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妳的懷孕,是我的憂懼:青少女的懷孕如何在建制中成為鬼怪
Why Your Pregnancy Scares me? A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Teen Pregancy
作者 商銘峻
Shang, Ming-Chung
貢獻者 楊佩榮
Yang, Pei-Jung
商銘峻
Shang, Ming-Chung
關鍵詞 青少女懷孕
青少年
母職
建制民族誌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6-Jul-2023 16:35:51 (UTC+8)
摘要 「妳怎麼又懷孕了?以妳們現在的狀況,真的可以把孩子照顧好嗎?」在青少女懷孕的工作中,得知個案再次懷孕的消息時,往往浮上我內心的第一個念頭都是承載著憂慮的,社工們彷彿別上陰陽眼一般,將眼前的懷孕青少女們視為鬼怪,這份感受也形成一份斷裂(disjuncture),阻擋社工與青少女靠近。
此論文透過建制民族誌作為研究取徑與視框,期待清晰地看見建制的複雜,進而認識自己是如何被建制給編派與使用,從中找到得以解放的位置與實踐知識。本研究邀請五位青少女懷孕服務中的實務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另透析工作所使用的文本(text)以及研究者在田野中的觀察與實務經驗。
研究發現,青少女懷孕服務從對外廣發的文宣、宣導中強調的情感教育與自我保護,到直接服務所使用的表格工具抑或是針對服務對象辦理的團體內容,無處不蘊含著建制中認為「青少女不適合成為母親」的意志與價值觀,明顯影響了社工的工作目標與方法。
儘管建制魔咒龐大且無所不在,然而這並不代表身處其中的我們無能為力,跟隨研究的進展,我也逐步看清建制的輪廓與運作邏輯,進而長出「雙瞳」一般的視框重新回看自己在青少女懷孕工作中的姿態與目的,如此的自問和自覺便是一份對於建制提出不服從與反抗的行動。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2003)。〈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1,143-183。
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與簡憶鈴(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原作者: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 Larua Epstein)。臺
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自主=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王增勇、郭婉盈(2008)。〈建制民族誌:勾勒在地權力地圖的社會探究〉,周平、蔡宏政(主編),《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頁27-44。高雄:復文。
王增勇(2012)。〈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楊國樞、瞿海
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313-344。臺北:東華。
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原作者:M. L. Campbell& F. Gregor)。臺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2)。
王增勇(2013)。〈當考試成為社工的緊窟咒:社工師考試現形記〉,《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2,203-224。
王增勇、梁莉芳(主編)(2020)。《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第一版)。新北:群學。
王淑芬(2007)。《從女性主義觀點看未成年懷孕女性性別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慶(2005)。〈我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歷史制度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9,52-65。
王淑華(2016)。《國中時期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個案研究》。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珮薰(2018)。《自主或保護?特教老師面對成年學生情慾之兩難》。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琦、卓翊安、周巧茵(2020)。《未成年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成效檢討計畫》。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研究計劃。
方昱(2009)。〈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83-99。
甘炳光(2010)。〈回歸信念〉,甘炳光(主編),《回歸信念—社工信念的實踐》,頁36-45。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全國法規資料庫(1979)。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4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優生保健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1a)。中華民國民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1b)。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性別平等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23
李德芬、林美珍(2008)。〈探討懷孕青少女對懷孕事件之經驗感受〉,《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31-59。
何春蕤(2005)。〈從反對人口販賣到全面社會規訓:臺灣兒少NGO的牧世大業〉,《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1-42。
羽茜(2019)。《媽媽的自由》。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瑜瑾(2005)。〈社會服務民營化對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影響-以臺北市社會福利機構為案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8,90-108。
汪淑娟(2005)。〈悲傷小媽媽?再看青少女生育問題〉,《臺灣醫學人文期刊》,6(1&2),167-182。
汪淑娟(2012)。〈青少女生育,有什麼問題?〉,《臺灣醫學人文期刊》,13(1&2),141-156。
呂嘉惠(2020)。《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新北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
吳月美(2008)。《在社工實踐中我對權力結構的詮釋與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小文(2013)。《未成年未婚懷孕母親之親職經驗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玲、陳國彥(2016)。〈青少女懷孕問題及生育決定之探討〉,《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2(1),1-17。
吳忻穎(2013)。《性自主法益之研究—以兒童及青少年之性自主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韋霆(2020)。《經歷未升學未就業狀態青少年生涯目標發展歷程探究:正向青少年發展觀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第二版)。臺北:五南。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工學刊》,22,153-196。
林萬億(2000)。〈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1980 年代以來的臺灣經驗〉,蕭新煌、林國明(主編),《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71-134。臺北:巨流。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臺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發展季刊》,121,199-233。
林萬億(2021)。〈臺灣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頁1-28。臺北:巨流。
林保宏(2019)。〈台南女童虐死…17歲小媽媽怕被關冷血表姊提:剁一剁〉,TVBS新聞網。取自https://news.tvbs.com.tw/local/1129428
林靜儀(2016)。〈臨床經驗談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4,47-51。
林歆恩(2013)。《新自由主義下的社工自不自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周月清(200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危機與轉機―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9,90-125。
周雅容(2008)。〈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61-80。臺北:巨流。
郭靜晃(2008)。《兒童少年與家庭社會工作》。臺北:揚智文化。
郭志南(2013)。〈考不上證照的「他者」異議 誰是「社工」?又誰的「專業/專精」?〉,《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2,267-285。
郭姵妤(2014)。〈阿珠上班去:建制論述中消失的「人」〉,《社會分析》,9,151-176。
柯青宜(2012)。《臺灣青少女孕婦妊娠健康與醫療照顧利用之社經別分析》。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侯建州(2012)。〈社會工作師專業證照發展之檢視:機會與反思〉,《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1-17。
侯建州、黃源協(2012)。〈專業主義vs.管理主義:英國社會工作歷史的檢視〉,《臺灣社工學刊》,10,1-46。
侯淑茹(2019)。〈「青春的終曲,親職的序曲?」淺談小爸媽的強制親職教育實務現況〉,《社區發展季刊》,167,31-39。
胡幼慧(2008a)。〈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133-144。臺北:巨流。
胡幼慧(2008b)。〈焦點團體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185-196。臺北:巨流。
施子惠(2017)。《一位自閉兒母親母職經驗之敘說研究戰勝自閉症擁抱星世界》。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190-196。
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臺北:松慧。
教育部(2021)。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6539
莫藜藜(2007)。〈臺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20,30-47。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5,201-265。
唐睿檥(2017)。《兒少通報系統如何產出「罪犯」:性/別與階級的交織分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
陳武雄(1997)。〈我國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具體作法與政策發展〉,《社區發展季刊》,80,4-9。
陳莉莉、陳信昭(2006)。〈青少女懷孕生育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43,38-44。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秋山(譯)(2008)。《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原作者:Ming-sum Tsui)。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5)
陳婷玉(2010)。〈當媽媽真好?-流行婦幼雜誌的母職再現〉,《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6,33-86。
陳美磬(2011)。《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幃(2012)。《「母乳最好」?婦女餵哺母乳的建制民族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青(2017)。《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班碩士論文。
陳正芬、王增勇(2017)。〈正式與非正式照顧的協作:探討家庭外籍看護工進入護理之家的現象〉,《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5,137-182。
陳雅慧(2017)。《我國降低投票年齡的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宏(2019)。《非預期懷孕青少女母職角色實踐之研究》。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陳奕中(2019)。《製造「狀況穩定」的少女─ 性剝削安置機構「親子假」的建
制民族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燕、張允閎(2011年11月)。〈臺灣社會工作倫理教育的現況與發展〉,「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行動與展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
秦燕(201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本土模型的構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233-262。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許雅荃(2016)。《年輕媽媽的壓迫與突破:母職的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可依(2016)。《家暴社工,我們為什麼要「演戲」?-家暴安全網的建制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符雅筑(2019)。《誰評價我的婚姻?離婚女性進入家事訴訟的建制民族誌初探》。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靜(2008)。《中學教師處理青少年懷孕事件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勝堯(2013)。《潛水鐘與蝴蝶:尋找遺失的社會工作拼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曉霞、曹宜蓁(2014)。《花蓮縣未成年懷孕處遇服務策略之研究》。花蓮縣政府委託研究計劃。
莊舒涵(2020)。《當被罵成為日常─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個案管理員之建
制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宜蓁 (2010)。《青少年伴侶經歷未成年生育事件歷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班。
黃培潔(2014)。《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黃培潔、古允文(2014)。〈在思考臺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129-154。
黃嘉綺(2022)。《以建制民族誌初探一線家暴防治後追社工服務有離婚議題受
暴者之工作處境─以勵馨承辦新北市親密關係暴力保護服務方案為例》。國
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婉若、王增勇(2017)。〈「我和案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合意性行為青少女自我保護服務之建制民族誌分析〉,《臺灣社會學刊》,55,227-273。
傳瓊瑤、陸振翮、吳欣玫、王銘賢、陳淑貞(1999)。〈青少女懷孕發生低出生體重與早產的危險性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3),228-234。
葉大華(2001)。〈臺灣囝仔「性」福嗎?〉,《新使者雜誌》,64,5-8。
葉大華(2005)。〈陷落在募款與案主權益夾縫中,左右為難的青少年福利工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211-216。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齊力與林本
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 1-20。嘉義:南華社教所。
詹火生(2007)。〈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2,21-29。
詹火生(2011)。〈建國百年我國社會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1,81-92。
劉淑瓊、呂立(2017)。《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分析研究》。衛生福利部保護司委託研究。
鄧思文(2012)。《性交易法制的社會控制意涵:性自主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惠(2012)。《社工師的期待與現實:以社團法人臺中市社工師公會會員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珍(2016)。《我敘說、我實踐、我的母職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美蓮(2020)。〈解構理想母職圖像──從社會安全網反思「指責母親」論述的文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71,324-341。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未成年懷孕服務資源手冊〉,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328
4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脆弱家庭開案服務指標〉,取自:https://topics.mohw.gov.tw/SS/cp-4531-50117-204.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未滿20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209&pid=9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1)。〈110至 113 年度「周產期高風險孕產婦兒 追蹤關懷計畫」〉,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47&pid=11707
勵馨基金會(2002)。《美麗馨世界》(第一版)。臺北:勵馨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2019)。〈服務成果報告〉,勵馨基金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5)。〈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魏靜慧(2016)。《媽媽是我的「工作」:全職媽媽的母職經驗與實作》。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偉先(2019)。〈建制民族誌「為何」書寫?--探索建制民族誌的系譜、方法
特質與挑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2,147-170。
鍾莉莉(2021)。《社工在社福機構募款社會認同之研究》。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簡春安(2004)。〈社會工作歷史發展與台灣社會工作本土化之分析〉,《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45-71。
羅家玲(2012)。〈我是母親?!少女母親的母職經驗與自我轉化之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7,1-23。
羅斤汎(2013)。《青少女所生嬰兒(六個月大)對醫療利用率之相關探討-臺灣出生世代研究結果》。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臺灣社會學》,27,97-140。
顏郁潔(2020)。《特殊兒童母親母職實踐經驗與自我轉化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163-184。臺北:巨流。
二、英文文獻
Breheny, M., & Stephens, C. (2007).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Health professionals’ constructions of adolescence and motherhood.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4, 112-124.
Knott, C., & Scragg, T. (2010). Reflective practice revisited. Reflective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pp.1-12). Exter: Learning Matters Ltd.
Wei, M.C., Wu, M.H., Huang, Y.C., Wang, S.T., Hsu, C.C. (2001).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Contraception-Hospital Cases in Tainan City, Tzu Chi Medicine Journal, 13(1), 23-29.
Wilson, H., & Huntington, A. (2006). Deviant(m)other:The construction of teenage motherhood in contemporary discours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35(1), 59-76.
Weed, K., & Nicholson, J.S. (2015). Differential social evaluation of pregnant teens, teen mothers and teen father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0(1),1-1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108264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64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佩榮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Yang, Pei-Ju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商銘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Shang, Ming-Chu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商銘峻zh_TW
dc.creator (作者) Shang, Ming-Chu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Jul-2023 16:35:51 (UTC+8)-
dc.date.available 6-Jul-2023 16:35: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Jul-2023 16:35: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264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581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工作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264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妳怎麼又懷孕了?以妳們現在的狀況,真的可以把孩子照顧好嗎?」在青少女懷孕的工作中,得知個案再次懷孕的消息時,往往浮上我內心的第一個念頭都是承載著憂慮的,社工們彷彿別上陰陽眼一般,將眼前的懷孕青少女們視為鬼怪,這份感受也形成一份斷裂(disjuncture),阻擋社工與青少女靠近。
此論文透過建制民族誌作為研究取徑與視框,期待清晰地看見建制的複雜,進而認識自己是如何被建制給編派與使用,從中找到得以解放的位置與實踐知識。本研究邀請五位青少女懷孕服務中的實務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另透析工作所使用的文本(text)以及研究者在田野中的觀察與實務經驗。
研究發現,青少女懷孕服務從對外廣發的文宣、宣導中強調的情感教育與自我保護,到直接服務所使用的表格工具抑或是針對服務對象辦理的團體內容,無處不蘊含著建制中認為「青少女不適合成為母親」的意志與價值觀,明顯影響了社工的工作目標與方法。
儘管建制魔咒龐大且無所不在,然而這並不代表身處其中的我們無能為力,跟隨研究的進展,我也逐步看清建制的輪廓與運作邏輯,進而長出「雙瞳」一般的視框重新回看自己在青少女懷孕工作中的姿態與目的,如此的自問和自覺便是一份對於建制提出不服從與反抗的行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8
第一節 研究緣起...8
第二節 問題意識...11
第三節 研究問題...13
第四節 研究目的...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15
第一節 「青少女」x「母親」:一抹不被祝福的斜槓...15
第二節 「陰陽眼」的鑄匠:社會工作專業的建制與影響...24
第三節 識讀魔咒:拆解青少女懷孕服務網絡...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點燈:將鬼怪看回常人的建制民族誌...46
第二節 尋找識鬼人:研究田野與研究參與者...49
第三節 拾火:如何開展建制民族誌...51
第四節 結界: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55
第四章 建制視框下,「高風險」的母親與「走偏」的少女...59
第一節 兩條線之後,失去自由的少女們...60
第二節 妳可能不會是一個好媽媽...69
第三節 妳的身體不是妳的身體...85
第四節 接下來,妳得做一個優秀的青少女母親...90
第五章 助人還是束人?在建制中掙扎扭動的青少女懷孕社工...95
第一節 我怎麼會和妳無話可說?...95
第二節 建制如何讓懷孕青少女成為鬼怪?...105
第六章 跟隨還是對抗?在建制中活著的我們,解放是否可能?...115
第一節 建制,難以識破的魔咒...116
第二節 雙瞳:後論文的觀與行...123
第三節 關於未來:問號會是解放的開始...125
參考文獻...128
附錄...138
zh_TW
dc.format.extent 454418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264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青少女懷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青少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建制民族誌zh_TW
dc.title (題名) 妳的懷孕,是我的憂懼:青少女的懷孕如何在建制中成為鬼怪zh_TW
dc.title (題名) Why Your Pregnancy Scares me? A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Teen Preganc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增勇(2003)。〈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1,143-183。
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與簡憶鈴(譯)(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原作者:Adrienne S. Chambon, Allan Irving & Larua Epstein)。臺
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9)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自主=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王增勇、郭婉盈(2008)。〈建制民族誌:勾勒在地權力地圖的社會探究〉,周平、蔡宏政(主編),《日常生活的質性研究》,頁27-44。高雄:復文。
王增勇(2012)。〈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楊國樞、瞿海
源、畢恆達(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第二版),頁313-344。臺北:東華。
王增勇、唐文慧、陳伯偉、許甘霖、徐畢卿、陳志軒、梁莉芳(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原作者:M. L. Campbell& F. Gregor)。臺北:群學。(原著出版年:2002)。
王增勇(2013)。〈當考試成為社工的緊窟咒:社工師考試現形記〉,《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2,203-224。
王增勇、梁莉芳(主編)(2020)。《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第一版)。新北:群學。
王淑芬(2007)。《從女性主義觀點看未成年懷孕女性性別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慶(2005)。〈我國老人福利政策的歷史制度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9,52-65。
王淑華(2016)。《國中時期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個案研究》。臺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珮薰(2018)。《自主或保護?特教老師面對成年學生情慾之兩難》。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慧琦、卓翊安、周巧茵(2020)。《未成年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成效檢討計畫》。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研究計劃。
方昱(2009)。〈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83-99。
甘炳光(2010)。〈回歸信念〉,甘炳光(主編),《回歸信念—社工信念的實踐》,頁36-45。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全國法規資料庫(1979)。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Y000004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優生保健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1a)。中華民國民法,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1b)。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取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5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2)。性別平等教育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23
李德芬、林美珍(2008)。〈探討懷孕青少女對懷孕事件之經驗感受〉,《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5,31-59。
何春蕤(2005)。〈從反對人口販賣到全面社會規訓:臺灣兒少NGO的牧世大業〉,《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1-42。
羽茜(2019)。《媽媽的自由》。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邱瑜瑾(2005)。〈社會服務民營化對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影響-以臺北市社會福利機構為案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8,90-108。
汪淑娟(2005)。〈悲傷小媽媽?再看青少女生育問題〉,《臺灣醫學人文期刊》,6(1&2),167-182。
汪淑娟(2012)。〈青少女生育,有什麼問題?〉,《臺灣醫學人文期刊》,13(1&2),141-156。
呂嘉惠(2020)。《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新北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
吳月美(2008)。《在社工實踐中我對權力結構的詮釋與反思》。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小文(2013)。《未成年未婚懷孕母親之親職經驗探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玲、陳國彥(2016)。〈青少女懷孕問題及生育決定之探討〉,《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2(1),1-17。
吳忻穎(2013)。《性自主法益之研究—以兒童及青少年之性自主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韋霆(2020)。《經歷未升學未就業狀態青少年生涯目標發展歷程探究:正向青少年發展觀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第二版)。臺北:五南。
林萬億(2010)。〈我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後專業主義的課題〉。《臺大社工學刊》,22,153-196。
林萬億(2000)。〈社會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1980 年代以來的臺灣經驗〉,蕭新煌、林國明(主編),《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71-134。臺北:巨流。
林萬億、沈詩涵(2008)。〈邁向專精之路:臺灣社會工作的下一步?〉,《社區發展季刊》,121,199-233。
林萬億(2021)。〈臺灣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頁1-28。臺北:巨流。
林保宏(2019)。〈台南女童虐死…17歲小媽媽怕被關冷血表姊提:剁一剁〉,TVBS新聞網。取自https://news.tvbs.com.tw/local/1129428
林靜儀(2016)。〈臨床經驗談青少女非預期懷孕〉,《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4,47-51。
林歆恩(2013)。《新自由主義下的社工自不自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周月清(200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危機與轉機―社會工作教育與實務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9,90-125。
周雅容(2008)。〈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61-80。臺北:巨流。
郭靜晃(2008)。《兒童少年與家庭社會工作》。臺北:揚智文化。
郭志南(2013)。〈考不上證照的「他者」異議 誰是「社工」?又誰的「專業/專精」?〉,《臺灣社會研究季刊》,92,267-285。
郭姵妤(2014)。〈阿珠上班去:建制論述中消失的「人」〉,《社會分析》,9,151-176。
柯青宜(2012)。《臺灣青少女孕婦妊娠健康與醫療照顧利用之社經別分析》。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論文。
侯建州(2012)。〈社會工作師專業證照發展之檢視:機會與反思〉,《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1-17。
侯建州、黃源協(2012)。〈專業主義vs.管理主義:英國社會工作歷史的檢視〉,《臺灣社工學刊》,10,1-46。
侯淑茹(2019)。〈「青春的終曲,親職的序曲?」淺談小爸媽的強制親職教育實務現況〉,《社區發展季刊》,167,31-39。
胡幼慧(2008a)。〈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133-144。臺北:巨流。
胡幼慧(2008b)。〈焦點團體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185-196。臺北:巨流。
施子惠(2017)。《一位自閉兒母親母職經驗之敘說研究戰勝自閉症擁抱星世界》。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190-196。
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臺北:松慧。
教育部(2021)。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取自: https://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36539
莫藜藜(2007)。〈臺灣社會工作學科教育的發展與變革的需求〉,《社區發展季刊》,120,30-47。
唐文慧(2011)。〈為何職業婦女決定離職?結構限制下的母職認同與實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5,201-265。
唐睿檥(2017)。《兒少通報系統如何產出「罪犯」:性/別與階級的交織分析》。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
陳武雄(1997)。〈我國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的具體作法與政策發展〉,《社區發展季刊》,80,4-9。
陳莉莉、陳信昭(2006)。〈青少女懷孕生育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43,38-44。
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秋山(譯)(2008)。《社會工作督導:脈絡與概念》(原作者:Ming-sum Tsui)。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2005)
陳婷玉(2010)。〈當媽媽真好?-流行婦幼雜誌的母職再現〉,《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6,33-86。
陳美磬(2011)。《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幃(2012)。《「母乳最好」?婦女餵哺母乳的建制民族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青(2017)。《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課程與教學碩專班碩士論文。
陳正芬、王增勇(2017)。〈正式與非正式照顧的協作:探討家庭外籍看護工進入護理之家的現象〉,《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5,137-182。
陳雅慧(2017)。《我國降低投票年齡的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俊宏(2019)。《非預期懷孕青少女母職角色實踐之研究》。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陳奕中(2019)。《製造「狀況穩定」的少女─ 性剝削安置機構「親子假」的建
制民族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燕、張允閎(2011年11月)。〈臺灣社會工作倫理教育的現況與發展〉,「社會工作與社會發展:行動與展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
秦燕(201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本土模型的構思〉,《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233-262。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許雅荃(2016)。《年輕媽媽的壓迫與突破:母職的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可依(2016)。《家暴社工,我們為什麼要「演戲」?-家暴安全網的建制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符雅筑(2019)。《誰評價我的婚姻?離婚女性進入家事訴訟的建制民族誌初探》。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靜(2008)。《中學教師處理青少年懷孕事件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勝堯(2013)。《潛水鐘與蝴蝶:尋找遺失的社會工作拼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曉霞、曹宜蓁(2014)。《花蓮縣未成年懷孕處遇服務策略之研究》。花蓮縣政府委託研究計劃。
莊舒涵(2020)。《當被罵成為日常─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個案管理員之建
制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宜蓁 (2010)。《青少年伴侶經歷未成年生育事件歷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班。
黃培潔(2014)。《臺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黃培潔、古允文(2014)。〈在思考臺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7,129-154。
黃嘉綺(2022)。《以建制民族誌初探一線家暴防治後追社工服務有離婚議題受
暴者之工作處境─以勵馨承辦新北市親密關係暴力保護服務方案為例》。國
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婉若、王增勇(2017)。〈「我和案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合意性行為青少女自我保護服務之建制民族誌分析〉,《臺灣社會學刊》,55,227-273。
傳瓊瑤、陸振翮、吳欣玫、王銘賢、陳淑貞(1999)。〈青少女懷孕發生低出生體重與早產的危險性探討〉,《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3),228-234。
葉大華(2001)。〈臺灣囝仔「性」福嗎?〉,《新使者雜誌》,64,5-8。
葉大華(2005)。〈陷落在募款與案主權益夾縫中,左右為難的青少年福利工作〉,《臺灣社會研究季刊》,59,211-216。
鄒川雄(2003)。〈生活世界與默會知識:詮釋學觀點的質性研究〉,齊力與林本
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 1-20。嘉義:南華社教所。
詹火生(2007)。〈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經驗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2,21-29。
詹火生(2011)。〈建國百年我國社會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1,81-92。
劉淑瓊、呂立(2017)。《重大兒童及少年虐待事件分析研究》。衛生福利部保護司委託研究。
鄧思文(2012)。《性交易法制的社會控制意涵:性自主的考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惠(2012)。《社工師的期待與現實:以社團法人臺中市社工師公會會員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珍(2016)。《我敘說、我實踐、我的母職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美蓮(2020)。〈解構理想母職圖像──從社會安全網反思「指責母親」論述的文化意涵〉,《社區發展季刊》,171,324-341。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19)。〈未成年懷孕服務資源手冊〉,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48&pid=328
4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0)。〈脆弱家庭開案服務指標〉,取自:https://topics.mohw.gov.tw/SS/cp-4531-50117-204.html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2021)。〈未滿20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209&pid=9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21)。〈110至 113 年度「周產期高風險孕產婦兒 追蹤關懷計畫」〉,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047&pid=11707
勵馨基金會(2002)。《美麗馨世界》(第一版)。臺北:勵馨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2019)。〈服務成果報告〉,勵馨基金會。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5)。〈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魏靜慧(2016)。《媽媽是我的「工作」:全職媽媽的母職經驗與實作》。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齊偉先(2019)。〈建制民族誌「為何」書寫?--探索建制民族誌的系譜、方法
特質與挑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12,147-170。
鍾莉莉(2021)。《社工在社福機構募款社會認同之研究》。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簡春安(2004)。〈社會工作歷史發展與台灣社會工作本土化之分析〉,《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45-71。
羅家玲(2012)。〈我是母親?!少女母親的母職經驗與自我轉化之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7,1-23。
羅斤汎(2013)。《青少女所生嬰兒(六個月大)對醫療利用率之相關探討-臺灣出生世代研究結果》。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臺灣社會學》,27,97-140。
顏郁潔(2020)。《特殊兒童母親母職實踐經驗與自我轉化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祥鸞(2008)。〈參與觀察法〉,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頁163-184。臺北:巨流。
二、英文文獻
Breheny, M., & Stephens, C. (2007).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Health professionals’ constructions of adolescence and motherhood.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4, 112-124.
Knott, C., & Scragg, T. (2010). Reflective practice revisited. Reflective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pp.1-12). Exter: Learning Matters Ltd.
Wei, M.C., Wu, M.H., Huang, Y.C., Wang, S.T., Hsu, C.C. (2001).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Contraception-Hospital Cases in Tainan City, Tzu Chi Medicine Journal, 13(1), 23-29.
Wilson, H., & Huntington, A. (2006). Deviant(m)other:The construction of teenage motherhood in contemporary discours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35(1), 59-76.
Weed, K., & Nicholson, J.S. (2015). Differential social evaluation of pregnant teens, teen mothers and teen father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and Youth, 20(1),1-1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