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湯顯祖辭賦研究
作者 李佳璇
貢獻者 簡宗梧
李佳璇
關鍵詞 湯顯祖
明代
辭賦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17:00 (UTC+8)
摘要 論文摘要
明代辭賦雖因辭賦諸體大抵已在前代完成,在體制上無重大突破,但文人寫作辭賦之風卻未曾衰歇,反因諸體齊備而一開創作盛況,在無須應付科舉試賦的情況下,辭賦創作與賦家自我意識、生活體驗更趨密合,賦家在將辭賦前代發展傳統瀝汰揀菁之際,賦作風格因時代氛圍、個性情感、文學思潮、審美意識的交相激盪更趨多變風貌。但現今辭賦研究,對明代賦家辭賦研究,相較於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是一塊有待積極開發之地,如欲將明代辭賦發展作一全盤的認知,個別賦家辭賦作品研究分析實為賦學研究一項必要工作。考察明代辭賦創作概況,清人陳元龍編輯《歷代賦彙》所收的明賦共七百四十五篇,作家三百六十七人,收錄賦作十篇以上者共有何景明、李東陽,謝肇浙、王世貞、湯顯祖、楊慎、錢文荐、田藝衡八人,可知湯顯祖於明代辭賦創作上實佔有一席之地,本文即欲就湯顯祖辭賦作品為研究對象,期能將其作品有一嶄新面向的了解。在論文的架構上,第一章論述湯顯祖所處時代的政治與文學背景,第二章則探討湯顯祖家世、學殖、仕途發展、交遊情況、文學理論、文集編成,第三章將湯顯祖辭賦以題材作分類,分析各篇賦作之寫作背景、內容及結構,第四章則分列謀篇、章法、句式、修辭、思想、情感各項目,針對湯顯祖辭賦外象與內質特色作分析。第五章則為結論部分,總結湯顯祖辭賦之綜合特色。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湯顯祖研究著作與資料彙編
上海師大圖書館編﹕《湯顯祖傳記資料》(上海﹕師大圖書館,1985)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朱學輝、季曉燕﹕《東方戲劇藝術巨匠湯顯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1993)
徐朔方﹕《湯顯祖評論集》(南京﹕南京大學,1993)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1983)
徐扶明﹕《湯顯祖與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
鄒沅江﹕《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
陳美雪編﹕《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
黃芝岡﹕《湯顯祖編年評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92)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 1991)
黃文錫﹕《湯顯祖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6)
龔重謨、羅傳奇、周悅文﹕《湯顯祖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遂昌縣文聯、遂昌縣湯顯祖研究會編﹕《紀念湯顯祖誕辰四百三十五年——遺愛集》(浙江﹕遂昌縣文聯,1985)
江西省文學藝朮研究所編﹕《湯顯祖紀念集》(南昌: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3)
江西省文學藝朮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4)
二、古代典籍
1.經史類
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6)
王鴻緒編﹕《明史稿》(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2)
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2)
萬斯同撰﹕《明史 四百十六卷目錄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傅維鱗撰:《明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鄧元錫撰﹕《皇明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文學類
王芑孫﹕《讀賦卮言》(香港:三聯書店,1982)
王修玉﹕《歷朝賦楷》(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李元度﹕《賦學正鵠》(清光緒17年經綸書局刊本 )
李調元﹕《賦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
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台北:廣文書局)
吳訥,《文章辨體》(明嘉靖三十四年湖州知府徐洛重刊本)
祝堯﹕《古賦辯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浦銑﹕《復小齋賦話》(香港:三聯書店,1982)
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
陸葇﹕《歷朝賦格》(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王構﹕《修辭鑑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 )
李贄﹕《焚書》(台北﹕河洛,1974)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
徐師曾﹕《文體明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日本嘉永5年刻本)
賀貽孫﹕《激書二卷》(台北﹕新文豐,1989)
黃宗羲﹕《明儒學案》 (台北﹕河洛,1974)
黃宗羲編:《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程敏政編:《明文衡》(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屠隆﹕《鴻苞四十八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88)雜家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5 )
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湯顯祖原著,徐朔方、
劉勰原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宋淳熙本,1983)
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5)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藏善本影印,1976)
王慎中﹕《王遵巖先生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縮影室,明隆慶辛未(五年)洪朝選蘇州刊)
王若虛﹕《滹南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李夢陽﹕《空同集》(蘭州︰古籍書店,1990 )
何景明﹕《大復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
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
徐渭﹕《徐文長三集》(台北﹕國家圖書館,1968)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據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1976)
程頤、程顥﹕《二程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47)
三、今人著作
1.辭賦研究
王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朱曉海﹕《習賦椎輪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李金鍚﹕《屈荀辭賦論稿》(瀋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李暉、于非﹕《歷代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李兆蘭﹕《漢賦研究》(台北:書□出版社,1980)
何建華﹕《古代抒情賦精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林達琪﹕《漢代文賦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姜書閣﹕《先秦辭賦原論》(山東:齊魯書社,1989)
姜書閣﹕《漢賦通義》(山東:齊魯書社,1989)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高光復﹕《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高光復﹕《賦史述略》(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許建章﹕《漢賦研究》(台北:崇德出版社,1977)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許結﹕《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抒情小賦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
唐嗣德、程國節主編﹕《古典詩詞曲賦概說》(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1)
袁濟喜﹕《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
曹淑娟﹕《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張書文﹕《楚辭到漢賦的演變》(台北:正中書局,1983)
張正體,張婷婷著﹕《賦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
張清鐘﹕《漢賦研究》(台北:台灣商務書印館,1975)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惠淇源﹕《歷代抒情小賦品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66)
傅隸樸﹕《賦選注》(台北:正中書局,1977)
黃瑞雲﹕《歷代抒情小賦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黃鳳顯﹕《屈辭體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廖志強﹕《南朝賦闡釋》(板橋:天工書局,1997)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
萬光治﹕《漢賦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89)
蔡義忠﹕《中國的辭賦家》(台北:漢威出版社,1985)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
鍾濤﹕《千家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8)
鄭競編﹕《全漢賦》(台北:之江出版社,1994)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1999)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1994)
龔顯宗﹕《明洪建二朝文學理論研究》(台北﹕華正,1986)
龔克昌﹕《漢賦研究》(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1996)
遲文浚、許志剛、宋緒連主編﹕《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2.文學史與文學批評
鄭乃臧、唐再興主編﹕《文學理論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王運熙等﹕《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1991)
毛文芳﹕《晚明閒賞文學》(台北﹕學生,2000)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2001)
左東嶙﹕《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2000)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文化,1986)
朱東潤等著﹕《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台北﹕台灣學生,1984)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江蘇古籍,1998)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吳調公、王愷﹕《自在、自娛、自新、自懺—晚明文人心態》(江蘇﹕蘇州大學,1998)
余我﹕《中國古典文學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李澤厚、劉綱紀﹕《兩漢美學史》(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
宋佩韋﹕《明文學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5)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1997)
周振甫﹕《古詩文例話輯一、詩詞例話卷四卷五(風格篇、文藝論)》(台北﹕五南圖書,1994)
周嘯天主編﹕《楚辭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1982)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87)
陳萬益﹕《性靈—明清小品》(台北﹕時報,1981)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7)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1997)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1982)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1990)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意與勢》(台北﹕文史哲出版,1991)
張海明﹕《回顧與反思:古代文論研究七十年》(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5)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台北﹕五南圖書,1984)
張炯、劉紹基、樊駿主編﹕《中華文學通史》(台北﹕華藝出版,1997)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
王永建:《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香港﹕三聯書店,1992)
陳竹﹕《明清言情劇作學史稿》(華中師範大學,1991)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台北﹕駱駝出版,1987)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台北:台灣書局,1998)
黃保真等﹕《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台北﹕洪葉文化,1994)
梁啟勳﹕《中國韻文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傅庚生﹕《中國文學批評通論》(台北﹕經氏出版社,1976)
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傅隸樸﹕《中國韻文概論》(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54 )
彭會資主編﹕《中國文論大辭典》(廣西: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
逯欽立著,吳云整理﹕《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曾永義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辭典》(台北:正中書局,1990)
陽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5)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上、下)》(台北﹕文津出版,1994)
臺靜農等﹕《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文學批評與戲劇之部)》(台北﹕中外文學,1976.5)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趙敏俐、楊樹增﹕《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上海﹕復旦大學,1995)
葉慶炳﹕《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1979)
蔡景康﹕《編選中國歷代文論選(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9)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
蔡鍾翔、黃保真、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
澤田總清著,王鶴儀譯﹕《中國韻文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989)
簡錦松﹕《論晚明文學思潮中之學古與求真》(台北﹕學生書局,1986)
薛鳳昌﹕《文體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 )
譚正璧﹕《國學概論講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
靡文開、裴普賢,《中國文學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70)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目錄索引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文史哲,1978)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江蘇﹕人民,1981)
4.論文集及國科會報告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
簡宗梧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1971-1990年中外賦學研究評述」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2月31。)
簡宗梧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近二十年(1971~1990)大陸地區賦學研究發展現況與評估」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年6月20。)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1987)
胡曉真主編《中國文哲專刊18世變與維新 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2001)
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96)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1998)
5、博碩士論文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
王頌梅 ﹕《明清性靈詩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 )
何佩明﹕《湯顯祖四夢之成就》(香港新亞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李翠瑛﹕《六朝賦論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李贊英﹕《論牡丹亭中的情與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漱h論文,1995)
林麗雲﹕《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周志文﹕《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7)
高八美﹕《袁中郎及其小品文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許東海﹕《庾信生平及其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姜姈妹 ﹕《湯顯祖邯鄲夢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1988)
孫小英﹕《沈璟與湯顯祖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
梁承德﹕《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陳真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高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凌靜濤﹕《湯顯祖考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曾守正﹕《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蕭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文化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
張美惠﹕《牡丹亭曲辭運用賦體技巧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
張靜砡﹕《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劉君浩﹕《湯顯祖戲曲理論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0)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韓中慧﹕《御定歷代諷諭類賦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譚澎蘭﹕《六朝小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四、期刊論文
(1.湯顯祖相關研究
王承丹﹕〈湯顯祖與公安派關係論略〉《齊魯學刊》2000年第4期,頁46-51。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頁549-592。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中主題意識之深化及其結構設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頁183-251。
王璦玲﹕〈明清傳奇之抒情性與人物刻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233-323。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選編﹕(關於湯顯祖的評價),《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北京大學出版,1989年,頁515-518。
宋瑋﹕(湯顯祖美學思想芻論)《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3期  頁65-69 。
宋綿有﹕(論湯顯祖情的美學觀)《南開學報(哲社版)》,1988年6期 。
杜愛英﹕〈湯顯祖詩文集韻文的標點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頁48-49。
吳鳳雛﹕(試論湯顯祖詩)《湯顯祖研究論文選》,1982年9月 。
吳毓華﹕(情的觀念在晚明的異變),《戲劇藝術》,1993:4,頁94-98 。
周明初﹕〈湯顯祖﹕在政治與藝術之間〉,《中州學刊》,1996年4期,頁95-100。
周育德﹕(湯顯祖文藝思想初探)《江西社會科學(哲社版)》,1982年,第1期,頁27-36 。
周育德﹕(湯顯祖宇宙觀、人性論及社會觀新探)《戲劇藝術》, 1987:1,頁82-96。
金登才﹕(湯顯祖劇作的評價)《戲劇藝術》,1994:2,頁56-62 。
徐朔方﹕(湯顯祖的思想發展和他的四夢)《戲曲研究》第九輯,頁187-201 。
徐朔方﹕(湯顯祖與晚明文藝思潮)《湯顯祖研究論文集》,頁5-24 。
徐朔方﹕(關於湯顯祖的世界觀)《湯顯祖紀念集》,頁145-164 。
徐朔方﹕(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戲曲研究》第18輯,頁211-219。
孫愛玲﹕(湯顯祖的尺牘看其學家個性精神)《寧夏社會科學》,1994年第
1插 頁83-86 。
俞為民﹕(簡評湯顯祖的詩文理論與詩文創作)《江西社會科學》,1986年, 頁89-93 。
袁震宇﹕〈試論賦對明清傳奇賓白的影響〉《文史哲》,1990年,第五期,頁
87-89。
袁震宇﹕〈簡論湯顯祖和李漁的辭賦〉《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期
陳仰民﹕(臨川四夢中真善美的統一)《 湯顯祖研究論文集》,1984年5月,頁174-181。
陳東有﹕(湯顯祖〈廟記〉中的演劇理論初探)《江西大學學報》,1984年3期,頁85-90 。
楊忠﹕(湯顯祖心目中的情與理:湯氏以情抗理說辨證)《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993年3 期,頁44-50 。
楊忠﹕〈論湯顯祖的歷史觀及其史學成就〉《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5期第36卷,頁95-102。
黃天驥﹕(湯顯祖的文學思想---意、趣、神、色)《中山大學學報》,1963年,第1、2期合刊。
黃文錫﹕(論湯顯祖創作思想的發展)《湯顯祖研究論文集》,1984年,頁84。
黃南珊﹕(論湯顯祖的情感美學觀)《江漢論壇》,1990年第2期,頁53-57 。
彭德緯、前貴成﹕(簡述湯顯祖詩歌藝術)《江西社會科學》,1983年4期,頁120-123 。
陸永工﹕(湯顯祖的詩文觀)《江海學刊》, 1984年6期,頁137-140 。
張菁﹕〈論湯顯祖詩歌的情感內涵〉《岱宗學刊》,2001年第2期,頁24-27。
張嘯虎﹕(湯顯祖尺牘的思想內涵與審美價值)《江西社會科學》,1984年5期,頁132-137。
越山林﹕(湯顯祖與魏晉風度及文學)《戲劇藝術》,1994:4,頁78-84。
鄒自振﹕(湯顯祖詩歌選評)《明清詩文論叢(2)》, 1982年12月,頁134-142。
鄔國平﹕(湯顯祖的詩文理論)《復旦學報(社科版)》,1985年第1期, 頁66-71 。
藍凡﹕(湯顯祖的戲曲美學思想)《江西大學學報(社科版)》,1982年,第2期,頁75-8
韓經太﹕〈氣機﹕在情與夢游的畸人靈性背後---湯顯祖的文學思想與理學文化的嬗變態勢〉《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頁90-96。
饒龍隼﹕(論湯顯祖的二重文學觀)《江西社會科學》,1991年1期,頁82-87。
潘麗珠﹕(明代曲論中的「情」論探索)《國文學報》, 1994年6月,頁125-134。
魏青﹕〈湯顯祖和八股文〉《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2001年2月,
第22卷第1期。
2.辭賦研究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31卷3期。
王曾才﹕〈橫看成嶺側成峰──談歷史的解釋〉,《歷史月刊》1988年6月5期
王琳﹕〈兩晉辭賦觀簡論〉,《山東師大學報》1988年5期。
何沛雄,〈《文選》選賦義例論略〉,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
朱迪光﹕〈賦的含義及其對傳奇話本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總23卷第三期,頁75-78。
何沛雄﹕〈略論賦的分類〉,《中國書目季刊》21卷4期,1988年3月。
何冠驥﹕〈試論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分期〉,《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1997年3期。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1期。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2期。
冷衛國﹕〈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的對象與分期〉,《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1期。
許結:〈明代「唐無賦」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
李生龍﹕〈全國首屆賦學討論會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4月。
阮忠﹕〈二十世紀漢賦研究述評〉,《學術研究》2000年4期。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1期。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年6期。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6年。
許結﹕〈論清代的賦學批評〉,《文學評論》1996年4期。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1期。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5年。芮寧生﹕〈近十五年來賦學著作提要〉,《文史知識》1998年2期。
俞士玲﹕〈論清代科舉與辭賦〉,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孫書磊:〈從矯枉過正到自我修正-明代文論中的一個特異現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2月。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218期,1998年5月。
陳國球﹕〈文學史的探索〉,陳國球主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孫亭玉﹕〈論班固辭賦觀〉,《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4期。
梅家玲﹕〈論八股文的淵源〉,《文學評論》第9集。
康正果﹕〈辭賦論述及其策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一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161-172。
曾中輝:〈淺論明代文學尊情觀的發展脈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2月興膳宏﹕〈 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三卷第四期》,1993年12月,頁1-12
馬寶蓮﹕〈王勃《寒梧棲鳳賦》與唐代律賦的發展〉,《國文天地》8卷10期,1993年4月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製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1期,1987年1月。
張雙英﹕〈從「說服」觀點論諷諭性漢賦之特色──以司馬相如之賦為例〉《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曹虹﹕〈陸機賦論探微〉,《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郭紹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傅錫壬﹕〈劉勰對辭賦作家及其作品的觀點〉,淡江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1970年。
黃景進﹕〈論儒學對魏晉至齊梁文論之影響──兼論六朝文藝美學之特徵〉,《中華學苑》36期,1988年 4月。
黃麗貞﹕〈賦的類別及其特色(一)〉,《中國語文》514期,2000年4月。
葉幼明﹕〈論八股文賦之說不能成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6月
葉國良﹕〈八股文的淵源及其相關問題〉,《台大中文學報》6期,1994年6月。
葉幼明:〈元明清辭賦的歷史地位〉《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輯
簡宗梧﹕〈先秦兩漢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主辦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
簡宗梧﹕〈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論《七發》為貴遊文學之說帖〉,輔大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嚴出版社,1995年。
簡錦松:〈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8集》,1986年4月
簡恩定:〈明代文學何以走向復古之路?〉《古典文學第10集》,1988年12月
畢萬忱﹕〈論明賦的社會批判精神〉,《社會科學戰線.文藝學研究》,1990年5期,頁159-168。
謝大寧﹕〈漢賦興起的歷史意義〉,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論王苞的賦體雜文〉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21卷5期,1992年10月。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期,1985年。
蕭馳﹕〈化之影跡,非覆即變:論中國古典詩歌律化過程之觀念背景〉,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9年。
龔克昌﹕〈評漢代的兩種辭賦觀〉,《文史哲》1993年5期。
龔喜平﹕〈明清辭賦論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26-33。
Helmut Wilhel著,劉紉尼譯,〈學者的挫折感:論賦的一種型式〉,劉紉尼、段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3.其他
王又平﹕〈「情」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第3期
王愷﹕〈試論晚明文論中的「自娛」說〉,《南京師大學報》,1985年第4期
王國軒﹕〈呂坤論明代後期士風與士人心態〉,《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
林嘉怡﹕〈明代文人「情」概念之遞變探索〉,《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2月
吳琦﹕〈晚明至清的社會風尚與民俗心理機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
岑溢成﹕〈從虛實論看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性格〉,《當代》,1990年2月第45期
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
張靜二﹕〈試論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係〉,《中外文學》,1998年5月第16卷第12期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2001年6月
趙仲牧﹕〈論中國古代審美理論中的寄託範疇〉,《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
劉昌元﹕〈藝術中的象徵〉,《中外文學》,1983年12月第12卷第7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22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2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簡宗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佳璇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佳璇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17:00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17: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17: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915102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4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1022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論文摘要
明代辭賦雖因辭賦諸體大抵已在前代完成,在體制上無重大突破,但文人寫作辭賦之風卻未曾衰歇,反因諸體齊備而一開創作盛況,在無須應付科舉試賦的情況下,辭賦創作與賦家自我意識、生活體驗更趨密合,賦家在將辭賦前代發展傳統瀝汰揀菁之際,賦作風格因時代氛圍、個性情感、文學思潮、審美意識的交相激盪更趨多變風貌。但現今辭賦研究,對明代賦家辭賦研究,相較於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是一塊有待積極開發之地,如欲將明代辭賦發展作一全盤的認知,個別賦家辭賦作品研究分析實為賦學研究一項必要工作。考察明代辭賦創作概況,清人陳元龍編輯《歷代賦彙》所收的明賦共七百四十五篇,作家三百六十七人,收錄賦作十篇以上者共有何景明、李東陽,謝肇浙、王世貞、湯顯祖、楊慎、錢文荐、田藝衡八人,可知湯顯祖於明代辭賦創作上實佔有一席之地,本文即欲就湯顯祖辭賦作品為研究對象,期能將其作品有一嶄新面向的了解。在論文的架構上,第一章論述湯顯祖所處時代的政治與文學背景,第二章則探討湯顯祖家世、學殖、仕途發展、交遊情況、文學理論、文集編成,第三章將湯顯祖辭賦以題材作分類,分析各篇賦作之寫作背景、內容及結構,第四章則分列謀篇、章法、句式、修辭、思想、情感各項目,針對湯顯祖辭賦外象與內質特色作分析。第五章則為結論部分,總結湯顯祖辭賦之綜合特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湯顯祖辭賦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1
  第二節 明代後期政治背景……………………………………………4
第三節 明代後期文學趨勢……………………………………………6
第二章 湯顯祖生平及其文學概述…………………………………………11
第一節 家世與學殖…………………………………………………11
第二節 仕途與交遊……………………………………………………14
第三節 文學理論概述…………………………………………………20
第四節 文集編成與作品分類…………………………………………24
第三章 湯顯祖辭賦之分析…………………………………………………26
第一節 紀事賦(上)………………………………………………26
第二節 紀事賦(下)…………………………………………………58
第三節 抒情言志賦(上)……………………………………………87
第四節 抒情言志賦(下) …………………………………………102
第五節 詠物賦………………………………………………………103
第四章 湯顯祖辭賦特色之分析……………………………………………131
第一節 湯顯祖辭賦之外象……………………………………131
壹、謀篇……………………………………………………………131
貳、章法……………………………………………………………135
參、句式……………………………………………………………138
肆、修辭 …………………………………………………………142
1.典故 2.對偶 3.辭藻 4.用韻
第二節 湯顯祖辭賦之內質……………………………………………161
壹、思想………………………………………………………………161
1.用世之志………………………………………………………161
2.隱逸思想………………………………………………………165
3.神仙思想…………………………………………………………166
貳、情感………………………………………………………………167
1.懷人感傷…………………………………………………………167
2.處衰諷世………………………………………………………169
3.不遇自達………………………………………………………170
第五章 結論……………………………………………………………172
參考書目……………………………………………………………………178
zh_TW
dc.format.extent 77365 bytes-
dc.format.extent 109587 bytes-
dc.format.extent 392820 bytes-
dc.format.extent 479149 bytes-
dc.format.extent 932592 bytes-
dc.format.extent 886439 bytes-
dc.format.extent 645001 bytes-
dc.format.extent 771401 bytes-
dc.format.extent 396164 bytes-
dc.format.extent 840902 bytes-
dc.format.extent 252986 bytes-
dc.format.extent 40339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2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湯顯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明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辭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title (題名) 湯顯祖辭賦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湯顯祖研究著作與資料彙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上海師大圖書館編﹕《湯顯祖傳記資料》(上海﹕師大圖書館,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永健:《湯顯祖與明清傳奇研究》(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效同編﹕《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學輝、季曉燕﹕《東方戲劇藝術巨匠湯顯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湯顯祖年譜》(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杭州:浙江古籍,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湯顯祖評論集》(南京﹕南京大學,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扶明﹕《湯顯祖與牡丹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自振﹕《湯顯祖綜論》(成都﹕巴蜀書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沅江﹕《湯顯祖的情與夢》(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雪:《湯顯祖的戲曲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雪編﹕《湯顯祖研究文獻目錄》(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培凱:《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笑梅校注﹕《牡丹亭》(台北:里仁書局,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芝岡﹕《湯顯祖編年評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育德﹕《湯顯祖論稿》(北京﹕文化藝術, 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文錫﹕《湯顯祖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重謨、羅傳奇、周悅文﹕《湯顯祖傳》(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遂昌縣文聯、遂昌縣湯顯祖研究會編﹕《紀念湯顯祖誕辰四百三十五年——遺愛集》(浙江﹕遂昌縣文聯,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西省文學藝朮研究所編﹕《湯顯祖紀念集》(南昌:江西省文學藝術研究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西省文學藝朮研究所編﹕《湯顯祖研究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古代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經史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元等﹕《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明實錄》(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鴻緒編﹕《明史稿》(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斯同撰﹕《明史 四百十六卷目錄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維鱗撰:《明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元錫撰﹕《皇明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文學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芑孫﹕《讀賦卮言》(香港:三聯書店,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修玉﹕《歷朝賦楷》(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元度﹕《賦學正鵠》(清光緒17年經綸書局刊本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調元﹕《賦話》(台北:世界書局,19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丙照﹕《增註賦學入門》(台北:廣文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訥,《文章辨體》(明嘉靖三十四年湖州知府徐洛重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祝堯﹕《古賦辯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浦銑﹕《復小齋賦話》(香港:三聯書店,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葇﹕《歷朝賦格》(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構﹕《修辭鑑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贄﹕《焚書》(台北﹕河洛,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師曾﹕《文體明辨》(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影日本嘉永5年刻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賀貽孫﹕《激書二卷》(台北﹕新文豐,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宗羲﹕《明儒學案》 (台北﹕河洛,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宗羲編:《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敏政編:《明文衡》(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屠隆﹕《鴻苞四十八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子部(88)雜家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纂, 1995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湯顯祖原著,徐朔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勰原著,王更生注釋﹕《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宋淳熙本,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據中央研究院藏善本影印,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慎中﹕《王遵巖先生文集》(台北﹕國家圖書館縮影室,明隆慶辛未(五年)洪朝選蘇州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若虛﹕《滹南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夢陽﹕《空同集》(蘭州︰古籍書店,1990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景明﹕《大復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四庫全書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台灣商務,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渭﹕《徐文長三集》(台北﹕國家圖書館,19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據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頤、程顥﹕《二程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今人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辭賦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琳﹕《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丘瓊蓀﹕《詩賦詞曲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曉海﹕《習賦椎輪記》(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金鍚﹕《屈荀辭賦論稿》(瀋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暉、于非﹕《歷代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兆蘭﹕《漢賦研究》(台北:書□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建華﹕《古代抒情賦精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達琪﹕《漢代文賦之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學常﹕《文學話語與權力話語:漢賦與兩漢政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書閣﹕《先秦辭賦原論》(山東:齊魯書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書閣﹕《漢賦通義》(山東:齊魯書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光復﹕《漢魏六朝四十家賦述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光復﹕《賦史述略》(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崇生編﹕《楚辭研究論文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建章﹕《漢賦研究》(台北:崇德出版社,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結﹕《中國古典散文基礎文庫──抒情小賦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咸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嗣德、程國節主編﹕《古典詩詞曲賦概說》(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濟喜﹕《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淑娟﹕《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書文﹕《楚辭到漢賦的演變》(台北:正中書局,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正體,張婷婷著﹕《賦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清鐘﹕《漢賦研究》(台北:台灣商務書印館,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惠淇源﹕《歷代抒情小賦品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隸樸﹕《賦選注》(台北:正中書局,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瑞雲﹕《歷代抒情小賦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鳳顯﹕《屈辭體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志強﹕《南朝賦闡釋》(板橋:天工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光治﹕《漢賦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義忠﹕《中國的辭賦家》(台北:漢威出版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濤﹕《千家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辭賦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競編﹕《全漢賦》(台北:之江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台灣書店,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晚明思潮》(台北﹕里仁,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顯宗﹕《明洪建二朝文學理論研究》(台北﹕華正,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克昌﹕《漢賦研究》(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霍松林﹕《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藉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遲文浚、許志剛、宋緒連主編﹕《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文學史與文學批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乃臧、唐再興主編﹕《文學理論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運熙等﹕《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文芳﹕《晚明閒賞文學》(台北﹕學生,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左東嶙﹕《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明詩概說》(台北﹕幼獅文化,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東潤等著﹕《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台北﹕台灣學生,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劍心《晚明小品選注》(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江蘇古籍,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調公、王愷﹕《自在、自娛、自新、自懺—晚明文人心態》(江蘇﹕蘇州大學,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我﹕《中國古典文學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劉綱紀﹕《兩漢美學史》(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佩韋﹕《明文學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質平﹕《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振甫﹕《古詩文例話輯一、詩詞例話卷四卷五(風格篇、文藝論)》(台北﹕五南圖書,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嘯天主編﹕《楚辭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森﹕《明清史講義》(台北﹕里仁,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晚明性靈文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性靈—明清小品》(台北﹕時報,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意與勢》(台北﹕文史哲出版,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海明﹕《回顧與反思:古代文論研究七十年》(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台北﹕五南圖書,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炯、劉紹基、樊駿主編﹕《中華文學通史》(台北﹕華藝出版,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永建:《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英德﹕《痴情與幻夢(明清文學隨想錄)》(香港﹕三聯書店,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竹﹕《明清言情劇作學史稿》(華中師範大學,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台北﹕駱駝出版,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之藝術性》(台北:台灣書局,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保真等﹕《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台北﹕洪葉文化,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勳﹕《中國韻文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庚生﹕《中國文學批評通論》(台北﹕經氏出版社,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隸樸﹕《中國韻文概論》(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54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會資主編﹕《中國文論大辭典》(廣西: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欽立著,吳云整理﹕《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辭典》(台北:正中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陽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可斌﹕《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上、下)》(台北﹕文津出版,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靜農等﹕《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文學批評與戲劇之部)》(台北﹕中外文學,197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敏俐、楊樹增﹕《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利華﹕《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形態》(上海﹕復旦大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慶炳﹕《明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景康﹕《編選中國歷代文論選(明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鍾翔、黃保真、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澤田總清著,王鶴儀譯﹕《中國韻文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錦松﹕《論晚明文學思潮中之學古與求真》(台北﹕學生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鳳昌﹕《文體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90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正璧﹕《國學概論講話》(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靡文開、裴普賢,《中國文學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易生、蔣凡、劉明今,《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目錄索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文史哲,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江蘇﹕人民,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論文集及國科會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台北:政大中文系,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1971-1990年中外賦學研究評述」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2月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主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近二十年(1971~1990)大陸地區賦學研究發展現況與評估」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年6月20。)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台北﹕弘化,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曉真主編《中國文哲專刊18世變與維新 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華正書局,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博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頌梅 ﹕《明清性靈詩說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佩明﹕《湯顯祖四夢之成就》(香港新亞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翠瑛﹕《六朝賦論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贊英﹕《論牡丹亭中的情與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漱h論文,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雲﹕《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志文﹕《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八美﹕《袁中郎及其小品文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東海﹕《庾信生平及其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姈妹 ﹕《湯顯祖邯鄲夢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小英﹕《沈璟與湯顯祖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承德﹕《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真吟﹕《湯顯祖愛情戲曲取材再創作之研究》(高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明理﹕《「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水雲﹕《六朝駢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靜濤﹕《湯顯祖考述》(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守正﹕《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相均﹕《湯顯祖之思想及其在紫蕭記與還魂記中之驗證》(文化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玟楣﹕《晚明文人自覺意識及其實踐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美惠﹕《牡丹亭曲辭運用賦體技巧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砡﹕《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振良﹕《牡丹亭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君浩﹕《湯顯祖戲曲理論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玉琴﹕《牡丹亭人物杜麗娘的女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鄺采芸﹕《晚明戲曲理論之發展與轉型—以牡丹亭的流傳討論為線索》(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中慧﹕《御定歷代諷諭類賦篇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澎蘭﹕《六朝小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湯顯祖相關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承丹﹕〈湯顯祖與公安派關係論略〉《齊魯學刊》2000年第4期,頁46-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論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頁549-5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中主題意識之深化及其結構設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頁183-2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明清傳奇之抒情性與人物刻畫〉,《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233-3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選編﹕(關於湯顯祖的評價),《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北京大學出版,1989年,頁515-5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瑋﹕(湯顯祖美學思想芻論)《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91年3期  頁65-69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綿有﹕(論湯顯祖情的美學觀)《南開學報(哲社版)》,1988年6期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愛英﹕〈湯顯祖詩文集韻文的標點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頁48-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鳳雛﹕(試論湯顯祖詩)《湯顯祖研究論文選》,1982年9月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毓華﹕(情的觀念在晚明的異變),《戲劇藝術》,1993:4,頁94-98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明初﹕〈湯顯祖﹕在政治與藝術之間〉,《中州學刊》,1996年4期,頁95-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育德﹕(湯顯祖文藝思想初探)《江西社會科學(哲社版)》,1982年,第1期,頁27-36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育德﹕(湯顯祖宇宙觀、人性論及社會觀新探)《戲劇藝術》, 1987:1,頁8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登才﹕(湯顯祖劇作的評價)《戲劇藝術》,1994:2,頁56-62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湯顯祖的思想發展和他的四夢)《戲曲研究》第九輯,頁187-201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湯顯祖與晚明文藝思潮)《湯顯祖研究論文集》,頁5-24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關於湯顯祖的世界觀)《湯顯祖紀念集》,頁145-164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朔方﹕(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戲曲研究》第18輯,頁211-2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愛玲﹕(湯顯祖的尺牘看其學家個性精神)《寧夏社會科學》,1994年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插 頁83-86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為民﹕(簡評湯顯祖的詩文理論與詩文創作)《江西社會科學》,1986年, 頁89-93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震宇﹕〈試論賦對明清傳奇賓白的影響〉《文史哲》,1990年,第五期,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震宇﹕〈簡論湯顯祖和李漁的辭賦〉《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仰民﹕(臨川四夢中真善美的統一)《 湯顯祖研究論文集》,1984年5月,頁174-1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東有﹕(湯顯祖〈廟記〉中的演劇理論初探)《江西大學學報》,1984年3期,頁85-90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忠﹕(湯顯祖心目中的情與理:湯氏以情抗理說辨證)《中國典籍與文化》,第1993年3 期,頁44-50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忠﹕〈論湯顯祖的歷史觀及其史學成就〉《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5期第36卷,頁95-1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天驥﹕(湯顯祖的文學思想---意、趣、神、色)《中山大學學報》,1963年,第1、2期合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文錫﹕(論湯顯祖創作思想的發展)《湯顯祖研究論文集》,1984年,頁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南珊﹕(論湯顯祖的情感美學觀)《江漢論壇》,1990年第2期,頁53-57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德緯、前貴成﹕(簡述湯顯祖詩歌藝術)《江西社會科學》,1983年4期,頁120-123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永工﹕(湯顯祖的詩文觀)《江海學刊》, 1984年6期,頁137-140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菁﹕〈論湯顯祖詩歌的情感內涵〉《岱宗學刊》,2001年第2期,頁24-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嘯虎﹕(湯顯祖尺牘的思想內涵與審美價值)《江西社會科學》,1984年5期,頁132-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越山林﹕(湯顯祖與魏晉風度及文學)《戲劇藝術》,1994:4,頁78-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鄒自振﹕(湯顯祖詩歌選評)《明清詩文論叢(2)》, 1982年12月,頁134-1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鄔國平﹕(湯顯祖的詩文理論)《復旦學報(社科版)》,1985年第1期, 頁66-71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藍凡﹕(湯顯祖的戲曲美學思想)《江西大學學報(社科版)》,1982年,第2期,頁7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經太﹕〈氣機﹕在情與夢游的畸人靈性背後---湯顯祖的文學思想與理學文化的嬗變態勢〉《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頁90-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龍隼﹕(論湯顯祖的二重文學觀)《江西社會科學》,1991年1期,頁82-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麗珠﹕(明代曲論中的「情」論探索)《國文學報》, 1994年6月,頁125-1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青﹕〈湯顯祖和八股文〉《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2001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22卷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辭賦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以憲﹕〈唐宋賦學批評述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31卷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曾才﹕〈橫看成嶺側成峰──談歷史的解釋〉,《歷史月刊》1988年6月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琳﹕〈兩晉辭賦觀簡論〉,《山東師大學報》1988年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沛雄,〈《文選》選賦義例論略〉,何沛雄,《漢魏六朝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迪光﹕〈賦的含義及其對傳奇話本的影響〉《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總23卷第三期,頁75-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沛雄﹕〈略論賦的分類〉,《中國書目季刊》21卷4期,1988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冠驥﹕〈試論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分期〉,《借鏡與類比:中國文學研究的現代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1997年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1995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冷衛國﹕〈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的對象與分期〉,《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結:〈明代「唐無賦」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1994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生龍﹕〈全國首屆賦學討論會綜述〉,《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忠﹕〈二十世紀漢賦研究述評〉,《學術研究》2000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1998年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結﹕〈論清代的賦學批評〉,《文學評論》1996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1996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台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5年。芮寧生﹕〈近十五年來賦學著作提要〉,《文史知識》1998年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士玲﹕〈論清代科舉與辭賦〉,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書磊:〈從矯枉過正到自我修正-明代文論中的一個特異現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218期,1998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國球﹕〈文學史的探索〉,陳國球主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亭玉﹕〈論班固辭賦觀〉,《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論八股文的淵源〉,《文學評論》第9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正果﹕〈辭賦論述及其策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一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161-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中輝:〈淺論明代文學尊情觀的發展脈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2月興膳宏﹕〈 從文學理論史的角度看〈文賦〉〉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三卷第四期》,1993年12月,頁1-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寶蓮﹕〈王勃《寒梧棲鳳賦》與唐代律賦的發展〉,《國文天地》8卷10期,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製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1期,1987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雙英﹕〈從「說服」觀點論諷諭性漢賦之特色──以司馬相如之賦為例〉《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虹﹕〈陸機賦論探微〉,《古代文學理論研究》1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錫壬﹕〈劉勰對辭賦作家及其作品的觀點〉,淡江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編,《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景進﹕〈論儒學對魏晉至齊梁文論之影響──兼論六朝文藝美學之特徵〉,《中華學苑》36期,1988年 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麗貞﹕〈賦的類別及其特色(一)〉,《中國語文》514期,2000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幼明﹕〈論八股文賦之說不能成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國良﹕〈八股文的淵源及其相關問題〉,《台大中文學報》6期,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幼明:〈元明清辭賦的歷史地位〉《新亞學術集刊》,1994年第13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先秦兩漢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主辦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論《七發》為貴遊文學之說帖〉,輔大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華嚴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錦松:〈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8集》,19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恩定:〈明代文學何以走向復古之路?〉《古典文學第10集》,198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畢萬忱﹕〈論明賦的社會批判精神〉,《社會科學戰線.文藝學研究》,1990年5期,頁159-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大寧﹕〈漢賦興起的歷史意義〉,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王苞的賦體雜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21卷5期,199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期,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馳﹕〈化之影跡,非覆即變:論中國古典詩歌律化過程之觀念背景〉,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克昌﹕〈評漢代的兩種辭賦觀〉,《文史哲》1993年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喜平﹕〈明清辭賦論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26-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elmut Wilhel著,劉紉尼譯,〈學者的挫折感:論賦的一種型式〉,劉紉尼、段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又平﹕〈「情」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華中師院學報》,1984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愷﹕〈試論晚明文論中的「自娛」說〉,《南京師大學報》,1985年第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軒﹕〈呂坤論明代後期士風與士人心態〉,《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嘉怡﹕〈明代文人「情」概念之遞變探索〉,《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琦﹕〈晚明至清的社會風尚與民俗心理機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1997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岑溢成﹕〈從虛實論看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性格〉,《當代》,1990年2月第4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咸淳﹕〈晚明文士與市民階層〉,《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靜二﹕〈試論文學與其他藝術的關係〉,《中外文學》,1998年5月第16卷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仲牧﹕〈論中國古代審美理論中的寄託範疇〉,《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昌元﹕〈藝術中的象徵〉,《中外文學》,1983年12月第12卷第7期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