第5期,頁23-30
     楊懋建:《夢華瑣簿》,《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年)
     趙天為、阮南燕:〈俏麗湘小生聰本《牡丹亭》〉,《戲曲研究》第86輯,2012年10月,頁245-257
     趙天為:〈《牡丹亭》的地方戲改編〉,《戲曲研究》第97辑,2016年3月,頁88-108
     趙素絹:〈觀浙江越劇團《牡丹亭》有感〉,《中國演員》,2015年第2期(總44期),頁31-33
     蔡孝本:〈從導演藝術走向粵劇改革〉,《南國紅豆》2004年增刊,頁62
     廣州市文藝研究室:〈建國以來至文革前廣州粵劇組織變遷紀要〉,《戲劇研究資料》,1983年第8期,頁4。
     劉淑麗:〈清代藝人對《牡丹亭》的改編〉,《藝術百家》,2005年第3期,頁15-18
     黎羌:〈湯顯祖《牡丹亭》與澳門宗教文藝〉,《藝術百家》,2014年3期,頁150-156
     鄧俊、高琦:〈古韻頻發青春活力 劇壇綻放驚世華彩—對近10年不同劇種演繹《牡丹亭》盛況的回顧與思考〉,《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15年3月,頁1-5
     潘邦榛:〈再評陳冠卿的戲曲創作〉,《南國紅豆》,2007年第6期
     潘福麟:〈石灣公仔與清代戲服——談粵劇服裝藝術〉,《南國紅豆》,1998年第2期,頁29
     鄧紹基:〈由《牡丹亭》的傳播看戲曲改編與演劇通例〉,《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1期(總180期),頁172-175
     劉玲娣:〈道教與當代廣東文化建設芻議〉,《湖北示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3卷第6期。
     謝晶:《從舞臺演出角度看湯顯祖《牡丹亭》的原本與改編本》,《牡丹》,2018年2月,頁21-25
     嶺南:〈李居明,開啟粵劇發展新模式〉,《南國紅豆》,2012年第1期,頁48-49
     羅春燕:〈粵劇《六國大封相》的角色穿戴藝術〉,《戲劇文學》,2013年第6期(總第361期),頁83。
     羅家寶:〈我與卿叔共事數十年——追悼陳冠卿〉,《南國紅豆》,2004年第1期,頁49-50
     羅琦、胡疊:〈20世紀50年代大陸“戲改”對香港粵劇的影響〉,《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總150期),頁24-34
     四、學位論文
     石倩:《《牡丹亭》舞台改編研究》,甘肅:蘭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8年5月
     汪惠:《《牡丹亭》舞臺傳播相關問題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戲劇戲曲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盼盼:《二十世紀以來《牡丹亭》戲劇改編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5月
     林書萍:《湯顯祖《牡丹亭》及晚明時期改作與仿作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宇:《崑劇新編戲與改編戲研究(1949~2015)》,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8年5月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陳素怡:《改編與傳統道德:唐滌生戲曲研究 (1954-1959)》,香港: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趙媚媚:《湯顯祖“臨川四夢”當代戲曲改編的美學思考—以崑曲、粵劇、贛劇為例》,江西:南昌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鄧曉君:《廣府文化視野下的唐滌生改編劇》,廣州: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5月
     戴淑茵;《1950年代唐滌生粵劇創作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11月
     五、報刊雜誌
     〈南國紅豆發新枝〉,《戲劇報》,1956年6月
     〈唐滌生向藝術界呼籲:共同搞好香港粵劇 使它邁向繁榮〉,《文匯報》,1958年11月13日
     譚伯葉:〈倩女裝瘋真還假,白雪仙演出成功:談《再世紅梅記》之五〉,香港《大公報》,1959年10月1日
     《人民日報》,1951年5月1日
     六、影音資料
     《牡丹亭》,鄭培英、關國華主演,廣東粵劇院製作發行,1980年,VCD
     《金石牡丹亭》,李淑勤、梁耀安主演,居明正堂製作發行,2013年,DVD
     七、網路資料
     《金石牡丹亭》(線上版),李居明,首演2013年9月12-16日五日五場,
     (https://www.likuiming.com/Movie/Free/7NKn6zXKpU) ,查詢時間:2020年10月20日
     國藝網:http://chfyccgov.cn/nd.jsp?id=23,查詢時間:2022年11月3日。
     葉世雄:〈戲曲視窗:《道教與粵劇》(上)〉,(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04/XQ1209040002.htm),查詢時間:2022年10月27日。
     粵劇大典《牡丹亭》,廣東粵劇院二團演出,bilibili視頻,1980年VCD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688215/) ,查詢時間:2020年10月20日
     粵劇網:http://www.yuejuopera.org.cn/dtxx/20180227/4100.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