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六朝文學自覺觀念研究
作者 林佳燕
Lin,Chia-Yen
貢獻者 張蓓蓓
林佳燕
Lin,Chia-Yen
關鍵詞 六朝文學
文學自覺
魯迅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3:40 (UTC+8)
摘要 「文學自覺觀念」已成為後人理解六朝文學的重要基石,它代表著前人進行探索六朝文學的真實腳印,有其真歷史、真感情不容抹殺。正因為其獨特性與重要性,因而本論文希望透過此觀念的檢視與爬梳,更進一步了解六朝文學。用意不在推翻此觀念對於六朝文學研究的功能與價值,而是希望對於這長久以來用於中國文學史、六朝文學史中描述六朝文學之重要觀念,提供更具可信的檢驗過程與推理說明;同時,更在六朝文學研究成果層出遞嬗之餘,本文也期待能鬆動對於六朝文學此一主體的「既定認知」——自覺,為後來的研究者開啟另種構築六朝文學理解的窗口。

本論文題為「六朝文學自覺觀念研究」,是以「觀念」為主的研究,但其終極目標並不止於觀念上的探討,更希望透過對「文學自覺觀念」的深入了解,檢驗其影響力,最後能有助於研究者深化其「六朝文學研究」。眾所周知,在探討知識的途中,為了討論時便於順利達到某種「共識」,或者教育後輩時得到一種籠統的印象,以及在著書立說方面,獲得「通貫的條理」以順理成章地申述下來,我們總免不了對於文學史、思想史等範圍龐大、線索零散的研究對象,以特定「觀念」(即某種「統一的眼光」)加以聯綴這眾多紛繁的材料。在此過程中,「觀念」所扮演的角色,若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人們為了接近真相、著書立說途中,而設立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的「驛站」。

不過,「觀念」固然可以階段性、暫時性地幫助人們在理解事物上發揮一定的效果,但是,誠如驛站絕非是足供長久休憩的處所,頂多只能提供短時間的歇息,觀念也只是研究中的暫時總結與凝聚,如果停靠久了,依賴久了,有時不知不覺誤將「驛站」當「終點」,到最後很可能遺失了「向前探索的動力」與「冒險般好奇的眼光」。又,假設我們認可研究的本質即是「永無止盡的探索」和「重新挖掘未知的意義」,那麼,我們無論如何絕不能義無反顧地習於一種「定於一尊」的成見,更無法人云亦云地重覆著熟悉的論調。

所以,本論文以探討「文學自覺觀念」為基石,是看到了「文學自覺觀念」目前已經成為「研究六朝文學之重要預設」,但是,可惜此一預設長久以來,一直都被理所當然地看作「六朝文學的本質」、「六朝文學的文學史實」,而並不被視為一種「人為的觀念」,此一落差為研究六朝文學造成了莫大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且此一影響的鉅大,尚未見到有人將之清楚明白的揭露出來。

因此,有鑑於「文學自覺觀念」在六朝文學、中國文學史上隱而不見的主導權,本論文於各章脈絡當中,一直將此觀念的獨立化,視為最重要的課題,並透過論述此觀念的形成與運用等,期望能使大家正視將「文學自覺」視為觀念的重要性,並繼而能將此觀念從六朝文學的認識中獨立出來。

如果說我們已經確認了「文學自覺」乃是一種「人為的觀念」,而並不一定為純粹客觀之「文學史實」,也就是說,即便「文學自覺」是確有其事,然而「文學自覺」的提出,在本質上而言,仍是文學研究領域中的「觀念預設」;又或者說我們在聽慣了「文學自覺」口號式的發抒之後,發現它只是指出漢魏之際文學的某個面向或特徵,而非全貌,且察覺這時期的文學種種現象其實未必都與「自覺」的呼應相合。

那麼,不難想像的是,借助觀念來了解事物必然有其侷限,有其不足之處,因此我們不能使用此觀念卻對這些毫無知悉,就像我們發現了「文學自覺觀念」的大量引用,已經使得大家對它與「六朝文學」兩者之間的認識,達到水乳交融,你我不分的狀態,這種融合固然可見此觀念對於六朝文學研究上取得領導式的獨特地位;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這也是值得警惕、留意的現象。

因此,當我們對於觀念的了解越深入,才越能夠有一種方法和態度上的自覺。要說明的是,本論文固然以探討「文學自覺觀念」為主,但是其目的絕不是為了「抹煞」或「解構」了「文學自覺」這個在六朝文學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觀念,因為,一個觀念既然行之久遠,且為大家所廣泛接受,並運用甚廣,其本身必然存在著不斐的價值,及揭示出某種程度的真理。同時,真要說「解構」的話,「解構」也是為了更深的「建構」。
參考文獻 一、歷代史書:
梁•沈 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齊•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百樂:《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唐•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
二、古代典籍(包含近人所輯校、點校、校注之古代典籍):
清•嚴可均輯:《三代先秦兩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
清•逯欽立輯校:《先秦魏晉南北朝詩》上中下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出版。
梁•僧 佑:《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未詳出版年)
唐•道 宣:《廣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未詳出版年)
魏•劉 劭:《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梁•劉 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明•張 溥:《漢魏六朝百三家詩題解》,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三、近人研究著作:
《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國立政治大學發行,1996年。
《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2次印刷。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東方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
徐公持編著:《魏晉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出版。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8月出版。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長安出版社,1982年。
宋李昉:《文苑英華》,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出版。
柯慶明、曾永義編輯:《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
張師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台北市:中文研究所,1984年。
張師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年。
張師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市:大安, 1991年。
張師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市:大安, 200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市:臺灣書店, 1998年。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張少康:《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少康:《文賦集釋》,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華發行,1984年。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淑馨出版社,1989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洪葉出版社,1996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文津出版社,1994年。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8月出版。
傅 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83年8月。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
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1986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三版。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台北市:世界,1962年。
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1999年。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市:江蘇古籍,1997年。
劉躍進:《門閥世族與永明文學》,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年。
王鍾陵:《中古文學詩歌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張可禮:《東晉文學繫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葛曉音:《八代詩史》,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市:大安,1989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市:純文學,1976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95年。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8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學生書局,1996年。
鄭毓瑜等人:《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里仁書局,1997年。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石門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1月出版。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鍾 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東方出版社,1997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胡令遠:《人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兼論中日之異同》,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四、期刊論文:
蔡鍾翔:〈典論論文與文學的自覺〉,《文學評論》第5期,1983年。
王興華:〈人的自覺與魏晉南北朝的美學思想〉,《美學》第4期,1986年。
魏正申:〈論陶淵明“文學的自覺”——從立德立功到立德立言的轉變〉,《九江師專學報》,1993年3-4期合刊。
王力堅:〈從覺醒到迷誤-六朝文人生命意識對唯美詩歌創作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第五期,1994年。
盧佑誠:〈曹丕文學價值觀新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
俞灝敏:〈陸機與魏晉文學自覺的演進〉,《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4年。
金化倫:〈論漢代文學的自覺性及其意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2期。
吳瑞霞:〈“六朝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初探〉,《湘潭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王力堅:〈自我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 〉,《學術交流》(第四期,1995年4月
高人雄:〈魏晉“文的自覺”與山水田園詩的產生、發展〉,《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袁 峰:〈文學的自覺與玄學理論〉,《人文雜誌》第6期,1995年。
盧佑誠:〈姍姍來遲的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6年。
解德楓:〈個體生命的自覺—《古詩十九首》主題意義闡釋〉,《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1996年第2期。
孫明君:〈建安時代「文的自覺」說再審視〉,《北京大學學報》第6期,1996年。
張少康:〈論文學的獨立和自覺非自魏晉始〉,《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96年。
詹福瑞:〈文士、經生的文士化與文學自覺〉,《河北學刊》1998年4期。
詹福瑞:〈從漢代人對屈原的批評看漢代文學的自覺〉,《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5期。
王紅蕾:〈魏晉風度與文的自覺〉,《佳木斯師專學報》,第3期,1997年。
李文初:〈從人的覺醒到“文學的自覺” ——論“文學的自覺”始于魏晉 〉,《文學理論研究》(第二期,1997年2月)。
李文初:〈再論我國“文學的自覺時代”——“宋齊說”質疑 〉,《學術研究》(第十一期,1997年11月)。
劉晟等:〈魏初文學自覺說質疑〉,《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4期,1998年。
劉明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的自覺意識〉,《遼寧師範大學》(社科版),第3期,1998年。
李文初:〈三論我國 “文學的自覺時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六期,1999年6月)。
趙彩芬:〈略論魏晉玄學與文學的自覺〉,《邢台師範高專學報》(第十四卷第四期,1999年12月)。
李德平:〈六朝文人的群體自覺與文學社團〉,《洛陽師專學報》(第十八卷第一期,
1999年2月)
張少康:〈劉勰的文學觀念—兼論所謂雜文學觀念〉,《北京大學學報》第4期,2000年。
段吉方:〈“人之自覺”與六朝美學觀念的新變〉《懷化師專學報》(第十九卷第六期,2000年12月)。
吳宏聰:〈人的覺醒與文的自覺—重讀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十一卷第六期,2001年6月)。
力 之:〈文學自覺與駢文之興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之六〉《柳州師專學報》(第十六卷第三期,2001年9月)。
閔 虹:〈文學的自覺時代—魏晉文學創作與文學觀念的自覺〉《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1年11月)。
范衛平:〈“文學自覺”問題論爭評述—兼與張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2001年。
劉毓慶:〈論漢賦對文學自覺進程的意義〉,《中州學刊》,第三期,2002年5月。
徐國榮:〈中國文學自覺的契機及其代價〉,《學術研究》。
林繼中:〈文學自覺與詩賦的消長〉,《東南學術》2002年1期。
楊德貴:〈漢賦的創作標志著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1年7月。
王力堅:〈西晉文學與建安文學承傳關係論〉,《學術論壇》,第一期,1996年。
關於曹丕的討論:
寇效信:〈曹丕文以氣為主辨〉,《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
張文生:〈文學自覺時代的第一聲號角-《典論•論文》〉,《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年。
吳懷東:〈建安詩歌型態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
劉伯嚴:〈論曹丕詩歌的抒情特徵〉,《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總63期,1996
年。
王佑江:〈曹丕文學理論的系統描述〉,《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1996年。
孫明君:〈曹丕典論•論文甄微〉,《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1998年。
其他:
陳良運:〈「詩緣情」詩學意義新識〉,《文藝理論研究》4期,1990年。
程千帆:〈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一點想法〉,《程千帆全集》,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0年。
章培恆:〈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評價〉,《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1987年。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中外文學》7卷11期,1987年。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補邊編(上卷)》,台北 : 九思,1977。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民88.06 頁59-78。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民87.11 頁7-11。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及漢代文學》,臺北市:文史哲,1991年。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民87.06 頁143-172。
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民90.07 頁1-35。
王國瓔:〈李白的名士形象〉,《漢學研究》,民80.12 頁257-273。
王國瓔:〈陶淵明對聲名的重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81.06 頁49-65。
王國瓔:〈陶詩中的隱居之樂〉,《台大中文學報》,民84.04 頁93-119。
洪順隆:〈論「洛神賦」對六朝賦壇的投映〉,《國立編譯館館刊》,22:2,1994
年12月,頁1-29。
洪順隆:〈論六朝敘事詩〉,《華岡文科學報》,民84.04 頁65-97。
洪順隆:〈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82.02 頁25-81。
洪順隆:〈六朝家族史詩論略〉,《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84.07 頁13-54。
洪順隆:〈六朝詠懷題材詩論〉,《漢學研究》,民85.12 頁265-288。
洪順隆:〈漢魏六朝文學叢考•續篇〉,《華岡文科學報》,民86.03 頁93-120。
洪順隆:〈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1992.7-1997.6(上)〉,《漢學研究通訊》,民87.11 頁548-562。
洪順隆:〈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1992.7-1997.6(中)〉,《漢學研究通訊》,民88.02 頁95-104。
洪順隆:〈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1992.7-1997.6(下)〉,《漢學研究通訊》,民88.05 頁221-247。
洪順隆:〈六朝雜歌題材類型論 (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89.03 頁15-51。
洪順隆:〈六朝雜歌題材類型論 (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90.03 頁1-13。
洪順隆:〈六朝雜詩題材類型論〉,《華岡文科學報》,民90.03 頁19-91。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台大中文學報》,2000年5月。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
林麗真:〈王弼玄學與黃老學的基本歧異〉,《台大中文學報》,2000年5月。
林麗真:〈「列子」書中的「聖人」觀念及其思維特徵〉,《台大中文學報》,2000年6月,頁119~140。
林麗真:〈張湛「貴虛」論及其與玄佛思想之交涉〉,《台大中文學報》,2001年12月,頁61~89。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4月。
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
37 民89.12, 頁285-318。
鄭毓瑜:〈直諫形式與知識分子--漢晉辭賦的擬騷、對問系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頁151-212。
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臺大中文學報》,1994年6月,頁129-170。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1992年10 月,頁77-125。
鄭毓瑜:〈六朝書論中的審美觀念〉,《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頁307-339。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1992年10月,頁77-125。
鄭毓瑜:〈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漢學研究》,1994年12 月,頁259-274。
康正果:〈辭賦論述及其策略——評鄭毓瑜著《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2年3月,頁161-172。
楊興華:〈六朝形式主義文風的歷史作用〉,《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18卷第2期,1997年4月。
劉昆庸:〈論陸機的《擬古詩》〉,《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1998年。
劉勰:〈劉勰與文的自覺時代〉,第4期,2000年。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
王金凌:《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4月。
王夢鷗:〈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念〉,《中外文學》第8卷第2期,1979年7月。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81年7月。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1981年7月。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卷第八期,1981年7月。
古 風:〈建構「詩言志」的理論體系〉,《文明探索叢刊》第六期,1996年7月。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學生書局,頁285-312。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996年4月。
施淑女:〈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10卷10期,1982年3月,頁70-107。
張少康:〈談談關於文賦的研究〉,《文獻》第2輯,1980年。
張 亨:〈陸機論文學的創作過程〉中外文學1卷8期,1973年1月,頁6-29。
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台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489-526。
梅家玲:〈劉勰神思論與柯立芝想像說之比較與研究〉,中外文學12卷1期,1983年6月,頁140-154。
陳良運:〈魏晉南北朝文學中的個性和情〉,《復旦學報》第5期,1988年。
彭彥琴:〈文賦之文藝心理學思想探析〉,《九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
黃景進:〈論儒學對魏晉至齊梁文論之影響-兼論六朝文藝美學之特徵〉,中華學苑第36期-慶祝高仲華教授八秩華誕。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十一卷第九期,1983年2月。
鄧仕樑:〈釋「放蕩」--兼論六朝文風〉,《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陳國球主編,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5月。
錢 穆:〈論文選〉,《新亞學報》第3卷第2期,1958年。
顏崑陽:〈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收於《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楊玉成:〈鄉村共同體: 陶淵明「勸農」詩〉,《大陸雜誌》,民84.03 頁22-33。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87.12,頁79-100。
楊玉成:〈田園組曲:論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國文學誌》,民89.12 頁193-231。
文學史參考著作:
胡 適:《中國文學史選例》(臺北:臺灣商務,1963年)。
胡 適:《中國新文學運動小史》(台北市:啟明,1958年)。
胡 適:《文學與革命》(臺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出版,臺北縣新店市:學欣經銷,1998年)。
胡 適:《白話文學史》(香港:啟明,1962年)。
胡 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華發行,1988年)。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
周作人:《周作人隨筆集》,(東京市 :改造社,昭和13(1938))。
周作人:《秉燭談》,(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2002年)。
羊達之:《中國文學史提要》,(臺北市:正中,1970年)。
宋海屏:《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
胡雲翼:《中國文學史》(台北:第一文化社,1962年)。
童行白:《中國文學史綱》。
黃公偉:《中國文學史》(台北市:帕米爾,196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市:台灣學生,1987年)。
劉麟生:《中國文學史》(台北市:中新,1977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新華發行,1982年,1957年版權)。
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中州古籍,1991年5月。
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上海古籍,1995年4月。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
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卷一。
郭紹虞:〈中國文學演進之趨勢〉,《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
鄭振鐸:〈文學論壇〉《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
鄭振鐸:〈三十年來中國文學新資料的發現史略〉,《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
魏建功:〈中國純文學的形態與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
西 諦:〈研究中國文學的新途徑〉,《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市:國泰文化,1980年)。
吳文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王靜庵先生〉,《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市:國泰文化,1980年)。
戴 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0151003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003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蓓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佳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Chia-Y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佳燕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Chia-Yenen_US
dc.date (日期) 200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Sep-2009 15:23:40 (UTC+8)-
dc.date.available 18-Sep-2009 15:23: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Sep-2009 15:23:4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0151003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8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0151003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文學自覺觀念」已成為後人理解六朝文學的重要基石,它代表著前人進行探索六朝文學的真實腳印,有其真歷史、真感情不容抹殺。正因為其獨特性與重要性,因而本論文希望透過此觀念的檢視與爬梳,更進一步了解六朝文學。用意不在推翻此觀念對於六朝文學研究的功能與價值,而是希望對於這長久以來用於中國文學史、六朝文學史中描述六朝文學之重要觀念,提供更具可信的檢驗過程與推理說明;同時,更在六朝文學研究成果層出遞嬗之餘,本文也期待能鬆動對於六朝文學此一主體的「既定認知」——自覺,為後來的研究者開啟另種構築六朝文學理解的窗口。

本論文題為「六朝文學自覺觀念研究」,是以「觀念」為主的研究,但其終極目標並不止於觀念上的探討,更希望透過對「文學自覺觀念」的深入了解,檢驗其影響力,最後能有助於研究者深化其「六朝文學研究」。眾所周知,在探討知識的途中,為了討論時便於順利達到某種「共識」,或者教育後輩時得到一種籠統的印象,以及在著書立說方面,獲得「通貫的條理」以順理成章地申述下來,我們總免不了對於文學史、思想史等範圍龐大、線索零散的研究對象,以特定「觀念」(即某種「統一的眼光」)加以聯綴這眾多紛繁的材料。在此過程中,「觀念」所扮演的角色,若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人們為了接近真相、著書立說途中,而設立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的「驛站」。

不過,「觀念」固然可以階段性、暫時性地幫助人們在理解事物上發揮一定的效果,但是,誠如驛站絕非是足供長久休憩的處所,頂多只能提供短時間的歇息,觀念也只是研究中的暫時總結與凝聚,如果停靠久了,依賴久了,有時不知不覺誤將「驛站」當「終點」,到最後很可能遺失了「向前探索的動力」與「冒險般好奇的眼光」。又,假設我們認可研究的本質即是「永無止盡的探索」和「重新挖掘未知的意義」,那麼,我們無論如何絕不能義無反顧地習於一種「定於一尊」的成見,更無法人云亦云地重覆著熟悉的論調。

所以,本論文以探討「文學自覺觀念」為基石,是看到了「文學自覺觀念」目前已經成為「研究六朝文學之重要預設」,但是,可惜此一預設長久以來,一直都被理所當然地看作「六朝文學的本質」、「六朝文學的文學史實」,而並不被視為一種「人為的觀念」,此一落差為研究六朝文學造成了莫大的、根深蒂固的影響,且此一影響的鉅大,尚未見到有人將之清楚明白的揭露出來。

因此,有鑑於「文學自覺觀念」在六朝文學、中國文學史上隱而不見的主導權,本論文於各章脈絡當中,一直將此觀念的獨立化,視為最重要的課題,並透過論述此觀念的形成與運用等,期望能使大家正視將「文學自覺」視為觀念的重要性,並繼而能將此觀念從六朝文學的認識中獨立出來。

如果說我們已經確認了「文學自覺」乃是一種「人為的觀念」,而並不一定為純粹客觀之「文學史實」,也就是說,即便「文學自覺」是確有其事,然而「文學自覺」的提出,在本質上而言,仍是文學研究領域中的「觀念預設」;又或者說我們在聽慣了「文學自覺」口號式的發抒之後,發現它只是指出漢魏之際文學的某個面向或特徵,而非全貌,且察覺這時期的文學種種現象其實未必都與「自覺」的呼應相合。

那麼,不難想像的是,借助觀念來了解事物必然有其侷限,有其不足之處,因此我們不能使用此觀念卻對這些毫無知悉,就像我們發現了「文學自覺觀念」的大量引用,已經使得大家對它與「六朝文學」兩者之間的認識,達到水乳交融,你我不分的狀態,這種融合固然可見此觀念對於六朝文學研究上取得領導式的獨特地位;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這也是值得警惕、留意的現象。

因此,當我們對於觀念的了解越深入,才越能夠有一種方法和態度上的自覺。要說明的是,本論文固然以探討「文學自覺觀念」為主,但是其目的絕不是為了「抹煞」或「解構」了「文學自覺」這個在六朝文學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觀念,因為,一個觀念既然行之久遠,且為大家所廣泛接受,並運用甚廣,其本身必然存在著不斐的價值,及揭示出某種程度的真理。同時,真要說「解構」的話,「解構」也是為了更深的「建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步驟……………………………………………14
第四節 研究大綱……………………………………………………15


第二章 「文學自覺觀念」提出之學理基礎:
以魯迅為思考中心……………19

第一節 魯迅提出「文學自覺觀念」之精神基礎…………………22
一、魯迅的生命基調與魏晉名士相符…………………………23
二、魯迅對魏晉文章與人物之認同……………………31
三、魯迅的文風與魏晉遙契……………………………………33

第二節 魯迅提出「文學自覺觀念」之學思基礎…………………38
一、章太炎對魯迅提出「文學自覺觀念」之影響…………39
(一)章太炎門下學風對魯迅之影響…………………40
(二)章太炎推崇魏晉文章對魯迅之影響……………43
(三)魯迅於章太炎意見之吸收與轉化……………..49


二、劉師培對魯迅提出「文學自覺觀念」之影響…………54
(一)劉師培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對魯迅之影響……55

(二)魯迅對劉師培意見之繼承與轉化………………58

第三章 「文學自覺觀念」提出之時代背景………………71

第一節 內在理路:清代中後期「六朝文風」之復興………74
一、六朝文學之傳統評價……………………75
(一) 追求文采為人所詬病…………………………………75
(二) 駢文興盛為人所詬病…………………………………78
二、中國文學傳統內部對六朝文學的維護之聲………………………81
三、清代中後期「魏晉南北朝文風的復興」……………………83
(一)阮元及其復興六朝文風之主張………………………85
(二)魯迅對阮元主張之繼承………………………………93
(三)阮元復興六朝文學之歷史定位………………………94
第二節 外在衝擊:近代文學觀念之轉變…………………………98
一、近代文學觀念的變遷及其與六朝文學的反映…………99
(一) 近代文學觀念之混亂——
文學義界從混雜至二分化……………100
(二) 純文學觀念漸清晰……………………………………103
(三) 純文學觀念與六朝文學觀念之交涉……………106
(四) 從純文學觀念回顧六朝文學觀念……109
二、近代精神、大環境氛圍與「六朝」之密契…………111



第四章 「文學自覺觀念」之接受與使用概述………………117

本章處理說明………………………………………………………120
第一節 1940~1980年的接受內涵及特色簡論…………………122
第二節 1981~1990年的接受內涵及特色簡論…………………130

一、「文學自覺觀念」與李澤厚先生之說…………………132
(一) 提出「人的自覺」與「文的自覺」結合………132
(二) 擴大「文學自覺觀念」之運用………………138
(三) 提升「文學自覺觀念」之地位…………………140
(四) 開拓魏晉時期研究之廣度………………………141
二、「文學自覺觀念」與「抒情傳統」…………………………143
三、「文學自覺觀念」與「賦學研究」………………………149
四、傳統的繼承…………………………………………………151
第三節 九十年代以降接受內涵及特色……………………………153
一、關於「李澤厚先生之說」的回應與批評………………159
二、關於「抒情傳統」的反省與補充…………………………163
第四節 本章結論……………………………………………………168
一、就「文學自覺觀念接受者」而言有五種不同的態度……168
(一) 直接沿用
(二) 融入研究思維加以發揮
(三) 作為六朝文學背景描述
(四) 挪用於其他領域
(五) 自覺性地批判


二、就「不同學科領域」對「文學自覺觀念」的接受情況而言,有不同的側重面…………………………………………169
三、就不同地區的運用情形而言,以大陸地區引用最盛…171
四、使用「文學自覺觀念」時,不宜強調兩漢與六朝文學的對立,導致「文學自覺觀念」內涵的窄化………………………171
五、挪用「文學自覺觀念」至其他學科領域時應注意之處……173
六、「文學自覺觀念」使用大盛後,暴露其內涵未獲釐清之弊………………………………………………174
七、引用「文學自覺觀念」的三個重要發展傾向………………175
(一) 詮釋年限拉長的傾向
(二) 影響加大傾向
(三) 對於「文學自覺觀念」的反省與懷疑開始醞釀
八、引用「文學自覺觀念」的三大統計圖及其解讀…………176

圖一:大陸期刊引用文學自覺觀念逐年數量成長圖…177
圖二:臺灣碩博士論文引用文學自覺觀念比例圖……177
圖三:文學研究專著、碩博士論文、期刊引用文學自覺觀念成長比較圖……………………………………178
【附表一】六朝文學研究專著援引文學自覺觀念表列
(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著作於表後)………………178
【附表二】碩博士論文中援引文學自覺觀念一覽表……183
【附表三】援引文學自覺觀念之期刊一覽表……………185
第五章 「文學自覺觀念」之相關修正意見及其意義……196

第一節 「文學自覺觀念」之修正意見的提出…………………199
一、 文學自覺如何發生的判斷問題……………………200

(一) 突變說…………………………………………200
(二) 漸變說…………………………………………201
(三) 調和說…………………………………………202

二、 文學自覺始於何時的判斷問題……………………202
(一) 漢代說…………………………………………203
1、 漢賦說………………………………………203
2、 史記說………………………………………208
3、 劉向說………………………………………209
4、 王充說………………………………………211
5、 古詩十九首說………………………………212
(二) 魏晉說…………………………………………213
1、 魏初曹丕說…………………………………213
2、 漢末魏晉說…………………………………214
3、 六朝說………………………………………216
4、 魏初至北宋說………………………………216
(三) 宋齊說……………………………………………216

第二節 「文學自覺觀念」修正意見的思考脈絡……………220
第三節 「文學自覺觀念」修正意見的意義…………………224
一、「文學自覺觀念」修正意見所反映之要點…………225
二、「文學自覺觀念」內在的價值預設……………………228

第六章 結論…………………………………………………………233
第一節 文學自覺觀念之價值………………………………………233
第二節 文學自覺觀念之侷限………………………………………234

書目
zh_TW
dc.format.extent 16503 bytes-
dc.format.extent 60483 bytes-
dc.format.extent 140907 bytes-
dc.format.extent 639127 bytes-
dc.format.extent 778899 bytes-
dc.format.extent 1306310 bytes-
dc.format.extent 226048 bytes-
dc.format.extent 57572 bytes-
dc.format.extent 10038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151003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六朝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自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魯迅zh_TW
dc.title (題名) 六朝文學自覺觀念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歷代史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沈 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齊•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百樂:《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5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古代典籍(包含近人所輯校、點校、校注之古代典籍):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嚴可均輯:《三代先秦兩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逯欽立輯校:《先秦魏晉南北朝詩》上中下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僧 佑:《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未詳出版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道 宣:《廣弘明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未詳出版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劉 劭:《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劉 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明•張 溥:《漢魏六朝百三家詩題解》,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近人研究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國立政治大學發行,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文系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2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東方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公持編著:《魏晉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4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8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長安出版社,198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李昉:《文苑英華》,臺北:華文書局,1967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柯慶明、曾永義編輯:《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9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臺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師蓓蓓:《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台北市:中文研究所,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師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師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市:大安, 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師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市:大安, 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市:臺灣書店, 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文賦集釋》,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華發行,198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淑馨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洪葉出版社,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文津出版社,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8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傅 剛:《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台北:萬卷樓,83年8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 馳:《中國抒情傳統》,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三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台北市:世界,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躍進、范子燁編:《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19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市:江蘇古籍,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躍進:《門閥世族與永明文學》,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鍾陵:《中古文學詩歌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可禮:《東晉文學繫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葛曉音:《八代詩史》,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市:大安,1989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市:純文學,197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學生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等人:《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里仁書局,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石門圖書有限公司,1976年1月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駱玉明、張宗原:《南北朝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鍾 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東方出版社,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令遠:《人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兼論中日之異同》,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期刊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鍾翔:〈典論論文與文學的自覺〉,《文學評論》第5期,198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興華:〈人的自覺與魏晉南北朝的美學思想〉,《美學》第4期,198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正申:〈論陶淵明“文學的自覺”——從立德立功到立德立言的轉變〉,《九江師專學報》,1993年3-4期合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力堅:〈從覺醒到迷誤-六朝文人生命意識對唯美詩歌創作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第五期,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佑誠:〈曹丕文學價值觀新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俞灝敏:〈陸機與魏晉文學自覺的演進〉,《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金化倫:〈論漢代文學的自覺性及其意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瑞霞:〈“六朝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初探〉,《湘潭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力堅:〈自我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 〉,《學術交流》(第四期,19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人雄:〈魏晉“文的自覺”與山水田園詩的產生、發展〉,《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袁 峰:〈文學的自覺與玄學理論〉,《人文雜誌》第6期,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盧佑誠:〈姍姍來遲的中國文學的“自覺時代”〉,《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解德楓:〈個體生命的自覺—《古詩十九首》主題意義闡釋〉,《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1996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明君:〈建安時代「文的自覺」說再審視〉,《北京大學學報》第6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論文學的獨立和自覺非自魏晉始〉,《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福瑞:〈文士、經生的文士化與文學自覺〉,《河北學刊》1998年4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詹福瑞:〈從漢代人對屈原的批評看漢代文學的自覺〉,《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5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紅蕾:〈魏晉風度與文的自覺〉,《佳木斯師專學報》,第3期,199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初:〈從人的覺醒到“文學的自覺” ——論“文學的自覺”始于魏晉 〉,《文學理論研究》(第二期,1997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初:〈再論我國“文學的自覺時代”——“宋齊說”質疑 〉,《學術研究》(第十一期,1997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晟等:〈魏初文學自覺說質疑〉,《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4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明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的自覺意識〉,《遼寧師範大學》(社科版),第3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文初:〈三論我國 “文學的自覺時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六期,1999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趙彩芬:〈略論魏晉玄學與文學的自覺〉,《邢台師範高專學報》(第十四卷第四期,1999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德平:〈六朝文人的群體自覺與文學社團〉,《洛陽師專學報》(第十八卷第一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99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劉勰的文學觀念—兼論所謂雜文學觀念〉,《北京大學學報》第4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段吉方:〈“人之自覺”與六朝美學觀念的新變〉《懷化師專學報》(第十九卷第六期,2000年1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宏聰:〈人的覺醒與文的自覺—重讀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十一卷第六期,200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力 之:〈文學自覺與駢文之興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論之六〉《柳州師專學報》(第十六卷第三期,2001年9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閔 虹:〈文學的自覺時代—魏晉文學創作與文學觀念的自覺〉《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三卷第六期,2001年11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范衛平:〈“文學自覺”問題論爭評述—兼與張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200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毓慶:〈論漢賦對文學自覺進程的意義〉,《中州學刊》,第三期,2002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徐國榮:〈中國文學自覺的契機及其代價〉,《學術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繼中:〈文學自覺與詩賦的消長〉,《東南學術》2002年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德貴:〈漢賦的創作標志著文學自覺時代的到來〉,《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力堅:〈西晉文學與建安文學承傳關係論〉,《學術論壇》,第一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關於曹丕的討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寇效信:〈曹丕文以氣為主辨〉,《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1994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文生:〈文學自覺時代的第一聲號角-《典論•論文》〉,《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懷東:〈建安詩歌型態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伯嚴:〈論曹丕詩歌的抒情特徵〉,《湖南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總63期,19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佑江:〈曹丕文學理論的系統描述〉,《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期,1996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孫明君:〈曹丕典論•論文甄微〉,《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其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良運:〈「詩緣情」詩學意義新識〉,《文藝理論研究》4期,199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程千帆:〈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一點想法〉,《程千帆全集》,石家庄 : 河北教育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章培恆:〈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評價〉,《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高友工:〈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中外文學》7卷11期,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寅恪:〈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陳寅恪先生論文集補邊編(上卷)》,台北 : 九思,19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民88.06 頁5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民87.11 頁7-1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及漢代文學》,臺北市:文史哲,1991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民87.06 頁143-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民90.07 頁1-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瓔:〈李白的名士形象〉,《漢學研究》,民80.12 頁257-27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瓔:〈陶淵明對聲名的重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81.06 頁49-6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國瓔:〈陶詩中的隱居之樂〉,《台大中文學報》,民84.04 頁93-1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論「洛神賦」對六朝賦壇的投映〉,《國立編譯館館刊》,22:2,199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年12月,頁1-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論六朝敘事詩〉,《華岡文科學報》,民84.04 頁65-9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82.02 頁25-8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家族史詩論略〉,《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84.07 頁13-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詠懷題材詩論〉,《漢學研究》,民85.12 頁265-28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漢魏六朝文學叢考•續篇〉,《華岡文科學報》,民86.03 頁93-1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1992.7-1997.6(上)〉,《漢學研究通訊》,民87.11 頁548-5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1992.7-1997.6(中)〉,《漢學研究通訊》,民88.02 頁95-10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中外六朝文學研究文獻目錄1992.7-1997.6(下)〉,《漢學研究通訊》,民88.05 頁221-24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雜歌題材類型論 (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89.03 頁15-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雜歌題材類型論 (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民90.03 頁1-1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順隆:〈六朝雜詩題材類型論〉,《華岡文科學報》,民90.03 頁19-9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台大中文學報》,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台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王弼玄學與黃老學的基本歧異〉,《台大中文學報》,2000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列子」書中的「聖人」觀念及其思維特徵〉,《台大中文學報》,2000年6月,頁119~14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張湛「貴虛」論及其與玄佛思想之交涉〉,《台大中文學報》,2001年12月,頁61~8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文學典律與文化論述--中古文論中的兩種「原道」觀〉,《漢學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民89.12, 頁285-31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直諫形式與知識分子--漢晉辭賦的擬騷、對問系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0年3月,頁151-2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知音與神思--六朝人周旋交錯的生命情識〉,《臺大中文學報》,1994年6月,頁129-17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1992年10 月,頁77-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六朝書論中的審美觀念〉,《臺大中文學報》,1991年6月,頁307-33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中外文學》,1992年10月,頁77-12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由話語建構權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漢學研究》,1994年12 月,頁259-27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康正果:〈辭賦論述及其策略——評鄭毓瑜著《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2年3月,頁161-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興華:〈六朝形式主義文風的歷史作用〉,《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第18卷第2期,1997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昆庸:〈論陸機的《擬古詩》〉,《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第4期,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勰:〈劉勰與文的自覺時代〉,第4期,200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文生:〈「詩言志」——中國文學思想的最早綱領〉,《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金凌:《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陸機文賦所代表的文學觀念〉,《中外文學》第8卷第2期,1979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8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卷第七期,198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夢鷗:〈魏晉南北朝文學之發展(中)〉,《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四卷第八期,1981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 風:〈建構「詩言志」的理論體系〉,《文明探索叢刊》第六期,1996年7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正惠:〈物色論與緣情說〉,《文心雕龍綜論》,台北:學生書局,頁285-31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林麗真:〈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頁,1996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施淑女:〈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10卷10期,1982年3月,頁70-10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少康:〈談談關於文賦的研究〉,《文獻》第2輯,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 亨:〈陸機論文學的創作過程〉中外文學1卷8期,1973年1月,頁6-2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台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年12月,頁489-5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梅家玲:〈劉勰神思論與柯立芝想像說之比較與研究〉,中外文學12卷1期,1983年6月,頁140-1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良運:〈魏晉南北朝文學中的個性和情〉,《復旦學報》第5期,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彭彥琴:〈文賦之文藝心理學思想探析〉,《九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景進:〈論儒學對魏晉至齊梁文論之影響-兼論六朝文藝美學之特徵〉,中華學苑第36期-慶祝高仲華教授八秩華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十一卷第九期,1983年2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鄧仕樑:〈釋「放蕩」--兼論六朝文風〉,《香港地區中國文學批評研究》,陳國球主編,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 穆:〈論文選〉,《新亞學報》第3卷第2期,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顏崑陽:〈關於文學史上的指稱與斷代--以六朝為例〉,收於《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成:〈鄉村共同體: 陶淵明「勸農」詩〉,《大陸雜誌》,民84.03 頁2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民87.12,頁79-1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玉成:〈田園組曲:論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國文學誌》,民89.12 頁193-23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文學史參考著作: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中國文學史選例》(臺北:臺灣商務,196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中國新文學運動小史》(台北市:啟明,195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文學與革命》(臺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社出版,臺北縣新店市:學欣經銷,199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白話文學史》(香港:啟明,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 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市:上海古籍社出版:新華發行,198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作人:《周作人隨筆集》,(東京市 :改造社,昭和13(19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作人:《秉燭談》,(石家庄市:河北教育, 200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羊達之:《中國文學史提要》,(臺北市:正中,197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宋海屏:《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雲翼:《中國文學史》(台北:第一文化社,1962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童行白:《中國文學史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公偉:《中國文學史》(台北市:帕米爾,196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市:台灣學生,198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劉麟生:《中國文學史》(台北市:中新,1977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新華發行,1982年,1957年版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中州古籍,1991年5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上海古籍,1995年4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卷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郭紹虞:〈中國文學演進之趨勢〉,《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振鐸:〈文學論壇〉《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振鐸:〈三十年來中國文學新資料的發現史略〉,《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魏建功:〈中國純文學的形態與中國語言文學〉,《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西 諦:〈研究中國文學的新途徑〉,《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市:國泰文化,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文祺:〈文學革命的先驅者——王靜庵先生〉,《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市:國泰文化,1980年)。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 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zh_TW