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情形與政黨傾向關聯性之研究
作者 林政谷
Lin,Cheng Ku
貢獻者 胡幼偉
林政谷
Lin,Cheng Ku
關鍵詞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
政黨傾向
政治傾向
民主政治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18:08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探討閱聽人收視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情形與政黨傾向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在閱聽人收視頻率方面,閱聽人多半還是鮮少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顯示在台灣閱聽人普遍對於政治的冷漠與不關心。其次,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收視頻率與閱聽人的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方面。過去的研究認為閱聽人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頻率愈高,則愈會產生明確的政治傾向,而在本研究中的量化分析中也是出現同樣的研究結果;而質化方面的研究結果則認為不是絕對正相關,必須視閱聽人觀看的政論性叩應節目而定,況且還有個人人際關係的影響。
     復次,則是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與閱聽人的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在量化分析上,當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有明確政治傾向時,則閱聽人本身也會有明確的政治傾向;而質化的研究結果也是有顯著的差異,若是電視政論性節目讓閱聽人認為有明確的政治傾向,則閱聽人也會受到政論性叩應節目的影響。而在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政黨傾向與閱聽人的政黨傾向方面。筆者發現若政論性叩應節目是支持泛綠政黨,則收視的閱聽人也會是支持泛綠政黨;反之,則支持泛藍政黨。基本上閱聽人是戴著有色的眼鏡在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表示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對於閱聽人的政黨傾向存在正向的關係。
     最後,在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與民主政治的關係方面。其研究結果的意見正反皆有。筆者認為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假設若與其資料的分析結果背道而馳是最好的研究發現,此結果可以證明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對於台灣民主社會的貢獻,並且增進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為台灣的審議式民主開闢另一條道路。但研究結果呈現目前台灣的社會還是存在衝突與對立,民眾觀看政論性節目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各自選擇與自己政黨喜好相近的節目來看,如此只不過是相互取暖或加強個人政黨傾向的強度而已。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甫昌 ( 1998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研究》,2:1-45。
田世昊 ( 2004年11月8日 )。〈禁上偏綠節目,國親不同調〉,《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07年5月9日,取自
http://udn.com/search/?Keywords=%ACF%BD%D7%A9%CA%A5n%C0%B3%B8%60%A5%D8&searchtype=overture
何思因 ( 1991 )。〈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23(2):39-50。
何思因 ( 1994 )。〈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39-52。
李珉愷 ( 2003 )。《台灣電視新聞性節目多元化之研究-以談話性新聞節目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巧婷 ( 1997 )。《新聞性電視叩應節目之論述過程-以溝通行動理論為分析架構》。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 ( 2007 )。《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姚人多 ( 2006年1月 )。〈2100全民開講李濤,請再三思〉,《財訊雜誌》,1月號。
徐火炎 ( 1993 )。〈選民的政黨政治價值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2):144-166。
孫天龍 ( 2006 )。《新聞媒介使用與民眾政治功效意識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翁秀琪 ( 2001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瑞松 ( 1996 )。《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建三 ( 1995 )。(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5,台北:唐山。
許文宜 ( 1994 )。《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的使用動機與媒介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俊 ( 1995 )。(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2(2):99-136。
盛杏湲 ( 1998 )。(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5(2):37-75。
盛杏湲 ( 2002 )。(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1):41-80。
盛治仁 ( 2005 )。〈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163-203。
陳明通 ( 1998 )。〈民進黨的政黨形象:一項縱時性的觀察〉,臺灣政治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研討會,12月12-13日,臺北: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康紀漢 ( 2002 )。《電視談話節目的內容與收視率之關聯性分析》。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陸輝 ( 2000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陳陸輝 ( 2002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2):65-84。
陳義彥 ( 1982 )。《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民國六十九年恢復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探析》。臺北:六國。
陳義彥、陳世敏(1992)。《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研究報告)。臺北:業強出版社。
陳義彥 ( 1994 )。〈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1(1):1-6。
陳義彥、陳陸輝 ( 2003 )。〈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
彭 芸 ( 2001a )。《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2000年總統大選選民媒介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2-H-004-013-SSS)。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系。
彭 芸 ( 2001b )。《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彭 芸 (1999a )。《談話性節目:誰參加談話性節目?誰當選?---三合一選舉中談話性節目的議題與來賓》。(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彭 芸 ( 1999b )。〈談話性政治:立法委員如何評估談話性節目〉,「1999年中華傳播年會」。
彭 芸 ( 1996 )。〈談話性節目、叩應與民主政治〉,《美歐月刊》,11(8):61-80。
黃秀端 ( 1995 )。〈一九九四年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2(1):51-76。
黃瑞祺 ( 1998 )。〈理性討論與民主:哈伯瑪斯之溝通理論的民主意涵〉,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頁337-377。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楊軍良 ( 1997 )。《出賣李濤-2100全民開講幕後秘辛》。台北:商智文化。
楊意菁 ( 2004 )。〈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臺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1-47。
楊意菁 ( 2001 ) 。 《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 ,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義周 ( 2005 )。〈 2002年至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民國九十三年立法委員選舉大型面訪案〉,NCS 93-2420-H-004-005-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鄒景雯 ( 2007年5月5日 )。〈扁:台灣不能輸 4個人都支持〉,《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07年5月9日,取自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 /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5/today-p1.htm
盧世祥 ( 2004 )。《透視政論節目:廣電基金政論談話性節目觀察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盧非易 ( 1995 )。《有線(限)電視無限(線)文化》。臺北:幼獅。
簡余晏 ( 2006 )。《台灣心聲現象之解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羅文輝、鍾蔚文 ( 1992 )。《報紙與電視如何報導民國八時年的第二屆國代選舉》。〈亞洲協會專題研究報告〉。
羅文輝、金溥聰、陳清河、黃惠鈴(1995)。〈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無線與有線電視台的比較分析〉,《選舉研究》,2(2):37-62。
羅文輝、黃葳葳 ( 2000 )。〈2000年總統選舉〉,《選舉研究》,7(1):1-20。
貳、英文部分
Balch, G. I. (1974). 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 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Methodology, 1(1),1-43.
Barker, David C. & K. Knight. (2000).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Public Opinion.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64(2), 149-170.
Barker, David C. (1999). Rushed Decisions: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Vote Choice,1994-1996.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61(2),527-539.
Carmines, Edward G.., & Stimson, James A. (1993). The Two Faces of Issue Voting. In Classics In Voting Behavior. Richard G. Niemi and Herbert F. Weisberg. U. 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p.114-115.
Campbell, Angus, Converse, Philip E., Miller, Warren E.,& Stokes, Donald E. (1960).The American Voter. U. 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leman, Stephen. ( 2001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izenship. In Barrie Axford and Richard Huggins (Ed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pp.109-126). London: Sage.
Craig, Stephen C. (1979). Efficacy, Trust, and Political Behavior: An Attempt to Resove a Lingering Conceptual Dielmma. American Political Quarterly , 7(April), 225-239.
Graber, D. A. (1997). Media as opinion resources: Are the 1990s a new ball game. In B. Norrander & C. Wilcox (Eds.), Understanding public opinion (pp. 69-87). Washington, DC: C. Q. Press.
Gunter, Barrie. (1997). Measuring Bias on Television. Luton, Bedfordshire, U.K. :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Gurevitch, M. & Blumler J.G. (1990). Political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Democratic values. In J. Lichtenberg (Eds.),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rowitz, E. (1993). Talk Show Politics: The Match that Rekindles American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to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
Karen, R. ( 2004 ).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Caller Perspectives on Election Call.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6(6),785-801.
Laufer, P. ( 1995 ). Inside Talk Radio America,s Voice or Just Hot Air ? U.S.: Car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ee, G. & J. N. Capella. (2001).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Talk Radio on Political Attitude Formation: Exposure versus Knowledg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8(4), 369-394.
Livingstone, Sonia M. & P. Lunt ( 1994 ). Talk on televisio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atelski, Marilyn J. ( 1997 ).Daytim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U.S.:Butterworth-Heinemann.
McLeod, Jack M. (2000). Media and civic socialization of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7: 45-51.
McNair, B.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London: Sage.
Milbrath, Lester, & M. L. Goel. (1977).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cago:Rand McNally.
Munson,W. (1993). .All Talk: The Talk show in Media Culture. Philadelphia, M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attie, Chares, & Johnston Ron. (1998). Voter Turnout at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of 1992: Rational Choice,Social Standing or Political Efficacy?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33(2),263-283.
Priest, P. J. (1995). Public intimacies: talk show participants and tell-all TV. Cresskill, NJ:Hampton Press.
Rosenstone, Steven J., & Hansen, John Mark. (1993 ).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Macmillan.
Saltzman, Joe. (1996, November). Why Ordinary Americans Like Daytime Talk Shows. USA Today Magazine, 63.
Shattuc, Jane M. (1997). The Talking Cure. New York: Routledge.
Timberg, Bernard M. (2004). Television Talk: A History of The TV Talk Show. U.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Verba, Sidney, & Nie, Norman H.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
Wu, Chung-li. (2003). Psycho-Political Correlates of Political Efficacy: The Case of the 1994 New Orleans Mayoral Election.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33(6),729-76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3252011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2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胡幼偉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政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Cheng K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政谷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Cheng Kuen_US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4-Sep-2009 13:18:08 (UTC+8)-
dc.date.available 14-Sep-2009 13:18: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4-Sep-2009 13:18: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3252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17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政治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25201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量化與質化的研究方法,探討閱聽人收視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情形與政黨傾向的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在閱聽人收視頻率方面,閱聽人多半還是鮮少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顯示在台灣閱聽人普遍對於政治的冷漠與不關心。其次,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收視頻率與閱聽人的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方面。過去的研究認為閱聽人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頻率愈高,則愈會產生明確的政治傾向,而在本研究中的量化分析中也是出現同樣的研究結果;而質化方面的研究結果則認為不是絕對正相關,必須視閱聽人觀看的政論性叩應節目而定,況且還有個人人際關係的影響。
     復次,則是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與閱聽人的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在量化分析上,當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有明確政治傾向時,則閱聽人本身也會有明確的政治傾向;而質化的研究結果也是有顯著的差異,若是電視政論性節目讓閱聽人認為有明確的政治傾向,則閱聽人也會受到政論性叩應節目的影響。而在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政黨傾向與閱聽人的政黨傾向方面。筆者發現若政論性叩應節目是支持泛綠政黨,則收視的閱聽人也會是支持泛綠政黨;反之,則支持泛藍政黨。基本上閱聽人是戴著有色的眼鏡在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表示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對於閱聽人的政黨傾向存在正向的關係。
     最後,在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與民主政治的關係方面。其研究結果的意見正反皆有。筆者認為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假設若與其資料的分析結果背道而馳是最好的研究發現,此結果可以證明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對於台灣民主社會的貢獻,並且增進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為台灣的審議式民主開闢另一條道路。但研究結果呈現目前台灣的社會還是存在衝突與對立,民眾觀看政論性節目都是戴著有色眼鏡,各自選擇與自己政黨喜好相近的節目來看,如此只不過是相互取暖或加強個人政黨傾向的強度而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i
     表 次…………………………………………………………………………… i i
     圖 次…………………………………………………………………………i i 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檢閱…………………………………………………………… 5
     第一節 政論性叩應節目的定義與歷史發展……………………………… 5
     第二節 政治訊息的媒介使用與政黨傾向………………………………… 14
     第三節 政治傾向的差異…………………………………………………… 16
     第四節 近期相關研究……………………………………………………… 18
     第五節 研究假設……………………………………………………………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資料來源、分析方法與變數建構………………………………… 29
     第三節 深度訪談…………………………………………………………… 34
     第四章 資料分析…………………………………………………………… 35
     第一節 閱聽人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情形………………………………… 35
     第二節 政論性叩應節目與閱聽人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的關係………… 39
     第三節 政論性叩應節目與政治傾向及政黨傾向的迴歸模型…………… 48
     第四節 質化深度訪談結果分析…………………………………………… 55
     第五節 小結………………………………………………………………… 60
     第五章 結論………………………………………………………………… 6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65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68
     附錄…………………………………………………………………………… 70
      附錄壹、深度訪談題綱………………………………………………… 70
      附錄貳、深度訪談紀錄………………………………………………… 72
     參考書目……………………………………………………………………… 82
      中文部分………………………………………………………………… 82
      英文部分………………………………………………………………… 85
     表 次
     表 2-1 立委選舉期間閱聽人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次數分配表…………… 13
     表 3-1 深度訪談名單…………………………………………………… 34
     表 4-1 閱聽人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收視頻率…………………………… 36
     表 4-2 閱聽人政治傾向分佈…………………………………………… 37
     表 4-3 閱聽人政黨傾向分佈………………………………………………38
     表 4-4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頻率與政治傾向交叉列表……………40
     表 4-5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頻率與政黨傾向交叉列表……………41
     表 4-6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是否有政治傾向與閱聽人的政治傾向… 43
     表 4-7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是否有政治傾向與閱聽人政黨傾向………44
     表 4-8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政黨傾向與閱聽人政治傾向有無…… 46
     表 4-9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的政黨傾向與閱聽人政黨傾向……………47
     表 4-10 模型Ι:閱聽人政治傾向迴歸模型分析……………………… 50
     表 4-11 模型Ι Ι:閱聽人政黨傾向迴歸模型分析……………………… 51
     附表 1 立委選舉期間閱聽人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次數分配表………… 70
     圖 次
     圖 3-1 閱聽人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頻率與政治傾向關聯性之研究架構圖 28
     圖 3-2 閱聽人收視政論性叩應節目頻率與政黨傾向關聯性之研究架構圖
     2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2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黨傾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傾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主政治zh_TW
dc.title (題名) 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情形與政黨傾向關聯性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甫昌 ( 1998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研究》,2: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世昊 ( 2004年11月8日 )。〈禁上偏綠節目,國親不同調〉,《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07年5月9日,取自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ttp://udn.com/search/?Keywords=%ACF%BD%D7%A9%CA%A5n%C0%B3%B8%60%A5%D8&searchtype=overtur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思因 ( 1991 )。〈影響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因素〉,《東亞季刊》,23(2):39-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思因 ( 1994 )。〈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3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珉愷 ( 2003 )。《台灣電視新聞性節目多元化之研究-以談話性新聞節目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巧婷 ( 1997 )。《新聞性電視叩應節目之論述過程-以溝通行動理論為分析架構》。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明隆、涂金堂 ( 2007 )。《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人多 ( 2006年1月 )。〈2100全民開講李濤,請再三思〉,《財訊雜誌》,1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火炎 ( 1993 )。〈選民的政黨政治價值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3(2):144-1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天龍 ( 2006 )。《新聞媒介使用與民眾政治功效意識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秀琪 ( 2001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瑞松 ( 1996 )。《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建三 ( 1995 )。(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5,台北:唐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文宜 ( 1994 )。《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的使用動機與媒介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文俊 ( 1995 )。(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2(2):99-1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杏湲 ( 1998 )。(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5(2):37-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杏湲 ( 2002 )。(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1):41-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治仁 ( 2005 )。〈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84:163-2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通 ( 1998 )。〈民進黨的政黨形象:一項縱時性的觀察〉,臺灣政治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研討會,12月12-13日,臺北: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紀漢 ( 2002 )。《電視談話節目的內容與收視率之關聯性分析》。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陸輝 ( 2000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陸輝 ( 2002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9(2):65-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 ( 1982 )。《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民國六十九年恢復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探析》。臺北:六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陳世敏(1992)。《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研究報告)。臺北:業強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 ( 1994 )。〈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1(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義彥、陳陸輝 ( 2003 )。〈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46(5):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 芸 ( 2001a )。《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2000年總統大選選民媒介行為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2-H-004-013-SSS)。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 芸 ( 2001b )。《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 芸 (1999a )。《談話性節目:誰參加談話性節目?誰當選?---三合一選舉中談話性節目的議題與來賓》。(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 芸 ( 1999b )。〈談話性政治:立法委員如何評估談話性節目〉,「1999年中華傳播年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 芸 ( 1996 )。〈談話性節目、叩應與民主政治〉,《美歐月刊》,11(8):61-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秀端 ( 1995 )。〈一九九四年省市長選舉選民參與競選活動之分析〉,《選舉研究》,2(1):51-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祺 ( 1998 )。〈理性討論與民主:哈伯瑪斯之溝通理論的民主意涵〉,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頁337-377。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軍良 ( 1997 )。《出賣李濤-2100全民開講幕後秘辛》。台北:商智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意菁 ( 2004 )。〈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臺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79:1-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意菁 ( 2001 ) 。 《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 ,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義周 ( 2005 )。〈 2002年至2004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民國九十三年立法委員選舉大型面訪案〉,NCS 93-2420-H-004-005-SSS。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景雯 ( 2007年5月5日 )。〈扁:台灣不能輸 4個人都支持〉,《自由電子報》。上網日期:2007年5月9日,取自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IService2 /PrNews.php?NNo=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y/5/today-p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世祥 ( 2004 )。《透視政論節目:廣電基金政論談話性節目觀察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非易 ( 1995 )。《有線(限)電視無限(線)文化》。臺北:幼獅。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余晏 ( 2006 )。《台灣心聲現象之解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輝、鍾蔚文 ( 1992 )。《報紙與電視如何報導民國八時年的第二屆國代選舉》。〈亞洲協會專題研究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輝、金溥聰、陳清河、黃惠鈴(1995)。〈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無線與有線電視台的比較分析〉,《選舉研究》,2(2):37-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文輝、黃葳葳 ( 2000 )。〈2000年總統選舉〉,《選舉研究》,7(1):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lch, G. I. (1974). Multiple indicators in survey research: The concept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Political Methodology, 1(1),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ker, David C. & K. Knight. (2000).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Public Opinion. 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64(2), 149-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ker, David C. (1999). Rushed Decisions: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Vote Choice,1994-1996.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61(2),527-5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mines, Edward G.., & Stimson, James A. (1993). The Two Faces of Issue Voting. In Classics In Voting Behavior. Richard G. Niemi and Herbert F. Weisberg. U. 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Pp.114-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mpbell, Angus, Converse, Philip E., Miller, Warren E.,& Stokes, Donald E. (1960).The American Voter. U. 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leman, Stephen. ( 2001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izenship. In Barrie Axford and Richard Huggins (Eds.), New Media and Politics (pp.109-126).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raig, Stephen C. (1979). Efficacy, Trust, and Political Behavior: An Attempt to Resove a Lingering Conceptual Dielmma. American Political Quarterly , 7(April), 225-2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raber, D. A. (1997). Media as opinion resources: Are the 1990s a new ball game. In B. Norrander & C. Wilcox (Eds.), Understanding public opinion (pp. 69-87). Washington, DC: C. Q.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nter, Barrie. (1997). Measuring Bias on Television. Luton, Bedfordshire, U.K. :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urevitch, M. & Blumler J.G. (1990). Political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Democratic values. In J. Lichtenberg (Eds.),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orowitz, E. (1993). Talk Show Politics: The Match that Rekindles American Democracy? Paper Presented to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ren, R. ( 2004 ). Political Talk Radio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Caller Perspectives on Election Call.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6(6),785-8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aufer, P. ( 1995 ). Inside Talk Radio America,s Voice or Just Hot Air ? U.S.: Carol Publishing Corpor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G. & J. N. Capella. (2001).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Talk Radio on Political Attitude Formation: Exposure versus Knowledg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8(4), 369-3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vingstone, Sonia M. & P. Lunt ( 1994 ). Talk on televisio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and Public debat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telski, Marilyn J. ( 1997 ).Daytime Television Programming. U.S.:Butterworth-Heineman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Leod, Jack M. (2000). Media and civic socialization of youth.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7: 45-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Nair, B.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London: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brath, Lester, & M. L. Goel. (1977).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icago:Rand McNall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unson,W. (1993). .All Talk: The Talk show in Media Culture. Philadelphia, MA:Templ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ttie, Chares, & Johnston Ron. (1998). Voter Turnout at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of 1992: Rational Choice,Social Standing or Political Efficacy?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33(2),263-2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riest, P. J. (1995). Public intimacies: talk show participants and tell-all TV. Cresskill, NJ:Hampt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osenstone, Steven J., & Hansen, John Mark. (1993 ). Mobilizati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in America. New York:Macmill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altzman, Joe. (1996, November). Why Ordinary Americans Like Daytime Talk Shows. USA Today Magazine, 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attuc, Jane M. (1997). The Talking Cure. New York: 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mberg, Bernard M. (2004). Television Talk: A History of The TV Talk Show. U.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erba, Sidney, & Nie, Norman H.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Social Equality. New York:Harper and Ro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u, Chung-li. (2003). Psycho-Political Correlates of Political Efficacy: The Case of the 1994 New Orleans Mayoral Election.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6),729-76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