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探討國軍官兵運用LINE與工作績效及工作壓力之關聯-以陸軍戰鬥支援部隊人員為例
作者 魏嘉貞
Wei, Chia-Chen
貢獻者 甯方璽
魏嘉貞
Wei, Chia-Chen
關鍵詞 LINE
溝通
工作績效
工作壓力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6-Apr-2023 18:04:28 (UTC+8)
摘要 科技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國人在生活及工作中普遍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國軍自2015年開放使用智慧型手機以來,綜觀數個社群媒體,LINE最為國軍人員廣泛運用,其具有不受地域及時間的限制,能夠即時解決工作職場的問題,達到快速溝通的目的。然而,在創造工作績效的過程中,也因為LINE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容易形成職場與家庭分割不清,而增加訊息接收者的工作壓力。鑑此,本研究在探討國軍人員使用社群媒體LINE對於工作績效與工作壓力兩者之關聯,接續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瞭解工作壓力對於LINE溝通及工作績效之關聯性。
本次研究方法使用量化,藉由問卷調查之方式,以陸軍戰鬥支援部隊有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官兵作為職場溝通的研究對象,使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LINE溝通對工作績效呈正向影響、對工作壓力有負向影響;工作壓力對工作績效呈負向影響;工作壓力對於LINE溝通及工作績效呈現部份中介效果。
參考文獻 王雪玲(2022)。LINE用戶一周使用率達93%,最常使用這功能,2022年11月16日,取自:https://tw.nextapple.com/gadget/20221116/38A632191C4167DB72E82753619BAEDF
石佩玲(2022)。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對組織溝通效能與工作壓力之影響。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振鋒、林韻姍(2021)。公立幼兒園教師選擇社群媒體作為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管理資訊計算,10(2),1-9。
沈進成、王銘傑(2007)。工作士氣對工作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工作壓力為干擾變項。經營管理論叢,3(1),81-98。
周姿君(2021)。國軍志願役士官工作壓力與工作不安全感對離職傾向之影響:以反彈復甦力為調節變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澄貴(2001)。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震岩(2018)。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璟媛(2014)。金融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主管支持的干擾效果。私立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侯冠州(2021)。調查:限時動態最吸引網友,過半數起床先讀LINE,2021 年11月29日,取自:https://technews.tw/2021/11/29/line-mic/
凃保民、黃月琴(2017)。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資訊社會研究,33,115-146。
凃保民、顏春枝(2017)。即時通訊軟體與行政溝通:以台南市學校行政人員採用Line為例。康大學報,7,83-98。
姚景襦(2020)。組織溝通對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與工作績效關係之中介效果:工作壓力之調節路徑分析。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紀乃文、蔡宜衿(2018)。主管下班別 LINE我:探討下班後用通訊軟體交辦困難工作對員工後續負向心情, 壓力狀態及任務績效的影響:領導成員交換關係與員工親和性特質的干擾效果。管理學報,35(3),307-331。
國防部(2017)。福利待遇與退輔措施,2017年12月22日,取自:https://rdrc.mnd.gov.tw/EditPage/?PageID=ca705f8a-114d-4610-9662-6ef4ad021c97
張玉琳、李秋滿(2014)以媒介豐富與社會臨場感理論探討 LINE貼圖價值、流行涉入、網路外部性對虛擬社群意識與黏著度之影響。電子商務研究,12(4),419-499。
連志剛、黃建翔、張育菁、阮宜庭(2022)。工作便利?還是工作壓力?教師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教師工作價值觀為調節變項。教育心理學報,53(3),717-744。
連淑君、龍李坤(2013)。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海軍軍士官為例。航運季刊,22(1),65-86。
陳文進、楊麗玲(2005)。教育行政溝通。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3,139-155。
陳孝思(2019)。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使用對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憲兵單位為例。私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采羚(2020)。主管ON LINE 心情差?非工作時間主管即時通訊工作要求與反生產力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雯、張婉菁(2013)。知識分享與個人創造力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管理研究學報,13(2),81-101。
陳詩盈(2015)。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應用偏好度對組織溝通效能及團隊凝聚力之影響-以工作壓力為調節變項。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銘勝(2013)。官士兵使用軍方部落格的溝通滿足對工作壓力及組織認同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寬裕、王正華(202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傅議鋒、常棕盛、楊豐兆(2017)。學生與校務行政人員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對組織管理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3),186-195。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8)。創市際「2018智慧型手機網路行為測量報告」發表,2018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ixresearch.com/news/news_10_05_18
馮俊仁(2020)。即時通訊軟體對工作績效關聯性分析-以國軍工兵部隊為實證分析。私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泊綻(2021)。探討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溝通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以智慧型手機依附行為為干擾變數。私立中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音霓、陳星沐(2015)。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行為之研究-以LINE為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報,345-352。
黃綉婷(2005)。空軍後勤軍官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結果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瓊慧(2019)當工作要求在不該出現的時候出現:探討非工作時間要求即時通訊對工作-家庭平衡之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9(1),27-52。
楊美雪、蔡雯婷(2014)。智慧型手機通訊軟體使用者之社會臨場感與愉悅感研究-以LINE即時通訊為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1),35-50。
楊淑蘭(2015)。溝通與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楊麗櫻、陳棟樑、陳俐文(2019)。國小學童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行為意圖與滿意度之研究。兩岸職業教育論叢,3(1),44-57。
榮泰生(2013)。SPSS與研究方法(第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趙品灃、莊梅裙(2019)。LINE進行親師溝通,家長參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2,115-132。
劉至鈞(2017)。LINE的使用行為對組織溝通效能與工作壓力之影響-以組織氣候為調節變相。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文淵(2014)。企業員工溝通滿足量表建構之研究。中科大學報,1(1),23-48。
蔡尚君(2021)。遠距工作對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績效的影響。私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雙霜(2015)。職場網路溝通、壓力與情緒管理-以智慧手機 LINE 即時通訊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遠龍、程彥豪(2015)。熱線你和我!義務役解禁智慧型手機 但要在「養機場」排排站,2015年10月15日,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00443
戴君諺(2017)。即時通訊軟體 LINE 對部隊組織溝通效能及團隊凝聚力之影響。國防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又芬、陳彥倫(2020)。探索教師行政溝通滿意度之研究-以LINE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3,1-17。
鍾政寬(2009)。溝通滿足、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北部某空軍基地為例。私立玄奘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簡秋丹(2017)。運用即時通訊進行公務溝通所產生的影響:溝通效能、工作壓力及焦慮。私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天雄、黃暉盛(2018)。運用通訊軟體之溝通效能影響工作績效之研究。中華管理發展評論,7(1),27-39。
顏志龍,鄭中平(2016)。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魏勇剛、龍長權、宋武(譯)(2010)。量表編製-理論與應用(Robert F. DeVellis原著)。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Baron, R. M. and D. A. Kenny(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Bentler, P. M., & Wu, E. J. C.(1993). EQS/Windows user`s guide. Los Angeles: BMDP Statistical SoftwareBinnewies, C., Sonnentag, S., & Mojza, E. J.(2009). Daily performance at work
Borman, W. C., & Motowidlo, S. J.(1993).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research. Human performance, 10(2), 99-109
Campbell, J. P., Mchenry, J. J., & Wise, L.(1990). Modeling job performance in a population of Jobs. Personnel Psychology, 43, 313-575.
Cronbach, L.J.(1951).Cronbach,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ca, 16.
Derks, D., & Bakker, A. B.(2014). Smartphone use, work–home interference, and burnout: A diary study on the role of recovery.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63, 411–440.
Fornell, C., & Larcker, D.(1981).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8, 39-50.
Geurts, S. A. E., & Sonnentag, S.(2006). Recovery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cute stress reactions and chronic health impairmen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Health, 32(6): 482-492.
Hall, D. T. & Goodale(1986).“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times,” In Hall ,D . T. and Associates (eds.),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Lazarus R.S. ;Folkman S(1984).Stress appraisal , and copying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Lee, A. (1994). Electronic Mail as a Medium for Rich Communication: An Empiricai Investigation Using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MIS Quarterly, 18(2), 143-157.
Polakoff, P. L.(1982).Technostress: Old villain in new guis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Waco, Tex.), 51(7), 32-33.
Robertson, B. W., & Kee, K. F.(2017). Social media at work: The roles of job satisfaction, employment status, and Facebook use with co-work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0, 191-196.
Scovell , P.(1991).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uter and No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Study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Short, J., Williams, E., & Christie, B.(197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UK, London: Wiely.
Steers, R. M.,(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2): pp.46-56.
Torkzadeh, G., Koufteros, X., & Pflughoeft, K.(2003). Confirmatory analysis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10(2), 263-275.
Viswesvaran, C., Ones, D. S., & Schmidt, F. L.(199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iability of job performance ra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 557-574.
Wallace, H. & Roberson, C.(2009). Writte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Law Enforcement .Saddle River, NJ: Prentiss- Hall
Weil, M. M., & Rosen, L. D.(1997). TechnoStress: Coping with technology @Work @Home @Play.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1092132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9213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甯方璽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魏嘉貞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ei, Chia-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魏嘉貞zh_TW
dc.creator (作者) Wei, Chia-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Apr-2023 18:04:28 (UTC+8)-
dc.date.available 6-Apr-2023 18:04: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Apr-2023 18:04:2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1092132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40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1092132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科技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國人在生活及工作中普遍使用智慧型手機,而國軍自2015年開放使用智慧型手機以來,綜觀數個社群媒體,LINE最為國軍人員廣泛運用,其具有不受地域及時間的限制,能夠即時解決工作職場的問題,達到快速溝通的目的。然而,在創造工作績效的過程中,也因為LINE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容易形成職場與家庭分割不清,而增加訊息接收者的工作壓力。鑑此,本研究在探討國軍人員使用社群媒體LINE對於工作績效與工作壓力兩者之關聯,接續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瞭解工作壓力對於LINE溝通及工作績效之關聯性。
本次研究方法使用量化,藉由問卷調查之方式,以陸軍戰鬥支援部隊有使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官兵作為職場溝通的研究對象,使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LINE溝通對工作績效呈正向影響、對工作壓力有負向影響;工作壓力對工作績效呈負向影響;工作壓力對於LINE溝通及工作績效呈現部份中介效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目錄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溝通 5
壹、溝通的定義 6
貳、LINE與溝通之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工作績效 9
壹、工作績效的定義 9
貳、LINE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工作壓力 12
壹、工作壓力的定義 12
貳、LINE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 1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說 17
壹、研究架構 17
貳、研究假說 18
第二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與衡量方法 18
壹、個人背景變項 18
貳、LINE溝通 19
參、工作績效 20
肆、工作壓力 20
第三節 實證對象與資料蒐集 21
壹、實證研究對象 21
貳、資料蒐集 22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25
壹、描述性統計 25
貳、信度與效度分析 25
參、獨立樣本t檢定 25
肆、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26
伍、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 26
陸、階層迴歸分析與中介效果分析 26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27
第一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27
壹、信度分析 27
貳、效度分析 28
參、信度與效度分析結果 32
第二節 樣本描述 33
壹、個人背景之敘述統計分析 33
貳、研究變項量表之敘述統計分析 37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與各構面之差異分析 40
壹、獨立樣本t檢定 40
貳、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3
參、綜合分析 55
第四節 相關係數與迴歸分析 57
壹、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57
貳、迴歸分析 5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壹、LINE溝通對工作績效與工作壓力各構面之關係 63
貳、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構面之關係 63
參、工作壓力對LINE溝通與工作績效構面具中介效果 64
第二節 實務建議 64
壹、善用通訊軟體進行部隊管理 64
貳、主動與官兵家屬建立多元溝通管道 6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66
壹、就取樣對象與取樣期間之建議 66
貳、就研究方法之建議 67
參、就研究變項之建議 67
參考文獻 69
壹、中文部分: 69
貳、英文部分 73
附錄、研究問卷 75
zh_TW
dc.format.extent 342289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1092132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NE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溝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作績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工作壓力zh_TW
dc.title (題名) 探討國軍官兵運用LINE與工作績效及工作壓力之關聯-以陸軍戰鬥支援部隊人員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雪玲(2022)。LINE用戶一周使用率達93%,最常使用這功能,2022年11月16日,取自:https://tw.nextapple.com/gadget/20221116/38A632191C4167DB72E82753619BAEDF
石佩玲(2022)。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對組織溝通效能與工作壓力之影響。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振鋒、林韻姍(2021)。公立幼兒園教師選擇社群媒體作為親師溝通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管理資訊計算,10(2),1-9。
沈進成、王銘傑(2007)。工作士氣對工作績效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工作壓力為干擾變項。經營管理論叢,3(1),81-98。
周姿君(2021)。國軍志願役士官工作壓力與工作不安全感對離職傾向之影響:以反彈復甦力為調節變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澄貴(2001)。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震岩(2018)。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璟媛(2014)。金融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主管支持的干擾效果。私立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侯冠州(2021)。調查:限時動態最吸引網友,過半數起床先讀LINE,2021 年11月29日,取自:https://technews.tw/2021/11/29/line-mic/
凃保民、黃月琴(2017)。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資訊社會研究,33,115-146。
凃保民、顏春枝(2017)。即時通訊軟體與行政溝通:以台南市學校行政人員採用Line為例。康大學報,7,83-98。
姚景襦(2020)。組織溝通對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與工作績效關係之中介效果:工作壓力之調節路徑分析。私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紀乃文、蔡宜衿(2018)。主管下班別 LINE我:探討下班後用通訊軟體交辦困難工作對員工後續負向心情, 壓力狀態及任務績效的影響:領導成員交換關係與員工親和性特質的干擾效果。管理學報,35(3),307-331。
國防部(2017)。福利待遇與退輔措施,2017年12月22日,取自:https://rdrc.mnd.gov.tw/EditPage/?PageID=ca705f8a-114d-4610-9662-6ef4ad021c97
張玉琳、李秋滿(2014)以媒介豐富與社會臨場感理論探討 LINE貼圖價值、流行涉入、網路外部性對虛擬社群意識與黏著度之影響。電子商務研究,12(4),419-499。
連志剛、黃建翔、張育菁、阮宜庭(2022)。工作便利?還是工作壓力?教師下班後即時通訊軟體公務使用情形與工作倦怠之關係──以教師工作價值觀為調節變項。教育心理學報,53(3),717-744。
連淑君、龍李坤(2013)。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海軍軍士官為例。航運季刊,22(1),65-86。
陳文進、楊麗玲(2005)。教育行政溝通。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3,139-155。
陳孝思(2019)。即時通訊軟體 LINE 的使用對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憲兵單位為例。私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采羚(2020)。主管ON LINE 心情差?非工作時間主管即時通訊工作要求與反生產力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雯、張婉菁(2013)。知識分享與個人創造力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管理研究學報,13(2),81-101。
陳詩盈(2015)。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應用偏好度對組織溝通效能及團隊凝聚力之影響-以工作壓力為調節變項。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銘勝(2013)。官士兵使用軍方部落格的溝通滿足對工作壓力及組織認同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寬裕、王正華(202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第四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傅議鋒、常棕盛、楊豐兆(2017)。學生與校務行政人員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對組織管理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3),186-195。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18)。創市際「2018智慧型手機網路行為測量報告」發表,2018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ixresearch.com/news/news_10_05_18
馮俊仁(2020)。即時通訊軟體對工作績效關聯性分析-以國軍工兵部隊為實證分析。私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泊綻(2021)。探討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溝通對工作績效的影響-以智慧型手機依附行為為干擾變數。私立中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音霓、陳星沐(2015)。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行為之研究-以LINE為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報,345-352。
黃綉婷(2005)。空軍後勤軍官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結果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瓊慧(2019)當工作要求在不該出現的時候出現:探討非工作時間要求即時通訊對工作-家庭平衡之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9(1),27-52。
楊美雪、蔡雯婷(2014)。智慧型手機通訊軟體使用者之社會臨場感與愉悅感研究-以LINE即時通訊為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1),35-50。
楊淑蘭(2015)。溝通與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楊麗櫻、陳棟樑、陳俐文(2019)。國小學童家長運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行為意圖與滿意度之研究。兩岸職業教育論叢,3(1),44-57。
榮泰生(2013)。SPSS與研究方法(第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趙品灃、莊梅裙(2019)。LINE進行親師溝通,家長參與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2,115-132。
劉至鈞(2017)。LINE的使用行為對組織溝通效能與工作壓力之影響-以組織氣候為調節變相。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文淵(2014)。企業員工溝通滿足量表建構之研究。中科大學報,1(1),23-48。
蔡尚君(2021)。遠距工作對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績效的影響。私立淡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雙霜(2015)。職場網路溝通、壓力與情緒管理-以智慧手機 LINE 即時通訊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遠龍、程彥豪(2015)。熱線你和我!義務役解禁智慧型手機 但要在「養機場」排排站,2015年10月15日,取自: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00443
戴君諺(2017)。即時通訊軟體 LINE 對部隊組織溝通效能及團隊凝聚力之影響。國防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又芬、陳彥倫(2020)。探索教師行政溝通滿意度之研究-以LINE為例。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3,1-17。
鍾政寬(2009)。溝通滿足、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北部某空軍基地為例。私立玄奘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簡秋丹(2017)。運用即時通訊進行公務溝通所產生的影響:溝通效能、工作壓力及焦慮。私立淡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藍天雄、黃暉盛(2018)。運用通訊軟體之溝通效能影響工作績效之研究。中華管理發展評論,7(1),27-39。
顏志龍,鄭中平(2016)。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魏勇剛、龍長權、宋武(譯)(2010)。量表編製-理論與應用(Robert F. DeVellis原著)。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Baron, R. M. and D. A. Kenny(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Bentler, P. M., & Wu, E. J. C.(1993). EQS/Windows user`s guide. Los Angeles: BMDP Statistical SoftwareBinnewies, C., Sonnentag, S., & Mojza, E. J.(2009). Daily performance at work
Borman, W. C., & Motowidlo, S. J.(1993).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research. Human performance, 10(2), 99-109
Campbell, J. P., Mchenry, J. J., & Wise, L.(1990). Modeling job performance in a population of Jobs. Personnel Psychology, 43, 313-575.
Cronbach, L.J.(1951).Cronbach,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ca, 16.
Derks, D., & Bakker, A. B.(2014). Smartphone use, work–home interference, and burnout: A diary study on the role of recovery.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63, 411–440.
Fornell, C., & Larcker, D.(1981).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8, 39-50.
Geurts, S. A. E., & Sonnentag, S.(2006). Recovery as an explanatory mechanism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cute stress reactions and chronic health impairmen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 Environment and Health, 32(6): 482-492.
Hall, D. T. & Goodale(1986).“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times,” In Hall ,D . T. and Associates (eds.),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Lazarus R.S. ;Folkman S(1984).Stress appraisal , and copying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Lee, A. (1994). Electronic Mail as a Medium for Rich Communication: An Empiricai Investigation Using Hermeneutic Interpretation. MIS Quarterly, 18(2), 143-157.
Polakoff, P. L.(1982).Technostress: Old villain in new guise.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Waco, Tex.), 51(7), 32-33.
Robertson, B. W., & Kee, K. F.(2017). Social media at work: The roles of job satisfaction, employment status, and Facebook use with co-work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70, 191-196.
Scovell , P.(1991).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uter and Non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Study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Short, J., Williams, E., & Christie, B.(197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UK, London: Wiely.
Steers, R. M.,(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2): pp.46-56.
Torkzadeh, G., Koufteros, X., & Pflughoeft, K.(2003). Confirmatory analysis of computer self-efficacy.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10(2), 263-275.
Viswesvaran, C., Ones, D. S., & Schmidt, F. L.(199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iability of job performance ra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1, 557-574.
Wallace, H. & Roberson, C.(2009). Writte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Law Enforcement .Saddle River, NJ: Prentiss- Hall
Weil, M. M., & Rosen, L. D.(1997). TechnoStress: Coping with technology @Work @Home @Play.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