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清代荀子學研究
作者 田富美
Tien, Fu-mei
貢獻者 董金裕
田富美
Tien, Fu-mei
關鍵詞 荀學
清代學術
氣本論
戴震
焦循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2:58 (UTC+8)
摘要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儒學,跳脫以孟學為儒家唯一價值的衡量標準來看待荀子思想及荀學的流衍,是本文論述的基本態度。全文可分成兩部分論說。首先釐清荀子思想中最受矚目及爭議之議題,即:天人之分、人之性惡及法後王,作為論證清代思想的對照範式。整體而言,荀子思想所關懷的是人在具體經驗世界中的安頓問題,因而其追求的目標是「盡倫」、「盡制」的聖王,相對於孟子言盡心知性以知天的超越、內在性格,其理路有顯著不同。

其次論述清代的荀學。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清儒校釋《荀子》書的著作及荀子學說的評論。基本上,清人校釋《荀子》是在「以子證經」的前提下所衍生;同時,清儒在尊經及經典傳承的體系研究中肯定了荀子,使荀學得以擺脫「異端」之名而回復於儒家之列;且《荀子》書的整理,也使得荀學獲得重新被檢視的契機,具有一定的意義。清儒試圖對宋明以來非議荀子思想的議題提出新的解釋,包括性惡、非思孟、法後王等論題,然而,這些迴護荀子的論述卻受限於以孟學為學術唯一準則的意識型態所囿,往往只是在以孟學為主體的思考下調和孟、荀差異,在深究荀子思想體上的論述上則相對貧乏。因此,清人考校《荀子》書、評述荀學,雖具價值,但並不能全部概括清代荀學的內涵。

清代荀學的另一層面,是以顧炎武、戴震、焦循、淩廷堪、阮元為主軸的清儒,在「以氣為本」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心性論以及成德工夫論所呈現的荀學理路。清儒在「以氣為本」的立場下,肯定了人性中情、欲存在的正面意義,而理義即內在於欲、情之中;心知本具有思辨、擇取理義之能,人們透過以問學為主的修養工夫加以擴充培養之後,便能衡定人欲人情合宜的進退得失,由個人所欲所情推及至群體,能通達天下人之情,遂天下人之欲,使之無所差謬、不爽失,即是理義。在此理路下所呈顯的成德工夫,一方面重視經典及文獻史料之價值,強調由文字訓詁以明理義的問學;另一面,由於所論理義的內涵是群體生養之欲的滿足、情感過與不及的調節與疏通,故而講求人我間言行事為依據準則的禮學興起,清儒藉由禮制的考證、禮意的論辯重新核定社會禮儀秩序,作為修己治人之具。

分析了清儒的人性論及成德工夫論後,對照荀子所論人性的內涵及道德修養的主張,不難發現二者思想理路是一致的:包括以欲望情感及心知為人性本質,強調培養智識在成就道德上的重要性,倡議禮儀法度以調節人欲人情等,均呈現了強烈的荀學色彩。只是,清儒並沒有意識到其理路與荀學同途;批判宋明理學,卻認同理學家所建構以孟子為孔子思想正統繼承者的道統觀,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焦循作《孟子正義》,自詡為孟學真正傳人,欲取代宋明理學在儒家道統的傳承地位,但實際上闡揚的卻是荀子的理路。因此,本文將清代傾向荀子理路的人性論、工夫論稱之為「潛藏的荀學理路」。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抉發清人在義理思想上的荀學傾向,相較於清人肇因於經典考據而擴及《荀子》書校釋、荀學評價等層面的討論,無疑是更具意義的。至於二者的主從關係:如前所言,清人從事校釋《荀子》、評述荀學,從而提高了荀子的學術地位,而這個校釋、評述是源於經典考據的擴大而來,而考據學的興起是源於問學的成德工夫,而問學的成德工夫又是源於「潛藏的荀學理路」。可見,清代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在無形中促進了荀學的研究,荀子地位的提升,恰恰呼應了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的存在。
參考文獻 壹、《荀子》研究相關資料
一、《荀子》書版本與校釋
于省吾:《荀子新證》(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
毛子水:《荀子訓解補正》(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二刷)。按:包含楊倞、盧文弨、顧千里、劉台拱、郝懿行、俞樾、王念孫、王引之等校釋。
王叔岷:〈荀子斠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第34本(1962年12月),頁115-197。
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八刷)。
高 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西堂:《荀子真偽考》(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六刷)。
陶鴻慶:《孫卿子札記》,收於《讀諸子札記•八》(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頁219-259。
傅 山評注,吳連城釋文:《傅山荀子評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趙海金:《荀子校釋》(自印本,不著出版年月)。
劉文起:《荀子正補》(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劉師培:《荀子補釋》,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第2冊,頁1117-1163。
劉師培:《荀子斠補》,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第2冊,頁1075-1115。
潘重規:〈讀王先謙《荀子集解》札記〉,《制言半月刊》,第12期(1936年3月),總頁1227-1252。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荀子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7年)。
久保愛:《荀子增註》,第43、44冊,日本寬政8年京師水玉堂刊本。
物雙松:《讀荀子》,第41冊,日本寶曆14年京師水玉堂刊本。
高 亨:《諸子新箋》,第37冊,1961年排印本。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筆記》,第37冊,1962年排印本。
葉紹鈞:《荀子選註》,第30冊,1930年排印本。
劉念親:《荀子正名篇詁釋》,第38冊,1924年排印本。
豬飼彥博:《荀子增註補遺》,第45冊,日本寬政13年京師水玉堂刊本。
鍾 泰:《荀注訂補》,第36冊,1936年排印本。
二、研究專書
方爾加:《荀子新論》(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五刷)。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德永:《荀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周紹賢:《荀子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胡玉衡:《荀況思想研究》(北京:中州書畫社,1983年)。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二版)。
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二刷)。郭志坤:《荀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陳登元:《荀子哲學》,收於《民國叢書》,第4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嵇 哲:《荀子通論》(香港:友聯出版社,1959年)。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楊筠如:《荀子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熊公哲:《荀卿學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趙士林:《荀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劉文起:《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三版)。
龍宇純:《荀子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83年)。
柯雄文(Antonio S.Cua)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論之研究》(Ethical Argumentation:A Study in Hus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三、學位論文
王靈康:《荀子的「法後王」思想》,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秋虹:《清代荀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1年。
黃旻聖:《王先謙《荀子集解》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四、期刊論文
王 杰:〈荀子歷史觀基本特徵新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1期,頁57-61。
王長華:〈在道義原則與歷史需要之間—論荀子的價值立場〉,《孔孟月刊》,第34卷第10期(1996年6月),頁13-22。
王靈康:〈英語世界荀子研究概況〉,《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1-38。
王靈康:〈隨時設教:試析荀子「法後王」的意義〉,《台灣哲學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第4期(2004年3月),頁181-212。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317-344。
宋 商:〈荀子心目中的「天」—兼駁荀子「人定勝天」說〉,《九州學刊》,第4卷第1期(1991年4月),頁125-131。
李瑞全:〈荀子論性與論人之為人〉,《東海學報》,第26期(1985年6月),頁209-224。
周熾成:〈逆性與順性—荀子人性論的內在緊張〉,《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頁56-62。
邵漢民:〈荀子天人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0卷第9期(1992年5月),頁27-32。
韋政通:〈荀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兼論荀學在近代的復興〉,收於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再版),頁45-74。
唐君毅:〈荀子言「心」與「道」之關係辨義〉,《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卷第1期(1971年9月),頁1-21。
唐雄山、黎紅雷:〈荀子人性思想新探〉,《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頁40-44。
唐端正:〈荀學價值根源問題的探討〉,《台灣哲學年刊》,第3期(1985年6月),總頁525-535。
夏澍耘:〈荀學中的和合精神〉,《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83-86。
晁福林:〈論荀子的「天人之分」說〉,《管子學刊》,2001年第2期,頁13-18。
張 亨:〈荀子「法後王」解〉,《孔孟月刊》,第1卷第3期(1962年11月),頁27-28,20。
張 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台大文史哲學報》,第20期(1971年),頁175-217。
張 杰:〈荀子「法先王」、「法後王」思想新探〉,《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25卷第3期(1996年9月),頁。
張松輝:〈從荀子的天人感應觀看他的天人合一思想〉,《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34-38。
張金梅:〈荀子「天人之辯」芻議〉,《邯鄲師專學報》,第13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0-13。
張頌之、楊春梅:〈荀子是儒學還是黃老之學的代表?—與趙吉惠先生商榷〉,《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頁52-58。
張曉勇:〈試論荀子的「王制」復古思想〉,《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3年5月),頁30-34。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185-210。
陳 堅:〈荀子「性惡」再探析〉,《江南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5,12。
陸建華:〈荀子之禮本質論〉,《江淮論壇》,2002年第3期,頁74-77。
喬木青:〈荀況「法後王」考辨〉,《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2期,頁31-40。
曾振宇:〈荀子自然觀再認識〉,《東岳論叢》,1990年第3期,頁64-69。
黃淑灌:〈荀子非十二子詮論〉,《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67年),頁1-57。
葛志毅:〈荀子學辨〉,《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6-28。
趙士林:〈荀子的人性論新探〉,《哲學研究》,1999年第10期,頁60-68。
趙吉惠:〈論荀子「天人之分」的理論意趨〉,《哲學研究》,1995年第8期,頁63-70。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2001年10月),頁50-77。
劉文起:〈楊倞《荀子》注之學術成就〉,《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4期(2001年12月),頁279-312。
劉仲華:〈清代荀學的復活〉,《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9期,頁50-56。
潘小慧:〈《荀子》中的「智德」思想〉,《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8期(2003年8月),頁95-113。
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論〉,《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6期(1998年6月),頁516-536。
鄭文泉:〈荀子「法後王」對後世歷史論述「聖王觀」的影響〉,《孔孟月刊》,第33卷第10期(1995年6月),頁34-45。
鄭良樹:〈《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孟軻」條非附益辨〉,《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3期(1997年2月1日至4月30日),頁65-74。
鮑國順:〈論荀子善從何來與價值根源的問題〉,《孔孟學報》,第62期(1991年9月),頁257-267。
龍宇純:〈荀卿子記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199-262。
韓德民:〈荀子天人觀的哲學透視〉,《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2期(1990年2月),頁173-184。
韓德民:〈荀子性惡論的哲學透視〉,《孔孟學報》,第76期(1998年9月),頁157-168。
韓德民:〈荀子的理想人格論〉,《孔孟學報》,第78期(2000年9月),頁219-242。
魏永生:〈俞樾「尊荀」析論〉,《東方論壇》,1988年第4期,頁47-50。
饒彬:〈荀子性惡論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4期(1975年6月),67-91。
饒彬:〈荀子評子思孟子考辯〉,《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3期(1974年6月),151-155。
饒彬:〈荀子議兵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2期(1973年4月),177-183。
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39-84。
赤塚忠:〈荀子研究的若干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85-110。
柯雄文(Antonio S.Cua):〈倫理知識的可能性〉,《哲學雜誌》,第9期(1994年7月),頁194-200。
柯雄文(Antonio S.Cua)著,王靈康譯:〈就荀子論早期儒家之歷史訴求在倫理學的應用〉,《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4期(1988年4月),頁18-33。
柯雄文(Antonio S.Cua)著,許漢譯:〈荀子論德之統一性〉,《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1985年2月),頁26-33。
貳、《荀子》以外參考書目
一、古代典籍
(1) 經:
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周易注疏》
《禮記注疏》
《論語注疏》
《孟子注疏》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七刷)。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焦循:《論語通釋》,收於《木犀軒叢書》(不著出版年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2)史: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二版)。
徐世昌等編纂:《清儒學案》(台北:燕京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3)子:
王念孫:《讀書雜志》(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
江 瑔:《讀子卮言》(台北:泰順書局,1971年)。
江 藩:《漢學師承記》(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阮 元:《揅經室外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阮 元:《揅經室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俞 樾:《諸子平議》(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五版)。
孫星衍:《問字堂集•岱南閣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秦篤輝:《平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陳 澧:《東塾讀書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後集》(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三刷)。
章太炎著,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程瑤田:《通藝錄》,收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費 密:《弘道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熊賜履《學統》(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戴 震:《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顧炎武著,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4)集:
方濬頤:《二知軒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王 棻:《柔橋文鈔》(上海:國光書局,191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史念祖:《俞俞齋文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朱 琦:《怡志堂文初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吳德旋:《初月樓文鈔》,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吳闓生編,吳汝綸著:《桐城吳先生詩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李光地:《榕村全集》(台北:文友出版社,1972年)。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
沈粹芬等輯:《清文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
祁駿佳:《遯翁隨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姚 鼐:《惜抱軒全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
洪亮吉:《更生齋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
凌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馬其昶:《抱潤軒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之洞:《輶軒語》,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張惠言:《茗柯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梁玉繩:《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章 梫:《一山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傅 山:《霜紅龕集》(台北:漢華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
焦 循:《雕菰集》(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
鄭獻甫:《補學軒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嚴可均:《鐵橋漫稿》(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二、近現代專著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王 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合著:《清代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何澤恆:《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古風出版社,未著出版年月)。
李澤厚:《波齋新說》(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0年)。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沈嘉榮:《顧炎武論考》(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可真:《顧炎武哲學思想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9年)。
周康燮主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香港:崇文書店,1971年)。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
胡 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 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六版)。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78年三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59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二版)。
郝樹侯:《傅山研究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高 翔:《近代的初曙—十八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三刷)。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沫若:《十批判書》(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陳祖武、朱彤窗:《曠世大儒—顧炎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六版)。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曾振宇:《中國哲學氣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馮達文:《早期中國哲學略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新視野》(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趙宗正:《孔孟荀比較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劉述先:《儒家思想開拓的嘗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劉師培:《周末學術史序》,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賴貴三:《焦循年譜新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二版二刷)。
龐 樸:《帛書五行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羅 焌:《諸子學述》(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孔恩(Thomas S.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二版七刷)。
本杰明•史華茲(Ben jamin I.Schwartz)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
三、學位論文
周玟觀:《傅山學術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1年。
許守泯:《傅山之生平與思想》,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9年。
鄭卜五:《傅青主與其諸子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
四、期刊論文
方 永、王少明:〈內在與超越—孟、荀人性論之比較〉,《武當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1-9。
王世光:〈清代中期「以禮代理」說芻議〉,《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頁92-99。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頁69-81。
包遵信:〈阮元和清代漢學〉,《文化中國》,第1卷第3期(1994年12月),頁89-97。
李孝遷:〈先秦諸子變通史學思想評議〉,《東方論壇》,2000年第3期,頁21-25。
李亞彬:〈孟荀人性論比較研究〉,《哲學研究》,1994年第8期,頁60-67。
李居取:〈論孟子法先王與荀子法後王〉,《孔孟月刊》,第11卷第1期(1972年9月),頁10-12,18。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學統重建〉,《江漢論壇》,2002年第2期,頁56-60。
林存陽:〈清代禮學研究散論〉,《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3年第4期,頁65-67。
林存陽:〈黃式三、以周父子「禮學即理學」思想析論〉,《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127-129。
林存陽:〈顧炎武「明道救世」的禮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年第3期,頁46-52。
林 軍:〈試論清代乾嘉諸子學興起的文化意義〉,《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42-43,90。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認「氣學」〉,《甘肅社會科學》,總第49期(1988年5月),頁27-31。
張傳開、吳先伍:〈「天人相分」對「天人合一」的內含與超越〉,《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3-16。
張壽安:〈程瑤田的義理學:從理到物則〉,收於《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附錄二,頁230-275。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之基礎及其推展〉,收於《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附錄一,頁186-229。
張壽安:〈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1985年6月),頁15-41。
陳居淵:〈焦、阮、凌禮學思想合論〉,《國際漢學》,1998年10月第2輯,頁47-59。
陳居淵:〈論焦循《孟子正義》的易學詮釋〉,《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頁103-110。
陳祖武:〈孔子仁學與阮元的《論語論仁論》〉,《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12月),頁39-49。
傅偉勳:〈儒家倫理(學)的現代化重建課題〉,《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期(1988年1月),頁23-31。
程一凡:〈顧炎武的私利觀〉,《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4月),頁81-104。
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價〉,《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年3月),頁140-154。
黃俊傑:〈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清華學報》,新第19卷第1期(1989年6月),頁1-37。
黃俊傑:〈孟子盡心上第一章集釋新詮〉,《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99-122。
黃愛平:〈試析乾嘉學者的文獻研究與義理探索—以凌廷堪、阮元為中心〉,《理論學刊》,2004年第9期(總期第127期),頁101-105。
楊正馨:〈也談孟子荀子人性理論之異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31-37。
楊向奎:〈論「性命古訓」〉,《史學集刊》,總期第46期(1992年2月),頁27-31。
楊儒賓:〈論孟或六經—近世東亞儒家思想史上兩種類型的回歸經典運動〉,《清華學報》,新第3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87-115。
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年7月),頁648-658。
趙 剛:〈告別理學:顧炎武對朱學的批判〉,《清華學報》,新第25卷第12期(1985年3月),頁1-25。
趙 剛:〈告別理學:顧炎武對朱學的批判〉,《清華學報》,新第25卷第1期(1995年3月),頁1-25。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11月)。
暴慶剛:〈孟子、荀子天人合一理論異同新探〉,《貴州社會科學》,第176期(2002年3月),頁38-42。
蔡忠道:〈孟子「法先王」與荀子「法後王」思想試析〉,《高雄師大學報》,第13期(2002年),頁257-270。
蕭義玲:〈從方法論的發展看清代諸子學的興起〉,《孔孟學報》,第75期(1998年3月),頁153-168。
賴貴三:〈「易學」與「孟學」的融攝與會通—以清儒焦循《孟子正義》為中心的討論〉,《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頁199-232。
賴貴三:〈清儒焦循《論語通釋》與《孟子正義》學思述論〉,《經學論叢》(台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鮑國順:〈戴震與孟荀思想的關係探究〉,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叢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第2輯,頁65-83。
魏永生:〈黃式三學術思想評議〉,《東方論壇》,2000年第3期,頁31-35。
魏永生:〈俞樾「尊荀」析論〉,《東方論壇》,1988年第4期,頁47-50。
魏義霞:〈天人合一:中國傳統哲學的文化底蘊和價值旨趣—對「天人合一」的哲學詮釋和深層思考〉,《學術交流》,1996年第5期,頁62-67。
龐 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5月),頁469-473。
□出祥伸著,楊菁譯:〈關於焦循的《論語通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2000年6月),頁107-118。
□出祥伸著,廖肇亨譯:〈焦循的學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43-159。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508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508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董金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田富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ien, Fu-m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田富美zh_TW
dc.creator (作者) Tien, Fu-meien_US
dc.date (日期) 200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2: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2: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2:5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151508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78-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151508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儒學,跳脫以孟學為儒家唯一價值的衡量標準來看待荀子思想及荀學的流衍,是本文論述的基本態度。全文可分成兩部分論說。首先釐清荀子思想中最受矚目及爭議之議題,即:天人之分、人之性惡及法後王,作為論證清代思想的對照範式。整體而言,荀子思想所關懷的是人在具體經驗世界中的安頓問題,因而其追求的目標是「盡倫」、「盡制」的聖王,相對於孟子言盡心知性以知天的超越、內在性格,其理路有顯著不同。

其次論述清代的荀學。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清儒校釋《荀子》書的著作及荀子學說的評論。基本上,清人校釋《荀子》是在「以子證經」的前提下所衍生;同時,清儒在尊經及經典傳承的體系研究中肯定了荀子,使荀學得以擺脫「異端」之名而回復於儒家之列;且《荀子》書的整理,也使得荀學獲得重新被檢視的契機,具有一定的意義。清儒試圖對宋明以來非議荀子思想的議題提出新的解釋,包括性惡、非思孟、法後王等論題,然而,這些迴護荀子的論述卻受限於以孟學為學術唯一準則的意識型態所囿,往往只是在以孟學為主體的思考下調和孟、荀差異,在深究荀子思想體上的論述上則相對貧乏。因此,清人考校《荀子》書、評述荀學,雖具價值,但並不能全部概括清代荀學的內涵。

清代荀學的另一層面,是以顧炎武、戴震、焦循、淩廷堪、阮元為主軸的清儒,在「以氣為本」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心性論以及成德工夫論所呈現的荀學理路。清儒在「以氣為本」的立場下,肯定了人性中情、欲存在的正面意義,而理義即內在於欲、情之中;心知本具有思辨、擇取理義之能,人們透過以問學為主的修養工夫加以擴充培養之後,便能衡定人欲人情合宜的進退得失,由個人所欲所情推及至群體,能通達天下人之情,遂天下人之欲,使之無所差謬、不爽失,即是理義。在此理路下所呈顯的成德工夫,一方面重視經典及文獻史料之價值,強調由文字訓詁以明理義的問學;另一面,由於所論理義的內涵是群體生養之欲的滿足、情感過與不及的調節與疏通,故而講求人我間言行事為依據準則的禮學興起,清儒藉由禮制的考證、禮意的論辯重新核定社會禮儀秩序,作為修己治人之具。

分析了清儒的人性論及成德工夫論後,對照荀子所論人性的內涵及道德修養的主張,不難發現二者思想理路是一致的:包括以欲望情感及心知為人性本質,強調培養智識在成就道德上的重要性,倡議禮儀法度以調節人欲人情等,均呈現了強烈的荀學色彩。只是,清儒並沒有意識到其理路與荀學同途;批判宋明理學,卻認同理學家所建構以孟子為孔子思想正統繼承者的道統觀,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焦循作《孟子正義》,自詡為孟學真正傳人,欲取代宋明理學在儒家道統的傳承地位,但實際上闡揚的卻是荀子的理路。因此,本文將清代傾向荀子理路的人性論、工夫論稱之為「潛藏的荀學理路」。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抉發清人在義理思想上的荀學傾向,相較於清人肇因於經典考據而擴及《荀子》書校釋、荀學評價等層面的討論,無疑是更具意義的。至於二者的主從關係:如前所言,清人從事校釋《荀子》、評述荀學,從而提高了荀子的學術地位,而這個校釋、評述是源於經典考據的擴大而來,而考據學的興起是源於問學的成德工夫,而問學的成德工夫又是源於「潛藏的荀學理路」。可見,清代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在無形中促進了荀學的研究,荀子地位的提升,恰恰呼應了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的存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1

第壹篇 荀子思想要旨的省察……………………………11
第壹章 荀子的天人觀…………………………………………11
第一節 天行有常………………………………………………11
第二節 天人之分………………………………………………15
第三節 天人相參………………………………………………20
第四節 荀子天人觀之價值……………………………………25
第貳章 荀子的心性論…………………………………………28
第一節 荀子人性論之定義及內容……………………………29
一、 人性的定義………………………………………………29
二、 人性的內容………………………………………………31
第二節 「性惡」之義諦………………………………………38
一、 性惡之因…………………………………………………38
二、 性偽合……………………………………………………40
第三節 荀子心性論之價值……………………………………44
第參章 荀子的禮義觀與修養工夫……………………………47
第一節 禮義觀…………………………………………………47
一、體常…………………………………………………………51
二、盡變…………………………………………………………52
第二節 法先王與法後王………………………………………54
一、法先王………………………………………………………56
二、法後王………………………………………………………58
三、法後王之意義與價值………………………………………61
第三節 修養工夫論……………………………………………62
一、知道、行道…………………………………………………63
二、盡倫、盡制…………………………………………………68

第貳篇 清代《荀子》考據與荀學的重新定位………70
第肆章 清儒考據《荀子》的成就與侷限……………………70
第一節 清代荀學考據的興起…………………………………71
一、清初的荀學研究……………………………………………71
二、乾嘉時期諸子考據的興起…………………………………80
第二節 清儒考據《荀子》的成績………………………………84
第三節 清儒考據《荀子》的侷限………………………………91
一、校詁文句的疏失……………………………………………91
二、校詁方法的侷限……………………………………………96
第四節 清儒考據《荀子》的意義………………………………99
第伍章 清代對荀學思想之評述……………………………103
第一節 肯定荀學源出於孔門…………………………………103
第二節 論荀觀點的重新闡釋…………………………………108
一、 孟、荀人性論的調和……………………………………108
二、 非思孟學派的說解……………………………………121
三、 法先王、後王的詮說……………………………………129
四、 因李斯罪荀的辯說………………………………………132
第三節 清人評論荀學的意義與侷限…………………………137

第參篇 清儒思想中潛藏的荀學理路…………………142
第陸章 肯定情欲的心性觀……………………………………142
第一節 人性論的理論基礎……………………………………143
一、 以氣為本的義理觀………………………………………143
二、 理、氣之辨與道、器之別…………………………………150
第二節 欲與情的肯定…………………………………………163
第三節 性善的證成……………………………………………174
第柒章 問學崇禮的工夫論………………………………………184
第一節 實事踐履的成德取向…………………………………185
一、 身之實事是為道…………………………………………185
二、 上達之道即下學之道……………………………………187
三、 「實事求是」之意涵………………………………………190
第二節 問學以通聖人之德……………………………………195
一、 典籍知識地位的提升……………………………………201
二、 考據學風興盛的意義……………………………………205
第三節 崇禮以自治及治人……………………………………209
一、 言「理」到崇「禮」………………………………………210
二、 「克己復禮」之詮釋………………………………………215
第捌章 繼孟學或承荀學之辨…………………………………219
第一節 否定宋明理學的正統性………………………………219
第二節 繼孟學之商榷…………………………………………227
第三節 承荀學之驗證…………………………………………236
一、傾向荀學的思想性格………………………………………236
二、尊孟抑荀思維下的選擇……………………………………242

結論………………………………………………………………248

參考書目………………………………………………………252
zh_TW
dc.format.extent 65704 bytes-
dc.format.extent 120225 bytes-
dc.format.extent 101153 bytes-
dc.format.extent 291281 bytes-
dc.format.extent 380383 bytes-
dc.format.extent 394940 bytes-
dc.format.extent 463951 bytes-
dc.format.extent 652728 bytes-
dc.format.extent 649179 bytes-
dc.format.extent 715105 bytes-
dc.format.extent 647437 bytes-
dc.format.extent 576305 bytes-
dc.format.extent 149473 bytes-
dc.format.extent 30523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508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荀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代學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氣本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戴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焦循zh_TW
dc.title (題名) 清代荀子學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荀子》研究相關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荀子》書版本與校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于省吾:《荀子新證》(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毛子水:《荀子訓解補正》(台北:華正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二刷)。按:包含楊倞、盧文弨、顧千里、劉台拱、郝懿行、俞樾、王念孫、王引之等校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叔岷:〈荀子斠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第34本(1962年12月),頁115-1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八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西堂:《荀子真偽考》(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六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鴻慶:《孫卿子札記》,收於《讀諸子札記•八》(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頁219-2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 山評注,吳連城釋文:《傅山荀子評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海金:《荀子校釋》(自印本,不著出版年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起:《荀子正補》(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師培:《荀子補釋》,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第2冊,頁1117-116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師培:《荀子斠補》,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第2冊,頁1075-1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重規:〈讀王先謙《荀子集解》札記〉,《制言半月刊》,第12期(1936年3月),總頁1227-12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荀子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久保愛:《荀子增註》,第43、44冊,日本寬政8年京師水玉堂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物雙松:《讀荀子》,第41冊,日本寶曆14年京師水玉堂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亨:《諸子新箋》,第37冊,1961年排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樹達:《積微居讀書筆記》,第37冊,1962年排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紹鈞:《荀子選註》,第30冊,1930年排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念親:《荀子正名篇詁釋》,第38冊,1924年排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豬飼彥博:《荀子增註補遺》,第45冊,日本寬政13年京師水玉堂刊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 泰:《荀注訂補》,第36冊,1936年排印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研究專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爾加:《荀子新論》(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五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德永:《荀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紹賢:《荀子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玉衡:《荀況思想研究》(北京:中州書畫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曙光:《外王之學—荀子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二刷)。郭志坤:《荀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登元:《荀子哲學》,收於《民國叢書》,第4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嵇 哲:《荀子通論》(香港:友聯出版社,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惠吉星:《荀子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筠如:《荀子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公哲:《荀卿學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士林:《荀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起:《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荀子與古代思想新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宇純:《荀子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德民:《荀子與儒家的社會理想》(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雄文(Antonio S.Cua)著,賴顯邦譯:《倫理論辯—荀子道德認識論之研究》(Ethical Argumentation:A Study in Husn Tzu’s Moral Epistemology)(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靈康:《荀子的「法後王」思想》,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秋虹:《清代荀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旻聖:《王先謙《荀子集解》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杰:〈荀子歷史觀基本特徵新探〉,《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第1期,頁5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長華:〈在道義原則與歷史需要之間—論荀子的價值立場〉,《孔孟月刊》,第34卷第10期(1996年6月),頁13-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靈康:〈英語世界荀子研究概況〉,《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1-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靈康:〈隨時設教:試析荀子「法後王」的意義〉,《台灣哲學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第4期(2004年3月),頁181-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年9月),頁317-3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 商:〈荀子心目中的「天」—兼駁荀子「人定勝天」說〉,《九州學刊》,第4卷第1期(1991年4月),頁125-1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瑞全:〈荀子論性與論人之為人〉,《東海學報》,第26期(1985年6月),頁209-2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熾成:〈逆性與順性—荀子人性論的內在緊張〉,《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頁56-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邵漢民:〈荀子天人觀論析〉,《孔孟月刊》,第30卷第9期(1992年5月),頁27-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荀學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兼論荀學在近代的復興〉,收於氏著:《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再版),頁45-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荀子言「心」與「道」之關係辨義〉,《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卷第1期(1971年9月),頁1-2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雄山、黎紅雷:〈荀子人性思想新探〉,《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頁40-4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端正:〈荀學價值根源問題的探討〉,《台灣哲學年刊》,第3期(1985年6月),總頁525-5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澍耘:〈荀學中的和合精神〉,《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83-8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晁福林:〈論荀子的「天人之分」說〉,《管子學刊》,2001年第2期,頁13-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亨:〈荀子「法後王」解〉,《孔孟月刊》,第1卷第3期(1962年11月),頁27-28,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亨:〈荀子對人的認知及其問題〉,《台大文史哲學報》,第20期(1971年),頁175-21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杰:〈荀子「法先王」、「法後王」思想新探〉,《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25卷第3期(1996年9月),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松輝:〈從荀子的天人感應觀看他的天人合一思想〉,《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34-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金梅:〈荀子「天人之辯」芻議〉,《邯鄲師專學報》,第13卷第1期(2003年3月),頁10-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頌之、楊春梅:〈荀子是儒學還是黃老之學的代表?—與趙吉惠先生商榷〉,《哲學研究》,1994年第9期,頁52-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曉勇:〈試論荀子的「王制」復古思想〉,《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3年5月),頁30-3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莊錦章:〈荀子與四種人性論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185-2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堅:〈荀子「性惡」再探析〉,《江南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5,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建華:〈荀子之禮本質論〉,《江淮論壇》,2002年第3期,頁74-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喬木青:〈荀況「法後王」考辨〉,《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2期,頁3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荀子自然觀再認識〉,《東岳論叢》,1990年第3期,頁64-6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淑灌:〈荀子非十二子詮論〉,《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1期(1967年),頁1-5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志毅:〈荀子學辨〉,《歷史研究》,1996年第3期,頁16-2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士林:〈荀子的人性論新探〉,《哲學研究》,1999年第10期,頁60-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吉惠:〈論荀子「天人之分」的理論意趨〉,《哲學研究》,1995年第8期,頁63-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2001年10月),頁50-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文起:〈楊倞《荀子》注之學術成就〉,《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4期(2001年12月),頁279-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仲華:〈清代荀學的復活〉,《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9期,頁50-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小慧:〈《荀子》中的「智德」思想〉,《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8期(2003年8月),頁95-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小慧:〈荀子的「解蔽心」—荀學作為道德實踐論的人之哲學理論〉,《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6期(1998年6月),頁516-5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文泉:〈荀子「法後王」對後世歷史論述「聖王觀」的影響〉,《孔孟月刊》,第33卷第10期(1995年6月),頁34-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良樹:〈《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孟軻」條非附益辨〉,《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3期(1997年2月1日至4月30日),頁65-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國順:〈論荀子善從何來與價值根源的問題〉,《孔孟學報》,第62期(1991年9月),頁257-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龍宇純:〈荀卿子記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199-2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德民:〈荀子天人觀的哲學透視〉,《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2期(1990年2月),頁173-1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德民:〈荀子性惡論的哲學透視〉,《孔孟學報》,第76期(1998年9月),頁157-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德民:〈荀子的理想人格論〉,《孔孟學報》,第78期(2000年9月),頁219-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永生:〈俞樾「尊荀」析論〉,《東方論壇》,1988年第4期,頁47-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彬:〈荀子性惡論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4期(1975年6月),67-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彬:〈荀子評子思孟子考辯〉,《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3期(1974年6月),151-1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饒彬:〈荀子議兵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第2期(1973年4月),177-1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佐藤將之:〈二十世紀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顧〉,《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3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赤塚忠:〈荀子研究的若干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1期(2003年12月),頁85-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雄文(Antonio S.Cua):〈倫理知識的可能性〉,《哲學雜誌》,第9期(1994年7月),頁194-2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雄文(Antonio S.Cua)著,王靈康譯:〈就荀子論早期儒家之歷史訴求在倫理學的應用〉,《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4期(1988年4月),頁18-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雄文(Antonio S.Cua)著,許漢譯:〈荀子論德之統一性〉,《哲學與文化》,第12卷第12期(1985年2月),頁26-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貳、《荀子》以外參考書目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易注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禮記注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語注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子注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七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循:《孟子正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循:《論語通釋》,收於《木犀軒叢書》(不著出版年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87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世昌等編纂:《清儒學案》(台北:燕京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子: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念孫:《讀書雜志》(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 瑔:《讀子卮言》(台北:泰順書局,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 藩:《漢學師承記》(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 元:《揅經室外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阮 元:《揅經室集》,收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 樾:《諸子平議》(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星衍:《問字堂集•岱南閣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秦篤輝:《平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 澧:《東塾讀書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後集》(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太炎著,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瑤田:《通藝錄》,收於《叢書集成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費 密:《弘道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賜履《學統》(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 震:《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炎武著,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濬頤:《二知軒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棻:《柔橋文鈔》(上海:國光書局,191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念祖:《俞俞齋文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 琦:《怡志堂文初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德旋:《初月樓文鈔》,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闓生編,吳汝綸著:《桐城吳先生詩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光地:《榕村全集》(台北:文友出版社,197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粹芬等輯:《清文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祁駿佳:《遯翁隨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 鼐:《惜抱軒全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亮吉:《更生齋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馬其昶:《抱潤軒文集》,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之洞:《輶軒語》,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惠言:《茗柯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玉繩:《瞥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 梫:《一山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 山:《霜紅龕集》(台北:漢華文化事業公司,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焦 循:《雕菰集》(台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獻甫:《補學軒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可均:《鐵橋漫稿》(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近現代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合著:《清代哲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澤恆:《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當代儒學的自我轉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編:《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馬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古風出版社,未著出版年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澤厚:《波齋新說》(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嘉榮:《顧炎武論考》(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可真:《顧炎武哲學思想研究》(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康燮主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思想論集》(香港:崇文書店,197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存陽:《清初三禮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戴東原的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78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續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5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二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郝樹侯:《傅山研究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 翔:《近代的初曙—十八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崔大華:《儒學引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三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蘇民:《戴震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沫若:《十批判書》(上海:群益出版社,194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祖武、朱彤窗:《曠世大儒—顧炎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榮華:《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德和:《儒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景海峰:《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振宇:《中國哲學氣論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馮達文:《早期中國哲學略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新視野》(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主編:《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的歷史衍化及其現代轉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黃俊傑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宗正:《孔孟荀比較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述先:《儒家思想開拓的嘗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師培:《周末學術史序》,收於《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貴三:《焦循年譜新編》(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二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 樸:《帛書五行篇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 焌:《諸子學述》(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孔恩(Thomas S.Kuhn)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二版七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本杰明•史華茲(Ben jamin I.Schwartz)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湧編著,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玟觀:《傅山學術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森永:《從理本論到氣本論》,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守泯:《傅山之生平與思想》,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卜五:《傅青主與其諸子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 永、王少明:〈內在與超越—孟、荀人性論之比較〉,《武當學刊》(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1995年12月),頁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世光:〈清代中期「以禮代理」說芻議〉,《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頁92-9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汎森:〈明末清初的一種道德嚴格主義〉,《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劉廣京院士七十五歲祝壽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頁69-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包遵信:〈阮元和清代漢學〉,《文化中國》,第1卷第3期(1994年12月),頁8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孝遷:〈先秦諸子變通史學思想評議〉,《東方論壇》,2000年第3期,頁2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亞彬:〈孟荀人性論比較研究〉,《哲學研究》,1994年第8期,頁60-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居取:〈論孟子法先王與荀子法後王〉,《孔孟月刊》,第11卷第1期(1972年9月),頁10-12,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積明:〈乾嘉時期的學統重建〉,《江漢論壇》,2002年第2期,頁56-6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存陽:〈清代禮學研究散論〉,《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3年第4期,頁65-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存陽:〈黃式三、以周父子「禮學即理學」思想析論〉,《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127-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存陽:〈顧炎武「明道救世」的禮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0年第3期,頁46-5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 軍:〈試論清代乾嘉諸子學興起的文化意義〉,《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42-43,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衷爾鉅:〈理學和心學考辨—兼論確認「氣學」〉,《甘肅社會科學》,總第49期(1988年5月),頁27-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傳開、吳先伍:〈「天人相分」對「天人合一」的內含與超越〉,《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3-1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程瑤田的義理學:從理到物則〉,收於《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附錄二,頁230-27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戴震義理思想之基礎及其推展〉,收於《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附錄一,頁186-2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壽安:〈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批評〉,《漢學研究》,第13卷第1期(1985年6月),頁15-4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居淵:〈焦、阮、凌禮學思想合論〉,《國際漢學》,1998年10月第2輯,頁47-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居淵:〈論焦循《孟子正義》的易學詮釋〉,《孔子研究》,2000年第1期,頁103-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祖武:〈孔子仁學與阮元的《論語論仁論》〉,《漢學研究》,第12卷第2期(1994年12月),頁39-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偉勳:〈儒家倫理(學)的現代化重建課題〉,《哲學與文化》,第15卷第1期(1988年1月),頁23-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一凡:〈顧炎武的私利觀〉,《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4月),頁81-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價〉,《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年3月),頁140-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清華學報》,新第19卷第1期(1989年6月),頁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俊傑:〈孟子盡心上第一章集釋新詮〉,《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年12月),頁99-1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愛平:〈試析乾嘉學者的文獻研究與義理探索—以凌廷堪、阮元為中心〉,《理論學刊》,2004年第9期(總期第127期),頁101-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正馨:〈也談孟子荀子人性理論之異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31-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向奎:〈論「性命古訓」〉,《史學集刊》,總期第46期(1992年2月),頁27-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儒賓:〈論孟或六經—近世東亞儒家思想史上兩種類型的回歸經典運動〉,《清華學報》,新第32卷第1期(2002年6月),頁87-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吉惠:〈論荀學與孔孟哲學的根本區別〉,《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年7月),頁648-65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 剛:〈告別理學:顧炎武對朱學的批判〉,《清華學報》,新第25卷第12期(1985年3月),頁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 剛:〈告別理學:顧炎武對朱學的批判〉,《清華學報》,新第25卷第1期(1995年3月),頁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又銘:〈宋明清氣本論研究的若干問題〉,「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暴慶剛:〈孟子、荀子天人合一理論異同新探〉,《貴州社會科學》,第176期(2002年3月),頁38-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忠道:〈孟子「法先王」與荀子「法後王」思想試析〉,《高雄師大學報》,第13期(2002年),頁257-2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義玲:〈從方法論的發展看清代諸子學的興起〉,《孔孟學報》,第75期(1998年3月),頁153-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貴三:〈「易學」與「孟學」的融攝與會通—以清儒焦循《孟子正義》為中心的討論〉,《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頁199-2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貴三:〈清儒焦循《論語通釋》與《孟子正義》學思述論〉,《經學論叢》(台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鮑國順:〈戴震與孟荀思想的關係探究〉,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編:《清代學術叢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第2輯,頁65-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永生:〈黃式三學術思想評議〉,《東方論壇》,2000年第3期,頁3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永生:〈俞樾「尊荀」析論〉,《東方論壇》,1988年第4期,頁47-5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義霞:〈天人合一:中國傳統哲學的文化底蘊和價值旨趣—對「天人合一」的哲學詮釋和深層思考〉,《學術交流》,1996年第5期,頁62-6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龐 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5期(1999年5月),頁469-4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祥伸著,楊菁譯:〈關於焦循的《論語通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2期(2000年6月),頁107-1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出祥伸著,廖肇亨譯:〈焦循的學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43-159。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