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唐代銅鏡文化的研究
On the Culture of Copper Mirrors of Tang Period
作者 高一帆
Gao, Yi-Fan
貢獻者 王德權
高一帆
Gao, Yi-Fan
關鍵詞 唐鏡
社會文化
「以古為鏡」
「以人為鏡」
Tang Mirrors
Social culture
Using the Past as A Mirror
Using People as A Mirror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9:20 (UTC+8)
摘要 鏡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器具,主要功能便是照映對鏡人的儀容以便於觀察自身。當攬鏡自照成為普遍的日常活動後,鏡與人的精神世界便產生聯繫,人可以通過鏡來觀察自身,鏡在被使用過程中逐漸成為可以反映人思想觀念的工具和象徵。
本文以唐鏡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考古發掘出土實物和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首先分析作為作為物質的唐鏡實體,秦王鏡的流行展現了前代「照膽」寶鏡對唐人用鏡思想的影響;瑞獸葡萄鏡和千秋鏡在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的盛行,反映武則天出於政治需要尊崇佛教對鏡之紋飾的影響,還有玄宗以誕節獻鏡為媒介加強君臣連結的政治風貌,揭示了以鏡觀察唐代社會的可能。
其次,就唐人在婚戀喪葬、醫療、占卜和文學創作中的用鏡方式,展現道教法器用鏡和佛教「業鏡」觀念對時人用鏡觀念的影響。唐人將鏡視作精神生活的伴侶,在小說和詩歌創作中刻畫鏡「明淨必照」的形象。
最後,文章藉助鏡之「明淨必照」引申而來的鑒戒觀念,從「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切入,考察鏡與唐人政治的關聯。「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是唐前期君臣在隋唐國制變動下,對於臨朝主政的皇帝如何實現致治的經驗總結。
綜之,唐人在社會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用鏡,是對鏡之清明必照特性的再次刻畫與發揚。
As a daily life utensil for people, the main function of a mirror is to refl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person for self-observation. When looking at oneself in the mirror becomes a common daily activity, the mirror is connected to the spiritual world of people. People can observe themselves through the mirror, and the mirror gradually becomes a tool and symbol that can reflect people’s thoughts and concepts during use.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ang mirror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related record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first analyzes the entity of Tang mirrors as a material. The popularity of Qin Wang mirrors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vious dynasties’ “Zhao Dan”(照胆) treasure mirrors on Tang people’s thoughts on using mirrors. The prevalence of Auspicious Animal-Grape Mirrors(瑞獸葡萄鏡)and Qianqiu Mirrors(千秋鏡)during Wu Zetian and Tang Xuanzong the periods, reflects the political need of Wu Zetian to use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he decoration of mirrors, and the political style of Emperor Xuanzong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mperor and ministers through offering mirrors as a medium during birthday. It reveals the possibility of observing Tang society with mirrors.
Secondly, the use of mirrors by Tang people in marriage and funeral, medical treatment, divination and literary creation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aoist concept of the mirror and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the `karma mirror` on the use of mirrors. The Tang people regarded the mirror as a companion to their spiritual life, and portrayed it as a `clear mirror reveals the truth`(明淨必照) in their novels and poems.Bright and illuminated
Finally, the essa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rrors and Tang politics by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clear mirror reveals the truth`,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notion of precautions, and by looking at `using the past as a mirror, one can understand the rise and fall; using people as mirrors, one can understand the gains and losses`. The concepts of `using the past as a mirror`(以古為鏡)and `using people as a mirror`(以人為鏡)are summarie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early Tang emperors and ministers on how to achieve governance under the change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use of mirrors in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the Tang people was, in a nutshell, a re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rror`s clear and unmistakable character.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編列原則:先劃分文獻類型,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升序排列。
一、典籍
1.《道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
2.丁福保,《六祖壇經箋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3.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4.王秀梅譯注,《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5.王叔岷撰,《列仙傳校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6.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7.王嘉撰,蕭綺録,齊治平校注,《拾遺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8.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9.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10.司馬遷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1.任昉,《述異記·卷下》,見於程榮編,《漢魏叢書(明萬曆二十年本)》,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
12.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四·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3.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4.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5.李百藥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16.李延壽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7.李延壽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8.李玫撰,李劍國輯證,《纂異記輯證》,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19.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20.吴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1.宋敏求,李好文撰,辛德勇,郎潔點校,《長安志·長安志圖》,陝西:三秦出版社,2013年。
22.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3.宋應星,楊維增譯注,《天工開物》,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24.范攄撰,唐雯校箋,《雲溪友議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25.房玄齡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6.屈原著,林家驪譯注,《楚辭》,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27.孟元老撰,伊永文整理,《東京夢華録》,北京:大象出版社,2019年。
28.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9.荀悦撰,黄省曾注,孫啓治校補,《申鑒注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30.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龍城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3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2.段成式撰,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33.姚思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34.班固著,顔師古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5.袁樞撰,《通鑑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36.莊周,方勇譯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37.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8.郭璞注,周遠富,愚若點校,《爾雅》,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39.唐太宗撰,《帝範》,王雙懷,梁克敏,田乙編撰,《帝範臣軌校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40.唐慎微撰,曹孝忠校,《四庫醫療叢書·證類本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1.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2.陳彭年,《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43.陳壽撰,裴松之注,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44.陳翰編,李小龍校證,《異聞集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45.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46.孫思邈撰,朱邦賢校註,《千金翼方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7.陶弘景編,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註(輯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48.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9.葛洪撰,周天遊校注,《西京雜記》,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50.虞世南撰,陳虎譯注,《帝王略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51.圓仁撰,顧承甫等點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2.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鬱點校,《七緯》,中華書局,2012年。
53.臧琳撰,梅軍校補,《經義雜記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54.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55.歐陽修,宋祁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56.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7.劉昫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58.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9.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60.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61.薛幽棲,陳少微等撰,萬裏等校點,《南嶽佛道著作選》,長沙:嶽麓書社,2012年。
62.錢大昭撰,黄建中,李發舜點校,《廣雅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63.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64.魏徵,令狐德棻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65.魏徵等撰,沈錫麟整理,《群書治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66.顏之推撰,張靄堂譯注,《顏氏家訓譯注》,山東:齊魯書社,2009年。
67.釋道原撰,妙音,文雄點校,《景德傳燈錄》,成都:成都古籍書店,2000年。
68.顧炎武,《歷代宅京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二、專書
1.王士倫,《浙江出土銅鏡「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2.王友懷,魏全瑞主編,《昭明文選注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3.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1990年,再版2016年。
4.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8年。
5.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初版1986年,再版1994年。
6.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牛潤珍,吳海蘭,何曉濤著,《中國史學思想·隋唐卷》,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8.孔祥星,《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9.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10.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11.史偉,《唐代言諫與政治生態變遷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12.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3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13.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15.李松濤,《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16.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詹緒左覆校,《全唐五代小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7.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8.李縉雲,《古鏡鑒賞·中國文物鑒賞叢書》,桂林:灕江出版社,1995年。
19.李縉雲,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合編,《四川省出土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
20. 吳山,《中國紋樣全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年。
21.何堂坤,《中國古代金屬冶煉和加工工程技術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22.林天蔚,《隋唐史新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出版社,1968年。
23.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24.周世榮,《中國歷代銅鏡鑒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26.馬之嘯,《中國的婚俗》,臺北:經世書局,1981年。
27.夏湘蓉,《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年。
28.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29.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隋唐五代史(增訂本)》,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30.陳璽,《唐代訴訟制度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2年。
31.孫英剛,《神文時代:讖緯、朮數與中古政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32.梅原末治,《漢三國六朝紀年鏡圖說》,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考古學資料叢刊第一冊,一九四二年,桑名文星堂。
33.國家文物局編,《惠世天工:中國古代法明創造文物展》,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
34.張國剛,《唐代官制》,陝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
35.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年。
36.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37.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圖案卷(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38.楊泓,孫機,《尋常的精緻》,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39.楊樹藩,《中國政制史》,臺北: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1967年。
40.雷家驥,《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41.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42.愛德華·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3.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44.趟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傅》,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45.劉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46.韓昇,《隋文帝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47.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刷館,2007年。
48.聶世美,《中國鏡文化——菱花照影(中國古代生活文化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9.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50.羅振玉,《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錄(外十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三、論文
(一)專書論文
1.陳寅恪,〈武瞾與佛教〉,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頁137-148。
2.聞一多,〈端午考〉,《聞一多全集(第一冊)》,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頁221-228。
3.福永光司,〈道教的鏡與劍——其思想的源流〉,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386-445。
4.楊泓,孫機,〈千秋節·千秋鏡·月宮鏡〉,《尋常的精緻》,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頁29-34。
5.林梅村,〈獅子與狻猊〉,《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87-95。
6.陳登武,〈陰間判官——冥司與庶民犯罪〉,《從人間世到幽冥界: 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頁285-365。
7.段文傑,〈創新以代雄——敦煌石窟初唐壁畫概況〉,《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224-225。
8.李豐懋,〈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231-250。
9.瞿林東,〈《帝王略論》——唐初史論的傑作〉,《瞿林東文集第七卷·唐代史學論稿(增訂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179-184。
10.吳宗國,〈《貞觀政要》與貞觀君臣論治〉,《中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上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49-83。
11.吳宗國,〈中國歷代王朝興衰的文化因素〉,《中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下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818-837。
12.吳宗國,〈唐代政治制度的歷史特點〉,《中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上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163-170。
13.吳宗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與選官制度〉,《中古社會與隋唐史變遷(下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707-741。
14.牛致功,〈試論《貞觀政要》中心思想〉,《牛致功史學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頁179-198。

(二)期刊論文
1.于賡哲,〈唐代醫療活動中咒禁術的退縮與保留〉,《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61-68。
2.王子今,〈唐人歷史意識中的「文景之治」〉,《人文雜誌》,2004年第5期,頁150-155+1。
3.王昕,〈由器而「道」——論古代小說中照妖鏡的演化〉,《齊魯學刊》,2010年第3期,頁131-136。
4.王育成,〈唐代道教實物鏡研究〉,《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7-56。
5.王治平,〈《貞觀政要》史學思想研究——以「三鏡說」為中心之探討〉,《中正歷史學刊》,2004年第6期,頁3-27。
6.王峰鈞,楊宏毅,〈銅鏡出土狀態研究〉,《中原文物》2013年第6期,頁22-30。
7.王清傑,〈從唐太宗「群臣論治」談「貞觀之治」的形成〉,《史學月刊》,1994第04期,頁98-99。
8.王晶波,〈「業鏡」補說——以功用、場合的固化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20年第1期,頁20-36。
9.王翠丹,〈西漢初期「秦鑒」思想研究——以《新語》和《新書》為中心的探討〉,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10.王德權,〈 為國惜法,期守律文──隋、唐前期的「守法」爭議與國制變動〉,《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23年第59期,頁1-42。
11.王德權,〈決仗於朝堂——隋唐皇帝與官僚群體互動的一幕〉,《唐研究》,2015年第21卷,頁163-202。
12.王燕,〈試談唐鏡與唐代道教〉,《東南文化》,2000年第5期,頁104-107。
13.王麗雅,〈「古鏡記」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第4期,頁253-273。
14.王蘭蘭,〈唐玄宗千秋金鑒節獻鏡淵源考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年第2期,頁67-70。
15.王蘭蘭,〈唐玄宗千秋金鑒節獻鏡淵源考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年第2期,頁67-70。
16.仓修良,〈唐前五代史和五代史志〉,《文史知识》1995年第12期,頁37-42。
17.尹釗,〈四海相容的盛唐文化——從唐代銅鏡看中外文化的交流〉,《東方收藏》,2011年第6期,頁54-56。
18.尹釗,趙伊雯,戴雪峰,〈從銅鏡中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東方收藏》,2020年第5期,頁74-77。
19.尹釗、徐文楷,〈唐代銅鏡上的佛教文化〉,《東方收藏》,2015年第3期,頁34-36。
20.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北周涼州薩保史君墓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3期,頁4-33+97-1。
21.杜林淵,苑志鑫,〈兩漢銅鏡銘文中的儒學神化現象〉,《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頁94-99。
22.杜鬥城,〈關於武則天與佛教的幾個問題〉,《宗教學研究》1994年第1期,頁26-33。
23.李肖,張永兵,張振峰,〈新疆吐魯番地區木納爾墓地的發掘〉,《考古》2006年第12期,頁27-46+2。
24.李東琬,〈陽燧小考〉,《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年第4期,頁369-373。
25.李孟學,〈唐代銅鏡銘文初探〉,《書畫藝術學刊》,2016年第16期,頁351-386。
26.李則斌,〈揚州新近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物〉,《考古》1995 年第 2 期,頁141-147+197-198+102。
27.李恩瑋,〈邢臺市邢鋼東生活區唐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05年第2期,頁47。
28.李淮生,〈中國銅鏡的起源及早期傳播〉,《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頁51-54+45。
29.李雋,〈《古鏡記》中鏡意象研究〉,《戲劇之家》,2016年第4期,頁243-244。
30.李艷茹,〈「太平廣記」鏡象文化初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35-37。
31.吳秀蘭,〈論唐代監察制度的繼承與完善〉,《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頁46-48。
32.吳坷,〈簡述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鏡」意象〉,《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第11期,頁85-86。
33.吳煒,〈江蘇儀征胥浦發現唐墓〉,《考古》1991 年第 2 期,頁188-190。
34.何堂坤,〈銅鏡起源初探〉,《考古》,1988年第2期,頁173-176。
35.佚名,〈陽燧考〉,《文物世界》,1996年第期,頁77-78。
36.范淑英,〈古意:一種藝術風格的美術考古——以隋唐墓出土的銅鏡為例〉,頁121-122。
37.范淑英,楊兵,〈唐詩所見唐代銅鏡的流通與考古資料的印證〉,《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3期,頁64-70。
38.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1999年第70本第1分冊,頁1-57。
39.岳慎禮,〈青銅鏡探源〉,《大陸雜誌》1958年第十七卷第5期,頁67-82。
40.周亞,〈銅鏡使用方式的考古資料分析〉,《藝術品》2014年第8期,頁2-25。
41.郝紅星,張倩,李揚,〈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華夏考古》,2000年第4期,頁100-107。
42.胡春勃,〈試論西域文化對唐代銅鏡紋飾的成分影響〉,《現代裝飾(理論)》,2014年第8期,頁114-115。
43.胡滄澤,〈唐代監察制度對皇帝的制約〉,《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98-104。
44.胡滄澤,〈唐代監察體制的改革〉,《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38-44。
45.胡寶華,〈從「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和」——論唐宋時期君臣觀念的發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26-34。
46.段塔麗,〈武則天稱帝與唐初社會的彌勒信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4期,頁85-91。
47.姜守誠,〈「業鏡」小考〉,《成大歷史學刊》,2009年第三十七號,頁21-60。
48.姜守誠,〈中國古代的「業鏡」觀念〉,《江淮論壇》,2011年第4 期,頁60-66。
49.洪震寰,〈陽燧非透鏡辨——與王燮山、楊寬二位教授商榷〉,《物理通報》,1960年第7期,頁311-314。
50.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頁4-26+110+2+1。
51.秦榕,〈從《古鏡記》看鏡子文學意象的流變〉,《福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頁20-21+41。
52.時嘉藝,〈漢鏡中的「求仙路」——以漢樂府為參照〉,《南都學壇》,2018年第5期,頁17-22。
53.徐良玉,〈揚州新出土的幾面唐鏡〉,《文物》1986 年第 4 期,頁91-92。
54.徐蘋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劄記〉,《考古》,1963年第2期,頁87-106。
55.高次若,〈漫話千秋鏡與開元盛世千秋節〉,《文博》,2007年第1期,頁31-33。
56.高次若,〈漫話千秋鏡與開元盛世千秋節〉,《文博》2007年第1期,頁31-33。
57.郭延齡,〈靖邊出土唐楊會石棺和墓誌〉,《考古與文物》1995年第4期,頁39-42+49。
58.郭忠,《看不見的正義———幽冥文化中的「法」觀念》,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
59.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1期,頁3。
60.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1期,頁3。
61.郭紹林,〈論唐代社會對皇權的制約機制〉,《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73-79。
62.郭紹林,〈論隋唐時期慶生辰〉,《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頁89-94。
63.唐少蓮,〈唐太宗的治道與實踐——以《貞觀政要》〉為中心〉,《廣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119-124。
64.陸彥雪,〈唐瑞獸葡萄鏡紋飾母題的由來〉,《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頁86-92。
65.陳連豪,〈唐太宗與諫議、封駁關係新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頁46-48。
66.陳曉偉,〈秦王瑞獸鏡銘文新證〉,《美術研究》2021年第2期,頁22-25。
67.陳曉偉,〈秦王瑞獸鏡銘文新證〉,《美術研究》2021年第2期,頁22-25。
68.陳燦平,〈唐千秋鏡考〉,《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1年第5期,頁40-44。
69.陳燦平,〈唐代揚州鑄鏡考實〉,《四川文物》2011年第4期,頁55-62。
70.陳麗如,〈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古鏡記》與《紅樓夢》〉,《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9月,頁77-108。
71.曹錦炎,〈兩漢三國鏡銘文字整理與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年第5期,頁12-15。
72.閆月珍,〈「鏡」意象與中國文人的內省意識〉,《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面)》,2007年第1期,頁57-60。
73.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唐墓發掘報告〉,《華夏考古》,1995年第1期,頁26。
74.梁上椿,〈中國古鏡銘文叢譚〉,《大陸雜誌》,1951年第2卷第4期,頁2-20。
75.張宇,〈唐傳奇中鏡意象新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頁127-131。
76.張南,〈揚州出土唐代瑞獸銘文帶鏡〉,《考古》1988 年第 1 期,頁23。
77.張峰,〈《五代史志》與典志體通史的纂修〉,《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頁144-149。
78.揚州博物館,〈揚州近年發現唐墓》,《考古》1990 年第 9 期,頁831-836+872。
79.葉玟芳,〈銅鏡避邪內涵之探討〉,《藝術論壇》,2006年第4期,頁175-190。
80.葉玟芳,〈銅鏡避邪內涵之探討〉,《藝術論壇》2006年第4期,頁175-190。
81.萬澤民,〈論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與「貞觀之治」〉,《浙江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16-21。
82.程永建,張翠玲,〈洛陽唐代有銘銅鏡綜述〉,《洛陽考古》2013年第1期,頁90-95。
83.瑞昌市博物館,〈江西瑞昌丁家山唐墓群清理簡報〉,《南方文物》,1995年第3期,頁18。
84.楊宏明,謝妮婭,〈陝西安塞縣王家灣發現漢墓〉,《考古》,1995年第11期,頁1047-1048。
85.雷家驥,〈唐初官修史著的基本觀念與意識〉,《歷史學刊》,1987年第15期,頁27-62。
86.趙彩秀,楊新文,〈四龍紋金鐲與秦王鏡〉,《文博》1998年第1期,頁85-86。
87.趙雲旗,〈武則天與唐代佛教〉,《五臺山研究》1989年第4期,頁13-17。
88.蔣玉斌,〈古代占卜術鏡聽考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頁40-43。
89.儀征博物館,〈儀征南洋尚城唐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08 年第 5 期,頁29-32+101。
90.劉小明,〈漢唐銅鏡銘文比較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頁27-32。
91.劉洪忠,〈論唐詩中的「鏡」意象〉,《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68-70。
92.劉習祥,〈河南新鄉市鳳泉區王門唐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第2期,頁39。
93.劉曉華,張瑛,〈稀有的秦王銘帶鏡〉,《收藏界》2003年第6期,頁22。
94.劉錦賢,〈儒釋道三家鏡喻論析〉,《興大中文學報》,2017年第42期,頁79-118。
95.劉藝,〈唐代道教「孝道」的物質載體:真字飛霜鏡〉,《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1期,頁96-102。
96.劉藝,〈鏡文化與佛教文化之互動〉,《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117-123。 王燕,〈試談唐鏡與唐代道教〉,頁104-107。
97.劉藝,〈鏡母題小說中的道教情結〉,《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29-31。
98.薄振峰,楊興定,〈唐代諫議制度的性質及其啟示〉,《理論學刊》,2003年第1期,頁133-135。
99.魏訓田,〈山東陵縣出土唐「東方合墓誌」考釋〉,《文獻》2004年第3期,頁89-97。
100.瞿林东,〈中唐史学发展的几种趋势〉,《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頁23-30。
101.瞿林東,〈一代明君的君主論——唐太宗和《帝範》〉,《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16-20。
102.譚若麗,〈由「古鏡記」談「鏡」的辟邪作用〉,《史志學刊》,2010年第6期,頁103-105。

(三)研討會論文
1.范淑英,〈仙道之象——神仙道教對唐千秋鏡的影響探析〉,《「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2011年)》,頁88-98。

(四)碩博士論文
1.李心荷,〈從「天賜祥瑞」到「道降貞符」——唐玄宗朝祥瑞演變的政治文化內涵〉,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2.辛向勇,〈唐人的隋史觀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3.宋嵐,〈中國獅子圖像的淵源探究〉,江蘇:南京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4.郁嬌,〈唐宋時期的鑄鏡業〉,福建:廈門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5.金光一,〈《群書治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6.郝少晶,〈仙山並照——唐代山水紋類銅鏡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7.胡珊珊,〈唐鏡銘文文學研究〉,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8.倪遠韻,〈古鏡奇譚——中國古典文化中的鏡意象流變探究〉,江蘇: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9.徐恒,〈漢鏡銘文中的詩歌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10.陳孟言,〈《太平廣記》中鏡子書寫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109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11.陳倩,〈唐墓中銅鏡的出土狀態及功能研究〉,河南:鄭州大學考古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12.蔡偉瀚,〈「崇周尚漢」:中古歷史記憶與政治文化演進研究〉,湖北:武漢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
13.羅娟,〈「鏡」及其參構語詞的語義分析和修辭闡釋——兼析《全唐詩》中的「鏡~/~鏡」〉,福建: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8153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3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高一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Gao, Yi-F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高一帆zh_TW
dc.creator (作者) Gao, Yi-F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23 15:49:20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23 15:49: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23 15:49: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8153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301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鏡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器具,主要功能便是照映對鏡人的儀容以便於觀察自身。當攬鏡自照成為普遍的日常活動後,鏡與人的精神世界便產生聯繫,人可以通過鏡來觀察自身,鏡在被使用過程中逐漸成為可以反映人思想觀念的工具和象徵。
本文以唐鏡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考古發掘出土實物和歷史文獻的相關記載,首先分析作為作為物質的唐鏡實體,秦王鏡的流行展現了前代「照膽」寶鏡對唐人用鏡思想的影響;瑞獸葡萄鏡和千秋鏡在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的盛行,反映武則天出於政治需要尊崇佛教對鏡之紋飾的影響,還有玄宗以誕節獻鏡為媒介加強君臣連結的政治風貌,揭示了以鏡觀察唐代社會的可能。
其次,就唐人在婚戀喪葬、醫療、占卜和文學創作中的用鏡方式,展現道教法器用鏡和佛教「業鏡」觀念對時人用鏡觀念的影響。唐人將鏡視作精神生活的伴侶,在小說和詩歌創作中刻畫鏡「明淨必照」的形象。
最後,文章藉助鏡之「明淨必照」引申而來的鑒戒觀念,從「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切入,考察鏡與唐人政治的關聯。「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是唐前期君臣在隋唐國制變動下,對於臨朝主政的皇帝如何實現致治的經驗總結。
綜之,唐人在社會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用鏡,是對鏡之清明必照特性的再次刻畫與發揚。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s a daily life utensil for people, the main function of a mirror is to reflect the appearance of the person for self-observation. When looking at oneself in the mirror becomes a common daily activity, the mirror is connected to the spiritual world of people. People can observe themselves through the mirror, and the mirror gradually becomes a tool and symbol that can reflect people’s thoughts and concepts during use.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ang mirror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related record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first analyzes the entity of Tang mirrors as a material. The popularity of Qin Wang mirrors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previous dynasties’ “Zhao Dan”(照胆) treasure mirrors on Tang people’s thoughts on using mirrors. The prevalence of Auspicious Animal-Grape Mirrors(瑞獸葡萄鏡)and Qianqiu Mirrors(千秋鏡)during Wu Zetian and Tang Xuanzong the periods, reflects the political need of Wu Zetian to use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he decoration of mirrors, and the political style of Emperor Xuanzong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mperor and ministers through offering mirrors as a medium during birthday. It reveals the possibility of observing Tang society with mirrors.
Secondly, the use of mirrors by Tang people in marriage and funeral, medical treatment, divination and literary creation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the Daoist concept of the mirror and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the `karma mirror` on the use of mirrors. The Tang people regarded the mirror as a companion to their spiritual life, and portrayed it as a `clear mirror reveals the truth`(明淨必照) in their novels and poems.Bright and illuminated
Finally, the essa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rrors and Tang politics by drawing on the concept of `clear mirror reveals the truth`,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notion of precautions, and by looking at `using the past as a mirror, one can understand the rise and fall; using people as mirrors, one can understand the gains and losses`. The concepts of `using the past as a mirror`(以古為鏡)and `using people as a mirror`(以人為鏡)are summaries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 early Tang emperors and ministers on how to achieve governance under the change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use of mirrors in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the Tang people was, in a nutshell, a re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rror`s clear and unmistakable character.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7
第二章 唐代的銅鏡 18
第一節 唐鏡的鑄造、流通與使用方法 18
第二節 唐鏡的形式、分期與斷代 27
第三章 鏡與唐代的社會生活 44
第一節 銅鏡與唐代民俗 44
第二節 唐人用鏡與宗教的關係 53
第三節 小說和詩歌裡的鏡 62
第四章 鏡與唐代的政治思想 69
第一節 唐太宗的「三鏡說」 69
第二節 唐人的史鏡與人鏡 85
第五章 結論 102
徵引書目 105
附錄 117
zh_TW
dc.format.extent 256574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3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唐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古為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人為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 Mirro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sing the Past as A Mirro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sing People as A Mirroren_US
dc.title (題名) 唐代銅鏡文化的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On the Culture of Copper Mirrors of Tang Perio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編列原則:先劃分文獻類型,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升序排列。
一、典籍
1.《道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8年。
2.丁福保,《六祖壇經箋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3.王仁裕撰,曾貽芬點校,《開元天寶遺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4.王秀梅譯注,《詩經》,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5.王叔岷撰,《列仙傳校檢》,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6.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7.王嘉撰,蕭綺録,齊治平校注,《拾遺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8.白居易撰,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9.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點校,《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10.司馬遷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1.任昉,《述異記·卷下》,見於程榮編,《漢魏叢書(明萬曆二十年本)》,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
12.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四·周禮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3.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4.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5.李百藥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16.李延壽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7.李延壽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8.李玫撰,李劍國輯證,《纂異記輯證》,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19.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20.吴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1.宋敏求,李好文撰,辛德勇,郎潔點校,《長安志·長安志圖》,陝西:三秦出版社,2013年。
22.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3.宋應星,楊維增譯注,《天工開物》,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
24.范攄撰,唐雯校箋,《雲溪友議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25.房玄齡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26.屈原著,林家驪譯注,《楚辭》,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27.孟元老撰,伊永文整理,《東京夢華録》,北京:大象出版社,2019年。
28.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29.荀悦撰,黄省曾注,孫啓治校補,《申鑒注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30.柳宗元撰,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龍城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3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2.段成式撰,許逸民校箋,《酉陽雜俎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33.姚思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34.班固著,顔師古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5.袁樞撰,《通鑑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36.莊周,方勇譯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37.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8.郭璞注,周遠富,愚若點校,《爾雅》,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39.唐太宗撰,《帝範》,王雙懷,梁克敏,田乙編撰,《帝範臣軌校釋》,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40.唐慎微撰,曹孝忠校,《四庫醫療叢書·證類本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1.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2.陳彭年,《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43.陳壽撰,裴松之注,陳乃乾校點,《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44.陳翰編,李小龍校證,《異聞集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45.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46.孫思邈撰,朱邦賢校註,《千金翼方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7.陶弘景編,尚志鈞,尚元勝輯校,《本草經集註(輯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年。
48.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9.葛洪撰,周天遊校注,《西京雜記》,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50.虞世南撰,陳虎譯注,《帝王略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51.圓仁撰,顧承甫等點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2.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鬱點校,《七緯》,中華書局,2012年。
53.臧琳撰,梅軍校補,《經義雜記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54.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55.歐陽修,宋祁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56.劉知幾撰,浦起龍釋,《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7.劉昫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58.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59.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60.劉勰著,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增訂文心雕龍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61.薛幽棲,陳少微等撰,萬裏等校點,《南嶽佛道著作選》,長沙:嶽麓書社,2012年。
62.錢大昭撰,黄建中,李發舜點校,《廣雅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63.魏收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64.魏徵,令狐德棻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65.魏徵等撰,沈錫麟整理,《群書治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66.顏之推撰,張靄堂譯注,《顏氏家訓譯注》,山東:齊魯書社,2009年。
67.釋道原撰,妙音,文雄點校,《景德傳燈錄》,成都:成都古籍書店,2000年。
68.顧炎武,《歷代宅京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二、專書
1.王士倫,《浙江出土銅鏡「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2.王友懷,魏全瑞主編,《昭明文選注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3.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1990年,再版2016年。
4.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1958年。
5.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初版1986年,再版1994年。
6.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牛潤珍,吳海蘭,何曉濤著,《中國史學思想·隋唐卷》,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
8.孔祥星,《中國銅鏡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9.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10.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11.史偉,《唐代言諫與政治生態變遷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12.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3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13.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15.李松濤,《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16.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詹緒左覆校,《全唐五代小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7.李錦繡,《唐代財政史稿·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18.李縉雲,《古鏡鑒賞·中國文物鑒賞叢書》,桂林:灕江出版社,1995年。
19.李縉雲,四川省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合編,《四川省出土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年。
20. 吳山,《中國紋樣全集·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年。
21.何堂坤,《中國古代金屬冶煉和加工工程技術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22.林天蔚,《隋唐史新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出版社,1968年。
23.金毓黻,《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24.周世榮,《中國歷代銅鏡鑒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26.馬之嘯,《中國的婚俗》,臺北:經世書局,1981年。
27.夏湘蓉,《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年。
28.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二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29.高明士,邱添生,何永成,甘懷真,《隋唐五代史(增訂本)》,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30.陳璽,《唐代訴訟制度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2年。
31.孫英剛,《神文時代:讖緯、朮數與中古政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32.梅原末治,《漢三國六朝紀年鏡圖說》,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考古學資料叢刊第一冊,一九四二年,桑名文星堂。
33.國家文物局編,《惠世天工:中國古代法明創造文物展》,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
34.張國剛,《唐代官制》,陝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
35.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年。
36.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37.敦煌研究院主編,《敦煌圖案卷(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38.楊泓,孫機,《尋常的精緻》,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
39.楊樹藩,《中國政制史》,臺北: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1967年。
40.雷家驥,《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41.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42.愛德華·謝弗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43.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44.趟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傅》,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45.劉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46.韓昇,《隋文帝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47.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刷館,2007年。
48.聶世美,《中國鏡文化——菱花照影(中國古代生活文化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9.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50.羅振玉,《漢兩京以來鏡銘集錄(外十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三、論文
(一)專書論文
1.陳寅恪,〈武瞾與佛教〉,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頁137-148。
2.聞一多,〈端午考〉,《聞一多全集(第一冊)》,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頁221-228。
3.福永光司,〈道教的鏡與劍——其思想的源流〉,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七卷思想宗教》,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386-445。
4.楊泓,孫機,〈千秋節·千秋鏡·月宮鏡〉,《尋常的精緻》,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頁29-34。
5.林梅村,〈獅子與狻猊〉,《漢唐西域與中國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頁87-95。
6.陳登武,〈陰間判官——冥司與庶民犯罪〉,《從人間世到幽冥界: 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頁285-365。
7.段文傑,〈創新以代雄——敦煌石窟初唐壁畫概況〉,《敦煌石窟藝術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224-225。
8.李豐懋,〈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231-250。
9.瞿林東,〈《帝王略論》——唐初史論的傑作〉,《瞿林東文集第七卷·唐代史學論稿(增訂本)》,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179-184。
10.吳宗國,〈《貞觀政要》與貞觀君臣論治〉,《中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上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49-83。
11.吳宗國,〈中國歷代王朝興衰的文化因素〉,《中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下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818-837。
12.吳宗國,〈唐代政治制度的歷史特點〉,《中古社會變遷與隋唐史研究(上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163-170。
13.吳宗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化與選官制度〉,《中古社會與隋唐史變遷(下編)》,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頁707-741。
14.牛致功,〈試論《貞觀政要》中心思想〉,《牛致功史學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頁179-198。

(二)期刊論文
1.于賡哲,〈唐代醫療活動中咒禁術的退縮與保留〉,《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61-68。
2.王子今,〈唐人歷史意識中的「文景之治」〉,《人文雜誌》,2004年第5期,頁150-155+1。
3.王昕,〈由器而「道」——論古代小說中照妖鏡的演化〉,《齊魯學刊》,2010年第3期,頁131-136。
4.王育成,〈唐代道教實物鏡研究〉,《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7-56。
5.王治平,〈《貞觀政要》史學思想研究——以「三鏡說」為中心之探討〉,《中正歷史學刊》,2004年第6期,頁3-27。
6.王峰鈞,楊宏毅,〈銅鏡出土狀態研究〉,《中原文物》2013年第6期,頁22-30。
7.王清傑,〈從唐太宗「群臣論治」談「貞觀之治」的形成〉,《史學月刊》,1994第04期,頁98-99。
8.王晶波,〈「業鏡」補說——以功用、場合的固化為中心〉,《敦煌學輯刊》,2020年第1期,頁20-36。
9.王翠丹,〈西漢初期「秦鑒」思想研究——以《新語》和《新書》為中心的探討〉,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10.王德權,〈 為國惜法,期守律文──隋、唐前期的「守法」爭議與國制變動〉,《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23年第59期,頁1-42。
11.王德權,〈決仗於朝堂——隋唐皇帝與官僚群體互動的一幕〉,《唐研究》,2015年第21卷,頁163-202。
12.王燕,〈試談唐鏡與唐代道教〉,《東南文化》,2000年第5期,頁104-107。
13.王麗雅,〈「古鏡記」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第4期,頁253-273。
14.王蘭蘭,〈唐玄宗千秋金鑒節獻鏡淵源考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年第2期,頁67-70。
15.王蘭蘭,〈唐玄宗千秋金鑒節獻鏡淵源考析〉,《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7年第2期,頁67-70。
16.仓修良,〈唐前五代史和五代史志〉,《文史知识》1995年第12期,頁37-42。
17.尹釗,〈四海相容的盛唐文化——從唐代銅鏡看中外文化的交流〉,《東方收藏》,2011年第6期,頁54-56。
18.尹釗,趙伊雯,戴雪峰,〈從銅鏡中看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東方收藏》,2020年第5期,頁74-77。
19.尹釗、徐文楷,〈唐代銅鏡上的佛教文化〉,《東方收藏》,2015年第3期,頁34-36。
20.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北周涼州薩保史君墓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3期,頁4-33+97-1。
21.杜林淵,苑志鑫,〈兩漢銅鏡銘文中的儒學神化現象〉,《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頁94-99。
22.杜鬥城,〈關於武則天與佛教的幾個問題〉,《宗教學研究》1994年第1期,頁26-33。
23.李肖,張永兵,張振峰,〈新疆吐魯番地區木納爾墓地的發掘〉,《考古》2006年第12期,頁27-46+2。
24.李東琬,〈陽燧小考〉,《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年第4期,頁369-373。
25.李孟學,〈唐代銅鏡銘文初探〉,《書畫藝術學刊》,2016年第16期,頁351-386。
26.李則斌,〈揚州新近出土的一批唐代文物〉,《考古》1995 年第 2 期,頁141-147+197-198+102。
27.李恩瑋,〈邢臺市邢鋼東生活區唐墓發掘簡報〉,《文物春秋》,2005年第2期,頁47。
28.李淮生,〈中國銅鏡的起源及早期傳播〉,《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頁51-54+45。
29.李雋,〈《古鏡記》中鏡意象研究〉,《戲劇之家》,2016年第4期,頁243-244。
30.李艷茹,〈「太平廣記」鏡象文化初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35-37。
31.吳秀蘭,〈論唐代監察制度的繼承與完善〉,《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頁46-48。
32.吳坷,〈簡述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鏡」意象〉,《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第11期,頁85-86。
33.吳煒,〈江蘇儀征胥浦發現唐墓〉,《考古》1991 年第 2 期,頁188-190。
34.何堂坤,〈銅鏡起源初探〉,《考古》,1988年第2期,頁173-176。
35.佚名,〈陽燧考〉,《文物世界》,1996年第期,頁77-78。
36.范淑英,〈古意:一種藝術風格的美術考古——以隋唐墓出土的銅鏡為例〉,頁121-122。
37.范淑英,楊兵,〈唐詩所見唐代銅鏡的流通與考古資料的印證〉,《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3期,頁64-70。
38.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1999年第70本第1分冊,頁1-57。
39.岳慎禮,〈青銅鏡探源〉,《大陸雜誌》1958年第十七卷第5期,頁67-82。
40.周亞,〈銅鏡使用方式的考古資料分析〉,《藝術品》2014年第8期,頁2-25。
41.郝紅星,張倩,李揚,〈中原唐墓中的明器神煞制度〉,《華夏考古》,2000年第4期,頁100-107。
42.胡春勃,〈試論西域文化對唐代銅鏡紋飾的成分影響〉,《現代裝飾(理論)》,2014年第8期,頁114-115。
43.胡滄澤,〈唐代監察制度對皇帝的制約〉,《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頁98-104。
44.胡滄澤,〈唐代監察體制的改革〉,《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頁38-44。
45.胡寶華,〈從「君臣之義」到「君臣道和」——論唐宋時期君臣觀念的發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頁26-34。
46.段塔麗,〈武則天稱帝與唐初社會的彌勒信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4期,頁85-91。
47.姜守誠,〈「業鏡」小考〉,《成大歷史學刊》,2009年第三十七號,頁21-60。
48.姜守誠,〈中國古代的「業鏡」觀念〉,《江淮論壇》,2011年第4 期,頁60-66。
49.洪震寰,〈陽燧非透鏡辨——與王燮山、楊寬二位教授商榷〉,《物理通報》,1960年第7期,頁311-314。
50.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頁4-26+110+2+1。
51.秦榕,〈從《古鏡記》看鏡子文學意象的流變〉,《福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頁20-21+41。
52.時嘉藝,〈漢鏡中的「求仙路」——以漢樂府為參照〉,《南都學壇》,2018年第5期,頁17-22。
53.徐良玉,〈揚州新出土的幾面唐鏡〉,《文物》1986 年第 4 期,頁91-92。
54.徐蘋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與「墓儀」制度——讀《大漢原陵秘葬經》劄記〉,《考古》,1963年第2期,頁87-106。
55.高次若,〈漫話千秋鏡與開元盛世千秋節〉,《文博》,2007年第1期,頁31-33。
56.高次若,〈漫話千秋鏡與開元盛世千秋節〉,《文博》2007年第1期,頁31-33。
57.郭延齡,〈靖邊出土唐楊會石棺和墓誌〉,《考古與文物》1995年第4期,頁39-42+49。
58.郭忠,《看不見的正義———幽冥文化中的「法」觀念》,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
59.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1期,頁3。
60.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第1期,頁3。
61.郭紹林,〈論唐代社會對皇權的制約機制〉,《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73-79。
62.郭紹林,〈論隋唐時期慶生辰〉,《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頁89-94。
63.唐少蓮,〈唐太宗的治道與實踐——以《貞觀政要》〉為中心〉,《廣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119-124。
64.陸彥雪,〈唐瑞獸葡萄鏡紋飾母題的由來〉,《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頁86-92。
65.陳連豪,〈唐太宗與諫議、封駁關係新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頁46-48。
66.陳曉偉,〈秦王瑞獸鏡銘文新證〉,《美術研究》2021年第2期,頁22-25。
67.陳曉偉,〈秦王瑞獸鏡銘文新證〉,《美術研究》2021年第2期,頁22-25。
68.陳燦平,〈唐千秋鏡考〉,《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1年第5期,頁40-44。
69.陳燦平,〈唐代揚州鑄鏡考實〉,《四川文物》2011年第4期,頁55-62。
70.陳麗如,〈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古鏡記》與《紅樓夢》〉,《興大人文學報(第49期)》,2012年9月,頁77-108。
71.曹錦炎,〈兩漢三國鏡銘文字整理與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文物鑒定與鑒賞》,2013年第5期,頁12-15。
72.閆月珍,〈「鏡」意象與中國文人的內省意識〉,《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面)》,2007年第1期,頁57-60。
73.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唐墓發掘報告〉,《華夏考古》,1995年第1期,頁26。
74.梁上椿,〈中國古鏡銘文叢譚〉,《大陸雜誌》,1951年第2卷第4期,頁2-20。
75.張宇,〈唐傳奇中鏡意象新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頁127-131。
76.張南,〈揚州出土唐代瑞獸銘文帶鏡〉,《考古》1988 年第 1 期,頁23。
77.張峰,〈《五代史志》與典志體通史的纂修〉,《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頁144-149。
78.揚州博物館,〈揚州近年發現唐墓》,《考古》1990 年第 9 期,頁831-836+872。
79.葉玟芳,〈銅鏡避邪內涵之探討〉,《藝術論壇》,2006年第4期,頁175-190。
80.葉玟芳,〈銅鏡避邪內涵之探討〉,《藝術論壇》2006年第4期,頁175-190。
81.萬澤民,〈論唐太宗的「用人之道」與「貞觀之治」〉,《浙江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16-21。
82.程永建,張翠玲,〈洛陽唐代有銘銅鏡綜述〉,《洛陽考古》2013年第1期,頁90-95。
83.瑞昌市博物館,〈江西瑞昌丁家山唐墓群清理簡報〉,《南方文物》,1995年第3期,頁18。
84.楊宏明,謝妮婭,〈陝西安塞縣王家灣發現漢墓〉,《考古》,1995年第11期,頁1047-1048。
85.雷家驥,〈唐初官修史著的基本觀念與意識〉,《歷史學刊》,1987年第15期,頁27-62。
86.趙彩秀,楊新文,〈四龍紋金鐲與秦王鏡〉,《文博》1998年第1期,頁85-86。
87.趙雲旗,〈武則天與唐代佛教〉,《五臺山研究》1989年第4期,頁13-17。
88.蔣玉斌,〈古代占卜術鏡聽考論〉,《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頁40-43。
89.儀征博物館,〈儀征南洋尚城唐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08 年第 5 期,頁29-32+101。
90.劉小明,〈漢唐銅鏡銘文比較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頁27-32。
91.劉洪忠,〈論唐詩中的「鏡」意象〉,《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68-70。
92.劉習祥,〈河南新鄉市鳳泉區王門唐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第2期,頁39。
93.劉曉華,張瑛,〈稀有的秦王銘帶鏡〉,《收藏界》2003年第6期,頁22。
94.劉錦賢,〈儒釋道三家鏡喻論析〉,《興大中文學報》,2017年第42期,頁79-118。
95.劉藝,〈唐代道教「孝道」的物質載體:真字飛霜鏡〉,《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1期,頁96-102。
96.劉藝,〈鏡文化與佛教文化之互動〉,《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1期,頁117-123。 王燕,〈試談唐鏡與唐代道教〉,頁104-107。
97.劉藝,〈鏡母題小說中的道教情結〉,《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29-31。
98.薄振峰,楊興定,〈唐代諫議制度的性質及其啟示〉,《理論學刊》,2003年第1期,頁133-135。
99.魏訓田,〈山東陵縣出土唐「東方合墓誌」考釋〉,《文獻》2004年第3期,頁89-97。
100.瞿林东,〈中唐史学发展的几种趋势〉,《史学月刊》,1989年第1期,頁23-30。
101.瞿林東,〈一代明君的君主論——唐太宗和《帝範》〉,《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16-20。
102.譚若麗,〈由「古鏡記」談「鏡」的辟邪作用〉,《史志學刊》,2010年第6期,頁103-105。

(三)研討會論文
1.范淑英,〈仙道之象——神仙道教對唐千秋鏡的影響探析〉,《「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2011年)》,頁88-98。

(四)碩博士論文
1.李心荷,〈從「天賜祥瑞」到「道降貞符」——唐玄宗朝祥瑞演變的政治文化內涵〉,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2.辛向勇,〈唐人的隋史觀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3.宋嵐,〈中國獅子圖像的淵源探究〉,江蘇:南京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4.郁嬌,〈唐宋時期的鑄鏡業〉,福建:廈門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5.金光一,〈《群書治要》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6.郝少晶,〈仙山並照——唐代山水紋類銅鏡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7.胡珊珊,〈唐鏡銘文文學研究〉,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8.倪遠韻,〈古鏡奇譚——中國古典文化中的鏡意象流變探究〉,江蘇: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9.徐恒,〈漢鏡銘文中的詩歌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10.陳孟言,〈《太平廣記》中鏡子書寫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109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11.陳倩,〈唐墓中銅鏡的出土狀態及功能研究〉,河南:鄭州大學考古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12.蔡偉瀚,〈「崇周尚漢」:中古歷史記憶與政治文化演進研究〉,湖北:武漢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
13.羅娟,〈「鏡」及其參構語詞的語義分析和修辭闡釋——兼析《全唐詩》中的「鏡~/~鏡」〉,福建: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