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宗教經驗與職涯變遷歷程之探究--以一位幼教老師為例
作者 黃琬敦
貢獻者 倪鳴香
黃琬敦
關鍵詞 傳記研究
敘述訪談
宗教經驗
職涯變遷
biographic research
narrative interview
religious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transition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5:18 (UTC+8)
摘要 本研究是以一位放棄公幼教職,轉任私立佛教托兒所任教之幼師為對象,以生命傳記研究取向來探究這位幼師如何在職涯變遷歷程中,看待自我教師角色與所處的社會脈絡價值、其反主流趨勢向下流動的職涯轉換與宗教經驗間相互牽引之互動關係。具體而言,研究問題包括生命主體是在何種處境經驗下,選擇辭去公幼教職,前往私立佛教托兒所任教?在職涯轉向歷程中,宗教觀如何影響幼師的職涯觀?宗教經驗在其實踐幼師專業的生命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以探究生命歷程的傳記研究為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下,選擇F. Schütze發展的「敘述訪談法」來採集個案口述傳記資料,包括「職業史」與「宗教史」。資料經逐字轉錄為文本後,以教育學傳記研究學者R. Kokemohr的「參照推論分析論」作為分析解讀文本的工具,並依據分析結果進行文本內涵意義的形塑。
透過文本的分析與詮釋,逐形塑出文本主體「追求內心真正成長的快樂」之核心意向訴說。其呈顯的是幼師如何在實踐理想自我圖像的歷程中,經自我宗教觀與職涯觀相互牽引辯證,不斷超越自我限制而邁向專業成長的意義。即宗教教育推廣活動給出了「利他志業」之職業價值,生命主體透過德育行動致力於實踐此志業的「願行」承諾,而得以從「物質」條件追求之價值觀,轉化為以「終極關懷」作為自我安身立命的依歸,為其停滯的專業生命帶來了創化的關鍵。而本研究所闡述之幼師角色認同四部曲:「順勢而為」、「複製社會意識圖像」、「超越自我」與「己立立人」,說明的是幼師自我與外在社會世界互動歷程中,生命主體如何把握自身境遇的限制與可能性,開創其職涯契機及實現職涯願景的運轉脈絡。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丁興祥 (2001)。心理傳記學開展與運用:典範與方法。「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方永泉 (1998)。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毛連塭、吳清山 (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培瑾 (1996)。國中教師生涯轉變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雲 (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主編,民國89年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
江文瑜 (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如石 (2000)。入菩薩行導論。高雄:諦聽文化事業。
沈清松 (1999)。即有限而無窮、即內在而超越—李震對哲學的基本關懷。哲學與文化,26(10),931-940。
沈清松 (2000)。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輔仁宗教研究創刊號,3-24。
李阿丹 (2004)。身心靈深度之旅。福智之友,52,36-38。
呂漁亭 (1999)。從心理學觀點看人及宗教。哲學與文化,26(12),1116-1130。
吳清山 (1996)。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載於教育學術講座專輯,第七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林天祐 (1997)。教育名詞—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9,68。
吳慎慎 (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法尊法師 (2000)。附錄三: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載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
林佩蓉 召集 (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幼教建言專輯。臺北:信誼基金會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林育瑋 (1999)。園長,我通過公立幼稚園甄試了:一位私立幼稚園園長的心聲。當代幼教成長雜誌,5,15-16。
林美華 (2003)。深耕幼教二十年。載於: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林月鳳 (2003)。撼動生命的波紋。福智之友,37,32-35。
周雅容 (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保心怡 (2003)。一位高職幼保科畢業生的幼教專業成長歷程。載於: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台北:心理。
星雲法師 (1999)。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台北:佛光教科書。
南方朔 (2002)。在黑暗裡點燃燈火。載於: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
洪福財 (2000)。幼兒教育史—台灣觀點。台北:五南。
洪福財主持 (2002)。台北市私立幼稚園教師薪資補助規劃方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修慧法師編 (無日期)。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台北:佛教出版社。
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18,26-31。
孫國華 (1997)。國民中學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類碩士論文。
袁志晃 (2001)。再談「教師生涯發展」的題旨—試疑與釋意。教育研究資訊,9(4),27-42。
郭實渝 (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237-275。台北:師大書院。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孝義編 (1997)。佛學常見詞彙。台北:福智之聲。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意舒 (1994)。幼稚園教師教學角色認同及踐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淑貞 (2004)。國小退休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玉輝 (1993)。從有限到無限—宗教與人類生活。哲學與文化,20(6),598-602。
賈馥茗 (18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
熊同鑫 (2001)。窺、潰、饋:敘述我對生命史研究的理解。「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編輯室整理 (2003)。孝,從洗腳開始。福智之友,42,28-29。
編輯室整理 (2004a)。學員心得百匯。福智之友,49,29-31。
編輯室整理 (2004b)。大心帶小心。福智之友,55,22-29。
蔡敏玲 (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
蔡維民 (1999)。從「宗教」與「宗教感」的理解來省思人文宗教。哲學與文化,26(9),858-868。
歐用生 (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盧美貴 (2002)。從幼教生態現況談免費幼兒教育。師說,164,10-20。
Albom, M.,栗筱雯譯 (2003/2004)。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台北:大塊。
Argyle, M. & Beit-Hallahmi, B.,李季樺、陸洛譯 (1975/1996)。宗教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
Frankl, V.E.,鄭納無譯 (1996/2002)。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
Giddens, A.,趙旭東、方文譯 (1991/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
Hermanns, H.,倪鳴香譯 (1991/2001)。敘述訪談。政治大學幼教所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程講義。
Kelchtermans, G.,倪鳴香譯 (1990/2001)。以生命傳記史觀談小學教師之職業發展。政治大學幼教所幼師專業成長課程講義,1-8。
Kokemohr, R.,馮朝霖譯 (2001/2001)。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2,23-48。
Macquarrie, J.,何光滬譯 (1966/1998)。基督教神學原理。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Marotzki, W.,倪鳴香譯 (1999/2001)。教育學中生命傳記研究的研究法與方法論。政治大學幼教所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程講義。
Maslow, A.H. & Fromm, E.,孫大川譯 (1990)。人的潛能與價值。台北:結構群。
Schütze, F.,倪鳴香譯 (1983/2001)。生命傳記研究與敘述訪談。政治大學幼教所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程講義。
Smiles, S.,劉曙光、宋景堂、劉志明譯 (1871/2001)。品格的力量。台北:立緒。
Starbuck, E.D.,楊宜音譯 (1899/1997)。宗教心理學。台北:桂冠。
Tillich, P.,魯燕萍譯 (1994)。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
宗喀巴大師,法尊法師譯 (2000)。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
達賴喇嘛,楊書婷譯 (1999/2001)。轉化心境。台北:都會脈動。
二、英文文獻
Denzi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Denzin, K. &Lincoln, S.(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Frankl, V.E. (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Y.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Hall, V.(1996). Dancing on the ceiling: a study of women managers in education. Lodon:Publishing Ltd.
Hick, J. (1963). Philosophy of relig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kemohr, R. (2002a). Biographical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science. 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Kokemohr, R. (2002b). How are the activities of telling a story,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and arguing for something related to ubiquiteous and singular inference? 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Kokemohr, R. (2002c). The triangular structure of the talk in a “narrative interview“. 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Palmer, J. (1998). 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inar, W., Reynold, W., Slattery, P., & Taubman, P. (1996).”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s Poststructuralist, Deconstructed, Postmodern Text” in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ew York: Peter Lan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89157007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7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倪鳴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琬敦zh_TW
dc.creator (作者) 黃琬敦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4:45: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4:45: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5: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157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87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7007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是以一位放棄公幼教職,轉任私立佛教托兒所任教之幼師為對象,以生命傳記研究取向來探究這位幼師如何在職涯變遷歷程中,看待自我教師角色與所處的社會脈絡價值、其反主流趨勢向下流動的職涯轉換與宗教經驗間相互牽引之互動關係。具體而言,研究問題包括生命主體是在何種處境經驗下,選擇辭去公幼教職,前往私立佛教托兒所任教?在職涯轉向歷程中,宗教觀如何影響幼師的職涯觀?宗教經驗在其實踐幼師專業的生命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以探究生命歷程的傳記研究為建構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下,選擇F. Schütze發展的「敘述訪談法」來採集個案口述傳記資料,包括「職業史」與「宗教史」。資料經逐字轉錄為文本後,以教育學傳記研究學者R. Kokemohr的「參照推論分析論」作為分析解讀文本的工具,並依據分析結果進行文本內涵意義的形塑。
透過文本的分析與詮釋,逐形塑出文本主體「追求內心真正成長的快樂」之核心意向訴說。其呈顯的是幼師如何在實踐理想自我圖像的歷程中,經自我宗教觀與職涯觀相互牽引辯證,不斷超越自我限制而邁向專業成長的意義。即宗教教育推廣活動給出了「利他志業」之職業價值,生命主體透過德育行動致力於實踐此志業的「願行」承諾,而得以從「物質」條件追求之價值觀,轉化為以「終極關懷」作為自我安身立命的依歸,為其停滯的專業生命帶來了創化的關鍵。而本研究所闡述之幼師角色認同四部曲:「順勢而為」、「複製社會意識圖像」、「超越自我」與「己立立人」,說明的是幼師自我與外在社會世界互動歷程中,生命主體如何把握自身境遇的限制與可能性,開創其職涯契機及實現職涯願景的運轉脈絡。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的形成-----------------------------------2
一、與研究對象的邂逅—佳佳老師------------------------------2
二、自身宗教經驗之觸動--------------------------------------5
三、對幼師職涯變遷歷程之觀照--------------------------------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0
第二章 研究對象所處場域--------------------------------------11
第一節 慧心法人事業組織概要----------------------------------11
一、創辦緣起-----------------------------------------------11
二、事業組織-----------------------------------------------13
第二節 宗教教育推廣活動--------------------------------------16
一、全國教師成長營-----------------------------------------16
二、廣論研討班---------------------------------------------19
三、德樂托兒所---------------------------------------------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5
第一節 理論基礎—生命史與傳記研究----------------------------25
第二節 研究設計----------------------------------------------28
一、研究對象的選擇----------------------------------------29
二、資料蒐集—敘述訪談(narrative interview)-------------30
三、資料的轉錄與確認--------------------------------------33
四、資料分析解讀—參照推論分析論(inferential analysis)--35
第三節 研究者的角色與限制----------------------------------44
一、研究者的角色------------------------------------------44
二、研究限制----------------------------------------------44
第四章 研究個案圖像解析--------------------------------------46
第一節 個案素寫----------------------------------------------46
第二節 職業史圖像--------------------------------------------47
一、職業史文本分析解讀-------------------------------------47
二、職業史文本「訊息—脈絡」之結構-------------------------67
三、意義形塑—利他志業的理想自我圖像-----------------------71
第三節 宗教史圖像--------------------------------------------79
一、宗教史文本分析解---------------------------------------79
二、意義形塑—從精神寄託到轉化生命-------------------------84
第四節 追求內心真正成長的快樂--------------------------------86
第五章 生命泉源的停滯與創化----------------------------------90
第一節 生命創化的契機—利他志業之終極關懷--------------------90
第二節 幼師角色認同四部曲------------------------------------93
一、首部曲:順勢而為---------------------------------------93
二、二部曲:複製社會意識圖像-------------------------------94
三、三部曲:超越自我---------------------------------------95
四、四部曲:己立立人---------------------------------------96
第六章 回顧與展望--------------------------------------------98
第一節 回顧--------------------------------------------------98
第二節 展望-------------------------------------------------102
參考文獻-----------------------------------------------------106
附錄
一、 慧心文教基金會推動業務介紹
二、 八十六學年度全國教師成長營課程表
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簡介
四、 佳佳老師「職業史」與「宗教史」敘述訪談文本



圖次

圖2-1慧心法人事業組織圖---------------------------------------13
圖3-1研究流程圖-----------------------------------------------28
圖3-2訊息—脈絡結構圖-----------------------------------------36
圖3-3遍在式參照模式圖-----------------------------------------37
圖3-4獨一式參照模式圖-----------------------------------------37
圖3-5「說出」敘說結構圖---------------------------------------38
圖3-6「告知」敘說結構圖---------------------------------------39
圖3-7「論理」敘說結構圖---------------------------------------39
圖3-8三項性結構圖---------------------------------------------40
圖3-9三項性結構與獨一式參照之關係圖---------------------------40
圖4-1~圖4-9佳佳老師自我圖像變遷圖--------------------------48~66
圖4-10職業史文本訊息—脈絡結構圖---------------------------67~70
圖4-11佳佳老師「利他志業」的理想自我圖像實踐路徑圖-----------78


表次

表3-1 事件結構分析表-----------------------------------------41
表3-2 人物結構分析表-----------------------------------------41
表4-1 佳佳老師簡歷表-----------------------------------------47
表4-2 佳佳老師幼教工作滿意度發展曲線表-----------------------89
zh_TW
dc.format.extent 12200 bytes-
dc.format.extent 19770 bytes-
dc.format.extent 85590 bytes-
dc.format.extent 83190 bytes-
dc.format.extent 69203 bytes-
dc.format.extent 297997 bytes-
dc.format.extent 260132 bytes-
dc.format.extent 373960 bytes-
dc.format.extent 171579 bytes-
dc.format.extent 164787 bytes-
dc.format.extent 128119 bytes-
dc.format.extent 99454 bytes-
dc.format.extent 74821 bytes-
dc.format.extent 123025 bytes-
dc.format.extent 54260 bytes-
dc.format.extent 240221 bytes-
dc.format.extent 14896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7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傳記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述訪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經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職涯變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biographic researc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rrative interview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ligious backgroun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fessional transi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宗教經驗與職涯變遷歷程之探究--以一位幼教老師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興祥 (2001)。心理傳記學開展與運用:典範與方法。「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永泉 (1998)。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的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連塭、吳清山 (1994)。當前幼稚園教育問題及意見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培瑾 (1996)。國中教師生涯轉變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雲 (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主編,民國89年教育學門研究生「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文瑜 (1996)。口述史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如石 (2000)。入菩薩行導論。高雄:諦聽文化事業。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清松 (1999)。即有限而無窮、即內在而超越—李震對哲學的基本關懷。哲學與文化,26(10),931-9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清松 (2000)。有關宗教理論與宗教教育的三個哲學問題。輔仁宗教研究創刊號,3-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阿丹 (2004)。身心靈深度之旅。福智之友,52,36-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漁亭 (1999)。從心理學觀點看人及宗教。哲學與文化,26(12),1116-1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 (1996)。教師生涯發展之探討,載於教育學術講座專輯,第七輯。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林天祐 (1997)。教育名詞—融合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慎慎 (2002)。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法尊法師 (2000)。附錄三: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載於: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佩蓉 召集 (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幼教建言專輯。臺北:信誼基金會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育瑋 (1999)。園長,我通過公立幼稚園甄試了:一位私立幼稚園園長的心聲。當代幼教成長雜誌,5,15-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華 (2003)。深耕幼教二十年。載於: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月鳳 (2003)。撼動生命的波紋。福智之友,37,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雅容 (1996)。象徵互動論與語言的社會意涵。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保心怡 (2003)。一位高職幼保科畢業生的幼教專業成長歷程。載於: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主編,來!說我們的故事:幼教師的專業成長。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星雲法師 (1999)。佛光教科書2—佛教的真理。台北:佛光教科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方朔 (2002)。在黑暗裡點燃燈火。載於: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福財 (2000)。幼兒教育史—台灣觀點。台北:五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福財主持 (2002)。台北市私立幼稚園教師薪資補助規劃方案。台北市政府教育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修慧法師編 (無日期)。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台北:佛教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18,26-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國華 (1997)。國民中學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類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志晃 (2001)。再談「教師生涯發展」的題旨—試疑與釋意。教育研究資訊,9(4),27-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實渝 (1996)。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237-275。台北:師大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恆達 (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孝義編 (1997)。佛學常見詞彙。台北:福智之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琴 (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意舒 (1994)。幼稚園教師教學角色認同及踐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貞 (2004)。國小退休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輝 (1993)。從有限到無限—宗教與人類生活。哲學與文化,20(6),598-6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馥茗 (1883)。教育哲學。台北:三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同鑫 (2001)。窺、潰、饋:敘述我對生命史研究的理解。「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輯室整理 (2003)。孝,從洗腳開始。福智之友,42,28-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輯室整理 (2004a)。學員心得百匯。福智之友,49,29-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編輯室整理 (2004b)。大心帶小心。福智之友,55,2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敏玲 (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文本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維民 (1999)。從「宗教」與「宗教感」的理解來省思人文宗教。哲學與文化,26(9),858-8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用生 (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美貴 (2002)。從幼教生態現況談免費幼兒教育。師說,164,10-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lbom, M.,栗筱雯譯 (2003/2004)。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台北:大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gyle, M. & Beit-Hallahmi, B.,李季樺、陸洛譯 (1975/1996)。宗教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l, V.E.,鄭納無譯 (1996/2002)。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ddens, A.,趙旭東、方文譯 (1991/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rmanns, H.,倪鳴香譯 (1991/2001)。敘述訪談。政治大學幼教所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程講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lchtermans, G.,倪鳴香譯 (1990/2001)。以生命傳記史觀談小學教師之職業發展。政治大學幼教所幼師專業成長課程講義,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kemohr, R.,馮朝霖譯 (2001/2001)。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12,23-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cquarrie, J.,何光滬譯 (1966/1998)。基督教神學原理。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rotzki, W.,倪鳴香譯 (1999/2001)。教育學中生命傳記研究的研究法與方法論。政治大學幼教所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程講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slow, A.H. & Fromm, E.,孫大川譯 (1990)。人的潛能與價值。台北:結構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ütze, F.,倪鳴香譯 (1983/2001)。生命傳記研究與敘述訪談。政治大學幼教所生命口述傳記研究課程講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miles, S.,劉曙光、宋景堂、劉志明譯 (1871/2001)。品格的力量。台北:立緒。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rbuck, E.D.,楊宜音譯 (1899/1997)。宗教心理學。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illich, P.,魯燕萍譯 (1994)。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宗喀巴大師,法尊法師譯 (2000)。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達賴喇嘛,楊書婷譯 (1999/2001)。轉化心境。台北:都會脈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nzin, K. (1989). Interpretive Biograph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nzin, K. &Lincoln, S.(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l, V.E. (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N.Y. Washington Square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ll, V.(1996). Dancing on the ceiling: a study of women managers in education. Lodon:Publishing Lt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ick, J. (1963). Philosophy of relig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kemohr, R. (2002a). Biographical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science. 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kemohr, R. (2002b). How are the activities of telling a story,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and arguing for something related to ubiquiteous and singular inference? 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kemohr, R. (2002c). The triangular structure of the talk in a “narrative interview“. 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almer, J. (1998). 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inar, W., Reynold, W., Slattery, P., & Taubman, P. (1996).”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as Poststructuralist, Deconstructed, Postmodern Text” in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 New York: Peter Lang.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