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政黨電視競選廣告政治符號之研究:1991∼2000
作者 羅時宜
Luo, Shih Yi
貢獻者 鄭自隆
Cheng,Tzu-leong
羅時宜
Luo, Shih Yi
關鍵詞 政治符號
政治廣告
Political symbol
Political Adv.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17:51 (UTC+8)
摘要 自1989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以來,台灣社會歷經快速的變遷,政治上,中央民代改選、二二八官方事件報告的出爐、廢國大、開放直轄市市長民選、第一次的台灣省長大規模地區的選舉、也是最後一次;1996年第一次的民選總統,李登輝高票當選,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凍省,宋楚瑜出走國民黨獨自參選,直至2000年第二屆的總統副總統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的勝選,形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本土化的興起、去中國化的爭議;而競選傳播上,報紙、電視競選廣告的相繼開放、候選人商品化、call in、政論節目的熱潮,選民與媒體多元聲音呈現,1989年至今的台灣變遷不僅快速、多元、更是驚人。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探討1991年至2000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具國家認同符號之電視競選廣告,其訊息策略以及政治符號的變化與趨勢;採用『國家』、『台灣』以及『中國』三面向為主要的切入點。
     
     本文研究結果與發現歸納為下列十點:
     (一) 兩黨均以形象塑造傳達國家認同意識
     (二) 民進黨擅長負面攻擊以形塑對手國家認同之『謬誤』
     (三) 民進黨與『標榜自己愛台』訊息高度連結;但國民黨標榜『自己愛中華民國』,也同樣『愛台灣』
     (四) 國民黨以『中華民國』與民進黨『台灣』認同的競爭
     (五) 長期觀察國民黨國家認同模稜兩可
     (六) 國民黨形塑多元民族認同,民進黨形塑單一民族認同
     (七) 國民黨之『中國』符號為正向,民進黨之『中國』符號為負向
     (八) 不同年代國家認同、土地認同、民族認同明顯不同,但歷年『愛台』訊息逐年上升
     (九) 單一選區:隱性訴求獨立;複數選區:顯性訴求獨立
     形象塑造類型在高層次選舉類型的高使用比例
     (十) 長期觀察『台灣』符號成為主流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王興中(1995)《政黨形象與選舉行為》,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壽(1994)《國民黨候選人選舉機器的建立與運作》,新竹:國立清華大
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甘宗源(1990)《政治符號之研究 以中國國民黨十三全會為分析實例》,台北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卡西勒(Cassier Ernst)(1989)《人論》,台北:譯者發行,萬里書攤經銷。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蓉姣(1987)《政治廣告策略之研究: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市議員競選傳單之
Rothschild, M. L. (1987). Advertising: From Foundamental to Strategy. MA:D.C.Heath.
Sabato, L. J. (1981). The Rse of Political Consultants: New Ways of Winning Elections.
N.Y.: Basic Books.
Sapir, E.(1934).“Symbolism” .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14:492-495.
Singleton, R. Jr., Straits, B. C., Straits, M.M., & Mcallister, R. J. (1986). Approach to social research.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ynbee, A. J. (1964). A Study of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內容分析》,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台北:正中。
李昶誼譯,詹梅森 (Jamieson,Kathleen Hall)著(1996)《骯髒的政治》,台北:鹿橋。
任德厚(1995)《政治學》,台北:三民。
朱靜女(1997)《我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中相關重要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亞力(1994)《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呂亞力(1995)《政治學》,台北市:三民。
杜奎英(1958)《中國歷代政治符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 著(1997)《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五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
金溥聰(1998)《一九九六總統候選人形象分析》,收錄於金溥聰主編,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台北:國立政大新聞學系。
金溥聰(1999)《政治競選廣告管理制度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gulations
on Political Commpaign ADs》,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 (江宜樺、吳忻怡、吳叡人、李廣鈞、汪宏倫、林佳龍、張茂桂、許宗力、王飛凌、吳國光、周建明、陳其、鄭永年 合著)
(2001)《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
周慶祥(1996)《國民黨、民進黨、新黨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內容分析─以八十
四年台北立委選舉為例》,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怡倫(1993)《電視政治廣告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國大代表競選期間政黨電
視廣告之內容分析》,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施正鋒(1995)《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編著)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企畫出版。
徐火炎(1998)“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政黨競爭與民主化”,《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陳明通 鄭永年主編,台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三,頁127-168,台北:月旦。
陳義彥(2000)《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選舉主要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理論效果
分析》,公元2000年總統選舉:傳播、行銷暨策略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世新大學民調中心主辦。
陳炎明(1994)《電視「政黨錄影帶」內容之解讀與文宣策略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儀(1995)《民主進步黨在歷屆選舉中政黨政治廣告之內容分析》,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恆明(1986)《中華民國政治符號之研究》,台北:商務。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的實例操作》,台北:五南。
張翠蘋(1995)《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報紙競選廣告與宣傳品文宣策略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正莉(1993)《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 1986-199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
彭 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彭 芸(1992)《新聞媒介與政治》,台北:黎明。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
鈕澤勳(2000)《總統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以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大選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游盈隆(1995)《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變遷》,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楊泰順(1991)《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楊世琛(1991)《德國電視政治辯論制度對國會大選的影響:一九七二年大選實例分析》,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飛龍譯,Sartori, Giovanni著,
(2000)《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
廖仁智(1986)《國小學生對國家政治符號態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孟熙(1997)《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之研究—1991∼199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鄭自隆
(199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報告。
孫惠琪(1996)《政黨電視競選廣告訴求型態與展現方式之探討》:以八十四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德雲譯,戴維(David Popenoe)著
(1993)《社會學》,台北:五南。
鄭自隆(1991)《政治廣告訊息策略及效果檢驗之研究─一九八九年台灣選舉兩黨候選人報紙廣告內容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台北:遠流。
鄭自隆(1995)《競選廣告》,台北:正中。
鄭自隆(1998)《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四組候選人文宣策略觀察》,收錄於金溥聰主編,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台北:國立政大新聞學系。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文化。
賴美華(1996)《比較性競選廣告訊息策略分析1994年省市長選舉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淑敏(1999)《台灣政黨電視競選廣告趨勢分析:1991∼1998》,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4)《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
顧慧蘭(1997)《台北縣長競選傳單之內容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tkin, C. K, & Heald G. (1976). “Effects of Political Advertising,”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0.
Berger,A. 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 Newbury Park,CA: Sage.
Berman, R. (1981).Advertising and social change, Beverly Hills, CA: Sage.
Berlin, I. (1981).“Nationalism: Past Neglect and Present Power,” in Against the Current: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Blumer, J. G. & McQuail, D. (1969). Ch.5, What kind of Political Television Do Viwer Want? ,in Television in Politics: Its uses and Influ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iocca, F. (1991). Television and political advertising-volume 1: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NY: Lawrence Erlbaum.
(1991).Television and political advertising-voilme 2: Signs, Codes, and images,
NY: Lawrence Erlbaum.
Dahbour, O. (1996).“Introduction: National Idenity as a Philosophical Problem,”
Philosophical Forum28 (1-2).
Edelman, M. (1964). 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 Urbana, 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Edelman, M (1971). Politics as symbolic Action. Chicago, IL:Markham.
Edelman, M (1975). Political Language. NY:Academaic.
Elder, C.D., & Cobb, R.W. (1983).The Political Uses of Symbols. N.Y. :Longman.
Haskins, J. and Kendrick, A. (1991). successful Advertising Research Methods, Illinois: NTC Business Books.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
Johnson-Cartee, K. S. & Copeland, G. A. (1991) 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Coming of Age, New Jersey: Lawe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aid, L. L. (1981).“ Political advertising ”. in Nimmo, D. & K.R. Sanders(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CA: Sage.
Kaid, L. L. & Holtz-Bacha (eds.) (1995).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Western Democracies:Parties and Candidates on Televis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Lasswell, H. D. & Kaplan, A. (1950).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eiss, W., S. Kline & S. Jhally. (1986).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N.Y.: Metheun.
Lippmann, W.(1922).Public Opinion, NY: MacMillan.
Merriam, C. (1964). Political Power. NY:Collier.
Nimmo, D. & Sanders, K, R. (eds.) (1981).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87252006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252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自隆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g,Tzu-le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羅時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o, Shih 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羅時宜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o, Shih Yien_US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3:17:51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3:17: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17: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7252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7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52006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1989年解除動員戡亂時期以來,台灣社會歷經快速的變遷,政治上,中央民代改選、二二八官方事件報告的出爐、廢國大、開放直轄市市長民選、第一次的台灣省長大規模地區的選舉、也是最後一次;1996年第一次的民選總統,李登輝高票當選,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凍省,宋楚瑜出走國民黨獨自參選,直至2000年第二屆的總統副總統選舉,民進黨陳水扁的勝選,形成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本土化的興起、去中國化的爭議;而競選傳播上,報紙、電視競選廣告的相繼開放、候選人商品化、call in、政論節目的熱潮,選民與媒體多元聲音呈現,1989年至今的台灣變遷不僅快速、多元、更是驚人。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探討1991年至2000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具國家認同符號之電視競選廣告,其訊息策略以及政治符號的變化與趨勢;採用『國家』、『台灣』以及『中國』三面向為主要的切入點。
     
     本文研究結果與發現歸納為下列十點:
     (一) 兩黨均以形象塑造傳達國家認同意識
     (二) 民進黨擅長負面攻擊以形塑對手國家認同之『謬誤』
     (三) 民進黨與『標榜自己愛台』訊息高度連結;但國民黨標榜『自己愛中華民國』,也同樣『愛台灣』
     (四) 國民黨以『中華民國』與民進黨『台灣』認同的競爭
     (五) 長期觀察國民黨國家認同模稜兩可
     (六) 國民黨形塑多元民族認同,民進黨形塑單一民族認同
     (七) 國民黨之『中國』符號為正向,民進黨之『中國』符號為負向
     (八) 不同年代國家認同、土地認同、民族認同明顯不同,但歷年『愛台』訊息逐年上升
     (九) 單一選區:隱性訴求獨立;複數選區:顯性訴求獨立
     形象塑造類型在高層次選舉類型的高使用比例
     (十) 長期觀察『台灣』符號成為主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i
     圖錄/表錄 ………………….………………………………………………ii
     論文摘要……………………………………………………………………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7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研究架構…………………………………………………8
     第一節 廣告與社會變遷………………………………………………………8
     第二節 競選廣告的發展與相關研究………………………………………10
     第三節 政治符號的理論與相關研究………………………………………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4
     第一節 建構類目……………………………………………………………24
     第二節 測量標尺……………………………………………………………25
     第三節 信度檢驗……………………………………………………………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41
     第一節 兩黨訊息策略與廣告表現…………………………………………41
     第二節 不同年代訊息策略與廣告表現……………………………………57
     第三節 不同選舉類型訊息策略與廣告表現………………………………76
     第四節 國民黨不同年代訊息策略與廣告表現…………………………95
     第五節 民進黨不同年代訊息策略與廣告表現…………………………117
     
     第五章 結論………………………………………………………………137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7
     第二節 結論………………………………………………………………142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143
     
     參考書目……………………………………………………………………145
     附錄(一)台灣社會變遷大事紀(1990∼2000)………………………………150
     附錄(二)廣告總則數表…………………………………………………159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252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符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廣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al symbo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al Adv.en_US
dc.title (題名) 政黨電視競選廣告政治符號之研究:1991∼2000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興中(1995)《政黨形象與選舉行為》,台北: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金壽(1994)《國民黨候選人選舉機器的建立與運作》,新竹:國立清華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甘宗源(1990)《政治符號之研究 以中國國民黨十三全會為分析實例》,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卡西勒(Cassier Ernst)(1989)《人論》,台北:譯者發行,萬里書攤經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蓉姣(1987)《政治廣告策略之研究: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市議員競選傳單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thschild, M. L. (1987). Advertising: From Foundamental to Strategy. MA:D.C.Heat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bato, L. J. (1981). The Rse of Political Consultants: New Ways of Winning Elec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 Basic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pir, E.(1934).“Symbolism” .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14:492-4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ingleton, R. Jr., Straits, B. C., Straits, M.M., & Mcallister, R. J. (1986). Approach to social research.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ynbee, A. J. (1964). A Study of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內容分析》,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昶誼譯,詹梅森 (Jamieson,Kathleen Hall)著(1996)《骯髒的政治》,台北:鹿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德厚(1995)《政治學》,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靜女(1997)《我國電視競選廣告制度中相關重要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1994)《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亞力(1995)《政治學》,台北市: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奎英(1958)《中國歷代政治符號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程(1996)《政黨與選舉概論》,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益譯,Brian mcnair 著(1997)《政治傳播學》,台北:風雲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五十五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溥聰(1998)《一九九六總統候選人形象分析》,收錄於金溥聰主編,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台北:國立政大新聞學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溥聰(1999)《政治競選廣告管理制度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gul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on Political Commpaign ADs》,台北:行政院研考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 (江宜樺、吳忻怡、吳叡人、李廣鈞、汪宏倫、林佳龍、張茂桂、許宗力、王飛凌、吳國光、周建明、陳其、鄭永年 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1)《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祥(1996)《國民黨、民進黨、新黨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內容分析─以八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年台北立委選舉為例》,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怡倫(1993)《電視政治廣告策略之研究:第二屆國大代表競選期間政黨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視廣告之內容分析》,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正鋒(1995)《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編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企畫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火炎(1998)“台灣的選舉與社會分歧結構∼政黨競爭與民主化”,《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陳明通 鄭永年主編,台灣研究基金會叢書二之三,頁127-168,台北:月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2000)《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選舉主要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理論效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分析》,公元2000年總統選舉:傳播、行銷暨策略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世新大學民調中心主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炎明(1994)《電視「政黨錄影帶」內容之解讀與文宣策略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靜儀(1995)《民主進步黨在歷屆選舉中政黨政治廣告之內容分析》,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恆明(1986)《中華民國政治符號之研究》,台北:商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的實例操作》,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翠蘋(1995)《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報紙競選廣告與宣傳品文宣策略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正莉(1993)《國民黨威權統治型態的轉型 1986-199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 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 芸(1992)《新聞媒介與政治》,台北:黎明。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台北:風雲論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鈕澤勳(2000)《總統候選人之競選傳播策略∼以公元2000年我國總統大選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盈隆(1995)《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變遷》,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泰順(1991)《政黨政治與台灣民主化》,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世琛(1991)《德國電視政治辯論制度對國會大選的影響:一九七二年大選實例分析》,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雷飛龍譯,Sartori, Giovanni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政黨與政黨制度》,台北,韋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仁智(1986)《國小學生對國家政治符號態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孟熙(1997)《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之研究—1991∼199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家慶、王石番、謝瀛春、鄭自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惠琪(1996)《政黨電視競選廣告訴求型態與展現方式之探討》:以八十四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德雲譯,戴維(David Popenoe)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3)《社會學》,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自隆(1991)《政治廣告訊息策略及效果檢驗之研究─一九八九年台灣選舉兩黨候選人報紙廣告內容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自隆(1995)《競選廣告》,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自隆(1998)《1996年台灣總統大選四組候選人文宣策略觀察》,收錄於金溥聰主編,總統選舉與新聞報導,台北:國立政大新聞學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美華(1996)《比較性競選廣告訊息策略分析1994年省市長選舉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淑敏(1999)《台灣政黨電視競選廣告趨勢分析:1991∼1998》,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輝(1994)《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慧蘭(1997)《台北縣長競選傳單之內容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tkin, C. K, & Heald G. (1976). “Effects of Political Advertising,”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ger,A. A.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 Newbury Park,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man, R. (1981).Advertising and social change, Beverly Hills, 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lin, I. (1981).“Nationalism: Past Neglect and Present Power,” in Against the Current: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Oxford: Basil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lumer, J. G. & McQuail, D. (1969). Ch.5, What kind of Political Television Do Viwer Want? ,in Television in Politics: Its uses and Influ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iocca, F. (1991). Television and political advertising-volume 1: Psychological process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 Lawrence Erlba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Television and political advertising-voilme 2: Signs, Codes, and imag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Y: Lawrence Erlba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hbour, O. (1996).“Introduction: National Idenity as a Philosophical Proble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hilosophical Forum28 (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elman, M. (1964). The Symbolic Uses of Politics. Urbana, IL: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elman, M (1971). Politics as symbolic Action. Chicago, IL:Markha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delman, M (1975). Political Language. NY:Academai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lder, C.D., & Cobb, R.W. (1983).The Political Uses of Symbols. N.Y. :Longm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skins, J. and Kendrick, A. (1991). successful Advertising Research Methods, Illinois: NTC Business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lsti, O. 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Reading,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ss.: Addison- Wesl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son-Cartee, K. S. & Copeland, G. A. (1991) Negative Political Advertising: Coming of Age, New Jersey: Laweence Erlbaum Associat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id, L. L. (1981).“ Political advertising ”. in Nimmo, D. & K.R. Sanders(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id, L. L. & Holtz-Bacha (eds.) (1995).Political Advertising in Western Democracies:Parties and Candidates on Televis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sswell, H. D. & Kaplan, A. (1950).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iss, W., S. Kline & S. Jhally. (1986).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N.Y.: Metheu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ppmann, W.(1922).Public Opinion, NY: MacMill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erriam, C. (1964). Political Power. NY:Colli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immo, D. & Sanders, K, R. (eds.) (1981).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