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
作者 許淑雯
貢獻者 王遠義
許淑雯
關鍵詞 康有為
《大同書》
民主思想
不忍
平等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07:32 (UTC+8)
摘要 過去對於《大同書》的解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將《大同書》視為近代中國經典的「烏托邦」文集,視為是康有為脫離現實、充滿幻想的文集,並不具有實踐性。二是將《大同書》視為是康有為欺騙大眾,阻礙革命的退縮表現,是一本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書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門戶洞開,快速地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國雖然經歷了辛亥革命,快速地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邁入西方民主之途,反而形成了共產中國。民主發展在中國一直受到阻礙,中國人至今也仍為真正了解民主意義;到底中國社會缺乏了民主發展的哪些條件,導致中國人無法遽行民主。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地寫出他所目見的社會問題,他突破國界的侷限性,以世界化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對照康有為在實際的政改後,筆者發現他的民主理念與《大同書》所採的宗旨、步驟有其一致性。因此,筆者以為《大同書》並非是康有為空想之作;相反地,是康有為最深層的改革藍圖。《大同書》的意義在於,他表現出康有為對於後世發展的真知灼見,也表現出康有為融合中西思想的獨特性。
從《大同書》中可以發現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侷限性以及問題所在,康有為不單只是指出問題,他更以實際且具實現性的方法,指出該如何解決。《大同書》是一本極為理想化的書籍,卻也是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籍。多位學者均指出《大同書》影響毛澤東很深,也影響了日後毛澤東對於人民公社的理念和設計。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籍,當然不能只將它視為是空想之書,要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大同書》是不可忽略的。《大同書》可引領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也可更進一步了解康有為對於民主的解釋,以及他的政治理念。
參考文獻 一手資料: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36。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上海:廣智,1942。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58。
康有為,《不忍雜誌彙編》,台北:中國圖書出版社,1968。
康有為,《中庸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康有為,《偽經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4。
康有為《中國官制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尚書•多方》,《十三經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80。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
康有為,《戊戌變法前後》,上海,人民出版:新華發行,1986。
徐高阮輯註,《康有為物質理財救國論》,台北:天下圖書公司,1970。
李贄,《焚書》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
《尚書》,《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
《孟王•梁惠王》(下),《四書章句集法》,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遺稿--《戊戌變法前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崔國因,《出使美日密日記》,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1988。
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
錢鍾書,《萬國公報文選》,香港:三聯書店,1998。
故宮博物院藏:《杰士上書匯錄》卷一
二手參考資料: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台灣上物印書管,1965。
《康有為傳記資料》(一~十),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1985。
湯志鈞,《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北京:中華書局,1984。
黃福慶、林明德合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
劉鶚撰,田素蘭校訂,謬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
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
蕭公權,《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吳廷嘉,《戊戌思潮縱橫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初祥伸,《康有為傳》,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熊月之,《向專制主義告別》,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
巴爾頓•摩爾著,結構群編譯,《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李淑珍譯,Moses I. Finley著,《古典民主原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1。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李時岳、方志欽主編,《戊戌維新運動研究論文集》,廣東:廣東康梁研究會,?。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白瑞吉,《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年代1911-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陳慧道,《康有為大同書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吳研人著,張巨才校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
霍布斯著,黎思復、黎廷弼譯,《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美﹞蕭公權著,汪榮祖譯,《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湯志鈞,《康有為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
臧世俊,《康有為大同思想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洛克著,瞿菊農譯,《政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汪榮祖,《康有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董強,《康有為傳》,北京:團結出版社:新華發行,1998。
吳善中,《流血的維新—戊戌變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蕭紅,《呼蘭河傳》,台北:九儀出版社,1998。
馬洪林,《康有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彭明、程歗,《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董士偉編,〈實理公法全書(選)〉,《康有為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99。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康有為與梁啟超》,台北:編者,2000。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Frank Manuel著,蔡淑雯譯,《馬克思安魂曲:思想巨人的光和影》,台北:究竟,2000。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宋德華,《嶺南維新思想述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繼平,《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北京:新華書店,2003。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以】J.F塔爾蒙著,孫傳釗譯,《極權主義民主的起源》,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論文資料:
王文賢,《康有為之大同思想》,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04。
柳秀香,《康有為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8.06。
林正珍:《近代中國社會思想中的人性論:以康有為及福澤諭吉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趙聖俊,《康有為的政治思想》,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潘台雄,《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思想》,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期刊資料:
李愛峰,〈論康有為大同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北方論叢》1993.03期。
陳勇勤,〈康有為與清議的動機〉,《北方論叢》,1994.02期。
〈「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廣東社會科學院》,1994.01期。
〈「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史研究》,1994.01期。
李永倫,〈簡論康有為的「大同世界」〉,《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01期。
孟祥才,〈一個熱誠愛國者的悲劇──評戊戍政變後的康有為〉,《煙台大學學報》,1994.03期。
寶成關,〈論「西學」在康有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維新派理論本源探析〉,《長白學刊》,1994.05期。
林有能,〈重評康梁維新派──戊戌後 康有為梁啟超与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學術研究》,1994.01期。
馮祖貽,〈從《不忍》雜誌看康有為民初的政治主張〉,《近代史研究》,1994.03期。
吳乃華,〈甲午戰爭與康有為近代化觀的演變〉,《山東社會科學》,1994.06期。
楊義銀,〈試論康有為的君主立憲思想及實施策略〉,《江西社會科學》1994.08期。
梁修琴,〈從康有為、孫中山的民權思想看進化論在中國的發展〉,《史學月刊》1994.04期。
吳義雄,〈重論康有為与「孔子改制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1期。
吳乃華,〈甲午戰爭與康有為人格觀的演變〉,《江西社會科學》,1995.08期。
何金彝,〈康有為的功利主義倫理文化觀〉,《社會科學》,1995.07期。
胡維革,張昭君,〈納儒入教──康有為對傳統儒學的改造與重構〉,《長白學刊》,1995.02期。
劉學軍,〈論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求是學刊》,1995.03期。
董方奎,〈君主立憲制与現代化──為康有為「保皇」一辯〉,《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5.02期。
廖慧貞,〈康有為《大同書》初探〉,《上海海運學會學報》,1996.03期。
任軍,〈康有為思考未來的思維軌跡──「公─平─一」〉,《人文雜誌》,1996.04期。
陳秀湄,〈康有為的國外游歷与《大同書》〉,《史學月刊》,1996.01期。
蔡樂蘇,〈康有為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觀念片議〉,《東方論壇》,1996.04期。
宋德華,〈論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西方富強觀〉,《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4期。
馬洪林,〈康有為与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史哲》,1996.06期。
任軍,〈論康有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學月刊》,1996.01期。
趙明,〈康有為與中國法文化的近代化 〉,《現代法學》,1996.05期。
王鈞林,〈康有為的大同理想與孔學〉,《文史哲》,1997.01期。
郭燦,〈嚴复、康有為與近代兩大進化史觀的離合——近代中國進化史觀述論〉,《史學理論研究》,1997.04期。
劉敬東,〈論康有為的哲學思想及悲劇性格〉,《哲學研究》,1997.11期。
湯奇學,〈康有為的「托古改制」論與「西學中源」說的關系及命運〉,《學術界》,1998.06期。
陳鵬鳴,〈康有為的社會改革思想研究〉,《孔孟月刊》36卷8期,1998.04。
汪榮祖,〈打開洪水的閘門—康有為戊戌變法的學術基礎及其影響〉,《二十一世紀》45期,1998.02。
汪榮祖,〈康有為保皇的意義〉,《暨大學報》,2卷1期,1998.03期。
陳可畏,〈康有為忠君思想探析〉,《社會科學輯刊》,1999.04期。
倪學新,〈論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的議會思想〉,《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9.01期。
許文驪,〈康有為大同說對毛澤東的影響〉,《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期。
季榮臣,〈關於維新時期康有為民主思想結构的淺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期。
陳鵬鳴,〈試論康有為的大同理想 〉,《安徽史學》,2000.04期。
鄧莉,〈康有為《大同書》思想實質論析〉,《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5期。
張守軍,〈康有為的大同思想〉,《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1.01期。
趙艷玲,魏滄波,〈康有為游歷時期君憲思想初探〉,《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04期。
江峰,汪全模,〈康有為與袁世凱的帝制復辟新論〉,《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01期。
外文參考資料:
Negley, Glenn; and Patrick J. Max. The Quest for Utopia. An Anthology of Imaginary Societies. New York: Henry Schuman, Inc,1952.
Dai, Shen-yu, Mao Tse-tung and Confucianism.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53.
De Schweinitz, Jarl, Jr.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cy: Economic Necessity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1964.
Bennett, Arthur, John Fry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endies: K’ang Yu-wei: a biography and a symposium. Tucson: Published for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0153005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30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遠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許淑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許淑雯zh_TW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7:07:32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7:07: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07: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01530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8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153005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過去對於《大同書》的解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將《大同書》視為近代中國經典的「烏托邦」文集,視為是康有為脫離現實、充滿幻想的文集,並不具有實踐性。二是將《大同書》視為是康有為欺騙大眾,阻礙革命的退縮表現,是一本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書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門戶洞開,快速地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國雖然經歷了辛亥革命,快速地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邁入西方民主之途,反而形成了共產中國。民主發展在中國一直受到阻礙,中國人至今也仍為真正了解民主意義;到底中國社會缺乏了民主發展的哪些條件,導致中國人無法遽行民主。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地寫出他所目見的社會問題,他突破國界的侷限性,以世界化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對照康有為在實際的政改後,筆者發現他的民主理念與《大同書》所採的宗旨、步驟有其一致性。因此,筆者以為《大同書》並非是康有為空想之作;相反地,是康有為最深層的改革藍圖。《大同書》的意義在於,他表現出康有為對於後世發展的真知灼見,也表現出康有為融合中西思想的獨特性。
從《大同書》中可以發現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侷限性以及問題所在,康有為不單只是指出問題,他更以實際且具實現性的方法,指出該如何解決。《大同書》是一本極為理想化的書籍,卻也是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籍。多位學者均指出《大同書》影響毛澤東很深,也影響了日後毛澤東對於人民公社的理念和設計。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籍,當然不能只將它視為是空想之書,要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大同書》是不可忽略的。《大同書》可引領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也可更進一步了解康有為對於民主的解釋,以及他的政治理念。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01
第一章 康有為眼中的中國社會…………………………….12
第一節 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13
第二節 康有為要如何解決中國社會問題……………………………20
第二章 康有為如何帶領中國走向烏托邦………………….29
第一節 體認只有「民主」才能富強…………………………………29
第二節 建立君主立憲制度成為追求民主的基礎……………………37
第三章 解析《大同書》…………………………………….53
第一節 《大同書》在康有為思想中所佔的地位……………………..53
第二節 中西文化衝擊下的《大同書》………………………………56
第三節 以「不忍」、「平等」為基礎的思想…………………………63
第四節 簡析《大同書》………………………………………………70
第四章 《大同書》的民主思想…………………………….85
第一節 《大同書》中的議會民主……………………………………85
第二節 現實與理想中的衝突………………………………………..95
第三節 《大同書》與極權主義民主的關係…………………………102
結論…………………………………………………………...107
參考書目……………………………………………………...113
zh_TW
dc.format.extent 43214 bytes-
dc.format.extent 52754 bytes-
dc.format.extent 100899 bytes-
dc.format.extent 220563 bytes-
dc.format.extent 308226 bytes-
dc.format.extent 413552 bytes-
dc.format.extent 438689 bytes-
dc.format.extent 341721 bytes-
dc.format.extent 186418 bytes-
dc.format.extent 1869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30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康有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同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主思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平等zh_TW
dc.title (題名) 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手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上海:廣智,19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不忍雜誌彙編》,台北:中國圖書出版社,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中庸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偽經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中國官制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書•多方》,《十三經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戊戌變法前後》,上海,人民出版:新華發行,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高阮輯註,《康有為物質理財救國論》,台北:天下圖書公司,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贄,《焚書》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尚書》,《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王•梁惠王》(下),《四書章句集法》,北京:中華書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遺稿--《戊戌變法前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國因,《出使美日密日記》,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鍾書,《萬國公報文選》,香港:三聯書店,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故宮博物院藏:《杰士上書匯錄》卷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手參考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台灣上物印書管,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傳記資料》(一~十),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鈞,《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北京:中華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福慶、林明德合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鶚撰,田素蘭校訂,謬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公權,《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廷嘉,《戊戌思潮縱橫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初祥伸,《康有為傳》,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月之,《向專制主義告別》,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巴爾頓•摩爾著,結構群編譯,《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淑珍譯,Moses I. Finley著,《古典民主原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時岳、方志欽主編,《戊戌維新運動研究論文集》,廣東:廣東康梁研究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白瑞吉,《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年代1911-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慧道,《康有為大同書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研人著,張巨才校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霍布斯著,黎思復、黎廷弼譯,《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美﹞蕭公權著,汪榮祖譯,《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志鈞,《康有為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臧世俊,《康有為大同思想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洛克著,瞿菊農譯,《政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榮祖,《康有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強,《康有為傳》,北京:團結出版社:新華發行,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善中,《流血的維新—戊戌變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紅,《呼蘭河傳》,台北:九儀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洪林,《康有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明、程歗,《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士偉編,〈實理公法全書(選)〉,《康有為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康有為與梁啟超》,台北:編者,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rank Manuel著,蔡淑雯譯,《馬克思安魂曲:思想巨人的光和影》,台北:究竟,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德華,《嶺南維新思想述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繼平,《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北京:新華書店,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以】J.F塔爾蒙著,孫傳釗譯,《極權主義民主的起源》,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賢,《康有為之大同思想》,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柳秀香,《康有為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8.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正珍:《近代中國社會思想中的人性論:以康有為及福澤諭吉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聖俊,《康有為的政治思想》,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台雄,《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思想》,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愛峰,〈論康有為大同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北方論叢》1993.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勇勤,〈康有為與清議的動機〉,《北方論叢》,1994.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廣東社會科學院》,1994.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史研究》,1994.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倫,〈簡論康有為的「大同世界」〉,《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祥才,〈一個熱誠愛國者的悲劇──評戊戍政變後的康有為〉,《煙台大學學報》,1994.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寶成關,〈論「西學」在康有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維新派理論本源探析〉,《長白學刊》,1994.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有能,〈重評康梁維新派──戊戌後 康有為梁啟超与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學術研究》,1994.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祖貽,〈從《不忍》雜誌看康有為民初的政治主張〉,《近代史研究》,1994.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華,〈甲午戰爭與康有為近代化觀的演變〉,《山東社會科學》,1994.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義銀,〈試論康有為的君主立憲思想及實施策略〉,《江西社會科學》1994.0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修琴,〈從康有為、孫中山的民權思想看進化論在中國的發展〉,《史學月刊》1994.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義雄,〈重論康有為与「孔子改制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乃華,〈甲午戰爭與康有為人格觀的演變〉,《江西社會科學》,1995.08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金彝,〈康有為的功利主義倫理文化觀〉,《社會科學》,1995.07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維革,張昭君,〈納儒入教──康有為對傳統儒學的改造與重構〉,《長白學刊》,1995.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學軍,〈論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求是學刊》,1995.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方奎,〈君主立憲制与現代化──為康有為「保皇」一辯〉,《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5.0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慧貞,〈康有為《大同書》初探〉,《上海海運學會學報》,1996.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軍,〈康有為思考未來的思維軌跡──「公─平─一」〉,《人文雜誌》,1996.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秀湄,〈康有為的國外游歷与《大同書》〉,《史學月刊》,1996.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樂蘇,〈康有為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觀念片議〉,《東方論壇》,1996.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德華,〈論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西方富強觀〉,《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洪林,〈康有為与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史哲》,1996.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軍,〈論康有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學月刊》,1996.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明,〈康有為與中國法文化的近代化 〉,《現代法學》,1996.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鈞林,〈康有為的大同理想與孔學〉,《文史哲》,1997.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燦,〈嚴复、康有為與近代兩大進化史觀的離合——近代中國進化史觀述論〉,《史學理論研究》,1997.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敬東,〈論康有為的哲學思想及悲劇性格〉,《哲學研究》,1997.1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奇學,〈康有為的「托古改制」論與「西學中源」說的關系及命運〉,《學術界》,1998.0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鵬鳴,〈康有為的社會改革思想研究〉,《孔孟月刊》36卷8期,1998.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榮祖,〈打開洪水的閘門—康有為戊戌變法的學術基礎及其影響〉,《二十一世紀》45期,1998.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汪榮祖,〈康有為保皇的意義〉,《暨大學報》,2卷1期,1998.0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可畏,〈康有為忠君思想探析〉,《社會科學輯刊》,1999.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學新,〈論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的議會思想〉,《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9.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文驪,〈康有為大同說對毛澤東的影響〉,《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榮臣,〈關於維新時期康有為民主思想結构的淺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鵬鳴,〈試論康有為的大同理想 〉,《安徽史學》,2000.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莉,〈康有為《大同書》思想實質論析〉,《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守軍,〈康有為的大同思想〉,《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1.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艷玲,魏滄波,〈康有為游歷時期君憲思想初探〉,《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0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峰,汪全模,〈康有為與袁世凱的帝制復辟新論〉,《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外文參考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gley, Glenn; and Patrick J. Max. The Quest for Utopia. An Anthology of Imaginary Societies. New York: Henry Schuman, Inc,19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ai, Shen-yu, Mao Tse-tung and Confucianism.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5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e Schweinitz, Jarl, Jr.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cy: Economic Necessity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1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nett, Arthur, John Fry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endies: K’ang Yu-wei: a biography and a symposium. Tucson: Published for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