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題名 蔡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
作者 魏秀玲
貢獻者 黃美娥
魏秀玲
關鍵詞 台灣文學
詩畫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3:30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旨禪女史及其《旨禪詩畫集》為研究對象,多方蒐集、整理相關
方志及文獻資料,建構旨禪女史生平概略;繼而解讀《旨禪詩畫集》中詩作、畫作,分析作品內涵及藝術成就。依此,將論文內容分為六章,現略述各章綱領如下:
首章〈緒論〉:先敘述論文寫作動機、目的,並針對前輩學者研究成果作一
檢討;其次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困境、研究方法和版本校讎。
第二章〈蔡旨禪女史的生平〉:因地方方志所載旨禪女史的傳記,僅重點式
的簡略記錄,加以目前尚未有女史日記傳世,諸多相關事蹟散見報章雜誌,因此,
就時間歷程的變化,將旨禪女史的生平分成誕生傳說、求學過程、塾師生涯、
落葉歸根四個階段,加上兩度飄洋過海求學(一次從澎湖到高雄,一次從台中霧
峰到福建廈門),以及彰化、霧峰與新竹幾地的設帳生涯,除地方方志記載外,
吾人或可由報章雜誌、詩人詩作中推論詩家當時情懷、感受及經歷,參以文史互
證的方式,歸納、分析、構建女史的生平。
第三章〈《旨禪詩畫集》詩作探析〉:旨禪女史傳世的漢詩五百八十二首,本
章先就詩作內容分類,分成「抒情言志」、「詠物寄懷」、「說佛參禪」、「人情酬答」
以及「其他」五大類,其中「說佛參禪」一類應與旨禪女史特殊的身份-齋女有
關,此類詩作並不常見於同時期女詩人作品中。其次探究詩作的內在意識,歸納
有「生活情緒的標記」、「不俗人格的表述」和「女性意識的自覺」三個方向,前
二者是古典詩具備的興觀群怨的功用,與傳統詩作的創作意識並無二異,然從中
可見旨禪女史嫻熟流暢的詩采;後者則因女史本身身份而發,深具詩家個人色
彩。繼而分析詩作的藝術技巧,發現其可見「詩人畫家身分的應用摭取」與「動
植物意象的寄興託諭」兩大技巧的使用,是傑出詩人與畫家的旨禪女史,善於使
用色彩字和以平日作畫經驗入詩,此等藝術技巧的應用展現乃奠基在詩人畫家雙
重身份的基礎上;另外,又從慣用動植物意象的寄興託諭技巧中,見出女史既出
世又入世的生活實踐及自立奮發、悠遊自得的生命觀。第四節探討女史詩作的藝
術特色,首先歸納出詩作中的風格營造,以「清空沖淡」為大宗;再與日治時期
漢詩詩人常用的諷諭隱誨的象徵技巧相較,此種表達方式,旨禪女史較少使用,
反而多是「直抒白描的坦率無晦」,是女史個性使然,而齋女繡佛參禪的身份亦
是原因之一;另外,其寫作特色還具備了「出世入世的交融自得」。
第四章〈《旨禪詩畫集》書畫探析〉:旨禪女史有「詩書畫三絕」之譽,本章
擬從「書畫」分析驗證之,先論書法,再探畫作。畫作部分,首先歸納其內容,
有花鳥、人物、山水三類,花鳥類計有三十餘幅,數量過半,與閨秀畫家常見的
題材無異,此處可見女史的女性特質,其中,老虎、水牛等大型動物的作品,威
風凜凜、栩栩如生之勢,則不見於一般閨秀畫家;人物和山水類有十餘幅,或畫
放鶴人歸雪滿舟、李白斗酒詩百篇,與閨秀畫家常以家人為題有異。最後綜合分
析女史書畫風格,書法以行草見長,繪畫不刻意追求物象的工麗,無閨閣柔弱之
態,藉筆墨寄託清高節操,旨禪女史的書畫一如其人矣!
第五章 〈《旨禪詩畫集》詩畫的交互指涉〉:首先針對文人氣質的養成討論,女史除了承襲自漢儒文化的薰陶,所顯現的古典傳統文人詩畫風格外,其詩畫中亦呈顯了女性自主的風貌,從漢儒文化、傳統古典的制約中跳脫而出,此等背景正是形塑《旨禪詩畫集》中不凡成就的重要原因。其次就藝術層面探索,發現旨禪女史的詩與畫具「詩畫合一」的特質,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少數直接題於畫作的詩,對於畫境有相得益彰之效;多數寫景描物之詩亦具畫境之妙,詩與畫-兩種不同的藝術創作,在旨禪女史筆下是悠遊相通的。最後再從詩畫內在意涵探究旨禪女史詩畫間的交互指涉,掌握女史詩畫意境互通的面向。
第六章〈結論〉:本文透過蔡旨禪女史生平的建構,以及《旨禪詩畫集》的深入探析,期盼能重新定位「詩書畫三絕的澎湖第一才女」-兼有女兒、塾師、詩人、畫家、齋女的身份,尤其不靠庇蔭、自立更生,才華洋溢、詩畫創作質與量豐富可觀的形象,相較於同時期女詩人毫不遜色,甚至深具獨特性。另,留鴻軒女弟子以詩文聞名者不在少數,如蔡月華、蔡錦雲等,故留鴻軒女弟子群作品以及與其他男性弟子的互動探析,猶有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一、史地類著作(依作者姓氏或編著機關之筆畫排序。下同)
(一)澎湖方志及澎湖相關著作
呂順安主編《澎湖縣鄉土史料-馬公市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南投市:台灣省
文獻委員會,1994年。
林豪《澎湖廳志》,台北市: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年。
高啟進《西瀛人物志》,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張默予編纂、顏其碩、莊東撰述《澎湖縣誌•人物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7月。
陳耀明編著《澎湖的廟神》,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
鍾靈、郭志成編纂、莊東撰述《澎湖縣誌•文化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7月。
陳知青撰《澎湖縣誌•教育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3年3月。
澎湖縣政府編《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編輯
委員會,1985年10月25日。
蔡平立《馬公市志》,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市公所,1984年5月。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6月。
(二)其他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藝文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
黃耀能總纂、尹德民編纂《續修高雄市誌•人物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
會,1997年6月。
《戰國策校注》卷四〈齊策〉,《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二、詩文集
丁福保訂《清詩話》,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詩毛氏學•國風十五•七月》(上),台北市:廣文書局,1982年。
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二輯第20冊,1992年。
林欽賜編《瀛洲詩集》,台北市:光明社,1933年2月。
周定山編《臺灣擊缽詩選》,台北市:詩文之友社,1936年。
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一),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二刷。
高雄市政府編《高雄市詩人聯誼會十週年紀念詩集》,高雄市:高雄市詩人聯誼
會,1989年12月。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古今詩詞選》,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年6月。
連橫 a:《臺灣詩乘》,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78年。
b:《臺灣詩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寇培深著、鄭文惠主編《寇培深詩聯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漢光《臺灣詩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4月。
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一輯第20冊,1992年。
曾朝枝編 a:《東寧擊缽吟前集》,台北市:青木印刷工廠,1934年3月。
b:《東寧擊缽吟後集》,台北市:明星堂印刷所,1936年5 月。
詹雅能、黃美娥編校《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謝景雲.王秋蟾合集》,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出版:竹塹文化發行,2004年。
賴子清《臺海詩珠前編、後編》,作者自印,員林印刷場,1982年。
蔡旨禪 a:《旨禪詩畫集》,澎湖縣馬公市:澄源堂,1977年。
b:《旨禪詩畫集》,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
第三輯第20冊,2001年。
《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LIN045「蔡百禪致林獻堂詩九首」》,國家圖書館館藏影本(標題「蔡百禪」應為「蔡旨禪」之誤)
《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LIN041「振玉姪女將歸去賦此贈別(兩首)偶作(一首)》,國家圖書館館藏影本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三、報章雜誌
《臺南新報》,1922年9月至1925年4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詩報》,1931年5月至1939年8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至1935年9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臺灣詩報》第5號,1924年6月。
《南瀛佛教》,1925年2月至1929年3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藻香文藝》第四回新年號,1932年1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中華詩苑》創刊號,1955年2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
《台灣新聞報》,2002年10月8日,第9版。
四、近人專著
(一)文學類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高雄市:台灣時報社,1977年。
王隆生《宋詞的登高意識與境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市:五南圖書,1997年,初版。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潛 a:《文藝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9月重17版。
b:《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市:漢京文化公司,1982年10月。
何懷碩 a:《創造的狂狷》,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
b:《苦澀的美感》,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市:巨流,1999年初版。
江錦玨《詩詞意指透視鏡》,台北市:萬卷樓,2001年初版。
衣若芬《蘇試題畫文學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正港資訊文化總經銷,
1997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市:東大圖書,1900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市:女書文
化,2000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藉、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市:文
津出版社,2000年。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8印。
吳燕娜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
宗白華 a:《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書局,1981年初版。
b:《美學與意境》,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詠物言志」析論》,台北市:萬卷樓,2002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
林明德《文學典範的反思》,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年。
林淑貞《詩詞風格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
杜松柏 a:《詩與詩學》,台北市:五南圖書,1998年。
b:《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市:黎明文化,1978年。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台北市:洪葉文化,1993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5年。
周定甫等《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市:時報文化,
1993年。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市:東大圖書,1987年初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
廖一瑾《台灣詩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初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市:麥田,199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五版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市:聯經,1982年。
許俊雅 a:《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
b:《臺灣文學散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市:東大圖書,1994年。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二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
灣學生書局,1999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市:華正書局,1985年2月初版。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社,
1991年。
顏元叔《人文學概論》,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79年2月初版。
顏崑陽《喜怒哀樂》,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79年。
萬偉成《中華酒經》,台北市:正中書局,1997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市:臺灣書店,1999年。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4年。
黃永武 a:《詩與美》,台北市:洪範書局,1985年。
b:《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市:巨流圖書,1991年。
c:《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市:巨流圖書,1991年。
黃清連《酒與中國文化》,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家駱主編 a:《蘇軾全集》,台北市:世界書局,1964年。
b:《宋人題跋》(上),台北市:世界書局,1992年3月4版。
鄭文惠等《金川詩草百首鑑賞》,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初版。
孟昭泉《幽默與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英俊 a:《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b:《興亡千古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歷史》,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800
年。
c: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
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市:蕙風堂,1900年。
蔡宗陽、余崇生主編《中國文學與美學》,台北市:五南圖書,2000年9月初版。
葉嘉瑩 a:《迦陵談詩二集》,台北市:東大圖書,1985年。
b:《迦陵論詩叢稿》(上),台北市:桂冠,2000年。
c:《迦陵論詞叢稿》,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1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
簡恩定、沈謙、吳永猛編著《中國詩書畫》,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0
年6月初版。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年。
韓廣澤、李岩齡著《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年12月。
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書概》台北市:金楓出版社,1986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市:幼獅,1985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2001年。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重印。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
顧京之整理、葉嘉瑩筆記《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台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11月初版。
蕭水順《青紅皂白-中國詩歌中的色彩》,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82年9月。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初版。
羅門《羅門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82年。
龔顯宗 a:《台灣文學家列傳》,台南市:南市文化 ,1997年。
b:《女性文學百家傳》,台南市:真平企業,2001年,初版。
(二)歷史類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1980年。
公仲、汪義生《臺灣新文學史初編》,江西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商務,1988年,初版。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一至八集,台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0-2004年。
林吳帖《我的自述》,台中:素貞興慈會,1970年8月。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6年3月。
陶春芳、蔣永萍主編《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概觀》,北京市: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
年。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台北縣板橋
市:稻鄉出版社,2001年。
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6月。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
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初版。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廖一瑾《台灣詩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初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92年。
(三)宗教類
(日)種讓山著、芝峰法師譯《禪學講話》,台北市:東大圖書,1984年。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市:南天,1996年初版。
王見川、江燦騰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市:新文豐,1994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縣,博揚文化,2000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年第一版。
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宗教研究所譯《金剛經;六祖壇經》,台北市:博遠文化出
版:思楷公司發行,2000年第一版。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市:南天,2001年。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李世傑《禪宗思想與歷史》,台北市:大乘文化,1978年。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佛學常見詞彙》,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00年。
林萬傳編著《先天大道系統研究》,臺南市:靝巨書局,1986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市:麗文文化,1994年7月。
慧能著、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吳怡《禪與老莊》,台北市:三民,2003年4月,重印二版一刷。
《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5年初版。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市:東大圖書,1995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市:天宇出版社,1988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四)美術類
王琢輯錄《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2月初版。
王行恭編《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台展一回∼十回、府展一回∼六回》,私家本,
承峰美術印刷,無出版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五千年》第一卷,繪畫編(上),北京市:
人民美術出版社等五社聯合出版,1991年。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田麗卿《閨秀•時代•陳進》,台北市:雄獅美術,1993年11月。
云雪梅編著《黃賓虹畫論》,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石守謙主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成復旺主編《中國美學範疇辭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介英編著《色彩學-色彩計畫&配色》,台北市:美工科技,2001年8月初版。
李浴《中國美術史綱》,台北市:華正書局,1983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美術,2001年11月二版九刷。
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
余崑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劭彥編著《中國繪畫欣賞》,台北市:五南圖書,2002年8月初版。
吳永猛《禪畫欣賞》,台北市:慧炬,1990年初版。
林惺獄《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7年10月
林錫慶編《東寧墨蹟》,東寧墨蹟編纂會:臺灣寫真製版所,1933年5月。
林佩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年。
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台北市:明文書局,1984年10月初版。
高居瀚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市:雄獅美術社,1985年。
高嶺梅編《張大千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8年。
麻守中、張軍、黃紅華主編《歷代題畫類詩鑒賞寶典•前言》,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梅墨生編著《李可染》,台北市:藝術家,2000年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台北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二刷
雄獅圖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9年。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上)(下),台北市:世界書局,1985年。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市:丹青圖書,1987年台一版。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第二集第六輯,,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
黃光男 a:《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1985年12月初版。
b:《台灣畫家評述》,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c:《台灣水墨畫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年。
臺灣教育會編《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學租財團發行,昭和10年(1935)
11月5日。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10月台5版。
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1年。
賴瑛瑛等《意象與美學-臺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1998年初版。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92年。
戴麗珠《詩與畫》,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8年。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市:雄獅美術,2003年。
蕭瑞瓊《島嶼色彩》,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
(五)文學批評與女性主義理論類
王國芳、郭本禹《拉崗》,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年8月。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市:志文,1992年9月初版。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市:志文,1999年4月再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圖書,1989年8月。
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年。
李美枝《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1984年。
高宣揚編譯《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1993年9月初版。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2月初版。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三民總經銷,1983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管理
學院,1998年。
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市:巨流,1995年。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
湯林森著、馮建中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
傅佩榮《自我的意義》,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6月。
蔡秀女、施叔青等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市:麥田,1999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年。
(六)其他
周君怡《清心泡壺臺灣茶》,台北市:太雅生活館,2000年。
陳皎眉《人際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6月。
凱西勒著、杜若洲譯《人的哲學》,台北市:審美出版社,1976年。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市:東大圖書,1990年。
顏元叔《人文學概論》,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79年2月初版。
傅佩榮《自我的意義》,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6月。
五、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臺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吳品賢《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臺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明柔《日據時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
論文,1993年。
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臺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87年6月。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7月。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自我呈現為主》,政治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蔡梅芬《水墨畫的空間思想理論與表現型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年。
趙榮南《日治時期臺灣女性東洋畫家之女性特質論述》,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美芳《日治時期東洋畫家的女性題材畫作研究》,臺師大美術所碩士論文,1998
年。
六、期刊論文
丁仁傑〈由臺灣宗教發展史中的基本宗教類型看臺灣當代的新興宗教研究〉,臺灣歷史學會主辦、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協辦「邁向21世紀的臺灣歷史學-反省與開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1年6月3日。
王念恩〈賦、比、興新論〉,《古典文學》第11集,1990年。
王熙元〈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
月。
王秀雄〈日據時代台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析-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
評〉,《藝術家》第199期,1991年12月。
方美芬〈博碩士論文中臺灣文學研究取向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第2期,
1998年12月。
文成英〈畫意入詩,詩情入畫-論題畫詩的藝術特色〉,《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6期,1994年12月。
石叔明〈蘇東坡畫論〉,《故宮文物月刊》第四卷第3期,1986年6月。
石曉楓〈解嚴後臺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抒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9月初版。
江燦騰〈從齋姑到比丘尼-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歷史月刊》第105
期,1996年10月號。
江寶釵〈《紅樓夢》詩社活動研究-性別文化與遊戲美學的呈現〉,《中正中文學
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1月。
何延喆〈從嘉道仕女畫看清後期審美心態文化觀念及畫家境遇之變〉,《藝術家》
第238期,1995年3月。
宋河璟〈東洋的「和」思想與書藝美學精神-以中國書藝美學為中心〉,《跨世紀
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
月。
宋生貴〈題畫詩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
第115期,2000年。
余珍珠〈關於《紅樓夢》的女性主義論述〉,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
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
周林生〈長河揚帆,漸入佳境-藝術欣賞淺談〉,《中國名畫賞析Ⅰ魏晉至元代》,
台北縣:錦繡,2002年。
沈秋雄〈論江兆申先生詩〉,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江兆申的藝術》,台北市: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
杜松柏〈佛禪「法」「悟」對於詩論的影響〉,《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01
李貞德〈傑出女性、性別和歷史研究〉,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兩性
研究通訊》第50期,1999年。
吳曉〈詩的空靈美與空靈境界〉,《國文天地》第17卷11期,2002年4月。
林柏亭〈中原繪畫與臺灣〉,中華學術院編《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五﹚—美術
論集》,台北市: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
林保淳〈俠客與酒〉,林永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林美容、張崑振 a:〈彰化縣齋堂的歷史與現況〉,《彰化文獻》第四期,彰化縣
文化局,2002年8月。
b:〈台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台灣文獻》第51卷第3
期,2000年9月。
吳文星 a:〈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78年9
月。
b:〈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
2000年6月。
吳品賢〈花無才思不如伊-澎湖才女蔡旨禪及其詩作探究〉,(《台灣人文》(師
大)第六號,2001年12月。
洪順隆〈六朝詠懷題材詩論〉,《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
胡巨川 a:〈陳錫如與其《留鴻軒詩文集》〉,《南台文化》第四期,2001年12
月。
b:〈陳錫如的澎湖詩文〉,《硓砧石》第二十五期,2001年12月。
c:〈澎湖縣詩社淺探〉,《硓砧石》第二十六期,2002年3月。
d:〈旗津吟社叢談〉,《高市文獻》第十五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洪林鍾〈鳥、菊、酒-略論陶淵明詩歌意境建構及其人格凸現〉,《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四期,1993年。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法〉,《清華學報》新23
卷第1期,1993年。
施懿琳〈南都女詩人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作品初探〉,《台灣史料研究》第
15號,2000年6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研究概況〉,《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6期,1992年9月。
陳耀明〈蔡廷蘭-澎湖唯一的進士〉,《臺灣風物》第29卷第4期,1979年12月。
陳啟佑〈詩的批評與欣賞〉,《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3期,1996年9月。
陳如月〈月與詩〉,《尋找古典之美-詩詞探藝錄》,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3期,1996年。
張圍東〈日治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卷第2期,2001年6月。
盛清沂〈臺灣省二十三種地方志烈女傳記索引〉,《臺灣文獻》第20卷第3期,1969年。
傅道彬〈雨:一個古典意象的原型分析〉,《北方論叢》第四期,1993年。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第1集,1979年。
黃志民〈詩社活動現象及其意義〉,《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
黃光男〈書法質量美之研究〉,《藝海微瀾》,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年。
黃慶萱〈形象思維與文學〉,《國文學報》(師大)第23期,1994年6月。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3期,1997
年9月。
黃榮輝 a:〈清初至日據時期澎湖之傳統國畫發展概略〉,《西瀛風物》第二期,
1997年6月。
b:〈澎湖「文獻圖」書畫家輯略〉,《商業設計學報》第一期,1997年
11月。
楊松年〈溫柔敦厚,詩教也-試論詩情的本質與表達〉,《中外文學》第11卷第
10期,1983年3月。
楊學是〈詩畫的晤對與璧合--論題畫詩〉,《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2001年8月。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3期,1996年。
廖一瑾〈台灣第一位閨秀詩人黃金川和她的金川詩草〉,《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
一期,1993年。
廖雪芳〈爲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畫〉,《雄獅美術》第72期,1977年
2月。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
1991年7月。
蘇振明〈焦慮•創造•歡樂與昇華——米羅藝術的探索與作品解讀〉,《美育》第
65期,1995年11月。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
第11卷第9期,1984年2
鄭琳〈禪文學與地域特色月。關聯性的試探〉,《古典文學》第12集,1992年10
月。
鄭為〈試論古代花鳥畫的源流及發展〉,《文物月刊》第十期,1963年。
葉石濤〈日據時代的抗議文學〉,《聯合文學》,第5卷第8期,1989年6月。
賴子清 a:〈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1959年9
月。
b:〈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第11卷第3期,1960年9
月。
賴明珠 a:〈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限制--談三、四0年代臺灣樹林黃
氏姊妹的繪畫活動〉,《藝術家》第233期,1994年10月。
b:〈才情與認知的落差-論張李德和的才德觀與繪畫創作觀〉,《藝術家》
第245期,1995年10月。
c:〈撰寫《臺灣總督府教育機制下的殖民美術》之感言〉,《雄獅美術》
第307期,1996年9月。
蔡淵洯〈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第26卷1期,1988
葉連鵬 a:〈誰曰釵裙定志弱-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的生平與詩作初探〉,《硓砧石》第二十四期,2001年9月。
b:〈詩中之彩-從文學色彩學理論觀蔡旨禪古典詩作之用色意涵〉,《硓
砧石》第二十八期,2002年9月。
鄧樂群〈鴻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文學意象〉,《中國語文》第七十七卷第五期,
1995年11月。
薛永年〈文人畫傳統之創生、內涵與價值〉,《藝術貴族》第40期,1993年4月。
蔣勳〈肉身行草〉,收入鄒之牧《行草-一齣舞蹈的誕生》,台北縣:木馬文化,2001年12月。
嚴守智〈開發傳統•拓展新局--張大千、浦心畬、黃君璧三家繪畫成就的意義(上)〉,《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9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9120251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1202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美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魏秀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魏秀玲zh_TW
dc.date (日期) 200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3:30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3:3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3:3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991202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9120251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旨禪女史及其《旨禪詩畫集》為研究對象,多方蒐集、整理相關
方志及文獻資料,建構旨禪女史生平概略;繼而解讀《旨禪詩畫集》中詩作、畫作,分析作品內涵及藝術成就。依此,將論文內容分為六章,現略述各章綱領如下:
首章〈緒論〉:先敘述論文寫作動機、目的,並針對前輩學者研究成果作一
檢討;其次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困境、研究方法和版本校讎。
第二章〈蔡旨禪女史的生平〉:因地方方志所載旨禪女史的傳記,僅重點式
的簡略記錄,加以目前尚未有女史日記傳世,諸多相關事蹟散見報章雜誌,因此,
就時間歷程的變化,將旨禪女史的生平分成誕生傳說、求學過程、塾師生涯、
落葉歸根四個階段,加上兩度飄洋過海求學(一次從澎湖到高雄,一次從台中霧
峰到福建廈門),以及彰化、霧峰與新竹幾地的設帳生涯,除地方方志記載外,
吾人或可由報章雜誌、詩人詩作中推論詩家當時情懷、感受及經歷,參以文史互
證的方式,歸納、分析、構建女史的生平。
第三章〈《旨禪詩畫集》詩作探析〉:旨禪女史傳世的漢詩五百八十二首,本
章先就詩作內容分類,分成「抒情言志」、「詠物寄懷」、「說佛參禪」、「人情酬答」
以及「其他」五大類,其中「說佛參禪」一類應與旨禪女史特殊的身份-齋女有
關,此類詩作並不常見於同時期女詩人作品中。其次探究詩作的內在意識,歸納
有「生活情緒的標記」、「不俗人格的表述」和「女性意識的自覺」三個方向,前
二者是古典詩具備的興觀群怨的功用,與傳統詩作的創作意識並無二異,然從中
可見旨禪女史嫻熟流暢的詩采;後者則因女史本身身份而發,深具詩家個人色
彩。繼而分析詩作的藝術技巧,發現其可見「詩人畫家身分的應用摭取」與「動
植物意象的寄興託諭」兩大技巧的使用,是傑出詩人與畫家的旨禪女史,善於使
用色彩字和以平日作畫經驗入詩,此等藝術技巧的應用展現乃奠基在詩人畫家雙
重身份的基礎上;另外,又從慣用動植物意象的寄興託諭技巧中,見出女史既出
世又入世的生活實踐及自立奮發、悠遊自得的生命觀。第四節探討女史詩作的藝
術特色,首先歸納出詩作中的風格營造,以「清空沖淡」為大宗;再與日治時期
漢詩詩人常用的諷諭隱誨的象徵技巧相較,此種表達方式,旨禪女史較少使用,
反而多是「直抒白描的坦率無晦」,是女史個性使然,而齋女繡佛參禪的身份亦
是原因之一;另外,其寫作特色還具備了「出世入世的交融自得」。
第四章〈《旨禪詩畫集》書畫探析〉:旨禪女史有「詩書畫三絕」之譽,本章
擬從「書畫」分析驗證之,先論書法,再探畫作。畫作部分,首先歸納其內容,
有花鳥、人物、山水三類,花鳥類計有三十餘幅,數量過半,與閨秀畫家常見的
題材無異,此處可見女史的女性特質,其中,老虎、水牛等大型動物的作品,威
風凜凜、栩栩如生之勢,則不見於一般閨秀畫家;人物和山水類有十餘幅,或畫
放鶴人歸雪滿舟、李白斗酒詩百篇,與閨秀畫家常以家人為題有異。最後綜合分
析女史書畫風格,書法以行草見長,繪畫不刻意追求物象的工麗,無閨閣柔弱之
態,藉筆墨寄託清高節操,旨禪女史的書畫一如其人矣!
第五章 〈《旨禪詩畫集》詩畫的交互指涉〉:首先針對文人氣質的養成討論,女史除了承襲自漢儒文化的薰陶,所顯現的古典傳統文人詩畫風格外,其詩畫中亦呈顯了女性自主的風貌,從漢儒文化、傳統古典的制約中跳脫而出,此等背景正是形塑《旨禪詩畫集》中不凡成就的重要原因。其次就藝術層面探索,發現旨禪女史的詩與畫具「詩畫合一」的特質,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少數直接題於畫作的詩,對於畫境有相得益彰之效;多數寫景描物之詩亦具畫境之妙,詩與畫-兩種不同的藝術創作,在旨禪女史筆下是悠遊相通的。最後再從詩畫內在意涵探究旨禪女史詩畫間的交互指涉,掌握女史詩畫意境互通的面向。
第六章〈結論〉:本文透過蔡旨禪女史生平的建構,以及《旨禪詩畫集》的深入探析,期盼能重新定位「詩書畫三絕的澎湖第一才女」-兼有女兒、塾師、詩人、畫家、齋女的身份,尤其不靠庇蔭、自立更生,才華洋溢、詩畫創作質與量豐富可觀的形象,相較於同時期女詩人毫不遜色,甚至深具獨特性。另,留鴻軒女弟子以詩文聞名者不在少數,如蔡月華、蔡錦雲等,故留鴻軒女弟子群作品以及與其他男性弟子的互動探析,猶有研究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困境………………………………………3
一、文獻探討…………………………………………………3
二、研究困境…………………………………………………4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四節 版本校讎……………………………………………………7
一、版本溯源…………………………………………………7
二、內容校讎…………………………………………………8
第五節 章節架構安排………………………………………………12
第二章 蔡旨禪女史的生平………………………… 14
第一節 宗教色彩的誕生傳說………………………………………14
一、 禱於觀音而孕焉…………………………………………14
二、 九齡矢志報親恩…………………………………………15
第二節 奮發自勵的求學過程………………………………………16
一、 晤名師拜門下……………………………………………17
二、 渡大海習畫藝……………………………………………21
第三節 設帳舌耕的塾師生涯………………………………………22
一、授業澎湖澄源堂…………………………………………23
二、傳道彰化平權軒…………………………………………24
三、 任教霧峰林家……………………………………………26
四、 應聘新竹福林堂…………………………………………29
第四節 落葉歸根的齋堂住持………………………………………33
第三章 《旨禪詩畫集》詩作探析……………………35
第一節 題材內容……………………………………………………35
一、抒情言志…………………………………………………35
(一)自述心志…………………………………………36
(二)感物抒懷…………………………………………41
1、四季景物…………………………………… 42
2、傳統節令、節日…………………………… 50
3、個人生活記事……………………………… 51
二、詠物寄懷…………………………………………………55
(一) 動、植物類………………………………………56
(二) 人文器用類………………………………………62
(三) 水月玉石類………………………………………65
三、說佛參禪…………………………………………………67
四、人情酬答…………………………………………………71
(一)女性同道的切磋相惜……………………………71
(二)社會賢達的往來相知……………………………75
五、其他………………………………………………………76
第二節 內在意識……………………………………………………80
一、 生活情緒的標記…………………………………………81
二、 不俗人格的表述…………………………………………82
三、 女性意識的自覺…………………………………………83
第三節 藝術技巧……………………………………………………87
一、 詩人畫家身份的應用摭取………………………………87
二、動、植物意象的寄興託喻………………………………91
第四節 寫作特色……………………………………………………95
一、清空沖淡的風格營造……………………………………96
二、直抒白描的坦率無晦……………………………………98
三、出世入世的交融自得……………………………………100
第四章 《旨禪詩畫集》書畫探析……………………102
第一節 書法…………………………………………………………102
第二節 畫作…………………………………………………………104
一、內容的分類………………………………………………105
(一)花鳥………………………………………………105
(二)人物……………………………………………… 109
(三)山水……………………………………………… 110
二、圖像的意涵……………………………………………… 111
第三節 書畫風格…………………………………………………… 119
第五章 《旨禪詩畫集》詩畫的交互指涉…………… 123
第一節 文人氣質的呈現流露………………………………………123
一、漢儒文化的承襲…………………………………………123
二、古典傳統的新創…………………………………………125
第二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128
第三節 詩畫意境的交融互見-題畫詩……………………………130
第六章 結論…………………………………………… 134
附錄
附表一:蔡旨禪女史年表………………………………………… 137
附表二:旨禪女史作品報刊╱詩畫集對照表…………………… 144
附表三:旨禪女史詩作內容校讎表(一)……………………… 151
附表四:旨禪女史詩作內容校讎表(二)……………………… 153
附表五:旨禪女史詩作內容校讎疑義表………………………… 155
參考書目…………………………………………………156
zh_TW
dc.format.extent 14676 bytes-
dc.format.extent 90043 bytes-
dc.format.extent 359389 bytes-
dc.format.extent 673938 bytes-
dc.format.extent 1286881 bytes-
dc.format.extent 446717 bytes-
dc.format.extent 325257 bytes-
dc.format.extent 145728 bytes-
dc.format.extent 205611 bytes-
dc.format.extent 231166 bytes-
dc.format.extent 168349 bytes-
dc.format.extent 94761 bytes-
dc.format.extent 87919 bytes-
dc.format.extent 27177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1202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畫zh_TW
dc.title (題名) 蔡旨禪及其《旨禪詩畫集》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地類著作(依作者姓氏或編著機關之筆畫排序。下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澎湖方志及澎湖相關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順安主編《澎湖縣鄉土史料-馬公市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南投市:台灣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獻委員會,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豪《澎湖廳志》,台北市:台灣銀行,台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啟進《西瀛人物志》,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默予編纂、顏其碩、莊東撰述《澎湖縣誌•人物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耀明編著《澎湖的廟神》,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靈、郭志成編纂、莊東撰述《澎湖縣誌•文化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8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知青撰《澎湖縣誌•教育志》,澎湖縣: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澎湖縣政府編《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臺灣光復四十週年澎湖專輯編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委員會,1985年10月2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平立《馬公市志》,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市公所,1984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澎湖縣: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永堂總編纂《新竹市志•藝文志》,新竹市: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耀能總纂、尹德民編纂《續修高雄市誌•人物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戰國策校注》卷四〈齊策〉,《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詩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福保訂《清詩話》,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毛氏學•國風十五•七月》(上),台北市:廣文書局,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輯第20冊,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欽賜編《瀛洲詩集》,台北市:光明社,193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定山編《臺灣擊缽詩選》,台北市:詩文之友社,193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紀昀撰、孫致中等校點《紀曉嵐文集》(一),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一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雄市政府編《高雄市詩人聯誼會十週年紀念詩集》,高雄市:高雄市詩人聯誼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會,198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古今詩詞選》,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3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連橫 a:《臺灣詩乘》,台北市:文海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臺灣詩薈》,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寇培深著、鄭文惠主編《寇培深詩聯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漢光《臺灣詩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一輯第20冊,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曾朝枝編 a:《東寧擊缽吟前集》,台北市:青木印刷工廠,1934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東寧擊缽吟後集》,台北市:明星堂印刷所,1936年5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雅能、黃美娥編校《聽見樹林頭的詩歌聲-謝景雲.王秋蟾合集》,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出版:竹塹文化發行,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子清《臺海詩珠前編、後編》,作者自印,員林印刷場,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旨禪 a:《旨禪詩畫集》,澎湖縣馬公市:澄源堂,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旨禪詩畫集》,台北縣板橋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三輯第20冊,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LIN045「蔡百禪致林獻堂詩九首」》,國家圖書館館藏影本(標題「蔡百禪」應為「蔡旨禪」之誤)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霧峰林家頂厝捐贈手稿LIN041「振玉姪女將歸去賦此贈別(兩首)偶作(一首)》,國家圖書館館藏影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詩鈔》,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報章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南新報》,1922年9月至1925年4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詩報》,1931年5月至1939年8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7月至1935年9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詩報》第5號,192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南瀛佛教》,1925年2月至1929年3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藻香文藝》第四回新年號,1932年1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華詩苑》創刊號,1955年2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灣新聞報》,2002年10月8日,第9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近人專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文學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璠、邱勝安《三百年來台灣作家與作品》,高雄市:台灣時報社,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隆生《宋詞的登高意識與境界》,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市:五南圖書,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光潛 a:《文藝心理學》,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9月重17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西方美學史》下卷,台北市:漢京文化公司,1982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懷碩 a:《創造的狂狷》,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苦澀的美感》,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寶釵《台灣古典詩面面觀》,台北市:巨流,1999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錦玨《詩詞意指透視鏡》,台北市:萬卷樓,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衣若芬《蘇試題畫文學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正港資訊文化總經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市:東大圖書,19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台北市:女書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藉、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市: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津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台北市:九歌出版社,1999年12月初版8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燕娜編著《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宗白華 a:《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書局,198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美學與意境》,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詠物言志」析論》,台北市:萬卷樓,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明德《文學典範的反思》,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淑貞《詩詞風格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松柏 a:《詩與詩學》,台北市:五南圖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市:黎明文化,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台北市:洪葉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定甫等《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凌欣欣《初唐詩歌中季節之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市:時報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市:東大圖書,198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一瑾《台灣詩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叔青、蔡秀女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市:麥田,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五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市:聯經,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俊雅 a:《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臺灣文學散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昌武《詩與禪》,台北市:東大圖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二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灣學生書局,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疏證》,台北市:華正書局,1985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縣中和市:雲龍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人文學概論》,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79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喜怒哀樂》,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萬偉成《中華酒經》,台北市:正中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市:臺灣書店,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永武 a:《詩與美》,台北市:洪範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市:巨流圖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市:巨流圖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清連《酒與中國文化》,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寶華《黃庭堅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 a:《蘇軾全集》,台北市:世界書局,196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宋人題跋》(上),台北市:世界書局,1992年3月4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文惠等《金川詩草百首鑑賞》,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孟昭泉《幽默與文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英俊 a:《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興亡千古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歷史》,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8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明讚《中國書法史新論》,台北市:蕙風堂,19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宗陽、余崇生主編《中國文學與美學》,台北市:五南圖書,2000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嘉瑩 a:《迦陵談詩二集》,台北市:東大圖書,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迦陵論詩叢稿》(上),台北市:桂冠,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迦陵論詞叢稿》,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文化局,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市:里仁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市:里仁書局,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恩定、沈謙、吳永猛編著《中國詩書畫》,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6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韓廣澤、李岩齡著《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書概》台北市:金楓出版社,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市:幼獅,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重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明、樊琪《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市:洪葉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京之整理、葉嘉瑩筆記《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台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11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水順《青紅皂白-中國詩歌中的色彩》,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8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門《羅門論文集》,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鵬程《春夏秋冬-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季節》,台北市:故鄉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龔顯宗 a:《台灣文學家列傳》,台南市:南市文化 ,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女性文學百家傳》,台南市:真平企業,2001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歷史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公仲、汪義生《臺灣新文學史初編》,江西省: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又寧、張玉法編:《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市:台灣商務,198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一至八集,台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0-200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吳帖《我的自述》,台中:素貞興慈會,1970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1996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陶春芳、蔣永萍主編《中國婦女社會地位概觀》,北京市:中國婦女出版社,199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台北縣板橋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市:稻鄉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蓉之《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市: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一瑾《台灣詩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永福、呂美頤《近代中國婦女生活》,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宗教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日)種讓山著、芝峰法師譯《禪學講話》,台北市:東大圖書,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市:南天,1996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見川、江燦騰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市:新文豐,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縣,博揚文化,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北京社會科學研究院宗教研究所譯《金剛經;六祖壇經》,台北市:博遠文化出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版:思楷公司發行,2000年第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台北市:南天,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世傑《禪宗思想與歷史》,台北市:大乘文化,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竺摩法師鑑定、陳義孝居士編《佛學常見詞彙》,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萬傳編著《先天大道系統研究》,臺南市:靝巨書局,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市:麗文文化,1994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慧能著、丁福保箋註《六祖壇經》,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怡《禪與老莊》,台北市:三民,2003年4月,重印二版一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佛光大辭典》,高雄市: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5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市:東大圖書,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市:天宇出版社,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美術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琢輯錄《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行恭編《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台展一回∼十回、府展一回∼六回》,私家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承峰美術印刷,無出版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五千年》第一卷,繪畫編(上),北京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民美術出版社等五社聯合出版,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世德主編《美學辭典》,台北市:木鐸出版社,1987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田麗卿《閨秀•時代•陳進》,台北市:雄獅美術,1993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云雪梅編著《黃賓虹畫論》,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守謙主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成復旺主編《中國美學範疇辭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朱介英編著《色彩學-色彩計畫&配色》,台北市:美工科技,2001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浴《中國美術史綱》,台北市:華正書局,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市:雄獅美術,2001年11月二版九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東洋畫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崑編《中國畫論類編》台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劭彥編著《中國繪畫欣賞》,台北市:五南圖書,2002年8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永猛《禪畫欣賞》,台北市:慧炬,1990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惺獄《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7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錫慶編《東寧墨蹟》,東寧墨蹟編纂會:臺灣寫真製版所,1933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佩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台北市:明文書局,1984年10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居瀚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市:雄獅美術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嶺梅編《張大千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麻守中、張軍、黃紅華主編《歷代題畫類詩鑒賞寶典•前言》,長春市: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墨生編著《李可染》,台北市:藝術家,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台北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二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雄獅圖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家駱主編《明清人題跋》(上)(下),台北市:世界書局,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市:丹青圖書,1987年台一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市:華正書局,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第二集第六輯,,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光男 a:《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1985年1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台灣畫家評述》,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台灣水墨畫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玉靜主編《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市:雄獅圖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臺灣教育會編《第九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學租財團發行,昭和10年(19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月5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10月台5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前裕《中國水墨畫》,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瑛瑛等《意象與美學-臺灣女性藝術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編輯,1998年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麗珠《詩與畫》,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台北市:雄獅美術,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瑞瓊《島嶼色彩》,台北市:東大圖書,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文學批評與女性主義理論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芳、郭本禹《拉崗》,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蒙•波娃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市:志文,1992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蒙•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市:志文,1999年4月再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圖書,1989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美枝《女性心理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宣揚編譯《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1993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市:東大圖書,三民總經銷,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管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學院,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市:巨流,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湯林森著、馮建中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市:時報文化,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自我的意義》,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秀女、施叔青等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市:麥田,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君怡《清心泡壺臺灣茶》,台北市:太雅生活館,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皎眉《人際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凱西勒著、杜若洲譯《人的哲學》,台北市:審美出版社,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殷鼎《理解的命運》,台北市:東大圖書,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元叔《人文學概論》,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1979年2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佩榮《自我的意義》,台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五、學位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臺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品賢《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臺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明柔《日據時代知識份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文,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臺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8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中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儀冠《晚明至盛清女性題畫詩研究-以閱讀社群及自我呈現為主》,政治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梅芬《水墨畫的空間思想理論與表現型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所碩士論文,200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榮南《日治時期臺灣女性東洋畫家之女性特質論述》,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美芳《日治時期東洋畫家的女性題材畫作研究》,臺師大美術所碩士論文,19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六、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仁傑〈由臺灣宗教發展史中的基本宗教類型看臺灣當代的新興宗教研究〉,臺灣歷史學會主辦、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協辦「邁向21世紀的臺灣歷史學-反省與開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1年6月3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念恩〈賦、比、興新論〉,《古典文學》第11集,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熙元〈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秀雄〈日據時代台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析-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評〉,《藝術家》第199期,199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美芬〈博碩士論文中臺灣文學研究取向探討〉,《國家圖書館館刊》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8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成英〈畫意入詩,詩情入畫-論題畫詩的藝術特色〉,《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第6期,1994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叔明〈蘇東坡畫論〉,《故宮文物月刊》第四卷第3期,1986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石曉楓〈解嚴後臺灣女作家散文中的性別抒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9月初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燦騰〈從齋姑到比丘尼-臺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歷史月刊》第10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1996年10月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江寶釵〈《紅樓夢》詩社活動研究-性別文化與遊戲美學的呈現〉,《中正中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延喆〈從嘉道仕女畫看清後期審美心態文化觀念及畫家境遇之變〉,《藝術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238期,1995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河璟〈東洋的「和」思想與書藝美學精神-以中國書藝美學為中心〉,《跨世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書道學會,2000年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生貴〈題畫詩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115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珍珠〈關於《紅樓夢》的女性主義論述〉,鄭振偉編《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林生〈長河揚帆,漸入佳境-藝術欣賞淺談〉,《中國名畫賞析Ⅰ魏晉至元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縣:錦繡,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秋雄〈論江兆申先生詩〉,收入台北市立美術館編輯《江兆申的藝術》,台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杜松柏〈佛禪「法」「悟」對於詩論的影響〉,《興大中文學報》,第4期,1991.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貞德〈傑出女性、性別和歷史研究〉,臺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婦女與兩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究通訊》第50期,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曉〈詩的空靈美與空靈境界〉,《國文天地》第17卷11期,2002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柏亭〈中原繪畫與臺灣〉,中華學術院編《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五﹚—美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論集》,台北市: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保淳〈俠客與酒〉,林永福、焦桐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美容、張崑振 a:〈彰化縣齋堂的歷史與現況〉,《彰化文獻》第四期,彰化縣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化局,2002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台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台灣文獻》第51卷第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期,2000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星 a:〈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78年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與社會流動〉,《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品賢〈花無才思不如伊-澎湖才女蔡旨禪及其詩作探究〉,(《台灣人文》(師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大)第六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詠懷題材詩論〉,《漢學研究》第14卷第2期,1996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巨川 a:〈陳錫如與其《留鴻軒詩文集》〉,《南台文化》第四期,2001年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陳錫如的澎湖詩文〉,《硓砧石》第二十五期,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澎湖縣詩社淺探〉,《硓砧石》第二十六期,2002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d:〈旗津吟社叢談〉,《高市文獻》第十五卷第四期,2002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林鍾〈鳥、菊、酒-略論陶淵明詩歌意境建構及其人格凸現〉,《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四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法〉,《清華學報》新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卷第1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懿琳〈南都女詩人石中英《芸香閣儷玉吟草》作品初探〉,《台灣史料研究》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號,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研究概況〉,《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6期,199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耀明〈蔡廷蘭-澎湖唯一的進士〉,《臺灣風物》第29卷第4期,197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啟佑〈詩的批評與欣賞〉,《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第3期,19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如月〈月與詩〉,《尋找古典之美-詩詞探藝錄》,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3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圍東〈日治時代臺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7卷第2期,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盛清沂〈臺灣省二十三種地方志烈女傳記索引〉,《臺灣文獻》第20卷第3期,196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道彬〈雨:一個古典意象的原型分析〉,《北方論叢》第四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永武〈詠物詩的評價標準〉,《古典文學》第1集,197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志民〈詩社活動現象及其意義〉,《文訊》第18期,1985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光男〈書法質量美之研究〉,《藝海微瀾》,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慶萱〈形象思維與文學〉,《國文學報》(師大)第23期,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3期,19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榮輝 a:〈清初至日據時期澎湖之傳統國畫發展概略〉,《西瀛風物》第二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7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澎湖「文獻圖」書畫家輯略〉,《商業設計學報》第一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松年〈溫柔敦厚,詩教也-試論詩情的本質與表達〉,《中外文學》第11卷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期,198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學是〈詩畫的晤對與璧合--論題畫詩〉,《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4期,2001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法看南宋小景山水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第3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一瑾〈台灣第一位閨秀詩人黃金川和她的金川詩草〉,《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期,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雪芳〈爲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的膠彩畫〉,《雄獅美術》第72期,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潘朝陽〈現象學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蘇振明〈焦慮•創造•歡樂與昇華——米羅藝術的探索與作品解讀〉,《美育》第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期,199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11卷第9期,1984年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琳〈禪文學與地域特色月。關聯性的試探〉,《古典文學》第12集,1992年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為〈試論古代花鳥畫的源流及發展〉,《文物月刊》第十期,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石濤〈日據時代的抗議文學〉,《聯合文學》,第5卷第8期,198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子清 a:〈古今臺灣詩文社〉(一),《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1959年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第11卷第3期,1960年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賴明珠 a:〈女性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限制--談三、四0年代臺灣樹林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氏姊妹的繪畫活動〉,《藝術家》第233期,1994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才情與認知的落差-論張李德和的才德觀與繪畫創作觀〉,《藝術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245期,1995年10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撰寫《臺灣總督府教育機制下的殖民美術》之感言〉,《雄獅美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307期,1996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淵洯〈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化運動中反傳統思想初探〉,《思與言》第26卷1期,19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連鵬 a:〈誰曰釵裙定志弱-澎湖第一才女蔡旨禪的生平與詩作初探〉,《硓砧石》第二十四期,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詩中之彩-從文學色彩學理論觀蔡旨禪古典詩作之用色意涵〉,《硓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砧石》第二十八期,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樂群〈鴻雁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文學意象〉,《中國語文》第七十七卷第五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5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薛永年〈文人畫傳統之創生、內涵與價值〉,《藝術貴族》第40期,1993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蔣勳〈肉身行草〉,收入鄒之牧《行草-一齣舞蹈的誕生》,台北縣:木馬文化,2001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嚴守智〈開發傳統•拓展新局--張大千、浦心畬、黃君璧三家繪畫成就的意義(上)〉,《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二卷第三期,1995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