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
作者 黃瀚儀
貢獻者 陳逢源
黃瀚儀
關鍵詞 宋代
儒學
道統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1:21:32 (UTC+8)
摘要 「道統」這一名詞的正式創用與成為時代焦點是在宋代,但在先秦儒家思想體系中已具有道統思想的成分,只是尚未明確提出,其理論針對性也不明確。直到唐代的韓愈,以弘揚儒家聖人之道為己任,明確提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和「傳授系統」,以挽救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不為人所重視下,造成的社會動盪之局面。韓愈的〈原道〉標誌著儒家「道統」觀念的明確提出,又北宋前期的道學先驅,孫復與石介師徒亦繼承韓愈的道統思想。
     時至北宋中期,張載與二程為孔、孟之後的儒家倫理道德規範提供形上學的理論依據,以求更有效地反擊佛、老學說,再次將儒學積極入世的精神加以發揚,所以張載與二程皆否定漢、唐諸儒的傳道地位,而程頤以程顥接續孟子以後失傳的儒家聖人之道,也開啟了宋代道學家建立儒家聖人「心傳」的道統思想。時至南宋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正式創用「道統」一詞,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是《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內聖與外王合一的上古聖人,聖聖相承的「道統」精義(「道體」),也是《中庸》所詮釋的幽微至理;又朱熹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傳授系統」,重點人物是孔子開創「道學」以保存與發明內聖外王合一的「道體」。因此,宋代道學承繼的是先秦孔、孟闡明內聖外王之「道體」的使命,以「內聖之學」的探討為其特色,但「內聖之學」的闡明目的不僅是達到聖賢的道德造詣,而是能夠實現「外王事業」,對於人間秩序進行合理的重建。
     宋儒秉持著對於朱熹「道統」的信仰,立身治學並不循功名利祿之途,而是試圖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個人修養,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不僅顯示出中國文化重視內省修養的特點,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聖賢的理想人格和以倫理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及重文化傳統的特色,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區別之處。如此,宋儒的道統思想,其影響可謂深遠。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經部
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2.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3. (漢)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
4.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6.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7.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8.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
9. (宋)王安石著:《周官新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5月)。
6. (宋)王柏著:《魯齋王文憲公文集》,《歷代畫家詩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6月)。
7. (宋)石介著:《徂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8. (宋)朱熹著:《朱子全書》(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7年2月)。
9. (宋)朱熹著:《朱子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10. (宋)朱熹著:《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11. (宋)牟巘著:《牟氏陵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2. (宋)何基著:《何北山先生遺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3. (宋)李侗著:《李延平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4. (宋)李覯著:《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5. (宋)周敦頤著:《周子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
10. (宋)朱震著:《漢上易傳》,(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
16. (宋)金履祥著:《仁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17. (宋)金履祥著:《濂洛風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
18. (宋)契嵩著:《鐔津文集》,《新修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台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
19. (宋)柳開著、張景編:《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0. (宋)胡宏著:《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
21.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點校:《范文正公文集》,《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22. (宋)孫復著:《孫明復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3. (宋)晁補之著:《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4. (宋)真德秀著:《文章正宗》,《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25. (宋)真德秀著:《真文忠公全集》(台北:文友書店,1974年)。
11. (宋)朱熹著:《四書或問》(京都:中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26. (宋)張栻著:《南軒文集》,《南軒集》(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6月)。
27. (宋)張載著:《張載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28. (宋)陳亮著:《陳亮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29. (宋)陳淳著、陳□編:《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0.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
31.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32.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點校:《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33. (宋)黃榦著:《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
34. (宋)黃榦著:《黃勉齋先生文集》(台北:青山書屋,1957年5月)。
35. (宋)葉適著:《水心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12.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
36. (宋)熊禾著:《勿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7. (宋)劉爚著:《雲莊劉文簡公文集》(明弘治間劉煓刊嘉靖間增補本)。
38. (宋)歐陽修著:《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39. (宋)蔡襄著:《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40. (宋)羅從彥著:《羅豫章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41. (宋)蘇軾著:《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42. (金)趙秉文著:《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43. (元)吳澄著:《吳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4月)。
44. (元)許衡著:《許魯齋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45. (元)許謙著:《許白雲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13. (宋)朱熹著:《詩集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10月)。
46. (元)黃溍著:《黃文獻公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47. (清)全祖望著:《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
48. (清)朱彝尊著:《曝書亭全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49. (清)李紱著:《穆堂初稿》、《穆堂別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4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50. (清)陳鴻墀著:《全唐文紀事》,《中國學術名著•文學名著》第四集(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0月)。
51. (清)焦循著:《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
52.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二、近人論著
1. 孔令宏著:《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2.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1月)。
14. (宋)陳祥道著:《論語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 任卓宣著:《道統新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71年)。
4.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5.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2月)。
6. 余英時著:《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6月)。
7.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8. 余英時著:《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
9.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
10. 孟淑慧著:《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8月)。
11.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
12. 姚瀛艇等著:《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書版社,1999年9月)。
15. (元)許謙著:《讀四書叢說》,《叢書集成新編》第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3. 夏君虞著:《宋學概要》(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
14. 孫振青著:《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公司,1986年9月)。
15. 徐洪興著:《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16.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
17. 張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
18. 張立文著:《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19. 張純一著:《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9月)。
20. 陳志信著:《朱子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2月)。
21. 陳來著:《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
22. 陳郁夫著:《周敦頤》(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12月)。
16. (明)梅鷟著:《尚書考異》,《叢書集成新編》第10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23. 陳植鍔著:《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
24. 陳榮捷著:《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25. 陳榮捷著:《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4月)。
26. 陳榮捷著:《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
27. 陳鐘凡著:《兩宋思想述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
28. 麥仲貴著:《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香港:新亞研究所,1968年9月)。
29. 馮炳奎等著:《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7月)。
30. 董金裕著:《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10月)。
31. 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32. 漆俠著:《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17. (清)胡渭著:《易圖明辨》(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
33. 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4月)。
34. 蒙培元著:《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
35. 劉子健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
36. 劉述先著:《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2月)。
37. 劉復生著:《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38. 劉琳、沈治宏著:《現存宋人著述總錄》(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8月)。
39. 蔣義斌著:《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40. 蔣義斌著:《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9月)。
41. 蔡方鹿著:《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
42. 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18. (清)黃宗炎著:《圖學辯惑》,趙蘊如編:《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0月)。
43.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五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7月)。
44.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四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月)。
45. 錢穆著:《中國學術通義》(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
46. 錢穆著:《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十一~十五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47. 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九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48. 錢穆著:《國史大綱》下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十八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49. 錢穆著:《論語新解》(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
50.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51. 韓廷一著:《韓昌黎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2月)。
三、期刊論文
(二)史部
1. 方蕙玲著:〈西銘釋義〉,《東吳哲學學報》第1期(1996年3月)。
2. 王明蓀著:〈略述元代朱學之盛〉,《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8年3月)。
3. 王書華著:〈荊公新學與二程洛學在經學領域的對立與分歧〉,《河北學刊》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
4. 王德毅著:〈黃榦的學術與政事〉,《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
5. 付長珍著:〈宋儒境界論—以儒釋道會通為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2年5月)。
6. 朱雲鵬著:〈論北宋時期之崇道及其對官員的影響〉,《中州學刊》第4期(1993年7月)。
7. 何雋著:〈葉適與朱熹道統觀異同論〉,《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1996年5月)。
8. 何雋著:〈論韓愈的道統觀及宋儒對他的超越〉,《孔孟月刊》第33卷第3期(1994年11月)。
9. 余貴林著:〈宋代士大夫的心態與行為〉,《中州學刊》第2期(1993年3月)。
10. 吳康著:〈陸象山學述〉,《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12月)。
1.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1. 宋晞著:〈宋代洛學之流派〉,《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二輯(台北:蘭台出版社,2002年10月)。
12. 宋晞著:〈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華岡文科學報》第20期(1995年4月)。
13. 周慶華著:〈道統—中國傳統立國精神的現代價值〉,《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第2期(1997年6月)。
14. 林政華著:〈黃東發對於前朝理學家之評述〉,《書目季刊》第11卷第3期(1977年12月)。
15. 邱琳婷、林啟屏著:〈從馬麟《聖賢圖》看宋代儒家道統說的影響〉,《第一屆台灣與儒家學術思想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集》(2003年10月)。
16. 施忠賢著:〈論朱熹、陳亮「漢唐之爭」〉,《文藻學報》第9期(1995年3月)。
17. 洪修平著:〈略論宋代禪學的新特點〉,《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第1期(1993年1月)。
18. 胡元玲著:〈宋代理學體用論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263期(2002年2月)。
19. 范立舟著:〈宋儒聖人史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8年8月)。
20. 范佳玲著:〈二程與佛學思想之交涉〉,《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4月)。
2.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1. 孫又予著:〈論「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斷句〉,《大陸雜誌》第95卷第5期(1997年11月)。
22. 高紀春著:〈宋高宗朝初年的王安石批判與洛學之興〉,《中州學刊》第1期(1996年1月)。
23. 張永□著:〈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
24. 張永□著:〈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
25. 張亨著:〈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台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4年6月)。
26. 許玉敏著:〈濂洛風雅及其評註研究〉,《雲漢學刊》第10期(2003年6月)。
27. 郭學信著:〈時代遷易與宋代士大夫的觀念轉變〉,《文史哲》第3期(2000年5月)。
28. 陳寅恪著:〈論韓愈〉,《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
29. 陳榮捷著、萬先法譯:〈朱熹集新儒學之大成〉,《宋史研究集》第十三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10月)。
30. 彭永捷著:〈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文史哲》第2期(2001年3月)。
3. (三國吳)韋昭著:《國語韋氏解》(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8月)。
31. 程元敏著:〈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和他的遺著〉,《宋史研究集》第四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6年8月)。
32. 賀麟著:〈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9月)。
33. 黃博仁著:〈孔門心法釋義〉,《社會科教育學報(竹師)》第1期(1998年6月)。
34. 黃進興著:〈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第5卷第2期(1994年6月)。
35. 黃彰健著:〈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說〉,《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9月)。
36. 黃寬重著:〈秦檜與文字獄〉,《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10月)。
37. 黃繁光著:〈論南宋趙鼎政治集團與張浚的分合關係〉,《淡江史學》第6期(1994年6月)。
38. 楊祖漢著:〈朱陸論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會通〉,《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7月)。
39. 董平著:〈葉適對道統的批判及其知識論〉,《孔子研究》第1期(1994年3月)。
40. 董金裕著:〈朱熹與四書集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1995年6月)。
4. (晉)干寶著:《晉紀》,(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第3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41. 董根洪著:〈司馬光是理學的重要創始人〉,《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11月)。
42. 漆俠著:〈蘇軾蜀學與程頤洛學在思想領域中的對立〉,《河北學刊》第21卷第5期(2001年9月)。
43. 趙效宣著:〈朱子家學與師承〉,《宋史研究集》第五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10月)。
44. 劉復生著:〈宋仁宗時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點〉,《中州學刊》第4期(1993年7月)。
45. 蔣復璁著:〈「宋史道學傳」的意義〉,《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學系,1988年9月)。
46. 蔣義斌著:〈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8年3月)。
47. 蔡方鹿著:〈朱子之《四書》學及其與道統論的關係〉,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四輯(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6年4月)。
48. 蔡方鹿著:〈宋代理學心性論之特徵及其時代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73期(1994年3月)。
49. 鄧國光著:〈道的本質和傳承—辨韓愈的傳道觀和程朱道統論的分野〉,《孔孟月刊》第31卷第2期(1994年10月)。
50. 鄧廣銘著:〈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6年4月)。
5. (南朝梁)蕭子顯著:《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51. 戴君仁著:〈朱子與陸象山的交誼及辯學的經過〉,《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12月)。
52. 謝明憲著:〈切近朱熹—思想史的入口〉,《文學前瞻》第2期(2001年6月)。
53. 謝政諭著:〈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論述〉,《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1995年1月)。
54. 羅家祥著:〈北宋新學的興衰及其理論價值〉,《河北學刊》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
55. 蘇樹華著:〈從儒與禪的比較上來看儒家的道統傳承〉,《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6期(2003年6月)。
四、學位論文
1. 王樾著:《韓愈的道統論及其與儒學蛻變的關係》(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2. 朱盈靜著:《葉適的哲學思想暨其對理學與經學的批判》(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3. 何佳駿著:《《近思錄》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4. 林政華著:《黃震之經學》(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5月)。
6. (唐)吳競著:《貞觀政要》,《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5. 林慶忠著:《朱熹與陳亮「三代漢唐之辨」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6. 邱佳慧著:《道學運動中的劉安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7. 孫華璟著:《葉適思想研究——從對程朱道統觀的批判談起》(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8. 徐偉俊著:《試論黃震躬行之學的形成》(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9. 高光敏著:《北宋時期對韓愈接受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10. 許玉敏著:《北山學派文道合一發展脈絡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月)。
11. 程誌華著:《學術與政治:南宋「慶元黨禁」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12. 劉素玲著:《宋儒論韓愈排佛與師道》(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13. 劉醇鑫著:《唐代後期儒學的新發展》(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6月)。
五、外文專書
7.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
1.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著:《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
2.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3. 諸橋轍次著、唐卓群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歷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南京:國民印務局,1937年7月)。
4.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7月)。
8.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6月)。
9. (宋)朱熹著:《伊洛淵源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
10. (宋)江少虞著:《皇朝類苑》,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
11. (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
12. (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1月)。
13. (宋)李心傳著:《道命錄》,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
14. (宋)李攸著:《宋朝事實》,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
15. (宋)李燾著、(清)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16. (宋)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書目續編》(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12月)。
17. (宋)高似孫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18. (宋)歐陽修、宋祁等著:《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19. (宋)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0. 不著撰人:《靖康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 不著撰人:《慶元黨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2.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
23. (元)脫脫等著:《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4. (明)宋端儀著:《考亭淵源錄初稿》(舊鈔本)。
25. (明)宋濂等著:《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
26. (明)陳邦瞻著:《宋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4月)。
27. (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清)王梓材、馮雲濠、何紹基校:《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28. (清)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宋論合刊)》(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
29. (清)王懋竑著:《朱子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
30. (清)鄂爾泰、張廷玉同奉敕編:《雍正硃批諭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11月)。
(三)子部
1. (周)李耳著、(晉)王弼注:《老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2. (漢)王充著:《論衡》,《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77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3. (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清)汪榮寶疏:《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6月)。
4.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
5.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8月)。
6. (南朝梁)僧祐著:《弘明集》,《新修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台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
7.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中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48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8. (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黃帝內經素問》,《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9. (唐)林慎思著:《伸蒙子》,《叢書集成新編》第1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0.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5月)。
11.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
12. (唐)道宣著:《續高僧傳》,(梁)慧皎等著:《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
13. 不著撰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正統道藏》第1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4. (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叢書集成新編》第8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5. (宋)王得臣著:《麈史》,《叢書集成新編》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6. (宋)王曾著:《王文正公筆錄》,《叢書集成新編》第1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17. (宋)王開祖著:《儒志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第12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18. (宋)王應麟著:《困學紀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19. (宋)呂本中著:《童蒙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 (宋)李元綱著:《聖門事業圖》,(宋)左圭輯:《百川學海》丙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6月)。
21. (宋)邵博著:《邵氏聞見後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22. (宋)洪邁著:《容齋續筆》,《叢書集成三編》第7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23. (宋)陳淳著、王雋編、(清)顧秀虎補遺:《北溪字義》(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9月)。
24. (宋)陳善著:《捫虱新話》,《叢書集選》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
25. (宋)陸游著:《避暑漫抄》,《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26. (宋)章如愚著:《群書考索》(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9月)。
27. (宋)智圓著:《閑居編》,《卍續藏經》第101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28. (宋)黃震著:《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5月)。
29. (宋)葉適著:《習學記言序目》,《叢書集成續編》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30.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7月)。
31. (宋)曉瑩錄:《雲臥紀譚》,《卍續藏經》第148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32. (宋)釋志磐著:《佛祖統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3月)。
33. (宋)釋惠洪著:《冷齋夜話》,《叢書集成新編》第7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34. (明)呂坤著:《呻吟語》(台北:志一出版社,1994年7月)。
35. (明)宗本集:《歸元直指集》,《卍續藏經》第108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
36. (明)陳建著:《學蔀通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3月)。
37. (清)毛奇齡著:《太極圖說遺議》,《西河合集》,(清康熙間書留草堂刊本)。
38. (清)王植著:《正蒙初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9. (清)倪濤著:《六藝之一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0. (清)張心澂著:《偽書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5月)。
41. (清)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42.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4月)。
(四)集部
1. (唐)皮日休著:《唐皮日休文藪》,《叢書集成續編》第12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2.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
3.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2月)。
4. (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5. (宋)王柏著:《金華王魯齋先生傳集》,(清)金律輯:《金華六先生集》(清雍正至乾隆間遞刊本)。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2151002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逢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瀚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瀚儀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1:21:32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1:21: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1:21: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10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1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100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道統」這一名詞的正式創用與成為時代焦點是在宋代,但在先秦儒家思想體系中已具有道統思想的成分,只是尚未明確提出,其理論針對性也不明確。直到唐代的韓愈,以弘揚儒家聖人之道為己任,明確提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和「傳授系統」,以挽救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不為人所重視下,造成的社會動盪之局面。韓愈的〈原道〉標誌著儒家「道統」觀念的明確提出,又北宋前期的道學先驅,孫復與石介師徒亦繼承韓愈的道統思想。
     時至北宋中期,張載與二程為孔、孟之後的儒家倫理道德規範提供形上學的理論依據,以求更有效地反擊佛、老學說,再次將儒學積極入世的精神加以發揚,所以張載與二程皆否定漢、唐諸儒的傳道地位,而程頤以程顥接續孟子以後失傳的儒家聖人之道,也開啟了宋代道學家建立儒家聖人「心傳」的道統思想。時至南宋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正式創用「道統」一詞,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是《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內聖與外王合一的上古聖人,聖聖相承的「道統」精義(「道體」),也是《中庸》所詮釋的幽微至理;又朱熹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傳授系統」,重點人物是孔子開創「道學」以保存與發明內聖外王合一的「道體」。因此,宋代道學承繼的是先秦孔、孟闡明內聖外王之「道體」的使命,以「內聖之學」的探討為其特色,但「內聖之學」的闡明目的不僅是達到聖賢的道德造詣,而是能夠實現「外王事業」,對於人間秩序進行合理的重建。
     宋儒秉持著對於朱熹「道統」的信仰,立身治學並不循功名利祿之途,而是試圖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個人修養,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不僅顯示出中國文化重視內省修養的特點,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聖賢的理想人格和以倫理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及重文化傳統的特色,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區別之處。如此,宋儒的道統思想,其影響可謂深遠。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現況………………………………………………………………..6
     第三節 預期成果………………………………………………………………11
     第二章 宋儒道統思想的淵源與背景………………………..17
     第一節 宋儒道統思想的淵源與意義…………………………………………18
     一、韓愈以前儒者的道統意識……………………………………… 18
     二、韓愈的道統思想………………………………………………… 24
     第二節 宋儒道統思想的論證背景……………………………………………32
     一、宋初三朝的三教並行…………………………………………… 33
     二、仁宗、神宗期間的儒學變革……………………………………… 39
     第三章 北宋儒者的道統思想……………………………………49
     第一節 孫復、石介的道統思想………………………………………………50
     一、孫復的道統思想………………………………………………… 51
     二、石介的道統思想………………………………………………… 57
     第二節 張載的道統思想………………………………………………………64
     一、生平事蹟………………………………………………………… 65
     二、儒道主張………………………………………………………… 67
     三、道統思想………………………………………………………… 74
     第三節 程顥、程頤的道統思想………………………………………………78
     一、生平事蹟………………………………………………………… 79
     二、儒道主張………………………………………………………… 83
     三、道統思想………………………………………………………… 87
     第四章 南宋朱熹的道統思想……………………………………93
     第一節 朱熹的道統思想………………………………………………………94
     一、儒道主張………………………………………………………… 95
     二、對於周敦頤儒學地位的確認…………………………………… 100
     三、揭櫫道統的內涵與訴求………………………………………… 108
     第二節 朱熹在道統的建構工作…………………………………………… 113
     一、以《近思錄》為入門階梯………………………………………… 114
     二、以《四書》闡明聖人之道統……………………………………… 118
     三、以「道學」連繫「道統」……………………………………………124
     第三節 朱熹與時人的道統爭論…………………………………………… 129
     一、朱熹與陸九淵的道統爭論……………………………………… 130
     二、朱熹與陳亮的道統爭論………………………………………… 135
     三、朱熹與葉適的道統爭論………………………………………… 141
     第五章 朱熹後學對道統的繼承與發揚…………………..149
     第一節 黃榦與陳淳的道統思想……………………………………………..151
     一、黃榦的道統思想………………………………………………… 153
     二、陳淳的道統思想………………………………………………… 160
     第二節 黃震與「北山四先生」的道統思想…………………………………..167
     一、黃震的道統思想………………………………………………… 168
     二、「北山四先生」的道統思想……………………………………… 175
     第六章 結論………………………………………………………………185
     參考文獻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0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宋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儒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道統zh_TW
dc.title (題名) 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經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漢)董仲舒著、(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十三經注疏》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宋)王安石著:《周官新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宋)王柏著:《魯齋王文憲公文集》,《歷代畫家詩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宋)石介著:《徂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宋)朱熹著:《朱子全書》(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宋)朱熹著:《朱子遺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宋)朱熹著:《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宋)牟巘著:《牟氏陵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宋)何基著:《何北山先生遺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宋)李侗著:《李延平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宋)李覯著:《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宋)周敦頤著:《周子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宋)朱震著:《漢上易傳》,(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宋)金履祥著:《仁山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宋)金履祥著:《濂洛風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宋)契嵩著:《鐔津文集》,《新修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台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宋)柳開著、張景編:《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宋)胡宏著:《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點校:《范文正公文集》,《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宋)孫復著:《孫明復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宋)晁補之著:《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宋)真德秀著:《文章正宗》,《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宋)真德秀著:《真文忠公全集》(台北:文友書店,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宋)朱熹著:《四書或問》(京都:中文出版社,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宋)張栻著:《南軒文集》,《南軒集》(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宋)張載著:《張載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宋)陳亮著:《陳亮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宋)陳淳著、陳□編:《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點校:《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宋)黃榦著:《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宋)黃榦著:《黃勉齋先生文集》(台北:青山書屋,195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宋)葉適著:《水心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宋)熊禾著:《勿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宋)劉爚著:《雲莊劉文簡公文集》(明弘治間劉煓刊嘉靖間增補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宋)歐陽修著:《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宋)蔡襄著:《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宋)羅從彥著:《羅豫章先生文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4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宋)蘇軾著:《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金)趙秉文著:《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元)吳澄著:《吳文正公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元)許衡著:《許魯齋集》,《叢書集成新編》第7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元)許謙著:《許白雲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宋)朱熹著:《詩集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元)黃溍著:《黃文獻公集》,《叢書集成新編》第6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清)全祖望著:《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清)朱彝尊著:《曝書亭全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清)李紱著:《穆堂初稿》、《穆堂別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4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清)陳鴻墀著:《全唐文紀事》,《中國學術名著•文學名著》第四集(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清)焦循著:《雕菰集》(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人論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孔令宏著:《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皮錫瑞著:《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宋)陳祥道著:《論語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任卓宣著:《道統新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余英時著:《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余英時著:《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孟淑慧著:《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侯外廬等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姚瀛艇等著:《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書版社,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元)許謙著:《讀四書叢說》,《叢書集成新編》第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夏君虞著:《宋學概要》(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孫振青著:《宋明道學》(台北:千華出版公司,19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徐洪興著:《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馬宗霍著:《中國經學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張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張立文著:《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張純一著:《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陳志信著:《朱子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陳來著:《宋明理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陳郁夫著:《周敦頤》(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明)梅鷟著:《尚書考異》,《叢書集成新編》第10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陳植鍔著:《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陳榮捷著:《朱子新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陳榮捷著:《朱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陳榮捷著:《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陳鐘凡著:《兩宋思想述評》(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麥仲貴著:《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香港:新亞研究所,196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馮炳奎等著:《宋明理學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董金裕著:《宋儒風範》(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漆俠著:《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清)胡渭著:《易圖明辨》(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蒙培元著:《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劉子健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劉述先著:《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劉復生著:《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劉琳、沈治宏著:《現存宋人著述總錄》(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蔣義斌著:《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蔣義斌著:《宋儒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蔡方鹿著:《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清)黃宗炎著:《圖學辯惑》,趙蘊如編:《大易類聚初集》第1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五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錢穆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四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錢穆著:《中國學術通義》(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錢穆著:《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第十一~十五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九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錢穆著:《國史大綱》下冊,《錢賓四先生全集》第二十八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錢穆著:《論語新解》(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韓廷一著:《韓昌黎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史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方蕙玲著:〈西銘釋義〉,《東吳哲學學報》第1期(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明蓀著:〈略述元代朱學之盛〉,《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書華著:〈荊公新學與二程洛學在經學領域的對立與分歧〉,《河北學刊》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德毅著:〈黃榦的學術與政事〉,《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付長珍著:〈宋儒境界論—以儒釋道會通為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朱雲鵬著:〈論北宋時期之崇道及其對官員的影響〉,《中州學刊》第4期(199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何雋著:〈葉適與朱熹道統觀異同論〉,《鵝湖月刊》第21卷第11期(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何雋著:〈論韓愈的道統觀及宋儒對他的超越〉,《孔孟月刊》第33卷第3期(1994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余貴林著:〈宋代士大夫的心態與行為〉,《中州學刊》第2期(199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吳康著:〈陸象山學述〉,《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宋晞著:〈宋代洛學之流派〉,《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二輯(台北:蘭台出版社,200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宋晞著:〈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華岡文科學報》第20期(19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周慶華著:〈道統—中國傳統立國精神的現代價值〉,《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5卷第2期(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林政華著:〈黃東發對於前朝理學家之評述〉,《書目季刊》第11卷第3期(197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邱琳婷、林啟屏著:〈從馬麟《聖賢圖》看宋代儒家道統說的影響〉,《第一屆台灣與儒家學術思想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集》(200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施忠賢著:〈論朱熹、陳亮「漢唐之爭」〉,《文藻學報》第9期(199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洪修平著:〈略論宋代禪學的新特點〉,《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第1期(199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胡元玲著:〈宋代理學體用論探討〉,《中國文化月刊》第263期(200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范立舟著:〈宋儒聖人史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6卷第12期(1998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范佳玲著:〈二程與佛學思想之交涉〉,《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199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孫又予著:〈論「子罕言利與命與仁」的斷句〉,《大陸雜誌》第95卷第5期(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高紀春著:〈宋高宗朝初年的王安石批判與洛學之興〉,《中州學刊》第1期(1996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張永□著:〈朱熹「義利之辨」之倫理價值觀探源〉,《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張永□著:〈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張亨著:〈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台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許玉敏著:〈濂洛風雅及其評註研究〉,《雲漢學刊》第10期(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郭學信著:〈時代遷易與宋代士大夫的觀念轉變〉,《文史哲》第3期(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陳寅恪著:〈論韓愈〉,《金明館叢稿初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陳榮捷著、萬先法譯:〈朱熹集新儒學之大成〉,《宋史研究集》第十三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1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彭永捷著:〈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文史哲》第2期(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三國吳)韋昭著:《國語韋氏解》(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程元敏著:〈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和他的遺著〉,《宋史研究集》第四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6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賀麟著:〈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黃博仁著:〈孔門心法釋義〉,《社會科教育學報(竹師)》第1期(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黃進興著:〈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第5卷第2期(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黃彰健著:〈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說〉,《宋史研究集》第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黃寬重著:〈秦檜與文字獄〉,《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黃繁光著:〈論南宋趙鼎政治集團與張浚的分合關係〉,《淡江史學》第6期(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楊祖漢著:〈朱陸論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會通〉,《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董平著:〈葉適對道統的批判及其知識論〉,《孔子研究》第1期(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董金裕著:〈朱熹與四書集注〉,《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0期(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晉)干寶著:《晉紀》,(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第3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董根洪著:〈司馬光是理學的重要創始人〉,《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6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漆俠著:〈蘇軾蜀學與程頤洛學在思想領域中的對立〉,《河北學刊》第21卷第5期(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趙效宣著:〈朱子家學與師承〉,《宋史研究集》第五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劉復生著:〈宋仁宗時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點〉,《中州學刊》第4期(199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蔣復璁著:〈「宋史道學傳」的意義〉,《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史學系,1988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蔣義斌著:〈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蔡方鹿著:〈朱子之《四書》學及其與道統論的關係〉,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四輯(台北,聖環圖書公司,199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蔡方鹿著:〈宋代理學心性論之特徵及其時代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73期(199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鄧國光著:〈道的本質和傳承—辨韓愈的傳道觀和程朱道統論的分野〉,《孔孟月刊》第31卷第2期(199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鄧廣銘著:〈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南朝梁)蕭子顯著:《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戴君仁著:〈朱子與陸象山的交誼及辯學的經過〉,《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謝明憲著:〈切近朱熹—思想史的入口〉,《文學前瞻》第2期(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謝政諭著:〈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論述〉,《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1995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羅家祥著:〈北宋新學的興衰及其理論價值〉,《河北學刊》第21卷第2期(2001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蘇樹華著:〈從儒與禪的比較上來看儒家的道統傳承〉,《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6期(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樾著:《韓愈的道統論及其與儒學蛻變的關係》(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朱盈靜著:《葉適的哲學思想暨其對理學與經學的批判》(台北: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何佳駿著:《《近思錄》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林政華著:《黃震之經學》(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唐)吳競著:《貞觀政要》,《四部叢刊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林慶忠著:《朱熹與陳亮「三代漢唐之辨」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邱佳慧著:《道學運動中的劉安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孫華璟著:《葉適思想研究——從對程朱道統觀的批判談起》(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徐偉俊著:《試論黃震躬行之學的形成》(台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高光敏著:《北宋時期對韓愈接受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許玉敏著:《北山學派文道合一發展脈絡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程誌華著:《學術與政治:南宋「慶元黨禁」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劉素玲著:《宋儒論韓愈排佛與師道》(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劉醇鑫著:《唐代後期儒學的新發展》(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外文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後晉)劉昫著:《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著:《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諸橋轍次著、唐卓群譯:《儒學之目的與宋儒(慶歷至慶元百六十年間)之活動》(南京:國民印務局,193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宋)朱熹著:《伊洛淵源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宋)江少虞著:《皇朝類苑》,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宋)李心傳著:《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宋)李心傳著:《道命錄》,王民信主編:《宋史資料粹編第三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宋)李攸著:《宋朝事實》,趙鐵寒主編:《宋史資料萃編第一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宋)李燾著、(清)黃以周等輯補:《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宋)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書目續編》(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宋)高似孫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宋)歐陽修、宋祁等著:《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宋)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不著撰人:《靖康要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不著撰人:《慶元黨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元)脫脫等著:《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明)宋端儀著:《考亭淵源錄初稿》(舊鈔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明)宋濂等著:《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明)陳邦瞻著:《宋史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清)王梓材、馮雲濠、何紹基校:《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清)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宋論合刊)》(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清)王懋竑著:《朱子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清)鄂爾泰、張廷玉同奉敕編:《雍正硃批諭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子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周)李耳著、(晉)王弼注:《老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漢)王充著:《論衡》,《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77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清)汪榮寶疏:《法言義疏》(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南朝梁)僧祐著:《弘明集》,《新修大正大藏經》第五十二冊(台北:宏願出版社,199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隋)王通著、(宋)阮逸注:《中說》,《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248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唐)王冰注、(宋)林億等校:《黃帝內經素問》,《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唐)林慎思著:《伸蒙子》,《叢書集成新編》第1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唐)道宣著:《續高僧傳》,(梁)慧皎等著:《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不著撰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圖》,《正統道藏》第1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叢書集成新編》第8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宋)王得臣著:《麈史》,《叢書集成新編》第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宋)王曾著:《王文正公筆錄》,《叢書集成新編》第1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宋)王開祖著:《儒志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第12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宋)王應麟著:《困學紀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宋)呂本中著:《童蒙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宋)李元綱著:《聖門事業圖》,(宋)左圭輯:《百川學海》丙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宋)邵博著:《邵氏聞見後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宋)洪邁著:《容齋續筆》,《叢書集成三編》第7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宋)陳淳著、王雋編、(清)顧秀虎補遺:《北溪字義》(台北:世界書局,195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宋)陳善著:《捫虱新話》,《叢書集選》第52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宋)陸游著:《避暑漫抄》,《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宋)章如愚著:《群書考索》(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宋)智圓著:《閑居編》,《卍續藏經》第101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宋)黃震著:《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宋)葉適著:《習學記言序目》,《叢書集成續編》第16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70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宋)曉瑩錄:《雲臥紀譚》,《卍續藏經》第148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宋)釋志磐著:《佛祖統紀》(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宋)釋惠洪著:《冷齋夜話》,《叢書集成新編》第78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明)呂坤著:《呻吟語》(台北:志一出版社,199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明)宗本集:《歸元直指集》,《卍續藏經》第108冊(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明)陳建著:《學蔀通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清)毛奇齡著:《太極圖說遺議》,《西河合集》,(清康熙間書留草堂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清)王植著:《正蒙初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清)倪濤著:《六藝之一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清)張心澂著:《偽書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清)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81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集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唐)皮日休著:《唐皮日休文藪》,《叢書集成續編》第12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唐)韓愈著、馬通伯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宋)王柏著:《金華王魯齋先生傳集》,(清)金律輯:《金華六先生集》(清雍正至乾隆間遞刊本)。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