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覺醒與爭權的社會行動--另類學校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個案研究
作者 王雅惠
貢獻者 倪鳴香
王雅惠
關鍵詞 傳記研究
敘述訪談
另類學校
華德福教育
家長教育選擇權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9:58 (UTC+8)
摘要    2002年慈心華德福實驗小學以公辦民營小學在宜蘭縣創立,集結了創校者、教師、家長與宜蘭縣政府教育局各方力量的投入,才得以成就華德福教育方案由托兒所向上延伸至小學。在整個創校及爭取公辦民營的奮鬥史中,當時1999年草創初期有五位家長,願意在寄讀學籍之條件下,讓自己的子女接受小學階段的華德福教育實驗。家長們從探詢與公立學校合作的可能性,向縣府進行遊說爭取公部門的教育資源,到籌措基金成立人智學基金會辦學的種種行動中,充分體現了民主社會中家長教育選擇權的行使。本研究從參與辦學行動的五位家長中,選擇其中核心參與者,從生命史觀探究其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形塑歷程,即家長在何種生命經驗之促發下做出將孩子送至另類學校就讀的選擇。      
本研究採德國社會學者F. Schütze發展之「敘述訪談法」採集個案口述傳記資料,並以其所提出之理論建構分析方案,進行敘述內涵意義的理解與詮釋,透過敘述文本之再建構,闡述出文本主體「邁向開展生命的實踐道路」之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形成圖像。個體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形成動態歷程:符應學校教育之學習規範-抗拒囤積式學校教育結構-批判馴化式學校教育-尋求解放教育與覺醒,刻劃成長於威權戒嚴時期社會體制下,學校教育體制仍呈現高度政治化和技術化基本性格之社會個體,如何超越社會體制壓迫結構及與社會他者連結的生命融入過程,即生命主體在行使家長教育選擇權,為其下一代選擇能提供並滋養生命健康成長的教育方案之歷程中,尋獲與世界及社會他者共存共融之智慧;社會系統中所存在移植至歐洲文明的華德福教育,所形構之身心靈全人發展人類圖像,及「成人之美」之教育圖像,引領著關注社會教育體制如何改善的批判生命主體之覺醒,體察乃回歸教育本質的探究,開展內在對每個生命及人類圖像的理解與敬畏,方能朝向開展生命的理想教育實踐道路上行進。      
本研究個案揭示了社會教育體制的轉化,有賴社會個體成員對教育之政治性本質及其所存在的意識形態運作之覺醒,且教育工作如未能回歸至教育專業倫理價值理性典範的探究,而僅求之於技術理性典範的追求,將難以生發形成具轉化性意義的教育改造工程。實踐另類教育之社會場域,之於意欲教育改革之社會個體而言,乃是一生命學習及增權賦能的社會學習平台,其扮演著建構轉化社會教育體制有機網絡之前線基地的角色。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興祥(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運用:典範與方法。「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王秋萍(2002)。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簡介。教育研究月刊,102,138-139。
王慧蘭(2006)。批判教育學:反壓迫的民主教育論述和多元實踐。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台北:心理。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研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265-305。
史英(1992)。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下)-森林小學的過去與未來。人本教育札記,39,16-22。
史英(1993)。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森林小學的過去與未來,載於人本教育基金會主編,森林小學綠皮書。台北:書泉,14。
安延明(1999)。狄爾泰的歷史解釋理論。台北:遠流。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吳清山、江愛華等(2000)。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李天建(1998)。他們,一群教育理想的播種人-台灣「理念學校」三部曲。人本教育札記,106,77-86。
李奉儒(2003)。從教育改革的批判談教師作為實踐教育正義的能動者。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113-150。
李雅卿(2000)。北政實驗手記-一個成長、衝突與愛的故事。台北:商智。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48,127-135。
林玉體(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
林佩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研究-「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劃」家長生命經驗為例的探索。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鳴香(2002)。「葉子長出來,要紮多久的根—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行動的足跡」。教育部91年第二波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案研究計畫書,未出版。
倪鳴香(2003)。社會變遷中幼師專業角色形成與認同歷程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413-H-004-011)。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18,26-31。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教育研究集刊,50(4),17-44。
倪鳴香(2005)。工作中的蛻變-以生命史觀詮釋幼師專業角色之自我創化。2005幼兒教育專業、品質與卓越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主辦。
倪鳴香、何玉群、張瓊文(2004)。另類的聲音:論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在台灣社會誕生的脈絡。另類與創新:台灣本土教育經驗再出發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教育系主辦。
梅世傑(2006)。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學校實踐經驗分享。「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困境與展望座談會,台灣另類教育學會、政治大學教育系主辦。
許世雨(1992)。非營利組織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德(2000)。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素燕、陳舜芬(2002)。台灣沙卡學校另類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6),133-152。
游春生(2002)。宜蘭縣縣屬學校委託私人辦理之探討。學校行政,18,116-125。
黃信君(2000)。彰化縣國小學生家長對學校選擇權的認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
馮朝霖(2001)。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性-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216。
馮朝霖(2001)。自我賦權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台灣進十年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反思。「華人地區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聯合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會議中心,2-11。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雙月刊,121,5-13。
馮朝霖、薛化元(1996)。主體性與教育權。國家政策雙周刊,131,6-10。
馮朝霖等(2005)。台灣另類教育學會會訊。
馮朝霖(2006)。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 。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台北:心理。
黃聖堯(2003)。從教育人權到人權教育-台灣之經驗與展望。「人權與民主」學術研討會論文,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聯合主辦,34-46。
潘聖明(2001)。國小學生家長與教師教育選擇權認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 McLaren著。校園生活-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載於薛化元等,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1-13。台北:稻香 。
薛曉華(1995)。八0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曉華(2006)。另類教育的理念溯源及其與當代新興教育思潮的邂逅。「另類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另類教育學會與政治大學教育系聯合主辦,1-16。
謝卓君(2001)。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瞿海源(1989)。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運動。載於詹火生等編著,當代社會變遷問題。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顧忠華(1997)。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教育資料文摘,40(1),86-92。
英文部分
Aronowitz, S. & Giroux, H. A. (1993). Education Still under Siege. London: Bergin & Garvey.
Adler, M. & Tweedie, J.(1989).Parental choice and educational policy. Edinburgh:
Bradley, H.(1996). Parental choice of school in an area containing grant-maintained schools. School Organization, 16(1),59-70.
David, M. and Ribbens, J.(1994). Mother’s intuition? Choosing secondary schools. London: Falme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Freire, P.(1998). Pedagogy of freedom: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Lanham, Boulder, New York ,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Freire, P.(1970).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enguin.
Freire, P. (1997). Pedagogy of the heart. New York :Continuum.
Fussel, P.(1994). Parental Right in German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79072.
Gage, N. L .(1989).The paradigm wars and their aftermath: A“historical”sketch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since 1989. Educational Research, October 1989,4-10。
Giroux, H. A(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Bergin & Garvey.
Goodson, I. F. and Sikes, P.(2001).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learning from live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Gorard, S.(1998).The role of nostalgia in school choice.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18(4),511-524.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1994).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ed.). New York: Pergamon.
Illich, I.(1971).Deschooling society. New York: Harpaer& Row.
Kapel, D.E., Gifford, C.S., & Kapel, M.B.(Eds)(1991). American educators’ ncyclopedia. New York: Greenwood.
Kellmayer, J.(1995).How to establish an alternative school.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 Corwin.
Kokemohr, R.(2002).Biographical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science.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
Levin, B. & Riffel, J. A.(1997).School system responses to external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parental choice of schools. In Glatter, R.& Bagley, C.(Eds.), Choice and diversity in school. London: Routlege.
Livingstone, D. W.(Ed.)(1987).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power. South Hadley, MA:Bergin & Garvey.
Mintz, Jeery et. al.(editor)(1994).The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
Raywid, M. A.(1988).Why Are Alternatives Successful? Holistic Educational Review,1(2),27-28.
Steiner, R.(1965).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in the Light of Anthroposophy. London:Rudolf Steiner Press.
Tarrow, N.B.(1987).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Thomson, J.B.(1996).Early Education.「世界幼教趨勢與台灣本土經驗研會論文」,台灣研究基金會、四一0教改聯盟等主辦。
Wolf, T.(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Simon & Shuster.
Woods, P.(1996).Choice, class and effectivenes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7(4),324-34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91157014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701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倪鳴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雅惠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雅惠zh_TW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4:49: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4:49: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4:49: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115701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91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157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2002年慈心華德福實驗小學以公辦民營小學在宜蘭縣創立,集結了創校者、教師、家長與宜蘭縣政府教育局各方力量的投入,才得以成就華德福教育方案由托兒所向上延伸至小學。在整個創校及爭取公辦民營的奮鬥史中,當時1999年草創初期有五位家長,願意在寄讀學籍之條件下,讓自己的子女接受小學階段的華德福教育實驗。家長們從探詢與公立學校合作的可能性,向縣府進行遊說爭取公部門的教育資源,到籌措基金成立人智學基金會辦學的種種行動中,充分體現了民主社會中家長教育選擇權的行使。本研究從參與辦學行動的五位家長中,選擇其中核心參與者,從生命史觀探究其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形塑歷程,即家長在何種生命經驗之促發下做出將孩子送至另類學校就讀的選擇。      
本研究採德國社會學者F. Schütze發展之「敘述訪談法」採集個案口述傳記資料,並以其所提出之理論建構分析方案,進行敘述內涵意義的理解與詮釋,透過敘述文本之再建構,闡述出文本主體「邁向開展生命的實踐道路」之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形成圖像。個體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形成動態歷程:符應學校教育之學習規範-抗拒囤積式學校教育結構-批判馴化式學校教育-尋求解放教育與覺醒,刻劃成長於威權戒嚴時期社會體制下,學校教育體制仍呈現高度政治化和技術化基本性格之社會個體,如何超越社會體制壓迫結構及與社會他者連結的生命融入過程,即生命主體在行使家長教育選擇權,為其下一代選擇能提供並滋養生命健康成長的教育方案之歷程中,尋獲與世界及社會他者共存共融之智慧;社會系統中所存在移植至歐洲文明的華德福教育,所形構之身心靈全人發展人類圖像,及「成人之美」之教育圖像,引領著關注社會教育體制如何改善的批判生命主體之覺醒,體察乃回歸教育本質的探究,開展內在對每個生命及人類圖像的理解與敬畏,方能朝向開展生命的理想教育實踐道路上行進。      
本研究個案揭示了社會教育體制的轉化,有賴社會個體成員對教育之政治性本質及其所存在的意識形態運作之覺醒,且教育工作如未能回歸至教育專業倫理價值理性典範的探究,而僅求之於技術理性典範的追求,將難以生發形成具轉化性意義的教育改造工程。實踐另類教育之社會場域,之於意欲教育改革之社會個體而言,乃是一生命學習及增權賦能的社會學習平台,其扮演著建構轉化社會教育體制有機網絡之前線基地的角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壹、另類的體驗-覓見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間銜接的可能…………2
貳、另類、差異、多元、選擇-另類學校與家長教育選擇權………3
參、生命口述傳記研究取向之探究……………………………………6
第二節 研究場域背景及研究個案之選取…………………………………10
壹、研究場域-宜蘭慈心華德福小學…………………………………10
貳、研究個案之選取……………………………………………………11
第三節 研究構念及歷程……………………………………………………13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15
第二章 另類教育與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發展…………………………………16
第一節 另類教育在台灣的發展……………………………………………16
壹、另類教育之歷史源流及其理念……………………………………16
貳、台灣另類學校的發展………………………………………………18
參、另類教育的系統演化意義…………………………………………31
第二節 家長教育選擇權在台灣的發展……………………………………33
壹、國民教育權範疇-家長教育選擇權………………………………33
貳、家長教育選擇權之法理基礎………………………………………34
參、家長教育選擇權在台灣的發展……………………………………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38
第一節 生命史與傳記研究…………………………………………………38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40
壹、敘述訪談法…………………………………………………………40
貳、訪談過程……………………………………………………………42
參、文本之分析、理解與詮釋…………………………………………43
第四章 個案分析與詮釋………………………………………………………46
第一節 毅行生命故事素寫…………………………………………………46
第二節 毅行生命圖景結構描述……………………………………………49
第三節 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形成圖像-邁向開展生命的實踐道路……78
第五章 覺醒與人性化的社會行動……………………………………………85
第一節 家長教育選擇權與批判教育意識…………………………………85
第二節 教育本質的對話與生命轉化的可能性……………………………87
第三節 轉化社會教育體制之有機網絡的前線基地………………………90
第六章 回顧與展望……………………………………………………………92
第一節 向他者的生命與歷史學習…………………………………………92
第二節 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96
參考文獻……………………………………………………………………………97

附錄
附錄一:訪談文本轉錄代號說明表
附錄二:怡然爸爸敘述訪談文本
附錄三:揚揚媽媽訪談文本
附錄四:優優媽媽敘述訪談文本
附錄五:欣悅媽媽訪談文本

圖次
圖一:研究構念圖…………………………………………………………………14
圖二:研究流程圖…………………………………………………………………15
圖三:台灣另類學校之發展脈絡圖………………………………………………20
圖四:毅行生命歷程圖……………………………………………………………48
圖五:毅行生命發展圖……………………………………………………………77
圖六: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形成圖像……………………………………………84
zh_TW
dc.format.extent 48667 bytes-
dc.format.extent 97111 bytes-
dc.format.extent 137225 bytes-
dc.format.extent 136090 bytes-
dc.format.extent 442300 bytes-
dc.format.extent 597425 bytes-
dc.format.extent 380337 bytes-
dc.format.extent 732217 bytes-
dc.format.extent 296976 bytes-
dc.format.extent 278551 bytes-
dc.format.extent 18395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701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傳記研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敘述訪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另類學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華德福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長教育選擇權zh_TW
dc.title (題名) 覺醒與爭權的社會行動--另類學校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個案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興祥(2001)。心理傳記學的開展與運用:典範與方法。「質性研究法理論與實作對話」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秋萍(2002)。德國自由另類學校簡介。教育研究月刊,102,138-1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慧蘭(2006)。批判教育學:反壓迫的民主教育論述和多元實踐。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研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265-3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英(1992)。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下)-森林小學的過去與未來。人本教育札記,39,16-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英(1993)。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森林小學的過去與未來,載於人本教育基金會主編,森林小學綠皮書。台北:書泉,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延明(1999)。狄爾泰的歷史解釋理論。台北: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清山、江愛華等(2000)。家長教育選擇權的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建(1998)。他們,一群教育理想的播種人-台灣「理念學校」三部曲。人本教育札記,106,77-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奉儒(2003)。從教育改革的批判談教師作為實踐教育正義的能動者。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113-1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雅卿(2000)。北政實驗手記-一個成長、衝突與愛的故事。台北:商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宏(1999)。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48,127-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玉體(1995)。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佩蓉(2002)。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研究-「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劃」家長生命經驗為例的探索。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2)。「葉子長出來,要紮多久的根—尋華德福教育在台灣行動的足跡」。教育部91年第二波創意教師行動研究案研究計畫書,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3)。社會變遷中幼師專業角色形成與認同歷程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413-H-004-011)。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18,26-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4)。童年的蛻變: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教育研究集刊,50(4),17-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2005)。工作中的蛻變-以生命史觀詮釋幼師專業角色之自我創化。2005幼兒教育專業、品質與卓越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主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鳴香、何玉群、張瓊文(2004)。另類的聲音:論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在台灣社會誕生的脈絡。另類與創新:台灣本土教育經驗再出發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教育系主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世傑(2006)。苗圃彰化社區合作學校實踐經驗分享。「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困境與展望座談會,台灣另類教育學會、政治大學教育系主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世雨(1992)。非營利組織對公共行政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德(2000)。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可行性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素燕、陳舜芬(2002)。台灣沙卡學校另類教育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6),133-1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春生(2002)。宜蘭縣縣屬學校委託私人辦理之探討。學校行政,18,116-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信君(2000)。彰化縣國小學生家長對學校選擇權的認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1)。另類教育與全球思考。教育研究月刊,92,33-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1)。未確定性與自我完成性-從陳大齊論儒家教育人類學。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陳百年。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1)。自我賦權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台灣進十年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反思。「華人地區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與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聯合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會議中心,2-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雙月刊,121,5-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薛化元(1996)。主體性與教育權。國家政策雙周刊,131,6-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等(2005)。台灣另類教育學會會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朝霖(2006)。希望與參化-Freire教育美學推衍與補充之嘗試 。載於:李錦旭、王慧蘭主編,批判教育學-台灣的探索。台北:心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聖堯(2003)。從教育人權到人權教育-台灣之經驗與展望。「人權與民主」學術研討會論文,財團法人台灣民主基金會與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聯合主辦,34-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聖明(2001)。國小學生家長與教師教育選擇權認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 McLaren著。校園生活-判教育學導論。台北: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化元(1994)。教育權的理論與爭議。載於薛化元等,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1-13。台北:稻香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曉華(1995)。八0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曉華(2006)。另類教育的理念溯源及其與當代新興教育思潮的邂逅。「另類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台灣另類教育學會與政治大學教育系聯合主辦,1-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卓君(2001)。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瞿海源(1989)。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運動。載於詹火生等編著,當代社會變遷問題。國立空中大學印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忠華(1997)。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教育資料文摘,40(1),86-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部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ronowitz, S. & Giroux, H. A. (1993). Education Still under Siege. London: Bergin & Garv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ler, M. & Tweedie, J.(1989).Parental choice and educational policy. Edinburg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adley, H.(1996). Parental choice of school in an area containing grant-maintained schools. School Organization, 16(1),5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vid, M. and Ribbens, J.(1994). Mother’s intuition? Choosing secondary schools. London: Falmer.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ire, P.(1998). Pedagogy of freedom:Ethics, democracy, and civic courage. Lanham, Boulder, New York ,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ire, P.(1970).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London: Pengu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eire, P. (1997). Pedagogy of the heart. New York :Continuu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ussel, P.(1994). Parental Right in German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790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age, N. L .(1989).The paradigm wars and their aftermath: A“historical”sketch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since 1989. Educational Research, October 1989,4-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iroux, H. A(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New York:Bergin & Garv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odson, I. F. and Sikes, P.(2001).Life history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learning from live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rard, S.(1998).The role of nostalgia in school choice.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18(4),511-5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usen, T. & Postlethwaite, T. N.(1994).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ed.). New York: Pergam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Illich, I.(1971).Deschooling society. New York: Harpaer& Ro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pel, D.E., Gifford, C.S., & Kapel, M.B.(Eds)(1991). American educators’ ncyclopedia. New York: Greenwoo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ellmayer, J.(1995).How to establish an alternative school.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 Corwi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okemohr, R.(2002).Biographical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science.參照推論分析研討會,幼兒教育與研究方法系列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vin, B. & Riffel, J. A.(1997).School system responses to external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parental choice of schools. In Glatter, R.& Bagley, C.(Eds.), Choice and diversity in school. London: Routle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vingstone, D. W.(Ed.)(1987).Critical pedagogy and cultural power. South Hadley, MA:Bergin & Garvey.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ntz, Jeery et. al.(editor)(1994).The Handbook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Raywid, M. A.(1988).Why Are Alternatives Successful? Holistic Educational Review,1(2),27-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einer, R.(1965).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in the Light of Anthroposophy. London:Rudolf Steiner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arrow, N.B.(1987).Human Right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homson, J.B.(1996).Early Education.「世界幼教趨勢與台灣本土經驗研會論文」,台灣研究基金會、四一0教改聯盟等主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lf, T.(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Simon & Shust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Woods, P.(1996).Choice, class and effectivenes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7(4),324-341.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