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之研究
作者 張淑瑜
Chang, Shu-yu
貢獻者 湯志民
張淑瑜
Chang, Shu-yu
關鍵詞 性別
學校建築
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與空間規畫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1:16:40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析臺北市國民中學不同性別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校內空間的現況與影響因素,研究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廁所空間的使用與規畫情形,了解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園中讓師生覺得不安全的場所及因素,並分析兩性的差異,最後依照研究結果,提出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的具體建議,俾供相關單位、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選取臺北市國民中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與觀察。問卷調查以臺北市12所國民中學的學生與教師為對象,總計抽取1305名學生(有效樣本1215人;女生590人,男生625人)及195位教師(有效樣本146人;女性104人,男性42人)進行問卷調查,觀察部分選取臺北市4所國民中學為觀察對象,主要在了解不同性別師生對課餘時間使用學校空間、廁所及更衣室、校園不安全空間的使用情形、看法與意見。在資料分析上,問卷調查主要以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統計、卡方考驗、Cochran Q考驗等分析方法;觀察部分則採描述性的方法紀錄。
     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餘時間使用的學校空間,可分為「男性取向空間」(如籃球場、跑道、桌球室)、「女性取向空間」(如樹蔭下、圖書館、班級教室內),其餘為「中性空間」。
     二、對於課餘時間使用各學校空間之使用者性別印象,「男比女多」之空間者為「室外籃球場」與「室內籃球場」,其餘空間則以勾選「差不多」者最多。
     三、在學生課餘時間主要使用的學校空間方面,男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學校空間依序有「班級教室外的走廊」、「班級教室內」、「室外籃球場」;女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學校空間依序有「班級教室外的走廊」、「班級教室內」。
     四、在課餘時間的活動選擇上,男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活動依序有「聊天」、「打球」、「打電腦」、「玩遊戲」、和「睡覺」,女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活動依序有「聊天」、「聽音樂」、「睡覺」、「打電腦」,但是「聊天」均為男女生偏好的課餘活動第一位。
     五、有50%以上的男女學生覺得自己不會受到活動場地中有異性存在的影響,而降低使用校內活動空間的意願;但有30%左右的女生覺得若「室外籃球場」中有男生使用,將會降低其使用該球場的意願。
     六、男女生對於「因距離太遠或不方便到達而降低使用意願的學校空間」意見一致,男女勾選比例最高之前三項均依序為「室外籃球場」、「不會受影響」、「桌球室」。
     七、有超過80%的男女師生覺得在學校使用廁所「很少」或「從來沒有」需要等待,但仍有29.4%的女學生及12.4%的男學生覺得「經常」或「有時候」需要等待,顯示女性比男性排隊等待使用廁所的機會仍然較高。
     八、在廁所的等待空間方面,男女性多數傾向認為「足夠」,但有超過1/4的女學生覺得廁所的等待空間「有點不足」或「非常不足」。
     九、在馬桶形式的喜好上,女性明顯偏好蹲式馬桶,男性則以認為「兩種都可以」的比例最高。
     十、男女生均有半數左右認為廁所的不便之處主要是「沒有衛生紙」、「沒有擦手紙或烘手機」。
     十一、有六成的學生、七成以上的教師覺得「非常需要」或「需要」更衣室,而男女沒有差異。
     十二、男女生對於「校園不安全空間」的意見大致一致,均有40%以上的學生勾選「地下室」、「圍牆角落」、「廁所」。
     十三、男女師生大致認為造成校園空間不安全的主要原因為「位置偏僻和人煙稀少」、「地下室光線太暗」、「圍牆角落的視覺死角」、以及「廁所的怕被偷窺」。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 對於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建議:(一)增設籃球架(場),且不宜離教室過遠。(二)可適量設置女生籃球優先使用架。(三)考量空間的性別取向,規畫或調整使用率較低的學校空間,例如:1. 以直線跑道取代環形跑道,其他使用率低的運動空間規畫以多功能利用場地為優先;2. 在教室附近增設休憩場地或設施,並增加現有休憩空間如樹蔭下、中庭、草坪、花園、水池的可及性與功能性。(四)規畫兩性平等的廁所,例如:1. 男女廁便器總數量應均等化,並在總量管制的條件下,女廁總面積應大於男廁;2. 大便器形式以蹲式為主,但為考量孕婦、不耐久蹲者及身心障礙者,宜在每處廁所適量設置一個以上之坐式便器;3. 廁所內宜裝設掛勾或置物臺、衛生紙(棉)販賣機、全身鏡、門簾、遮壁等,增加使用者的方便性與私密性;4. 廁所內宜裝設緊急求救鈴。(五)加強規畫更衣室與複合式盥洗間。(六)師生共同繪製校園危險地圖,俾供校方作為學校優先改善校園安全之項目。
     二、 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學校的選擇上,可以其他縣市或其他各級學校進行探究。(二)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可針對女性教師作學校空間利用與需求的規畫研究。(三)在學校空間的研究選擇上,可針對單一設施或空間作性別或使用效能的相關研究。(四)在研究方法上,可嘗試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深入瞭解學校性別與空間的使用情形與規畫。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念萱(2002)。冷眼看熱線—性別、電話和電話工業。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47-156)。臺北市:五南。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77-86。
方德隆(2000)。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型態的重塑。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85-403)。臺北市:五南。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1997)。L. K. Weisman著。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臺北市:巨流。
王俊秀(2002)。檳榔西施與西施檳榔:環境社會學的性別論述。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441-451)。臺北市:五南。
王秋絨、潘慧玲、黃馨慧、楊幸真(2002)。台灣婦女教育政策實施方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5),163-178。
王嵩音(1995)。性、暴力、新聞眼。臺北市:碩人。
王曉磊(2003)。兩性機會平等廁所建築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麗蓉(1998)。性別歧視與性侵害事件危機處理模式、輔導轉介流程及通報申訴制度規劃發展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賴協志(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畫與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臥龍(主編)(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臺北市:心理。
謝臥龍(主編)(2002)。性別:解讀與跨越。臺北市:五南。
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6)。諮商員在諮商過程對女性案主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初探。測驗與輔導,135,2780-2783。
羅於陵、柏蘭芝、孫瑞穗、顏亮一(1997)。性暴力恐懼與校園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235-245。
蘇芊玲 (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蘇芊玲、蕭昭君(2003)。校園現場性別觀察。臺北市:女書文化。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
二、英文部分
Altman, I. (1975).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 personal space, territoriality and crowding. California: Brooks/Cole.
朱敬先(1972)。兩性差異的研究。台北市:商務。
Astor, R.A., & Meyer, H. A.(1999). Where girls and women won’t go: Female students’, teachers’, and social workers’ views of school safety.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21(4), 201-220.
Bankst, T. L. (1991). Toilets as a feminist issue: A true story. Berkeley Women’s Law Journal, 6(2), 263-276.
Basow, S. A., & Howe, K.G. (1979). Sex bias and career evaluation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49, 705-706.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Biklen, S. K., & Pollard, D. (1993). Sex, gender, feminism, and education. Gender and Education, 5(2), 1-24.
Bohan, Janis S. (1992). Psychology, gender, and theory.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Bondi, L.(1990).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geography: space for women? Antipode, 22(2), 156-167.
Chris, S.(1991). Social space, gender inequalities and educational differenti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2(1), 23-45.
Day, K. (1994). Conceptualizing women’s fear of sexual assault on campus: A review of cas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hang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6), 742-765.
Galley, M.( 2002). Research: Boys to Men. Education Week. Retrieved February 17,2004, from
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 : 彩繪性別光譜。Baird, Vanessa著。臺北市:書林。
http://www.edweek.org/ew/newstory.cfm?slug=19boys.h21
Greed, C. H. (1995). Public toilet provision for women in Britain: An investigation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urination.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18(6), 573-584.
Hall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Klodawsky, F., & Lundy, C. (1994). Women’s safety in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11(2), 128-135.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2004).Retrieved February 29,2004, from http://www.m-w.com/
Newman, O.(1972). 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Pain, R. (1991). Space, sexual violence and social control: Integrating geographical and feminist analyses of women’s fear of crim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5(4), 415-431.
Pease, A., & Pease,B.(2001). Why men don’t listen & women can’t read map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Rose, G.(1993). Feminism and geography: the limi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Sommer, R. (1969). Personal space: 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Stokowski, P.A.(2000). Exploring gende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39-157.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 : 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市:元尊文化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1996). Retrieved February 22, 2004, from Oxford Reference Online Website:
http://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s/ENTRY.html?subview=Main&entry=t98.e1002
Valentine, G. (1990). Women’s fear and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Built Environment, 16(4), 288-303.
Wekerle, G., & Whitzman, C.(1995). Safe cities: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Ontario: Nelson.
Westin, A. F. (1967). 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
World Bank(2003). Gender Equality &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Washington, DC: Publisher.
World Encyclopedia (2002). Retrieved February 29, 2004, from Oxford Reference Online Website:
http://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s/ENTRY.html?subview=Main&entry=t105.e4547
余嬪(1998)。從「仰臥起坐VS.伏地挺身」談平等的兩性休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7-23。
吳木星(1987)。臺北市國小校園瀏覽記。建築師,148(13),44-48。
吳旭專(2000)。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國宏、錢文譯(2001)。跨越兩性世界的橋樑。臺北市:突破。
吳就君(1998)。國小學童防範性侵害自我保護教育課程設計。學生轉學通訊,57,146-156。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吳瑾嫣、唐筱雯、程衛東、鄭敏慧、陳勃如、王甄妤、郭蔚施、吳昱廷(1997)。都市婦女人身安全空間設計準則。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1-7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7月3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fn/fn4.asp?t=&id=21840
李元貞(1993)。體檢國小教科書—主題體驗:兩性觀。臺北市:臺灣教授協會。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
李惠貞(2003)。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台北市 : 五南。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7-174)。臺北市:五南。
洪啟東(1995)。性別的專業危機。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創刊號,20-29。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洪瑞兒(2002)。高雄市區中小學教師與學生對於兩性平等教育認知狀況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3-44)。臺北市:五南。
洪萬生(2003)。性別與歷史—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31-52)。臺北市:高等教育。
唐筱雯 (1998):校園安全—一個無性別歧視的空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創刊號,112-114。
徐玉姈和陳威志(1997)。淡江校園中女性認知的恐怖地點。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173-223。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晏涵文(1989)。生命與心理的結合—談家庭生活與性教育。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晏涵文(1995)。性教育。臺北市:性林文化。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的性別歧視系列。婦女新知,71、73、76至78期。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堂(2002)。學校建築與社區融合規畫之現況及趨勢。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06-119)。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0)。國中兩性平等教育讀本。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兩性教育。2003年12月28日,取自http://140.122.120.230/ejedata/kying/20031241215/兩性教育.doc
教育部統計處(2003)。各級學校概況表。2004年3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b87.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4)。92學年度國民中學校別資料。2004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base92j.htm
許碧蕙(2002)。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畢恆達(1994)。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畫設計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畢恆達(1999)。標準跑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78-80。
畢恆達(2000)。校園空間與性別。2004年1月19日,取自: 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小畢的網站文字/校園空間與性別.doc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畢恆達、吳瑾嫣、唐筱雯、鄭湘敏、吳怡玲、柳廷岳(1999)。建立安全與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指標。載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頁63—74)。高雄:作者。
莊明貞(1999a)。從兩性平等教育看九年一貫課程相關問題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1999b)。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下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54-62。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著。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
陳伯璋(1993)。教學革新與潛在課程。臺北市:五南。
陳坤宏(1992)。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劃。臺北市:明文。
陳怡君(1997)。都市女性之公共空間人身安全。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252-275。
陳俞容(2002)。同性戀是「解答」,不是問題。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13-128)。臺北市:五南。
陳惠馨(1995)。兩性平等工作權之理論基礎。臺北市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彭渰雯(1996)。父權社會的誤導與反挫—新女廁運動後記。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35-39。
彭懷真(譯) (1991)。社會學辭典。Peter J. O`Connell著。臺北市:五南。
曾漢珍(1994)。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研究:以系統整合之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漢珍、湯志民(主持)(1998)。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園整體規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委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執行),未出版,臺北市。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湯志民(1995)。學校的新天地──談現代化廁所的設計。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主編),落實國民中小學現代化廁所研討會手冊(頁1-14)。2004年1月28日,取自
http://www.tmtc.edu.tw/~envir/john/1.htm
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革新的思維--「人—境」互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5-62)。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7-34)。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2a)。優質學校環境規畫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9)。臺北市:作者。
湯志民(2002b)。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
湯志民(2002c)。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臺北市:五南。
黃庭鈺(2002)。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與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06-119)。臺北市:作者。
黃煜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黃碧芬(2000)。家庭暴力防治法。臺北市:書泉。
黃競涓(2002)。政治語言中的性別意涵。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273-282)。臺北市:五南。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5-281)。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曬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臺北市:女書。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V. Burr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楊清芬(1995)。 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清芬、陳永興、曾旭正和林志成(2000)。攜手營造我們的社區學校。載於台大城鄉基金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主辦,921校園重建----新校園運動工作坊會議資料(第6-17頁)。臺中縣:教育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楊瑞珠(2002)。性別刻板印象在家庭和工作的現象與代價。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263-272)。臺北市:五南。
鄔佩麗(2003)。性別與諮商--女性主義治療師的助人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141-181)。臺北市:高等教育。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04)。臺北市重要統計速報。臺北市:作者。2004年3月1日,取自
http://www.dbas.taipei.gov.tw/stat/express/9301.doc
輔新書局編(1988)。辭海。臺北市:作者。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揚智。
劉宜(1998)。小學「反性騷擾教育」課程之初步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38-47。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76-101)。臺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與落實。未出版手稿,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4年2月20日,取自
http://web.ed.ntnu.edu.tw/~panhu/genderconcept2.pdf
潘慧玲、黃馨慧(2003)。婦女與教育。載於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編),婦女權益報告書(頁78-115)。臺北市: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4年2月20日,取自
http://web.ed.ntnu.edu.tw/~panhu/womenpaper.pdf
蔡保田(1984)。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實際之研究。臺北縣:陳玉芳文化。
蔡進雄(1998)。兩性平等與校園規畫。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31-134。
蔡篤堅(2002)。民族氣質與男性身體想像。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433-440)。臺北市:五南。
盧姿里(2002)。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333-352)。臺北市:五南。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1991)。環境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賴友梅(2002)。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45-66)。臺北市:五南。
賴協志(2002)。從兩性平等教育觀點論國小學童對室外運動場地的使用需求—以臺北縣十分國小、吉慶國小、清水國小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第106-119頁)。臺北市:作者。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90152002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2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湯志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淑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Shu-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淑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Shu-yuen_US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1:16:40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1:16: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1:16: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152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7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152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析臺北市國民中學不同性別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校內空間的現況與影響因素,研究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廁所空間的使用與規畫情形,了解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園中讓師生覺得不安全的場所及因素,並分析兩性的差異,最後依照研究結果,提出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的具體建議,俾供相關單位、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選取臺北市國民中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與觀察。問卷調查以臺北市12所國民中學的學生與教師為對象,總計抽取1305名學生(有效樣本1215人;女生590人,男生625人)及195位教師(有效樣本146人;女性104人,男性42人)進行問卷調查,觀察部分選取臺北市4所國民中學為觀察對象,主要在了解不同性別師生對課餘時間使用學校空間、廁所及更衣室、校園不安全空間的使用情形、看法與意見。在資料分析上,問卷調查主要以描述性分析、次數百分比統計、卡方考驗、Cochran Q考驗等分析方法;觀察部分則採描述性的方法紀錄。
     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餘時間使用的學校空間,可分為「男性取向空間」(如籃球場、跑道、桌球室)、「女性取向空間」(如樹蔭下、圖書館、班級教室內),其餘為「中性空間」。
     二、對於課餘時間使用各學校空間之使用者性別印象,「男比女多」之空間者為「室外籃球場」與「室內籃球場」,其餘空間則以勾選「差不多」者最多。
     三、在學生課餘時間主要使用的學校空間方面,男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學校空間依序有「班級教室外的走廊」、「班級教室內」、「室外籃球場」;女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學校空間依序有「班級教室外的走廊」、「班級教室內」。
     四、在課餘時間的活動選擇上,男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活動依序有「聊天」、「打球」、「打電腦」、「玩遊戲」、和「睡覺」,女生勾選比例超過50%以上的活動依序有「聊天」、「聽音樂」、「睡覺」、「打電腦」,但是「聊天」均為男女生偏好的課餘活動第一位。
     五、有50%以上的男女學生覺得自己不會受到活動場地中有異性存在的影響,而降低使用校內活動空間的意願;但有30%左右的女生覺得若「室外籃球場」中有男生使用,將會降低其使用該球場的意願。
     六、男女生對於「因距離太遠或不方便到達而降低使用意願的學校空間」意見一致,男女勾選比例最高之前三項均依序為「室外籃球場」、「不會受影響」、「桌球室」。
     七、有超過80%的男女師生覺得在學校使用廁所「很少」或「從來沒有」需要等待,但仍有29.4%的女學生及12.4%的男學生覺得「經常」或「有時候」需要等待,顯示女性比男性排隊等待使用廁所的機會仍然較高。
     八、在廁所的等待空間方面,男女性多數傾向認為「足夠」,但有超過1/4的女學生覺得廁所的等待空間「有點不足」或「非常不足」。
     九、在馬桶形式的喜好上,女性明顯偏好蹲式馬桶,男性則以認為「兩種都可以」的比例最高。
     十、男女生均有半數左右認為廁所的不便之處主要是「沒有衛生紙」、「沒有擦手紙或烘手機」。
     十一、有六成的學生、七成以上的教師覺得「非常需要」或「需要」更衣室,而男女沒有差異。
     十二、男女生對於「校園不安全空間」的意見大致一致,均有40%以上的學生勾選「地下室」、「圍牆角落」、「廁所」。
     十三、男女師生大致認為造成校園空間不安全的主要原因為「位置偏僻和人煙稀少」、「地下室光線太暗」、「圍牆角落的視覺死角」、以及「廁所的怕被偷窺」。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結果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 對於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的建議:(一)增設籃球架(場),且不宜離教室過遠。(二)可適量設置女生籃球優先使用架。(三)考量空間的性別取向,規畫或調整使用率較低的學校空間,例如:1. 以直線跑道取代環形跑道,其他使用率低的運動空間規畫以多功能利用場地為優先;2. 在教室附近增設休憩場地或設施,並增加現有休憩空間如樹蔭下、中庭、草坪、花園、水池的可及性與功能性。(四)規畫兩性平等的廁所,例如:1. 男女廁便器總數量應均等化,並在總量管制的條件下,女廁總面積應大於男廁;2. 大便器形式以蹲式為主,但為考量孕婦、不耐久蹲者及身心障礙者,宜在每處廁所適量設置一個以上之坐式便器;3. 廁所內宜裝設掛勾或置物臺、衛生紙(棉)販賣機、全身鏡、門簾、遮壁等,增加使用者的方便性與私密性;4. 廁所內宜裝設緊急求救鈴。(五)加強規畫更衣室與複合式盥洗間。(六)師生共同繪製校園危險地圖,俾供校方作為學校優先改善校園安全之項目。
     二、 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一)在研究學校的選擇上,可以其他縣市或其他各級學校進行探究。(二)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可針對女性教師作學校空間利用與需求的規畫研究。(三)在學校空間的研究選擇上,可針對單一設施或空間作性別或使用效能的相關研究。(四)在研究方法上,可嘗試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深入瞭解學校性別與空間的使用情形與規畫。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膍s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膍s問題…………………………………………………………… 5
     第三節□□垠n名詞釋義…………………………………………K………… 6
     第四節□□膍s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囮O概念的分析……………………………………………………… 12
     第二節□韃◆P性別之研究…………………………………………………… 31
     第三節□囮O與學校空間規畫………………………………………………… 48
     
     
     第三章□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膍s架構……………………………………………………………… 65
     第二節□膍s對象………K…………………………………………………… 66
     第三節□膍s工具……………………………………………………………… 68
     第四節□磟I程序……………………………………………………………… 71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4
     第一節□O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74
     第二節□O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教師問卷調查結果…………… 103
     第三節□[察結果分析與討論……………………………………………… 114
     第四節□謢X討論……………………………………………………………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祭蛂K…………………………………………………… 146
     第二節□媊部K…………………………………………………… 157
     
     參考文獻………………………………………………………… 164
     
     附錄
     附錄一□□O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調查問卷(學生問卷)K175
     附錄二□ 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調查問卷(教師問卷)…179
     附錄三□□M家審查推薦函…………………………………………… 183
     附錄四 專家審查問卷……………………………………………… 184
     附錄五 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觀察表………………… 191
     附錄六 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下課活動區域與活動內容觀察結果 192
     附錄七 學生問卷開放答案整理 ……………………………………199
     
     
     表次
     
     表1 性別議題與研究焦點整理表 ......................... 17
     表2 男女兩性生理上的差異………………………………… 18
     表3 絕對空間論與相對空間論的比較……………………… 32
     表4 選取之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名單………………………… 66
     表5 教師問卷調查對象人數抽樣分配表…………………… 67
     表6 問卷審查專家學者一覽表……………………………… 69
     表7 學生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性別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74
     表8 對於校內活動空間使用者的性別印象統計表………… 76
     表9 學生對於校內空間使用者性別印象的勾選比例差異… 79
     表10 學生課餘時間主要使用空間統計表…………………… 81
     表11 學生在課餘時間主要使用空間比例較高的場地……… 82
     表12 學生課餘時間主要使用空間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 83
     表13學生在課餘時間的活動偏好…………………………… 84
     表14 學生在課餘時間偏好比例較高的活動………………… 85
     表15學生在課餘時間活動偏好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 86
     表16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意願之統計表…………… 88
     表17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意願比例較高的場地…… 89
     表18學生因異性存在而降低使用意願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 89
     表19學生因距離太遠或不方便到達而較少使用的空間統計表… 91
     表20學生因距離太遠或不方便到達而較少使用比例較高的場所 92
     表21學生因距離太遠或不方便到達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 92
     表22學生在校內使用廁所是否需等待統計表………………… 93
     表23 學生使用廁所時等待空間是否足夠統計表……………… 94
     表24 學生較偏好的大便器形式統計表………………………… 95
     表25 學生覺得廁所不便之處統計表…………………………… 96
     表26 學生覺得廁所不便之處比例較高的選項………………… 97
     表27 學生覺得更衣室的需求統計表…………………………… 98
     表28 學生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空間統計表…………… 99
     表29 學生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空間比例較高的場所… 100
     表30 學生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空間McNemar檢定的事後比較100
     表31 學生對校內空間感到不安全的因徽峟p表…………… 102
     表32 教師問卷調查有效樣本性別次數統計及百分比………… 103
     表33 教師對於校內活動空間使用者的性別印象統計表……… 104
     表34 使用者性別印象學生意見和教師意見的比較表………… 105
     表35 教師在校內使用廁所是否需等待統計表………………… 106
     表36 教師使用廁所時等待空間是否足夠統計表…………… 107
     表37 教師較偏好的大便器形式統計表………………………… 108
     表38教師覺得廁所不便之處統計表…………………………… 109
     表39教師覺得更衣室的需求統計表…………………………… 110
     表40教師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空間統計表…………… 111
     表41 教師覺得校內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空間比例較高的場所… 112
     表42 教師對校內空間感到不安全的因素統計表……………… 113
     表43 四校學生下課時間在各教室以外活動區域男、女生比例 115
     表44 學生在下課中的活動內容 116
     表45 男女廁所便器形式與數量各校抽樣調查統計 123
     表46 學生在課餘時間使用之學校空間性別取向分析表 134
     
     
     
     圖次
     
     圖1 研究架構 65
     圖2 對於校內活動空間使用者的性別印象次數分配橫條圖 77
     圖3 籃球場使用情形… 117
     圖4 桌球室使用情形 118
     圖5 男學生在庭園廣場玩紅綠燈 118
     圖6 走廊與休憩長椅使用情形 118
     圖7 庭園、水池在下課時間無人使用 119
     圖8 中庭、花園在下課時間無人使用 119
     圖9 兩名學生在走廊看著一樓中庭 119
     圖10充滿歐洲風情的水池… 120
     圖11使用率低的跑道
     圖12室外體適能訓練區… 121
     圖13室瘍樴A能訓練區……… 121
     圖14柔道教室 ………………………………… 121
     圖15拳擊教室 …………………………… 121
     圖16 A校教室大樓男廁 ………………………………………… 124
     圖17 A校活動中心男廁………………………………………… 124
     圖18 D校行政大樓男廁………………………………………… 124
     圖19 D校男廁、女廁、殘障專用廁所並列………… 125
     圖20 D校樓梯前方的平台………………………………… 125
     圖21套房式廁所………………………………………………… 125
     圖22A 套房式廁所蹲式便間……………………………… 125
     圖22B 套房式廁所小便斗便間…………………………………… 125
     圖23 以坐式馬桶便間作為工具間 ……………………………… 127
     圖24 蹲式馬桶充當工具間 ……………………………………… 127
     圖25 廁所內設有衛生紙(棉)販賣機 ………………………… 128
     圖26 全身鏡 ……………………………………………………… 128
     圖27 廁所門口設有遮壁 ………………………………………… 128
     圖28 兩側設隔板的男用小便斗 ………………………………… 129
     圖29 兩側設隔板的男用小便斗………………………………… 129
     圖30 D校屋頂鎖上的安全門…………………………………… 130
     圖31 玻璃屋頂與屋頂花園的地板齊高………………………… 130
     圖32 樹叢後面易造成視覺死角………………………………… 130
     圖33 圍牆角落樹叢繁密………………………………………… 131
     圖34 通往工地的臨時圍牆並未上鎖…………………………… 131
     圖35 利用牆角劃設停車格……………………………………… 131
     圖36 垃圾場與側門……………………………………………… 132
     圖37 位於地下室的資源回收室………………………………… 132
     圖38 樓梯裝有護網……………………………………………… 132
     圖39 樓梯裝有安全扶手與緊急照明…………………………… 132
     圖40 地上積滿灰塵的樓頂樓梯間……………………………… 13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2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校建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平等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與空間規畫zh_TW
dc.title (題名) 臺北市國民中學性別與空間規畫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念萱(2002)。冷眼看熱線—性別、電話和電話工業。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47-156)。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77-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德隆(2000)。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型態的重塑。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85-403)。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1997)。L. K. Weisman著。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臺北市: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秀(2002)。檳榔西施與西施檳榔:環境社會學的性別論述。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441-451)。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秋絨、潘慧玲、黃馨慧、楊幸真(2002)。台灣婦女教育政策實施方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5),163-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嵩音(1995)。性、暴力、新聞眼。臺北市:碩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磊(2003)。兩性機會平等廁所建築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蓉(1998)。性別歧視與性侵害事件危機處理模式、輔導轉介流程及通報申訴制度規劃發展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協志(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場地規畫與用後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臥龍(主編)(1996)。兩性、文化與社會。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臥龍(主編)(2002)。性別:解讀與跨越。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6)。諮商員在諮商過程對女性案主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初探。測驗與輔導,135,2780-27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於陵、柏蘭芝、孫瑞穗、顏亮一(1997)。性暴力恐懼與校園空間。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235-2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芊玲 (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芊玲、蕭昭君(2003)。校園現場性別觀察。臺北市:女書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tman, I. (1975).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 personal space, territoriality and crowding. California: Brooks/Col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敬先(1972)。兩性差異的研究。台北市: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tor, R.A., & Meyer, H. A.(1999). Where girls and women won’t go: Female students’, teachers’, and social workers’ views of school safety.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 21(4), 201-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nkst, T. L. (1991). Toilets as a feminist issue: A true story. Berkeley Women’s Law Journal, 6(2), 263-2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sow, S. A., & Howe, K.G. (1979). Sex bias and career evaluation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49, 705-7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iklen, S. K., & Pollard, D. (1993). Sex, gender, feminism, and education. Gender and Education, 5(2), 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han, Janis S. (1992). Psychology, gender, and theory. Boulder : Westview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ndi, L.(1990).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geography: space for women? Antipode, 22(2), 156-1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ris, S.(1991). Social space, gender inequalities and educational differenti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2(1), 2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y, K. (1994). Conceptualizing women’s fear of sexual assault on campus: A review of cas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hang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6), 742-7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lley, M.( 2002). Research: Boys to Men. Education Week. Retrieved February 17,2004, fr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 : 彩繪性別光譜。Baird, Vanessa著。臺北市:書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week.org/ew/newstory.cfm?slug=19boys.h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reed, C. H. (1995). Public toilet provision for women in Britain: An investigation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urination. 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18(6), 573-5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l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lodawsky, F., & Lundy, C. (1994). Women’s safety in th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11(2), 128-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2004).Retrieved February 29,2004, from http://www.m-w.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man, O.(1972). 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New York: Collier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in, R. (1991). Space, sexual violence and social control: Integrating geographical and feminist analyses of women’s fear of crim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5(4), 415-4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ease, A., & Pease,B.(2001). Why men don’t listen & women can’t read map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 G.(1993). Feminism and geography: the limi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mmer, R. (1969). Personal space: 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Stokowski, P.A.(2000). Exploring gende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39-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 : 新世代的性別教育。臺北市:元尊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1996). Retrieved February 22, 2004, from Oxford Reference Online Websi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s/ENTRY.html?subview=Main&entry=t98.e1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lentine, G. (1990). Women’s fear and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Built Environment, 16(4), 288-3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kerle, G., & Whitzman, C.(1995). Safe cities: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Ontario: Nels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stin, A. F. (1967). 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rld Bank(2003). Gender Equality &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Washington, DC: Publish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rld Encyclopedia (2002). Retrieved February 29, 2004, from Oxford Reference Online Websit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s/ENTRY.html?subview=Main&entry=t105.e45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嬪(1998)。從「仰臥起坐VS.伏地挺身」談平等的兩性休閒。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7-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木星(1987)。臺北市國小校園瀏覽記。建築師,148(13),44-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旭專(2000)。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國宏、錢文譯(2001)。跨越兩性世界的橋樑。臺北市:突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就君(1998)。國小學童防範性侵害自我保護教育課程設計。學生轉學通訊,57,146-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瑾嫣、唐筱雯、程衛東、鄭敏慧、陳勃如、王甄妤、郭蔚施、吳昱廷(1997)。都市婦女人身安全空間設計準則。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年7月3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law.moj.gov.tw/fn/fn4.asp?t=&id=218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元貞(1993)。體檢國小教科書—主題體驗:兩性觀。臺北市:臺灣教授協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素馨(1997)。都市女性休閒類型和休閒阻礙。戶外遊憩研究,10(1),43-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惠貞(2003)。持續哺餵母乳的母職空間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勤敏(1986)。學校建築的理論基礎。台北市 : 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鶴玲(2002)。新聞報導中的男性形象。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57-174)。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啟東(1995)。性別的專業危機。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創刊號,20-29。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瑞兒(2002)。高雄市區中小學教師與學生對於兩性平等教育認知狀況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3-44)。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萬生(2003)。性別與歷史—一個女性主義的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31-52)。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筱雯 (1998):校園安全—一個無性別歧視的空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創刊號,112-1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玉姈和陳威志(1997)。淡江校園中女性認知的恐怖地點。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173-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晏涵文(1989)。生命與心理的結合—談家庭生活與性教育。臺北市:張老師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晏涵文(1995)。性教育。臺北市:性林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的性別歧視系列。婦女新知,71、73、76至7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新堂(2002)。學校建築與社區融合規畫之現況及趨勢。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06-119)。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0)。國中兩性平等教育讀本。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兩性教育。2003年12月28日,取自http://140.122.120.230/ejedata/kying/20031241215/兩性教育.do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統計處(2003)。各級學校概況表。2004年3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b87.xl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部統計處(2004)。92學年度國民中學校別資料。2004年5月10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base92j.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碧蕙(2002)。校園規劃「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南投縣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1994)。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畫設計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臺北市:張老師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1999)。標準跑道。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78-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2000)。校園空間與性別。2004年1月19日,取自: 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小畢的網站文字/校園空間與性別.do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吳瑾嫣、唐筱雯、鄭湘敏、吳怡玲、柳廷岳(1999)。建立安全與無性別偏見的校園空間指標。載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頁63—74)。高雄: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明貞(1999a)。從兩性平等教育看九年一貫課程相關問題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明貞(1999b)。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下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54-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著。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伯璋(1993)。教學革新與潛在課程。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坤宏(1992)。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劃。臺北市:明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怡君(1997)。都市女性之公共空間人身安全。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4,252-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俞容(2002)。同性戀是「解答」,不是問題。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113-128)。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惠馨(1995)。兩性平等工作權之理論基礎。臺北市 : 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渰雯(1996)。父權社會的誤導與反挫—新女廁運動後記。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3,3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真(譯) (1991)。社會學辭典。Peter J. O`Connell著。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漢珍(1994)。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規劃設計合理化之研究:以系統整合之觀點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漢珍、湯志民(主持)(1998)。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園整體規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委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執行),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1995)。學校的新天地──談現代化廁所的設計。載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環境教育中心(主編),落實國民中小學現代化廁所研討會手冊(頁1-14)。2004年1月28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tmtc.edu.tw/~envir/john/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革新的思維--「人—境」互動。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頁15-62)。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頁7-34)。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2a)。優質學校環境規畫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39)。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2b)。臺灣的學校建築。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民(2002c)。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庭鈺(2002)。臺北市國小室外空間規畫與兒童社會遊戲行為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頁106-119)。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煜峰、雷靂(1995)。國中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碧芬(2000)。家庭暴力防治法。臺北市:書泉。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競涓(2002)。政治語言中的性別意涵。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273-282)。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5-281)。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曬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臺北市:女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V. Burr著。性別與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清芬(1995)。 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清芬、陳永興、曾旭正和林志成(2000)。攜手營造我們的社區學校。載於台大城鄉基金會、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主辦,921校園重建----新校園運動工作坊會議資料(第6-17頁)。臺中縣:教育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瑞珠(2002)。性別刻板印象在家庭和工作的現象與代價。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263-272)。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鄔佩麗(2003)。性別與諮商--女性主義治療師的助人觀點。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141-181)。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2004)。臺北市重要統計速報。臺北市:作者。2004年3月1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ww.dbas.taipei.gov.tw/stat/express/9301.do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輔新書局編(1988)。辭海。臺北市:作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揚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宜(1998)。小學「反性騷擾教育」課程之初步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38-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76-101)。臺北市: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慧玲、林昱貞(2000)。性別平等教育的概念與落實。未出版手稿,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2004年2月20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eb.ed.ntnu.edu.tw/~panhu/genderconcept2.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慧玲、黃馨慧(2003)。婦女與教育。載於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主編),婦女權益報告書(頁78-115)。臺北市: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4年2月20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web.ed.ntnu.edu.tw/~panhu/womenpaper.pdf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保田(1984)。學校建築的理論與實際之研究。臺北縣:陳玉芳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進雄(1998)。兩性平等與校園規畫。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31-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篤堅(2002)。民族氣質與男性身體想像。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433-440)。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姿里(2002)。性侵害防治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童性知識及性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333-352)。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1991)。環境心理學。臺北市: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友梅(2002)。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45-66)。臺北市: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協志(2002)。從兩性平等教育觀點論國小學童對室外運動場地的使用需求—以臺北縣十分國小、吉慶國小、清水國小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優質的學校環境(第106-119頁)。臺北市:作者。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