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政治、科技與兩岸關係:2016-2022傳播「政策」報導與評論之分析
Politics, Technologie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Reporting and Commenting on Communication ‘Policies’, 2016-2022
作者 吳紫瑀
Wu, Tzu-Yu
貢獻者 馮建三
Feng, Chien-San
吳紫瑀
Wu, Tzu-Yu
關鍵詞 傳播「政策」
論述分析
兩岸關係
宣傳模式
communication ‘policies’
discourse analysis
cross-strait relations
propaganda model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3:51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析《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並旁及網路媒體,探討它們在報導與評論2016年至2022年的傳播「政策」時,若從政治、科技與兩岸關係等三面向切入討論,會如何呈現,比較其異同,指出媒體未談及的內容,並解釋其表現異同的原因。
  實際分析的共有七個議題,包含:文策院創設、國際影音平台、公視董事改選、OTT納管、新聞議價法、數位中介服務法與愛奇藝是否納管。研究發現,三報在報導傳播「政策」相關新聞與評論時,受消息來源與媒體本身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影響很深,但在關鍵時刻,個別媒體企業本身的利益會具有最大的影響力。雖《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態度較為相近,然而談論的層次、呈現的選擇、論述的力道等還是會有不同的表現,相較之下《自由時報》與兩報有著較大的差異,只有在政治上沒有歧異、或未涉及政治立場表態的議題,三報才有可能出現論調較為一致的情況。此外,網路媒體的內容多不會超越三報所談,但依然豐富了相關論述。
  媒體在呈現不同意義面向的傳播「政策」議題時,也會有所差異:以「政策」的政治意涵分析的議題主要談及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從科技面向切入的議題以討論立法方向與草案條文為多,而兩岸關係面向會因各報對兩岸關係的想像而有所不同。最常被忽略的是關於經費與預算多寡的議題,產業本身的困境或問題也常在不同立場的爭辯下被淡化處理。
The study analyzes how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Liberty Times, and online media reported and commented on communication ‘policies’, discussing form the thre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politics, technologie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from 2016 to 2022. Furthermore, the study compar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o point out what these media have not talked about, and even 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y used the same or different ways to show the news.
The actual analysis consists of seven issue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TaiwanPlus, the re-election of PTS’s directors, trying to regulate OTT TV, news bargaining law, Digital Intermediary Service Act, and whether iQiYi would be regulate or not.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ources and the media’s standpoi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would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elements when the three Taiwanese main newspapers reported and commented upon communication ‘policies’. However, individual media company’s own interests would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at crucial moments. Though China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presented the similar position, they had different performances on the level of discussion, the choice of the presentation, the power of the discourse, and so on. In contrast, Liberty Times has a huge difference from others. Only when there weren’t any differences in politics, or the issue wasn’t about showing political standpoints, the three main newspapers might have a more consistent argument. Furthermore, the content of online media would not be more than what the three main newspapers have showed, but they would still enrich the relevant discussions.
The media differed in presenting different meaning aspects of issues. For instance, the issues about politics meaning aspect mostly focused on the government’s action and inaction. In addition, the issues of technologies meaning aspect put more focused on law-makers’ ideas and legal texts proper. However, each media has different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due to the different imagination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sides, the issues that ignored by the media most is the amount of funds and budgets. The predicament or problem of the industry itself is also often diluted under the debate of different positions.
參考文獻 NCC(2022)。《110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22030/5459_47261_220308_1.pdf
公共電視策略研發部(2007)。《追求共好:新世紀全球公共廣電服務》。台北:麗文。
文化部(2022年8月25日)。〈文化部112年度預算 大幅成長20% 創歷史新高〉,取自文化部官網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47618.html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年5月)。《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取自https://reurl.cc/MRv1vp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高雄:巨流。
丘忠融(2013年6月27日)。〈從董事難產 看公視的政治問題〉,《人間福報》取自。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10635
丘忠融(2015)。《公共領域的公共再現:公視報紙報導與評論之分析》。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方瑋晨(2020年7月23日)。〈除中資色彩之外,大型OTT業者管制目的不明!OTT專法草案仍有疑義〉,《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767962?redirect=1
主筆室(2021年9月20日)。〈風評:政院指定董事長,寫下「公共電視」笑話篇〉,《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946249?mode=whole
江元閔(2009)。《國內報紙如何形塑「中國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江雅綺(2021年2月22日)。〈江雅綺/「新聞有價」之戰,臉書祭封殺、Google為何願意對澳洲讓步?〉,《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why-google-caved-to-australia-news-media-bargaining-code
艾瑋昂(2019年12月15日)。〈艾瑋昂:無國界記者至總統候選人的公開信〉,《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91215/MYEAKV6NSE7ASK5Z62RV2CAPZU/
朱孟庠(2020年11月24日)。〈嚴肅面對紅媒造成的國安問題〉,《自由時報》,A20版。
李瞻、祝基瀅(1986年8月30日)。《我國未來傳播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翁秀琪、李金銓《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519-553。台北:澄社。
李佳霓(2019)。《從語藝批評觀點分析「惠台三十一項政策」之相關報導》。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吳筑怡(2018)。《台灣主要報紙塑造公共電視形象之研究:以《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進利(2020)。《蔡英文時期的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2016-2020)》。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吳炳毅(2022年6月20日)。〈年耗十億、月訪客不到十萬,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為何走不出去?〉,《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7775/fullpage
呂委弦(2020)。《蔡英文時期的大陸政策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2016-2020)》。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晏慈(2022年7月21日)。〈文策院投資BL劇在陸平台獨播惹議 賴品妤轟「這點」令人質疑〉,《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721/2299518.htm
沈聿德譯(2021)。《製造共識:媒體政治經濟學》。新北:遠足。(原書Herman, E. 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林毓芝(2004)。《《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11)。〈節制私人資本、護衛公共責任:南韓電視體制的演進〉,《新聞學研究》,107:1-45。
林育綾(2020年4月15日)。〈追劇總有天會追完!藝文工作者盼繼續生產:我們不要長期紓困補助〉,《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415/1691915.htm
林政忠(2021年2月25日)。〈國際影音平台將攤牌 2關鍵牽動10億爭奪戰
公視的節目主導權、中央社的製播能力 決定誰出線〉,《聯合報》,A2版。
林運鴻(2021年5月11日)。〈無視本土,空談國際:CCC爭議後,反思文策院的「文創」經營路線〉,《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617/5448698
林照真(2022)。〈臺灣報紙受平台科技影響:新聞與民主的警訊〉,《傳播文化與政治》,16: 139-163。
林照真(2022年10月9日)。〈林照真專欄/反對網路管制的感性與理性〉,《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23
〈表演團體訴苦 馬:文化預算4%〉(2008年2月23日)。《人間福報》。取自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75729
邱家宜(2020年7月27日)。〈邱家宜/放任「親信政治」哪來「一臂之遙」:公視國際頻道風波解讀〉,《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4733424
洪貞玲(2009)。〈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後?無線電視所有權的演變與規範〉,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翁秀琪、李金銓《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77-102。台北:澄社。
洪貞玲(2020年9月1日)。〈針對愛奇藝?NCC前委員洪貞玲談「OTT專法」到底管什麼〉,《娛樂重擊》,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6451
范立達(2020年9月4日)。〈歐銻銻董事長范立達:扼住了一家台灣代理商之後?〉,《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01040?redirect=1
范立達(2020年9月4日)。〈OTT專法》歐銻銻董事長范立達:OTT專法舉世獨創 充滿原創性!〉,《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01164?redirect=1
〈重返白色恐怖〉,(2022年2月20日)。《中國時報》,A11版。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 究》,58:85-111。
倪炎元(2000年6月)。〈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2000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北市深坑。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新 北市:韋伯文化。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與Norman Fairclough的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1(2):83-97。
倪炎元(2018)。《論述研究與傳播議題分析》。台北:五南。
夏珍(2022年7月1日)。〈夏珍專欄:非管不可之「數位東廠」降臨?〉,《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404099?mode=whole
徐子苓(2023年2月15日)。〈新聞議價勞方首度發聲:第一線媒體工作者受傷慘重〉,《自由時報》。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12386
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2000)。《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6:教育文化傳播》。台北市: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
陳韜文(2004)。〈社會互信與專業主義的貧乏:對台灣大選的觀察〉,《中華傳播學會》,5:11-14。
陳美靜(2010)。《國家作為與不作為—1949-2010台灣公眾視聽政策的發展樣貌與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珮瑜(2021年5月4日)。〈澳洲媒體跟臉書大戰,關臺灣媒體什麼事?〉,《READr》。取自https://www.readr.tw/post/2561
陳世昌(2021年8月31日)。〈NCC數位平臺與廣電新聞議價爭議諮詢會獲共識 內容應獲合理回饋〉,《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068932?redirect=1
陳國樑(2021年11月26日)。〈三環馬戲的全球稅改〉,《聯合報》,A8版。
陳國樑(2021年12月30日)。〈全球稅改的兩支柱大戲〉,《聯合報》,A8版。
陳沛皓(2022)。《陸籍子女、港澳陸生返台事件之新聞論述分析: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的新冠疫情報導與評論》。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陳炳宏(2022年5月10日)。〈宏論媒觀點/選出公廣董監事 公、華視問題就解決了?〉,《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25
陳怡靜(2022年6月30日)。〈法國安古蘭漫畫節亞洲區藝術總監法舒婁:台漫缺乏一個現象級的作品〉,《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comic-new-era-interview-fausto-fasulo
陳國樑(2022年7月19日)。〈全球稅改的四個對策〉,《聯合報》,A7版。
陳憶寧(2022年10月8日)。〈陳憶寧專欄/沒有人會贏的管制: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與言論自由困境〉,《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18
陳衍任(2022年12月21日)。〈新聞稿四:國內媒體公學會提立法課徵平台數位稅 學者:不符國際稅改趨勢〉,《新聞民主與平台議價論壇》。取自https://reurl.cc/n7oz8X
陳炳宏(2022年10月10日)。〈宏論媒觀點/行政院不續推《數位中介服務法》,然後呢?〉,《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25
張明貴譯(2005)。《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原則》。台北:五南。(原書 Gerston, L. N. (2004). Public Policy Making: Process and Principles. Armonk, NY: M. E. Sharpe.)
張芷雁(2009)。《從報紙新聞看中國大陸商品形象—以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郭秋雯(2017)。〈韓國文化內容產業中介組織設置現況-以行政法人「韓國內容振興院(KOCCA)」為例〉,《文化越界》,2(3):49-71。
郭嫚容(2019)。〈治理線上影音串流服務—以歐盟《視聽媒體服務指令》修法為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至雲(2020年9月3日)。〈消基會批「愛奇藝條款」配套沒做好 消費者被扣「國家安全」高帽〉,《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903/1800289.htm
陸泗(2020年12月28日)。〈國民黨搞懂《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了嗎?〉,《思想坦克》。取自https://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122803/
許詠翔(2021年10月3日)。〈許詠翔觀點:爛戲拍得多、拍更多,或許就會有台灣的《魷魚遊戲》〉,《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968998?mode=whole
莊貿捷(2021年10月5日)。〈壯大「公廣」路迢迢:在野黨委員對《公視修正案》的抨擊不是太混太瞎,就是其心可議〉,《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918
彭明輝(1997)。〈政經環境與報業經營:以聯合報系為中心的討論〉,《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4:303-330。
彭慧明(2022年8月19日)。〈業者:新法有五大爭議〉,《經濟日報》,A14版。
彭慧明(2022年8月19日)。〈數位中介法說明會 民間批內容模糊 官方不想管就不管 想管就「個案認定」 PTT直言:法令逼我們關站〉,《經濟日報》,A14版。
彭芸(2012)。《NCC與媒介政策—公共利益、規管哲學與實務》,新北:風雲論壇。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翔瑜(2010)。〈教育部文化局之設置及其裁撤(1967-1973)〉,《臺灣文獻》,61(4):259-298。
黃年(2017)。《獻給天然獨: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
黃哲斌(2021年5月14日)。〈臉書該不該付錢給媒體?談科技壟斷下的新聞產業未來〉,《天下獨立評論》。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0837
黃馨慧整理(2021年10月4日)。〈《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33集:公視董事選不出來——文化部修法解決問題?還是黑手操控?〉,《方格子》。取自https://vocus.cc/article/615a8124fd897800010834cc
媒體改造學社(2016)。〈2016年文化與媒體政策倡議書〉,《傳播、文化與政治》,3:181-213。
曾國峰(2022)。〈通傳會「法規影響評估」的運作與限制〉,《中華傳播學刊》,41:119-164。
馮建三(1998)。《大媒體:媒體工業與媒體工人》。台北:元尊。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7:119-139。
馮建三譯(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巨流。(原書 Baker, C. E. (2002).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馮建三、翁秀琪、羅世宏、魏玓、程宗明(2008)。《97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數位匯流後之傳播內容監理政策研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馮建三(2012)。〈匯流年代的通傳會權責:廣電節目的傳輸、生產與使用(代結語)〉,媒改社、劉昌德編(2012),《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建》,頁253-299。高雄市:巨流。
馮建三(2012年2月15日)。〈師法南韓 公廣集團也能揮出強棒〉,《新新聞》,1302期,頁46-48。
馮建三(2014年6月5日)。〈港台面對中國、面對自己的失語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取自https://www.feja.org.tw/39112
馮建三(2016)。《一種新聞史的書寫與建構:台灣報紙為主的涉己報導與評論,1954至今》。(科技部計畫,MOST 105-2410-H-004-096 -)。臺北市: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2019)。《探索21世紀傳播科技、新聞與影視的聯動及其後勢:資料勞動論、創造性毀滅、公共政策與綠色思維》。(科技部計畫,MOST 108-2410-H-004-185-MY2)。臺北市: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2020)。〈分析台灣主要報紙的兩岸新聞與言論:聚焦在《聯合報》(1951-201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5:151-235。
馮建三(2020年6月29日)。〈修正《公視法》五條文 文化部善哉善哉〉。取自媒體改造學社官網http://twmedia.org/archives/2651
馮建三(2022)。〈「超前部屬」新聞的出路:從科技巨投的廣告收入說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1:167-198。
馮賢賢(2020年10月6日)。〈失焦的公視法修法爭議〉,《思想坦克》。取自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10/06/100602
馮賢賢(2022年4月22日)。〈華視跑馬燈風暴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思想坦克》。取自https://reurl.cc/KMKqdj
傅大為、馮建三、李泳泉、李行德、汪宏倫(與談)、郭力昕(主持)(2022)。〈當代公共知識分子:杭士基(Chomsky)座談會〉,《傳播、文化與政治》,16:165-224。
菱傳媒(2022年10月7日)。〈數位中介法民調/57.1%不支持 6成不同意NCC另設專責機構〉,《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4988
楊佳寧(2010)。《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政凱(2022年10月7日)。〈學者評民調/賴祥蔚:下架成網路業者手段 等於直接限縮言論自由〉,《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04
楊政凱(2022年10月7日)。〈學者評民調/王翔郁:「數位中介法」僅限制本土業者 民眾難理解意涵〉,《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05
《傳播、文化與政治》編輯委員會,(2016)。〈編輯室報告:「文化與媒體政策」的回顧與前瞻〉,《傳播、文化與政治》,3:i-vi。
管中祥(2008年7月)。〈非「專業」媒改團體的媒體改革策略與行動意義: 以「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為例〉,「2008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北市淡水。
管中祥(2020年8月5日)。〈管中祥:拿政府錢就要辦政府事?做國際宣傳,媒體如何保持獨立?〉,《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805-opinion-taiwan-public-tv-service/
〈褊狹加懶惰,誰把新大陸變成新中國〉,(2022年2月21日)。《聯合報》,A2版。
德洛瓦(2020年5月17日)。〈無國界記者呼籲蔡總統:台灣迫切需要媒體改革以因應不實資訊問題〉,《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5/article/9448
鄭自隆(2020年7月27日)。〈鄭自隆/就在今天 公視已經穿上「大外宣」的背心〉,《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70543?redirect=1
鄭自隆(2020年7月24日)。〈鄭自隆/公視不可矮化為「大外宣」單位〉,《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68195?redirect=1
劉立行(1999)。〈台灣「亞太媒體中心」計畫—一九九八年的觀察筆記〉,《朝陽學報》,4:163-177。
劉嘉薇(2016)。《台灣民眾的媒體選擇與統獨立場》。台北:五南。
劉俊裕(2018年12月26日)。〈文策院設置條例通過:耶誕節的文化禮物?或茶壺裡的文化風暴?(上)〉,《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954/3559217?fbclid=IwAR2gjNGBNAZUf5Z2r2zV3T3Qgwtza8q8f-w9vvMumqLEzEGK6IvWplJwmGo
劉俊裕(2018年12月26日)。〈文策院設置條例通過:耶誕節的文化禮物?或茶壺裡的文化風暴?(下)〉,《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954/3559237
劉定基(2020),〈試評「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草案」〉,彭芸(主編),《「5G、OTT、匯流」論文集》,頁295-313。新北市:風雲論壇。
劉定基(2021)。〈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彭芸、葉志良編《匯流下組織再造、平台、議題 論文集》,頁71-84。新北市:風雲論壇。
劉昌德、洪貞玲、戴瑜慧、林玉鵬、蔡蕙如譯(2021)。〈公共服務媒體與公共服務網路宣言〉,《傳播、文化與政治》,13:165-174。
賴國洲(1987)。《我國傳播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祥蔚(2021年5月16日)。〈賴祥蔚/CCC創作集擬解散惹議!談文策院踩雷幕後的2½個悲哀〉,《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81949?redirect=1
賴祥蔚(2020年10月13日)。〈賴祥蔚/「大外宣」陸劇《在一起》Youtube熱播,這是不是國安問題?〉,《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30234?redirect=1
賴祥蔚(2022年3月8日)。〈向網路巨擘收費》賴祥蔚/確保公平議價 保障受網路平台壓制的媒體〉,《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203183#ixzz7tw4uaiQj
賴祥蔚(2022年8月19日)。〈賴祥蔚觀點:要求網路業者審查內容不如落實實名制〉,《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478541?kw=%E6%95%B8%E4%BD%8D%E4%B8%AD%E4%BB%8B%E6%9C%8D%E5%8B%99%E6%B3%95&pi=5
錢震宇(2003)。《檢視台灣報紙兩岸政治新聞的脈絡與演變—以李登輝執政時期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婷方(2014)。《台灣傳播政策產出之動力:解嚴後廣電媒體所有權監管政策變遷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君容(2015)。《媒體「涉己事務」新聞報導規範之研究—台灣四報之「走路 工事件」報導比較分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盧俊偉(2019年11月13日)。〈名家論壇》盧俊偉/對文策院成立後的期待〉,《NOWnews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3752866
戴伯芬(2007)。〈無法執法與有效放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論分析(1983-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169-201。
戴相熙(2019)。《蔡英文時期的兩岸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2019-2019)》。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戴瑜慧(2020年8月21日)。〈愛奇藝背後的審查與監控之手〉,《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21/HLXXNCS3X5EXNHVD2FCFW3W4MI/
瞿海源(2013)。《國會及電視媒體改革建議案》。高雄:巨流。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份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317-330。
魏玓(2010)。〈不跟傳媒玩同一場遊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341-347。
魏玓、林麗雲(2012)。〈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媒改社、劉昌德編(2012),《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建》,頁1-30。高雄市:巨流。
魏玓(2019)。〈「萬惡」電視何以誕生?臺灣有線電視生成階段(1980-1993)的重新檢視〉,《新聞學研究》,139:1-40。
簡恒宇(2021年2月22日)。〈加拿大跟進澳洲》要求臉書、谷歌付費給媒體 學者憂反讓社群平台大到不能倒〉,《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492609
鄺穎華(2021年2月26日)。〈從宣戰到和解:澳洲政府 VS 科技巨頭,誰都救不了新聞業〉,《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226-technology-bigtech-versus-australia/
藍詰(2021年12月23日)。〈觀點投書:從文策院vtuber事件看內容產業橫向資源整合的困境〉,《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110116
羅世宏、魏玓、馮建三、唐世哲、林麗雲、王菲菲、王賀白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高雄:巨流。(原書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羅世宏(2008年6月20日)。〈請馬英九干預媒體〉,《蘋果日報》,A26版。
羅世宏(2018年12月10日)。〈當「追劇」已成潮流 文化部、NCC可有扶植本土OTT TV攻略?〉,《信傳媒》。取自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3232
羅世宏(2020年8月22日)。〈羅世宏專欄:「愛奇藝」落地納管才是有利台灣的政策方向〉,《上報》。取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94400
羅世宏(2021年5月9日)。〈澳洲槓臉書》羅世宏/數位平台vs新聞媒體?澳洲模式可行否?台灣模式又在哪?〉,《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77459?redirect=1
羅世宏(2022年5月12日)。〈公視董事改選終於達陣,制度改革下一步該怎麼走?〉,《思想坦克》。取自https://reurl.cc/o0zmNl
羅慧雯(2020年7月30日)。〈國際傳播不等於大外宣〉,《思想坦克》。取自https://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07/30/073001/
蘇蘅(2019)。《傳播研究方法新論》。台北:雙葉書廊。
蘇蘅(2021年2月20日)。〈蘇蘅/Netflix將為韓流打造娛樂新帝國 「台流」的未來在何方?〉,《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22191?redirect=1
蘇蘅(2022年5月16日)。〈向網路巨擘收費》蘇蘅/澳洲不畏數位平台 政府應為媒體討公道〉,《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252320
鹹尼斯(2019年2月15日)。〈由知名編劇的警世文,談影視產業「內容」策進的光與影〉,《思想坦克》。取自https://voicettank.org/2019-02-15-law-protection-of-writers-and-culture-and-creativity-industries-deverlopment/
顧佳欣(2010)。《傳媒社會責任論之論述與想像》。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Comeforo, K. (2010). Review Essay: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6(2): 218-230.
De Sola Pool, I. (1974). The Rise of Communications Policy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4: 31-42.
Herman, E. 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Edited by Papathanassopoulos, S. & Negrine, R. (2010). Communications Policy: Theories and Issu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Freedman, D. (2006). Dynamics of power in contemporary media policy-making.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6), 907–923.
Freedman, D. (2008). The politics of media polic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erman, E. S. (2018, January 1). The Propaganda Model Revisited. Monthly Review, 68(8). Retrieved from https://monthlyreview.org/2018/01/01/the-propaganda-model-revisited/
Iosifidis, P. (2011).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Policy.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Lazarsfeld, P. F. (1941). Remarks on administrative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9: 2-16.
Lazarsfeld, P. F. & Merton, R. K. (1948).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L. Bryson (ed.),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Mullen, A. (2009). The Propaganda Model after 20 Years: Interview with Edward S. Herman and Noam Chomsky. 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6(2):12-22.
Maher, B. (2023, Januray 13). Why the US journalists’ union is concerned about law forcing big tech to pay for news, And why the UK`s 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 has been more welcoming of the legislation. Press Gazette. Retrieved from https://pressgazette.co.uk/platforms/nuj-newsguild-big-tech-news-payments-jcpa/
Napoli, P. M. (2019). Social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Media Regulation in the Dis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uppis, M. & Van den Bulck, H. (2019). Introduction: Media Policy and Media Policy Research, in Van den Bulck, H., Puppis, M., Karen Donders, K. & Van Audenhove, L.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Methods for Media Policy Research,(pp.3-22), Palgrave Macmillan.
Picard, R. G. (2020).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Policy Making: Process, Dynamics and International Variations.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
Reuters Institute. (2022).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2. Retrieved form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2-06/Digital_News-Report_2022.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9464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464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建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Feng, Chien-S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紫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Tzu-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紫瑀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Tzu-Yu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23 15:43:51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23 15:43: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3: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9464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1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9464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主要分析《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並旁及網路媒體,探討它們在報導與評論2016年至2022年的傳播「政策」時,若從政治、科技與兩岸關係等三面向切入討論,會如何呈現,比較其異同,指出媒體未談及的內容,並解釋其表現異同的原因。
  實際分析的共有七個議題,包含:文策院創設、國際影音平台、公視董事改選、OTT納管、新聞議價法、數位中介服務法與愛奇藝是否納管。研究發現,三報在報導傳播「政策」相關新聞與評論時,受消息來源與媒體本身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影響很深,但在關鍵時刻,個別媒體企業本身的利益會具有最大的影響力。雖《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態度較為相近,然而談論的層次、呈現的選擇、論述的力道等還是會有不同的表現,相較之下《自由時報》與兩報有著較大的差異,只有在政治上沒有歧異、或未涉及政治立場表態的議題,三報才有可能出現論調較為一致的情況。此外,網路媒體的內容多不會超越三報所談,但依然豐富了相關論述。
  媒體在呈現不同意義面向的傳播「政策」議題時,也會有所差異:以「政策」的政治意涵分析的議題主要談及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從科技面向切入的議題以討論立法方向與草案條文為多,而兩岸關係面向會因各報對兩岸關係的想像而有所不同。最常被忽略的是關於經費與預算多寡的議題,產業本身的困境或問題也常在不同立場的爭辯下被淡化處理。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study analyzes how China Times, United Daily News, Liberty Times, and online media reported and commented on communication ‘policies’, discussing form the thre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ing politics, technologie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from 2016 to 2022. Furthermore, the study compar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o point out what these media have not talked about, and even 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y used the same or different ways to show the news.
The actual analysis consists of seven issue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TaiwanPlus, the re-election of PTS’s directors, trying to regulate OTT TV, news bargaining law, Digital Intermediary Service Act, and whether iQiYi would be regulate or not.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ources and the media’s standpoi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would be the most influential elements when the three Taiwanese main newspapers reported and commented upon communication ‘policies’. However, individual media company’s own interests would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at crucial moments. Though China Times and United Daily News presented the similar position, they had different performances on the level of discussion, the choice of the presentation, the power of the discourse, and so on. In contrast, Liberty Times has a huge difference from others. Only when there weren’t any differences in politics, or the issue wasn’t about showing political standpoints, the three main newspapers might have a more consistent argument. Furthermore, the content of online media would not be more than what the three main newspapers have showed, but they would still enrich the relevant discussions.
The media differed in presenting different meaning aspects of issues. For instance, the issues about politics meaning aspect mostly focused on the government’s action and inaction. In addition, the issues of technologies meaning aspect put more focused on law-makers’ ideas and legal texts proper. However, each media has different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due to the different imagination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sides, the issues that ignored by the media most is the amount of funds and budgets. The predicament or problem of the industry itself is also often diluted under the debate of different position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有聲到無聲的傳播政策 3
第三節 影響媒體內容的可能因素 7
第四節 傳播政策或事件之相關研究 9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2
第六節 研究範圍 14
第七節 三面向分類說明 24
第八節 研究架構 36
第貳章、傳播「政策」的政治面向意涵報導分析 37
第一節 文策院創設報導分析 37
第二節 國際影音平台報導分析 47
第三節 公視董事改選報導分析 55
第參章、傳播「政策」的科技面向意涵報導分析 67
第一節 新聞議價法報導分析 67
第二節 數位中介服務法報導分析 82
第肆章、傳播「政策」的兩岸關係面向意涵報導分析 92
第一節 OTT納管報導分析 92
第二節 愛奇藝是否納管報導分析 98
第伍章、結論 108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3
附錄一、2016-2022年台灣的傳播「政策」簡介 138
zh_TW
dc.format.extent 401716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464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傳播「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論述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兩岸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宣傳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ommunication ‘polic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course analysi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oss-strait rela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paganda modelen_US
dc.title (題名) 政治、科技與兩岸關係:2016-2022傳播「政策」報導與評論之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Politics, Technologie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Reporting and Commenting on Communication ‘Policies’, 2016-2022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CC(2022)。《110年通訊傳播市場報告》。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22030/5459_47261_220308_1.pdf
公共電視策略研發部(2007)。《追求共好:新世紀全球公共廣電服務》。台北:麗文。
文化部(2022年8月25日)。〈文化部112年度預算 大幅成長20% 創歷史新高〉,取自文化部官網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147618.html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2年5月)。《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報告》,取自https://reurl.cc/MRv1vp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三版)》。高雄:巨流。
丘忠融(2013年6月27日)。〈從董事難產 看公視的政治問題〉,《人間福報》取自。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310635
丘忠融(2015)。《公共領域的公共再現:公視報紙報導與評論之分析》。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方瑋晨(2020年7月23日)。〈除中資色彩之外,大型OTT業者管制目的不明!OTT專法草案仍有疑義〉,《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767962?redirect=1
主筆室(2021年9月20日)。〈風評:政院指定董事長,寫下「公共電視」笑話篇〉,《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946249?mode=whole
江元閔(2009)。《國內報紙如何形塑「中國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江雅綺(2021年2月22日)。〈江雅綺/「新聞有價」之戰,臉書祭封殺、Google為何願意對澳洲讓步?〉,《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why-google-caved-to-australia-news-media-bargaining-code
艾瑋昂(2019年12月15日)。〈艾瑋昂:無國界記者至總統候選人的公開信〉,《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191215/MYEAKV6NSE7ASK5Z62RV2CAPZU/
朱孟庠(2020年11月24日)。〈嚴肅面對紅媒造成的國安問題〉,《自由時報》,A20版。
李瞻、祝基瀅(1986年8月30日)。《我國未來傳播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翁秀琪、李金銓《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519-553。台北:澄社。
李佳霓(2019)。《從語藝批評觀點分析「惠台三十一項政策」之相關報導》。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吳筑怡(2018)。《台灣主要報紙塑造公共電視形象之研究:以《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進利(2020)。《蔡英文時期的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2016-2020)》。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吳炳毅(2022年6月20日)。〈年耗十億、月訪客不到十萬,國際影音平台「TaiwanPlus」為何走不出去?〉,《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7775/fullpage
呂委弦(2020)。《蔡英文時期的大陸政策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2016-2020)》。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晏慈(2022年7月21日)。〈文策院投資BL劇在陸平台獨播惹議 賴品妤轟「這點」令人質疑〉,《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721/2299518.htm
沈聿德譯(2021)。《製造共識:媒體政治經濟學》。新北:遠足。(原書Herman, E. 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林毓芝(2004)。《《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雲(2011)。〈節制私人資本、護衛公共責任:南韓電視體制的演進〉,《新聞學研究》,107:1-45。
林育綾(2020年4月15日)。〈追劇總有天會追完!藝文工作者盼繼續生產:我們不要長期紓困補助〉,《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415/1691915.htm
林政忠(2021年2月25日)。〈國際影音平台將攤牌 2關鍵牽動10億爭奪戰
公視的節目主導權、中央社的製播能力 決定誰出線〉,《聯合報》,A2版。
林運鴻(2021年5月11日)。〈無視本土,空談國際:CCC爭議後,反思文策院的「文創」經營路線〉,《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617/5448698
林照真(2022)。〈臺灣報紙受平台科技影響:新聞與民主的警訊〉,《傳播文化與政治》,16: 139-163。
林照真(2022年10月9日)。〈林照真專欄/反對網路管制的感性與理性〉,《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23
〈表演團體訴苦 馬:文化預算4%〉(2008年2月23日)。《人間福報》。取自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75729
邱家宜(2020年7月27日)。〈邱家宜/放任「親信政治」哪來「一臂之遙」:公視國際頻道風波解讀〉,《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4733424
洪貞玲(2009)。〈黨政軍退出媒體之後?無線電視所有權的演變與規範〉,鄭瑞城、王振寰、林子儀、劉靜怡、蘇蘅、瞿海源、馮建三、鍾蔚文、翁秀琪、李金銓《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77-102。台北:澄社。
洪貞玲(2020年9月1日)。〈針對愛奇藝?NCC前委員洪貞玲談「OTT專法」到底管什麼〉,《娛樂重擊》,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56451
范立達(2020年9月4日)。〈歐銻銻董事長范立達:扼住了一家台灣代理商之後?〉,《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01040?redirect=1
范立達(2020年9月4日)。〈OTT專法》歐銻銻董事長范立達:OTT專法舉世獨創 充滿原創性!〉,《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01164?redirect=1
〈重返白色恐怖〉,(2022年2月20日)。《中國時報》,A11版。
倪炎元(1999)。〈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 究》,58:85-111。
倪炎元(2000年6月)。〈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2000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北市深坑。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新 北市:韋伯文化。
倪炎元(2011)。〈批判論述分析的脈絡建構策略:Teun A. van Dijk與Norman Fairclough的比較〉,《傳播研究與實踐》,1(2):83-97。
倪炎元(2018)。《論述研究與傳播議題分析》。台北:五南。
夏珍(2022年7月1日)。〈夏珍專欄:非管不可之「數位東廠」降臨?〉,《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404099?mode=whole
徐子苓(2023年2月15日)。〈新聞議價勞方首度發聲:第一線媒體工作者受傷慘重〉,《自由時報》。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12386
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2000)。《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6:教育文化傳播》。台北市: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
陳韜文(2004)。〈社會互信與專業主義的貧乏:對台灣大選的觀察〉,《中華傳播學會》,5:11-14。
陳美靜(2010)。《國家作為與不作為—1949-2010台灣公眾視聽政策的發展樣貌與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珮瑜(2021年5月4日)。〈澳洲媒體跟臉書大戰,關臺灣媒體什麼事?〉,《READr》。取自https://www.readr.tw/post/2561
陳世昌(2021年8月31日)。〈NCC數位平臺與廣電新聞議價爭議諮詢會獲共識 內容應獲合理回饋〉,《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068932?redirect=1
陳國樑(2021年11月26日)。〈三環馬戲的全球稅改〉,《聯合報》,A8版。
陳國樑(2021年12月30日)。〈全球稅改的兩支柱大戲〉,《聯合報》,A8版。
陳沛皓(2022)。《陸籍子女、港澳陸生返台事件之新聞論述分析: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的新冠疫情報導與評論》。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陳炳宏(2022年5月10日)。〈宏論媒觀點/選出公廣董監事 公、華視問題就解決了?〉,《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25
陳怡靜(2022年6月30日)。〈法國安古蘭漫畫節亞洲區藝術總監法舒婁:台漫缺乏一個現象級的作品〉,《報導者》。取自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comic-new-era-interview-fausto-fasulo
陳國樑(2022年7月19日)。〈全球稅改的四個對策〉,《聯合報》,A7版。
陳憶寧(2022年10月8日)。〈陳憶寧專欄/沒有人會贏的管制: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與言論自由困境〉,《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18
陳衍任(2022年12月21日)。〈新聞稿四:國內媒體公學會提立法課徵平台數位稅 學者:不符國際稅改趨勢〉,《新聞民主與平台議價論壇》。取自https://reurl.cc/n7oz8X
陳炳宏(2022年10月10日)。〈宏論媒觀點/行政院不續推《數位中介服務法》,然後呢?〉,《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25
張明貴譯(2005)。《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原則》。台北:五南。(原書 Gerston, L. N. (2004). Public Policy Making: Process and Principles. Armonk, NY: M. E. Sharpe.)
張芷雁(2009)。《從報紙新聞看中國大陸商品形象—以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為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郭秋雯(2017)。〈韓國文化內容產業中介組織設置現況-以行政法人「韓國內容振興院(KOCCA)」為例〉,《文化越界》,2(3):49-71。
郭嫚容(2019)。〈治理線上影音串流服務—以歐盟《視聽媒體服務指令》修法為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崔至雲(2020年9月3日)。〈消基會批「愛奇藝條款」配套沒做好 消費者被扣「國家安全」高帽〉,《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903/1800289.htm
陸泗(2020年12月28日)。〈國民黨搞懂《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了嗎?〉,《思想坦克》。取自https://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122803/
許詠翔(2021年10月3日)。〈許詠翔觀點:爛戲拍得多、拍更多,或許就會有台灣的《魷魚遊戲》〉,《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968998?mode=whole
莊貿捷(2021年10月5日)。〈壯大「公廣」路迢迢:在野黨委員對《公視修正案》的抨擊不是太混太瞎,就是其心可議〉,《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6918
彭明輝(1997)。〈政經環境與報業經營:以聯合報系為中心的討論〉,《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4:303-330。
彭慧明(2022年8月19日)。〈業者:新法有五大爭議〉,《經濟日報》,A14版。
彭慧明(2022年8月19日)。〈數位中介法說明會 民間批內容模糊 官方不想管就不管 想管就「個案認定」 PTT直言:法令逼我們關站〉,《經濟日報》,A14版。
彭芸(2012)。《NCC與媒介政策—公共利益、規管哲學與實務》,新北:風雲論壇。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翔瑜(2010)。〈教育部文化局之設置及其裁撤(1967-1973)〉,《臺灣文獻》,61(4):259-298。
黃年(2017)。《獻給天然獨:從梵谷的耳朵談兩岸關係》。台北:聯經。
黃哲斌(2021年5月14日)。〈臉書該不該付錢給媒體?談科技壟斷下的新聞產業未來〉,《天下獨立評論》。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article/10837
黃馨慧整理(2021年10月4日)。〈《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33集:公視董事選不出來——文化部修法解決問題?還是黑手操控?〉,《方格子》。取自https://vocus.cc/article/615a8124fd897800010834cc
媒體改造學社(2016)。〈2016年文化與媒體政策倡議書〉,《傳播、文化與政治》,3:181-213。
曾國峰(2022)。〈通傳會「法規影響評估」的運作與限制〉,《中華傳播學刊》,41:119-164。
馮建三(1998)。《大媒體:媒體工業與媒體工人》。台北:元尊。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7:119-139。
馮建三譯(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巨流。(原書 Baker, C. E. (2002).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馮建三、翁秀琪、羅世宏、魏玓、程宗明(2008)。《97年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數位匯流後之傳播內容監理政策研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馮建三(2012)。〈匯流年代的通傳會權責:廣電節目的傳輸、生產與使用(代結語)〉,媒改社、劉昌德編(2012),《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建》,頁253-299。高雄市:巨流。
馮建三(2012年2月15日)。〈師法南韓 公廣集團也能揮出強棒〉,《新新聞》,1302期,頁46-48。
馮建三(2014年6月5日)。〈港台面對中國、面對自己的失語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取自https://www.feja.org.tw/39112
馮建三(2016)。《一種新聞史的書寫與建構:台灣報紙為主的涉己報導與評論,1954至今》。(科技部計畫,MOST 105-2410-H-004-096 -)。臺北市: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2019)。《探索21世紀傳播科技、新聞與影視的聯動及其後勢:資料勞動論、創造性毀滅、公共政策與綠色思維》。(科技部計畫,MOST 108-2410-H-004-185-MY2)。臺北市:政治大學新聞系。
馮建三(2020)。〈分析台灣主要報紙的兩岸新聞與言論:聚焦在《聯合報》(1951-2019)〉,《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5:151-235。
馮建三(2020年6月29日)。〈修正《公視法》五條文 文化部善哉善哉〉。取自媒體改造學社官網http://twmedia.org/archives/2651
馮建三(2022)。〈「超前部屬」新聞的出路:從科技巨投的廣告收入說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1:167-198。
馮賢賢(2020年10月6日)。〈失焦的公視法修法爭議〉,《思想坦克》。取自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10/06/100602
馮賢賢(2022年4月22日)。〈華視跑馬燈風暴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思想坦克》。取自https://reurl.cc/KMKqdj
傅大為、馮建三、李泳泉、李行德、汪宏倫(與談)、郭力昕(主持)(2022)。〈當代公共知識分子:杭士基(Chomsky)座談會〉,《傳播、文化與政治》,16:165-224。
菱傳媒(2022年10月7日)。〈數位中介法民調/57.1%不支持 6成不同意NCC另設專責機構〉,《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4988
楊佳寧(2010)。《解讀報紙中的「大陸遊客」—以《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政凱(2022年10月7日)。〈學者評民調/賴祥蔚:下架成網路業者手段 等於直接限縮言論自由〉,《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04
楊政凱(2022年10月7日)。〈學者評民調/王翔郁:「數位中介法」僅限制本土業者 民眾難理解意涵〉,《菱傳媒》,取自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5005
《傳播、文化與政治》編輯委員會,(2016)。〈編輯室報告:「文化與媒體政策」的回顧與前瞻〉,《傳播、文化與政治》,3:i-vi。
管中祥(2008年7月)。〈非「專業」媒改團體的媒體改革策略與行動意義: 以「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為例〉,「2008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北市淡水。
管中祥(2020年8月5日)。〈管中祥:拿政府錢就要辦政府事?做國際宣傳,媒體如何保持獨立?〉,《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805-opinion-taiwan-public-tv-service/
〈褊狹加懶惰,誰把新大陸變成新中國〉,(2022年2月21日)。《聯合報》,A2版。
德洛瓦(2020年5月17日)。〈無國界記者呼籲蔡總統:台灣迫切需要媒體改革以因應不實資訊問題〉,《獨立評論@天下》。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5/article/9448
鄭自隆(2020年7月27日)。〈鄭自隆/就在今天 公視已經穿上「大外宣」的背心〉,《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70543?redirect=1
鄭自隆(2020年7月24日)。〈鄭自隆/公視不可矮化為「大外宣」單位〉,《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768195?redirect=1
劉立行(1999)。〈台灣「亞太媒體中心」計畫—一九九八年的觀察筆記〉,《朝陽學報》,4:163-177。
劉嘉薇(2016)。《台灣民眾的媒體選擇與統獨立場》。台北:五南。
劉俊裕(2018年12月26日)。〈文策院設置條例通過:耶誕節的文化禮物?或茶壺裡的文化風暴?(上)〉,《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954/3559217?fbclid=IwAR2gjNGBNAZUf5Z2r2zV3T3Qgwtza8q8f-w9vvMumqLEzEGK6IvWplJwmGo
劉俊裕(2018年12月26日)。〈文策院設置條例通過:耶誕節的文化禮物?或茶壺裡的文化風暴?(下)〉,《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5954/3559237
劉定基(2020),〈試評「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草案」〉,彭芸(主編),《「5G、OTT、匯流」論文集》,頁295-313。新北市:風雲論壇。
劉定基(2021)。〈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彭芸、葉志良編《匯流下組織再造、平台、議題 論文集》,頁71-84。新北市:風雲論壇。
劉昌德、洪貞玲、戴瑜慧、林玉鵬、蔡蕙如譯(2021)。〈公共服務媒體與公共服務網路宣言〉,《傳播、文化與政治》,13:165-174。
賴國洲(1987)。《我國傳播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祥蔚(2021年5月16日)。〈賴祥蔚/CCC創作集擬解散惹議!談文策院踩雷幕後的2½個悲哀〉,《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81949?redirect=1
賴祥蔚(2020年10月13日)。〈賴祥蔚/「大外宣」陸劇《在一起》Youtube熱播,這是不是國安問題?〉,《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830234?redirect=1
賴祥蔚(2022年3月8日)。〈向網路巨擘收費》賴祥蔚/確保公平議價 保障受網路平台壓制的媒體〉,《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203183#ixzz7tw4uaiQj
賴祥蔚(2022年8月19日)。〈賴祥蔚觀點:要求網路業者審查內容不如落實實名制〉,《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478541?kw=%E6%95%B8%E4%BD%8D%E4%B8%AD%E4%BB%8B%E6%9C%8D%E5%8B%99%E6%B3%95&pi=5
錢震宇(2003)。《檢視台灣報紙兩岸政治新聞的脈絡與演變—以李登輝執政時期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婷方(2014)。《台灣傳播政策產出之動力:解嚴後廣電媒體所有權監管政策變遷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君容(2015)。《媒體「涉己事務」新聞報導規範之研究—台灣四報之「走路 工事件」報導比較分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
盧俊偉(2019年11月13日)。〈名家論壇》盧俊偉/對文策院成立後的期待〉,《NOWnews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3752866
戴伯芬(2007)。〈無法執法與有效放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制度論分析(1983-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169-201。
戴相熙(2019)。《蔡英文時期的兩岸政策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2019-2019)》。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戴瑜慧(2020年8月21日)。〈愛奇藝背後的審查與監控之手〉,《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21/HLXXNCS3X5EXNHVD2FCFW3W4MI/
瞿海源(2013)。《國會及電視媒體改革建議案》。高雄:巨流。
魏玓(2009)。〈公民社會、知識份子與國家:關於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幾點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4:317-330。
魏玓(2010)。〈不跟傳媒玩同一場遊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341-347。
魏玓、林麗雲(2012)。〈三十年崎嶇路:我國公視的演進、困境與前進〉,媒改社、劉昌德編(2012),《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建》,頁1-30。高雄市:巨流。
魏玓(2019)。〈「萬惡」電視何以誕生?臺灣有線電視生成階段(1980-1993)的重新檢視〉,《新聞學研究》,139:1-40。
簡恒宇(2021年2月22日)。〈加拿大跟進澳洲》要求臉書、谷歌付費給媒體 學者憂反讓社群平台大到不能倒〉,《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3492609
鄺穎華(2021年2月26日)。〈從宣戰到和解:澳洲政府 VS 科技巨頭,誰都救不了新聞業〉,《端傳媒》。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226-technology-bigtech-versus-australia/
藍詰(2021年12月23日)。〈觀點投書:從文策院vtuber事件看內容產業橫向資源整合的困境〉,《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4110116
羅世宏、魏玓、馮建三、唐世哲、林麗雲、王菲菲、王賀白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高雄:巨流。(原書 McChesney, R. W. (2004).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U.S.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21st Century. New York, NY: Monthly Review Press.)
羅世宏(2008年6月20日)。〈請馬英九干預媒體〉,《蘋果日報》,A26版。
羅世宏(2018年12月10日)。〈當「追劇」已成潮流 文化部、NCC可有扶植本土OTT TV攻略?〉,《信傳媒》。取自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3232
羅世宏(2020年8月22日)。〈羅世宏專欄:「愛奇藝」落地納管才是有利台灣的政策方向〉,《上報》。取自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94400
羅世宏(2021年5月9日)。〈澳洲槓臉書》羅世宏/數位平台vs新聞媒體?澳洲模式可行否?台灣模式又在哪?〉,《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77459?redirect=1
羅世宏(2022年5月12日)。〈公視董事改選終於達陣,制度改革下一步該怎麼走?〉,《思想坦克》。取自https://reurl.cc/o0zmNl
羅慧雯(2020年7月30日)。〈國際傳播不等於大外宣〉,《思想坦克》。取自https://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07/30/073001/
蘇蘅(2019)。《傳播研究方法新論》。台北:雙葉書廊。
蘇蘅(2021年2月20日)。〈蘇蘅/Netflix將為韓流打造娛樂新帝國 「台流」的未來在何方?〉,《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22191?redirect=1
蘇蘅(2022年5月16日)。〈向網路巨擘收費》蘇蘅/澳洲不畏數位平台 政府應為媒體討公道〉,《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252320
鹹尼斯(2019年2月15日)。〈由知名編劇的警世文,談影視產業「內容」策進的光與影〉,《思想坦克》。取自https://voicettank.org/2019-02-15-law-protection-of-writers-and-culture-and-creativity-industries-deverlopment/
顧佳欣(2010)。《傳媒社會責任論之論述與想像》。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Comeforo, K. (2010). Review Essay: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6(2): 218-230.
De Sola Pool, I. (1974). The Rise of Communications Policy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4: 31-42.
Herman, E. 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Edited by Papathanassopoulos, S. & Negrine, R. (2010). Communications Policy: Theories and Issu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Freedman, D. (2006). Dynamics of power in contemporary media policy-making.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6), 907–923.
Freedman, D. (2008). The politics of media polic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erman, E. S. (2018, January 1). The Propaganda Model Revisited. Monthly Review, 68(8). Retrieved from https://monthlyreview.org/2018/01/01/the-propaganda-model-revisited/
Iosifidis, P. (2011).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Policy.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Lazarsfeld, P. F. (1941). Remarks on administrative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9: 2-16.
Lazarsfeld, P. F. & Merton, R. K. (1948).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L. Bryson (ed.),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Mullen, A. (2009). The Propaganda Model after 20 Years: Interview with Edward S. Herman and Noam Chomsky. 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6(2):12-22.
Maher, B. (2023, Januray 13). Why the US journalists’ union is concerned about law forcing big tech to pay for news, And why the UK`s 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 has been more welcoming of the legislation. Press Gazette. Retrieved from https://pressgazette.co.uk/platforms/nuj-newsguild-big-tech-news-payments-jcpa/
Napoli, P. M. (2019). Social Media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Media Regulation in the Disinformation Age.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uppis, M. & Van den Bulck, H. (2019). Introduction: Media Policy and Media Policy Research, in Van den Bulck, H., Puppis, M., Karen Donders, K. & Van Audenhove, L.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Methods for Media Policy Research,(pp.3-22), Palgrave Macmillan.
Picard, R. G. (2020).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Policy Making: Process, Dynamics and International Variations.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
Reuters Institute. (2022).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2. Retrieved form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2-06/Digital_News-Report_2022.pdf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