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臺灣光復」論述的建構——以《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1949-1987)為中心的分析
作者 朱彥碩
貢獻者 陳君愷
朱彥碩
關鍵詞 「臺灣光復節」
中央日報
歷史記憶
國民黨臺灣史論述
「臺灣光復」論述
「臺灣光復節特刊」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12:36 (UTC+8)
摘要 本文主要透過國民黨經營的《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解構戰後所形成的「臺灣光復」論述。之所以選擇《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主要是因為《中央日報》代表國民黨的意見與觀念,同時,「臺灣光復節」特刊的內容,相當程度集中了國民黨的「臺灣光復」論述。雖然,「臺灣光復節」特刊正式出現是在1952年,但在1949年「臺灣光復節」當日的內容中,本質上已開始呈顯「臺灣光復」論述的內容,因此在研究時間的範圍上,向前稍微延伸。
所謂的「臺灣光復」論述本質上屬於國民黨「官定意識形態」,同時亦代表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其內容主要以「歷史論述」與「治臺政績論述」為主,經過本文的分析合佔篇幅的80%。
「歷史論述」包含「中國與臺灣的歷史關係」論述,以及「國民革命與臺灣」論述,兩者皆強調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的歷史關係,其目的在於建構臺灣人對於中國乃至於國民黨的認同意識。「治臺政績論述」包含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的論述,包含「地方自治」、「土地改革」,以及「經濟發展」等,其目的在於強化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正當性。
若就「臺灣光復」論述的特性而言,在「歷史論述」方面,刻意選取各種能夠建構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歷史關係的歷史事件、人物等素材。而在「治臺政績論述」方面,刻意忽視、貶抑日治時期的各項建設成就,轉而強調國民黨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不論何種論述,都隱含著一種「恩義」關係,諸如由於「經過中國軍民八年浴血犧牲,以及蔣總統在開羅會議的堅持,才使得臺灣能夠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以及「戰後臺灣的地方自治、土地改革,經濟成就等,都是國民黨政府施政的成績,皆是日據時期所沒有的成就。」等等論述。而這些論述的目的,皆在於促使臺灣人相信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有其正當性。
而這些強調國民黨對於臺灣人的「恩惠」,在透過《中央日報》這類黨營媒體,以及戰後在黨國戒嚴體制底下所形成的「言論一言堂」環境底下,不斷持續放送。甚至透過歷史教科書、各式各樣的圖書出版品等,散播這類的「臺灣光復」論述。
即便在1987年解嚴以後,「臺灣光復」論述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仍然佔有強勢的地位。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在解嚴以後的李登輝執政時期,隨著「臺灣意識」的發展,已不可迴避「二二八事件」的重返公共論述場域的問題,而「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反映了國民黨政府史觀的轉變。不過,即便「二二八事件」議題能夠重新公開討論,以及「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亦不能代表「臺灣意識」已經完全取代「中國意識」在各個層面的地位。例如2000年以後,馬英九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雖然有些所謂的「本土」化,諸如不避諱談論「二二八事件」與「兩蔣功過」,但仍導向有利於國民黨的政治解釋,論述的本質上仍然不脫解嚴前的「臺灣光復」論述內容。
總之,經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戰後黨國戒嚴體制底下,經過國民黨刻意建構的「臺灣光復」論述,不僅長時期支配大多數臺灣人對於臺灣歷史的認知,至今仍然在「歷史解釋權」、「歷史記憶」的爭奪戰中,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史料
1. 《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臺灣光復節」社論、「臺灣光復節」總統文告
2. 臺灣省政府公報網際網路查詢系統http://www.tpg.gov.tw/stgogweb。
3. 邵銘煌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下)》,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1 年。
4. 陳鵬仁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黨務工作報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
5. 喬寶泰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6. 薛化元、李福鐘、楊秀菁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新店:國史館,2002年。
7. 薛化元、李福鐘、楊秀菁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1961-1987)》,新店:國史館,2002年。
8.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一)言論自由(三)》,新店:國史館,2004年。
9.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新店:國史館,2000年。
專書
1. 中央日報,《中央日報與我》,臺北:中央日報社,1978年。
2. 中央日報,《六十年來的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1988年。
3.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二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57年。
4.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二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63年。
5.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三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58年。
6.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三冊,臺灣書店經銷,1965年。
7.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三冊,臺灣書店經銷,1968年。
8.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四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63年。
9.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四冊,臺灣書店經銷,1964年。
10. 方豪,《臺灣民族運動小史》,臺北:正中書局,1951年。
11. 毛一波,《臺灣文化源流》,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9年。
12.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2年。
13. 王永志編,《2004臺灣名人錄》,臺北:中央通訊社,2003年。
14. 王永志編,《2005臺灣名人錄》,臺北:中央通訊社,2004年。
15. 王永志編,《2006臺灣名人錄》,臺北:中央通訊社,2005年。
16.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2003年。
17.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2001年。
18. 王新命,《新聞圈裡四十年(下)》,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
19.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板橋:稻鄉,1988年。
20. 包澹寧(Daniel K. Berman)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21. 正中書局,《正中書局六十年》,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22. 朱傳譽,《中國國民黨與臺灣》,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4年。
23.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2000年。
24. 江炳成,《古往今來話臺灣》,臺北:幼獅文化,1978年。
25. 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出版事業概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89年。
26. 何應欽,《八年抗戰與臺灣光復》,臺北: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1969年。
27. 吳昆倫、林猷穆,《臺灣姓氏源流》,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9年。
28. 呂芳上、黃克武訪問,王景玲紀錄,《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覽盡滄桑八十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29. 宋龍江,《臺灣春秋》,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9年。
30. 李雲漢,《國民革命與臺灣光復的歷史淵源》,臺北:幼獅文化,1971年。
31.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32.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1998年。
33.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34. 李筱峰,《與馬英九論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06年。
35. 辛廣偉,《臺灣出版史》,中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6. 周安儀,《新聞從業人員群象》,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37. 周何編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二卷,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年。
38. 邱勝安,《臺灣史話》,臺北:黎明,1992年。
39.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40. 洪寶蓮等編,《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志》,南投: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99年。
41.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
42. 恩格爾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
43. 秦孝儀,《史畫史話》,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
44. 秦孝儀,《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
45. 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編,《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一),新店:國史館,1988年。
46. 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編,《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二),新店:國史館,1991年。
47.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
48.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
49.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2年。
50.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
51.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52.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53.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年。
54.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55.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56.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灣書店經銷,1969年。
57.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年。
5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
59.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60.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61.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灣書店經銷,1970年。
62.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年。
63.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年。
64.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族在臺灣》,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2年。
65.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年。
66. 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上)、(下)》,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0年。
67.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68. 張勝彥編纂,《臺灣省政府財政廳志》,南投:臺灣省政府財政廳,1999年。
69. 張瑞成,《光復臺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
70. 張瑞成,《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
71. 張劍寒,《戒嚴法研究》,臺北:漢苑,1976年。
72. 曹志漣彙編,《一片祥和日月長:報人曹聖芬》,臺北:開元書印社,2002年。
73.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
74. 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丘慧君紀錄,《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75.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76. 連震東,《蔣總統與臺灣省的光復重建》,臺北: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獻叢編編纂委員會,1967年。
77.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
78. 陳三井,《臺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79. 陳三井等,《國民革命與臺灣》,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0年。
80. 陳君愷,《臺灣「民主文化」發展史研究》,臺北:記憶工程,2004年。
81. 陳佳宏,《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2006年。
82. 陳奇祿等,《中國的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83.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
84. 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8年。
85. 陳翠蓮,《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民意機關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年。
86. 彭明敏、黃昭堂著,蔡秋雄譯,《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2003年。
87. 彭懷恩,《國民黨與臺灣現代化》,臺北:時報,1980年。
88. 彭懷恩,《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
89. 曾迺碩,《國父與臺灣的革命運動》,臺北:幼獅文化,1978年。
90. 曾迺碩,《復興基地臺灣歷史及沿革》,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
91. 程大學,《臺灣開發史》,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8年。
92. 馮作民,《臺灣歷史百講》,臺北:青文,1966年。
93. 黃大受,《臺灣史要略》,臺北:漢唐,1977年。
94.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95. 黃大受,《臺灣的根》,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96. 黃玉齋,《臺灣史百講》,臺北:臺灣教育書局,1950年。
97.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1994年。
98.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07年。
99. 楊 曜,《民族志士與臺灣》,彰化:臺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1971年。
100.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板橋:稻鄉,2005年。
101. 葉建麗,《新聞歲月四十年》,臺北:臺灣新生報,1994年。
102. 熊鈍生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103.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中原文化與臺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1年。
104. 臺灣史蹟研究會,《臺灣叢談》,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
10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話》,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年。
106.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經濟建設篇》,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年。
107.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1995年。
108. 潘敬尉,《血濃與水》,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
109. 蔣子俊,《國民革命與臺灣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110. 蔣君章,《民族精神在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111. 蔣君章,《臺灣與大陸》,臺北:中興圖書,1952年。
112. 蔣君章,《臺灣歷史概要》,臺北:中外圖書1974年。
113. 鄭牧心,《臺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年。
114. 鄭貞銘,《百年報人》(1-4冊),臺北:遠流,2001年。
115. 鄭淑蓮,《國民革命與臺灣(1895年至1914年)》,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116. 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北:前衛,1989年。
117. 賴 淮,《臺灣與大陸》,臺北:遠東圖書,1964年。
118. 賴澤涵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119.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2006年。
120. 戴寶村編,《臺灣全志》卷十職官志文職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
121.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122.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
123. 魏永竹編,《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124. 魏紹徵,《國民革命與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8年。
125. 魏紹徵、李靈伽,《國民革命與臺灣史畫》,臺北:民間知識社,1961年。
126. 蘇同炳,《臺灣史話》,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7年。
127.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中央日報專輯》,臺北:國民黨文化工作會,1972年。
128. 顧力仁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
129.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板橋:稻鄉出版社,1998年。
期刊論文
1.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2001年12月)。
2. 王良卿,〈派系與黨國:國民黨政權遷臺初期的CC系及其政治適應,1949-1950〉,《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年7月)。
3.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
4.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收錄於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店:國史館,2000年。
5. 李筱峰,〈蔣渭水如果不早逝〉,收錄在李筱峰,《與馬英九論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06年。
6. 李廣均,〈社群、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1995年臺北市「終戰事件」的初步思考〉,《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4期(1997年5月)。
7. 周俊宇,〈戒嚴、解嚴與集體記憶——以戰後臺灣的國定節日為中心〉,《臺灣文獻》,第58卷第4期(2007年12月)
8. 周俊宇,〈臺灣光復與黨國認同——戰後臺灣光復節之歷史變遷(1945-1995)〉,「2008全國研究生歷史學論文發表會」,臺北:臺灣歷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5月2日。
9. 林桶法,〈溪口時期的蔣介石(1949.1.21-4.24)〉,《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年7月)。
10. 夏春祥,〈新聞論述與臺灣社會:二二八事件的議題生命史〉,《新聞學研究》,第75期(2003年4月)。
11.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第68期(2001年7月)。
12. 馬英九,〈市長序 歷史的公道不會還給遺忘歷史的人〉,收錄於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光復60週年紀念專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12月。
13. 馬凱,〈揭開臺灣土地改革神話的面紗〉,《歷史月刊》,第210期(2005年7月)
14. 高郁雅,〈戰後國民黨新聞機構的企業化嘗試(1945-1949)〉,《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年7月)。
15.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
16. 陳君愷,〈「終戰」抑或「光復」?——終戰六十週年的臺灣光復論〉,Hi-On鯨魚網站,2005年10月25日,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59132,擷取時間:2008年6月8日。
17. 陳君愷,〈我本將心託明月——日治時期臺灣的「孫文主義者」〉,收錄在曾一士總編輯,《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父紀念館,2005年9月。
18. 陳君愷,〈緬懷從「臺灣」與「民眾」出發的臺灣民眾黨〉,《當代》,第238期(2007年9月15日)。
19. 陳君愷,〈戰後臺灣「校園文化」的轉型〉,收錄在國史館,《臺灣19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年12月。
20. 陳明忠,〈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夏潮聯合會http://www.xiachao.org.tw/i_f_page.asp?repno=681,擷取時間:2008年6月15日。
21. 陳俐甫〈「臺灣光復」與「臺灣光復節」之意涵探討〉,收錄於陳俐甫,《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板橋:稻鄉,1990年4月。
22. 陳鴻瑜,〈臺灣之法律地位的演變(1943-1955)〉,「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史館,2005年11月24、25日。
23. 彭明輝,〈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收錄於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2002年。
24. 黃樹仁,〈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2002年9月)。
25. 劉維開,〈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外交史料介紹〉,資料來源:近代中國外交http://archwebs.mh.sinica.edu.tw/foreign/main/MH1140.html,擷取時間:2008年5月30日。
26. 歐素瑛,〈郭廷以的臺灣史理論與實踐—以《臺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臺北文獻》,直字第134期(2000年12月)。
27. 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臺灣論述為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8. 鄭梓,〈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受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收錄於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9年。
29.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收錄於李鴻禧等,《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5月。
30. 薛化元,〈1950、60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年5月)。
31. 薛化元,〈戰後臺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收錄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
32. 薛化元〈發言綱要〉,《臺灣史料研究》,29號(2007年7月)。
33. 嚴秀峰〈二二八受難事實陳述書〉,收錄於嚴秀峰編,《李友邦先生紀念文集》,臺北:世界綜合出版社,2003年1月。
報紙、雜誌
1. 〈中央日報停刊〉,《自由時報》,2006年6月1日,A5版。
2. 〈本報讀者意見調查分析〉,《中央日報》,1973年3月8日,第10版。
3. 〈臺省人民經濟負擔不比日治時代高〉,《中央日報》,1951年2月4日,第5版。
4. 〈黨援至月底中央日報等待買家〉,《聯合報》,2006年5月13日,A8版。
5. 〈國民黨紀念展傳揚保衛臺灣精神〉,《中央日報》,2005年10月25日,第4版。
6. 王禹中,〈靠一瓶酒「馬」上變本土政權?〉,《自由時報》,2005年8月22日。
7. 朱立群,〈二二八是官逼民反? 學者批馬偏頗〉,《中國時報》,2007年2月27日,A6版。
8. 〈總統府慶終戰時間點不恰當〉,《自立早報》,1995年10月26日,第3版。
9. 李明賢,〈搞好經濟 馬提愛台12建設〉,《Upaper捷運報》,2007年11月30日,第6版。
10. 李筱峰,〈從一張照片談「終戰」〉,《自由時報》,2005年8月15日,自由廣場。收錄在李筱峰,《李筱峰專欄續集2004-2006》,臺北:新自然主義,2006年。
11. 李筱峰,〈還孫文面貌,替臺灣解套〉,《自由時報》,2002年5月26日,自由廣場。收錄在李筱峰,《李筱峰專欄》,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
12. 李慶安,〈紀念臺灣光復豈能扭曲主題〉,《聯合報》,1995年10月24日,第11版。
13. 林火旺,〈《解嚴20年省思》蔣經國沒半點功勞?〉,《中國時報》,2007年7月16日,第14版。
14. 社論〈我們的地方政制——今日的問題(九)〉,《自由中國》,第17卷第10期(1957年11月16日)。
15. 社論〈我們的新聞自由:今日的問題(十一)〉,《自由中國》,第17卷第12期(1957.12.16)。
16. 社論〈扼殺民營報紙的又一辦法〉,《自由中國》,第19卷6期(1958.9.16)。
17. 社論〈國庫不是國民黨的私囊!〉,《自由中國》,第22卷11期(1960.6.1)。
18. 邱瑞杰,〈馬英九設基隆總部 萬人相挺〉,《聯合報》,2007年11月14日,C4版。
19. 姚盈如,〈馬:只有政府貪汙無能 正當性才會被質疑〉,《中國時報》,2007年7月10日,A4版。
20. 洪茂雄,〈黨報沒人抱抱〉,《自由時報》,2006年6月2日,A15。
21. 范凌嘉,〈馬:蔣介石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 功大於過〉,《聯合報》,2007年4月1日,A10版。
22. 馬英九,〈紀念臺灣光復一甲子—重溫先賢典範再造臺灣精神〉,《中國時報》,2005年10月25日,A12版。
23. 高凌雲,〈明晚泛藍總動員平亂大會師 力邀孫運璿盼孫與馬英九掀起晚會高潮〉,《聯合晚報》,2005年10月21日,第14版。
24. 陳志平,〈紀念日論功過馬談蔣公:功大於過!〉,《聯合晚報》,2007年10月31日,第5版。
25. 陳盈珊,〈馬:蔣中正台灣民主推手〉,《中國時報》,2003年4月6日,第18版。
26. 黃詢衡,〈受難家屬表心意 珍藏國父酒 轉贈北市府〉,《中時晚報》,2005年2月28日,第5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2153010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01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君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朱彥碩zh_TW
dc.creator (作者) 朱彥碩zh_TW
dc.date (日期) 200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7-Sep-2009 17:12:36 (UTC+8)-
dc.date.available 17-Sep-2009 17:12: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7-Sep-2009 17:12:3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301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61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3010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主要透過國民黨經營的《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解構戰後所形成的「臺灣光復」論述。之所以選擇《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主要是因為《中央日報》代表國民黨的意見與觀念,同時,「臺灣光復節」特刊的內容,相當程度集中了國民黨的「臺灣光復」論述。雖然,「臺灣光復節」特刊正式出現是在1952年,但在1949年「臺灣光復節」當日的內容中,本質上已開始呈顯「臺灣光復」論述的內容,因此在研究時間的範圍上,向前稍微延伸。
所謂的「臺灣光復」論述本質上屬於國民黨「官定意識形態」,同時亦代表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其內容主要以「歷史論述」與「治臺政績論述」為主,經過本文的分析合佔篇幅的80%。
「歷史論述」包含「中國與臺灣的歷史關係」論述,以及「國民革命與臺灣」論述,兩者皆強調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的歷史關係,其目的在於建構臺灣人對於中國乃至於國民黨的認同意識。「治臺政績論述」包含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的論述,包含「地方自治」、「土地改革」,以及「經濟發展」等,其目的在於強化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正當性。
若就「臺灣光復」論述的特性而言,在「歷史論述」方面,刻意選取各種能夠建構中國與臺灣、國民黨與臺灣歷史關係的歷史事件、人物等素材。而在「治臺政績論述」方面,刻意忽視、貶抑日治時期的各項建設成就,轉而強調國民黨在臺灣的各種建設成就。不論何種論述,都隱含著一種「恩義」關係,諸如由於「經過中國軍民八年浴血犧牲,以及蔣總統在開羅會議的堅持,才使得臺灣能夠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懷抱。」,以及「戰後臺灣的地方自治、土地改革,經濟成就等,都是國民黨政府施政的成績,皆是日據時期所沒有的成就。」等等論述。而這些論述的目的,皆在於促使臺灣人相信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有其正當性。
而這些強調國民黨對於臺灣人的「恩惠」,在透過《中央日報》這類黨營媒體,以及戰後在黨國戒嚴體制底下所形成的「言論一言堂」環境底下,不斷持續放送。甚至透過歷史教科書、各式各樣的圖書出版品等,散播這類的「臺灣光復」論述。
即便在1987年解嚴以後,「臺灣光復」論述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仍然佔有強勢的地位。國民黨的臺灣史論述在解嚴以後的李登輝執政時期,隨著「臺灣意識」的發展,已不可迴避「二二八事件」的重返公共論述場域的問題,而「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反映了國民黨政府史觀的轉變。不過,即便「二二八事件」議題能夠重新公開討論,以及「認識臺灣」教科書的出現,亦不能代表「臺灣意識」已經完全取代「中國意識」在各個層面的地位。例如2000年以後,馬英九所代表的國民黨臺灣史論述,雖然有些所謂的「本土」化,諸如不避諱談論「二二八事件」與「兩蔣功過」,但仍導向有利於國民黨的政治解釋,論述的本質上仍然不脫解嚴前的「臺灣光復」論述內容。
總之,經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戰後黨國戒嚴體制底下,經過國民黨刻意建構的「臺灣光復」論述,不僅長時期支配大多數臺灣人對於臺灣歷史的認知,至今仍然在「歷史解釋權」、「歷史記憶」的爭奪戰中,佔有一席之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回顧與史料評析 3
三、研究方法及架構 5
第二章 黨國—戒嚴體制下的《中央日報》7
第一節 黨國體制的建立 7
一、國民黨的改造與「以黨領政」的確立 7
二、政治意識形態滲透的展開 12
第二節 戒嚴體制下的新聞管制政策 15
一、戒嚴體制的建立 15
二、新聞管制政策 17
第三節 《中央日報》在臺灣的發展 23
一、《中央日報》的遷臺與五○年代的發展 23
二、六○年代至解嚴前的發展 25
三、《中央日報》領導階層分析 28
第三章《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的形態分析 37
第一節 《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內容類別分析 37
一、《中央日報》主要特刊的比較 37
二、《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文章類別與篇幅分析 39
第二節撰稿人背景分析 46
一、撰稿人身份與文章篇幅分析 46
二、撰稿群的演變 49
第四章《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論述的常與變 73
第一節官定意識形態的展現 73
一、歷史論述 75
二、治臺政績論述 98
第二節現實政治與政治宣傳 116
一、「臺灣光復節」特刊中的海外臺灣獨立運動 116
二、外交困境下的「臺灣光復節」特刊 119
第五章「臺灣光復」論述的歷史意義 125
第一節「臺灣光復」論述的再生產 128
一、《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社論與總統文告 128
二、圖書出版品中的「臺灣光復」論述 133
三、歷史教科書中的「臺灣光復」論述 140
第二節解嚴後國民黨臺灣史論述的轉變 147
一、李登輝執政時期(1988-2000) 147
二、馬英九的臺灣史論述 151
第三節國民黨臺灣史論述的檢視 165
一、歷史論述 165
二、治臺政績論述 170
三、二二八事件論述 173
第六章 結論 177
參考文獻 181
zh_TW
dc.format.extent 95718 bytes-
dc.format.extent 115383 bytes-
dc.format.extent 147206 bytes-
dc.format.extent 229599 bytes-
dc.format.extent 454833 bytes-
dc.format.extent 416496 bytes-
dc.format.extent 576402 bytes-
dc.format.extent 639416 bytes-
dc.format.extent 211264 bytes-
dc.format.extent 25900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01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光復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央日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民黨臺灣史論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光復」論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光復節特刊」zh_TW
dc.title (題名) 「臺灣光復」論述的建構——以《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1949-1987)為中心的分析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央日報》「臺灣光復節」特刊、「臺灣光復節」社論、「臺灣光復節」總統文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臺灣省政府公報網際網路查詢系統http://www.tpg.gov.tw/stgogweb。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邵銘煌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下)》,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1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陳鵬仁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黨務工作報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喬寶泰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改造委員會資料彙編(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薛化元、李福鐘、楊秀菁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新店:國史館,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薛化元、李福鐘、楊秀菁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八):新聞自由(1961-1987)》,新店:國史館,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薛化元等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十一)言論自由(三)》,新店:國史館,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新店:國史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央日報,《中央日報與我》,臺北:中央日報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央日報,《六十年來的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二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5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二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三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三冊,臺灣書店經銷,196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三冊,臺灣書店經銷,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四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歷史》第四冊,臺灣書店經銷,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方豪,《臺灣民族運動小史》,臺北:正中書局,195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毛一波,《臺灣文化源流》,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王天濱,《臺灣新聞傳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王永志編,《2004臺灣名人錄》,臺北:中央通訊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王永志編,《2005臺灣名人錄》,臺北:中央通訊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王永志編,《2006臺灣名人錄》,臺北:中央通訊社,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王新命,《新聞圈裡四十年(下)》,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板橋:稻鄉,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包澹寧(Daniel K. Berman)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正中書局,《正中書局六十年》,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朱傳譽,《中國國民黨與臺灣》,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江炳成,《古往今來話臺灣》,臺北:幼獅文化,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行政院新聞局,《中華民國出版事業概況》,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何應欽,《八年抗戰與臺灣光復》,臺北:中山文化學術基金會,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吳昆倫、林猷穆,《臺灣姓氏源流》,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呂芳上、黃克武訪問,王景玲紀錄,《楚崧秋先生訪問紀錄——覽盡滄桑八十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宋龍江,《臺灣春秋》,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李雲漢,《國民革命與臺灣光復的歷史淵源》,臺北:幼獅文化,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李筱峰,《與馬英九論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辛廣偉,《臺灣出版史》,中國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周安儀,《新聞從業人員群象》,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周何編纂,《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二卷,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邱勝安,《臺灣史話》,臺北:黎明,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洪寶蓮等編,《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志》,南投: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恩格爾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臺北:桂冠圖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秦孝儀,《史畫史話》,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秦孝儀,《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臺北: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編,《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一),新店:國史館,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國史館徵校處時政科編,《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二),新店:國史館,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二冊,臺灣書店經銷,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三冊,臺灣書店經銷,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三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族在臺灣》,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國(上)、(下)》,臺北:吳三連史料基金會,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張勝彥編纂,《臺灣省政府財政廳志》,南投:臺灣省政府財政廳,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張瑞成,《光復臺灣之籌畫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張瑞成,《抗戰時期收復臺灣之重要言論》,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張劍寒,《戒嚴法研究》,臺北:漢苑,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曹志漣彙編,《一片祥和日月長:報人曹聖芬》,臺北:開元書印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許雪姬、劉素芬、莊樹華訪問,丘慧君紀錄,《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連震東,《蔣總統與臺灣省的光復重建》,臺北:蔣總統對中國及世界之貢獻叢編編纂委員會,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5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陳三井,《臺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陳三井等,《國民革命與臺灣》,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陳君愷,《臺灣「民主文化」發展史研究》,臺北:記憶工程,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陳佳宏,《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陳奇祿等,《中國的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陳翠蓮,《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民意機關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彭明敏、黃昭堂著,蔡秋雄譯,《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臺北:玉山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彭懷恩,《國民黨與臺灣現代化》,臺北:時報,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彭懷恩,《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曾迺碩,《國父與臺灣的革命運動》,臺北:幼獅文化,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曾迺碩,《復興基地臺灣歷史及沿革》,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程大學,《臺灣開發史》,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馮作民,《臺灣歷史百講》,臺北:青文,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黃大受,《臺灣史要略》,臺北:漢唐,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黃大受,《臺灣的根》,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黃玉齋,《臺灣史百講》,臺北:臺灣教育書局,195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7.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8.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0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9. 楊 曜,《民族志士與臺灣》,彰化:臺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0. 楊秀菁,《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板橋:稻鄉,200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1. 葉建麗,《新聞歲月四十年》,臺北:臺灣新生報,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2. 熊鈍生主編,《中華民國當代名人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3.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中原文化與臺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4. 臺灣史蹟研究會,《臺灣叢談》,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話》,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6.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經濟建設篇》,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7.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8. 潘敬尉,《血濃與水》,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9. 蔣子俊,《國民革命與臺灣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0. 蔣君章,《民族精神在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1. 蔣君章,《臺灣與大陸》,臺北:中興圖書,195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2. 蔣君章,《臺灣歷史概要》,臺北:中外圖書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3. 鄭牧心,《臺灣議會政治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4. 鄭貞銘,《百年報人》(1-4冊),臺北:遠流,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5. 鄭淑蓮,《國民革命與臺灣(1895年至1914年)》,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6. 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北:前衛,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7. 賴 淮,《臺灣與大陸》,臺北:遠東圖書,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8. 賴澤涵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9.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0. 戴寶村編,《臺灣全志》卷十職官志文職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1.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2.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戰後臺灣人權史》,臺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3. 魏永竹編,《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4. 魏紹徵,《國民革命與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5. 魏紹徵、李靈伽,《國民革命與臺灣史畫》,臺北:民間知識社,196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6. 蘇同炳,《臺灣史話》,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7.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黨營文化事業專輯:中央日報專輯》,臺北:國民黨文化工作會,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8. 顧力仁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9.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板橋:稻鄉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王甫昌,〈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良卿,〈派系與黨國:國民黨政權遷臺初期的CC系及其政治適應,1949-1950〉,《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呂芳上,〈痛定思痛:戰後中國國民黨改造的醞釀(1947-1950)〉,收錄於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編輯委員會編,《一九四九: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店:國史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李筱峰,〈蔣渭水如果不早逝〉,收錄在李筱峰,《與馬英九論臺灣史》,臺北:玉山社,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李廣均,〈社群、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1995年臺北市「終戰事件」的初步思考〉,《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4期(1997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周俊宇,〈戒嚴、解嚴與集體記憶——以戰後臺灣的國定節日為中心〉,《臺灣文獻》,第58卷第4期(200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周俊宇,〈臺灣光復與黨國認同——戰後臺灣光復節之歷史變遷(1945-1995)〉,「2008全國研究生歷史學論文發表會」,臺北:臺灣歷史學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08年5月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林桶法,〈溪口時期的蔣介石(1949.1.21-4.24)〉,《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夏春祥,〈新聞論述與臺灣社會:二二八事件的議題生命史〉,《新聞學研究》,第75期(200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第68期(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馬英九,〈市長序 歷史的公道不會還給遺忘歷史的人〉,收錄於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光復60週年紀念專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馬凱,〈揭開臺灣土地改革神話的面紗〉,《歷史月刊》,第210期(200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高郁雅,〈戰後國民黨新聞機構的企業化嘗試(1945-1949)〉,《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2005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陳君愷,〈「終戰」抑或「光復」?——終戰六十週年的臺灣光復論〉,Hi-On鯨魚網站,2005年10月25日,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59132,擷取時間:2008年6月8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陳君愷,〈我本將心託明月——日治時期臺灣的「孫文主義者」〉,收錄在曾一士總編輯,《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父紀念館,2005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陳君愷,〈緬懷從「臺灣」與「民眾」出發的臺灣民眾黨〉,《當代》,第238期(2007年9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陳君愷,〈戰後臺灣「校園文化」的轉型〉,收錄在國史館,《臺灣19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陳明忠,〈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夏潮聯合會http://www.xiachao.org.tw/i_f_page.asp?repno=681,擷取時間:2008年6月1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陳俐甫〈「臺灣光復」與「臺灣光復節」之意涵探討〉,收錄於陳俐甫,《禁忌‧原罪‧悲劇:新生代看二二八事件》,板橋:稻鄉,199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陳鴻瑜,〈臺灣之法律地位的演變(1943-1955)〉,「臺灣1950-1960年代的歷史省思學術研討會」,臺北:國史館,2005年11月24、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彭明輝,〈臺灣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收錄於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黃樹仁,〈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劉維開,〈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外交史料介紹〉,資料來源:近代中國外交http://archwebs.mh.sinica.edu.tw/foreign/main/MH1140.html,擷取時間:2008年5月30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歐素瑛,〈郭廷以的臺灣史理論與實踐—以《臺灣史事概說》一書為例〉,《臺北文獻》,直字第134期(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蔡佩如,〈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臺灣論述為核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鄭梓,〈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受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收錄於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收錄於李鴻禧等,《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薛化元,〈1950、60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薛化元,〈戰後臺灣教育制度中國家權力問題的歷史探討〉,收錄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薛化元〈發言綱要〉,《臺灣史料研究》,29號(200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嚴秀峰〈二二八受難事實陳述書〉,收錄於嚴秀峰編,《李友邦先生紀念文集》,臺北:世界綜合出版社,2003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報紙、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央日報停刊〉,《自由時報》,2006年6月1日,A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本報讀者意見調查分析〉,《中央日報》,1973年3月8日,第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臺省人民經濟負擔不比日治時代高〉,《中央日報》,1951年2月4日,第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黨援至月底中央日報等待買家〉,《聯合報》,2006年5月13日,A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國民黨紀念展傳揚保衛臺灣精神〉,《中央日報》,2005年10月25日,第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王禹中,〈靠一瓶酒「馬」上變本土政權?〉,《自由時報》,2005年8月22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朱立群,〈二二八是官逼民反? 學者批馬偏頗〉,《中國時報》,2007年2月27日,A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總統府慶終戰時間點不恰當〉,《自立早報》,1995年10月26日,第3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李明賢,〈搞好經濟 馬提愛台12建設〉,《Upaper捷運報》,2007年11月30日,第6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李筱峰,〈從一張照片談「終戰」〉,《自由時報》,2005年8月15日,自由廣場。收錄在李筱峰,《李筱峰專欄續集2004-2006》,臺北:新自然主義,200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李筱峰,〈還孫文面貌,替臺灣解套〉,《自由時報》,2002年5月26日,自由廣場。收錄在李筱峰,《李筱峰專欄》,臺北:新自然主義,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李慶安,〈紀念臺灣光復豈能扭曲主題〉,《聯合報》,1995年10月24日,第1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林火旺,〈《解嚴20年省思》蔣經國沒半點功勞?〉,《中國時報》,2007年7月16日,第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社論〈我們的地方政制——今日的問題(九)〉,《自由中國》,第17卷第10期(1957年11月16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社論〈我們的新聞自由:今日的問題(十一)〉,《自由中國》,第17卷第12期(1957.12.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社論〈扼殺民營報紙的又一辦法〉,《自由中國》,第19卷6期(1958.9.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社論〈國庫不是國民黨的私囊!〉,《自由中國》,第22卷11期(1960.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邱瑞杰,〈馬英九設基隆總部 萬人相挺〉,《聯合報》,2007年11月14日,C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姚盈如,〈馬:只有政府貪汙無能 正當性才會被質疑〉,《中國時報》,2007年7月10日,A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洪茂雄,〈黨報沒人抱抱〉,《自由時報》,2006年6月2日,A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范凌嘉,〈馬:蔣介石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 功大於過〉,《聯合報》,2007年4月1日,A10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馬英九,〈紀念臺灣光復一甲子—重溫先賢典範再造臺灣精神〉,《中國時報》,2005年10月25日,A12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高凌雲,〈明晚泛藍總動員平亂大會師 力邀孫運璿盼孫與馬英九掀起晚會高潮〉,《聯合晚報》,2005年10月21日,第1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陳志平,〈紀念日論功過馬談蔣公:功大於過!〉,《聯合晚報》,2007年10月31日,第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陳盈珊,〈馬:蔣中正台灣民主推手〉,《中國時報》,2003年4月6日,第18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黃詢衡,〈受難家屬表心意 珍藏國父酒 轉贈北市府〉,《中時晚報》,2005年2月28日,第5版。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