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牛李黨爭的分野 —— 一個政治史的分析
作者 歐姍姍
Ou, Shan Shan
貢獻者 王德權
Wang, Te Chuan
歐姍姍
Ou, Shan Shan
關鍵詞 牛李黨爭
黨爭分野
陳寅恪
岑仲勉
科舉
進士
門第
士族
宰相
翰林學士
藩鎮僚佐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5:36 (UTC+8)
摘要 自陳寅恪於40年代提出牛李黨爭的分野說法後,圍繞著陳寅恪觀點引發的種種議論,推動了「牛李黨爭」成為唐史研究中最廣泛、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然而歷經半個世紀以來文史領域研究者對此課題的熱烈討論,中間更伴隨著新資料的出土與運用,新論點的引入與闡發;雖然豐富了研究視野,也衍生出許多新的方向,但不解的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卻沒有對「牛李黨爭分野」這個課題建立起某種共識或定論。研究的增多,反使得牛李黨爭的分野觀點,呈現一種全由研究者說了算的情況;牛李黨爭不是來自於牛李黨人間的對立,反而是來自於研究者間的論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是以陳寅恪觀點而展開,以他的觀點作為研究的基礎,故難以跳脫出陳寅恪的範圍去開發新的論點,但又對陳寅恪觀點繼承不完全,再加上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識的不同、史料閱讀的深淺有別、觀感不一,以致形成眾說紛紜的狀況,最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死胡同。也就是說,「牛李黨爭」之所以成為「難解之結」,問題並不完全是在事件的本質上,而是因為後人的解讀不同所造成。同樣是解讀牛李黨爭,因著研究者的不同思想、不同身世背景、在不同的情境下演出,便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因此要釐清這樣一個混雜情況,整理歷來牛李黨爭分野的各個觀點,作實證的分析是有相當的必要。本文歸納出黨爭中最主要的幾個分野焦點:科舉、門第、仕途、藩鎮,並就這四個部分對牛李黨人做實證考察,以檢驗歷來黨爭的分野觀點對牛李兩黨的劃分有何不足之處。
     在這樣一個對牛李黨爭分野假設的實證過程中,必須不斷的與前輩學者的論點對話。因為過去的研究多糾結在要對黨爭尋求出「分野」的限制中,所以本文最後將試著用宏觀的角度,從歷史演變的軌跡、政治結構的變化、行政體系的運作,重新檢視牛李黨爭這個政治事件發生的源頭與脈絡,希望能跳脫出過去研究的糾葛,對黨爭研究提出較具包容性的解釋,以期解開牛李黨爭這個難解之結。
參考文獻 一、 史料與民國以前著作(依時代先後排序)
(唐)李華,《李遐叔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唐)李肇,《翰林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唐)裴庭裕著、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官制〉,《漢學研究》,24:1(臺北,2006),頁175-208。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頁106-119。
韓國磐,〈牛李之爭〉,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頁359-364。
韓國磐,〈唐朝的科舉制度與朋黨之爭〉,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頁267-283。
韓國磐,〈漢唐時士庶的幾個問題〉,收入氏著,《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頁185。
羅永生,〈從「玄武門之變」看貞觀統治集團的形成〉,「第六屆唐代學術文化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所、中國唐代學會主辦,2003.11.06-07。
羅燕萍、石紅,〈論李德裕與牛李黨爭〉,《唐都學刊》,21:4(西安,2005),頁130-136。
羅聯添,〈唐代牛李黨爭始因問題再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4:2(臺北,1985.12),頁15-24。
礪波護,〈中世貴族制の崩壞と辟召制—牛李の黨爭を手がかりに—〉,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同朋社出版,1986),頁45-84。
(宋)王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
王德權,〈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條面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37(臺北,2006),頁1-31。
礪波護,〈唐代使院の僚佐と辟召制〉,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同朋社,1986),頁85-12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洪邁,《容齋續筆》,臺北:新興書局,1979。
(宋)李昉等編、夏劍欽等點校,《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洪遵編,《翰院群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2003年重印)。
(清)徐松著、孟冬二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2003。
(清)清聖祖御製、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德權,〈唐史研究的難解之結—牛李黨爭課題的再檢討—〉,「中國三至九世紀歷史發展及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主辦,2004年9月,頁189-214。
(清)趙翼著,栾保群、呂宗力點校,《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006年重印)。
二、 近人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丁鼎,《牛僧孺年譜》,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毛蕾,《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0。
王炎平,《牛李黨爭》,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大化書局,1978。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田廷柱,〈李德裕〉,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五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頁189-207。
朱桂,《牛僧孺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岑仲勉,《唐史餘瀋》,北京:中華書局,1960。
岑仲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朱碧蓮,〈論杜牧與牛李黨爭〉,《文學遺產》,2(北京,1989),頁69-78。
李潤強,《牛僧孺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周道濟,《漢唐宰相制度》,臺北:大化書局,1978。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洛陽藝術館編、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郁賢皓、朱易安,《李商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孫國棟,《唐代中央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何啟民,〈中古門第之本質〉,收入氏著,《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頁1-5。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1987。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
陳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0。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頁37-87。
湯承業,《李德裕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公司基金會,1973。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2002。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69。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臺北:學生書局,1997。
何錫光,〈從基礎到形態:牛李黨爭的多元考察〉,《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7(重慶,2000),頁46-52。
三、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丁鼎,〈牛僧孺與“牛李黨爭”研究二題〉,《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聊城,2002),頁59-65。
卞孝萱,〈“牛李黨爭”正名〉,《中國史研究》,3(北京,1993),頁83-92。
戶崎哲彥,〈許渾與李玨—對桂林華景洞石刻許魂《寄李相公》兩首詩及「牛李黨爭」研究的啟示〉,《社會科學家》,17:1(總93期)(桂林,2002),頁93-97。
方堅銘,〈處在牛李黨爭之中的杜牧:自邊緣層突入緊密層〉,《江西社會科學》,6(南昌,2005),頁89-92。
毛雙民,〈論牛李黨爭〉,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五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頁155-178。
牛致功,〈令狐梅與李德裕—讀《令狐梅墓誌銘》〉,《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19:2(西安,2002),頁40-44。
王力平,〈四至九世紀襄陽杜氏家族述論〉,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58-73。
王力平,〈地域分野難以界說黨派之爭—《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商榷〉,《歷史研究》,4(北京,2000),頁182-185。
王玉群,〈牛李黨爭原因新探〉,《許昌師專學報》,18(許昌,1999),頁81-83。
何燦浩,〈元和對策案試探〉,《南開學報(哲社版)》,3(天津,1984),頁53-60。
王仲犖,〈憲穆敬文武宣六朝的政治〉,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76-223。
王西平,〈杜牧與牛李黨爭〉,《陜西師大學報》,4(西安,1985.11),頁58-66。
王志東,〈牛李朋黨科舉之爭的後果—牛李黨爭與唐代科舉的發展(一)~(三)〉,《廣西社會科學》,4、5、6(南寧,2004),頁113-135,123-126,138-141。
王國堯,〈李德裕與澤潞之役—兼論唐朝於9世紀中所處之政治困局〉,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頁487-522。
王載源,〈牛李黨爭與李商隱的傾向〉,《中州學刊》,2(河南,1986),頁91-96。
王壽南,〈唐代牛李黨爭平議〉,《歷史月刊》,70(臺北,1993),頁40-44。
王壽南,〈唐代的縣令〉,《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5(臺北,1972),頁177-194。
王德權,〈中晚唐使府僚佐昇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5:1(嘉義,1994),頁267-302。
王德權,〈李華政治社會論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風氣的轉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2006),頁1-28。
王德權,〈決杖於朝堂—唐代懲處官人的特殊方式〉,「近代以前中國的社會與國家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研究會(日本)主辦,2008年8月26、27日,頁1-55。
何燦浩,〈牛李黨人出身與身分略論〉,《南開史學》,2(天津,1983),頁23-40。
王德權,〈孤寒與子弟:制度與政治結構的考察〉,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學會(日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史學》雜誌社,2008),頁41-84。
何燦浩,〈牛李黨爭和內廷之爭的關係辯析〉,《寧波師專學報》,3(寧波,1983),頁135-141。
(唐)封演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何燦浩,〈試論牛李兩黨內部關係的不同特點〉,《寧波師專學報》,4(寧波,1983),頁63-74。
吳在慶,〈試論杜牧的黨派分野〉,《人文雜誌》,2(陝西,1987),頁123-129。
吳澤、袁英光,〈唐初政權與政爭的性質問題-唐初武德、貞觀年間的階級鬥爭與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歷史研究》,2(北京,1964),頁111-134。
呂思勉,〈順憲穆敬四朝事迹〉、〈文武宣三朝事迹〉,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286-382。
李中華,〈李商隱與牛李黨爭〉,《文史》,17(北京,1983.06),頁193-202。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收入氏著,《隋唐五代歷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頁137-166。
李浩,〈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歷史研究》,4(北京,1999),頁174-178。
李貴,〈20世紀牛李黨爭研究述評〉,《廊坊師范學院學報》,3(廊坊,2000),頁22-26。
李樹桐,〈宦官的亂政及牛李黨爭〉,收入氏著《隋唐史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頁199-210。
李樹桐,〈唐代的科舉制度與士風〉,收入氏著《唐史新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頁1-68。
(唐)無名氏,《玉泉子》,北京:中華書局,1991。
汪榮祖,〈為不古不今之學—唐史研究〉,收入氏著,《陳寅恪評傳(國學大師論叢2)》(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頁99-131。
汪籛,〈關於牛李黨爭〉,收入氏著,《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頁183-185。
周建國,〈李德裕與牛李黨爭考述〉,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299-322。
周建國,〈論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兼評《李德裕年譜》〉,《文學遺產》,3(上海,1987),頁130-137。
周建國,〈鄭亞事迹考述〉,《文史》,31(北京,1990),頁249-262。
周建國,〈關於唐代牛李黨爭的幾個問題—兼與胡如雷同志商榷〉,《復旦學報》,6(上海,1983),頁102、103-107。
林天蔚,〈朋黨之爭〉,收入氏著,《隋唐史新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68),頁302-311。
松井秀一,〈所謂牛李の党争の發端に關して〉,收入佐久間重男教授退休紀念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史、陶瓷史論集》(東京:燎原株式會社,1983),頁59-79。
松浦典弘,〈唐代後半期の人事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位置〉,《古代文化》,第50巻・第11号(京都,1998),頁32-43。
武榮強,〈李商隱與牛李黨爭新論〉,《唐山師範學院學報》,6(江蘇,2002),頁9-12。
(五代)王定保著、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胡如雷,〈唐代牛李黨爭研究〉,收入氏著,《隋唐政治史論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頁331-352。
胡國然,〈長慶元年復試案淺析〉,《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重慶,1987),頁61-66。
胡戟,〈陳寅恪與中古史研究〉,《歷史研究》4,(北京,2001),頁145-156。
范文瀾,〈唐後期的政治概況(821—907)〉,收入氏著,《中國通史簡編 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頁168-187。
韋其勒著、李聖光譯,〈初唐政治上的黨爭〉,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
凌文生,〈杜牧與牛李黨爭〉,《鐵道師院會報》,15:2(蘇州,1998),頁17-21。
唐長孺,〈《舊唐書》中關於元和三年對策案的矛盾記載〉,收入中國唐史學會編,《唐史學會論文集1986》(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167-175。
唐長孺,〈唐修憲穆敬文四朝實錄與牛李黨爭〉,收入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195-241。
烏廷玉,〈牛李黨爭〉,收入氏著,《隋唐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頁231-236。
烏廷玉,〈唐朝傑出的政治家李德裕〉,收入中國唐史研究會編,《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頁250-267。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翁俊雄,〈安史亂後「仕家」的南徙—兼論「辟署」制度的形成〉,收入氏著,《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1995),頁249-256。
翁俊雄,〈唐代的州縣等級制度〉,《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北京,1991),頁8-18。
高橋徹,〈李德裕試論〉,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輯委員會編,《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 中國の傳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3-19。
寇養厚,〈杜牧與牛李黨爭〉,《文史哲》,4(濟南,1988),頁46-55。
崔維澤(D.G. Twitchett)著、何冠環譯,〈從敦煌文書看唐代統治階層的成分〉,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87-130。
張榮芳,〈牛李黨爭中史官與史學的論爭〉,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頁347-394。
張榮芳,〈牛李黨對史學的論爭〉,收入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中國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頁553-546。
張榮芳,〈唐代史官入仕途徑、地域與交遊之分析〉,《大陸雜誌》64:5(1982.05),頁10-27。
陳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88-106。
陳弱水,〈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217-246。
(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陳寅恪,〈李唐士族之推測〉,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320-334。
章群,〈朋黨之爭〉收入氏著,《唐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頁211-223。
章羣,〈論唐代開元前的政治集團〉,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745-772。
麥克爾‧多爾比,〈晚唐的宮廷政治〉,收入崔瑞德主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575-706。
傅樂成,〈宦官與黨爭—外廷的黨爭〉,收入氏著,《中國通史》下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頁436-443。
傅璇琮,〈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3(北京,1982.05),頁76-85。
傅璇琮,〈略談唐代的牛李黨爭〉,《文史知識》,2(北京,1983),頁18-24。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及《會昌一品集》研索〉,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三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7),頁497-508。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及其文集的整理研究〉,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十四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頁100-125。
渡邊孝,〈中唐期における「門閥」貴族官僚の動向〉,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輯委員會編,《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 中國の傳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21-50。
(宋)薛居正等著,《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渡邊孝,〈中晚唐期における官人の幕職官入仕とその背景〉,收入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學の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頁357-392。
渡邊孝,〈牛李の黨爭研究の現狀と展望〉,《史境》,29號(東京,1994),頁69-107。
渡邊孝,〈唐代藩鎮における下級幕職官について〉,《中國史學》,第11巻(東京:2001.10),頁83-107。
渡邊孝,〈唐後半期の藩鎮辟召制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淮南‧浙西藩鎮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人的構成などを手がかりに─〉,《東洋史研究》,60:1(京都,2001),頁30-68。
渡邊孝,〈榮陽鄭氏襄城公房一支と成徳軍藩鎮—河朔三鎮の幕職官をめぐる一考察—〉,收入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アジア史論集》(東京: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1997.02),頁147-174。
渡邊孝著、秦欣譯,〈牛李黨爭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國史研究動態》,5(北京,1997),頁17-26。
馮承基,〈牛李黨爭始因質疑〉,《文史哲學報》,8(臺北,1958),頁135-146。
馮承基,〈由文化階層看李唐之朋黨閹寺與藩鎮〉,《思與言》,5:4(臺北,1967),頁18-19,26。
黃永年,〈論武德貞觀時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鬥爭〉,收入氏著,《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頁3-36。
黃約瑟,〈試論垂拱四年李唐宗室反武之役〉,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589-610。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0。
楊志玖,〈試論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歷史教學》,6(天津,1980),頁24-28。
楊志玖、張國剛,〈藩鎮割據與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論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收入中國唐史研究會編,《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頁92-305。
詹森(David Johnson)著、耿立群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
劉智亭,〈李商隱與牛李黨爭〉,《陜西師大學報》,4(西安,1985.11),頁67-73。
劉運承,〈“牛李兩黨以科第分說”質疑〉,《史林》,4(上海,1989),頁15-21。
劉運承,〈唐代牛李黨爭性質辨析〉,《史林》,3(上海,1986),頁29-39。
劉馳,〈山東士族入關房支與關隴集團的合流及其復歸〉,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 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544-559。
翦伯贊,〈牛李黨爭〉,收入氏著,《中國史綱要(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頁209-210。
盧建榮,〈中晚唐藩鎮文職幕僚職位的探討—以徐州節度區為例〉,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主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237-1271。
築山治三郎,〈山東貴族と科舉官僚〉,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大阪:創元社,1967),頁163-194。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築山治三郎,〈牛李の朋党〉,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大阪:創元社,1967),頁224-25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1153015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01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Te Ch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歐姍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Ou, Shan S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歐姍姍zh_TW
dc.creator (作者) Ou, Shan S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2:05:36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2:05: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2:05:3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15301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7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15301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陳寅恪於40年代提出牛李黨爭的分野說法後,圍繞著陳寅恪觀點引發的種種議論,推動了「牛李黨爭」成為唐史研究中最廣泛、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然而歷經半個世紀以來文史領域研究者對此課題的熱烈討論,中間更伴隨著新資料的出土與運用,新論點的引入與闡發;雖然豐富了研究視野,也衍生出許多新的方向,但不解的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卻沒有對「牛李黨爭分野」這個課題建立起某種共識或定論。研究的增多,反使得牛李黨爭的分野觀點,呈現一種全由研究者說了算的情況;牛李黨爭不是來自於牛李黨人間的對立,反而是來自於研究者間的論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是以陳寅恪觀點而展開,以他的觀點作為研究的基礎,故難以跳脫出陳寅恪的範圍去開發新的論點,但又對陳寅恪觀點繼承不完全,再加上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識的不同、史料閱讀的深淺有別、觀感不一,以致形成眾說紛紜的狀況,最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死胡同。也就是說,「牛李黨爭」之所以成為「難解之結」,問題並不完全是在事件的本質上,而是因為後人的解讀不同所造成。同樣是解讀牛李黨爭,因著研究者的不同思想、不同身世背景、在不同的情境下演出,便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因此要釐清這樣一個混雜情況,整理歷來牛李黨爭分野的各個觀點,作實證的分析是有相當的必要。本文歸納出黨爭中最主要的幾個分野焦點:科舉、門第、仕途、藩鎮,並就這四個部分對牛李黨人做實證考察,以檢驗歷來黨爭的分野觀點對牛李兩黨的劃分有何不足之處。
     在這樣一個對牛李黨爭分野假設的實證過程中,必須不斷的與前輩學者的論點對話。因為過去的研究多糾結在要對黨爭尋求出「分野」的限制中,所以本文最後將試著用宏觀的角度,從歷史演變的軌跡、政治結構的變化、行政體系的運作,重新檢視牛李黨爭這個政治事件發生的源頭與脈絡,希望能跳脫出過去研究的糾葛,對黨爭研究提出較具包容性的解釋,以期解開牛李黨爭這個難解之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牛李黨爭學說的分析整理
      第一節 40~50年代的研究概略
      第二節 60~70年代的研究概略
      第三節 80年代以後的研究概略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牛李黨爭的分野與兩黨成員的界定
      第一節 研究者對牛李兩黨的分野假設
      第二節 研究者對牛李兩黨人物的界定
      一、 牛黨人物統計分析
      二、 李黨人物統計分析
      第三節 牛李兩黨人物的界定與分析
     
     第四章 科舉與門第:爭論的焦點
      第一節 科舉與牛李黨爭
      一、 進士科座主門生的聯繫
      二、 明經科中的牛李黨人
      三、 制舉登科的同榜關係
      第二節 門第家世與牛李黨爭
      一、 牛黨人物家世郡望的考察
      二、 李黨人物家世郡望的考察
      三、 牛李兩黨的地域郡望分析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仕途與黨派的關係:以宰相、翰林學士、使府僚佐為中心
      第一節 宰相與黨爭:制度史層次的觀察
      一、 宰相中的牛李黨人
      二、 宰相人事權與科舉
      三、 宰相呈榜制與黨爭
      第二節 同僚與黨派關係的考察:以翰林學士為例
      一、 翰林學士的背景與職能
      二、 翰林學士中的牛李黨人
      三、 翰林學士與黨爭的關係
      第三節 藩鎮府僚與牛李黨爭
      一、 藩鎮形成的背景與類型
      二、 藩鎮僚佐的職能與發展
      三、 牛李黨人的府僚賓主關係
      四、 藩鎮府僚關係與黨爭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牛李黨爭的緣起與動力:制度與政治結構的理解
      第一節 黨爭的緣起:從唐人對科舉制度的討論來看
      第二節 孤寒、權貴與科舉
      一、 孤寒與子弟
      二、 朋黨的形成與長慶元年覆試案
      三、 「品流程式」的權力固定
      第三節 黨爭背後的動力:唐代士人階級的困境與自省
     
     第七章 結論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01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牛李黨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黨爭分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寅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岑仲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進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門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士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宰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翰林學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藩鎮僚佐zh_TW
dc.title (題名) 牛李黨爭的分野 —— 一個政治史的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與民國以前著作(依時代先後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華,《李遐叔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肇,《翰林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裴庭裕著、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官制〉,《漢學研究》,24:1(臺北,2006),頁175-2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第十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頁106-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國磐,〈牛李之爭〉,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頁359-3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國磐,〈唐朝的科舉制度與朋黨之爭〉,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頁267-2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國磐,〈漢唐時士庶的幾個問題〉,收入氏著,《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頁1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永生,〈從「玄武門之變」看貞觀統治集團的形成〉,「第六屆唐代學術文化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所、中國唐代學會主辦,2003.11.06-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燕萍、石紅,〈論李德裕與牛李黨爭〉,《唐都學刊》,21:4(西安,2005),頁130-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聯添,〈唐代牛李黨爭始因問題再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4:2(臺北,1985.12),頁15-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礪波護,〈中世貴族制の崩壞と辟召制—牛李の黨爭を手がかりに—〉,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同朋社出版,1986),頁45-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權,〈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條面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37(臺北,2006),頁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礪波護,〈唐代使院の僚佐と辟召制〉,收入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東京:同朋社,1986),頁85-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洪邁,《容齋續筆》,臺北:新興書局,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編、夏劍欽等點校,《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洪遵編,《翰院群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2003年重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徐松著、孟冬二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清聖祖御製、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權,〈唐史研究的難解之結—牛李黨爭課題的再檢討—〉,「中國三至九世紀歷史發展及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主辦,2004年9月,頁189-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趙翼著,栾保群、呂宗力點校,《陔餘叢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2006年重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近人專書(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鼎,《牛僧孺年譜》,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蕾,《唐代翰林學士》,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炎平,《牛李黨爭》,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大化書局,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廷柱,〈李德裕〉,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五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頁189-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桂,《牛僧孺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臺北:允晨文化,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唐史餘瀋》,北京:中華書局,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臺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碧蓮,〈論杜牧與牛李黨爭〉,《文學遺產》,2(北京,1989),頁6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潤強,《牛僧孺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道濟,《漢唐宰相制度》,臺北:大化書局,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洛陽藝術館編、陳長安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郁賢皓、朱易安,《李商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國棟,《唐代中央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啟民,〈中古門第之本質〉,收入氏著,《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頁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采田,《玉溪生年譜會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李德裕年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入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頁37-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承業,《李德裕研究》,臺北:嘉新水泥文化公司基金會,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飛龍,《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臺北:韋伯文化,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出版,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臺北:學生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錫光,〈從基礎到形態:牛李黨爭的多元考察〉,《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7(重慶,2000),頁46-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鼎,〈牛僧孺與“牛李黨爭”研究二題〉,《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聊城,2002),頁5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卞孝萱,〈“牛李黨爭”正名〉,《中國史研究》,3(北京,1993),頁83-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戶崎哲彥,〈許渾與李玨—對桂林華景洞石刻許魂《寄李相公》兩首詩及「牛李黨爭」研究的啟示〉,《社會科學家》,17:1(總93期)(桂林,2002),頁93-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堅銘,〈處在牛李黨爭之中的杜牧:自邊緣層突入緊密層〉,《江西社會科學》,6(南昌,2005),頁8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雙民,〈論牛李黨爭〉,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第五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頁155-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致功,〈令狐梅與李德裕—讀《令狐梅墓誌銘》〉,《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19:2(西安,2002),頁40-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力平,〈四至九世紀襄陽杜氏家族述論〉,收入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58-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力平,〈地域分野難以界說黨派之爭—《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商榷〉,《歷史研究》,4(北京,2000),頁182-1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玉群,〈牛李黨爭原因新探〉,《許昌師專學報》,18(許昌,1999),頁81-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燦浩,〈元和對策案試探〉,《南開學報(哲社版)》,3(天津,1984),頁53-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仲犖,〈憲穆敬文武宣六朝的政治〉,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76-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西平,〈杜牧與牛李黨爭〉,《陜西師大學報》,4(西安,1985.11),頁58-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東,〈牛李朋黨科舉之爭的後果—牛李黨爭與唐代科舉的發展(一)~(三)〉,《廣西社會科學》,4、5、6(南寧,2004),頁113-135,123-126,138-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堯,〈李德裕與澤潞之役—兼論唐朝於9世紀中所處之政治困局〉,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十二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頁487-5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載源,〈牛李黨爭與李商隱的傾向〉,《中州學刊》,2(河南,1986),頁91-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壽南,〈唐代牛李黨爭平議〉,《歷史月刊》,70(臺北,1993),頁40-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壽南,〈唐代的縣令〉,《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5(臺北,1972),頁177-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權,〈中晚唐使府僚佐昇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5:1(嘉義,1994),頁267-3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權,〈李華政治社會論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風氣的轉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2006),頁1-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權,〈決杖於朝堂—唐代懲處官人的特殊方式〉,「近代以前中國的社會與國家研討會」,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史研究會(日本)主辦,2008年8月26、27日,頁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燦浩,〈牛李黨人出身與身分略論〉,《南開史學》,2(天津,1983),頁23-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權,〈孤寒與子弟:制度與政治結構的考察〉,收入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學會(日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新史學》雜誌社,2008),頁4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燦浩,〈牛李黨爭和內廷之爭的關係辯析〉,《寧波師專學報》,3(寧波,1983),頁135-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封演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燦浩,〈試論牛李兩黨內部關係的不同特點〉,《寧波師專學報》,4(寧波,1983),頁63-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在慶,〈試論杜牧的黨派分野〉,《人文雜誌》,2(陝西,1987),頁123-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澤、袁英光,〈唐初政權與政爭的性質問題-唐初武德、貞觀年間的階級鬥爭與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歷史研究》,2(北京,1964),頁111-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思勉,〈順憲穆敬四朝事迹〉、〈文武宣三朝事迹〉,收入氏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頁286-3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中華,〈李商隱與牛李黨爭〉,《文史》,17(北京,1983.06),頁193-2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則芬,〈唐代科舉與朋黨〉,收入氏著,《隋唐五代歷史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頁137-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浩,〈從士族郡望看牛李黨爭的分野〉,《歷史研究》,4(北京,1999),頁174-1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貴,〈20世紀牛李黨爭研究述評〉,《廊坊師范學院學報》,3(廊坊,2000),頁2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樹桐,〈宦官的亂政及牛李黨爭〉,收入氏著《隋唐史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頁199-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樹桐,〈唐代的科舉制度與士風〉,收入氏著《唐史新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頁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無名氏,《玉泉子》,北京:中華書局,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榮祖,〈為不古不今之學—唐史研究〉,收入氏著,《陳寅恪評傳(國學大師論叢2)》(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頁99-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籛,〈關於牛李黨爭〉,收入氏著,《漢唐史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頁183-1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建國,〈李德裕與牛李黨爭考述〉,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五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頁299-3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建國,〈論牛李黨爭與中晚唐文學—兼評《李德裕年譜》〉,《文學遺產》,3(上海,1987),頁130-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建國,〈鄭亞事迹考述〉,《文史》,31(北京,1990),頁249-2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建國,〈關於唐代牛李黨爭的幾個問題—兼與胡如雷同志商榷〉,《復旦學報》,6(上海,1983),頁102、103-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天蔚,〈朋黨之爭〉,收入氏著,《隋唐史新編》(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68),頁302-3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井秀一,〈所謂牛李の党争の發端に關して〉,收入佐久間重男教授退休紀念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史、陶瓷史論集》(東京:燎原株式會社,1983),頁5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浦典弘,〈唐代後半期の人事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位置〉,《古代文化》,第50巻・第11号(京都,1998),頁32-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武榮強,〈李商隱與牛李黨爭新論〉,《唐山師範學院學報》,6(江蘇,2002),頁9-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代)王定保著、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如雷,〈唐代牛李黨爭研究〉,收入氏著,《隋唐政治史論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頁331-3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國然,〈長慶元年復試案淺析〉,《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2(重慶,1987),頁6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戟,〈陳寅恪與中古史研究〉,《歷史研究》4,(北京,2001),頁145-1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文瀾,〈唐後期的政治概況(821—907)〉,收入氏著,《中國通史簡編 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頁168-1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其勒著、李聖光譯,〈初唐政治上的黨爭〉,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文生,〈杜牧與牛李黨爭〉,《鐵道師院會報》,15:2(蘇州,1998),頁17-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長孺,〈《舊唐書》中關於元和三年對策案的矛盾記載〉,收入中國唐史學會編,《唐史學會論文集1986》(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167-1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長孺,〈唐修憲穆敬文四朝實錄與牛李黨爭〉,收入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頁195-2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烏廷玉,〈牛李黨爭〉,收入氏著,《隋唐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頁231-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烏廷玉,〈唐朝傑出的政治家李德裕〉,收入中國唐史研究會編,《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頁250-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俊雄,〈安史亂後「仕家」的南徙—兼論「辟署」制度的形成〉,收入氏著,《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1995),頁249-2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俊雄,〈唐代的州縣等級制度〉,《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北京,1991),頁8-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橋徹,〈李德裕試論〉,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輯委員會編,《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 中國の傳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3-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寇養厚,〈杜牧與牛李黨爭〉,《文史哲》,4(濟南,1988),頁46-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維澤(D.G. Twitchett)著、何冠環譯,〈從敦煌文書看唐代統治階層的成分〉,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87-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榮芳,〈牛李黨爭中史官與史學的論爭〉,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頁347-3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榮芳,〈牛李黨對史學的論爭〉,收入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中國史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頁553-5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榮芳,〈唐代史官入仕途徑、地域與交遊之分析〉,《大陸雜誌》64:5(1982.05),頁10-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階層興起的幾點觀察〉,《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頁88-1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弱水,〈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收入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頁217-2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李唐士族之推測〉,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頁320-3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群,〈朋黨之爭〉收入氏著,《唐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8),頁211-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羣,〈論唐代開元前的政治集團〉,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唐代研究論集》第一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745-7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克爾‧多爾比,〈晚唐的宮廷政治〉,收入崔瑞德主編,《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575-7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樂成,〈宦官與黨爭—外廷的黨爭〉,收入氏著,《中國通史》下冊(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8),頁436-4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李商隱研究中的一些問題〉,《文學評論》,3(北京,1982.05),頁76-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略談唐代的牛李黨爭〉,《文史知識》,2(北京,1983),頁18-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及《會昌一品集》研索〉,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三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7),頁497-50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璇琮、周建國,〈李德裕及其文集的整理研究〉,收入王元化主編,《學術集林》十四卷(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頁100-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邊孝,〈中唐期における「門閥」貴族官僚の動向〉,收入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輯委員會編,《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 中國の傳統社會と家族》(東京:汲古書院,1993),頁2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薛居正等著,《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邊孝,〈中晚唐期における官人の幕職官入仕とその背景〉,收入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學の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頁357-3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邊孝,〈牛李の黨爭研究の現狀と展望〉,《史境》,29號(東京,1994),頁69-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邊孝,〈唐代藩鎮における下級幕職官について〉,《中國史學》,第11巻(東京:2001.10),頁83-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邊孝,〈唐後半期の藩鎮辟召制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淮南‧浙西藩鎮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人的構成などを手がかりに─〉,《東洋史研究》,60:1(京都,2001),頁30-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邊孝,〈榮陽鄭氏襄城公房一支と成徳軍藩鎮—河朔三鎮の幕職官をめぐる一考察—〉,收入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編,《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アジア史論集》(東京:吉田寅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編集委員會,1997.02),頁147-1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渡邊孝著、秦欣譯,〈牛李黨爭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國史研究動態》,5(北京,1997),頁17-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承基,〈牛李黨爭始因質疑〉,《文史哲學報》,8(臺北,1958),頁135-1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承基,〈由文化階層看李唐之朋黨閹寺與藩鎮〉,《思與言》,5:4(臺北,1967),頁18-19,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永年,〈論武德貞觀時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鬥爭〉,收入氏著,《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8),頁3-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約瑟,〈試論垂拱四年李唐宗室反武之役〉,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589-6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臺北:中華書局,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玖,〈試論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歷史教學》,6(天津,1980),頁24-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志玖、張國剛,〈藩鎮割據與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論唐代藩鎮割據的社會基礎〉,收入中國唐史研究會編,《唐史研究會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頁92-3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森(David Johnson)著、耿立群譯,〈世家大族的沒落─唐末宋初的趙郡李氏〉,收入瑞特(Arthur F. Wright)等著、陶晉生等譯,《唐史論文選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頁231-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智亭,〈李商隱與牛李黨爭〉,《陜西師大學報》,4(西安,1985.11),頁67-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運承,〈“牛李兩黨以科第分說”質疑〉,《史林》,4(上海,1989),頁15-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運承,〈唐代牛李黨爭性質辨析〉,《史林》,3(上海,1986),頁29-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馳,〈山東士族入關房支與關隴集團的合流及其復歸〉,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 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544-5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翦伯贊,〈牛李黨爭〉,收入氏著,《中國史綱要(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頁209-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建榮,〈中晚唐藩鎮文職幕僚職位的探討—以徐州節度區為例〉,收入中國唐代學會主編,《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頁1237-12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築山治三郎,〈山東貴族と科舉官僚〉,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大阪:創元社,1967),頁163-1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築山治三郎,〈牛李の朋党〉,收入氏著,《唐代政治制度の研究》(大阪:創元社,1967),頁224-25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