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明代宗教戲曲研究
作者 林智莉
貢獻者 曾永義
林智莉
關鍵詞 明代戲曲
宗教劇
儀式劇
度脫劇
教義劇
神廟劇場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2:21 (UTC+8)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想要探討當戲曲與宗教遇合時,對戲曲本身的特質與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與變化。因此筆者在緒論討論了戲曲與宗教結合的兩個大前提,即「涵融性」與「同質性」。「涵融性」指以戲曲文本為載體涵融宗教理論而形成「宗教教義劇」;「同質性」指戲曲表演與儀式表演相互取代而形成「宗教儀式劇」。「宗教教義劇」按其教喻功能又可分為「度脫」、「因果報應」、「宗教諷喻」三類;「宗教儀式劇」按其儀式功能又可分為「慶賀」、「薦亡」、「驅邪」三類。各類依其內容與形式而發揮不同的目的與功能。
     宗教戲曲因與宗教活動緊密結合,因此發展出特有的表演型態:包括演出場合的複合性質,演員與觀眾的特殊身份及互動模式,演出劇目的宗教、通俗、娛樂特質,面具、百戲、諧謔的藝術表演,及配合儀式進行的演出程序等,都呈現出有別於一般純戲曲演出的獨特風貌。
     除了外在的儀式氛圍影響戲曲的表演型態外,宗教戲曲,尤其是宗教儀式劇文本本身就充滿儀式性的象徵符碼,這些象徵符碼表現在人物的形象、動作的展演、語言的陳述、及砌末的運用等各方面,大都與某一神靈的信仰、或某一儀式的進行有密切相關,故能藉此象徵性的儀式劇取代儀式的進行。
     經由上述討論宗教劇本內涵、演出目的、演出型態、及文本象徵等戲曲與宗教的關係後,最後總結宗教對戲曲的影響層面包括:帶動戲曲文化普及與保存古老戲曲劇種、擴大戲曲題材內容、豐富戲曲表演藝術、影響戲曲演出型態、及影響地方腔調的產生與流播等。這些影響豐富了戲曲的生命力,也凸顯了宗教在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
《周禮》,《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初版14刷)。
《論語》,《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初版14刷)。
《穆天子傳》,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漢‧司馬遷,《史記》,《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牟融,《牟子理惑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漢‧宋衷注,清‧雷學淇校輯,《世本(附考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影印),第3698冊。
晉‧施岑,《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六冊。
晉‧張華,《博物志》,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晉‧不著撰者,《太上洞淵神咒經》,《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6冊。
宋‧范曄,《後漢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談遷,《國榷》(台北:鼎文書局,1978)。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明‧謝國,《蝴蝶夢》,《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第63冊。
明‧謝肇淛,《五雜俎》,李肇翔等編,《四庫禁書•子部》(北京市:京華出版社,2001年),第10卷。
明‧蘭陵笑笑生,《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台北:曉園,1990)。
明‧釋智達,《歸元鏡》,《大藏經補編》(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5),第18冊。
明‧嚴嵩,《嚴氏書畫記》,《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
明‧顧起元撰,譚隸華、陳稼禾點校,《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據清光緒三十年(1904)江寧傅春官輯金陵叢刻影印)。
明‧無名氏,《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
明‧無名氏,《精忠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1996年第4刷),第2冊。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據明萬曆中繡水沈氏尚白原齋刻本影印)。
明‧無名氏,《觀世音修行香山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第63冊。
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2冊。
明‧無名氏,《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彚編》(台北:學生書局,1989)。
明‧編者不詳,《道法會元》,《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第二十九冊。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聯經,1986)。
清‧江恂修、江昱纂,《乾隆清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2002年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影印),第37輯,《湖南府縣志輯》。
清‧李綠園,《歧路燈》(台北:新文豐,1989)。
清‧李汝珍,《足本鏡花緣》(台北市:世界書局,1974)。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北京:桂冠,1983)。
明‧金木散人,《鼓掌絶塵》《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第34冊。
梁‧寶唱,《經律異相》,《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4)。
清‧玩花主人編輯,錢德蒼續選,《綴白裘》,《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清乾隆四十二年校訂重鐫本影印),第五輯,第58-72冊。
清‧姚福均,《鑄鼎餘聞》,《藏外道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年),第18冊。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67年)。
清‧黃伯祿,清‧蔣超凡校,《集說詮真》,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彚編》(台北:學生書局,1989),第1輯,第22-24冊。
清‧陳階,《日涉編》,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明萬曆三十九年應城徐養量刊本)。
清‧張廷玉,《明史》,《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董閬石,《蓴鄉贅筆》,《中國近代小說史料彙編》(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第20冊。
清‧焦 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8冊。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07第一版,1997.12第三刷)。
清‧趙 翼,《檐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05第一版,1997.12第二刷)。
後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書局,1961)。
清‧稽璜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蕭智漢撰,《新增月日紀古》,曹仁虎,《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清道光十四年星蕭氏聽濤山房刊本)。
民國‧趙爾巽撰,楊家駱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台北市:鼎文出版社,1981)。
二、中文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戲劇、小說、神話類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3)。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8)。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海南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8)。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北齊‧魏收,《魏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5)。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它》(台北:里仁,1993)。
───,《古劇角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它》(台北:里仁,1993)。
王曉傳,《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王秋桂、沈福馨,《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4)。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人人文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田仲一成著,雲貴彬、于允譯,《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魏徵等,《隋書》,《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
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
朱建明校訂、張思賢編輯,《皖南高腔目連卷》(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8)。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
吳光耀,《西方演劇史論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
車文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大學叢書》(台北:學生商務印書館,1965)。
茆耕茹,《安徽目連戲資料集》(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7)。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
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後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18冊。
胡天成,《四川省接龍陽戲接龍端公戲之二──接龍慶壇》(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
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侯玉山口述、劉東升整理,《優孟衣冠八十年》(北京:寶文堂書店,1988)。
流沙,《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8)。
高戈平,《國劇臉譜藝術論述篇》(台北:書泉,1993)。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1997)。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郝譽翔,《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以宗教、道德與小戲為核心》(台北:文史哲,1998)。
庹修明,《中國儺戲、儺文化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
黃殿祺,《中國戲曲臉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1)。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台北:國家,2002)。
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1979)。
───,《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
───,《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台北:學海,1999)。
楊啟孝,《中國儺戲儺文化資料匯編》(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3)。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04)。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廖 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7)。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里仁,2000)。
顧樸光,《中國面具史》(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子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
(二)宗教、民俗類
王秋桂資料提供,《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第1版,1985年第3刷)。
太史文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任繼愈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牟鍾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克里斯蒂安‧喬基姆,《中國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克利福德‧格爾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09初版,1995.08第6刷)。
馬書田,《華夏諸神.俗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3)。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
澤田瑞穗,《地獄變》(東京:株式會社平河出版社,1991)。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91)。
───,《明末中國佛教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柯香君,《明代宗教雜劇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8)。
郝譽翔,《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賴慧玲,《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二階堂善弘,〈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國文哲所,即將出版)。
小川環樹作,張桐生譯, 〈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77),第1輯。
于君方著、釋自衎譯,〈魚藍提向風前賣與誰?〉,《香光莊嚴》第61期(2000.03)。
王福才,〈沁水縣下格碑村聖王行宮元碑及賽戲考〉,《民俗曲藝》第107、108期(1997.05)。
王兆乾,〈儀式性戲劇與觀賞性戲劇〉,《民俗曲藝》第130期,2001.03。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09。
宋‧沈括,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9)。
王家祐、袁志鴻,〈四川青城山文化〉,收於朱越利主編,《中國道教宮觀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王安祈,〈再論明代折子戲〉,《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鈎沈集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毛禮鎂,〈弋陽腔目連戲〉,《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江西宗教戲曲《目連救母》研究〉,《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05。
石海波、羅勇,〈儺戲的源流及其在貴州的傳播與發展〉,《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衰微原因析論〉,《諦觀》71期,1992.10。
江亞玉,〈由形象特徵之演變談二郎神〉,《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朱恆夫,〈目連變文、目連戲與唐僧取經故事之關係〉,《目連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何翠萍,〈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民俗曲藝》第30期,1984。
何新,〈龍的研究〉,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新譯東京夢華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
杜學德,〈河北省武安市固義村的祭神儀式和對戲賽戲演出〉,《民俗曲藝》第125期,2000.05。
邱坤良,〈中國劇場「天官賜福」之研究〉,《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
───,〈「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民俗曲藝》第39期,1986.01。
沈福馨,〈安順地戲的形成和發展〉,《民俗曲藝》第63期(1990.01)。
───,〈安順市蔡官屯村《薛丁山征西》地戲團的「開場」儀式〉,《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
───,〈貴州安順陶關《三國演義》地戲團的掃場和封箱儀式〉,《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
沈惠如,〈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翻案補恨」思想〉,《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1989)。
宋光宇,〈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26卷,1983.12。
吳秀玲, 〈泉州打城戲初探〉,《民俗曲藝》第139期,2003.03。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6期(1997)。
宋‧吳自牧,《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民1980)。
李平,〈目連戲與青陽腔淵源淺說〉,《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
李懷蓀,〈辰河戲《目連》初探〉,《民俗曲藝》第62期(1989.11)。
───,〈古老戲曲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探索〉,《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辰河目連戲神事活動闡述〉,《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湘西的土地神和祭賽〉,《民俗曲藝》第102期,1996.07。
李亦園,〈說儀式〉,《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
───,〈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民俗曲藝》第128期,2000.11。
李天生、田素蘭,〈賽社祭禮與樂戶伎樂〉,《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09。
李豐楙,〈鍾馗與儺禮及其戲劇〉,《民俗曲藝》第39期(1986.01)。
───,〈漢武內傳研究──漢武內傳的著成及其衍變〉,《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
宋‧周密,《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民1980)。
───,〈許遜傳說的形成與衍變──以六朝至唐為主的考察〉,收於《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97)。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鍾彩均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許遜與吳猛:一個「常與非常」觀點下的人物形象〉,收入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即將出版)。
林慶熙,〈福建莆仙戲「目連」考〉,《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
林智莉,〈誠齋雜劇的歷史定位──以宗教劇的承繼、創新與影響為討論〉,《民俗曲藝》第145期,2004.09。
妹尾達彥,〈河東鹽池的池神廟與鹽專賣制度〉,《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下冊。
胡可立,〈「月明和尚度柳翠」表演雛型及其演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1期,1977.01。
胡天成,〈端公戲:民俗與戲劇結合的一種戲劇型態〉,《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
侯紹莊,〈德江儺堂戲源流試探〉,《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徐宏圖,〈浙江的地方戲與宗教儀式〉,《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05。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清順治宛委山堂刊重較說郛本) 。
徐立強,〈「梁皇懺」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
容肇祖,〈二郎神考〉,《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康保成,〈從驅儺者巫到戲劇脚色「淨」〉,《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儺戲藝術源流》(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對二郎神信仰的文化闡釋〉,《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柴劍虹,〈敦煌寫卷中的《曲子還京洛》及其句式〉,《文學遺產》1985年第1期。
高登智,〈雲嶺高原話儺戲〉,《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庹修明,〈古樸的戲劇,有趣的面具──貴州省德江土家族地區的儺堂戲〉,《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貴州黔東北民族地區的儺戲群〉,《中國儺戲、儺文化專輯》(上)(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年)。
麻國鈞,〈元儺與元劇〉,《戲劇》1994年第1期。
宋‧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886冊。
陶立璠,〈儺文化雛議〉,《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
陳守仁,〈從即興延長看粵劇演出風格與場合的關係〉,《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06。
華 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第86卷第6期,1993.06。
黃竹三,〈談隊戲〉,《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09。
黃征,〈敦煌願文「兒郎偉」輯考〉,收於黃征編,《敦煌語文叢說》(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黃芝岡,〈論長沙湘戲的流變〉,《中國戲曲研究資料初輯》(香港:戲劇藝術社,不詳)。
章愚,〈探討目連戲的學術價值〉,《戲曲研究》第16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
張振南、暴海燕,〈上黨民間的「迎神賽社」〉,《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宋‧高承撰,明‧李果訂,《事物紀原》,《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第1211冊。
寒聲等,〈《禮節傳簿》研究(上)(中)(下)──《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注釋〉,《民俗曲藝》第60-62期,1989.07、09、11。
馮俊傑,〈賽社:戲劇史的巡禮〉,《中華戲曲》(三)(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葉明生,〈漳平道壇破砂寨儀式之音樂及戲劇概述〉,《民俗曲藝》,第117期,1999.01。
───,〈儀式與戲劇──民俗學的考察〉,《民俗曲藝》第129期,2001.01。
葉德鈞,〈宋元明講唱文學〉,收於《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下冊。
劉錫誠,〈鍾馗論〉,《民俗曲藝》第111期(1998.01)。
楊 榕,〈莆田市瑞雲廟之田公信仰、祭儀與戲劇〉,《民俗曲藝》第122、123期,2000.01。
廖 奔,〈目連戲文系統及雙下山故事源流考〉,《民俗曲藝》第93期,1995.01。
趙景深,〈明代清陽腔劇本的新發現〉,《復旦學報》第1期(1956)。
潘英海,〈儀式:文化書寫與體現的過程〉,《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
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32冊。
薛若鄰,〈關索戲與關索〉,《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賴慧玲,〈明傳奇宗教角色的戲劇功能〉,《民俗曲藝》128期,89.11,頁266。
戴不凡,〈明清小說中的戲曲史料〉,《小說見聞錄》(台北:木鐸,1983)。
龍彼得著、王秋桂、蘇友貞譯,〈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學生書局,1985)。
顧峰,〈一支獨特而稀有的儺戲──關索戲〉,《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五、英文專書(按著作年代排序)
Van Gennep, A. “The Rites of Passage.” Monika B. Vizedom & Gabrielle L. Caffee(tran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Victor Turner “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ual”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1967.
Victor Turner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1969.
Victor Turner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1974.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168冊。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清光緒歸安陸氏刊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劉鏜,《江西詩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886冊。
宋‧劉斧,《青瑣高議後集》,《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9編第5冊。
宋‧鄧有功,《上清骨髓靈文鬼律》,《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6冊。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元‧脫脫等,《宋史》,《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
元‧楊維禎,《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第71冊。
元‧楊朝英選,隋樹森校訂,《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北京:中華書局,1958)。
元‧鄭德輝,《虎牢關三戰呂布》,《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09第1版,1996.02第6刷)。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
元‧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第22之16冊。
明‧王禾犀登,《吳社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第3025冊。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12冊。
明‧申時行重修,《明會典》(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朱元璋,《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序》,《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第9冊。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3冊。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年不詳),第94冊。
明‧宋濂,《元史》,《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
明‧沈璟,《義俠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10冊。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15編,第6冊。
明‧沈泰,《盛明雜劇》(台北:廣文,1979)。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
明‧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6冊。
明‧李開先,《閒居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92冊。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94)。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臺南縣:莊嚴, 1997年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刊本卷八十、卷八十一、卷九十一至卷九十三配鈔本影印),第153冊。
明‧何宇度,《益部談資》,《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9),第6編第5冊。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據明萬曆刻足本校釋)。
明‧祁彪佳,《遠山堂劇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6冊。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末祁氏遠山堂抄本影印),第20冊。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
明‧胡廣等修,《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台北:貫雅文化,1991)。
明‧高明,《琵琶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1 冊。
明‧高濂,《玉簪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3冊。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3冊。
明‧徐復祚,《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嘉靖衡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1963),卷八。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0)。
明‧秦淮墨客,《樂府紅珊》,《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嘉靖庚申(1800)積秀堂覆刻本影印),第二輯,第10-11冊。
明‧陳龍正,《幾亭全書》,《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康熙雲書閣刻本影印),集部第12冊。
明‧陳耀文著,明‧屠隆校,《天中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965冊。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此據寶顏堂秘笈本排印),第2931冊。
明‧黃文華,《詞林一枝》,《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第1輯。
明‧黃方胤,《陌花軒雜劇》(北京:中國書店,1994)。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1989),上冊。
─────,《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
明‧陶宗儀,《輟耕錄》(台北:世界書局,1987)。
明‧馮夢禎,《快雪堂日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65冊。
明‧馮夢龍,《情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明‧張岱,《陶庵夢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琅嬛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85)。
明‧張四維,《雙烈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1996年第4刷)第10冊。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下冊。
明‧湛然圓澄,《慨古錄》,《禪宗寶典續編》(北京:新華書店,1995)。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明‧游潛,《夢蕉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
明‧屠隆,《娑羅館清言》,《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4編第5冊。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58冊。
明‧鄒迪光,《調象菴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59冊。
明‧楊慎,《洞天玄記》,周貽白編,《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明‧劉還初撰,《李丹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3輯•全明傳奇•續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第81冊。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明‧劉惟謙等撰,《大明律》(瀋陽市:遼瀋書社,1990)。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50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5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永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智莉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智莉zh_TW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2: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2: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2:2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1515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74-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150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想要探討當戲曲與宗教遇合時,對戲曲本身的特質與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與變化。因此筆者在緒論討論了戲曲與宗教結合的兩個大前提,即「涵融性」與「同質性」。「涵融性」指以戲曲文本為載體涵融宗教理論而形成「宗教教義劇」;「同質性」指戲曲表演與儀式表演相互取代而形成「宗教儀式劇」。「宗教教義劇」按其教喻功能又可分為「度脫」、「因果報應」、「宗教諷喻」三類;「宗教儀式劇」按其儀式功能又可分為「慶賀」、「薦亡」、「驅邪」三類。各類依其內容與形式而發揮不同的目的與功能。
     宗教戲曲因與宗教活動緊密結合,因此發展出特有的表演型態:包括演出場合的複合性質,演員與觀眾的特殊身份及互動模式,演出劇目的宗教、通俗、娛樂特質,面具、百戲、諧謔的藝術表演,及配合儀式進行的演出程序等,都呈現出有別於一般純戲曲演出的獨特風貌。
     除了外在的儀式氛圍影響戲曲的表演型態外,宗教戲曲,尤其是宗教儀式劇文本本身就充滿儀式性的象徵符碼,這些象徵符碼表現在人物的形象、動作的展演、語言的陳述、及砌末的運用等各方面,大都與某一神靈的信仰、或某一儀式的進行有密切相關,故能藉此象徵性的儀式劇取代儀式的進行。
     經由上述討論宗教劇本內涵、演出目的、演出型態、及文本象徵等戲曲與宗教的關係後,最後總結宗教對戲曲的影響層面包括:帶動戲曲文化普及與保存古老戲曲劇種、擴大戲曲題材內容、豐富戲曲表演藝術、影響戲曲演出型態、及影響地方腔調的產生與流播等。這些影響豐富了戲曲的生命力,也凸顯了宗教在戲曲發展史上的重要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節 本文研究旨趣、釋義及徑路 1
     一、本文研究旨趣 1
     二、「宗教戲曲」釋義 2
     三、本文研究徑路 5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6
     第三節 戲曲與宗教結合之前提:涵融性與同質性 9
     一、涵融性 10
     二、同質性 12
     (一)就表演形式而言 12
     (二)就演出狀態與目的而言 13
     第一章 明代戲曲與宗教結合之模式及類型 17
     第一節 明代宗教教義劇的類型及其內涵 18
     一、度脫劇的內涵及其演變 21
     (一)度脫雜劇的內涵及其演變 21
         1. 架構化──宣揚「良善者終被度」的信念 21
     2. 說理化──從「煉丹說」到「曉夢說」 25
     (二)度脫傳奇的內涵及其演變──強調「自我修行」的精神 26
     二、因果報應劇的內涵及其特色 30
     (一)以地獄描繪達勸善懲惡效果 33
     (二)以人倫道德作為行善標準 37
     三、宗教諷喻劇的內涵及其特色 38
     (一)宗教亂象的反映 38
     (二)情欲的認同與贊揚 40
     第二節 明代宗教儀式劇的類型及其內涵 43
     一、慶賀儀式劇 44
     二、薦亡儀式劇 50
     三、驅邪儀式劇 53
     第三節 小結 62
     第二章 明代神廟劇場型態及戲曲演出特色 65
     第一節 神廟劇場型態──結合宗教、娛樂及商業的複合式場域 67
     第二節 演員與觀眾 75
     一、演員類型 75
     二、演員與觀眾的互動 81
     第三節 演出劇目之類型及特色 85
     第四節 表演藝術之特色 95
     一、面具的使用 95
     二、百戲的穿插 101
     (一)雜耍 102
     (二)武術 105
     (三)歌舞 109
     三、有趣諧謔的科白 111
     第五節 儀式表演程式 113
     一、正戲開演前的儀式戲劇 113
     二、戲與儀的結合 119
     (一)戲劇本身即是完整儀式,以戲代儀 119
     (二)接續演戲過程穿插儀式,儀式融入情節之中 120
     (三)中斷演戲過程穿插儀式,儀式獨立情節之外 122
     三、正戲結束後的儀式戲劇 123
     第六節 小結 123
     第三章 明代宗教儀式劇的象徵符碼 127
     第一節 宮廷慶壽儀式劇──《瑤池會八仙慶壽》 128
     一、形塑新的慶賀仙團 129
     二、祝壽儀式的進行 138
     第二節 宮廷歲末驅邪儀式劇──鍾馗戲 141
     一、《福祿壽仙官慶會》的大儺遺意 144
     二、鍾馗形象的轉變及其象徵意義 151
     三、虛耗與送窮的結合 156
     第三節 民間斬蛟儀式劇 158
     一、《許真人拔宅飛昇》的儀式意義 158
     (一)許遜信仰與儀式劇的關係 158
     (二)儀式的演出及其象徵意義 163
     二、《灌口二郎神斬健蛟》的儀式意義 168
     (一)二郎神信仰與儀式劇的關係 168
     (二)儀式的演出及其象徵意義 172
     第四章 明代宗教對戲曲的影響 177
     第一節 帶動戲曲文化普及與保存古老戲曲劇種 177
     第二節 擴大戲曲題材內容 187
     一、宗教聖傳題材 188
     二、宗教聖蹟題材 190
     三、宗教教義題材 194
     四、宗教儀式題材 198
     五、宗教現象題材 199
     第三節 豐富戲曲表演藝術 202
     一、道教儀式 202
     二、佛教儀式 209
     三、民間習俗 210
     第四節 影響戲曲演出型態 211
     一、百戲穿插演出的型態 211
     二、影響折子戲的形成 211
     三、影響連台本戲的產生 216
     第五節 影響地方腔調的產生與流播 220
     一、目連戲與弋陽腔、青陽腔的產生與流播的關係 220
     二、神廟演劇帶動弋陽、青陽等腔的興盛 227
     第六節 小結 230
     餘論 235
     第一節 前文總結 235
     第二節 明代宗教戲曲的功能 240
     一、宗教與娛樂並存的功能 240
     二、心靈淨化與道德勸化的功能 241
     附表 243
     表一:明代雜劇宗教內容整理一覽表 243
     表二:明代傳奇宗教內容整理一覽表 249
     表三:明代雜劇宗教內容分類統計數據 251
     表四:明代傳奇宗教內容分類統計數據 251
     表五:迎神賽會演出劇目 252
     附圖 263
     圖一、常熟翁氏舊藏明人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263
     圖二、河南登封「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廟圖」 264
     圖三、山西臨汾魏村牛王廟平面示意圖 264
     圖四、山西洪桐縣霍山明應王廟平面圖 265
     圖五、山西新絳縣明代城隍廟及戲台剖面圖 265
     圖六、清同治刊本「江南鐵淚圖」插圖神廟演戲場面 266
     圖七、清《點石齋畫報》卯集所載廟外搭台演戲圖 267
     圖八、福建漳州版畫「文昌閣廟會圖」 268
     圖九、梅蘭芳綴玉軒所藏清代人員臉譜(據考證應為明末清初臉譜) 269
     圖十、梅蘭芳綴玉軒所藏明代神怪臉譜 270
     參考書目 271
     一、古籍(按著作年代排序) 271
     二、中文專書(按姓名筆劃排序) 278
     三、學位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281
     四、期刊論文(按姓名筆劃排序) 281
     五、英文專書(按著作年代排序) 286
zh_TW
dc.format.extent 43971 bytes-
dc.format.extent 84955 bytes-
dc.format.extent 136422 bytes-
dc.format.extent 328517 bytes-
dc.format.extent 680620 bytes-
dc.format.extent 841681 bytes-
dc.format.extent 757887 bytes-
dc.format.extent 723252 bytes-
dc.format.extent 237369 bytes-
dc.format.extent 238393 bytes-
dc.format.extent 215251 bytes-
dc.format.extent 1638241 bytes-
dc.format.extent 30190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5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明代戲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儀式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度脫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教義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廟劇場zh_TW
dc.title (題名) 明代宗教戲曲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按作者年代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禮》,《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初版1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語》,《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初版14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穆天子傳》,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牟融,《牟子理惑論》(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宋衷注,清‧雷學淇校輯,《世本(附考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畿輔叢書本影印),第369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施岑,《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六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張華,《博物志》,收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晉‧不著撰者,《太上洞淵神咒經》,《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范曄,《後漢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談遷,《國榷》(台北:鼎文書局,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出版年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謝國,《蝴蝶夢》,《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第6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謝肇淛,《五雜俎》,李肇翔等編,《四庫禁書•子部》(北京市:京華出版社,2001年),第10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蘭陵笑笑生,《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台北:曉園,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釋智達,《歸元鏡》,《大藏經補編》(台北市:華宇出版社,1985),第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嚴嵩,《嚴氏書畫記》,《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顧起元撰,譚隸華、陳稼禾點校,《客座贅語》,《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據清光緒三十年(1904)江寧傅春官輯金陵叢刻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無名氏,《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無名氏,《精忠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1996年第4刷),第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據明萬曆中繡水沈氏尚白原齋刻本影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無名氏,《觀世音修行香山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1輯•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3),第6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無名氏,《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彚編》(台北:學生書局,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編者不詳,《道法會元》,《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第二十九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聯經,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江恂修、江昱纂,《乾隆清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巴蜀書社,2002年據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刻本影印),第37輯,《湖南府縣志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綠園,《歧路燈》(台北:新文豐,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李汝珍,《足本鏡花緣》(台北市:世界書局,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北京:桂冠,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金木散人,《鼓掌絶塵》《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不詳),第3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寶唱,《經律異相》,《大正藏》(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玩花主人編輯,錢德蒼續選,《綴白裘》,《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據清乾隆四十二年校訂重鐫本影印),第五輯,第58-7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姚福均,《鑄鼎餘聞》,《藏外道書》(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年),第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黃文暘,《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黃伯祿,清‧蔣超凡校,《集說詮真》,王秋桂、李豐楙《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彚編》(台北:學生書局,1989),第1輯,第22-2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陳階,《日涉編》,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明萬曆三十九年應城徐養量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明史》,《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董閬石,《蓴鄉贅筆》,《中國近代小說史料彙編》(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第2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焦 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07第一版,1997.12第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趙 翼,《檐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05第一版,1997.12第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世界書局,19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稽璜等奉敕撰,《欽定續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蕭智漢撰,《新增月日紀古》,曹仁虎,《歲時習俗資料彚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清道光十四年星蕭氏聽濤山房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民國‧趙爾巽撰,楊家駱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台北市:鼎文出版社,1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中文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戲劇、小說、神話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安徽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江西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海南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齊‧魏收,《魏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國ISDN中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它》(台北:里仁,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劇角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它》(台北:里仁,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曉傳,《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秋桂、沈福馨,《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提要》,《人人文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仲一成著,雲貴彬、于允譯,《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魏徵等,《隋書》,《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建明校訂、張思賢編輯,《皖南高腔目連卷》(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光耀,《西方演劇史論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車文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青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大學叢書》(台北:學生商務印書館,1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茆耕茹,《安徽目連戲資料集》(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萬川,《鍾馗神話與小說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後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1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天成,《四川省接龍陽戲接龍端公戲之二──接龍慶壇》(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倪彩霞,《道教儀式與戲劇表演形態研究》(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玉山口述、劉東升整理,《優孟衣冠八十年》(北京:寶文堂書店,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流沙,《明代南戲聲腔源流考辨》(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戈平,《國劇臉譜藝術論述篇》(台北:書泉,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世誠,《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台北:麥田出版,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以宗教、道德與小戲為核心》(台北:文史哲,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庹修明,《中國儺戲、儺文化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殿祺,《中國戲曲臉譜》(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朱熹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台北:國家,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惜華,《明代雜劇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代傳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說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孟輝,《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宗蓉,《元明雜劇之比較研究──以題材為核心之探討》(台北:學海,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啟孝,《中國儺戲儺文化資料匯編》(台北:施合鄭基金會,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宋綬、宋敏求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石窗,《道教與戲劇》(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 奔,《宋元戲曲文物與民俗》(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劇場史》(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禺生,《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禎,《中國民間目連文化》(成都:巴蜀書社,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南揚,《戲文概論》(台北:里仁,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樸光,《中國面具史》(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子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宗教、民俗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秋桂資料提供,《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第1版,1985年第3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史文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繼愈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鍾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遠國,《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與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克里斯蒂安‧喬基姆,《中國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克利福德‧格爾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卿希泰,《中國道教思想史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09初版,1995.08第6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書田,《華夏諸神.俗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芝崗,《中國的水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澤田瑞穗,《地獄變》(東京:株式會社平河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聖嚴,《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末中國佛教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智莉,《現存元人宗教劇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香君,《明代宗教雜劇之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譽翔,《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慧玲,《明傳奇中宗教角色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階堂善弘,〈通俗小說裡元帥神之形象〉,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國文哲所,即將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川環樹作,張桐生譯, 〈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文化,1977),第1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君方著、釋自衎譯,〈魚藍提向風前賣與誰?〉,《香光莊嚴》第61期(2000.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福才,〈沁水縣下格碑村聖王行宮元碑及賽戲考〉,《民俗曲藝》第107、108期(1997.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兆乾,〈儀式性戲劇與觀賞性戲劇〉,《民俗曲藝》第130期,2001.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沈括,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家祐、袁志鴻,〈四川青城山文化〉,收於朱越利主編,《中國道教宮觀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安祈,〈再論明代折子戲〉,《明代戲曲五論──附明傳奇鈎沈集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禮鎂,〈弋陽腔目連戲〉,《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西宗教戲曲《目連救母》研究〉,《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海波、羅勇,〈儺戲的源流及其在貴州的傳播與發展〉,《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衰微原因析論〉,《諦觀》71期,199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亞玉,〈由形象特徵之演變談二郎神〉,《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恆夫,〈目連變文、目連戲與唐僧取經故事之關係〉,《目連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翠萍,〈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民俗曲藝》第30期,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新,〈龍的研究〉,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孟元老著、嚴文儒注譯,《新譯東京夢華錄》(台北:三民書局,20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學德,〈河北省武安市固義村的祭神儀式和對戲賽戲演出〉,《民俗曲藝》第125期,2000.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邱坤良,〈中國劇場「天官賜福」之研究〉,《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與文化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劇場之儀式劇目」研究初稿〉,《民俗曲藝》第39期,1986.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福馨,〈安順地戲的形成和發展〉,《民俗曲藝》第63期(199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安順市蔡官屯村《薛丁山征西》地戲團的「開場」儀式〉,《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貴州安順陶關《三國演義》地戲團的掃場和封箱儀式〉,《貴州安順地戲調查報告集》(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惠如,〈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翻案補恨」思想〉,《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台北:聯經,19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光宇,〈中國地獄罪報觀念的形成〉,《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26卷,198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秀玲, 〈泉州打城戲初探〉,《民俗曲藝》第139期,2003.0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承學、李光摩,〈晚明心態與晚明習氣〉,《文學遺產》第6期(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吳自牧,《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民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平,〈目連戲與青陽腔淵源淺說〉,《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懷蓀,〈辰河戲《目連》初探〉,《民俗曲藝》第62期(198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老戲曲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目連戲探索〉,《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辰河目連戲神事活動闡述〉,《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湘西的土地神和祭賽〉,《民俗曲藝》第102期,1996.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亦園,〈說儀式〉,《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民俗曲藝》第128期,2000.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天生、田素蘭,〈賽社祭禮與樂戶伎樂〉,《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豐楙,〈鍾馗與儺禮及其戲劇〉,《民俗曲藝》第39期(1986.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漢武內傳研究──漢武內傳的著成及其衍變〉,《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周密,《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民198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遜傳說的形成與衍變──以六朝至唐為主的考察〉,收於《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鍾彩均主編,《傳承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遜與吳猛:一個「常與非常」觀點下的人物形象〉,收入李豐楙、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即將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慶熙,〈福建莆仙戲「目連」考〉,《民俗曲藝》第78期,1992.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智莉,〈誠齋雜劇的歷史定位──以宗教劇的承繼、創新與影響為討論〉,《民俗曲藝》第145期,2004.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妹尾達彥,〈河東鹽池的池神廟與鹽專賣制度〉,《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可立,〈「月明和尚度柳翠」表演雛型及其演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1期,1977.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天成,〈端公戲:民俗與戲劇結合的一種戲劇型態〉,《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侯紹莊,〈德江儺堂戲源流試探〉,《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宏圖,〈浙江的地方戲與宗教儀式〉,《民俗曲藝》第131期,200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清順治宛委山堂刊重較說郛本)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立強,〈「梁皇懺」初探〉,《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容肇祖,〈二郎神考〉,《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保成,〈從驅儺者巫到戲劇脚色「淨」〉,《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儺戲藝術源流》(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對二郎神信仰的文化闡釋〉,《儺戲藝術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柴劍虹,〈敦煌寫卷中的《曲子還京洛》及其句式〉,《文學遺產》198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登智,〈雲嶺高原話儺戲〉,《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庹修明,〈古樸的戲劇,有趣的面具──貴州省德江土家族地區的儺堂戲〉,《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貴州黔東北民族地區的儺戲群〉,《中國儺戲、儺文化專輯》(上)(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麻國鈞,〈元儺與元劇〉,《戲劇》1994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88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立璠,〈儺文化雛議〉,《儺戲論文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守仁,〈從即興延長看粵劇演出風格與場合的關係〉,《中國音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漢學研究》第6卷第1期,1988.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華 瑋,〈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第86卷第6期,1993.0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竹三,〈談隊戲〉,《民俗曲藝》第115期,1998.0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征,〈敦煌願文「兒郎偉」輯考〉,收於黃征編,《敦煌語文叢說》(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芝岡,〈論長沙湘戲的流變〉,《中國戲曲研究資料初輯》(香港:戲劇藝術社,不詳)。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愚,〈探討目連戲的學術價值〉,《戲曲研究》第16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振南、暴海燕,〈上黨民間的「迎神賽社」〉,《民俗曲藝》第81期(1993.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高承撰,明‧李果訂,《事物紀原》,《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第12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寒聲等,〈《禮節傳簿》研究(上)(中)(下)──《迎神賽社禮節傳簿四十曲宮調》注釋〉,《民俗曲藝》第60-62期,1989.07、09、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俊傑,〈賽社:戲劇史的巡禮〉,《中華戲曲》(三)(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明生,〈漳平道壇破砂寨儀式之音樂及戲劇概述〉,《民俗曲藝》,第117期,1999.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儀式與戲劇──民俗學的考察〉,《民俗曲藝》第129期,200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德鈞,〈宋元明講唱文學〉,收於《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錫誠,〈鍾馗論〉,《民俗曲藝》第111期(1998.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 榕,〈莆田市瑞雲廟之田公信仰、祭儀與戲劇〉,《民俗曲藝》第122、123期,200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 奔,〈目連戲文系統及雙下山故事源流考〉,《民俗曲藝》第93期,1995.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景深,〈明代清陽腔劇本的新發現〉,《復旦學報》第1期(1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英海,〈儀式:文化書寫與體現的過程〉,《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3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若鄰,〈關索戲與關索〉,《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慧玲,〈明傳奇宗教角色的戲劇功能〉,《民俗曲藝》128期,89.11,頁2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不凡,〈明清小說中的戲曲史料〉,《小說見聞錄》(台北:木鐸,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彼得著、王秋桂、蘇友貞譯,〈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典考〉,《中國文學論著譯叢》(台北:學生書局,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峰,〈一支獨特而稀有的儺戲──關索戲〉,《雲南儺戲儺文化論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英文專書(按著作年代排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n Gennep, A. “The Rites of Passage.” Monika B. Vizedom & Gabrielle L. Caffee(tran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 “The Forest of Symbols:Aspects of Ndembu rituual”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19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19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ictor Turner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c19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淳,《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116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清‧曹仁虎編,《歲時習俗資料彙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清光緒歸安陸氏刊十萬卷樓叢書本)。 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劉鏜,《江西詩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88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劉斧,《青瑣高議後集》,《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9編第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鄧有功,《上清骨髓靈文鬼律》,《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第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宋史》,《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楊維禎,《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第7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楊朝英選,隋樹森校訂,《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北京:中華書局,19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鄭德輝,《虎牢關三戰呂布》,《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09第1版,1996.02第6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釋覺岸,《釋氏稽古略》(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元‧不著撰者,《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驥德,《曲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世貞,《曲藻》,《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第22之1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王禾犀登,《吳社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第302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1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申時行重修,《明會典》(台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朱元璋,《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範•序》,《道藏》(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第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年不詳),第9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宋濂,《元史》,《二十四史》(台北:中華書局,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沈璟,《義俠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1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15編,第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沈泰,《盛明雜劇》(台北:廣文,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李開先,《閒居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9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李夢陽,《空同先生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臺南縣:莊嚴, 1997年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刊本卷八十、卷八十一、卷九十一至卷九十三配鈔本影印),第15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何宇度,《益部談資》,《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9),第6編第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據明萬曆刻足本校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祁彪佳,《遠山堂劇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6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末祁氏遠山堂抄本影印),第2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胡廣等修,《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台北:貫雅文化,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高明,《琵琶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1 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高濂,《玉簪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05第1版,1996.02第4刷),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徐渭,《南詞敘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3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徐復祚,《曲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徐復祚,《花當閣叢談》,《嘉靖衡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1963),卷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秦淮墨客,《樂府紅珊》,《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據明嘉靖庚申(1800)積秀堂覆刻本影印),第二輯,第10-1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陳龍正,《幾亭全書》,《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康熙雲書閣刻本影印),集部第12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陳耀文著,明‧屠隆校,《天中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96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此據寶顏堂秘笈本排印),第293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黃文華,《詞林一枝》,《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第1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黃方胤,《陌花軒雜劇》(北京:中國書店,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1989),上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曲雜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07第1版,1982.11第4刷),第4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陶宗儀,《輟耕錄》(台北:世界書局,198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馮夢禎,《快雪堂日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6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馮夢龍,《情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張岱,《陶庵夢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琅嬛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張四維,《雙烈記》,《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1996年第4刷)第10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下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湛然圓澄,《慨古錄》,《禪宗寶典續編》(北京:新華書店,199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游潛,《夢蕉詩話》(台北:廣文書局,197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屠隆,《娑羅館清言》,《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8),第4編第5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鄒迪光,《鬱儀樓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58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鄒迪光,《調象菴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集部第159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楊慎,《洞天玄記》,周貽白編,《明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劉還初撰,《李丹記》,《中國戲劇研究資料•第3輯•全明傳奇•續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96),第81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劉惟謙等撰,《大明律》(瀋陽市:遼瀋書社,1990)。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