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晚清駐檳榔嶼副領事之角色分析(1893-1911)
作者 張曉威
Chong, Siou Wei
貢獻者 陳鴻瑜
Chen ,Hurng Yu
張曉威
Chong, Siou Wei
關鍵詞 檳榔嶼
副領事
張弼士
幫權政治
辛亥革命
Penang
Vice Consul
Chang Pi Shih
Pang Politics
1911 Chinese Revolution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4:34 (UTC+8)
摘要 十九世紀末的檳榔嶼華人社會,其人口總數約為八萬餘人,其中屬客家方言群者,只有七千餘人,尚不及該地華人總人口數的十分之一。儘管如此,客家籍富商卻能不間斷的出任清朝政府派駐該地的副領事,無疑顯示出其有獨特之處。其中,張弼士出任首任副領事,更是其關鍵的肇始。因為透過張氏的精心安排和計畫,遂逐步奠定該職繼續由客家富商擔任的基礎。至於客家籍富商出任該職,不僅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祖國事務,亦進一步將他們引入檳榔嶼華人社會的領導階層,成為名符其實的華人社會領袖,同時亦造就了客家籍「埔梅集團」的興起。副領事一職,是清朝政府對外設立使領館中,層級最低的一個小機構。就機構本身而言,它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無足輕重。是故,長期以來,亦不會特別引人注意到檳榔嶼副領事,到底會對近代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不過,就因為擔任副領事者當中,有了張弼士、張煜南、謝榮光、梁碧如和戴春榮等人物的出現,以致改變了和凸顯出檳榔嶼副領事的重要性。尤其是張弼士更透過他商業網絡的優勢,而躋入清朝的商業官僚體系內,甚至更成為主管晚清商務的商務大臣,進而推動和影響了晚清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此外,當革命派在檳榔嶼展開活動至中華民國建立為止,該批亦官亦商的檳榔嶼副領事,不僅沒有對革命派加以打壓,甚至還默許他們的親族參與革命活動。因此,同盟會南洋支部自新加坡遷往檳榔嶼之後,革命派在南洋的活動和發展,得以繼續藉由在當地的重整機會,而取得喘息和重新出發的新契機。由此觀之,檳榔嶼副領事對於近代中國政治的發展,無疑亦扮演著一個極特殊又關鍵的角色,對近代中國實產生了一個極大的衝擊和影響。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甲、中文部分
(一)檔案、史料彙編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9-(1),「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七羅豐祿使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9-(2),「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八年羅豐祿使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0-(1),「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八年張德彝使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0-(2),「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九年張德彝使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7-(2),「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九年廕昌使德」。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0-(3),「出使設領檔:光緒卅年張德彝使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1-(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一年張德彝使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2-(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一年唐紹儀使英」。
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
檳城嘉應會館編,《檳城嘉應會館一百八十六週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87年。
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檳城:檳榔嶼客屬公會,1979年。
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編,《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貳百週年紀念特刊》,檳榔嶼: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1998年2月15日。
(四)專著
今堀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74年。
巴素(Purcell)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1950年。
巴素(Purcell)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台北:國立編譯館,1966年。
戈爾布思主編,楊立義等譯,《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第五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
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3-(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二年汪大燮使英」。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王曾才,《中國外交史要義》,台北:經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賡武,姚楠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4月初版。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5年。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白化文,《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朱英,《近代中國商人與社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4-(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四年李經方使英」。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冷東,《東南亞海外潮人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
別必亮,《承傳與創新:近代華僑教育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吳孟雪,《美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百年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4年。
吳華,《馬來西亞華族會館史略》,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80年11月。
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12月再版。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宋旺相著,葉書德譯,《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9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4-(2),「出使設領檔:宣統元年李經方使英」。
宋哲美,《馬來西亞華人史》,香港:中華文化事業公司,1963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李占才主編,《中國鐵路史》,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4年。
李永球,《移國:太平華裔歷史人物集》,檳城:南洋民間文化,2003年。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一九一二~一九四九)》,新店:國史館,1997年。
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
杜元載主編,《革命人物誌(第八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經銷,1971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4-(3),「出使設領檔:宣統二年李經方使英」。
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9月。
周偉民、唐玲玲,《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房學嘉、李大超編著,《謝逸橋、謝良牧與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易惠莉,《鄭觀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年。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三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1998年。
林金枝、莊為璣合編,《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福建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概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
林金枝、莊為璣合編,《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廣東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金枝編著,《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上海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5-(1),「出使設領檔:宣統三年劉玉麟使英」。
林遠輝、張應龍,《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
邱格屏,《世外無桃源:東南亞華人秘密會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邱新民,《東南亞文化交通史》,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84年。
姚楠、張禮千合著,《檳榔嶼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2月再版。
星洲日報社主編,《星洲十年》,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五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本。
柯木林主編,《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5年。
夏誠華,《近代廣東省僑匯研究(1862-1949)──以廣、潮、梅、瓊地區為例》,新加坡:南洋學會,1992年。
徐中約著,朱慶葆與計秋楓譯,《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書蠹(Bookworm)編,顧因明、王旦華合譯,《檳榔嶼開闢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23-4-(11),「駐美使館保存檔案:開導華僑勿資助孫康案」。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
袁丁,《晚清僑務與中外交涉》,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
馬敏,《商人精神的嬗變──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高延(J.J. M. De Groot)著,袁冰凌譯,《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委會編,《國音學》,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5版。
培恩(B.R. Pearn)著,張奕善譯,《東南亞史導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再版2刷。
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1994年。
康沛竹,《災荒與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史話》,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史話續編》,檳榔嶼:南洋田野研究室,2003年7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32388,具奏人:李鴻章,事由:「奏報恩賜御書匾額與南洋檳榔嶼等處報捐華商鄭嗣文等員事」。
張少寬,《孫中山與庇能會議:策動廣州三、二九之役》,檳榔嶼:南洋田野研究室,2004年5月。
張玉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
張正男,《國音及說話》,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4年。
張奕善,《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第二刷。
張道行,《國際公法》,台北:國立編譯館,1967年臺修訂一版。
張禮千編,《英屬馬來亞地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梅井編著,《馬華名人傳》,新加坡:上海書局有限公司,1961年11月初版。
梅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梅州市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33849,具奏人:奕劻等,事由:「奏為新設南洋領事隨員保獎章程由」。
莊國土,《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
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許雲樵,《馬來亞史》,新加坡:青年書局,1961年。
許雲樵,《馬來亞近代史》,新加坡:世界書局,1963年。
郭仁德,《揭開私會黨的真面目》,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1992年。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
陳昌豪主編,《馬來亞歷史名人傳》,吉隆坡:吉隆坡文化供應社,1958年。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陳烈甫,《華僑與華人學總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陳錦江著,王笛、張箭譯,《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43393,具奏人:張之洞,事由:「奏為南洋鉅商邱煒萲悔悟捐賑請優予褒獎」。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台北:鼎文書局,2004年10月。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年。
麥留芳著,張清江譯,《星馬華人私會黨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彭澤益,《十九世紀後半期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華僑革命史編纂委員會編,《華僑革命史(下)》,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12月。
馮自由,《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黃存燊著,張清江譯,《華人甲必丹》,新加坡:國家語文局,1965年。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46014,具奏人:升允,事由:「奏報代理新加坡總領事官劉玉麟等募集洋銀救濟陜省災民並請獎敘(摺片)」。
黃建淳,《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88年。
黃堯編著,《馬星華人志》,吉隆坡:元生基金會、馬來西亞黃氏總會江夏資訊活動基金會,2003年再版。
黃福鑾編著,《華僑與中國革命》,香港: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54年8月初版。
黃綺文,《華僑名人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黃賢強,《海外華人的抗爭:對美貨抵制運動史實與史料》,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2001年。
黃鑒暉,《中國銀行業史》,太原市: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年。
楊進發,《戰前星華社會結構與領導層初探》,新加坡:南洋學會,1977年。
溫廣益主編,《廣東籍華僑名人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溫廣益等編著,《印度尼西亞華僑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葉榮燊編,《嘉應:故鄉談叢(第二集)》,霹靂:編者,1965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63847,具奏人:張德彝,事由:「奏請以梁廷芳為駐檳榔嶼副領事官」。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隗瀛濤,《四川保路運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廖建裕,《印尼華人文化與社會》,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3年。
劉克智、劉翠溶,《中國人口問題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劉彥,《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1962年。
劉淼,《明清沿海蕩地開發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潘醒農編著,《馬來亞潮僑通鑑》,新加坡:南島出版社,1950年。
蔣英豪編著,《黃遵憲師友記》,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蔡佩蓉,《清季駐新加坡領事之探討(1877-1911)》,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8年。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
鄭良樹,《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二)》,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年。
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鄭官應,《張弼士君生平事略》,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五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賴紹祥、房學嘉編著,《客籍志士與辛亥革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閻廣芬,《經商與辦學:近代商人教育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聶德寧,《近現代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
顏清湟著,李恩涵譯,《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晚清時期中國對海外華人的保護(1851-1911年)》,北京:中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0年。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元]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鄺國祥,《檳城散記》,新加坡:世界書局,1958年。
羅香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
嚴和平,《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台北: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1975年。
(五)期刊論文
比野丈夫著,潘明智譯,〈馬六甲華人甲必丹──關於近年新發現的資料〉,《亞洲文化》,15(1991/6),頁116-120。
王曾才,〈中國駐英使館的建立〉,《文史哲學報》,17(1978),頁381-439。
王曾才,〈自強運動時期中國外交制度的發展〉,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頁131-156。
王琛發,〈檳榔嶼客屬的大伯公信仰〉,收錄於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頁3-40。
王琛發,〈二百年來的檳榔嶼客屬組織〉,收錄於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頁41-80。
王琛發,〈檳城華人社會的客家人領事〉,收錄於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頁110-121。
[明]茅元儀輯,《武備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重印版。
王琛發,〈極樂寺《龍藏經》:反映晚清華僑政策的一瞥〉,《無盡燈》,18(1999/4),頁27-31。
王琛發,〈從全球化與區域性的視野重構檳城歷史〉,《人文雜誌》,18(2003/3),頁5-18。
王慷鼎,〈康有為南游詩中「丹將敦島」考〉,《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1(1997/8),頁33-45。
王慷鼎,〈獨立前華文報刊〉,收錄於林水檺等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頁87-129。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1976/6),頁1-91。
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國際觀念之演變〉,《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七編:自強運動(二)外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25-88。
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425-478。
朱敬勤,〈檳城的發展與人口的成長史〉,收錄於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頁355-366。
吳劍雄,〈從海禁到護僑:清代對出國移民政策的演變〉,收錄於氏著,《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頁1-47。
李本京,〈孫中山先生海外經費之籌集〉,《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2冊)》,台北: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5年,頁238-249。
[明]張燮,《東西洋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李松庵,〈張弼士與煙台張裕釀酒公司〉,《廣州文史資料》,8(1963/10),頁105-113。
李松庵,〈潮汕鐵路創辦人華僑張榕軒兄弟〉,收錄於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28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61-80。
李勵圖,〈海峽政府對孫中山之態度(1900-1911)〉,收錄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頁164-177。
林水檺,〈獨立前華文教育〉,收錄於林水檺等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1998年,頁215-254。
林孝勝,〈清朝駐星領事與海峽殖民地政府間的糾紛(1877-1894)〉,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11-29。
林孝勝,〈十九世紀新華社會的幫權政治〉,收錄於氏著,《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5年,頁28-62。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的歷史及其作用〉,收錄於鄭民、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頁286-304。
林遠輝,〈清代在世界各地設置領事問題初探〉,《華僑史論文集(第三集)》,廣州: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1983年,頁60-79。
林遠輝,〈19世紀的海峽僑生〉,《資料與研究》,32(1998/3),頁7-11。
姚楠,〈記晚清駐檳榔嶼的客屬兩領事:張弼士與張煜南〉,收錄於氏著,《南天餘墨》,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61-168。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柯木林,〈左秉隆領事與新華社會〉,收錄於柯木林、林孝勝,《新華歷史與人物研究》,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年,頁113-121。
唐啟華,〈第三篇外交行政機構的演變,第一章北京政府時期,第一節北京政府〉,《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新店:國史館,2002年12月,頁225-248。
崔貴強,〈晚清官吏訪問新加坡〉,《南洋學報》, 29:1&2(1974),頁15-29。
張希哲,〈關於「廣州三二九起義」及「黃花崗烈士」的幾點考訂〉,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203-208。
張奕善,〈東南亞華人移民之研究〉,《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頁231-296。
張彬村,〈16-18世紀中國海貿思想的演進〉,《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2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年,頁39-57。
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4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頁45-59。
張曉威,〈中國近代領事制度的建立:以清末在新嘉坡設置領事為探討中心(1877-1891)〉,收錄於胡春惠、周惠民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1年12月,頁317-337。
張曉威,〈商而優則仕:南洋富商張弼士出任檳榔嶼首任副領事之探討〉,《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3(2002/7),頁93-112。
張曉威,〈明太祖華夷觀念初探:以洪武年間的對外政策為探討中心〉,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第四期)》,台北: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3年10月,頁125-154。
[明]夏原吉、胡廣等,《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8年6月2版。
張曉威,〈晚清駐檳榔嶼副領事的創設與首任副領事的派任〉,《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6(2004/7),頁243-284。
張曉威,〈近代中國駐外領事與海外華人社會領袖角色的遞換:以駐檳榔嶼副領事謝榮光(1895-1907)為例〉,《政大歷史學報》,22(2004/11),頁167-221。
張曉威,〈「聲教南暨」:晚清檳榔嶼中華學校的創辦及其影響〉,宣讀於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海外華人與僑民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4年12月3-4日),頁1-13。
張應龍,〈客家華僑對東南亞採礦業的貢獻〉,收錄於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月,頁250-262。
梅井,〈檳城開埠以來華人社會的變遷〉,《願景季刊》,創刊號(1999/7),頁36-49。
莫順宗,〈跨語系與超省籍:晚清駐檳城領事的國族意識及其融合檳城華僑的貢獻〉,《人文雜誌》, 18(2003/3),頁19-26。
莊欽永,〈馬六甲華人甲必丹補遺〉,《亞洲文化》,7(1986/4),頁100-101。
莊欽永,〈新加坡華人甲必丹〉,《亞洲文化》,9(1987/4),頁21-25。
許雲樵,〈星馬設領始末考〉,《南洋文摘》,5(1960),頁15-18。
許雲樵,〈張弼士傳〉,收錄於星洲日報社主編,《星洲十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本,頁1032-1034。
[清]文慶、賈楨等撰,《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許雲樵,〈中華民族拓殖馬來半島考〉,收錄於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五十四週年紀念特刊》,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77年,頁507-549。
郭雙林,〈晚清香港設領問題初探〉,《近代史研究》,6(1998),頁176-195。
陳民,〈論張弼士在晚清發展民用工業中的歷史作用〉,《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1992),頁46-52。
陳育崧,〈馬華教育近百年史緒論〉,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221-236。
陳育崧,〈馬來亞華文教育發軔史〉,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237-251。
陳育崧,〈馬來亞華僑新教育的發軔:檳榔嶼中華學校創立經過〉,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260-270。
陳育崧,〈新加坡中國領事設置史〉,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一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113-120。
陳育崧,〈陳怡老案與清代遷民政策之改變〉,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一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137-141。
陳育崧,〈緒言〉,收錄於陳荊和與陳育崧編著,《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頁1-29。
陳綠漪,〈大馬半島華文教育的發展〉,收錄於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年,頁283-325。
[清]商務官報局編,《商務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重印本。
陳劍虹,〈平章公館的歷史發展輪廓(1881-1974)〉,收錄於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頁135-162。
陳劍虹,〈十九世紀威省華僑蔗糖業與社會流動〉,《南洋學報》, 41:1&2(1986),頁47-61。
陳劍虹,〈檳城華人社會組織的歷史演變〉,《資料與研究》,32(1998/3/31),頁23-27。
陳樹強,〈辛亥革命時期南洋華人支援起義經費之研究〉,收錄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頁238-266。
陳翼經,〈檳州百年來的教育〉,收錄於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暨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頁398-405。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使領館關係之比較〉,《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4(2002/10),頁13-61。
陳鴻瑜,〈漢朝使節到過南印度嗎?〉,《歷史月刊》,204(2005/1),頁140-143。
麥留芳,〈早期華人社會組織與星馬城鎮發展的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1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367-404。
曾松華,〈七十五年來的檳城社會〉,收錄於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1978年,頁349-363。
程光裕,〈檳榔嶼僑賢陳新政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433-449。
[清]賈楨等撰,《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十九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領袖進階模式的探討(一)〉,《國史館館刊》復刊14(1992/12),頁53-74。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領袖進階模式的探討(二)〉,《國史館館刊》復刊15期(1993/12),頁77-99。
黃建淳,〈檳榔嶼中華學校(1904-1911)──兼述與清末政局的關係〉,《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5年,頁453-475。
黃建淳,〈清末民初南洋富商張振勳對族國認同的態度與影響〉,宣讀於「『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國立國父紀念館等,2003年12月5-6日,頁(8-1)1-12。
黃賢強,〈客籍領事與檳城華人社會〉,《亞洲文化》,21(1997/6),頁181-191。
黃賢強,〈梁碧如:二十世紀初期檳城華人社會的領袖〉,《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1998/12),頁1-15。
黃賢強,〈十九世紀檳城華人社會領導階層的第三股勢力〉,《亞洲文化》,23(1999/6),頁95-102。
黃賢強,〈客籍領事梁碧如與檳城華人社會的幫權政治〉,收錄於徐正光主編,《歷史與社會經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頁401-426。
黃賢強,〈客家領袖戴欣然與檳榔嶼華人的方言群社會〉,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馨築文化基金會,2003年10月25-27日,頁288-299。
黃賢強,〈清末檳城副領事戴欣然與南洋華人方言群社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2004/9),頁51-58。
[清]蔡乃煌等撰,《約章分類輯要(一)》,台北:華文書局,1968年,據清光緒26年刊本影印。
楊進發,〈十九世紀新加坡華族領導層〉,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31-47。
楊慶南,〈新馬華僑對中國革命之貢獻〉,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397-408。
溫梓川,〈客人在檳城〉,收錄於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檳城:檳榔嶼客屬公會,1979年,頁717-725。
溫廣益,〈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與印尼華僑〉,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451-464。
葉鐘鈴,〈中國駐叻總領事黃遵憲辦理洋藥憑單事件始末〉,《亞洲文化》,25(2001/6),頁168-176。
葉鐘鈴,〈雷鐵崖與檳城《光華日報》〉,《亞洲文化》,26(2002/6),頁122-135。
鄒榮川,〈嘉應州人與檳城關係源遠流長〉,收錄於檳城嘉應會館編,《檳城嘉應會館一百八十六週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87年,頁238-242。
廖建裕,〈印尼華裔富豪初探〉,收錄於氏著,《印尼華人文化與社會》,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3年,頁17-51。
管林,〈黃遵憲與南洋華僑〉,收錄於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月,頁35-46。
劉世昌,〈中山先生與南洋〉,收錄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頁47-64。
[清]學部官報局編,《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重印本。
劉玉遵、成露西、鄭德華,〈華僑、新寧鐵路與台山〉,收錄於鄭民、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頁254-285。
劉崇漢,〈西馬客家人〉,收錄於賴觀福主編,《客家淵遠流長──第5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1999年10月5日,頁130-178。
劉蘭昌,〈論晚清政府引入僑資政策的首期嘗試及其失敗的決策因素〉,《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2000),頁34-42。
歐陽昌大,〈新嘉坡華人對辛亥革命的反應〉,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91-118。
鄭永美,〈檳州中華總商會戰前史料〉,收錄於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1978年,頁75-93。
鄭永美,〈檳城行幫史略〉,宣讀於「檳榔嶼華人事蹟學術研討會」,檳城:檳城古蹟信託會主辦,各姓氏青年委協辦,2002年1月5-6日,頁1-34。
鄭志明,〈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004),頁64-73。
鄭良樹,〈馬六甲華人甲必丹補義〉,《亞洲文化》,3(1984/4),頁2-7。
鄭良樹,〈亭主時代的青雲亭及華族社會〉,收錄於氏著,《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二)》,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年,頁29-69。
鄭良樹,〈客家人與新馬早期華文教育〉,收錄於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月,頁330-340。
[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六十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謝詩堅,〈檳州華人主導政權的形成:從萊特到許子根(1786-2000)〉,收錄於謝詩堅主編,《檳州中華總商會100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2003年,頁210-280。
顏清湟,〈海外華人與中國的經濟現代化(1875-1912)〉,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44-59。
顏清湟,〈張煜南與潮汕鐵路(1904-1908年):華僑從事中國現代企業的一個實例研究〉,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60-78。
顏清湟,〈新馬華人社會的階級結構與社會地位流動(1800-1911)〉,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149-178。
顏清湟,〈十九世紀新馬華人社會中的秘密會社與社會結構〉,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179-210。
顏清湟,〈1899-1911年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孔教復興運動〉,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245-282。
顏清湟著,張清江譯,〈清朝鬻官制度與星馬華族領導層(1877-1912)〉,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49-87。
鄺國祥,〈檳城客屬人士概況〉,收錄於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檳城:檳榔嶼客屬公會,1979年,頁726-730。
(六)學位論文
安煥然,〈琉球、滿剌加與明朝貢體制的關係:明代前半期(1368-1505)兩個朝貢藩屬國的崛起〉,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清]覺羅勒德洪,《大清宣統政紀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李達嘉,〈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李慶平,〈清末保僑政策與駐外領事之設置〉,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林玉如,〈清季總理衙門設置及其政治地位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克宏,〈康有為在新馬〉,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郭人豪,〈晚清商務改革與海外華商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偉玉,〈同盟會南洋支部領袖與辛亥革命〉,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于玲,〈晚清中國與新馬華僑關係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七)報刊(微捲)
《中興日報》(1907-1910)
[清]覺羅勒德洪,《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叻報》(1887-1912)
《南洋總匯(新)報》(1908-1912)
《檳城新報》(1895-1912)
《天南新報》(1898-1905)
《星報》(1890-1898)
《南僑日報》(1911-1914)
《振南報》(1913-1920)
(八)工具書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度尼西亞語言文學教研室《新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編寫組編,《新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周南京主編,《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清]覺羅勒德洪,《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
姚楠主編,《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
故宮博物館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管林主編,《廣東歷史人物辭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黎敏斐編繪,《馬來亞地圖集》,香港:海光出版社,1959年6月再版。
謝佐芝主編,《世界客屬人物大全(上冊)》,新加坡:崇文出版社,1990年。
乙、英文部分
(A)Government Sources
(a)Colonial Office [microform]:
CO273, Straits Settlements,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1892-1911.
CO274, Straits Settlement Acts, 1867-1912.
[清]梁碧如,《清朝檳榔嶼副領事館檔案》,「抄發文稿」。
CO275, Proceeding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92-1911.
CO276, Straits Settlements Government Gazettes, 1877-1894.
(b)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92-1911.
Proceedings Of The Federal Council Of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For The Year 1909-1911.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1881, 1891,1901.
Straits Settlements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s, 1889-1898.
Straits Settlements Government Gazettes, 1877-1911.
The Perak Government Gazette For The Year 1891-1894.
(B)Books
[清]戴春榮,《清朝檳榔嶼副領事館檔案》,「發文稿底」。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History of Malaysi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Brook, Timothy,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1993).
Du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Godley, Michael R., The Mandarin-capitalists from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1893-191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Hou, Chi-m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Hsu, Immanuel,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James C. Jackson, Planters and speculators: Chinese and Europea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in Malaya, 1786-1921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8).
Kernial Singh Sandhu, Indians in Malaya: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1786-196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Lee Kam Hing & Chow Mun Seon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etaling Jaya: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97).
Lee, Luke T., Consular law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nd ed.).
不著撰者,《檳城鶴山極樂寺志》,檳城:1923年。
Leon Comber,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survey of the Triad Society from 1800 to 1900 (New York: 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J.J. Augustin, 1959).
Loh-Lim Lin Lee, The Blue Mansion: The Story of Mandarin Splendour Reborn (Penang: L`Plan Sdn Bhd, 2002).
Low, James, The British Settlement of Penang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Wynne, M.L., Triad and Tabut : a survey of the origin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and Mohamedan secret societies in the Malay peninsula 1800-1935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1).
Mak, Lau Fong, The sociology of secret societies: a study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Singapore and peninsular Malaysia(Kuala Lumpur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Chang, Queeny, Memories of a Nonya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1981).
Song, Ong Siang,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Malaya Press, reprint, 1967).
Syed Hussein Alatas,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s (London: Frank Case, 1977).
Tregonning, K. G., A History of Modern Malaya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1964).
Tregonning, K. G., The British in Malaya: the first forty years, 1786-1826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檔案史料匯編(第一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Vaughan, J.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Wan Hashim, Race relations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3).
Wilfred Blythe,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historical stud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Wong, C.S., 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 (Singapore: Ministry of Culture, 1963).
Wong, Lin Ken, The Malayan tin industry to 1914,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tates of Perak, Selangor, Negri, Sembilan, and Pahang (Tucson: 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5).
Wright, Arnold, ed.,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British Malaya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 1908).
Wu, Xiao An, Chinese business in the making of a Malay state, 1882-1941:Kedah and Penang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3).
Yen, Ching Hwang,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ingapore and Malaya (Kuala Lump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Yen, Ching Hwang,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0-1911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Yen, Ching Hwang, Coolies and mandarins: China`s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Ch`ing period (1851-1911)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革命之倡導與發展——中國同盟會》第1編,第11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3年,第一版。
(C)Articles and Theses
Bonney, R., “Francis Light and Pen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8, part 1(1965) , pp.135-157.
Freedman, Maurice, “Immigrants And Associations: Chinese in Nineteenth Century Singapor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 No.1(Oct.1960), pp.25-48.
Godley, Michael R., “Chang Pi-shih and Nanyang Chinese Involvement in South China`s Railroads, 1896-1911,”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Ⅳ, (1973), pp.16-30.
Godley, Michael R., “The Late Ch`ing Courtship of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ⅩⅩⅩⅣ, (1975), pp.361-385.
Godley, Michael R., “The Nanyang Connection: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 China, 1900-1915” in Leo Douw and Peter Post edited , South China: state,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msterdam ; New York : North-Holland, 1996),pp.113-118.
John Chan Cheu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onsulates in Singapore and Penang, 1877-1911,” Jernal Sejarah, 9(1970-71), pp.29-41.
Leong, Kok Kek, “The Chia-ying Hakka in Penang 1786-1941,” Malaysia in History, 24(1981), pp.39-48.
Milne, W., “The Triad (Secret) Society in China”, Royal Asiatic Society Transaction, 2, pt.1(1827),pp.240-250.
Saw Swee Hock and Pearl Chu, “Population Trends in Nineteenth Century Penang,”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25:2 (1970), pp.128-132.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革命之倡導與發展——中國同盟會》第1編,第14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4年,第二版。
Suyama Taku, “ Pang Societies and the Economy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Southeast Asia,” in Tregonning, K.G. ed. , Papers on Malayan History, Singapor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1962),pp.193-213.
Thio, Eunice, “The Singapore Chinese Protectorate: Events and Conditions Leading to Its Establishment, 1823-1877,”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ⅩⅥ, (1970), pp.40-80.
Vaughan, J.D., “Notes on the Chinese of Penang,” Journal of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Vol.8(1854), pp.1-27.
Wang, Gungwu, “Chines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Unpublished B.A.Hons. Academic Exercise, University of Malaya (Singapore), 1953.
Wang, Gungwu, “Sun Yat-sen and Singapore,”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15, Pt.2, (1959), pp.55-68.
Wang, Gungwu, “Traditional Leadership in a New Nation: The Chinese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in Wijeyewardene, G. edited, Leadership and authority: a symposium (Singapore: Published for the Centre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by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8), pp.208-222.
Wen, Chung-chi,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mperial Chinese Consulates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Unpublished M.A.thesis,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64.
Wong, Lin Ken , “The revenue farms of Prince of Wales Island, 1805-1830,”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ⅩⅨ, partⅠ, (1964), pp.56-127.
Wong, Lin Ken, “The trade of Singapore: 1819-1869,”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3, part 4(1960),pp.5-315.
Yen, Ching Hwang, “Penang Chinese and the 1911 Chinese R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41, Pt.1&2, (1986), pp.63-78.
文海出版社編,《中外條約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Yen, Ching Hwang, “Early Hakka Dialect Organizations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1-1900,” Asian Culture, 17(1993/6), pp.106-126.
Yong, C.F., “Pang, Pang Organiza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Singapore during the 1930s,” Journal of South Sea Society, Vol.32, No.1&2(1977),pp.31-52.
(D)Newspaper[microform]
Singapore Free Press (1893-1911)
Straits Budget (1894-1911)
Straits Times (1893-1911)
Straits Echo(1903-1911)
Pinang Gazette & Straits Chronicle(1893-1911)
丙、馬來文部分
Jomo K.S., Masyarakat Malaysia Cabaran Sosio-Ekonomi (Kuala Lumpur:INSAN, 1991).(社會經濟挑戰下的馬來西亞社會)
王克敏、楊毓輝編,《光緒丙午(三十二)年交涉要覽(中上篇)》,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Khoo Kay Kim , Negeri-negeri Melayu pantai barat, 1850-1873: kesan perkembangan dagang terhadap politik Melayu (Petaling Jaya: Penerbit Fajar Bakti , 1984).(馬來半島西海岸的馬來國家1850-1873)
Liang Liji, Hubungan Empayar Melaka-Dinasti Ming Abad ke-15 (Bangi: Penerbit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Cetakan Pertama 1996).(15世紀時期馬六甲王朝與中國明朝的關係)
Mahani Musa, Kongsi Gelap Melayu: Di Negeri-Negeri Utara Pantai Barat Semenanjung Tanah Melayu 1821-1940-an (Selangor: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003).(1821至1940年代馬來半島西海岸北部各邦的馬來人秘密會社)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
王彥威編,《清宣統朝外交史料(又名:清季外交史料第二集)》,北京:編者自印,1934年。
丘秀強、邱尚堯主編,《梅州文獻彙編第一集》,台北:梅州文獻社,1975年。
田濤主編,《清朝條約全集(第壹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
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本。
余定邦、黄重言等編,《中國古籍中有關新加坡馬來西亞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吳倫霓霞、王爾敏合編,《清季外交因應函電資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汪毅編,《清初及中期對外交涉條約輯(康雍乾道咸五朝條約)》,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
宓汝成編,《近代中國鐵路史資料(下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張少寬,《檳榔嶼福建公冢暨家冢碑銘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7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9年。
陳旭麓等主編,《中國通商銀行: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荊和、陳育崧編著,《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
陳翰笙主編,盧文迪、陳澤憲、彭家禮編著,《華工出國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章開沅、劉望齡和葉萬忠主編,《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1輯)》,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傅吾康主編,《印度尼西亞華文銘刻彙編(第一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8年。
傅吾康和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一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社,1982年。
傅吾康和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二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社,1985年。
傅吾康和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三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社,1987年。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第7冊)》,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7月初版。
溫廷敬等編纂,《大埔縣志》,台北:台北市大埔同鄉會,1971年重印版。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63年。
蔣廷黻,《近代中國史料輯要(上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黨史委員會編訂,《革命文獻(第65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委會,1973年。
(二)年譜、日記、私家筆記、文集
[清]王韜,《弢園尺牘》,收錄於李毓澍主編,《近代史料叢書彙編(第一輯)》,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本。
[清]李鍾珏,《新嘉坡風土記》,收錄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第79輯)》,《靈鶼閣叢書(第二函)》(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6年影印本),頁1-18。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鴻章)全集》,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議》,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
[清]張煜南輯,《海國公餘輯錄》,光緒24年刻本。
[清]張煜南輯,《梅水詩傳》,台北:張直端自行出版,1973年影印本。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清]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清]曾紀澤,《曾紀澤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
[清]曾紀澤,《曾惠敏公(紀澤)詩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台一版。
[清]戴振,《英軺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
[清]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清]薛福成,《出使公牘》,收錄於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第四輯》,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影印本。
[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收錄於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之卅六》,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據光緒廿四年刊本影印。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清]薛福成,《薛福成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影印本。
[清]謝清高口述,[清]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增訂本(上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94年第四次增訂。
(三)特刊
南洋客屬總會編輯委員會編,《南洋客屬總會卅五、六週年紀念刊》,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1967年8月23日。
馬來西亞雪蘭莪嘉應會館七十七周年紀念刊編委會編,《馬來西亞雪蘭莪嘉應會館七十七週年紀念刊》,雪蘭莪:馬來西亞雪蘭莪嘉應會館七十七周年紀念刊編委會,1980年。
雪蘭莪茶陽兩館百年大慶編輯委員會編,《雪蘭莪茶陽會館茶陽回春館百年大慶特刊》,雪蘭莪:雪蘭莪茶陽兩館百年大慶編輯委員會,1978年。
廣福宮紀念特刊編委會編,《檳榔嶼廣福宮慶祝建廟188周年暨觀音菩薩出游紀念特刊》,檳城:檳城廣福宮信理部,1989年。
謝詩堅主編,《檳州中華總商會100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2003年。
謝詩堅主編,《檳榔嶼潮州會館慶祝成立134週年紀念特刊(1864-1998)》,檳榔嶼:檳榔嶼潮州會館,1998年。
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1978年。
檳州客屬公會金禧紀念暨時中學校八十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客屬公會金禧紀念暨時中學校八十校慶特刊》,檳城:檳州客屬公會,1990年10月。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9153504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350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鴻瑜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Hurng Y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曉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ong, Siou W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曉威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ong, Siou Weien_US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04:34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04: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4:3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15350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8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350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十九世紀末的檳榔嶼華人社會,其人口總數約為八萬餘人,其中屬客家方言群者,只有七千餘人,尚不及該地華人總人口數的十分之一。儘管如此,客家籍富商卻能不間斷的出任清朝政府派駐該地的副領事,無疑顯示出其有獨特之處。其中,張弼士出任首任副領事,更是其關鍵的肇始。因為透過張氏的精心安排和計畫,遂逐步奠定該職繼續由客家富商擔任的基礎。至於客家籍富商出任該職,不僅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祖國事務,亦進一步將他們引入檳榔嶼華人社會的領導階層,成為名符其實的華人社會領袖,同時亦造就了客家籍「埔梅集團」的興起。副領事一職,是清朝政府對外設立使領館中,層級最低的一個小機構。就機構本身而言,它的影響力是非常有限,無足輕重。是故,長期以來,亦不會特別引人注意到檳榔嶼副領事,到底會對近代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不過,就因為擔任副領事者當中,有了張弼士、張煜南、謝榮光、梁碧如和戴春榮等人物的出現,以致改變了和凸顯出檳榔嶼副領事的重要性。尤其是張弼士更透過他商業網絡的優勢,而躋入清朝的商業官僚體系內,甚至更成為主管晚清商務的商務大臣,進而推動和影響了晚清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此外,當革命派在檳榔嶼展開活動至中華民國建立為止,該批亦官亦商的檳榔嶼副領事,不僅沒有對革命派加以打壓,甚至還默許他們的親族參與革命活動。因此,同盟會南洋支部自新加坡遷往檳榔嶼之後,革命派在南洋的活動和發展,得以繼續藉由在當地的重整機會,而取得喘息和重新出發的新契機。由此觀之,檳榔嶼副領事對於近代中國政治的發展,無疑亦扮演著一個極特殊又關鍵的角色,對近代中國實產生了一個極大的衝擊和影響。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華人移民社會與檳榔嶼的開發……………………………21
     第一節、檳榔嶼華人移民社會的形成………………………………………22
     第二節、檳榔嶼地名變遷和開發……………………………………………38
     第三章、檳榔嶼副領事的設置與首任副領事的選派………………...47
     第一節、清朝對外觀念的改變及對領事制度的認識與接觸…………………49
     第二節、清朝對海外華人態度的嬗變與駐外領事館的創設………………….57
     第三節、檳榔嶼副領事的設置……………………………………………….74
     第四節、檳榔嶼首任副領事的選派………………………………………….85
     第四章、歷任檳榔嶼副領事的派任及其職責演變………………....99
     第一節、歷任檳榔嶼副領事的派任經過…………………………………….99
     第二節、歷任檳榔嶼副領事的派任特色和影響………………….……….113
     第三節、檳榔嶼副領事的職責與功能………………………………………127
     第五章、歷任檳榔嶼副領事與當地華人社會的幫權政治………..157
     第一節、檳榔嶼華人社會領導階層及其社會組織.………………………..159
     第二節、設領前檳榔嶼華人社會的幫權政治運作……………….……….172
     第三節、設領後對檳榔嶼華人社會幫權政治的影響.…………………….187
     第六章、歷任檳榔嶼副領事與晚清的經濟政治變遷……………..213
     第一節、變動中的晚清政局…………………….……………………………214
     第二節、檳榔嶼副領事與晚清的經濟改革政策..………………….………220
     第三節、檳榔嶼副領事與晚清的政治變遷……………..…………………252
     第七章、結論……………………………………….………………...287
     徵引書目…...…………………………………………………………297
     附錄、檳榔嶼歷任副領事生平………………..….…………………323
     附圖一、檳榔嶼在東南亞的位置圖……………..….……………….349
     附圖二、英國在馬來亞的統治圖…………..…..….…………………350
     附圖三、檳榔嶼與威士利省地圖……………………………………..351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350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檳榔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副領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張弼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幫權政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辛亥革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ena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Vice Consu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ang Pi Shi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ang Polit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1911 Chinese Revolu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晚清駐檳榔嶼副領事之角色分析(1893-1911)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甲、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檔案、史料彙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9-(1),「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七羅豐祿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9-(2),「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八年羅豐祿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0-(1),「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八年張德彝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0-(2),「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九年張德彝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7-(2),「出使設領檔:光緒二十九年廕昌使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0-(3),「出使設領檔:光緒卅年張德彝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1-(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一年張德彝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2-(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一年唐紹儀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檳城嘉應會館編,《檳城嘉應會館一百八十六週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檳城:檳榔嶼客屬公會,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編,《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貳百週年紀念特刊》,檳榔嶼:檳榔嶼廣東暨汀州會館,1998年2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今堀誠二著,劉果因譯,《馬來亞華人社會》,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素(Purcell)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僑史》,檳城:光華日報,195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素(Purcell)著,郭湘章譯,《東南亞之華僑》,台北:國立編譯館,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戈爾布思主編,楊立義等譯,《薩道義外交實踐指南(第五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3-(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二年汪大燮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曾才,《中國外交史要義》,台北:經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賡武,姚楠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鴻廷,《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化文,《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英,《近代中國商人與社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4-(1),「出使設領檔:光緒卅四年李經方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東,《東南亞海外潮人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別必亮,《承傳與創新:近代華僑教育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孟雪,《美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百年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華,《馬來西亞華族會館史略》,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80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鳳斌主編,《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實強,《中國早期的輪船經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年12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旺相著,葉書德譯,《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4-(2),「出使設領檔:宣統元年李經方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哲美,《馬來西亞華人史》,香港:中華文化事業公司,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占才主編,《中國鐵路史》,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球,《移國:太平華裔歷史人物集》,檳城:南洋民間文化,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一九一二~一九四九)》,新店:國史館,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恩涵,《晚清的收回礦權運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元載主編,《革命人物誌(第八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經銷,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4-(3),「出使設領檔:宣統二年李經方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偉民、唐玲玲,《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房學嘉、李大超編著,《謝逸橋、謝良牧與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易惠莉,《鄭觀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水檺、何啟良、何國忠、賴觀福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三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金枝、莊為璣合編,《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福建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概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金枝、莊為璣合編,《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廣東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金枝編著,《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上海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12-15-(1),「出使設領檔:宣統三年劉玉麟使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遠輝、張應龍,《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格屏,《世外無桃源:東南亞華人秘密會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新民,《東南亞文化交通史》,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楠、張禮千合著,《檳榔嶼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2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星洲日報社主編,《星洲十年》,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五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木林主編,《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誠華,《近代廣東省僑匯研究(1862-1949)──以廣、潮、梅、瓊地區為例》,新加坡:南洋學會,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中約著,朱慶葆與計秋楓譯,《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蠹(Bookworm)編,顧因明、王旦華合譯,《檳榔嶼開闢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檔案》,宗號:02-23-4-(11),「駐美使館保存檔案:開導華僑勿資助孫康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丁,《晚清僑務與中外交涉》,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敏,《商人精神的嬗變──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延(J.J. M. De Groot)著,袁冰凌譯,《婆羅洲華人公司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委會編,《國音學》,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培恩(B.R. Pearn)著,張奕善譯,《東南亞史導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10月再版2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貴強,《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沛竹,《災荒與晚清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史話》,吉隆坡:燧人氏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寬,《檳榔嶼華人史話續編》,檳榔嶼:南洋田野研究室,2003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32388,具奏人:李鴻章,事由:「奏報恩賜御書匾額與南洋檳榔嶼等處報捐華商鄭嗣文等員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寬,《孫中山與庇能會議:策動廣州三、二九之役》,檳榔嶼:南洋田野研究室,200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玉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正男,《國音及說話》,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奕善,《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道行,《國際公法》,台北:國立編譯館,1967年臺修訂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禮千編,《英屬馬來亞地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井編著,《馬華名人傳》,新加坡:上海書局有限公司,1961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梅州市志》,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33849,具奏人:奕劻等,事由:「奏為新設南洋領事隨員保獎章程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國土,《中國封建政府的華僑政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國土,《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雲樵,《馬來亞史》,新加坡:青年書局,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雲樵,《馬來亞近代史》,新加坡:世界書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仁德,《揭開私會黨的真面目》,吉隆坡: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台北:南天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昌豪主編,《馬來亞歷史名人傳》,吉隆坡:吉隆坡文化供應社,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烈甫,《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烈甫,《華僑與華人學總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錦江著,王笛、張箭譯,《清末現代企業與官商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43393,具奏人:張之洞,事由:「奏為南洋鉅商邱煒萲悔悟捐賑請優予褒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台北:鼎文書局,200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留芳著,張清江譯,《星馬華人私會黨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澤益,《十九世紀後半期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僑革命史編纂委員會編,《華僑革命史(下)》,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自由,《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存燊著,張清江譯,《華人甲必丹》,新加坡:國家語文局,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砂拉越華人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對國家認同之研究──以賑捐、投資、封爵為例》,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46014,具奏人:升允,事由:「奏報代理新加坡總領事官劉玉麟等募集洋銀救濟陜省災民並請獎敘(摺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新加坡華僑會黨對辛亥革命影響之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堯編著,《馬星華人志》,吉隆坡:元生基金會、馬來西亞黃氏總會江夏資訊活動基金會,2003年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福鑾編著,《華僑與中國革命》,香港:亞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54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綺文,《華僑名人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賢強,《海外華人的抗爭:對美貨抵制運動史實與史料》,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鑒暉,《中國銀行業史》,太原市: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進發,《戰前星華社會結構與領導層初探》,新加坡:南洋學會,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廣益主編,《廣東籍華僑名人傳》,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廣益等編著,《印度尼西亞華僑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榮燊編,《嘉應:故鄉談叢(第二集)》,霹靂:編者,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163847,具奏人:張德彝,事由:「奏請以梁廷芳為駐檳榔嶼副領事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隗瀛濤,《四川保路運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建裕,《印尼華人文化與社會》,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克智、劉翠溶,《中國人口問題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彥,《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淼,《明清沿海蕩地開發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醒農編著,《馬來亞潮僑通鑑》,新加坡:南島出版社,195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英豪編著,《黃遵憲師友記》,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佩蓉,《清季駐新加坡領事之探討(1877-1911)》,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一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二)》,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官應,《張弼士君生平事略》,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五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紹祥、房學嘉編著,《客籍志士與辛亥革命》,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閻廣芬,《經商與辦學:近代商人教育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聶德寧,《近現代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係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著,李恩涵譯,《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出國華工與清朝官員:晚清時期中國對海外華人的保護(1851-1911年)》,北京:中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鄺國祥,《檳城散記》,新加坡:世界書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香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和平,《清季駐外使館的建立》,台北: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比野丈夫著,潘明智譯,〈馬六甲華人甲必丹──關於近年新發現的資料〉,《亞洲文化》,15(1991/6),頁116-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曾才,〈中國駐英使館的建立〉,《文史哲學報》,17(1978),頁381-4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曾才,〈自強運動時期中國外交制度的發展〉,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頁131-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琛發,〈檳榔嶼客屬的大伯公信仰〉,收錄於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頁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琛發,〈二百年來的檳榔嶼客屬組織〉,收錄於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頁41-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琛發,〈檳城華人社會的客家人領事〉,收錄於王琛發編著,《檳城客家兩百年》,檳城:檳城客屬公會,1998年,頁110-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茅元儀輯,《武備志》,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年重印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琛發,〈極樂寺《龍藏經》:反映晚清華僑政策的一瞥〉,《無盡燈》,18(1999/4),頁27-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琛發,〈從全球化與區域性的視野重構檳城歷史〉,《人文雜誌》,18(2003/3),頁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慷鼎,〈康有為南游詩中「丹將敦島」考〉,《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1(1997/8),頁33-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慷鼎,〈獨立前華文報刊〉,收錄於林水檺等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1998年,頁87-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1976/6),頁1-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國際觀念之演變〉,《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七編:自強運動(二)外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頁25-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425-4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敬勤,〈檳城的發展與人口的成長史〉,收錄於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頁355-3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劍雄,〈從海禁到護僑:清代對出國移民政策的演變〉,收錄於氏著,《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頁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本京,〈孫中山先生海外經費之籌集〉,《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2冊)》,台北: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5年,頁238-2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張燮,《東西洋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松庵,〈張弼士與煙台張裕釀酒公司〉,《廣州文史資料》,8(1963/10),頁105-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松庵,〈潮汕鐵路創辦人華僑張榕軒兄弟〉,收錄於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28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61-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勵圖,〈海峽政府對孫中山之態度(1900-1911)〉,收錄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頁164-1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水檺,〈獨立前華文教育〉,收錄於林水檺等編,《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二冊)》,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1998年,頁215-2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孝勝,〈清朝駐星領事與海峽殖民地政府間的糾紛(1877-1894)〉,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1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孝勝,〈十九世紀新華社會的幫權政治〉,收錄於氏著,《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5年,頁28-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金枝,〈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的歷史及其作用〉,收錄於鄭民、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頁286-3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遠輝,〈清代在世界各地設置領事問題初探〉,《華僑史論文集(第三集)》,廣州:暨南大學華僑研究所,1983年,頁60-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遠輝,〈19世紀的海峽僑生〉,《資料與研究》,32(1998/3),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楠,〈記晚清駐檳榔嶼的客屬兩領事:張弼士與張煜南〉,收錄於氏著,《南天餘墨》,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161-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木林,〈左秉隆領事與新華社會〉,收錄於柯木林、林孝勝,《新華歷史與人物研究》,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年,頁113-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啟華,〈第三篇外交行政機構的演變,第一章北京政府時期,第一節北京政府〉,《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新店:國史館,2002年12月,頁225-2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貴強,〈晚清官吏訪問新加坡〉,《南洋學報》, 29:1&2(1974),頁15-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希哲,〈關於「廣州三二九起義」及「黃花崗烈士」的幾點考訂〉,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203-2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奕善,〈東南亞華人移民之研究〉,《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頁231-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彬村,〈16-18世紀中國海貿思想的演進〉,《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2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年,頁3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4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頁45-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威,〈中國近代領事制度的建立:以清末在新嘉坡設置領事為探討中心(1877-1891)〉,收錄於胡春惠、周惠民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香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珠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1年12月,頁317-3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威,〈商而優則仕:南洋富商張弼士出任檳榔嶼首任副領事之探討〉,《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3(2002/7),頁93-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威,〈明太祖華夷觀念初探:以洪武年間的對外政策為探討中心〉,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論文集(第四期)》,台北:陳百年先生學術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2003年10月,頁125-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夏原吉、胡廣等,《明太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8年6月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威,〈晚清駐檳榔嶼副領事的創設與首任副領事的派任〉,《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6(2004/7),頁243-2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威,〈近代中國駐外領事與海外華人社會領袖角色的遞換:以駐檳榔嶼副領事謝榮光(1895-1907)為例〉,《政大歷史學報》,22(2004/11),頁167-2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威,〈「聲教南暨」:晚清檳榔嶼中華學校的創辦及其影響〉,宣讀於玄奘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海外華人與僑民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4年12月3-4日),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應龍,〈客家華僑對東南亞採礦業的貢獻〉,收錄於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月,頁250-2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井,〈檳城開埠以來華人社會的變遷〉,《願景季刊》,創刊號(1999/7),頁36-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莫順宗,〈跨語系與超省籍:晚清駐檳城領事的國族意識及其融合檳城華僑的貢獻〉,《人文雜誌》, 18(2003/3),頁19-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欽永,〈馬六甲華人甲必丹補遺〉,《亞洲文化》,7(1986/4),頁100-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欽永,〈新加坡華人甲必丹〉,《亞洲文化》,9(1987/4),頁2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雲樵,〈星馬設領始末考〉,《南洋文摘》,5(1960),頁1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雲樵,〈張弼士傳〉,收錄於星洲日報社主編,《星洲十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本,頁1032-10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文慶、賈楨等撰,《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雲樵,〈中華民族拓殖馬來半島考〉,收錄於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慶祝五十四週年紀念特刊》,吉隆坡:雪蘭莪中華大會堂,1977年,頁507-5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雙林,〈晚清香港設領問題初探〉,《近代史研究》,6(1998),頁176-1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民,〈論張弼士在晚清發展民用工業中的歷史作用〉,《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1992),頁46-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育崧,〈馬華教育近百年史緒論〉,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221-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育崧,〈馬來亞華文教育發軔史〉,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237-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育崧,〈馬來亞華僑新教育的發軔:檳榔嶼中華學校創立經過〉,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二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260-2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育崧,〈新加坡中國領事設置史〉,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一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113-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育崧,〈陳怡老案與清代遷民政策之改變〉,收錄於氏著,《椰陰館文存(第一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4年,頁137-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育崧,〈緒言〉,收錄於陳荊和與陳育崧編著,《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頁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綠漪,〈大馬半島華文教育的發展〉,收錄於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吉隆坡: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出版,1984年,頁283-3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商務官報局編,《商務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重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劍虹,〈平章公館的歷史發展輪廓(1881-1974)〉,收錄於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頁135-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劍虹,〈十九世紀威省華僑蔗糖業與社會流動〉,《南洋學報》, 41:1&2(1986),頁4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劍虹,〈檳城華人社會組織的歷史演變〉,《資料與研究》,32(1998/3/31),頁23-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樹強,〈辛亥革命時期南洋華人支援起義經費之研究〉,收錄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頁238-2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翼經,〈檳州百年來的教育〉,收錄於檳州華人大會堂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華人大會堂慶祝成立一百週年暨新廈落成開幕紀念特刊》,檳城:檳州華人大會堂,1983年,頁398-4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使領館關係之比較〉,《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4(2002/10),頁13-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鴻瑜,〈漢朝使節到過南印度嗎?〉,《歷史月刊》,204(2005/1),頁140-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留芳,〈早期華人社會組織與星馬城鎮發展的模式〉,《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1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頁367-4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松華,〈七十五年來的檳城社會〉,收錄於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1978年,頁349-3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光裕,〈檳榔嶼僑賢陳新政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433-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賈楨等撰,《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十九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領袖進階模式的探討(一)〉,《國史館館刊》復刊14(1992/12),頁5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晚清新馬華僑領袖進階模式的探討(二)〉,《國史館館刊》復刊15期(1993/12),頁77-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檳榔嶼中華學校(1904-1911)──兼述與清末政局的關係〉,《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1995年,頁453-4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淳,〈清末民初南洋富商張振勳對族國認同的態度與影響〉,宣讀於「『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國立國父紀念館等,2003年12月5-6日,頁(8-1)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賢強,〈客籍領事與檳城華人社會〉,《亞洲文化》,21(1997/6),頁181-1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賢強,〈梁碧如:二十世紀初期檳城華人社會的領袖〉,《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2(1998/12),頁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賢強,〈十九世紀檳城華人社會領導階層的第三股勢力〉,《亞洲文化》,23(1999/6),頁95-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賢強,〈客籍領事梁碧如與檳城華人社會的幫權政治〉,收錄於徐正光主編,《歷史與社會經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頁401-4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賢強,〈客家領袖戴欣然與檳榔嶼華人的方言群社會〉,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馨築文化基金會,2003年10月25-27日,頁288-2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賢強,〈清末檳城副領事戴欣然與南洋華人方言群社會〉,《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2004/9),頁51-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蔡乃煌等撰,《約章分類輯要(一)》,台北:華文書局,1968年,據清光緒26年刊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進發,〈十九世紀新加坡華族領導層〉,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3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慶南,〈新馬華僑對中國革命之貢獻〉,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397-4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梓川,〈客人在檳城〉,收錄於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檳城:檳榔嶼客屬公會,1979年,頁717-7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廣益,〈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與印尼華僑〉,收錄於張希哲、陳三井主編,《華僑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1997年,頁451-4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鐘鈴,〈中國駐叻總領事黃遵憲辦理洋藥憑單事件始末〉,《亞洲文化》,25(2001/6),頁168-1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鐘鈴,〈雷鐵崖與檳城《光華日報》〉,《亞洲文化》,26(2002/6),頁122-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榮川,〈嘉應州人與檳城關係源遠流長〉,收錄於檳城嘉應會館編,《檳城嘉應會館一百八十六週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城嘉應會館,1987年,頁238-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建裕,〈印尼華裔富豪初探〉,收錄於氏著,《印尼華人文化與社會》,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3年,頁17-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管林,〈黃遵憲與南洋華僑〉,收錄於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月,頁35-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世昌,〈中山先生與南洋〉,收錄於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辛亥革命與南洋華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6年,頁47-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學部官報局編,《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重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玉遵、成露西、鄭德華,〈華僑、新寧鐵路與台山〉,收錄於鄭民、梁初鳴編,《華僑華人史研究集(一)》,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年,頁254-2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崇漢,〈西馬客家人〉,收錄於賴觀福主編,《客家淵遠流長──第5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吉隆坡: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1999年10月5日,頁130-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蘭昌,〈論晚清政府引入僑資政策的首期嘗試及其失敗的決策因素〉,《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2000),頁34-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陽昌大,〈新嘉坡華人對辛亥革命的反應〉,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91-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美,〈檳州中華總商會戰前史料〉,收錄於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1978年,頁75-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美,〈檳城行幫史略〉,宣讀於「檳榔嶼華人事蹟學術研討會」,檳城:檳城古蹟信託會主辦,各姓氏青年委協辦,2002年1月5-6日,頁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客家社會大伯公信仰在東南亞的發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2004),頁64-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馬六甲華人甲必丹補義〉,《亞洲文化》,3(1984/4),頁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亭主時代的青雲亭及華族社會〉,收錄於氏著,《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文化史論叢(卷二)》,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年,頁2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客家人與新馬早期華文教育〉,收錄於鄭赤琰編,《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月,頁330-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六十二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詩堅,〈檳州華人主導政權的形成:從萊特到許子根(1786-2000)〉,收錄於謝詩堅主編,《檳州中華總商會100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2003年,頁210-2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海外華人與中國的經濟現代化(1875-1912)〉,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44-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張煜南與潮汕鐵路(1904-1908年):華僑從事中國現代企業的一個實例研究〉,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60-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新馬華人社會的階級結構與社會地位流動(1800-1911)〉,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149-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十九世紀新馬華人社會中的秘密會社與社會結構〉,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179-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1899-1911年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孔教復興運動〉,收錄於氏著,《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2年,頁245-2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清湟著,張清江譯,〈清朝鬻官制度與星馬華族領導層(1877-1912)〉,收錄於柯木林、吳振強編,《新加坡華族史論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年,頁4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鄺國祥,〈檳城客屬人士概況〉,收錄於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編,《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周年紀念刊》,檳城:檳榔嶼客屬公會,1979年,頁726-7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煥然,〈琉球、滿剌加與明朝貢體制的關係:明代前半期(1368-1505)兩個朝貢藩屬國的崛起〉,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覺羅勒德洪,《大清宣統政紀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達嘉,〈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慶平,〈清末保僑政策與駐外領事之設置〉,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如,〈清季總理衙門設置及其政治地位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克宏,〈康有為在新馬〉,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人豪,〈晚清商務改革與海外華商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偉玉,〈同盟會南洋支部領袖與辛亥革命〉,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于玲,〈晚清中國與新馬華僑關係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七)報刊(微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興日報》(1907-19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覺羅勒德洪,《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叻報》(1887-1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洋總匯(新)報》(1908-1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檳城新報》(1895-1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天南新報》(1898-19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星報》(1890-18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僑日報》(1911-19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振南報》(1913-19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八)工具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印度尼西亞語言文學教研室《新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編寫組編,《新印度尼西亞語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南京主編,《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覺羅勒德洪,《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楠主編,《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故宮博物館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管林主編,《廣東歷史人物辭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黎敏斐編繪,《馬來亞地圖集》,香港:海光出版社,1959年6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佐芝主編,《世界客屬人物大全(上冊)》,新加坡:崇文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乙、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Government Sourc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Colonial Office [microfor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273, Straits Settlements, Original Correspondence, 1892-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274, Straits Settlement Acts, 1867-1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梁碧如,《清朝檳榔嶼副領事館檔案》,「抄發文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275, Proceedings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92-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276, Straits Settlements Government Gazettes, 1877-18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nnual report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1892-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oceedings Of The Federal Council Of The Federated Malay States For The Year 1909-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for1881, 1891,19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its Settlements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s, 1889-18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its Settlements Government Gazettes, 1877-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e Perak Government Gazette For The Year 1891-18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戴春榮,《清朝檳榔嶼副領事館檔案》,「發文稿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bara Watson Andaya and Leonard Y. Andaya, History of Malaysi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ook, Timothy,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u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dley, Michael R., The Mandarin-capitalists from Nanyang: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1893-191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u, Chi-m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1840-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su, Immanuel, China`s en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 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 C. Jackson, Planters and speculators: Chinese and European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in Malaya, 1786-1921 (Kuala Lumpur: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rnial Singh Sandhu, Indians in Malaya: Some Aspects of their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1786-196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Kam Hing & Chow Mun Seong,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Petaling Jaya: Pelanduk Publications, 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Luke T., Consular law and pract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2nd e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不著撰者,《檳城鶴山極樂寺志》,檳城:192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on Comber,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survey of the Triad Society from 1800 to 1900 (New York: 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J.J. Augustin, 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h-Lim Lin Lee, The Blue Mansion: The Story of Mandarin Splendour Reborn (Penang: L`Plan Sdn Bhd,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w, James, The British Settlement of Penang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ynne, M.L., Triad and Tabut : a survey of the origin and diffusion of Chinese and Mohamedan secret societies in the Malay peninsula 1800-1935 (Singapore: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k, Lau Fong, The sociology of secret societies: a study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Singapore and peninsular Malaysia(Kuala Lumpur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ang, Queeny, Memories of a Nonya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ng, Ong Siang,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Malaya Press, reprint, 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yed Hussein Alatas, 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s (London: Frank Case, 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regonning, K. G., A History of Modern Malaya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Inc., 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regonning, K. G., The British in Malaya: the first forty years, 1786-1826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檔案史料匯編(第一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ughan, J.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 Hashim, Race relations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ilfred Blythe,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a: a historical stud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ng, C.S., 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 (Singapore: Ministry of Culture, 19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ng, Lin Ken, The Malayan tin industry to 1914,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tates of Perak, Selangor, Negri, Sembilan, and Pahang (Tucson: Published f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right, Arnold, ed.,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British Malaya (London: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 19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u, Xiao An, Chinese business in the making of a Malay state, 1882-1941:Kedah and Penang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urzon, 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en, Ching Hwang, The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1911 revolu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ingapore and Malaya (Kuala Lump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en, Ching Hwang,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0-1911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en, Ching Hwang, Coolies and mandarins: China`s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late Ch`ing period (1851-1911)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革命之倡導與發展——中國同盟會》第1編,第11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3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ticles and Thes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nney, R., “Francis Light and Pen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8, part 1(1965) , pp.135-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edman, Maurice, “Immigrants And Associations: Chinese in Nineteenth Century Singapor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 No.1(Oct.1960), pp.25-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dley, Michael R., “Chang Pi-shih and Nanyang Chinese Involvement in South China`s Railroads, 1896-1911,”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Ⅳ, (1973), pp.16-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dley, Michael R., “The Late Ch`ing Courtship of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ⅩⅩⅩⅣ, (1975), pp.361-3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dley, Michael R., “The Nanyang Connection: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uth China, 1900-1915” in Leo Douw and Peter Post edited , South China: state,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msterdam ; New York : North-Holland, 1996),pp.113-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 Chan Cheu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onsulates in Singapore and Penang, 1877-1911,” Jernal Sejarah, 9(1970-71), pp.29-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ong, Kok Kek, “The Chia-ying Hakka in Penang 1786-1941,” Malaysia in History, 24(1981), pp.3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ne, W., “The Triad (Secret) Society in China”, Royal Asiatic Society Transaction, 2, pt.1(1827),pp.240-2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w Swee Hock and Pearl Chu, “Population Trends in Nineteenth Century Penang,”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25:2 (1970), pp.128-1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革命之倡導與發展——中國同盟會》第1編,第14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1964年,第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uyama Taku, “ Pang Societies and the Economy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Southeast Asia,” in Tregonning, K.G. ed. , Papers on Malayan History, Singapor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 (1962),pp.193-2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io, Eunice, “The Singapore Chinese Protectorate: Events and Conditions Leading to Its Establishment, 1823-1877,”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ⅩⅥ, (1970), pp.40-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ughan, J.D., “Notes on the Chinese of Penang,” Journal of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Vol.8(1854), pp.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g, Gungwu, “Chinese Reformist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Unpublished B.A.Hons. Academic Exercise, University of Malaya (Singapore), 1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g, Gungwu, “Sun Yat-sen and Singapore,”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15, Pt.2, (1959), pp.55-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ang, Gungwu, “Traditional Leadership in a New Nation: The Chinese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in Wijeyewardene, G. edited, Leadership and authority: a symposium (Singapore: Published for the Centre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by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8), pp.208-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en, Chung-chi,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mperial Chinese Consulates in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Unpublished M.A.thesis,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ng, Lin Ken , “The revenue farms of Prince of Wales Island, 1805-1830,”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ⅩⅨ, partⅠ, (1964), pp.56-1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ng, Lin Ken, “The trade of Singapore: 1819-1869,”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3, part 4(1960),pp.5-3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en, Ching Hwang, “Penang Chinese and the 1911 Chinese R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South Seas Society, Vol.41, Pt.1&2, (1986), pp.63-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海出版社編,《中外條約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en, Ching Hwang, “Early Hakka Dialect Organizations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801-1900,” Asian Culture, 17(1993/6), pp.106-1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Yong, C.F., “Pang, Pang Organiza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Singapore during the 1930s,” Journal of South Sea Society, Vol.32, No.1&2(1977),pp.3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Newspaper[microfor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ngapore Free Press (1893-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its Budget (1894-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its Times (1893-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raits Echo(1903-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nang Gazette & Straits Chronicle(1893-1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丙、馬來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mo K.S., Masyarakat Malaysia Cabaran Sosio-Ekonomi (Kuala Lumpur:INSAN, 1991).(社會經濟挑戰下的馬來西亞社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克敏、楊毓輝編,《光緒丙午(三十二)年交涉要覽(中上篇)》,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十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hoo Kay Kim , Negeri-negeri Melayu pantai barat, 1850-1873: kesan perkembangan dagang terhadap politik Melayu (Petaling Jaya: Penerbit Fajar Bakti , 1984).(馬來半島西海岸的馬來國家1850-18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ang Liji, Hubungan Empayar Melaka-Dinasti Ming Abad ke-15 (Bangi: Penerbit 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Cetakan Pertama 1996).(15世紀時期馬六甲王朝與中國明朝的關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hani Musa, Kongsi Gelap Melayu: Di Negeri-Negeri Utara Pantai Barat Semenanjung Tanah Melayu 1821-1940-an (Selangor: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003).(1821至1940年代馬來半島西海岸北部各邦的馬來人秘密會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彥威、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彥威編,《清宣統朝外交史料(又名:清季外交史料第二集)》,北京:編者自印,193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秀強、邱尚堯主編,《梅州文獻彙編第一集》,台北:梅州文獻社,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濤主編,《清朝條約全集(第壹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壽朋纂修,《十二朝東華錄》(光緒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定邦、黄重言等編,《中國古籍中有關新加坡馬來西亞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倫霓霞、王爾敏合編,《清季外交因應函電資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毅編,《清初及中期對外交涉條約輯(康雍乾道咸五朝條約)》,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宓汝成編,《近代中國鐵路史資料(下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寬,《檳榔嶼福建公冢暨家冢碑銘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旭麓等主編,《中國通商銀行: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荊和、陳育崧編著,《新加坡華文碑銘集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翰笙主編,盧文迪、陳澤憲、彭家禮編著,《華工出國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開沅、劉望齡和葉萬忠主編,《蘇州商會檔案叢編(第1輯)》,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吾康主編,《印度尼西亞華文銘刻彙編(第一卷)》,新加坡:南洋學會,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吾康和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一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吾康和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二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吾康和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三卷)》,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第7冊)》,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7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溫廷敬等編纂,《大埔縣志》,台北:台北市大埔同鄉會,1971年重印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廷黻,《近代中國史料輯要(上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黨史委員會編訂,《革命文獻(第65輯)》,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委會,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年譜、日記、私家筆記、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王韜,《弢園尺牘》,收錄於李毓澍主編,《近代史料叢書彙編(第一輯)》,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鍾珏,《新嘉坡風土記》,收錄於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第79輯)》,《靈鶼閣叢書(第二函)》(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1966年影印本),頁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鴻章,《李文忠公(鴻章)全集》,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之洞,《張文襄公(之洞)全集奏議》,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四十六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煜南輯,《海國公餘輯錄》,光緒24年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煜南輯,《梅水詩傳》,台北:張直端自行出版,1973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郭嵩燾,《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曾紀澤,《曾紀澤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曾紀澤,《曾惠敏公(紀澤)詩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戴振,《英軺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薛福成,《出使公牘》,收錄於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第四輯》,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收錄於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之卅六》,台北:華文書局,1969年,據光緒廿四年刊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薛福成,《薛福成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影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謝清高口述,[清]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家倫主編,《國父年譜增訂本(上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94年第四次增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特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洋客屬總會編輯委員會編,《南洋客屬總會卅五、六週年紀念刊》,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1967年8月2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來西亞雪蘭莪嘉應會館七十七周年紀念刊編委會編,《馬來西亞雪蘭莪嘉應會館七十七週年紀念刊》,雪蘭莪:馬來西亞雪蘭莪嘉應會館七十七周年紀念刊編委會,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雪蘭莪茶陽兩館百年大慶編輯委員會編,《雪蘭莪茶陽會館茶陽回春館百年大慶特刊》,雪蘭莪:雪蘭莪茶陽兩館百年大慶編輯委員會,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福宮紀念特刊編委會編,《檳榔嶼廣福宮慶祝建廟188周年暨觀音菩薩出游紀念特刊》,檳城:檳城廣福宮信理部,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詩堅主編,《檳州中華總商會100周年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詩堅主編,《檳榔嶼潮州會館慶祝成立134週年紀念特刊(1864-1998)》,檳榔嶼:檳榔嶼潮州會館,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中華總商會鑽禧紀念特刊》,檳城:檳州中華總商會,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檳州客屬公會金禧紀念暨時中學校八十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編,《檳州客屬公會金禧紀念暨時中學校八十校慶特刊》,檳城:檳州客屬公會,1990年10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