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俠形像從何而生─電影慣例符碼、鏡頭語言的觀點
作者 賴玉釵
貢獻者 鐘蔚文
賴玉釵
關鍵詞 武俠
視覺公式
電影
慣例符碼
類型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48:00 (UTC+8)
摘要 本文由俠之抽象概念出發,釐出俠客概略樣貌為何;並將俠之概貌連結至電影視覺元素,討論武俠電影之慣例符碼與俠造像構塑的關係。

研究發現,俠的定位不脫「以武犯禁」,點明俠習「武」及「犯禁」特質。將此抽象概念再進一步延伸,可得知俠之概略造像──既然俠習「武」,因此對俠的描述,少不了武藝、招式與武器的描寫,從動作與使用器械,我們能得知俠的外在特徵。

  關於「犯禁」的部份,既然俠一開始就不屬於朝廷(既定體制),是而,俠士屬於「江湖」─一個犯禁的場域,從活動空間上,我們也能判別俠與常人不同處。若依據「以武犯禁」的「俠」定義,可概略推論俠之外顯特徵。

「俠」概念到「俠造像」,中間必須經歷「具象化」的過程,否則無以落實抽象定義。而電影之視覺元素──聲效(sound & music)、器具(objects)、時間(period)、環境(location) 、造景( settings)、明星(stars)、服裝(costumes)、光線(light),都是讓俠具象化的媒材。

本文由九○年代《黃飛鴻》片集中,推演出構塑俠形像之電影慣有符碼、鏡頭語言,包括:

1.武打明星。

2.古裝:標示俠之平民出身。

3.武器:突顯俠士諳武術、代言俠士美質。

4.招式:俠士除惡的必備方式;展現俠士仁厚美質。

5.行俠時間:朝綱不振的動亂時代。

6.行俠場域:王法的三不管地區。

7.道具:比喻磊落言行;突顯俠士深諳武術的特長;表徵犯禁時期的器物特質,點出犯禁的概略時間。

8.國樂:歡慶俠之利他行為;表徵犯禁時期的文物特質,間接點出行俠時間。

9.武打慣用聲效:包括武鬥嘶吼、器物斷裂聲。展現俠士使盡渾身氣力,也要為民服務,突顯俠之利他作風。

10.光線:表現俠客嫉惡如仇;烘托武鬥詭譎情境;點出俠士利他作風。

11.江湖:構連犯禁精神、時間、場域、造景。

12.對話:呈現俠士利他、仁恕等美質。

13.鏡頭語言:展現武藝超凡、俠富正義感的特質。

透過這些元素,指陳了俠士的出身背景、行俠動機,並構塑出俠客外貌、行俠場域與武學造詣,也形塑出俠士利他、仁恕、正義、磊落等特有美質。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一)古籍:
文康原著。饒彬標點(1976),《兒女英雄傳》。台北:三民出版。
司馬遷原著。胡懷琛、莊適選注(1974),《史記》。台北:商務出版。
孟軻原著。繆天綬選注(1976),《孟子》。台北:商務出版。
班固原著。張世俊、任巧珍譯注(1994),《漢書》。台北:錦繡出版。
韓非原著。劉乾先、張在義譯注(1992),《韓非子》。台北:錦繡出版。
程俊英、蔣見元譯注(1992),《詩經》。台北:錦繡出版。
朱正義、林開甲譯注(1992),《禮記》。台北:錦繡出版。
(二)創作:
古龍(1992):《多情劍客無情劍─小李飛刀》。台北:萬象出版。
金庸(1990):《神鵰俠侶》。台北:遠流出版。
(三)學術專著:
方保羅(1997):《圖說香港電影史》。香港:三聯書店出版。
王朝聞(1981):《美學概論》。台北:谷風出版。
王瑋(1995):《意義與空白─當代香港電影觀察》。台北:萬象出版。
江增慶(1995):《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
杜雲之(1996):《中國電影七十年》。台北:電影圖書館出版。
杜雲之(1988):《中華民國電影史(上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汪涌豪(1994):《中國游俠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香港市政局(1980):《香港功夫電影研究》。香港:市政局出版。
香港市政局(1980):《第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市政局出版。
馬斯賽里(1989):《電影的語言》。羅學濂譯。台北:志文出版。
張志和、鄭春元(1994):《中國文史中的俠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徹(1989):《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
張靚蓓編(2002):《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時報出版。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1993):《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
陳平原(1998):《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
陳墨(1996):《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
陳儒修(2001):〈台灣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圖像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儒修(2000):〈台灣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圖像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陳儒修(1996):《電影帝國》。台北:萬象出版。
麥耀權(2001):《蜀山傳COLLECTION─電影故事、人物、特效、導演手稿、場景特輯》。台北:東販出版。
焦雄屏(1993):《歌舞電影縱橫談》。台北:遠流出版。
程季華編(1981):《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黃仁(1999):《胡金銓的世界》。台北:亞太出版。
葉洪生(1994):《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
詹幼鵬、藍潮(1997):《邵逸夫傳》。香港:名流出版。
電影100周年紀念版編纂工作委員會(1996):《中國影片大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聞天祥(1996):《攝影機與絞肉機》。台北:萬象出版。
劉成漢(1992):《電影賦比興集》下冊。台北:遠流出版。
劉瑛(1982):《唐代傳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出版。
蔡琰(1997):《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出版。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出版。
戴俊(1994):《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謝鵬雄(1990):《文學中的女人》。台北:九歌出版。
藍祖蔚(2001):《聲與影》。台北:麥田出版。
羅卡、吳昊、卓柏棠(1997):《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牛津出版。
龔鵬程、林保淳編(1995):《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台北:學生書局。
(四)專論篇章:
王文進(1993):〈六朝遊俠樂府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淡江大學中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頁131-148。台北:學生書局出版。
王志成(1992):〈八方風雨。一點危機的《新龍門客棧》〉。《影響電影雜誌》,第31期,頁131-133。
吳昊(1998):〈功夫喜劇─傳統、結構、人物〉。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頁175-183。
李天鐸(2001):〈鏡像的武林╱虛擬的江湖:武俠電影淵源與歷史社會脈絡的流變〉。劉現成編。《拾掇散落的光影》。台北:遠流出版,頁313-347。
李道明(1976):〈武林蒐影再談〉。《影響電影雜誌》:第十四期,頁15-27。
林保淳(1993):〈從遊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俠義觀念〉。淡江大學中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出版,頁91-130。
張志成(1991):〈黃飛鴻武打場面超凡入聖〉。《電影雙周刊》,第323期,頁62-63。
符詩專(1999):〈胡金銓武俠片中的視聽元素〉。黃仁編。《胡金銓的世界》。台北:亞太出版,頁233-248。
陸斌(1997):〈邁向世界終極時─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散論〉。《電影藝術》,7月號,頁19-23。
傅錫壬(1993):〈儒俠與道俠─兼論漢、唐社會變動〉。淡江大學中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出版,頁149-170。
焦雄屏(1995):〈回顧蕭芳芳:豈止流行文化〉。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2-20。
黃建業(1995):〈粵語武俠片論:由《聖火雄風》和其侷限看粵語武俠片時代〉。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54-60。
黃聰洲(1986):〈淺論戰後台灣電影與台灣社會之互動關係〉。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頁1-7。
楊明昱(2001):〈黃飛鴻師父出招:電影武術英雄的表演與觀看〉。《拾掇散落的光影》。劉現成編。台北:遠流出版,頁115-130。
賈磊磊(1992):〈中國武俠電影源流論〉。《影視文化》雜誌,第5期,頁204-214。
廖金鳳(1995):〈蕭芳芳啟示:香港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22-38。
蔡國榮(1983):〈夢幻英雄的昨日今日明日─武俠片的流變〉。《文藝月刊》,第163期,頁58-67。
賴玉釵(2002):〈尋找看電影新視野─試擬武俠片之類型分析指標〉。台北:輔仁大學第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戴麗卿(1997):〈文本轉換與觀者視角的研究─從圖意學、藝術史詮釋學到接受美學兼談台灣的美術史教學與研究〉。《藝術史》,第十八期,頁99-164。
羅卡(1995):〈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過渡〉。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170-198。
(五)學位論文:
吳瓊(1996):〈試論武俠電影敘事與俠義精神〉。《北京電影學院碩士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頁410-448。
塗翔文(1998):《中國武俠電影美學變遷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碧樺(2001):《唐代俠詩歌╱小說之行俠主題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網站資料:
張靜茹(2001):〈從快意恩仇到俠骨柔情─中國俠文化〉。[On Line]。available: http://www.sinorama.com.tw
黃建業(2001):〈武俠影片經典回顧〉。《刀光劍影的幻想世界─武俠片初探》。[On Line]。Available:http://www2.cca.gov.tw/movie/cinema/study200109-01.asp
僑委會(2001a):〈武俠電影重要劇目〉。《中國武俠文化網》。[On Line]。Available:http://www.edu.ocac.gov.tw/taiwan/hungfu/c/4-1.htm
僑委會(2001b):〈武俠電影電視發展史〉。《中國武俠文化網》。[On Line]。Available:http://www.edu.ocac.gov.tw/taiwan/hungfu/c/4-1.htm
二、英文參考文獻:
Berger, A. A.(1997). Narrative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Sage.
Berger, A. A.(1992). Popular Culture Genre: Theories and Texts. Newbury Park: Sage.
Berkenkotter, C. & T. N. Huckin (1995). 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 Culture/ Power.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ordwell, D. & Thompson, k.(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曾偉禎譯(2001)。台北:美商麥格羅西爾出版。
Bordwell, D.(1985):《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李顯立等譯(1999)。台北:遠流出版。
Buckland, W.(2000). The Cognitive Semiotics of Film.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scombe, E.(1986). The Idea of Genre. In Grant, Barry K. ed.(1986). Film Genre Reader, pp.11-25, U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Chomsky, A. N.(1957):《句法結構》。刑公畹、龐秉鈞、黃長著、林書武譯(197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Craizier, R. C.(1974):〈美國西部片與中國武俠片之間〉。舒琪譯(1975)。《影響電影雜誌》,第8期,頁82-87。
Currie, G.(1995). Image and Mind: film,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ck, B. F(1995):《電影概論》。邱啟明譯。台北:五南出版。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
Fiske, J.(1990):《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譯(1995)。台北:遠流出版。
Hansen, A.; Cottle, S.; Negrine, R. & Newbold, C. (1998). Analyzing the moving image: genre, Washington Square,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 pp. 163-188.
Jameson,F.(1988).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E. Ann Kaplan, (Ed.), Postmodernism and its discontents, Verso, 1988.
Neale, S.(2000). Definitions of Genre, Genre and Hollywood, pp.9-29, NY:ROUTLEDGE.
Neale, S.,(1980). Genre. England: Jason Press.
Schatz, T.(1981):《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李亞梅譯(1999)。台北:遠流出版。
Sobchack, T. (1986). “Genre Film: A Classic Experience,” in B. K. Grant (Ed.), Film Genre Reader.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Stam, R.(2000):《電影理論解讀》。陳儒修譯(2002)。台北:遠流出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89451021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451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鐘蔚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賴玉釵zh_TW
dc.creator (作者) 賴玉釵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5:48:00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5:48: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5:48: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451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21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45102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由俠之抽象概念出發,釐出俠客概略樣貌為何;並將俠之概貌連結至電影視覺元素,討論武俠電影之慣例符碼與俠造像構塑的關係。

研究發現,俠的定位不脫「以武犯禁」,點明俠習「武」及「犯禁」特質。將此抽象概念再進一步延伸,可得知俠之概略造像──既然俠習「武」,因此對俠的描述,少不了武藝、招式與武器的描寫,從動作與使用器械,我們能得知俠的外在特徵。

  關於「犯禁」的部份,既然俠一開始就不屬於朝廷(既定體制),是而,俠士屬於「江湖」─一個犯禁的場域,從活動空間上,我們也能判別俠與常人不同處。若依據「以武犯禁」的「俠」定義,可概略推論俠之外顯特徵。

「俠」概念到「俠造像」,中間必須經歷「具象化」的過程,否則無以落實抽象定義。而電影之視覺元素──聲效(sound & music)、器具(objects)、時間(period)、環境(location) 、造景( settings)、明星(stars)、服裝(costumes)、光線(light),都是讓俠具象化的媒材。

本文由九○年代《黃飛鴻》片集中,推演出構塑俠形像之電影慣有符碼、鏡頭語言,包括:

1.武打明星。

2.古裝:標示俠之平民出身。

3.武器:突顯俠士諳武術、代言俠士美質。

4.招式:俠士除惡的必備方式;展現俠士仁厚美質。

5.行俠時間:朝綱不振的動亂時代。

6.行俠場域:王法的三不管地區。

7.道具:比喻磊落言行;突顯俠士深諳武術的特長;表徵犯禁時期的器物特質,點出犯禁的概略時間。

8.國樂:歡慶俠之利他行為;表徵犯禁時期的文物特質,間接點出行俠時間。

9.武打慣用聲效:包括武鬥嘶吼、器物斷裂聲。展現俠士使盡渾身氣力,也要為民服務,突顯俠之利他作風。

10.光線:表現俠客嫉惡如仇;烘托武鬥詭譎情境;點出俠士利他作風。

11.江湖:構連犯禁精神、時間、場域、造景。

12.對話:呈現俠士利他、仁恕等美質。

13.鏡頭語言:展現武藝超凡、俠富正義感的特質。

透過這些元素,指陳了俠士的出身背景、行俠動機,並構塑出俠客外貌、行俠場域與武學造詣,也形塑出俠士利他、仁恕、正義、磊落等特有美質。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1
第二節 研究架構----------------------------------------------3

第貳章 中國人對俠客概略樣貌之想像--------------------------5
第一節 俠之定位與構塑----------------------------------------5
第二節 俠之外在樣貌─武器、招式與內功-----------------------13
第三節 犯禁場域─江湖的概念與描繪---------------------------17
第四節 以武犯禁緣由─行俠動機-------------------------------19
第五節 小結─俠概略造像及組成元素---------------------------23

第參章 制式影像與組成元素---------------------------------26
第一節 電影影像之組成單位─視覺符碼、鏡頭語言---------------26
第二節 類型片與慣例視訊-------------------------------------30
第三節 小結-------------------------------------------------44

第肆章 試探構塑俠形像之電影慣例符碼-----------------------46
第一節 研究策略---------------------------------------------46
第二節 「可能」為俠形像服務的符碼---------------------------47
第三節 案例選擇與樣本資料說明-------------------------------52
第四節 個案分析---------------------------------------------56
第五節 符碼、鏡頭語言之整體運作與俠形像構塑-----------------87

第伍章 結論─構塑俠形像之慣例符碼------------------------102
第一節 本文小結--------------------------------------------102
第二節 符碼構塑出的俠形像----------------------------------108
第三節 未來可深耕之方向------------------------------------110

附錄一:參考書目---------------------------------------------112
附錄二:分析案例之影片資料-----------------------------------119

【圖表目錄】

圖1 平不平、報恩仇的模式--------------------------------21
圖2 加入立功名的新模式----------------------------------21
圖3 俠義公案的模式--------------------------------------22
圖4 俠概略樣貌之構成面向--------------------------------24
表1 西部片慣用視覺符碼與鏡頭語言列表--------------------34
表2 電影類型與專屬視覺元素------------------------------47
表3 視覺元素與俠概略造像的對應表------------------------50
表4 黃飛鴻俠形像與視覺符碼列表--------------------------56
表5 構塑俠形像之外顯形式--------------------------------89
zh_TW
dc.format.extent 17408 bytes-
dc.format.extent 26624 bytes-
dc.format.extent 20480 bytes-
dc.format.extent 15360 bytes-
dc.format.extent 23552 bytes-
dc.format.extent 56320 bytes-
dc.format.extent 59392 bytes-
dc.format.extent 125952 bytes-
dc.format.extent 35840 bytes-
dc.format.extent 30720 bytes-
dc.format.extent 1945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451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武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視覺公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慣例符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類型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俠形像從何而生─電影慣例符碼、鏡頭語言的觀點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康原著。饒彬標點(1976),《兒女英雄傳》。台北:三民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司馬遷原著。胡懷琛、莊適選注(1974),《史記》。台北:商務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軻原著。繆天綬選注(1976),《孟子》。台北:商務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班固原著。張世俊、任巧珍譯注(1994),《漢書》。台北:錦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非原著。劉乾先、張在義譯注(1992),《韓非子》。台北:錦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俊英、蔣見元譯注(1992),《詩經》。台北:錦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正義、林開甲譯注(1992),《禮記》。台北:錦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創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龍(1992):《多情劍客無情劍─小李飛刀》。台北:萬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庸(1990):《神鵰俠侶》。台北:遠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術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保羅(1997):《圖說香港電影史》。香港:三聯書店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朝聞(1981):《美學概論》。台北:谷風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瑋(1995):《意義與空白─當代香港電影觀察》。台北:萬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增慶(1995):《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雲之(1996):《中國電影七十年》。台北:電影圖書館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雲之(1988):《中華民國電影史(上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涌豪(1994):《中國游俠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市政局(1980):《香港功夫電影研究》。香港:市政局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市政局(1980):《第四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香港:市政局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斯賽里(1989):《電影的語言》。羅學濂譯。台北:志文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和、鄭春元(1994):《中國文史中的俠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徹(1989):《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香港:三聯書店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靚蓓編(2002):《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時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1993):《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1998):《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墨(1996):《刀光俠影蒙太奇─中國武俠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儒修(2001):〈台灣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圖像2/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儒修(2000):〈台灣電影中的中國想像與圖像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儒修(1996):《電影帝國》。台北:萬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麥耀權(2001):《蜀山傳COLLECTION─電影故事、人物、特效、導演手稿、場景特輯》。台北:東販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雄屏(1993):《歌舞電影縱橫談》。台北:遠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季華編(1981):《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仁(1999):《胡金銓的世界》。台北:亞太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洪生(1994):《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幼鵬、藍潮(1997):《邵逸夫傳》。香港:名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電影100周年紀念版編纂工作委員會(1996):《中國影片大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聞天祥(1996):《攝影機與絞肉機》。台北:萬象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成漢(1992):《電影賦比興集》下冊。台北:遠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瑛(1982):《唐代傳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琰(1997):《電視時裝劇類型與情節公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台北:遠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俊(1994):《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鵬雄(1990):《文學中的女人》。台北:九歌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祖蔚(2001):《聲與影》。台北:麥田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卡、吳昊、卓柏棠(1997):《香港電影類型論》。香港:牛津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林保淳編(1995):《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台北:學生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專論篇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進(1993):〈六朝遊俠樂府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淡江大學中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頁131-148。台北:學生書局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成(1992):〈八方風雨。一點危機的《新龍門客棧》〉。《影響電影雜誌》,第31期,頁131-1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昊(1998):〈功夫喜劇─傳統、結構、人物〉。鄭樹森編。《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台北:麥田出版,頁175-1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鐸(2001):〈鏡像的武林╱虛擬的江湖:武俠電影淵源與歷史社會脈絡的流變〉。劉現成編。《拾掇散落的光影》。台北:遠流出版,頁313-3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道明(1976):〈武林蒐影再談〉。《影響電影雜誌》:第十四期,頁15-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1993):〈從遊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俠義觀念〉。淡江大學中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出版,頁91-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志成(1991):〈黃飛鴻武打場面超凡入聖〉。《電影雙周刊》,第323期,頁62-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符詩專(1999):〈胡金銓武俠片中的視聽元素〉。黃仁編。《胡金銓的世界》。台北:亞太出版,頁233-2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斌(1997):〈邁向世界終極時─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散論〉。《電影藝術》,7月號,頁19-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錫壬(1993):〈儒俠與道俠─兼論漢、唐社會變動〉。淡江大學中文學系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書局出版,頁149-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雄屏(1995):〈回顧蕭芳芳:豈止流行文化〉。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2-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業(1995):〈粵語武俠片論:由《聖火雄風》和其侷限看粵語武俠片時代〉。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54-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聰洲(1986):〈淺論戰後台灣電影與台灣社會之互動關係〉。李幼新編。《電影、電影人、電影刊物》。台北:自立晚報出版,頁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明昱(2001):〈黃飛鴻師父出招:電影武術英雄的表演與觀看〉。《拾掇散落的光影》。劉現成編。台北:遠流出版,頁115-13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賈磊磊(1992):〈中國武俠電影源流論〉。《影視文化》雜誌,第5期,頁204-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金鳳(1995):〈蕭芳芳啟示:香港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22-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國榮(1983):〈夢幻英雄的昨日今日明日─武俠片的流變〉。《文藝月刊》,第163期,頁58-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玉釵(2002):〈尋找看電影新視野─試擬武俠片之類型分析指標〉。台北:輔仁大學第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麗卿(1997):〈文本轉換與觀者視角的研究─從圖意學、藝術史詮釋學到接受美學兼談台灣的美術史教學與研究〉。《藝術史》,第十八期,頁99-1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卡(1995):〈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過渡〉。焦雄屏編。《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電影風雲》。台北:萬象出版,頁170-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瓊(1996):〈試論武俠電影敘事與俠義精神〉。《北京電影學院碩士論文集》。中國電影出版社,頁410-4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塗翔文(1998):《中國武俠電影美學變遷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碧樺(2001):《唐代俠詩歌╱小說之行俠主題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網站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茹(2001):〈從快意恩仇到俠骨柔情─中國俠文化〉。[On Line]。available: http://www.sinorama.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建業(2001):〈武俠影片經典回顧〉。《刀光劍影的幻想世界─武俠片初探》。[On Line]。Available:http://www2.cca.gov.tw/movie/cinema/study200109-01.a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僑委會(2001a):〈武俠電影重要劇目〉。《中國武俠文化網》。[On Line]。Available:http://www.edu.ocac.gov.tw/taiwan/hungfu/c/4-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僑委會(2001b):〈武俠電影電視發展史〉。《中國武俠文化網》。[On Line]。Available:http://www.edu.ocac.gov.tw/taiwan/hungfu/c/4-1.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參考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ger, A. A.(1997). Narrative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Thousand Oaks: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ger, A. A.(1992). Popular Culture Genre: Theories and Texts. Newbury Park: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kenkotter, C. & T. N. Huckin (1995). Genre Knowledge in 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 Culture/ Power.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rdwell, D. & Thompson, k.(2001):《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曾偉禎譯(2001)。台北:美商麥格羅西爾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rdwell, D.(1985):《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李顯立等譯(1999)。台北:遠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ckland, W.(2000). The Cognitive Semiotics of Film.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uscombe, E.(1986). The Idea of Genre. In Grant, Barry K. ed.(1986). Film Genre Reader, pp.11-25, US: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homsky, A. N.(1957):《句法結構》。刑公畹、龐秉鈞、黃長著、林書武譯(197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raizier, R. C.(1974):〈美國西部片與中國武俠片之間〉。舒琪譯(1975)。《影響電影雜誌》,第8期,頁82-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urrie, G.(1995). Image and Mind: film,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ick, B. F(1995):《電影概論》。邱啟明譯。台北:五南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iske, J.(1990):《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譯(1995)。台北:遠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nsen, A.; Cottle, S.; Negrine, R. & Newbold, C. (1998). Analyzing the moving image: genre, Washington Square,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 pp. 163-1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ameson,F.(1988). Postmodernism and consumer society. In E. Ann Kaplan, (Ed.), Postmodernism and its discontents, Verso, 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ale, S.(2000). Definitions of Genre, Genre and Hollywood, pp.9-29, NY:ROUTLED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ale, S.,(1980). Genre. England: Jas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atz, T.(1981):《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李亞梅譯(1999)。台北:遠流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bchack, T. (1986). “Genre Film: A Classic Experience,” in B. K. Grant (Ed.), Film Genre Reader.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m, R.(2000):《電影理論解讀》。陳儒修譯(2002)。台北:遠流出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