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
作者 黃美儀
Wong Mei Yee
貢獻者 彭小妍
黃美儀
Wong Mei Yee
關鍵詞 李永平
漫遊
時間
空間
女性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2:10 (UTC+8)
摘要 馬來西亞僑生自六O年代以來開始赴台留學,至今已有四十餘年,期間也出現多位活躍文壇的作家,成績斐然。從早期的潘雨桐、林綠、陳慧樺、王潤華和李有成,到中青兩代的商晚筠、李永平、張貴興、鍾怡雯和黃錦樹等。他們之中有的目前定居台灣從事創作,屢獲各大文學獎,成績令人矚目。這些具有馬華背景的作家都已逐漸形塑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書寫筆法,值得論者研究。無可否認,馬華旅台作家成為台灣文壇值得注意的現象,可惜至目前為止馬華作家和作品未能在台灣文壇引起評論熱潮,一直以來只有零星評論散見於報刊雜誌。就如王德威所言,即使「擺在當前台灣文學本土至上的脈絡裡,(馬華作家)的地緣論述必然見外於主流聲音。」(王德威2001a: 13)
現今後殖民理論蔚為風潮,馬來西亞曾經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數百年來由殖民母國統治,至一九五七年獨立後方脫離殖民統治。屬於馬來西亞文學的馬華文學 應可算是後殖民文學,但馬華文學的情況事實上更為複雜。一般後殖民主義用以考察東西方之間的殖民文化關係,使邊緣文化得以重新認識自己,檢討甚至重建自己的文化前景。對馬華文學而言,其邊緣性是多重的,面對國境內的馬來文學,以及強大的中國文學,馬華文學都有其邊緣位置,使之成為極佳的後殖民理論研究對象。
首先,馬來西亞華人在國家歷史、政治和文化上位處邊緣,祖先早年遠渡重洋,從中國到達馬來西亞。其次,旅台馬華作家又選擇離開馬遠赴他地播散文學的種子,漂泊離散,似乎仍在汲汲營營尋找地理和心理定位。馬華作家的邊緣和離散經驗表現在文學作品上,就形成了豐富的文學意涵。這麼多馬華作家和評論者都選擇了台灣作為他們文學創作和發表的園地,其中有些甚麼文化歷史或政治上的因素;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批新興的馬華作家;他們在中文文壇上又具有甚麼意義?這些其實都是亟待開發和研究的新領域。
李永平可說是研究上述議題的極佳例子。李永平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東馬古晉市。生於馬來西亞獨立的前十年,他見證了殖民時代與獨立時期馬來西亞緊張的政治局勢。生在多元種族的婆羅州,李永平對種族間的衝突和敏感氣氛也有深層體會。李永平的祖先從大陸遷居馬來西亞,而李永平從馬移居台灣,從他身上可看見離散和漂流的特性 。
目前在台灣研究李永平的論者仍不算多,而且研究以短篇論文居多,至目前為止尚無碩博士論文以李永平為研究對象。短篇論文礙於篇幅,問題探討往往只停留於局部討論而無法有系統研究作家所有作品,或更仔細深刻地研讀不同年代作品所可能蘊藏的不同的意義。
閱讀過李永平小說的讀者都會發現,他的小說總是反覆吟誦著幾個主題,特別是女性和漫遊兩個主題。這也是筆者寫作本論文的旨趣所在。從女性主題開展將觸碰到性迫害、色情行業、母親形象、觀音形象等幾個層面。而漫遊主題則會涉及空間和時間等問題。而李永平作品中又是否存在後殖民性?放棄馬來西亞國籍定居台灣的他終日強調漫遊 ,又呈現了怎樣離散美學特性?這些豐富的小說意涵都等待讀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本論文對漫遊和女性兩大主題尤感興趣,因此此兩大主題將成為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本論文擬定研究方向,打算探討以下問題,企圖作較深入而有系統的討論:
(一)漫遊空間的塑造與漫遊者的意義
閱讀過李永平的小說的讀者,應該會對《海東青》以降的小說中的漫遊主題印象深刻。李永平到底為何漫遊?如何漫遊?他如何營造自己的漫遊文體?他的兩部重要小說《海東青》和《朱鴒漫遊仙境》中的台北究竟有些甚麼特質?這些都是本論文欲探討的問題。此外,本論文也將討論李永平塑造的漫遊者具有甚麼特別的涵義。筆者擬探討波德萊爾和班雅明筆下漫遊者的特別涵義,再討論李永平的 人,企圖勾勒出三位作者處理漫遊者特質的異同。

(二)時間和空間的處理
漫遊將無可避免涉及時間與空間的問題。本論文擬探討李永平如何打造他小說中場景的時空,以契合他的漫遊主題。台灣的朱天心也是另一位以書寫漫遊著稱的小說家。本論文也將探討二人在書寫漫遊主題上的異同處。李永平和朱天心筆下的人物都喜歡在台北這個發達都會中漫遊,究竟其中有無蘊含一些特別的涵義?這些都是本論文要處理的問題。

(三)女性及其相關議題
李永平小說中不斷出現一些情節和意象,如色情行業、性迫害、母親形象、觀音形象等,這都成為李永平小說中重要的象徵與意涵。這些情節和象徵都從女性主題延伸而來,並且形成豐富的意象和內涵,值得論者逐一分析論述。
參考文獻 論文徵引書目
英文
Adams, Hazard, ed. 1971.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Bachelard, Gaston. Trans. Maria Jolas. 1964. The Poetics of Space (Poetique de l’escape). Boston: Beacon Press.
Barthes, Roland. 1971. “Semiology and the Urban.”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eds. 1986. New York: Columbia UP, 87-98.
Baudelaire, Charles. Trans. and ed. Mayne , Jonathan. 1964.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Phaidon Publishers.
Benjamin, Walter. Trans. Zohn Harry. 1992 (4th impression), 1983.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London: Verso.
Brand, Dana. 1991. “The Flâneur and Modernity.” The Spectator and the C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P: 1-13.
Castells, Manuel. Trans. Alan Sheridan.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London: Edward Arnold.
Forster, E. M. 1927. Aspects of the Nove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eds. 1986. The City and the Sig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 New York: Columbia UP.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1986. “Introduction.”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eds. 1986. The City and the Sig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 New York: Columbia UP, 1-22.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Kaplan, Caren. 1996. Questions on Travel: Postmodern Discourses of Displacement.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P.
Kristeva, Julia. 1982. Trans Leon S. Roudiez.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 New York : Columbia UP.
Lee, Leo Ou-Fan. 1999.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Lotman, Yuri M. 1990 Trans. Ann Shukman. 1990. Universe of the Mind: A Semiotic Theory of Cultur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P.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Millett, Kate. 1970.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Ballantine.
Pocock, Douglas and Ray Hudson. 1978. Image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London & Basingstoke: The Macmillan P.
Shklovsky, Victor. 1917. “Art as a Technique.” Adams, Hazard, ed. 197: 753-8.
Stacy, R. H. 1977. Defamiliarization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yracuse, N.Y.: Syracuse UP.
中文
毛尖譯。李歐梵著。2001。《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志弘譯。賀龍•巴赫德(Roland Barthes)著。1993。〈符號學與都市〉(“Semiology and the Urban”)。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 527-38。
王德威。1992a。〈《海東青》評介〉。《中國時報》。1992/3/13: 44。
王德威。1992b。〈大學教授的幼齒學:《海東青》第十一章〉。王德威。2001c: 100-3。
王德威。1992c。〈莎樂美 :評李永平《海東青》〉。王德威。2001c: 95-9。
王德威。1997。〈老靈魂的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朱天心。1997: 9-32。
王德威。2001a。〈在群象和猴黨的家鄉──張貴興的馬華故事〉。張貴興。2001: 9-38。
王德威。2001b。〈媒體、文學與家國想像──論「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得獎作品〉。《聯合報》。2001/9/3: 37。
王德威。2001c。《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朱天心。1989。《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台北:三三書坊。
朱天心。1997。《古都》。台北:麥田。
朱天心。2000。《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
朱雙一。1995。〈吉陵與海東:墮落世界的合影──李永平論〉。《聯合文學》。11.5: 156-61。
余光中。1986。〈十二瓣的觀音蓮──我讀《吉陵春秋》〉。李永平。1986b: 1-9。
吳瓊芬、陳章瑞等譯。葛迪勒、亞歷山卓•拉哥婆羅斯(Mark Gottdiener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著。1993。〈城市與符號(導言)〉(“Introduction”)。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 505-26。
李令儀報導。2002。〈《雨雪霏霏》 李永平童年懺悔錄 長篇創作描寫北國雪景 追憶南國雨林往事〉。《聯合報》。2002/10/8: 14。
李永平。1968。《婆羅洲之子》。古晉:婆羅洲文化局。
李永平。1976。《拉子婦》。台北市 : 華新。
李永平。1986a。〈二版自序〉。李永平。《吉陵春秋》。1986b: i-ii。
李永平。1986b。《吉陵春秋》。台北:洪範。
李永平。1991。〈出埃及第四十年──《海東青》序〉。李永平。1992: i-v。
李永平。1992。《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
李永平。1998。《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
李永平。2002。《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文化書坊。
李奭學。1998。〈再見所多瑪〉。《聯合報》。1998/8/3: 41。
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林建國。1993a。〈為甚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1. 10: 89-125。
林建國。1993b。〈異形〉。《中外文學》。22. 3: 72-91。
邱妙津專訪。1992。〈李永平:我得把自己五花大綁之後才來寫政治〉。《新新聞》。266: 66。
封德屏策劃。1987。〈李永平答編者五問〉。《文訊》。29: 124-7。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高嘉謙。2000。〈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論李永平《拉子婦》的女性與歷史意識〉。《中外文學》。29.4: 139-54。
高樹仁譯。曼威柯司特(Castells, Manuel)著。1977。〈都市中心性〉(“Urban Centrality”)。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 549-64。
張旭東、魏文生譯。班雅明著。200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班波特萊爾》。台北:臉譜。
張貴興。2001。《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
張新木譯。朱莉婭•克里斯蒂瓦(Kristeva, Julia)著。2001。《恐怖的權力──論卑賤》(Pouvoirs de l’horreur: Essai sur l’abjection)。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張誦聖。1992。〈《海東青》:中國現代主義小說的新里程碑〉。《聯合報》。2002/6/13: 25。
張錦忠。2002。〈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30. 10: 12-23。
張錦忠。2003a。〈中國影響與馬華文學〉。《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
張錦忠。2003b。〈南洋論述╱在地知識:他者的侷限〉。《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
曹淑娟。1987。〈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和神話意涵〉。《文訊雜誌》。29: 136-51。
陳雅玲專訪。1998。〈台北的「異鄉人」──速寫李永平〉。《光華》。23. 7: 108-11。
景小佩。1989。〈寫在《海東青》以前〉。《聯合報》。1989/8/1-2: 27。
黃錦樹。1993。〈在遺忘的國度:讀李永平《海東青》(上卷)〉。黃錦樹。1996: 162-86。
黃錦樹。1997a。〈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黃錦樹。1998: 93-162。
黃錦樹。1997b。〈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論李永平的文字修行〉。黃錦樹。1998: 299-350。
黃錦樹。1997c。〈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朱天心。1997: 235-82。
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
黃錦樹。2002。〈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30. 10: 24-41。
齊邦媛口述。潘暄訪問整理。2002。〈《雨雪霏霏》與馬華文學圖像〉。李永平。2002: i-x。
劉紹銘。1984。〈山在虛無飄渺間:初讀李永平的小說〉。陳幸惠編。1985: 263-76。
劉紹銘。1992。〈抱著字典讀小說〉。《未能忘情》。台北:三民。239-48。
潘桂成譯。段義孚(Tuan, Yi-fu)著。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台北:國立編譯館。
賴素鈴專訪。1998。〈顛覆童話──訪李永平談「朱鴒漫遊仙境」〉。《聯合文學》。14. 10: 126-7。
賴素鈴報導。2002。〈《雨雪霏霏》新長篇 李永平探原鄉真誠看人性〉。《民生報》。2002/10/8: A10。
龍應台。1986。〈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評李永平《吉陵春秋》〉。《當代》。2: 166-73。
鍾良明譯。凱特•米利特(Millett, Kate)著。1999。《性的政治》(Sexual Politics)。北京:社會文藝科學出版社。
鍾玲。1993。〈我去過李永平的吉陵〉。《聯合報》。1993/1/17: 24。
顏元叔。1976。〈評《拉子婦》〉。李永平。1976。167-9。
羅鵬。1998。〈祖國與母性──李永平《海東青》之地形魅影〉。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 361-72。
蘇其康。1987。〈李永平的抒情世界〉。《文訊雜誌》。29: 128-3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29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029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彭小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美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ong Mei Yee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美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Wong Mei Yeeen_US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2:10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2: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2: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151029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7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1029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馬來西亞僑生自六O年代以來開始赴台留學,至今已有四十餘年,期間也出現多位活躍文壇的作家,成績斐然。從早期的潘雨桐、林綠、陳慧樺、王潤華和李有成,到中青兩代的商晚筠、李永平、張貴興、鍾怡雯和黃錦樹等。他們之中有的目前定居台灣從事創作,屢獲各大文學獎,成績令人矚目。這些具有馬華背景的作家都已逐漸形塑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的創作風格和書寫筆法,值得論者研究。無可否認,馬華旅台作家成為台灣文壇值得注意的現象,可惜至目前為止馬華作家和作品未能在台灣文壇引起評論熱潮,一直以來只有零星評論散見於報刊雜誌。就如王德威所言,即使「擺在當前台灣文學本土至上的脈絡裡,(馬華作家)的地緣論述必然見外於主流聲音。」(王德威2001a: 13)
現今後殖民理論蔚為風潮,馬來西亞曾經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數百年來由殖民母國統治,至一九五七年獨立後方脫離殖民統治。屬於馬來西亞文學的馬華文學 應可算是後殖民文學,但馬華文學的情況事實上更為複雜。一般後殖民主義用以考察東西方之間的殖民文化關係,使邊緣文化得以重新認識自己,檢討甚至重建自己的文化前景。對馬華文學而言,其邊緣性是多重的,面對國境內的馬來文學,以及強大的中國文學,馬華文學都有其邊緣位置,使之成為極佳的後殖民理論研究對象。
首先,馬來西亞華人在國家歷史、政治和文化上位處邊緣,祖先早年遠渡重洋,從中國到達馬來西亞。其次,旅台馬華作家又選擇離開馬遠赴他地播散文學的種子,漂泊離散,似乎仍在汲汲營營尋找地理和心理定位。馬華作家的邊緣和離散經驗表現在文學作品上,就形成了豐富的文學意涵。這麼多馬華作家和評論者都選擇了台灣作為他們文學創作和發表的園地,其中有些甚麼文化歷史或政治上的因素;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批新興的馬華作家;他們在中文文壇上又具有甚麼意義?這些其實都是亟待開發和研究的新領域。
李永平可說是研究上述議題的極佳例子。李永平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東馬古晉市。生於馬來西亞獨立的前十年,他見證了殖民時代與獨立時期馬來西亞緊張的政治局勢。生在多元種族的婆羅州,李永平對種族間的衝突和敏感氣氛也有深層體會。李永平的祖先從大陸遷居馬來西亞,而李永平從馬移居台灣,從他身上可看見離散和漂流的特性 。
目前在台灣研究李永平的論者仍不算多,而且研究以短篇論文居多,至目前為止尚無碩博士論文以李永平為研究對象。短篇論文礙於篇幅,問題探討往往只停留於局部討論而無法有系統研究作家所有作品,或更仔細深刻地研讀不同年代作品所可能蘊藏的不同的意義。
閱讀過李永平小說的讀者都會發現,他的小說總是反覆吟誦著幾個主題,特別是女性和漫遊兩個主題。這也是筆者寫作本論文的旨趣所在。從女性主題開展將觸碰到性迫害、色情行業、母親形象、觀音形象等幾個層面。而漫遊主題則會涉及空間和時間等問題。而李永平作品中又是否存在後殖民性?放棄馬來西亞國籍定居台灣的他終日強調漫遊 ,又呈現了怎樣離散美學特性?這些豐富的小說意涵都等待讀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本論文對漫遊和女性兩大主題尤感興趣,因此此兩大主題將成為本論文的研究重點。

本論文擬定研究方向,打算探討以下問題,企圖作較深入而有系統的討論:
(一)漫遊空間的塑造與漫遊者的意義
閱讀過李永平的小說的讀者,應該會對《海東青》以降的小說中的漫遊主題印象深刻。李永平到底為何漫遊?如何漫遊?他如何營造自己的漫遊文體?他的兩部重要小說《海東青》和《朱鴒漫遊仙境》中的台北究竟有些甚麼特質?這些都是本論文欲探討的問題。此外,本論文也將討論李永平塑造的漫遊者具有甚麼特別的涵義。筆者擬探討波德萊爾和班雅明筆下漫遊者的特別涵義,再討論李永平的 人,企圖勾勒出三位作者處理漫遊者特質的異同。

(二)時間和空間的處理
漫遊將無可避免涉及時間與空間的問題。本論文擬探討李永平如何打造他小說中場景的時空,以契合他的漫遊主題。台灣的朱天心也是另一位以書寫漫遊著稱的小說家。本論文也將探討二人在書寫漫遊主題上的異同處。李永平和朱天心筆下的人物都喜歡在台北這個發達都會中漫遊,究竟其中有無蘊含一些特別的涵義?這些都是本論文要處理的問題。

(三)女性及其相關議題
李永平小說中不斷出現一些情節和意象,如色情行業、性迫害、母親形象、觀音形象等,這都成為李永平小說中重要的象徵與意涵。這些情節和象徵都從女性主題延伸而來,並且形成豐富的意象和內涵,值得論者逐一分析論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

貳、研究現況觀察

參、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漫遊主題研究
壹、漫遊空間的塑造
一、兩部小說•兩個台北
二、兩個台北空間的共同處

貳、漫遊意義的探詢
一、漫遊者•遊手好閒者• 人
二、兩種漫遊方式

第三章、時空美學探析
壹、空間美學
一、心象地圖(Mental Map)
二、台北與吉陵鎮的空間特質
貳、時間美學
一、循環滯留型:《海東青》與《朱鴒漫遊仙境》
的時間處理
二、紆迴曲折型:《吉陵春秋》的時間處理

第四章、女性主題研究
壹、「母親」意義探討
一、母親的悲慘命運
二、寡母-獨子的家庭結構
三、從具體到象徵:「母親」意義的改變

貳、從母親到小女孩

參、女性與性

肆、卑賤的女性:污穢物的描寫

伍、觀音形象

第五章 結語
壹、論文內容概述

貳、未來研究空間
一、罪惡空間
二、李永平小說文字風格的轉變過程

論文徵引書目
zh_TW
dc.format.extent 14806 bytes-
dc.format.extent 16262 bytes-
dc.format.extent 14195 bytes-
dc.format.extent 28171 bytes-
dc.format.extent 42738 bytes-
dc.format.extent 243099 bytes-
dc.format.extent 124925 bytes-
dc.format.extent 80127 bytes-
dc.format.extent 29877 bytes-
dc.format.extent 3124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029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永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漫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時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zh_TW
dc.title (題名) 漫遊與女性的探索──李永平小說主題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徵引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英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ams, Hazard, ed. 1971.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chelard, Gaston. Trans. Maria Jolas. 1964. The Poetics of Space (Poetique de l’escape). Boston: Beacon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rthes, Roland. 1971. “Semiology and the Urban.”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eds. 1986. New York: Columbia UP, 87-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audelaire, Charles. Trans. and ed. Mayne , Jonathan. 1964.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Phaidon Publish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njamin, Walter. Trans. Zohn Harry. 1992 (4th impression), 1983. 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 London: Verso.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rand, Dana. 1991. “The Flâneur and Modernity.” The Spectator and the C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P: 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stells, Manuel. Trans. Alan Sheridan. 1977. The Urban Question: A Marxist Approach. London: Edward Arno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Forster, E. M. 1927. Aspects of the Nove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eds. 1986. The City and the Sig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 New York: Columbia U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1986. “Introduction.” Gottdiener, Mark,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 eds. 1986. The City and the Sig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 New York: Columbia UP, 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aplan, Caren. 1996. Questions on Travel: Postmodern Discourses of Displacement.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Kristeva, Julia. 1982. Trans Leon S. Roudiez. Powers of Horror: An Essay on Abjection. New York : Columbia U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ee, Leo Ou-Fan. 1999.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otman, Yuri M. 1990 Trans. Ann Shukman. 1990. Universe of the Mind: A Semiotic Theory of Culture. Bloomington, Ind.: Indiana U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illett, Kate. 1970.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Ballantin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Pocock, Douglas and Ray Hudson. 1978. Image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London & Basingstoke: The Macmillan 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hklovsky, Victor. 1917. “Art as a Technique.” Adams, Hazard, ed. 197: 75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tacy, R. H. 1977. Defamiliarization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yracuse, N.Y.: Syracuse U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尖譯。李歐梵著。2001。《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志弘譯。賀龍•巴赫德(Roland Barthes)著。1993。〈符號學與都市〉(“Semiology and the Urban”)。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 527-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1992a。〈《海東青》評介〉。《中國時報》。1992/3/13: 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1992b。〈大學教授的幼齒學:《海東青》第十一章〉。王德威。2001c: 1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1992c。〈莎樂美 :評李永平《海東青》〉。王德威。2001c: 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1997。〈老靈魂的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朱天心。1997: 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2001a。〈在群象和猴黨的家鄉──張貴興的馬華故事〉。張貴興。2001: 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2001b。〈媒體、文學與家國想像──論「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得獎作品〉。《聯合報》。2001/9/3: 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德威。2001c。《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1989。《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台北:三三書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1997。《古都》。台北: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天心。2000。《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雙一。1995。〈吉陵與海東:墮落世界的合影──李永平論〉。《聯合文學》。11.5: 156-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1986。〈十二瓣的觀音蓮──我讀《吉陵春秋》〉。李永平。1986b: 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瓊芬、陳章瑞等譯。葛迪勒、亞歷山卓•拉哥婆羅斯(Mark Gottdiener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著。1993。〈城市與符號(導言)〉(“Introduction”)。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 505-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令儀報導。2002。〈《雨雪霏霏》 李永平童年懺悔錄 長篇創作描寫北國雪景 追憶南國雨林往事〉。《聯合報》。2002/10/8: 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1968。《婆羅洲之子》。古晉:婆羅洲文化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1976。《拉子婦》。台北市 : 華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1986a。〈二版自序〉。李永平。《吉陵春秋》。1986b: i-i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1986b。《吉陵春秋》。台北:洪範。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1991。〈出埃及第四十年──《海東青》序〉。李永平。1992: i-v。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1992。《海東青:台北的一則寓言》。台北:聯合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1998。《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永平。2002。《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台北:天下文化書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奭學。1998。〈再見所多瑪〉。《聯合報》。1998/8/3: 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國。1993a。〈為甚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1. 10: 89-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建國。1993b。〈異形〉。《中外文學》。22. 3: 72-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妙津專訪。1992。〈李永平:我得把自己五花大綁之後才來寫政治〉。《新新聞》。266: 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封德屏策劃。1987。〈李永平答編者五問〉。《文訊》。29: 1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嘉謙。2000。〈誰的南洋?誰的中國?──論李永平《拉子婦》的女性與歷史意識〉。《中外文學》。29.4: 139-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樹仁譯。曼威柯司特(Castells, Manuel)著。1977。〈都市中心性〉(“Urban Centrality”)。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3: 549-6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旭東、魏文生譯。班雅明著。200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班波特萊爾》。台北:臉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貴興。2001。《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新木譯。朱莉婭•克里斯蒂瓦(Kristeva, Julia)著。2001。《恐怖的權力──論卑賤》(Pouvoirs de l’horreur: Essai sur l’abjection)。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誦聖。1992。〈《海東青》:中國現代主義小說的新里程碑〉。《聯合報》。2002/6/13: 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忠。2002。〈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30. 10: 12-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忠。2003a。〈中國影響與馬華文學〉。《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錦忠。2003b。〈南洋論述╱在地知識:他者的侷限〉。《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淑娟。1987。〈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和神話意涵〉。《文訊雜誌》。29: 136-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雅玲專訪。1998。〈台北的「異鄉人」──速寫李永平〉。《光華》。23. 7: 108-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景小佩。1989。〈寫在《海東青》以前〉。《聯合報》。1989/8/1-2: 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1993。〈在遺忘的國度:讀李永平《海東青》(上卷)〉。黃錦樹。1996: 162-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1997a。〈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黃錦樹。1998: 93-1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1997b。〈流離的婆羅洲之子和他的母親、父親──論李永平的文字修行〉。黃錦樹。1998: 299-3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1997c。〈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朱天心。1997: 235-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錦樹。2002。〈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30. 10: 24-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邦媛口述。潘暄訪問整理。2002。〈《雨雪霏霏》與馬華文學圖像〉。李永平。2002: i-x。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1984。〈山在虛無飄渺間:初讀李永平的小說〉。陳幸惠編。1985: 263-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紹銘。1992。〈抱著字典讀小說〉。《未能忘情》。台北:三民。239-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桂成譯。段義孚(Tuan, Yi-fu)著。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台北:國立編譯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素鈴專訪。1998。〈顛覆童話──訪李永平談「朱鴒漫遊仙境」〉。《聯合文學》。14. 10: 1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素鈴報導。2002。〈《雨雪霏霏》新長篇 李永平探原鄉真誠看人性〉。《民生報》。2002/10/8: A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應台。1986。〈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評李永平《吉陵春秋》〉。《當代》。2: 166-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良明譯。凱特•米利特(Millett, Kate)著。1999。《性的政治》(Sexual Politics)。北京:社會文藝科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玲。1993。〈我去過李永平的吉陵〉。《聯合報》。1993/1/17: 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1976。〈評《拉子婦》〉。李永平。1976。16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鵬。1998。〈祖國與母性──李永平《海東青》之地形魅影〉。周英雄、劉紀蕙編。2000: 36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其康。1987。〈李永平的抒情世界〉。《文訊雜誌》。29: 128-35。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